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1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2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5页。

    模块综合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但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有的说“安娜是破鞋”,卡列宁是“正人君子”。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这里就有一个文学的启蒙和启蒙的文学的问题。我希望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写一部文学的启蒙书,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许多优秀作品不致变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让那些趁潮趋时之作仅仅由于其本身迎合猎奇的趣味与别人对它的吹捧而享有虚妄的声誉。
    文学需要启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高级读物不能与启蒙的通俗读物一样看待,一样要求。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使他的想象生动活跃,广泛开阔,并产生一种欲望,要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作品中似乎言犹未尽的虚线,那就标志着它的失败。同样,文艺理论如果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头脑中出现许多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它们,那也标志着它的失败。
    过去,有些理论著作对佛学的论述有些简单化,认为佛学只是“迷信虚妄,蠢国殃民”,几乎一无是处。我觉得对佛学不能一概否定,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比如鲁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其中一些故事如“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等,今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我们实际上已受到不少佛书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用语中也有不少成语、词汇来自佛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最早见于古希腊人和古代佛教徒的著作。魏晋时代有个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说过一句话,“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很足以发人深思。把嚼过的饭喂人,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增强人的消化力。理论文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能采取嚼烂了喂的办法,使人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惰性,只知就现成、图省力,这不是好办法。因为思想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我们要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这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是有关系的。提高精神文明就要善于独立思考,而不能随声附和,必须要有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
    (摘编自王元化《文学的启蒙与启蒙的文学》)
    材料二 古代文学历经二三千年,出现过伟大的作家作品,有丰厚的积淀,它的影响是覆盖性、弥漫性的,甚至培养出某种“集体无意识”,很自然化成了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与思维方式。古代文学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筛选和不断的提炼,已经形成有非常稳定、不言而喻的“核心部分”,在民族的记忆和语言中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建构,特别能得到人们的信奉、敬畏和依恋。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个“大传统”,相对而言,现代文学还只是个“小传统”。这个新的传统因为时间距离还短,太过“亲近”了,反而缺少像面对古代传统那样的敬畏与信奉。即使事实上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并且发挥着切实的规范性影响,我们也可能习焉不察,不见得像对待古典传统那样的尊奉与重视。但现代文学传统也有不同于古代文学传统的地方,那就是仍然处在蓬勃的“生长期”,它的根须更丰茂地伸展到当代生活中,和当代有紧密的血肉联系,却又可能更多地

    受到现实的左右。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最明显的,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的确定,这也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最重要方面。现代文学语言适度的欧化加上民间语言资源的吸收,逐步形成了更加适合表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与规范。毫无疑问,我们现今所享用的汉语文学语言变革的成果,构成了现代文学传统中重要而又稳定的部分。此外,现代所创造的许多作品,它的文学形象、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乃至风格、技巧,许多也已经转化为当代普通社会生活的内容,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成为某种“共名”。再者,现代文学所形成的新的观念与评判方式,包括对于文学现象的各种“命名”,如“现实主义”“反映”“主题”“思想性”“典型”“教育意义”等等,虽然有的由于频繁使用而变形僵硬,但也有的已经派生出新的含义而成为普适性的概念,至今被批评家乃至普通人所沿用,甚至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也不乏使用这些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似乎总不太在意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甚至无视这些常常在身边起作用的东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新的传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者,最好都能想想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命运和前景,以及我们是否有必要对这个“新传统”做些普及和转化的工作,让我们的专业更多地介入当代社会“文学生活”,也更加接地气,有生气。
    (摘编自温儒敏《重视现代文学“新传统”
    对当代“文学生活”的介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因为拍成电影后存在缺陷,遭到了部分人的诋毁。
    B.优秀文学作品像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缘于文艺工作者没能及时创作出文学启蒙书。
    C.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著作丰富,积淀丰厚,影响巨大,其核心部分非常稳定,因此被称为“大传统”。
    D.现代文学时间距离短,尽管与当代生活紧密关联,但人们往往可能习焉不察,忽视其中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的普及与转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说明佛学也有值得吸收的成分。
    C.无论是高级读物还是启蒙的通俗读物,都要能够诱发读者的想象,激起读者的思想。
    D.文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国古代文学甚至培养出了民族的某种“集体无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秋赏月,忆起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某大学科研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来解读唐诗宋词。
    C.每逢六月高考,众多考点悬挂励志对联激励考生。
    D.人们称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而又自欺欺人的人为阿Q。
    4.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5.阅读可以提升国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如何做好文学普及工作?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棵老树
    冯 至
    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对于我们,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
    据林场的主人说,三十年前这个老人就来到这里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感官渐渐迟钝,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终归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
    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
    水牛,好像不是属于这个生物纪的。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当它仰着头,卧在浅浅的泥水池子里,半个身子都没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样子使我们觉得这个水渐渐少了的世界,真有点对不住它。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
    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这天,他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旁的工人都说牛是病了,到处找万金油,他却一人坐在一边,把上衣脱下来晒太阳。两盒万金油给牛舔下去后,牛显出来一度的活泼,随后更没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赶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
    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初夏的雨水分外少,继续了好些天,已经呈露出几分旱象。一天上午,太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热得疲惫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转瞬间烟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人们尽在雨声里乱谈乱讲,准备着雨一止了便赶快去插秧,却没有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
    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这时那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裤。人们乱忙忙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被骤雨激死了。
    当晚工人们在林边掘了一个坑,把小牛埋在里边。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有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
    牛死了,主人有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主人经过长时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
    家?老人自己也会觉得惊奇。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遥远、生疏、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他一天挪过一天,怎样催他,他也不动,事实上他也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两个工人,替他夹着那条仅有的破被送他——他在后边没精打采,像个小孩子学步一般,一步一颠地离开了这座山,和这山上的鸡、犬、木、石。……
    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
    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呆呆地站着一个年轻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
    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还会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把老人比作“一棵折断了的老树”,突出表现了他的衰老麻木。
    B.林场主人的介绍既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又为后文牛死后老人被送回家作铺垫。
    C.引用“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是为了证明人的渺小无依。
    D.对水牛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老人的无言、蹒跚和迟钝,以及与这灵巧时代的疏离。
    7.关于文中对小牛的叙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牛的出生为老人带来希望和活力,打扫牛棚的敏捷熟练暗示了他以前的劳动生活。
    B.老牛死时老人的不慌不忙、无动于衷,显示了他经历岁月洗礼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
    C.久旱后的暴雨中,人们欣喜忙碌,无人在意老人和小牛,表现了村民对他们的漠视。
    D.小牛死后老人仍拿着鞭子,暗示了小牛的重要性,小牛的死也间接导致了老人的死。
    8.小说中的“我”出场不多,但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概括“我”的作用。(6分)











    9.有评论家说:“作家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就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共有的坚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氏文集序①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②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申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③,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有删改)
    注①此文是欧阳修把苏舜钦的遗文编成集时写的序。②苏子美,即苏舜钦。③擿裂,割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地方(填写字母)。(3分)
    弃掷埋没A粪土B不能C销蚀D其见遗E于一时F必有收而宝之G于H后世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
    B.“公其可无恨”与“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恨”字含义相同。
    C.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他们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治国的业绩十分突出。
    D.“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与“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先交代了编辑《苏氏文集》的过程,接着着重写了作者对苏舜钦岳父杜公说的一段话,评价苏舜钦文章的价值。
    B.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的,而苏舜钦的文章能在当时获得好评,已属超出世情,他的文章会得到后世的好评。
    C.苏舜钦在“举世不为之时”,能率先学作“古歌诗杂文”而始终如一,不左右摇摆,确实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特立之士”。
    D.全文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在称呼上,语含悲哀,催人泪下;在语言上,错综变化,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散文的音节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




    (2)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





    14.作者认为,古文的兴盛为什么如此之难?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望海潮·广陵怀古
    秦 观
    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①纹锦制帆,明珠溅雨②,宁论爵马鱼龙③!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注①“迷楼”“月观”皆是隋炀帝当年在扬州巡幸之处。②明珠溅雨:隋炀帝命宫女洒明珠于龙舟之上,来模拟雨雹之声。③爵马鱼龙:指珍奇古玩。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以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扬州对应牛、斗二宿,地理上连接淮海,人口众多。
    B.“珠帘十里东风”化用诗句,用语凝练典雅,描绘出扬州的繁华兴盛和富丽景象。
    C.达官贵人的车辆在扬州街道上疾驰,飞扬跋扈,与扬州美丽和谐的景色格格不入。
    D.这首词上片与柳永《望海潮》上片,都先写地域特点和社会总貌,再分层叙写市景。
    16.词人在下片“追思故国繁雄”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借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朓“澄江静如练”,写出的名句是:“            ,            。” 
    (3)古代以“水”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的诗数不胜数,如杜甫《客至》中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 ① 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震古烁今的绘画巨匠和丹青宗师。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 ② ,浸渍着爱恨怨忧。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 ③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呢?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传世名著。
    18.请在文章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试问谁不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呢?特别是考试将近,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 ①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大脑”呢? 
     ② ,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快速“流逝”。少部分信息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可以保持几分钟,并且指导大脑决策。随后其中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持几天甚至几十年。 
    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 ③ ,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挑灯夜战,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你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
    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D.请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理性是人类前行的指南针,有人说热情是人类进步的内燃机。理性与热情,孰轻孰重?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
    1.D 解析 A项,“诋毁”错误。文中只是说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并无恶意毁谤之意。B项,“缘于文艺工作者没能及时创作出文学启蒙书”错误。作者认为“许多优秀作品”“变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是因为“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C项,强加因果。称古代文学是“大传统”只是相对“现代文学”而言的。
    2.C 解析 C项,“无论是高级读物还是启蒙的通俗读物,都要能够诱发读者的想象,激起读者的思想”错误。原文在材料一第2段,启蒙的通俗读物不一定要求激起读者的思想。
    3.B 解析 B项,材料二的观点是:(新旧)文学传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而B项说的是科技进步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解析 材料一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原文第1段“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举《安娜·卡列尼娜》和《红楼梦》被贬损的事例,表明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亟须提高读者的鉴赏力。第3段“比如鲁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今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举佛书中的一些故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的事例,表明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不能一概否定。
    材料二主要采用对比论证。原文第1段“这个新的传统因为时间距离还短……却又可能更多地受到现实的左右”从时间距离、影响力、成长潜力等多方面对古代文学传统和现代文学传统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 材料一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第1段举《安娜·卡列尼娜》和《红楼梦》被贬损的事例,表明亟须提高读者的鉴赏力。第3段举佛书中的一些故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的事例,表明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不能一概否定。
    材料二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第1段从时间距离、影响力、成长潜力等多方面对古代文学传统和现代文学传统进行对比。
    5.解析 由材料一“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可知,应做好文学启蒙工作,提高读者的鉴赏力。由材料一“理论文字要通俗易懂……而不能随声附和,必须要有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可知,应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材料二“古代文学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筛选和不断的提炼……特别能得到人们的信奉、敬畏和依恋”可知,应培养和加强读者对文学传统的信奉、敬畏和依恋的意识。
    参考答案 ①做好文学启蒙工作,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②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培养和加强读者对文学传统的信奉、敬畏和依恋的意识。
    6.C 解析 C项,“是为了证明人的渺小无依”说法有误。根据前文“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可知,文中的引用是为了证明人在自然中的本真状态,仿佛“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一样自然。
    7.B 解析 B项,“他经历岁月洗礼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说法有误。根据前文老牛死时的内容“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可知,老人只是觉得习以为常了,并没有表现出豁达。
    8.解析 ①根据原文“我”的行踪“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据林场的主人说,三十年前这个老人就来到这里了”可知,老人的出场是因为“我”的行踪变化而出现的,因此可得出:“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联情节。②原文中“他听话也听不清楚……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这些关于老人异于常人的描写,看似不太符合常理,却也都是“我”的亲眼所见,由此可知:“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③原文中不仅有“我”的言行,还出现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终归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等有关“我”的心理描写。而正是“我”的心理描写,体现了“我”对于老人处境的思考,由此可知:通过“我”的所思所想,寄托了人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对老人的双重贫瘠与麻木状态抱有同情)的主旨。
    参考答案 ①叙述者:“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联情节。
    ②见证者:“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
    ③反思者:通过“我”的所思所想,寄托了人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对老人的双重贫瘠与麻木状态抱有同情)的主旨。
    9.解析 ①“原始的眼睛”说明作者并没有用人类高高在上的,或功利化的态度去看待自然与人物,而是看到“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这如同一棵老树……水土不宜,死了”。在他眼里,老人已经与自然合为一体。由此可知:“原始的眼睛”是从大自然这一整体出发,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万事万物。②根据原文“他步履所到的地方……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和“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以及后文老人因失去牛而“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可以看出老人、水牛和山林早已在这自然中相伴相生。由此可知:小说中老人、水牛、山林相伴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③根据原文中“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老人像老树一样默默忍受风雨摧残;从老牛渴水的困境,老人和小牛因暴雨而遭遇的变故可知老人与牛都经历了诸多风雨,而对于这一切“人们尽在雨声里乱谈乱讲……却没有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可见他们只是默默承受。由此可知:老人、老树、老牛、山村历经风雨,默默承受,体现了人与自然共有的坚忍。
    参考答案 ①“原始的眼睛”是从大自然这一整体出发,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万事万物。
    ②小说中老人、水牛、山林相伴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老人、老树、老牛、山村历经风雨,默默承受,体现了人与自然共有的坚忍。
    10.BDF
    11.D 解析 A项,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两个“恨”,都是“遗憾”的意思。C项,说法正确。D项,“两句中的‘务’字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是“致力”的意思。
    12.B 解析 B项,“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的”错误。由原文可知,作者认为世俗常常是轻近贵远,而不是“以远为贱、以近为贵”。
    13.解析 (1)“虽”,即使;“挤”,排挤;“少”,稍微;“毁”,诋毁。(2)“患”,担忧;“弊”,弊端;“讽勉”,劝勉;“近”,靠拢;“古”,古文。
    参考答案 (1)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微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
    (2)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拢。
    14.解析 作者在原文第3段提出“何其难之若是欤?”这一问题(即题干所说的古文之兴盛如此之难的问题)。此后,作者在后文以一系列反问句(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加以回答。由此可知,是因为难得能写古文的人才,同时,这样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兴盛时期。
    参考答案 难得能写古文的人才,同时,这样的人才又要恰逢政治兴盛时期。
    参考译文 在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四年以后,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家里得到他生平所写的文章遗稿,并把它们集中抄录下来,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于是我将他的文集编好后归还给杜公,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好比金玉,即使被抛弃埋没于粪土之间,也不能使它们销蚀。固然被遗弃于一时,但后世必然会有人将其收集起来当成宝物。虽然这些文章还被埋没而未能出现,但其精神灵气和奇光异彩已经常常自己显现出来,别的东西也无法掩盖住它们。所以当子美遭到打击、排挤、受到挫折、颠沛流离、处于困境之时,他的文章已经自然地风行天下,即使是那些曾经出力排挤他、置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微诋毁而掩盖它们的价值。世上的人之常情,总是轻近贵远,子美不得志于当世,他的文章尚能得到如此的待遇。到了后世他的文章该得到人们怎样的重视啊!杜公可不必感到遗憾。”
    我曾经考察过前代文章与政治之间兴盛、衰落的关系,感到奇怪的是唐太宗治理国家已经接近于古代三王那样的盛世,可是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所留下的浮靡风气。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那些人出现以后,元和年间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落,兵荒马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建立,天下统一,太平无事。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兴盛于当今。自古以来,天下安定之时少,动乱之时多,幸而天下太平了,文章或者不能臻于精粹完美,或者久久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文章之兴盛为何如此之难呢?难道不是因为写文章的人才难得吗?假如一旦有了这样的人才,又有幸出于太平盛世,世人岂会不把他看得很贵重而加以爱惜吗?可叹啊,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竟至于被罢职为平民流落而死。这是可以令人叹息流泪,并替那些处于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贤才的职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惋惜的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但我学作古文在他的后面。天圣年间,我在礼部主考官手下考进士的时候,看见当时学者专门考究语言的声律对偶,将古人的文章摘录得支离破碎,这样写出的文章号称“时文”,并彼此以之来夸耀推崇。然而子美却单单与其兄苏才翁和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各类古文,当时人都非议嘲笑他们,但子美不顾这些。之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下诏书劝勉学者写文章要向古文靠拢,从此,崇尚时文的风气渐渐平息,而学者们作文渐渐趋向于古文。只有子美在全社会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能够始终坚持,不因世俗的取舍而取舍,可称为独立超俗的人。
    15.C 解析 C项,“飞扬跋扈,与扬州美丽和谐的景色格格不入”错误。“曳照”句写达官贵人络绎不绝,华丽飘曳的服饰映照着春光。表现了扬州的繁华兴盛。
    16.解析 “追思故国繁雄”,表现隋炀帝在扬州时的奢华生活,此句照应上片“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等对扬州繁华的描写的内容。当年是何等富贵奢侈,而今“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繁华景象都如孤鸿远去,物换星移,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昔日繁华与现在离宫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表达繁华不再的感慨,蕴含对隋炀帝奢靡生活的讽刺。因“追思故国繁雄”,词人在历史兴亡的感慨中要“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表达了词人寄情诗酒文章、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①以隋炀帝在扬州时的奢华生活,照应上片对扬州繁华的描写。
    ②当年的富贵奢侈与现在离宫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表达繁华不再的感慨,蕴含对隋炀帝奢靡生活的讽刺。
    ③表达词人寄情诗酒文章、豪迈洒脱的人生态度。
    17.(1)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18.解析 第①处,此处语境是指唐诗、宋词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再有的绚丽和辉煌,所以应该用成语“空前绝后”,或者是“绝无仅有、亘古未有、史无前例、空古绝今、绝世无双”等。第②处,结合上句中的“风花雪月”和下文中的“爱恨怨忧”可知,此处语境是说夹缠着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所以应该用成语“离愁别绪”,或者是“离情别恨、悲欢离合”等。第③处,此处语境是指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所以应该用成语“心旷神怡”,或者是“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如痴如醉、赞不绝口”等。
    答案示例 ①空前绝后(绝无仅有、亘古未有、史无前例、空古绝今、绝世无双等) ②离愁别绪(离情别恨、悲欢离合等) ③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如痴如醉、赞不绝口等)
    19.解析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意重复,“特别酷爱”语意重复,改为“特别喜爱”,或者删掉“特别”;二是前后主语不一致,把“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改为“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或者“我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
    参考答案 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或者:我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20.①构成:本体是“好山”“好水”,喻体是“好书”。
    ②将“好山”“好水”比作好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水的厚重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21.D 解析 A、B、C三项中的“你”为固定对象,D项与例句中的“你”指群指代词,不确定对象。
    2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言表达的情境进行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上文“如果考生只要吃下一块‘记忆面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记住难背的课文、难懂的公式、难记的单词”,推断第①处与上文构成假设关系,可以填入“那可真是一大妙事”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结合下文“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推断第②处是按照时间长短对记忆进行分类,可以填入“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结合上下文“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记忆速度虽有所下降,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推断第③处是对应年龄增长之后的情况,可以填入“而随着年龄增长”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
    参考答案 ①那可真是一大妙事 ②记忆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 ③而随着年龄增长
    23.写作指导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理性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车轮,让我们能够理性思考、客观分析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理性的思维方式能够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并根据事实来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避免被情绪左右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追求真理的道路,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才能更接近真理,掌握真知,因此理性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的思考更客观、更准确。同时,要注意与“冷漠”“机械”“理智”等概念的区分。
    热情是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在这里主要指它对事的一面,即“参与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热情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它让我们有热情与动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只要有热情,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中,创造出更出色的成绩。热情能够让我们发现生命的美好,发现这个世界的多彩与丰富,感受到身边的温暖与幸福。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欣赏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感受每一份爱与关怀。热情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让我们不断尝试新的事物,追求更好的人生。只有拥有热情,才能让自己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也要看到热情虽然能使我们充满活力,但过度的热情也可能让我们盲目,我们需要意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局限性,不要冲动行事;热情有不长久、易消退的特点,在追求热情的同时,如何更长久的变热情为热爱,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指南针和内燃机都是比喻的说法,考生应该要明确解读出二者的比喻义,指南针的意义在于把握方向,而内燃机的意义在于提供动力,因此,这两句明确了理性与热情之于人类的意义:理性的意义在于把握方向,热情的意义在于激发动力。
    [关系界定]
    (1)理性和热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理性和热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成果。在任何情况下理性和热情都应缺一不可。
    (2)理性调节热情,让我们在追求热情的同时保持冷静。不要被欲望和情绪所左右。
    (3)热情激励理性,让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不要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动。
    (4)最终,只有理性和热情的完美平衡,才能让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让我们拥有一颗理性的头脑,同时保持对生活热情的追求。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好。
    参考立意:
    (1)理性可以把握方向,热情可以提供动力。
    (2)热情需要理性的指引,理性需要热情的支持。
    (3)没有理性,虽有热情的行动,却会陷入盲动;没有热情,虽有理性的方向,却会无法推进。
    (4)理性让人拥有成熟的思想,热情让人拥有年轻的心态。
    (5)选择需要理性,践行需要热情。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教材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