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教学设计)01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教学设计)02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教学设计)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教学设计),共22页。

    0 第6单元 情趣理趣 单 元 备 课 21《庄子》二则 第1课时 第2课时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 第2课时 23 马说 24 唐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 6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7课时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情趣与理趣”,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知道本单元内容都是名家名篇,这些课文有情趣,有理趣,都表现了古人的睿智哲思。通过朗读,要培养文言语感,注重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体会古人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教材分析本单元4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本单元的领头课文是《<庄子>二则》,庄子从不枯燥地说 理,而是巧妙地运用幽默诙谐的寓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道理,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寓言的内容,然后理解寓意,掌握重点语句。 《<礼记>二则》,第一则,是有关学习的论述,我们要汲取其精华,第二则是对大同社会的论述,也是我们的最高的政治理想。首先要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掌握寓意,然后在诵读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语的古今义。 《马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唐诗二首》是唐诗的精华,我们首先要背诵这两首诗,在背诵的基础上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生活的贫困和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卖炭翁》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卖炭老人的艰辛和不易,理解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感情。 3.诵读课文,积累经典语句。 4.诵读课文,学写故事。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感情。教与学建议作为本单元重点的学习方法“朗读”,基本因循“朗读——诵读——感悟——积累方法”的教学步骤。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单元课时分配《<庄子>二则》        2课时 《<礼记>二则》       2课时 《马说》           1课时 《唐诗二首》         2课时课题 北冥有鱼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 见课本P116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中寓言阐述的道理。 3.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恃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的大鹏形象。教学难点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艺术。教学准备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据说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 鹏又有怎样奇特不凡的形象!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那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天资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面对“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庄子不屑与之为伍。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也使他无法施展抱负。既然人世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庄子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知识链接 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庄子>导读》) 4.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鲲鹏(kūn) 抟(tuán) 齐谐(xié) 北冥(míng) (2)词语解释 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古今异义 怒而飞 (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义:指长白 山天池) 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义:离开 今义: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点拨】 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重点句子停顿: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点拨】 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语)。如:息——气息,吹——吹拂。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为下一步理解内容做铺垫。 【深层探究】 1.“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 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点拨】鲲鹏展翅高飞,必须有所倚,旨在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点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点拨】 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4.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凭借。 5..“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点拨】 本句可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恃”,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课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教学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能复述故事;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体味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课文中寓言阐述的道理。 3.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教学难点体味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课文中寓言阐述的道理。教学准备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 导入:《庄子》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同时,《庄子》中也不乏一些幽默风趣的小故事。今天,我们就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来感受庄子的论辩智慧。(板书课题)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2.背景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3.知识链接 惠子相梁的故事 惠子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鹌鹑,你知道吗?鹌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鹌鹑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鹌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4.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濠梁(háo)  鲦鱼(tiáo)  循(xún) (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 ③请循其本:追溯 (3)古今异义 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4)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之:安知鱼之乐(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 (5)文言句式 ①是鱼之乐也。(判断句)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 (6)重点句子的翻译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②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整体感知】 .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谁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试分析两人的性格。 【点拨】 庄子:   智辩,重欣赏,对外界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 惠子:   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态度,重知识的探讨。 【深层探究】 1.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点拨】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3.庄子为什么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 【点拨】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4.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庄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具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板书 设计课题虽有嘉肴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见课本P119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 2.了解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教学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教学难点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教与学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礼记》中的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才能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再继续走进《礼记》,领悟其中之道。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戴圣,字次君,西汉经学家,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2.背景 文章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著。文中提出的“教学相长”,意为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 3.知识链接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 4.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嘉肴(jiá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词语解释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通假字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美味。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疲乏想睡) 教学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点拨】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重点句子停顿: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点拨】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语)。如:困——困惑,反——反思。 【深层探究】 1.这篇短小的议论文论述了几层意思呢?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出真知;第二层是说在学习实践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道理:教与学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这就叫作“教学相长”。 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拨】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点拨】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5.学了这篇短文后,你对老师的“教”与同学们的“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点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者,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受益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促进老师提高教学水平。两者在课堂活动中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教师应一面教,一面学,否则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发现不懂的问题,才能有所长进。 课题大道之行也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4.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教学难点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导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基础知识】 2.背景 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由来,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文章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要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发出了这番言论。 3.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盗窃(qiè) (2)词语解释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同“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鳏”,老而无妻) 2.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均为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 【点拨】句子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为下一步理解内容做铺垫。 【点拨】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语)。如:公——公共,分——职分,职守。 (二)深层探究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点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点拨】“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品析语言】 这两篇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请分析。 【点拨】《虽有嘉肴》:对偶句: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效果: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句式整齐。 《大道之行也》:对偶句: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板书 设计课题马说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见课本P122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内容,归纳、积累文言词语。 3.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清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4.正确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教学重点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教学准备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你们读了 “伯乐相马”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韩愈的《马说》,来进一步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2.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是一篇借物讽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题目是后人加的。 作者在本文中将“伯乐相马”的故事另翻新意,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3.积累字词 伯乐(lè)  骈(pián)  槽枥(lì)  祗(zhǐ) 外见(xiàn)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4.积累文言现象 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袛(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 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这样。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今义:平安;安全(跟“危”相对)] 词类活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点拨】 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点拨】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深层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点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点拨】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点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拓展延伸】 1.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点拨】(示例)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3.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点拨】观点1: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识别,正如人才需要明主赏识一样。姜太公若无周文王赏识,就会终老在渭水河畔;百里奚若没有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则会以放牧的方式度过一生。这些人才正因为有了明主的赏识才会一展宏图,铸就辉煌。岳飞因昏君而枉死,袁崇焕因疑主而冤亡,这些正是愚妄的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的悲剧啊。因此,千里马的命运取决于伯乐的赏识。 观点2: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一味地消极等待伯乐的赏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竞争体制。是千里马就要纵横驰骋,自己开创一片天地,把握机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板书 设计课题石壕吏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见课本P124教学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背诵。教学重点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教学难点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教学准备收集瀑布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文本导入):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安史之乱)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叙事诗——《石壕吏》,思考诗人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这组诗再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逾(yú)  邺(yè)  戍(shù) 老妪(yù) 幽咽(yè) (2)词语解释 ①投:投宿。 ②一何:多么。 ③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④戍:防守。 ⑤附书至:捎信回来。 ⑥新:最近。 ⑦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⑧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⑨老妪:老妇。 ⑩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深层探究】 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点拨】 三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战乱给这一家带来的遭遇。 (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回家,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点拨】 有吏夜捉人。 3.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点拨】 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点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点拨】 三个方面。 第一:服役惨景:“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第三:被迫服役:“请从吏夜归。” 6.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 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点拨】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这场平叛战争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7.这一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点拨】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的精彩描写。教学难点感受诗人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爱国爱民的优秀品质。教学准备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感受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今天将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1.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2.知识链接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弃官后辗转到了成都。次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近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不料上元二年(761)秋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诗人由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状,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本诗写的虽是诗人自己的茅屋,表达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3.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三重(chóng)  挂罥(juàn)  沉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乱(sāng) 大庇(bì) 突兀(wù) (2)词语解释 ①秋高:秋深。 ②呼不得:喝止不住。 ③布衾(qīn):棉被。 ④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深层探究】 1.第1段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点拨】 先用“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风怒号”三字写出了秋风声之宏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很形象。 “卷、飞、洒、挂罥、飘转”把风势的猛烈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一幅秋风卷茅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诗人的无奈之情自然流露。 2.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点拨】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孩童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表达自己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盗贼”的罪名。 3.赏析诗第三节,读此节你会想象怎样的情景? 【点拨】 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踢破,诗人在这样湿冷的屋子里瑟瑟发抖,如何才能挨到天明呢? 4.赏析诗第四节,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 【点拨】 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品析语言】 1.本诗歌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点拨】 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2.第一节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点拨】先用“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风怒号”三字写出了秋风声之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很形象。 “卷、飞、洒、挂罥、飘转”把风势的猛烈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一幅秋风卷茅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诗人的痛惜、焦灼之情自然流露。课题 卖炭翁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比较分析,分析卖炭翁形象。 3.综合鉴赏,感悟文章主旨与诗人情怀。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宫市”的憎恶。教学准备收集相关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那《卖炭翁》这首诗是为何事而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他是位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2.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3.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 冰辙(zhé) 两骑(jì) 称敕(chì) 红绡(xiāo) (2)词语解释 ①伐薪:砍柴。 ②困:累。 ③骑:骑马的人。 ④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深层探究】 1.《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点拨】 卖炭翁的炭在宫市南门被抢一事。 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点拨】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艰辛。 4.“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点拨】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趾高气昂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6.《卖炭翁》一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点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板书 设计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