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3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3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01
    第3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02
    第3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3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3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共16页。

    《古诗三首》类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一)课内阅读。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寒食》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的__________。这是一首__________(讽刺 怀古)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__________,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物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现在人们常用此诗中的“__________”来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3.下面对诗歌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C.诗的后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答案】

    1.唐     韩翃     讽刺     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官宦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2.花         汉宫     五侯     春城无处不飞花    

    3.C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人的识记以及内容的理解。

    《寒食》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本诗中“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则暗中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的近臣。本诗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对当时受宠的权贵进行委婉的讽刺。

    2.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意思: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诗的前两句用花、柳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意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后两句用汉宫、五侯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本诗中“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则暗中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的近臣。

    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正确。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正确。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夜晚传烛图。描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C.不正确。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D.正确。“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城的风光。

     

    (二)课内赏析

    迢迢牵牛星,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4.把古诗补充完整。

    5.解释下列字词。

    擢:___________________            

    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中用了很多叠词,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诗中的叠词有:迢迢、_______、_______、札札、_______、______ 等,其中只有“______”是属于拟声词,其他几个都是状态词。

    7.这首诗中通过描写织女的姿态美,意在表现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有虚实之分,眼之所见为实,心之所想为虚。哪些诗句描写的是眼前所见的“实景”?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答案】

    4.皎皎河汉女  脉脉不得语    

    5.伸出     清澈的样子    

    6.皎皎     纤纤     札札     脉脉     札札    

    7.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  盈盈一水间

    【解析】

    4.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熟悉程度。

    选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此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我们可以在理解整首诗歌的含义上进行,本首诗的含义是: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由此我们可知,”擢“的意思是:擢(zhuó):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素:洁白。“盈盈”的意思是:水清澈、晶莹的样子。一说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6.此题考查的是叠词的作用,“叠词”就是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2.起强调作用。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本诗中有许多叠词,如:”迢迢、皎皎、纤纤、脉脉、札札。

    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讲的是: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由此可以提现织女勤劳。

    8.此题考查的是情景的写法,这首诗中描写的情景,有虚实之分,眼之所见为实,心之所想为虚。从诗歌的内容我们所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  盈盈一水间。这几句为我们所见之景,因此为实景,我们用波浪线画出来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

    9.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10.这首诗的第一句描写了月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__的气氛。

    11.诗的第一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由“__________”一词看出月色的___________。这种景象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请写一句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十五夜望月》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中“ 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乌鸦栖树的情景,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诗人由被秋露打湿的庭中桂花联想到月中桂树,这句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诗人觉得中秋夜望月怀人的太多了,不知道这种思念之情会落到谁那里,反正自己是没有这份思绪的。

    【答案】

    9.冷露无声湿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10.乌鸦     露水     桂花     凄清、孤寂    

    11.地白     空明皎洁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12.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3.C

    【解析】

    9.本题考查古诗默写。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月光、乌鸦、露水、桂花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气氛。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义的赏析。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学生结合自己的课下积累回答即可。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释义: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中的冰一样清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释义: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C项“没有这份思绪”错误,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二、类文阅读

    (一)课外阅读。

    春夜洛城①中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满④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情⑦。

    [注]①洛城:今河南省洛阳市。②玉笛:华美的笛,五制或锻玉的笛子。③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因此这样说。④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⑤闻:听;听见。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⑦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14.本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_____ ”相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_______”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_______”相呼应。

    15.“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为什么?

     

     

     

    16.“飞”和“暗”用得好,“飞”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______

    A.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B.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17.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4.散     春夜     故园情    

    15.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诗人更是说自己被勾起”了思念故园之情。    

    16.B     A    

    17.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分析】

    1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飞”字相照应,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折柳”为离别曲,故又与结句中“故园情”相呼应,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15.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

    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

    “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16.本题考查诗词中的炼字。

    解答炼字类题目,可以从词性,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去把握它的内涵,同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分析这个词的作用。

    第一句“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第二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本诗属于思乡诗,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19.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其_____及_____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0.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含义。

     

     

     

    2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2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3.写出有关“月”的诗句。

     

     

    【答案】

    18.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9.苏洵     苏辙    

    20.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2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解析】

    18.考查对古诗词标题的了解。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水调歌头,标题是明月几时有。

    19.考查对作者的了解。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朝及宋朝出现的八位文学巨匠、他们分别是唐朝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朝时期的其中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明朝散文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的名称从此流传于世,其文章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正统和权威。

    20.此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翻译语言要简练明确。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21.考查对诗句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含义。理解了诗句含义解答此题就容易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

    22.考查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题类一般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此题在了解全诗的基础上,可联系背景,抓住关键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析 即可。

    23.考查对古诗词的积累运用能力,平时要注重积累,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通过_______赞美,表达了作者对 ________。

    2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碧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丝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理解填空。

    “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用了的______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绿丝绦。这样比的原因是:①它们的颜色相似:绿丝绦是绿色的,也是绿色的。②它们的形状相似:柳条细长的形状。答案选择(     )

    27.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28.诵读这首诗,想象着一棵高大的柳树,在春风中袅娜多姿的情景,融进自己对诗句和春天的感受,写一个情景交融的片段。

     

     

     

    【答案】

    24.贺知章     柳树     春天的无限热爱    

    25.绿色的宝石     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26.比喻     柳条        

    2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色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无数根像绿色丝带的柳丝一样。    

    28.春风不说话,只用那轻柔的手,弹拔掉月光上挂着的冰凌;春雨不说话,只用那温柔的手,洗去阳光披裹着的积雪;春光不说话,只用那灵巧的手,牵来一道彩虹,绿了草,红了花……啊,着春风,这春雨,这春光,令人永远地陶醉。

    【解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等文学常识的识记,并要求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

    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修辞手法的理解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把柳条比作绿丝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中重点句子的理解。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体会意境,想象画面。

    完成本题时,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特点,加上修饰词和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景物的美丽动人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即可。

     

    (四)古诗阅读。

    九日登高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①,他席②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①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②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29.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他乡:________________  那:________________

    30.这首诗描写的是中华传统节日__________节的情景,请在诗中用波浪线画出这一天的习俗。

    31.对诗的三四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心中已经厌烦了客居南方的各种愁苦,想北归不得,鸿雁你怎么还要从北方飞来呢?

    B.我已经厌倦了南方的人情,感到很困苦,想北归不得,鸿雁你是从北方哪里飞来的呢?

    32.诗人用鸿雁从北方飞来与自己北归不得形成强烈对比,把内心情感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抒发自己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33.因为一个援助项目,王小明的爸爸来到非洲工作,一到过节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念祖国和亲人,每当这时就会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答案】

    29.异乡     怎么    

    30.重阳;望乡 送客    

    31.A    

    32.浓浓的思乡    

    33.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课外阅读我能行。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34.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题目是                     

    35.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6.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7.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答案】

    34.天净沙        

    35.C    

    36.萧索低沉     明朗绚丽    

    37.C

     

    (六)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8.首句用“______”和两个“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40.“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1.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答案】

    38.独         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39.倍    

    40.遥知         佳节    

    41.示例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示例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七)延伸阅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①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②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③。

    【注释】①砌:台阶。②回廊:回旋的走廊。③看花:赏花。

     

    42.解释下列词语。

    (1)胧月:______________

    (2)独:________________

    4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节夜晚的景色。(     )

    (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有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     )

    (3)作者在这美丽的夜晚唱歌跳舞,听音乐,赏桂花,心情特别愉悦。(     )

    4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42.朦胧的月亮。     独自。    

    43.√         ×    

    4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诗人的闲适之情。

     

    (八)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45.解释词语。

    莫:_____    彻:____________

    闻:_____    闲:____________

    46.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47.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__________。

    48.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答案】

    45.不要     整,通         悠闲    

    46.C    

    47.且莫催    

    48.连用两个问句, 不仅将因景色迷人,令人不得不前往的意思表达得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49.元宵夜,没有哪一家人看见月亮还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九)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0.解释词语:

    银汉:___________

    玉盘:___________

    51.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

    A.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52.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3.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答案】

    50.银河     月亮    

    51.A    

    52.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 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 月亮呢?    

    5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3课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文内外类文阅读理解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