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版本3.9《屈原列传》PPT.pptx
    • 课件
      9.《屈原列传》PPT.pptx
    • 教案
      版本3.9《屈原列传》教案.doc
    • 教案
      9.《屈原列传》教案.doc
    • 学案
      9.《屈原列传》导学案.doc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1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2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3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4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5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6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7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8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1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2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3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4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5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6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7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8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1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2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3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1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2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3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01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精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精品课件ppt,文件包含版本39《屈原列传》PPTpptx、9《屈原列传》PPTpptx、版本39《屈原列传》教案doc、9《屈原列传》教案doc、9《屈原列传》导学案doc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8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他用血肉诠释了心存百姓的胸襟。在那样朝秦暮楚的年代,他用生命回答了爱国的真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同辉。怀着赤诚的火热爱国之心和无尽的愤恨,抱石沉入汨罗江,留给人们一个永恒的背影。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报任安书》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1)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2)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3)《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
    (1)形式特点 ①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为主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 ③用韵不严格 ④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些”或“只”这一类字(2)照一般的说法,凡是诗句加有“兮”“些”语助词的作品,不分写作时间先后,不论作品内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国人,都称“骚体”。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 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屈、景、昭”都是氏,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姓: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氏:姓的分支,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来“明贵贱”。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贵族有氏,平民则无。
    积极变法、志在强国 第一,奖励耕战, 农耕。 第二,举贤能,唯才是举。 第三,明赏罚。 第四,反壅蔽。 第五,禁朋党。 第六,移风易俗。
    自投汨罗,以身殉国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哀郢》
    司马迁《史记》: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其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于日月争光可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鲁迅“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梁启超:屈原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离骚”即遭遇忧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不满国君的昏庸、朝政的黑暗。
    创作时的状况,即心理特征、艰难处境、创作动因。
    心理特征——“人穷则反本”;艰难处境——“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创作动因——“盖自怨生也”。
    穷:①阻塞不通。与“通”相对。引申为“走投无路”。②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③生活困难。④穷尽、完结。⑤穷究,追究到底。
    《国风》"好色而不淫":善用香草美人为喻,隐喻政治理想,"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却不失分寸;《小雅》"怨诽而不乱":虽怨气郁结,好发牢骚,却始终眷恋祖国,因而并不暴乱无度。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赞美古圣先王,讽谏国君要做有为君主、远小人亲贤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宗旨就是为了修明政治,即"以刺世事"。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文约辞微是行文特点;志洁行廉是内容特点。"称物芳"指的是《离骚》多以善鸟香草"配忠贞",以虬龙鸾凤"托君子";"死而不容"指的是《离骚》反复陈说的自己为群小所嫉、不容于世的处境。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以强调的方式表现屈原保持高洁品德的心志和节操。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 传评结合 ”
    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本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这是为什么?极度同情屈原遭遇,情不能已,因而直接评述。与屈原思想产生共鸣,借议论阐释自己的见解。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很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知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中国人爱讲调和,屈原不然,他只有极端:“我决定要打胜他们,打不胜我就死。”这是屈原人格的立脚点。——梁启超《屈原研究》
    为何将屈原与贾生合传?
    1.两人遭遇相似,引起司马迁的同情和不平。
    2.两人都在逆境中郁结不快,但又不屈其志,退而发愤著书,立言于后世。
    3.两人文学创作在文风上相似,又因贾谊的《吊屈原赋》使两人有了联系。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治安策》),经天行地大文章。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观看视频:《典籍里的中国》屈原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阅读文本,了解屈原的人生遭际,填写下表,并作交流。
    任怀王左徒,图议国事,应对诸侯。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造为宪令,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谗之,作《离骚》。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顾反谏怀王杀张仪,劝阻怀王入秦。
    受骗绝齐,两次伐秦大败,大困;误释张仪;诸侯共击,大败;秦昭王与楚婚,怀王客死于秦。
    嫉子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其存君兴国,……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遇渔父,作《怀沙》,投汨罗以死。
    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宋玉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悲其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楚国王族的同姓。左徒: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职责: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闻:动作名,学识。志,记。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治,国家安定。乱,国家动荡。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娴,熟练、熟悉。辞令,应对的言辞。图议:谋划计议 任:信任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以发号施令;出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文化素养(博闻强志)政治才干(明于治乱)外交能力(娴于辞令)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大夫:官名列:朝列,班列 害:嫉妒 宪令:国家法令 属:撰写 夺:强取为己有 伐 : 自夸,炫耀 疏:疏远
    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怀王的宠爱,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怀王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谁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疾:痛心 聪:明察 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 方正:端方正直的人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 穷:困窘反:同“返” ,追念 倦极:疲倦困苦 惨怛:忧伤,悲痛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苦闷郁结于心,写下了《离骚》。“离骚”,相当于“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本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向天呐喊求助的;遇到病痛或内心忧伤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正道直行:遵循正道(名作动),行为正直。间:离间 。 穷:处于困境。信而见疑:诚实不欺却被怀疑。 见:被。忠而被谤:忠贞不贰却被毁谤 。 盖:大概 。 淫:过度、无节制。 怨诽:怨愤发牢骚。
    屈原坚持正道,遵照道义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中了。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贰却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上/下:往远处/往近处 刺:讥刺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靡:无,没有 约:简约微:含蓄隐晦 廉:方正,正直指:同“旨”,主旨,旨趣 类:事物 迩:近
    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间称述商汤、周武王,以此讥刺当世的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志趣高洁,行为端正。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自疏濯淖污泥:自动地远离污浊。濯淖污泥,污浊蝉蜕于浊秽:像蝉蜕壳那样摆脱污浊的境地获:辱,被辱 滋:黑 皭:清白,洁净泥:同 “涅”,染黑 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由于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称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由于行为端正,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以浮游于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第一层次小结(1-3)
    (1)《离骚》创作的缘由 第1——7句(2)对《离骚》的评价 第8——13句(3)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第14——17句
    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 方正之不容
    1.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
    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2.《离骚》写了些什么?创作的动机是什么?
    《离骚》的风格与屈原的人格是一脉相传的: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真可谓文如其人。
    3.《离骚》的创作风格是怎样的?
    极度同情极度悲愤极度敬仰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你从此段文字读出了司马迁的什么情感?司马迁对屈原是如何评价的?
    5.读完课文的这一部分后,你懂得了司马迁为何替屈原作传了吗?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佯:同“佯”,假装。 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绝齐:“绝于齐”的省略,与齐绝交。
    屈原已被罢免,此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很担忧,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使使:前一个“使”,派遣;后一个“使”,使者。如:到,往。 兴:发动,调动。
    楚怀王贪心而听信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他说:“我和大王您约定的只是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丹、淅:二水名,丹水,淅水一带。屈匄:楚大将军。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他率领楚军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北),大败被俘。汉中:今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一带。蓝田:在今湖北钟祥西北。 邓:在今湖北襄阳北。袭:乘人不备,暗中进军。 竟:终究,最终。
    第一次受骗: 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明年:第二年 与:给 当:抵挡 因:趁机 用事:用权 设诡辩:说假话
    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之地给楚国以求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知道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之地,我请求前往楚国。”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是时:这时。顾反:回来。反,通“返”。
    怀王最终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原来的职位上,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没追上。此后各国诸候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①置个人欲望于国家利益之上
    第二次受骗: 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婚:名作动,结为儿女亲家 虎狼:像虎狼一样毋:不 奈何:表疑问的固定形式,译为“怎么、为什么”欢:在这里指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卒:最终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要与怀王会晤。怀王想要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说:“为什么要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终于前往。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因:趁机 听:答应。 亡走:逃跑。 内:同“纳”,接纳。 之:到。 竟:终于,最终。
    进人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上地。怀王很愤怒,不答应。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才回国安葬。
    第三次受骗 :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①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②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③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1.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2.思考: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楚大困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屈原被黜,怀王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这些事发生在“屈 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了屈原的才干和作用。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咎:怪罪,责怪 嫉:恨 虽:虽然 系心:挂念 冀幸:盼望 俗之一改:风俗能完全改变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怪罪子兰劝怀王人秦而致其未能回来。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念念不忘想要返回朝廷,盼望国君能彻底悔悟,风俗能完全改变。
    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醒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存:思念,一说保全 反覆:回归三致志: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终:终究 反:同“返”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无:无论,不论 莫:没有 求忠以自为: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贤以自佐: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 相随属:接连出现 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 累世:历代,多少世代以来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难以见到,这是因为他认为是忠臣的人并不忠诚,认为是贤臣的人并不贤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以:因为 于:被兵挫地削:军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削割亡:失去 为:被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遭到挫败,土地被削割,失去了汉中一带的六个郡,自己客死于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所招致的祸患啊……
    明确:屈原痛恨的是怀王不听自己的劝阻,听从子兰之言入武关而中秦计,终至客死他乡一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1.第 8 段写“屈原既嫉之”,屈原痛恨的是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信念和精神?
    明确:第8段中,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作者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2.第8段中,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这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同“披” 颜色:脸色 形容:外貌、模样三闾大夫:官名,屈原此前曾任此职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外貌像干枯的树木一样。有个渔翁看见他,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圣人:聪明通达的人。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 于:被。与世推移:随世道变化而变化。随其流而扬其波:随从世俗,与之同流。餔其糟而啜其醨: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尚美好的节操志向。 瑾、瑜:美玉。
    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与众人同醉)?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高洁美好的志向节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沐:洗头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浴:洗澡 振衣:抖掉衣服上的尘土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浑浊的样子 常流:即“长流”,指江水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 皓皓:皎洁的样子 温蠖:尘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清白,蒙受外物的玷污呢?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鱼腹中,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他就写了《怀沙》赋。…...于是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第一次问话,引出屈原对自己流放原因的揭示:
    屈原的悲剧实际上是时代的悲剧,“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2.这段文字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与一般的议论不同。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
    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2.思考:渔父劝说屈原时提出了两个什么观点?(分别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这次对话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楚怀王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3.屈原为何选择“自沉”的解脱方式?
    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 ①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 ②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 ③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4.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①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 ②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兮”(《离骚》)的孤独感。
    有一种死,是懦弱,是糊涂;有一种死,是勇敢,是清醒。有一种死,殉了自己的国家、信念、理想与尊严……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宋玉:相传为楚顷襄王时人,屈原的弟子,有《九辩》等作品传世。唐勒、景差都是当时的词赋家。之徒:这一类人 辞:文辞,这里指文学祖:名作动,效法,继承 从容:委婉得体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竟为秦所灭:终于被秦国灭掉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于作赋被称赞;但他们都继承屈原文辞委婉得体的一面,始终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言进谏。此后楚国领土一天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后面的文字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总结。悲:对……感到悲哀 适:到某地去垂涕:流下眼泪 想见:推想,推测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哀怜。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推想他的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贾生吊之:指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路过湘水,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以彼其材:凭借他那样的才能。 容:容纳。《服鸟赋》: 贾谊的赋作,借与服鸟问答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感。 同:把……同等看待。 去:贬官放逐。就:在朝任职。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等看到贾谊写文章凭吊他,又奇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又茫然若有所失了。”
    明确: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 ①屈原楚辞诗体后继有人,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但“终莫敢直谏”,无人继承他的政治主张。 ②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生死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凸显屈原对于楚国的价值。
    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1.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
    忠君爱国: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坚持正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坚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泥而不滓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2.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原因: ①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 ②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④是对司马迁自身命运的感慨,司马迁和屈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借写屈原的身世抒发自己无限感慨。
    才 能:博闻强识,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人 品:忠君爱国,行廉志洁    坚持正义,矢志不渝文学成就:《离骚》、《天问》等 开创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人生遭遇:君王昏聩,听信谗言, 多次被贬,投江自尽。命运选择:以死明“志”
    才 能:博学多才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人 品:正直不屈,忠君爱国、    仗义执言,身残志坚文学成就:《史记》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人生遭遇:受谗被疏,遭受宫刑命运选择:以生践“志”  
    明确:①屈原王室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不会“游诸侯”。春秋战国时期,人在本国不被重用而去异国帮助国君成就事业,尽展其才的现象较为常见(张仪),但屈原的身份决定了他与楚国血脉相连。 ② 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和正直高洁的品行决定了他不会离开楚国。他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去异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而正道直行的人生选择、自身高洁的品性又使其不容于世。他宁可葬身鱼腹,失去生命,也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以死明志,警醒世人。 ③太史公的评论表面上看是对屈原执着于楚国而自沉的人生选择有所不解,试图为他寻找另一条路途,实则为激愤之词,寓含着对屈原的深切赞美和叹惋之情。
    4.文章结尾太史公评论说“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你如何看待司马迁的这种说法?
    5.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1)课文自“屈原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丹、浙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蓝田大战败退;放走国仇张仪;诸侯共击楚将,楚将愚昧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2)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心系楚国的安危,这样,作者便把屈原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了楚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这样写,既既加重了文章叙事的分量,又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
    6.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太史公曰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样看待司马迁这种说法?
    观点一:同意司马迁的说法。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反映了历史和评史的不同的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以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历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重要作用。观点二:不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理由略)
    7.司马迁、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忍辱而生,一个毅然赴死,一个超然而活,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说出你的理由。
    屈 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 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他们的抉择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天祥、闻一多、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韩信、勾践、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著;陶渊明,张志和,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达。
    小人进谗言怀王昏聩  自疏濯淖  
    楚国日渐衰落怀王走向死亡
    上官诋毁 怀王不知人眷顾楚国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保持高洁
    8.再读课文,请用关键词概括屈原一生经历的不同阶段,并结合文本深入思考原因,归纳其形象特征。
    屈原是一位才华出众、忠诚正直、志向高洁、心系国君、眷顾国家、坚守理想的爱国志士形象。
    9.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
    10.面对生命中的苦难我们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无法避免的苦难,那么请选择主动的受难,在苦难中了解生存真相,分析苦难的根源,发掘苦难的深层原因,以不懈的斗争改变命运,守住做人的尊严,选择不与命运和逆境抗争的主动意识 。
    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总结全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优质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优质课ppt课件,文件包含9《屈原列传》PPTpptx、9《屈原列传》教案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优质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论文,《史记》,《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屈原贾生列传》,写作背景,“楚辞”,《楚辞》,结构助词的,名作状对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公开课课件ppt,文件包含39屈原列传pptx、39屈原列传教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统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课件+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