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1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2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3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4页。

    第四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
    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
    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
    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
    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

    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
    (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这里是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枸 杞 子
    毕飞宇
    ①勘探船进村的那个夏季,父亲从城里带回了那把手电。父亲进城以前采了两筐枸杞子,用它们换了那锃亮的东西。枸杞是我们家乡生长得最为疯狂的植物,每年盛夏河岸沟谷都要结满籽粒,红得炯炯有神。
    ②他穿过一丛又一丛枸杞走进我们家天井,大声说,我买了把手电!手电在黄昏时分发出清冽冰凉的光。母亲问,里头是什么?父亲说,是亮。
    ③第二天全村都晓得我们家有手电了。村里人都说,我们家买了把手电,一家子眼睛都像通了电。晚上我家天井里来了好多人。夏夜清清爽爽,每一颗星都干干净净。话题一直在手电的边缘。夜很晚了,狗都安静了,他们就是不走。母亲很不高兴,她的芭蕉扇在大腿上拍得噼啪起劲。后来母亲站到了皂荚树下,手里拿了那把锃亮的东西,说,你们睁大眼睛看够了!母亲用了很大的劲儿打开开关,一道雪亮的光柱横在了院子中间,皂荚树上的栖鸟被惊飞起,羽翼带着长长的哨声彗星一样划过,使人的听觉充满夜的宇宙感。
    ④母亲突然灭了手电,人们在黑暗里默不作声。
    ⑤勘探船在那个夏夜进村了。勘探队长戴了一顶黄色头盔。勘探队长说他们是来找石油的,而石油就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再不打上来油就要流到美国去了。当天他们就在村北打了个洞,一声轰隆,村子像筛糠。村里人立即把父亲叫过去,他们坚信,只有父亲能够阻止他们。父亲走到村北,站立在勘探队长的面前,双手抱在胸前说,不许打了!
    ⑥勘探队长说,你是谁?
    ⑦父亲说,再打你就麻烦了!他把这句话撂在村北,一个人回家玩手电去了。
    ⑧天黑之后来到我家天井的是勘探队队长。他称我的父亲为“亲爱的同志”,然后用科学论证石油和马路、汽车的关系,尤其强调了石油与电的关系。他说石油就是电,有了石油,村子里到处是电灯,像枸杞树上的红枸杞子一样多。电在哪里呢?——电在油里;而油又在哪里?——油在地下。队长说,这是科学!父亲后来沉默了。母亲说,你听他瞎扯。父亲严肃无比地说,你不懂。母亲反驳说,你懂!父亲说,这是科学!
    ⑨父亲对勘探队长说,你们随便打。
    ⑩民间想象力的发达总与村落的未来有关。父亲的手电暂时给忽略了。人们一次又一次憧憬着电气化时代。父亲说,到那时水里也装上了电灯,人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见王八、泥鳅与水婆子。父亲设想到那时,每一条河都是透明的,人看鱼就像神仙在天上看我们那样。总之,科学似乎能使每一个人都变成神仙。
    而勘探队的勘探进程完全是现实主义的。他们不慌不忙地打眼,贮药,点火,起爆。河里的鱼全给震昏了,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了一层。勘探队长整日待在井口,面对地下蹿出来的黄泥汤忧心忡忡,有点担心找不出油来。“亲爱的同志们”不会接受没有结果的科学的。那些队员早就疲沓了,日午时分睡倒在树荫下,黄色头盔罩在脸上,打着鼾。
    这时,父亲和乡亲们认真地趴在井口,看着黑洞洞的井底。有人提议说用手电照照。父亲回家拿来了手电,照下去,一无所有。有人问下面有科学吗?父亲默然不语,他把科学和希望全闭在了嘴里。太阳金灿灿的,枸杞子红艳艳的。
    即将收割的稻子和正成长的棉花被踩得遍地狼藉。乡亲们站在自己的稼禾上心情无比矛盾。勘探队长一次又一次告诉他们,这里将是三十八层高楼,四周墙面全是玻璃,在电灯光的照耀下无限辉煌。尔后稼禾带给他们的心疼被满满的憧憬替代了,但高楼和灯光在他们贫瘠的想象中像雾一样难以成形。
    父亲一次又一次与勘探队长讨论出石油的可能性。父亲每次都得到肯定回答。父亲一次又一次把那些话传给乡亲,乡亲们默然不语。父亲大声说,不出二十年,我保证大家住上高楼,用上电灯。大伙听了这样的话慢腾腾地散开去,他们的表情一片茫然。
    不久,大哥偷走了父亲的手电到村东找蛐蛐,不小心把手电掉到河里,开着的手电竟然沉下河底去了。有人发现了河底的亮光,有两三丈那么长。许多人赶到了河边,河底的光呈墨绿色,麦芒一样四处开张。人们站在岸边手拉手,肩贴肩。人们以恐怖和绝望的心情看着河里的墨绿光慢慢地变暗,消亡。山羊胡子老爹说,动了地气了,动了地气了。一个晚上他把这句话重复了一千遍。
    勘探队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又开始了爆炸。河里没有再死鱼。因为河里已经没有鱼可以死了。他们的动作失去了围观,只留下单调的爆炸和伤感的回音。
    在暮色苍茫的时候,勘探队长脱掉了他的长裤,露出的双腿堆满伤疤,他一个劲地说话。他说,这个世上到处是疤,枯叶是风的疤,水泥路是地的疤,井是土的疤。说着这些疯话,他悄然走上船。
    浓雾使大早充满瞌睡相。鸡打鸣,撂了两嗓子,就睡回头觉了。浓雾里头父亲做着梦,他梦见了石油光滑油亮的背脊在地底下蠕动的模样。
    太阳出来了,雾散了,太阳使村庄愈加鲜嫩可爱。这时候有人说,勘探队!勘探队!人们走东窜西没有发现勘探队的人影子。只有无尽的枸杞子被浓雾乳得干干净净、水灵灵。大伙跟在父亲的身后来到河边,河边空着,满眼是细浪和飞鸟。浓雾退尽后的河面有一片“之”字形水迹,如一只大疤,拉到河面的拐角。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父亲的眼里起了大雾,弥漫了父亲的那个夏季。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村民们聚集在“我”家,在时间已经很晚且母亲明显的暗示下仍不愿意离开“我”家,表现出村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理。
    B.对于勘探队,父亲态度转变的原因是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知道只有依靠科学,自己的村子才能发生变化。
    C.手电筒在河底发出墨绿色光亮并逐渐变暗、消亡,村民们感到恐怖和绝望,甚至有人认为“动了地气”,表明了那个年代村民思想的落后。
    D.小说结尾写“太阳出来了,雾散了”意蕴丰富,村庄勘探石油事件就此结束了,而父亲眼里却起了大雾,表现出父亲的迷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父亲的视角展开叙述,详写了勘探队来到村中勘探石油的事件,首尾呼应,条理清晰。
    B.小说环境描写富有深意,勘探中受破坏的村庄景象和村民们憧憬的生活环境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C.第⑧段中父亲和勘探队长、父亲和母亲的对话,语言简洁,多用短句,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中村民群像的塑造不可或缺,他们既暗示了小说的环境背景,也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8.请结合文本,分析画横线的句子“这个疤一直烙在父亲的伤心处”中“疤”的内涵。(6分)






    9.关于小说的标题,有人认为“手电”好,有人认为“枸杞子”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今山东蝗虫所在流满,仍极繁息,实所稀闻。河北、河南,无多贮积,傥不收获,岂免流离?事系安危,不可胶柱。纵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敕,乞容臣出牒处分。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
    (节选自姚崇《答捕蝗奏》)
    材料二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姚)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②,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③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④,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断蛇福乃降。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②螟蜮:吃禾苗的害虫。③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④袄:同“妖”。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且蝗A畏人B易驱C又D田皆有主E使自救F其地G必不H惮勤
    11.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敕,指“皇帝的命令”,《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敕造”,意为奉皇命而建。
    B.乞,文中义为“请求”,与《陈情表》中“愿乞终养”的“乞”意思相同。
    C.胜,文中义为“尽”,与《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的“胜”意思相同。
    D.然,文中义为“认为……正确”,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姚崇认为,灭蝗之事关乎百姓生计和国家安危,不可拘泥于定法,要坚决除蝗,即使不能把蝗虫消灭干净,也比留下它造成灾害强。
    B.姚崇虽然知道灭蝗的意义重大,但对于能否成功地灭掉蝗虫并无十足把握,因此做好了准备,如果失败,则自请免除所任一切职务。
    C.汴州刺史以刘聪除蝗失败为例证,认为“除天灾者当以德”,拒绝服从除蝗的命令,姚崇借修德反唇相讥,令其心生畏惧,转而捕蝗。
    D.面对灭蝗将损伤天地万物“和气”的批评,姚崇以楚王和孙叔敖之事来证明蝗虫可灭,并明确地表示,如由此致祸,绝不推诿给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




    (2)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




    14.姚崇为什么要坚持除蝗?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③南万里情。
    东道④若逢相识问,青袍⑤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刘长卿的好友。②阖闾城: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③湖:指太湖。④东道:一作“君去”。⑤青袍:品级低的官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的首联可推测,这两位朋友是在城外江边偶遇,而且天气变幻不定。
    B.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
    C.第八句不仅是作者的一句牢骚,也暗含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
    D.全诗景、事和情交错复迭出现,寄托了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16.前人论此诗,认为其观察入微,情感丰富,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        ,        ,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2)《石钟山记》中苏轼借“          ,          ,可乎?”明示自己在实践中穷究事理、驳斥旧说的决心。 
    (3)《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自古以来,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不知启发了多少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和诗意想象。现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让曾经的 ① 变得近在眼前。中国空间站在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我们即便借助特殊的望远镜拍摄,“天宫”也不过是浩瀚宇宙背景中的一个小点。然而,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天宫”有亲近感。 
    每一次太空出征,总能引来“全民围观”。“高光时刻”频频刷屏的背后,浓缩了无数人的关注与期待。在海南文昌,许多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只为近距离感受发射现场的震撼;在故宫、长城、丽江古城,当中国空间站经过上空,人们纷纷定格瞬间、同框合影;在展览馆,神舟飞船返回舱、天和核心舱模型旁,参观者始终 ② 。  
    闪烁星辰化为求索未知的热情,牧星耕宇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也方便着日常生活。随着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能在更多领域体验航天科技创造的获得感。在浩瀚宇宙中,中国空间站或许只是 ③ ,却把一个文明古国对科学探索的崭新高度标注在了无垠苍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近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导致千年古堡加济安泰普古堡被毁。从建筑结构角度而言,加济安泰普古堡属于砌体结构,主要特点即以砖石作为建筑核心材料,砖石之间通过砂浆黏结,因而当砂浆受到地震破坏时, ① 。相比较而言,木结构建筑以弹性性能良好的木材为核心材料,且拥有平摆浮搁柱根等多种抗震构造,因而能够抵抗较为强烈的地震。故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故宫古建筑的立柱柱根并不插入地下,而是平放在一块石头的顶面。该石头称为柱顶石,而柱根与柱顶石的连接做法称为平摆浮搁。木材在封闭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糟朽, ② ,很可能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糟朽。若柱根插入柱顶石内,在强大的地震力作用下,柱根很容易折断并造成古建筑破坏。而平摆浮搁的做法,使得在发生地震时,柱根反复在柱顶石表面运动, ③ ,而且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21.请根据第2段内容及图片,简要概括“平摆浮搁”的主要功效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每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故宫的建筑凝聚了古人伟大的智慧,故宫随处可见的对联文化也影响着到此游览的人,清朝皇帝雍正就在上书房皇子读书处题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3分)
    上联:立身以至诚为本
    下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检测
    1.D 解析 D项,“‘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错误。原文是“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可见“北极动物”中有一部分起源于青藏高原,“北极动物”范围大,并不是仅仅指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B 解析 “由于”强加因果,北纬30°附近的大面积干旱是受到了“行星风系”的影响,而不是“青藏高原”的影响。
    3.C 解析 A项,“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属于第三阶梯,而不是“大兴安岭”属于。D项,“因此”强加因果,前后分列两段,不构成因果关系。
    4.解析 第一问: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根据原文“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可知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第二问:根据“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可知青藏高原影响了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参考答案 第一问: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第二问:影响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
    5.解析 科普文是指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其要素应该包含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和通俗性。
    参考答案 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
    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
    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
    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6.B 解析 B项,“父亲懂得了什么是科学”错误,队长的解释并不能使父亲懂得什么是“科学”,父亲态度的转变只是因为父亲认为勘探队能给村庄带来变化。
    7.C 解析 C项,“父亲和勘探队长、父亲和母亲的对话……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错误,父亲和勘探队长、父亲和母亲的对话并没有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8.①生态之“疤”:勘探队对村庄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令父亲痛心。
    ②失望之“疤”:勘探队开采的失败让父亲对“新生活”的期待落空,令父亲失望。
    ③愧疚之“疤”:村民们信任父亲并在父亲的描绘下一起憧憬着美好未来,但最终期待落空,令父亲内疚。
    9.示例 (1)以《手电》为题好。
    理由:①“手电”在文中象征着“新事物”与“科学”,反映出父亲及村民们对“新事物”改变生活现状的渴望。②“手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手电”与“勘探队”构成小说行文的两条线索:买回“手电”——村民好奇——“手电”掉河底;勘探队到来——村民憧憬——勘探队无果而终。③“手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对新生活的追求、村民们的落后思想及对新事物的好奇均通过“手电”呈现。
    (2)以《枸杞子》为题好。
    理由:①“枸杞子”作为文章线索,贯串全文:勘探队来前(枸杞子承载希望)——勘探队来后(枸杞子与庄稼一样被忽略)——勘探队离开(枸杞子依然生机盎然)。②“枸杞子”作为当时村庄里常见的野生物种,在文中象征着简单、质朴的传统乡村生活。③文章结尾充满生机的“枸杞子”与被勘探队弄得“伤痕累累”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易引起读者对“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
    10.CEG
    11.C 解析 “青枫浦上不胜愁”的“胜”意思是能承受、禁得起。
    12.B 解析 “对于能否成功地灭掉蝗虫并无十足把握,因此做好了准备,如果失败,则自请免除所任一切职务”错误。他说“若除不得,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一则是为了解除皇帝的疑虑,二则是表明自己对灭蝗的坚定态度,和灭蝗必胜的坚定信心。
    13.(1)凡事有违背经典的说法而合乎道理的,也有违反常理而适宜变通的。
    (2)现在坐视蝗虫吃秧苗,忍心不救灾,以致没有收成,刺史将要说什么?
    14.①古代典籍和帝王诏书的记载可证明灭蝗是合理的行为。
    ②田主为保自家田地的收成,会尽力除蝗。
    ③不除蝗则没有收成,百姓流离失所,关乎国家安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事有违背经典的说法而合乎道理的,也有违反常理而适宜变通的。现今山东蝗虫到处都是,仍在尽力繁殖,实在罕见稀闻。河北、河南地区,粮食贮存不多,倘若庄稼没有收成,百姓哪能免于流离失所?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可拘泥。即使灭蝗不能灭尽,也比留下它造成灾害强。陛下爱惜生灵,憎恶杀戮,这件事不须麻烦陛下发布敕令,请允许臣发公文处置。如果蝗虫不能除灭,臣身上的官爵,请陛下一律免除。
    材料二 开元四年,山东发生大蝗灾,百姓设祭膜拜,眼看着蝗虫嚼食禾苗而不敢捕杀。姚崇上奏:“《诗经》上说:‘抓出那些吃禾苗的害虫,把它们放到火里烧掉。’汉光武帝曾下诏说:‘勉励人们顺应时令,劝导督促人们从事耕种养蚕。除掉那危害禾苗的螟虫和蜮虫,还有那吃苗根的蟊和吃苗节的贼两种害虫。’这是灭除蝗害的道理。而且蝗虫畏惧人易于驱除;而田地都有主人,使他们自己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很卖力。请求夜间燃火,在火堆旁挖坑,一边焚烧一边埋,蝗虫便可以除尽了。古代有除蝗而没能成功的,只是人不服从命令罢了。”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指挥灭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奏说:“消除天灾应靠修德,过去刘聪除蝗不成反而危害更大。”他抗拒御史,不听从命令。姚崇写信责备他说:“刘聪是无道伪主,他的德行不能胜妖妄,今日是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代的贤良太守,蝗虫避不入境,如说修养德行可以免除蝗灾,那么发生蝗灾就是没有德行造成的吗?现在坐视蝗虫吃秧苗,忍心不救灾,以致没有收成,刺史将要说什么?倪若水畏惧,便大肆捕杀蝗虫,所杀蝗虫多达十四万石。当时对灭蝗议论纷纷。玄宗也起了怀疑,再以此询问姚崇。姚崇回答说:“书呆子拘泥于书本不知变通。事情原本就有违背经典的说法而合乎道理的,有违反常理而适宜变通原则的。过去曹魏时期山东发生蝗灾,稍有容忍而不灭蝗,以致后来发生饥荒而人相食;后秦时有蝗灾,草木被蝗虫吃尽,以致牛马无食相互啃毛。现在飞蝗遍地都是,成倍繁殖生息。而且河南、河北都家无隔日储粮,一旦没有收获百姓就要流离失所,国家安危也系于此。况且即使治蝗不能灭尽,难道不比喂养它们而留下祸患强得多吗?”玄宗认为很对。黄门监卢怀慎说:“凡是天灾怎么能以人力来制止呢?况且杀虫多,必戾伤自然和气。希望您考虑考虑。”姚崇说:“过去楚王吞吃蚂蟥而治愈疾病,孙叔敖斩双头蛇而福气降临。当今蝗虫还可以驱除,如果任它成灾,粮食将被吃光,那时百姓将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有祸殃归我姚崇承担,不会推诿给您!”蝗害最终止息。
    15.B 解析 B项,“颈联实写了落日去帆的景色,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恋恋不舍的情景”错误。“日斜江上孤帆影”这句诗是实写,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而“草绿湖南万里情”,是虚写,补充点出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作者想象之中,所以运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16.示例 (1)①颔联写出两人笑谈之际,用细得看不见却觉得微湿的雨和落到地上没声音的残花来反衬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②情景交融,从水国“春寒阴复晴”的气候特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中丰富了对友人远去的无限愁绪,以及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③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哀愁,使人感到深沉凝重。
    (2)①颔联通过写两人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一无所见,描绘一种极静的环境以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②本诗情感丰富,蕴含作者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对孤帆远行的寂寞。③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哀愁,使人感到深沉凝重。
    17.(1)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18.解析 第①处,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让曾经感到难以实现的事情变为现实,故此处可填“遥不可及”。遥不可及:很远很远,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第②处,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参观者很多,故此处可填“熙熙攘攘”或“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等。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络绎不绝:形容来往的人或车马连续不断。摩肩接踵: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后跟。形容人多拥挤的样子。第③处,结合前文“在浩瀚宇宙中”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在浩瀚宇宙中,中国空间站很渺小,故此处可填“沧海一粟”。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颗谷粒。比喻极其渺小。
    答案示例 ①遥不可及 ②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③沧海一粟
    19.中国空间站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即便我们借助特殊的望远镜拍摄,“天宫”也不过是浩瀚宇宙背景中的一个小点。
    20.解析 ①前面说明了千年古堡加济安泰普古堡被毁,此处解释加济安泰普古堡的结构特点,以砖石作为建筑核心材料,砖石之间通过砂浆黏结,然后分析地震使砂浆遭到破坏,自然整个建筑都受到影响,可填:易诱发建筑整体破坏。②根据后文“若柱根插入柱顶石内”“而平摆浮搁的做法”可知,这里是比较对于立柱的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而根据“很可能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糟朽”可知,这是说柱根插入地底下的结果,可填:立柱柱根若插入地底下。③根据“而且”可知此处应有“不仅”;这里是说平摆浮搁的做法的好处,与“柱根很容易折断并造成古建筑破坏”相对,可填:不仅不会折断。
    参考答案 ①易诱发建筑整体破坏 ②立柱柱根若插入地底下 ③不仅不会折断
    21.解析 第2段先介绍了何为“平摆浮搁”,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来准确理解;然后将这种做法与将柱根插入地底下和插入柱顶石内相比有哪些好处。由“木材在封闭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糟朽……很可能因为空气不流通而糟朽”可得出:防止木材腐烂;由“使得在发生地震时,柱根反复在柱顶石表面运动……而且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得出:抵抗强烈地震。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 ①防止木材腐烂;②抵抗强烈地震。
    22.解析 对联一般要注意上下联结构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相同;同时还要注意平仄,即上联三四声结尾,下联一二声结尾。内容上,要注意一定要和“读书”相关,因为对联悬挂的地点是“上书房皇子读书处”。结构上,分析上联,“立身”为动宾结构,“以……为”是“把……当作”,是固定结构;“本”强调“至诚”对于“立身”的重要意义。内容上,下联可强调读书”“明理”,结构与上联一致,可写:读书以明理为先。
    答案示例 读书以明理为先
    23.写作指导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可以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挖掘材料中蕴含的因果逻辑。
    首先,材料中“祖国之美”的最突出体现是“山川之美”,而“山川之美”的突出表现形式为“地貌景观极富变化”。再上溯可知,若是没有大碰撞的“洪荒之力”,就不可能产生极富变化的地貌景观,就不会有我们家园的多姿多彩。所以,这个因果逻辑的根源就是大碰撞的“洪荒之力”。
    其次,为什么大碰撞能有这么神奇的作用?那是因为大碰撞影响了地貌,改变了气候,促使地球上的生命不断演化,并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陆地板块之间的大碰撞从短期上来看,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但从长远来看,则孕育了无数的生机。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正是在由“破坏”到“重构”中不断走向新生,而且这是一个循环滚动的发展过程。其实,不仅地球上的生态如此,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乃至生命个体的成长莫不如是,正所谓“不破不立”。
    考生审题,要以材料内容为基点,以逻辑为轨迹,发散思维。可以思考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辩证地看待困难与挫折,学会在黑暗中寻觅光明,于绝望里看到希望;也可以思考文明的发展与历史的演进不可能一帆风顺,“大碰撞”不可避免,中华文明与历史经过无数大大小小的“碰撞”,但都能浴火重生,显示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从而使文明硕果挂满枝头。这是“内部”的碰撞。考生也可以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有差异才会有碰撞,有碰撞才会有融合,有融合才会有共同进步。
    另外,材料“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可以视为考生的第二个思维导向,就是关于美的类型,崇高的壮美固然是美,平凡之美同样也是美。壮美人人仰视,人人歆羡,平凡之美于我们的生活亦不可或缺,我们不应厚此薄彼。祖国之美,美在丰富多彩。这才是健康的、理性的审美观,也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审美素养。
    参考立意:
    (1)不破不立,“碰撞”出不一样的人生(文明或历史)。
    (2)有碰撞才会有融合,碰撞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崇高是美,平凡也是美,美在于丰富多彩。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单元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