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1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2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03
    还剩4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共50页。

    第六单元 祖国山河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进行编排,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从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到讨论、梳理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再到说话练习、习作要求,形成了“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教学时要注意,一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对照阅读、理解;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相机指导口头表达、小练笔,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仿写表达,降低难度。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
    在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作者各自以不同手法展现了我国山河或壮丽或秀美的景色。
    朗读、背诵、默写诗歌;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2-3课时
    富饶的
    西沙群岛
    本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她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借助关键句理解段意;运用掌握的词语、方法进行仿写。
    2课时
    海滨小城
    本文描绘了一座美丽、整洁的海滨小城,表达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借助关键句理解段意的方法。
    2课时
    美丽的
    小兴安岭
    本文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浓郁的热爱、赞美之情。
    自主探究,体会小兴安岭的美;初步体会语句的生动;围绕喜欢的季节里特有的景物介绍小兴安岭。
    2课时


    这儿真美
    运用一些场景提示生活处处有美景,激发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
    运用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用上描写景物的好词;自主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2课时




    交流平台
    交流习作的时候要突出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的运用。
    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出现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自主识记生字,能说出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话。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2课时
    识字加油站
    安排两组带“虫”和“鱼”的生字,要求学生找出生字的共同特点,图文结合识记“蝌、蚪、蛾、鲤、鲫、鲨”6个生字。
    词句段运用
    根据词语想象画面,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同时,引导学生用给出的两个句子做开头,试着说一段话。
    日积月累
    积累、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重点)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重难点)

    《望天门山》

    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风景。
    (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从中间断开。)
    (3)播放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
    (4)思考:读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
    (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相对出”。
    明确:《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船随着激流前行,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7)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
    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驶来。
    (8)教师点拨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
    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
    1.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说说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4.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试背。
    五、小结方法,自学提示
    1.回顾所学,梳理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解诗题:明白诗歌写的内容。
    (2)读诗文:读准字音、节奏、轻重音,读通、读顺古诗。
    (3)明诗意:理解重点、难点词语,理解诗歌大意。
    (4)想画面:想象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5)悟诗情:通过诗人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的情感。
    3.教师小结。
    小结: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登山临水,能让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水怡情”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览名山的奇崛,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两位诗人去感受秀水的柔情。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4.作业设计。
    (1)背诵《望天门山》。尝试默写全诗
    (2)搜集并阅读更多描写山川的古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1.认识“亦、抹、宜”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抹”。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望天门山》,齐背。
    2.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3.教师过渡,引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过渡: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风物让人见之忘俗,尤其是西湖,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这其中就有宋代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
    4.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二、比较朗读,整体感知
    1.回顾所学,指名学生介绍苏轼其人。
    过渡:我们在本册第二单元学过苏轼的一首诗《赠刘景文》。那现在谁来当当小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
    2.教师简单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写作背景。
    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除了这次和朋友们游湖外,他曾无数次在西湖边漫步,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3.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
    4.出示课件,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5.播放朗读音频,注意听节奏、轻重音,教师指导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7.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比较朗读,有所感悟。
    过渡:山也好,水也罢,都是美不胜收。但这两种美读出来是一样的吗?显然不同。(出示填空: 美)如果要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字组成双音节词概括你读诗的感受,这两首诗,你会分别填什么字?(示例:壮、柔)
    8.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名读,齐读。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1)明诗意: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圈画出不太明白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2)想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悟诗情:从诗人所做的事、所看见的景,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赏西湖之“晴”。
    (1)出示诗句,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出示晴天的西湖照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指导朗读,读出温柔、明媚的感觉。
    3.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赏西湖之“雨”。
    过渡: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娇媚艳丽,真让人陶醉啊!诗人和朋友们一起,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举杯畅饮,好不开怀!然而过了不久,湖面上有雨落下,升腾起一片缥缈的水汽。诗人抬眼望去,远处的山峦隐隐约约,已然是另外一番景象。
    (2)出示诗句,理解“空蒙”。(迷茫的样子。)想象“山色空蒙”的画面。
    (3)出示雨天西湖的照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4)指导朗读,读出神秘、向往的感觉。
    4.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过渡: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按照你们自己的体会,大声读一读前两句吧!
    (1)学生自由练读,想想哪些词语读重音。
    (2)指名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
    (3)教师引读,引领学生熟读、背诵前两句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朗读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吧!
    引读:两种“景色”都很美——(学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引读:两种“天气”都很好——(学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引读:两种“感觉”都很妙——(学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5.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过渡:阳光下妩媚多情,细雨中朦胧秀丽,这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陶醉了,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出示第3、4句,学生齐读。思考: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
    (2)出示西施图片,简介西施。(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3)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4)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片,或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
    (5)指名学生说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这句话是赞美谁的?(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既赞美了西施,也赞美了西湖。)
    (6)“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西湖本来就很美,晴天美,雨天也美;西施本来就很美,淡妆美,浓妆也美。晴天、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都很合适。)
    (7)教师引读、小结。
    小结:西湖之美,何止在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西湖的景色各不相同,美不胜收。诗人发出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感慨为后世所称道,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6.诵读诗句,感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天气下不同的美,你们觉得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再美美地读一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读。
    (3)指名试背整首古诗。齐背。
    四、对比阅读,加深体验
    1.引导学生想象朗读《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预设: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感受“壮美”与“秀美”的区别。
    2.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或回忆看过的电视、书籍等,跟同学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壮美”之景或“秀美”之景。
    小结:《望天门山》着力表现了长江的雄壮、天门山的险峻;《饮湖上初晴后雨》极力渲染了西湖的柔媚。两种景色各得其宜,共同书写了这样的主题——祖国的山河真是多姿多彩!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组诗中的第一首。
    3.搜集并阅读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杨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

    《望洞庭》

    1.认识“庭、未、盘”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怀。背诵诗歌。
    4.积累吟诵洞庭湖美景的名句。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文
    1.教师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起去洞庭湖边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夜景。
    2.播放展示洞庭湖风光的视频,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洞庭湖 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笔下,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洞庭湖的山水恰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3.出示洞庭月色图,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介绍诗人。
    2.自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难理解的词句。
    3.汇报展示,检测自学效果。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 和:和谐。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3)出示湖光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大意,让学生说说对应的诗句。
    在秋夜里,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像是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潭面无风镜未磨)
    远远望去,碧绿的君山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湖中央,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遥望洞庭山水翠)
    君山就像是一枚青绿的螺蛳,盛放在像银色大盘子一样的洞庭湖上。(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1.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赏析。
    (1)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什么时间?天气怎样?周围的环境怎样?)
    (2)理解比喻:“镜”比喻什么?(潭面。)“镜未磨”是什么状态?(不那么平整,照物模糊。)
    (3)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4)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朗读表达感受。(轻轻地读,读出一种柔和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上,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么宁静的月夜啊!一起来读——(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引读: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泛起点点银光,仿佛一面没有被磨拭过的铜镜,朦朦胧胧,那么柔和。一起来读——(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
    (5)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和。)
    小结:夜色的柔和,湖水的温和,景物相衬相映的和谐,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出示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赏析。
    (1)朗读诗句,圈画出表示颜色、形状的词,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水画面。
    (2)出示君山图片,教师简介传说。
    君山 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中的一个小岛,总面积0.96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传说洞庭山浮在水上,山里有数百间金玉做的殿堂,是玉女居住的地方,一年四季金石丝竹之声响彻山顶。后来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通称湘君)葬在此地,故后人就将这座山改名为君山。
    (3)理解“白银盘”“一青螺”比喻的巧妙。
    明确:一句诗七个字,藏着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诗人把君山比作一枚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绘形着色,化大自然为小巧艺术品,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4)指名读《望洞庭》,其他学生评价。
    (5)同桌互读,齐读。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情
    1.拓展对比,欣赏不同诗句中比喻的巧妙。
    过渡:看着这美丽的洞庭山水,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流出了“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奇妙诗句,唐代另一位诗人雍陶也写下了“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的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1)出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引导学生感悟诗意。
    明确:洞庭湖中的君山大概是湘水女神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君山的水中倒影,多么像镜中仙女青绿的螺髻。
    (2)接着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比较朗读,想象画面。教师总结点拨。
    明确:刘禹锡的诗句,描绘的是为银色波光所环抱的君山,运用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雍陶则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两种写法,格调不同,却同样使得君山的秀美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补充介绍诗人的相关资料,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生字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
    2.指名认读,给生字口头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明确易错点,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5.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搜集更多描写洞庭湖的诗文名句,选择感兴趣的进行摘抄积累。
    (2)如果有条件,趁假期亲临名山大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小学生接触古诗不多,阅历和生活积累非常有限,追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的教学效果勉为其难。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渐渐丧失学习古诗的兴趣。所以此案例设计中,我摒弃了以往单纯地以理解诗句意思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次次地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具体的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古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诗歌的意境,便能让他们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认识“饶、优”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优、淡”等13个生字,会写“位于、部分”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了解课文是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能发现第5自然段是围绕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重点)
    3.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重点)
    4.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来描述图上的景观。(难点)


    1.会认“饶、优”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参”,会写“优、淡”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理解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展现海岛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兴趣。教师简介西沙群岛的相关资料。
    过渡:同学们,看到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阳光、海浪、岛屿、沙滩、海鸟,多么迷人的海岛风光啊!要是能亲自去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那该多好!这里就是我国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西北部,海南岛的东南方,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一部分。其中,永兴岛是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是海南省三沙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了解“群岛”。(一群岛屿的合称。)
    3.揭示课题,理解课题,齐读课题。运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富”(富+礻=福),运用近义词、反义词理解“富绕”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有关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讨论不懂的字词。
    3.教师检查,小组汇报。
    (1)指名认读生字词,教师相机点拨提示。
    识字方法:“参、数”是多音字,注意音义辨别;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优、瑰、虾、挺、饶”等字;“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威武”引导学生利用肢体语言进行理解记忆;“瑰丽无比”“海参”等词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掌握。
    (2)生字书写指导。
    提示:本课要求写的13个生字,以左右结构的为主。但这些字左右两部分的比例——高低、宽窄都不尽相同,要启发学生仔细观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
    2.汇报交流,了解“中心句”。
    (1)出示第1自然段,明确答案。
    (2)教师小结。
    小结:“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在本文中,所有内容都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就把它叫作中心句。
    3.梳理课文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1)思考:课文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找出对应的段落,做上标记。(海水、海底生物、海鸟)
    (2)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4.兴趣朗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一读,把特别喜欢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们。
    5.学生汇报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点评并指导朗读。
    (1)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预设:出示对应的颜色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水的色彩美。引导思考:看到这样的海水,你有什么感受?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来。
    (2)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预设:出示珊瑚、花朵、鹿角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事物的相似之处。还可以让学生介绍珊瑚的相关知识。
    (3)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预设:出示海底游鱼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鱼多、鱼奇、鱼美。教师指导朗读,读出神奇、喜欢的感觉。
    6.分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集体评价。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补充介绍西沙群岛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过渡:同学们,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古称九乳螺洲、七洲、长沙、千里长沙。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因此引起一些别有居心的外国势力的觊觎。同学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祖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分割的,祖国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保卫我们的领土,保卫我们的家园,我们就要通过不懈奋斗,不断增强国力。
    2.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西沙群岛的一些情况。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当中去,去看看那儿到底有多美,那儿的物产到底有多丰富,那儿究竟让人有多骄傲、多自豪。
    3.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继续识记、巩固本课的好词好句。
    (2)回味“中心句”“首尾呼应”等知识点,不明白的就与同学交流交流。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搜集西沙群岛的相关资料,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能抓住一段话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2.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3.能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来描述图上的景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回顾课文内容。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海水、海底生物、海鸟。)
    (3)课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总—分—总。)
    3.出示西沙群岛图片,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在我国南海的西北部,众多的岛屿像朵朵莲花、颗颗珍珠,漂浮于万顷碧波之中,那就是我国的西沙群岛,它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西沙群岛究竟有多美,有哪些丰富的物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探索海面。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2.思考:这里的海水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海水有什么不同?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形容的?(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3.出示西沙群岛的海水图片,感受海水的美。
    (1)“五光十色”说明了什么?(海水颜色多。)
    (2)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行不行?(不如“五光十色”好。“五光十色”不仅写出了海水的颜色多,还写出了海水的光泽。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蓝莹莹的,闪闪发光。)
    (3)西沙群岛的海水就是这么美,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表达,是什么?(瑰丽无比。)
    4.探究海水美丽的原因。
    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呢?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把第2自然段的内容再说一说。
    5.男女生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
    探索海底。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圈画重点词语。
    过渡:西沙群岛的海水这么美,你可知道在这些海水里,都隐藏着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吗?第3自然段一共三句话,每句话都写了一样事物,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吧。(珊瑚、 海参、大龙虾。)
    2.解读“珊瑚”一句。
    (1)出示各种珊瑚的图片,引领学生观察,感受它的多姿多彩、鲜艳夺目。(颜色有深红的,橘红的,粉红的,白的,蓝的,金的……;形状有花朵状的,鹿角状的,树枝状的……)
    (2)展开想象,珊瑚还会像什么?补充描述。
    填空: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有的像聚拢的云朵,有的像结冰的树枝,真是千姿百态!
    3.解读“海参”一句。
    (1)出示海参的图片,教师简介。
    海参 一般体长10至20厘米,特长的可达30厘米。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3米左右。
    (2)正是因为海参爬得慢,所以作者说它是怎样移动的?(懒洋洋地蠕动。)“懒洋洋”是一种什么感觉?(悠闲散漫的,想动就动,动作幅度不大。)“蠕动”换成“爬动”行不行?(不太好。“蠕动”比“爬动”更慢,动作幅度更小,更能体现出一种“懒洋洋”的感觉。)
    (3)再读这句话,除了“懒洋洋”的动作特点,你还发现了什么?(海参很多,“到处都是”。)
    4.解读“大龙虾”一句。
    (1)出示大龙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龙虾的外形。(静态:外壳、大钳、长须……;动态:抖动胡须,挥舞钳子,划来划去……)
    (2)比较海参与龙虾的动作特点。(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挺威武”,作者在观察时就抓住了它们的不同特征,描述和用词都非常准确!)
    5.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重点词语。教师相机点拨,引导体会“鱼多”。
    (1)播放各种各样鱼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体会鱼的美。(整体来看,鱼的数量多、种类多:成群结队、各种各样……具体来看,每一种鱼的样子、动作都不一样: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思考: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鱼的数量特别多,这样的说法很有感染力。)
    (3)引导学生梳理段落思路,重点体会鱼多。
    方法拓展:作者让我们先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鱼,我们总体的感受是——鱼多、好看;接着分别介绍了四种美丽的鱼,表明这样美丽的鱼多得数不清;最后借用人们的说法,“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再次强调鱼多。全段的结构是“总—分—总”,条理清晰。这种写法我们在写作时要加以运用。
    探索海岛。
    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明确:讲的是海岛上的鸟。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
    2.播放西沙群岛群鸟栖息的视频,引导学生说一说西沙群岛为什么是鸟的天下。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怎么介绍“鸟的天下”的。
    4.除了说鸟的“天下”,还能说成是鸟的什么?(天堂、乐园、国度、世界……)
    5.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师出示巴金《鸟的天堂》中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赏读。
    三、整体回顾,明确写法
    1.比较阅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找出两段话中相似的句子。
    2.点明写法,明确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
    方法拓展:第1自然段先概述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写西沙群岛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就是首尾呼应。运用这种写法,可使结构更加紧密、严谨,内容更加完整,可突出主题,加深印象。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3.指导朗读,读出热爱、赞美之情。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我是小导游。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设计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们介绍西沙群岛。
    预设:可以借助“好看极了”等关键词,借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等句式介绍鱼儿的美丽;也可以介绍“珊瑚、海参、大龙虾”等物产;还可以借助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介绍海鸟。介绍时,不能完全照搬课本上的句子,应联系我们上课过程中的一些想象,大胆地发挥。
    2.我是小作家。出示课后“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预设:四幅图片展示的是海底多彩的鱼、美丽的珊瑚、可爱的海龟,还有飞翔的海鸟。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仔细观察,从“颜色、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说说图画中的事物是什么样的。还可以发挥想象,说说它们像什么,从而明确“可以写什么”。然后,运用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如“围绕一个意思写”,“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像……”的句式等,进行仿写。
    五、拓展积累,作业设计
    1.抄写、积累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和表达优美的句子。
    2.进一步完善课后“小练笔”。
    3.找一处身边的美景,进行实地观察,并用几句话记录下观察的结果。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这是一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作为学生朗读、仿说、仿写的素材十分合适。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重点放在“段”的训练上,尤其侧重对段落中句群结构的分析,这样不但涵盖了“抓关键句理解段意”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展开仿写训练和以后的习作也有指导意义。
    凭借本篇课文句群种类多、结构典型的有利条件,我着力引导学生进行句群结构的分析,让他们认识句群的特征,掌握由句子到句群到段落的组合规律,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第2自然段,先写海水的颜色,后写颜色瑰丽的原因,是因果句群,结构顺序是先果后因,我利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点。又如第4自然段,先写鱼群,再具体写几种不同的鱼,最后写鱼多,其结构近似于“总—分—总”。认识了句群,在阅读时,学生就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写作时,就能采用表意功能各异的句群,写好片段。这在“语文园地”中有明确的能力要求。
    在本课中,对“段”的训练还体现在引导学生按照“围绕一个意思写”的要求,使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练习写话上。了解了句群结构,明确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就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表达。
    不足之处在于,在单元之初我便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方法,为习作铺路,却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去悟,课堂生成的效果不如预期。如何抓住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语言,将之与文本、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这是今后我需要仔细研究、加强学习的地方。
    19 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生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照空间变换顺序展开记叙的方法,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重点)
    3.能找出第4至第6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难点)
    4.能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重点)


    1.认识“滨、鸥”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臂”,会写“滨、灰”等13个生字,会写“海滨、街道”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初步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海滨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教师谈话激趣。
    导语: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银白色的军舰,白色的或灰色的海鸥;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出海归来的船队……,这一切是多么美丽、多么诱人呵!想去看看吗?告别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座美丽的海滨小城。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过渡:同学们的大脑里,有这么多疑问!这座小城指的是哪座城市?是我们国家的吗?在哪儿呢?那里有什么特色?……好吧,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
    (2)运用查字典等方法,自学文中的生字,理解字词。
    (3)同桌合作学习生字,说一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哪些字比较难记,自己是怎么记住的。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领读。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识字方法:“臂”是多音字,注意在“胳臂”一词中读“bei”,发轻声;“载”也是多音字,可以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躺、鸥、胳”可以用汉字加减法识记;“亚、载、睬、踩”可以与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靠”字可以编谜语进行识记;“躺、靠、踩”可结合动作表演进行理解识记。学生还可以结合图片,或是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生字生词。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3.理解词语的意思。
    (1)出示一组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海滨 浩瀚 寂寞 喧闹 热闹 每逢)
    (2)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朗读句子,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方法拓展:理解词语的意思有很多种方法,如看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等。但是一般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我们要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就可以推断出词语的意思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一共写了几处场景?
    明确:全文写了海上、海滩、庭院、公园、街道5个场景。其中,海上、海滩的部分体现的是“海滨”的特色,庭院、公园、街道的部分写的是“小城”的景色。
    3.疏通文章脉络。
    4.朗读课文,初识美感。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轮流读。
    (3)全班分小组合作朗读。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介绍海滨城市,引导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增强体验。
    过渡:海滨城市,就是沿着国家海岸线靠海发展的城市,以其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和物产丰富而著称。一般多为港口城市。我国著名的海滨城市有三亚、深圳、珠海、秦皇岛、连云港、青岛、大连、北海、厦门等。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可以把你们见到的景象和课本中的描述比较一下,看是不是这样的;或者,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新鲜的感受,可以大胆地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2.引导学生交流分享。
    (1)自由交流自己去过的某一海滨城市,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明白或是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有礼貌地提出来。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搜集海滨城市的相关资料,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摘抄、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能说出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样子,理解海滨小城几个场景的特点。
    2.能找出第4至第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3.体会作者按照空间变换顺序展开记叙的方法。
    4.体会作者抓住场景特点进行观察描述的写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播放海滨的视频,启发回忆。
    过渡:同学们,这座海滨小城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美丽、整洁……)请大家回忆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是按照什么路线来游览的呢?(海上→海滩→庭院→公园→街道。)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浩瀚的大海,金色的沙滩,玲珑的小城中美丽的庭院、绿树成荫的公园、细沙铺成的街道……,这些都让我们感到小城无处不美。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座美丽、整洁的海滨小城,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美吧!
    二、范读课文,质疑初探
    1.听朗读,边听边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是在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会质疑。
    (1)学生根据自己标识的内容,提出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简单的可以交给学生交流讨论解决,疑难的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听讲解决。
    小结: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大海、沙滩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象海滨美景。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3.体会大海的绚丽色彩。
    (1)出示第1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
    小结:在这段中,作者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了海滨的美。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这么美的海面,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轻轻地读。
    (3)教师过渡,相机出示第2自然段。
    过渡:海边除了这些颜色,还有其他颜色吗?(有,金黄色。)你从哪儿知道的?读一读。
    (4)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镀”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用“镀”?
    预设:“镀”是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属表面的化学方法。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金灿灿的阳光把美丽的海滨变得更加迷人,谁能把这种奇异之美读出来?
    4.体会沙滩上的寂静与喧闹。
    过渡:远处的海面上绚丽多彩,十分迷人;近处的沙滩呢,又有什么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自己读出了什么。教师点拨重点。
    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贝壳的颜色多,花纹美。)
    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见得多了,就不觉得稀奇了,所以颜色多、花纹美的贝壳无人理睬,“寂寞地躺在那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贝壳无人问津的情形写得生动形象。)
    船上满载着银光闪闪的鱼,还有青色的虾和蟹,金黄色的海螺。(“银光闪闪”“青色”“金黄色”写出了捕捞上来的海产的颜色。海产品种多、颜色多,让人感觉到“满载”的喜悦。)
    (2)教师过渡,在美丽的海滨,我们除了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汽笛声。)
    (3)出示人们满载而归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预设:①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渔船满载而归的热闹场面。)②人们为什么高兴?(收获丰厚,辛勤的劳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③想象当时喧闹的情景:会有些什么人?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学生自由想象表述,指名交流。)
    (4)指导朗读,读出赞美、自豪的感觉。
    5.回顾第一部分,梳理要点:作者是怎么写出海滨之美的?
    (1)描写颜色的词——作者运用这些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美!
    (2)动静结合——写贝壳又多又美和它的寂寞,再写渔船归来时的喧闹,二者一静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海滨景色美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真美!
    (二)学习第二部分,欣赏小城之美。
    过渡:从美丽而喧闹的海滨归来,让我们再到小城里轻松漫步吧。
    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1)边读边想:这部分写了小城哪几个地方?
    (2)边读边画:这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请把概括它们特点的句子画出来。
    (3)边读边悟:你感受到了小城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的?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重点。
    (1)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庭院、公园、街道。)
    (2)这些地方各有什么特点?请把概括它们特点的句子画出来。
    (3)认识总起句。思考:仔细观察,这些句子在段落中有什么特点?
    方法拓展:像这种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概括这一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就叫总起句。整段话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碰到它,它对我们快速梳理课文结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作者是如何观察出小城景色的特点的呢?又是如何围绕总起句具体描写小城的景色的呢?
    3.学习第4自然段。
    (1)围绕这一自然段的总起句,作者介绍了哪些树?(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你有什么感觉?(树多。)
    (2)你对哪种树比较感兴趣?读一读描写它的句子,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3)指导朗读。
    4.学习第5自然段。
    (1)小城的公园的“美”,又是怎样写的呢?结合重点词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重点。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许许多多”表明树多。)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运用比喻,写出了树的形态、颜色,突出了树大的特点;“密不透风”写出了树的枝叶茂密;“遮太阳,挡风雨”进一步说明了榕树枝叶茂密的特点和树给人带来的好处。)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每逢”“总是”表明这里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体现出人们对榕树的喜爱和赞美。)
    (3)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小结:写公园的“美”,作者主要写了公园里的榕树多,又重点写出了榕树树大、枝叶密的特点。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抓主要事物描写场景的方法。来,让我们用朗读激发想象,一起去榕树下乘乘凉吧!
    5.学习第6自然段。
    (1)你喜欢这座小城的街道吗?说说你的理由。
    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用细沙铺成的路,美丽、特别、有趣。)
    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片落叶都没有”,多么干净、整洁啊!)
    (2)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回顾第二部分,学习第三部分。
    1.作者写小城,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庭院树多、花园更美、街道干净。)
    2.在这座小城里走了一大圈,这座小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能概括小城特点的句子来。(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3.说说结尾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全文,收束全文,饱含赞叹之情。)
    4.思考:写“海滨小城”,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有何用意?
    明确:海滨既交代地理位置,也表明环境独特。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背景下,更加凸显小城的特色与美丽。
    5.指导朗读。
    小结:大海浩瀚无边,色彩绚烂,沙滩上安静与喧闹日复一日,为这座小城增添了独有的风情。城中庭院树木繁多,花园榕树更美,街道干净、整洁,这一切都是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的。我们一起来大声读最后一句,读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交流收获,学习写法
    1.课文学完了,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抄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2.表达与仿写。
    (1)模拟导游。
    ①如果你在这座海滨小城当导游,请你设计一条旅游路线,并说说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②选择其中的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向游客进行介绍。
    (2)小练笔。
    ①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想想它有什么特点。
    ②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本课学到的“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五、拓展积累,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考量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明确了作者描写的几个场景以后,我有意识地将课文分割成两个大的部分,一方面教学描写“海滨”的场景,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探究“小城”的特色。学生可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运用前面品读重点段落的方法,去自学并找到相应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这样先“扶”后“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还注重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表达与仿写上,不加引导、不讲方法而单纯让学生模仿表达,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表达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两个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抓住课文留白,例如海滩上的“喧闹”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学生只要在第一课时完成了了解“海滨城市”的预习任务,在这里就会有话可说。二是学完课文之后,我创设了“小导游”的情境,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介绍景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有了这样的铺垫,过渡到“小练笔”的仿写环节,就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总的来说,整堂课教学效果基本令人满意,但在课堂上,我还要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该尽量多元化,从而调动起更多学生参与的热情。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1.认识“融、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生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能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重难点)
    3.了解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体会小兴安岭物产的丰富。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重点)


    1.认识“融、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生字,会写“东北、脑袋”等14个词语。
    2.梳理课文层次及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森林的意识。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教师设置情境解说激趣。
    导语:各位小游客,最近的一个星期里,我们先是饱览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观,见识了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妩媚风情,欣赏了月夜洞庭湖的清丽风姿;随后,我们又去探访了美丽可爱的西沙群岛,在五光十色的海水里嬉戏,和有趣的海底生物交谈,在海岛上和许许多多的海鸟共舞;紧接着,我们回到既美丽又整洁的海滨小城歇了歇脚。今天这一站的目的地是美丽的小兴安岭。它位于我国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请大家做好准备,带着一路上的好心情,去找一找旅途中的新发现吧。
    2.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对小兴安岭进行介绍。
    3.再读课题,导入新课。
    过渡:各位小游客,相信大家已经对我们祖国的这块宝地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让我们进入小兴安岭,去亲身感受一下它的美丽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并自己根据拼音熟读生字。标出段落序号。
    (2)通过和同学讨论或者借助学习工具,学习文中不熟悉的词语。
    2.认读生字词,正音辨形。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集体评议、正音、辨形。
    识字方法:“兴、舍”是多音字,可以让学生根据词语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挡、脑”可以通过与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坛”可以运用猜谜语的方法识记。此外,还可以结合图片、进行动作表演、联系实际生活等识记生字新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段落序号。
    (2)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小兴安岭的?把重点词句画下来。
    (3)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想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划分,归纳出各层次的主要内容。
    2.汇报自学成果,集体交流。
    (1)指名学生汇报画出来的词句,明确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小兴安岭的。
    (2)指名学生汇报划分的层次和归纳的内容。
    小结: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开头先概括交代了小兴安岭的树多,然后描写了小兴安岭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全文运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3.朗读美文,交流感受。
    (1)同桌合作朗读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2)指名朗读各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朗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小兴安岭美在树木,美在四季,美在物产丰富。那么,在不同的季节,这里的美又会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我们刚刚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受了小兴安岭的美。下节课,我们再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小兴安岭那迷人的四季。
    2.引导学生交流分享。
    (1)自由交流自己从影视作品或是其他途径知道的小兴安岭的情况。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讨论交流。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物特点,体会小兴安岭物产的丰富。
    2.初步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
    3.围绕自己喜欢的季节,抓住景物特点进行介绍。
    4.读写结合,仿照本课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仿写练笔。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播放配乐朗诵,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各位小游客请注意,我们刚刚乘坐专列来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现在,请大家在优美的配乐朗读中,共同领略小兴安岭的无穷魅力。
    3.引导学生谈听后感受: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朗读第1自然段,决定教学指导顺序。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预设:引导学生重读“数不清”“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体会小兴安岭的树多、森林面积大。
    2.教师过渡,出示小兴安岭四季图,根据学生喜欢季节的人数多少定教学顺序。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生机。
    1.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描写春天的景色时,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抓住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来描写。树木焕发了生机,积雪融化汇成了小溪,小溪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
    2.引导学生交流:这一段中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最打动你?
    3.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重点。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1)思考:为什么用“抽”字?换为“长”字行不行?(运用动作演示的方法了解“抽”的意思,明确“抽”字更能体现树木在春天生长得非常快,十分生动形象。)
    (2)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1)“汇”字说明了什么?(融化的雪水都往一个方向流淌,“汇”字写出了雪水流淌的动态。)
    (2)句中还有一个描写声音的词,是什么词?(淙淙。)什么意思?(流水发出的轻柔的声音。)这个词表明水流的什么特点?(细小、轻柔。)
    (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轻柔的感觉。
    溪里涨满了春水。
    预设:出示春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涨满”“流淌”“贮满”几个词的区别,体会“涨”字表达上的妙处。“涨”表明冬去春来,包含着一种势态的变化。“流淌”是一种动态,“贮满”只是一种状态,都没有“变化”的意思。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1)合作表演:小鹿在干什么?(散步,喝水,欣赏影子。)
    (2)想象思考:小鹿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想些什么?(满眼的绿色,新鲜的空气,暖暖的阳光,多么悠闲、多么惬意啊!)
    (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把小鹿当成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鹿们活动的不同,富有情味。)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概括小兴安岭的春天的特点。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感受夏天的葱茏之美。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夏天的哪些景物?(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2.小组讨论:两个自然段中,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1)都是先写树,再写树木周围的美丽景色。(2)都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3.读一读第一句话,圈出特别能表现夏天树木特点的词。(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封、挡、遮。)
    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词语。
    (1)从这些词语中,你们感觉这些树木怎么样?(特别茂密。)
    (2)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预设: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理解“封”字的意思。明确“封”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表现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②“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表现了树木青翠、枝繁叶茂的特点。
    ③指导朗读第一句。
    5.引导学生交流品析:在这个季节中还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吗?
    6.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预设:“浸”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学生查字典,汇报。)在字典中“浸”是泡的意思,一般指沉没在液体里。小兴安岭的雾很浓,从山谷里升起来,慢慢弥漫开来,逐渐使整个森林都沉没在浓雾里,就像浸泡在乳白色的液体中一样。一个“浸”字,写出了浓雾中森林的状态,十分确切。(换成“罩”字行不行?)不行,“罩”是自上而下,扣盖、覆盖的意思,没有“浸”用得贴切。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耀眼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预设:这句话写出了太阳金光四射,驱散浓雾,阳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地上的情景。写出了从雾升起到雾散开的景物变化。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色、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预设: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夏天草地的美。“各种各样”的野花竞相盛开,聚集在一起,真像赶集一样热闹!
    7.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概括小兴安岭的夏天的特点。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四)引导学生分小组自学第4、5自然段,感受秋、冬之美。
    过渡:现在,老师也想要去小兴安岭游玩,可是不知道该秋天去还是冬天去。你们觉得哪个季节去好呢?接下来,老师会把大家分成两组,一组叫“秋天小分队”,另一组叫“冬天小分队”,各组队员在一起讨论讨论,怎样说服老师,让老师决定秋天去或是冬天去。
    1.引导“秋天小分队”自学第4自然段。
    (1)如果我秋天来到这儿,会看到什么?会有什么有趣的体验活动?
    (2)在第4自然段的描写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特别生动?
    (3)想象描述: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想办法用生动的语言说服我秋天去那儿旅游吧。
    2.引导“冬天小分队”自学第5自然段。
    (1)如果我冬天来到小兴安岭,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2)你能介绍介绍这里的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吗?哪一种你觉得最有趣?
    (3)想象描述: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想办法用生动的语言说服我冬天去那儿旅游吧。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要点。
    (1)感受秋天:
    ①树木:颜色——变黄,更苍翠;
    动态——落叶飞舞。
    ②物产:动词——献(写出了森林的热情、慷慨,富有情意。)
    形容词——酸甜可口、又香又脆、鲜嫩、名贵(写出了物产的不同特点。)
    (2)感受冬天:
    ①天气:雪花、西北风——冷
    ②动物:黑熊、紫貂、松鼠——各具情态
    (五)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
    明确: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是因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诱人;说它是“巨大的宝库”,是指小兴安岭的树木多,物产丰富。
    2.再次齐读,读出赞叹、热爱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互动交流
    1.思考交流:如果到小兴安岭去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季节去?
    提示:(1)先说说这个季节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2)再抓住这个季节的景物特点,说说这个季节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3)最后还可以发挥想象,说一说自己去那儿想做的事情。
    2.出示课后“选做”题目,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选做: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
    提示:家乡最美的季节是哪个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有哪些景物特别吸引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样子的?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上积累的词语,把景物的样子写下来。
    四、课后延伸,作业设计
    1.课后任选一项任务完成。
    (1)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其中一段话。
    (2)画。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按照课文的描述把这个季节的景物画出来。
    (3)写。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小练笔,并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4)做。搜集与小兴安岭有关的知识,结合课文内容,出一期以小兴安岭为主题的手抄报。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次教学有两点成功之处:一、情感朗读,引领探讨。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创设了“旅游”的情境,引导学生分层次朗读,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找景,读与评相结合,使学生在品评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二、抓住词句,质疑深探。如第1自然段的“抽出”“淙淙”“俯下身子”“侧着脑袋”都用得十分到位,动静结合,把整个春天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课文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学习这句话时,我用换词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抽出”比较恰当,它写出了新芽长得很快,另外还给我们一种动感,从而让学生知道文章中用词的精确性和重要性,感受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春景。而第3自然段中“封”“浸”“千万缕”把夏天的特点写得十分准确,同时又体现出小兴安岭独特的魅力。
    不足之处:本次教学设计对文本的分析、理解透彻,但课外发散稍显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载体,引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引导和帮助学生查阅有关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
    习作:这儿真美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某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
    3.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学前准备
    教师:1. 准备好教学课件。2.提前布置观察作业。
    学生:1.提前观察身边的某处美景,结合前几次课堂上的交流情况,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2.准备身边美景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发情趣
    1.依次放映优美的风景照片,让学生认一认。
    2.教师过渡,引入习作题目。
    过渡:刚刚我们通过照片欣赏了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大家千万别以为,只有远方才有美丽的风景,其实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景色优美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把周围这些美丽的地方介绍给其他人。
    3.出示习作题目及习作要求。
    二、回顾课文,轻松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写作方法。
    (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2)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3)先总写后分写,或是先分写后总写。
    (4)文中用了许多准确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
    预设:这一环节的回顾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可以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抓住关键词语或运用的修辞手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小结。
    小结:同学们总结得真棒!今天的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
    三、观察图片,交流方法
    过渡: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每次课后老师都布置了观察记录的任务,并让大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和分组。现在,就请大家分享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美景?它们具体美在什么地方?在同学们分享观察结果之前,老师先要跟大家分享一些写作的小秘诀。
    1.出示第一个秘诀:写景时,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有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他的景色可以略写或不写。
    2.课件出示操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哪些可以重点写,哪些可以略写或不写。
    过渡:这是我们学校操场的一角,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哪些景物可以着重写一写,说说你的原因。
    3.出示第二个小秘诀:要写景,那就按照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先看到什么,后看到什么,一样一样地讲清楚,说完整。
    4.再次出示操场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的顺序。
    提示: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中间到四周等。
    5.出示第三个秘诀:写作时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
    6.出示秋天的树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叙述。
    提示: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发现的?这幅图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或是怎样的印象?围绕这个印象,你准备具体描写哪些事物?
    7.教师过渡,引出最后一个秘诀。
    过渡: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写景物的作文,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们怎样在描述具体景物时,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呢?也就是,怎样写得有感情呢?这就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最后一个秘诀。
    8.出示最后一个秘诀:运用生动的词语(动词、修饰词等)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从文字中真切地体会到景美、物美,以及我们对景物的情感。
    四、口头交流,做好铺垫
    1.出示交流提示。
    (1)可以介绍公园、田野、果园、小河、校园等我们周围美丽的地方。
    (2)按顺序介绍身边的美景,说一说这个地方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4)可以借助照片,或是观察记录等进行展示介绍。
    (5)认真听完同学的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提问。
    2.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评议重点:(1)是否说清楚是哪里的景物,该景物有什么特点。(2)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3)描述的内容是否体现了美景的特点。(4)有哪些由心而发的感受。(5)是否突出了自己的情感表达。(6)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3.班级交流,集体评议。教师归纳小结。
    (1)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2)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3)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内容。
    (4)情感:真实的感受,联想到的内容。
    五、范文引路,动笔成文
    1.教师出示习作例文,引导学生讨论、借鉴。
    2.出示一些好词好句,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语言。
    3.回顾习作要点,学生动笔成文。
    六、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自己先读一读,改正明显错误的地方。
    修改重点:(1)错别字、词;(2)语句不太通顺的地方。
    2.小组内互读互改,互相提出文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议重点:(1)习作有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写;(2)有没有用到最近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3.指名学生朗读习作,师生集体评议。
    4.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成功之处:
    第一,引导学生选好要介绍的一处景物。我们身边一定有许多美丽迷人的风景奇观、名胜古迹,但是在一次小小的作文中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去介绍,因此在习作前先让学生想想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是什么。这就解决了习作“写什么”的问题。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介绍。什么是景物的特点呢?那就是这种景物与其他景物的不同之处,是它自己所独有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从海水、海底、海岛几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表现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三,写景一定要有顺序。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按照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的。
    不足之处:一节课下来,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而不是直接将桃子摘下来送给学生的设想没有实现。要使这一想法从设计上的定位,变成教学中的具体指导,缺乏课改新理念的指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支撑,是很难把握得住的。另外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交流体会,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写作方法。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出现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2.认识“蝌、蚪”等6个生字,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3.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4.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学习围绕中心句来展开描写的方法。
    5.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
    学生:1.回顾单元课文,尤其是“中心句”这一知识要点。2.搜集古诗《早发白帝城》的背景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1.了解段落中关键句的位置及作用,掌握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围绕关键句,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并说话写话。

    一、交流平台
    导语: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的文章,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习作尝试。尽管课文的具体内容不相同,但是很多文段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呢?下面就需要开启你们的“慧眼”啦!
    1.出示课文片段一。思考:这个文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2.出示课文片段二。思考:这个文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小城的公园更美。)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3.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小结。引导学生再从文中找一找这样的片段。
    4.出示课外的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分别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这些花朵千姿百态,各有各的妙处。/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
    这一朵白中透着点儿粉,像是小姑娘脸上的红晕,娇美可爱;那一朵殷红的花瓣上带着一圈白边,又像是小姑娘镶着蕾丝花边的衣裙;还有纯色的,黄色、蓝色、紫色、粉色,这些花朵千姿百态,各有各的妙处。
    校园的东墙边,有一张乒乓球台。球台的四周围满了同学,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欢笑声。乒乓小将们打得多认真啊!他们你抽我挡,一个球常常打几十个回合还不分胜负。
    5.思考:这些文段有什么特点?
    明确:(1)段落中有一句话表达了这段的主要意思,其余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像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就叫它一个段落的中心句。(2)中心句不一定都在段落开头,也有可能在结尾或是中间。
    6.讨论:中心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1)找到这样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2)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文章的思路。(3)写作时,我们也可以学着这样写。
    二、词句段运用
    过渡:在“交流平台”中,我们知道了怎么抓住一段话的关键语句,现在,我们要围绕给出的一句话来进行表达训练。
    1.教师点拨提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两个开头。
    车站的人可真多……
    预设:联系生活体验想象场景。车站人“多”,是一种什么情形?从整体上看,是一种什么感觉?具体到每个地方,又是一种什么状况?什么时候人最多?你会听到哪些声音?如果你就在人流当中,你会有什么想法?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预设:为什么喜欢夏天的夜晚?夏天的夜晚有什么?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还能做什么事?可以调动自己的感官,从不同方面说一说。最后还可以抒发一下情感。
    2.学生独立完成写句子练习,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课外找一些段落,学会寻找关键句并明白整段话的意思。
    (2)汲取优秀经验,完善自己的练笔段落。


    1.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生字。
    2.积累ABB式词语,能联想并生动描述词语画面。
    3.积累、背诵古诗。

    一、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识字加油站”的词语。指名认读。

    2.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小结。
    (1)第一行加点的字都是虫字旁,表示该事物都和“虫”有关。
    (2)第二行加点的字都是鱼字旁,表示该事物都和“鱼”有关。
    (3)这些生字都是形声字。
    4.指导学生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识记生字。学生可做一做生字加减法,巩固认知。
    5.练习巩固,指导书写。
    6.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形声字?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词语。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读词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1)都是ABB式结构。
    (2)第一行的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行为动作的,第二行的词语都是描写环境的。
    3.思考:读这些词语,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后出示例句,引导学生写句子。
    示例:(1)小猫咪在窗台上懒洋洋地晒太阳。
    (2)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都在安静地写字,只听见笔尖在本子上移动所发出的细细的“沙沙”声。
    4.学生试写句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评选最受同学喜欢的句子在全班展示交流。
    6.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ABB式的词语?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
    2.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教师相机正音、点拨。(朝(zhāo)辞 一日还(huán) 万重(chóhɡ)山)
    3.出示诗歌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当年年初,李白受永王李璘案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李白取道四川赶赴贵州,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收到唐肃宗大赦天下、自己被赦免的消息,李白惊喜交加,随即乘舟向东去江陵。此诗即李白舟抵江陵时所作。
    4.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说说你从诗中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教师指导重点。
    (1)理解“朝辞白帝彩云间”。
    预设:①“彩云间”意思是说,白帝山地势高耸,从江上仰望矗立其上的白帝城,仿佛耸入云间。写出了白帝城之高。②诗人此时的观察地点在哪儿?(江上,小船上。)这是诗人回望白帝城所见的景象。
    (2)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
    预设:①白帝城到江陵真的有一千里吗?并不是,这里是说路途遥远,是一种夸张的说法。②在李白的诗中,这种手法经常被用到。谁知道李白的哪首诗里也是这么写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③在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写法吗?(万重山。)这么远的距离,一天就到了,“千里”与“一日”对比,可见小舟速度之快;船速有多快,表明诗人的心情就有多喜悦。
    (3)理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预设:如果你是中途遇赦的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你有何感受?(心情就如同这轻舟一般轻松。)为何用“轻舟”而不用“小舟”?(既体现了船行轻快,也表现了诗人无比高兴的心情。)
    5.教师说诗意,学生对出相应诗句。
    (1)清晨,朝霞满天,诗人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朝辞白帝彩云间)
    (2)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千里江陵一日还)
    (3)两岸的猿猴啼声不断,在山水间回荡不绝。——(两岸猿声啼不住)
    (4)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轻舟已过万重山)
    6.指导朗读,读出轻松、愉悦之情。背诵古诗。
    四、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搜集、摘抄ABB式词语。
    (2)巩固上一课时围绕中心句描写的方法,能在习作中准确运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