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0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0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0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04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05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06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07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108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教学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虽有佳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难点)赏析文章多用对偶增强气势的特点。(重点)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 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 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 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 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 领悟为学之道。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 家戴圣编纂的,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学记》《大学》《中庸》等篇,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记”的意思是记载、记述。 “礼记”的意思是关于礼仪制度的各 种资料记述。《礼记》全书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多用短小生动的文章阐 明某一道理,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全书 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味隽永,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 《学记》是中国 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 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制度乃至师生 关系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阐述。其中许 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本文提 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虽有嘉肴”的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这是选文 的第一句话,以此为题目,简单易记。
    朗读指导本文是一篇精当的议论文,朗读时应以平调为主,语速 宜舒缓。部分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示例: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其/此之谓乎!
    初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译文: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 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 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 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 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 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疲乏教学相长也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
    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对举“学”与“教”分别产生的“知不足”和
    “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嘉肴”写起?运用类比的论证方法,将“嘉肴”“至道”进行类比, 由吃饭引申到学习,再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使论证浅显易懂,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课文最后引用《兑命》的话有什么作用?通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证明论点,阐述 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的重要性,这样把中 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有何异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和学的关系,即二者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 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论据,是用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 二者是主从关系。
    5.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 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①学习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发 现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 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6.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 相长”?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 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 后知困”,而后“自强”。在同一个主体的身上,学与教 互相促进。
    6.如何理解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 相长”?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 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 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 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 解上的难点;等等。
    7.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请你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第一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情境
    第三组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运用对偶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 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类 比说理的效果。
    本文先将“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了学习的 重要性,然后进一步论证了“学”与“教”两者之间的 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自反 教→知困→自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3)《兑命》曰“学学半”(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然后能自强也( 勉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 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
    3.《虽有佳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 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 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自然引出“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分别产 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深入论述, 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相关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虽有嘉肴备课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词多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教课课件ppt,文件包含大道之行也ppt、虽有嘉肴ppt、大道之行也mp3、虽有嘉肴mp3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 伟大的悲剧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 伟大的悲剧教学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坚持不懈xi,癫狂di,吞噬sh,风餐露宿l,精疲力竭ji,闷闷不乐m,学习字词,怏怏不乐y4,姗姗来迟sh,胆怯qi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