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01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02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习题,共6页。

    单元 7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学者研究发现曹魏政权建立后颍川地区除了陈氏荀氏钟氏杜氏枣氏褚氏等大族之外很少再有其他姓氏的人才出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故C项正确。

    2唐朝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主要途径是(  )

    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拓宽了平民子弟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故C项正确。

    3有学者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造就了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主要是肯定了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  )

    A保证了官员来源于社会基层 B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C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B 【解析】科举制的推行使更多的人通过考试步入仕途,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官员并不都能保证来源于基层,排除A项;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4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强调国家大事必须经过中书省,即主张加强相权,故C项符合题意。

    5唐初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太宗深察其弊故设立(  )

    A内朝 B枢密院

    C外朝 D政事堂

    【答案】D 【解析】材料日有争论,纷纭不决说明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在政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提高办事效率,唐朝设置政事堂,作为议事的场所,故D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出三省体制(  )

    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C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 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与皇帝共议国事,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

    7唐初规定凡水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该项规定出自(  )

    A均田制 B三省六部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唐初”“免租”“免租、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规定出自于租庸调制,故C项正确;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反映的是中央机构,与材料中的租调无关,B项错误;两税法实施于唐中期,D项错误。

    8史书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税法实施的直接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B均田制被破坏

    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D封建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秋夏两征之可知这一税法是唐朝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而开始实施的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均田制的瓦解,农民大量逃亡,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国家失去有效地控制户口及田亩籍账的能力……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并全部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役,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等。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崩溃农民负担沉重纷纷破产逃亡导致国家户口不实国家财政紧张

    (2)积极作用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收税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相对减弱税赋负担相对公平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北朝)裴侠在世时……将自己的清廉归功于祖宗功业这种攀附祖先恨不得将自己的优秀基因归功于家族遗传的逻辑是和当时盛行的士族血统论一脉相承的当时士族血统论的盛行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郡国并行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士族血统论强调血缘门第标准,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相关,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察举制强调品德,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才学为标准,故D项错误。

    2下面为唐朝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出身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比例

    71%

    16%

    13%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制人才选拔以士族为主体,同时兼顾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可知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仍以士族为主,还不很完善,故C项正确。

    3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  )

    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 B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

    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D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

    4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这一变化(  )

    A有利于提高决策的行政效率 B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使中枢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

    【答案】A 【解析】唐玄宗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之后,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说明政府机构简化之后,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故A项正确;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之后,相权有所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中书省和门下省合为一体不符,排除。

    5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故B项正确;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根本说法错误,排除;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的是土地兼并,排除C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排除D项。

    6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故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唐朝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剧使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改行两税法,说明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赋税改革不能有效缓解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材料体现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D项错误。

    7唐朝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

    A赋税制度亟待作出重大调整 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 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

    【答案】C 【解析】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每位纳税者实际授田数目一般比规定数目少得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唐朝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租庸调制即将崩溃,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纳税者实际负担如何,排除B项;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并非有名无实,排除D项。

    8欧阳修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知欧阳修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评论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戴圣编《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220),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杜佑《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标准先秦以血缘为标准汉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解析】(1)根据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可得出先秦以血缘为标准;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可得出汉以德行为标准;根据材料三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得出魏晋以门第为标准;根据材料四科举……然后为真正考试可得出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前两句话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后两句话及所学分析作答。

    (3)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可得出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等趋势。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唐开元二十五年政府规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传统政治》记载,《贞观政要》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训练,文件包含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同步练习原卷版doc、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同步练习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