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a版数学必修第二册6.4平面向量的应用单元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a版数学必修第二册6.4平面向量的应用单元教学设计01
    人教a版数学必修第二册6.4平面向量的应用单元教学设计02
    人教a版数学必修第二册6.4平面向量的应用单元教学设计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数学6.4 平面向量的应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6.4 平面向量的应用教学设计,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目标】,【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过程】,【教学问题诊断分析】,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以及其他实际问题,体会向量在解决数学和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借助向量的运算,探索三角形边长与角度的关系,掌握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3)能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知识结构框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高一下学期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求知欲也较强,但没有接触过数学定理的证明,没有证明定理的经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要提供针对性的研究素材,并作必要的启发和引导,证明余弦定理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困难,教师可以适时的点拨。
    四、【教学设计思路/过程】
    课时安排: 约 5课时
    教学重点: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用向量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如何把几何问题、实际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证明。
    教学方法/过程:
    五、【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
    一、复习回顾:
    (1)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2)向量平行、垂直的判断方法;
    在之前向量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平面几何图形的很多性质都可以用向量表示出来.因此平面几何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向量运算的方法加以解决.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探究向量方法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二、新知探究
    例1 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用向量方法证明:DE//BC,DE=12BC.

    证明:如图,因为DE是△ABC的中位线,
    所以AD=12AB,AE=12AC.
    从而DE=AE−AD=12AC−12AB=12AC−AB.
    又BC=AC−AB,
    所以DE=12BC.
    于是DE//BC,DE=12BC.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例2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你能发现对角线AC和BD的长度与两条邻边AB和AD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解:第一步,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如图,取{AB,AD}为基底,设AB=a,AD=b,则
    AC=a+b, DB=a−b.
    第二步,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
    AC2=(a+b)2=a2+2a∙b+b2,
    DB2=(a−b)2=a2−2a∙b+b2.
    上面两式相加,得AC2+DB2=2(a2+b2).
    第三步,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AC2+BD2=2(AB2+AD2).
    三.课堂检测
    设计意图:例题变式练.
    已知P是内的一点,,则的面积与的面积的比值为( )
    A.B.2 C.3 D.6
    答案:C
    解析:在中,设边的中点为D,则.
    因为,所以,所以.故选C.
    在中,,且,则的形状是___________.
    答案:等边三角形
    解析:因为,所以,
    又为的内角,所以.
    又,所以为等边三角形.
    已知菱形的边长为,,点分别在边上,,若,则的值为__________.
    答案:2
    解析:
    如图, ,

    由题意知,
    所以

    解得.
    四、课堂小结: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巩固提升.
    1.习题6.4.1
    2. 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分层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6.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
    1、情境引入
    例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两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吗?
    答:上面的问题可以抽象为如图所示的数学模型.只要分析清楚F、G、θ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F为F1、F2的合力),就得到了问题的数学解释
    不妨设|F1|=|F2|,以F1、F2为邻边的四边形是菱形
    力F1与力F2的合力与重力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2F=|F1|csθ2 整理得 F1=|G|2csθ2
    当θ在[0 , π]内逐渐增大时,csθ2的值由大变小,| F1|由小变大
    即F1、F2之间的夹角越大越费力
    追问:(1)为何值时,|F1|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2)| F1 |能等于|G|吗?为什么?
    答:(1)当=00时,|F1|最小,F1min=12|G|
    (2) 当=1200时, F1=F2=|G|
    2、探索新知
    【例4】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度d=500 m, 一艘船从A处出发到河
    的正对岸B处,船航行的速度|v1|=10 km/h,水流速度|v2|=2 km/h,
    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时间是多少(精确到0.1 min) ?
    解:设点B是河对岸一点,AB与河岸垂直,那么当这艘船实际沿着AB方
    向行驶时,船的航程最短
    如图,设 QUOTE v=v1+v2 v=v1+v2,则 QUOTE v=|v1|2−v22=96 (km/h) v=|v1|2−v22=96 (km/h)
    此时,船的航行时间t=d|v|=0.596×60≈3.1min
    所以,当航程最短时,这艘船行驶完全程需要3.1 min
    方法规律: 用向量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步骤(四步曲)
    (1)问题的转化,即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模型的建立,即建立以向量为主体的数学模型
    (3)参数的获得,即求出数学模型的有关解——理论参数值
    (4)问题的答案,即回到问题的初始状态,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
    四、课堂检测
    1、如图,在重的物体上有两根绳子,绳子与铅垂线的夹角分别为30°,60°,物
    体平衡时,两根绳子拉力的大小分别为( C )
    A.B.
    C.D.
    2、一条宽为eq \r(,3)km的河,水流速度为2 km/h,在河两岸有两个码头A,B,已知AB=eq \r(,3)km,船在水中最大航速为4 km/h;问怎样安排航行速度,可使该船从A码头最快到达彼岸B码头?用时多少?
    解:如图所示,设为水流速度,为航行速度,以AC和AD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CED
    当AE与AB重合时能最快到达彼岸
    根据题意知AC⊥AE
    在Rt△ADE和平行四边形ACED中
    ||=||=2,||=4,∠AED=90°
    ∴||=eq \r(,\(|\(AD,\s\up14(→))|2-|\(DE,\s\up14(→))|2))=2eq \r(,3)
    eq \r(,3)÷2eq \r(,3)=0.5(h),sin ∠EAD=eq \f(1,2)
    ∴∠EAD=30°
    ∴船实际航行速度大小为4 km/h,与水流成120°角时能最快到达B码头,用时0.5小时
    五、课堂小结
    用向量解决物理问题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
    ①转化: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②建模:建立以向量为主体的数学模型
    ③求解:求出数学模型的相关解
    ④回归:回到物理现象中,用已获取的数值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六.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巩固提升.
    1.习题6.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分层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6.4.3(1)余弦定理
    一、新知导入
    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如图,某隧道施工队为了开凿一条山地隧道,需要测算隧道的长度.工程技术人员先在地面上选一适当的位置A,量出A到山脚B,C的距离,其中AB=eq \r(3) km,AC=1 km,再利用经纬仪测出A对山脚BC(即线段BC)的张角∠BAC=150°.
    【问题1】 我们知道勾股定理,即在Rt△ABC中,已知两条直角边a,b和C=90°,则c2=a2+b2.那么一般的三角形中,是否也有相似的结论?
    【提示】 在△ABC中,c2=a2+b2-2abcs C.这个公式是余弦定理的形式之一.当C=90°时,则cs C=0,将cs C=0代入上式即是勾股定理c2=a2+b2.
    【问题2】你能通过上面的问题1的结论计算求出山脚的长度BC吗?
    【提示】利用BC2=AB2+AC2-2AB·ACcs A可求出BC的长.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探究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它们的夹角,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能完全确定吗?
    【提示】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可知,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完全确定的.
    【探究2】在△ABC中,如果已知边a,b和角C,那么从向量的角度考虑,边c的长度可视为什么?向量eq \(AB,\s\up6(→))如何用已知边所对应的向量表示?如何求出|eq \(AB,\s\up6(→))|?
    【提示】边c的长度可视为|eq \(AB,\s\up6(→))|;eq \(AB,\s\up6(→))=eq \(CB,\s\up6(→))-eq \(CA,\s\up6(→));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求|eq \(AB,\s\up6(→))|.
    二、余弦定理
    1.余弦定理:
    文字语言: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符号语言:a2=b2+c2-2bccs A,b2=a2+c2-2accs__B,c2=a2+b2-2abcs__C.
    【探究3】在△ABC中,已知三条边,如何求出其三个内角?
    【提示】可将余弦定理中的三个公式变形为cs A=eq \f(b2+c2-a2,2bc),cs B=eq \f(a2+c2-b2,2ac),cs C=eq \f(a2+b2-c2,2ab)。
    推论:cs A=eq \f(b2+c2-a2,2bc),cs B=eq \f(a2+c2-b2,2ac),cs C=eq \f(a2+b2-c2,2ab).
    2.解三角形
    一般地,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做一做】在△ABC中,符合余弦定理的是( )
    A.c2=a2+b2-2abcs C B.c2=a2-b2-2bccs A
    C.b2=a2-c2-2bccs A D.cs C=eq \f(a2+b2+c2,2ab)
    解析:注意余弦定理形式,特别是正负号问题.
    答案:A
    三、典型例题
    例5 在△ABC 中,已知b=60 cm,c=34 cm,A=41°,解这个三角形 (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m).

    四、课堂检测
    1.(多选题)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2,c=2eq \r(3),cs A=eq \f(\r(3),2),则b=( )
    A.2 B.3 C.4 D.2eq \r(2)
    解析: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s A,
    ∴4=b2+12-6b,即b2-6b+8=0,
    ∴b=2或b=4.
    答案:AC
    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3,它们夹角的余弦值是-eq \f(3,5),则三角形的另一边长是________.
    解析:设另一边长为x,则x2=52+32-2×5×3×eq \b\lc\(\rc\)(\a\vs4\al\c1(-\f(3,5)))=52,∴x=2eq \r(13).
    答案:2eq \r(13)
    3.在△ABC中,a=7,b=4eq \r(3),c=eq \r(13),则△ABC的最小角的大小为________.
    解析:∵a>b>c,∴C为最小角,由余弦定理得
    cs C=eq \f(a2+b2-c2,2ab)=eq \f(72+(4\r(3))2-(\r(13))2,2×7×4\r(3))=eq \f(\r(3),2).
    又C∈(0,π),∴C=eq \f(π,6).
    答案:eq \f(π,6)
    4.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底边长的5倍,那么它的顶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解析: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则周长为5a.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2a,设顶角为α,
    由余弦定理,得cs α=eq \f((2a)2+(2a)2-a2,2×2a×2a)=eq \f(7,8).
    答案:eq \f(7,8)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
    1、余弦定理

    2. 余弦定理的推论:
    3. 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种解三角形的题型:
    (1) 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2) 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课后作业
    1.习题6.4.3(1)
    2. 6.4.3 余弦定理(第1课时)(分层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6.4.3(2)正弦定理
    一、新知导入
    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古埃及时代,尼罗河经常泛滥,古埃及人为了研究尼罗河水运行的规律,准备测量各种数据.当尼罗河涨水时,古埃及人想测量某处河面的宽度(如图),如果古埃及人通过测量得到了AB的长度,∠BAC,∠ABC的大小,那么就可以求解出河面的宽度CD.古埃及人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计算的呢?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问题1】 如图,在Rt△ABC中,eq \f(a,sin A),eq \f(b,sin B),eq \f(c,sin C)各自等于什么?
    【提示】 eq \f(a,sin A)=eq \f(b,sin B)=eq \f(c,sin C)=c.
    【问题2】 在一般的△ABC中,eq \f(a,sin A)=eq \f(b,sin B)=eq \f(c,sin C)还成立吗?课本是如何说明的?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提示】 在一般的△ABC中,eq \f(a,sin A)=eq \f(b,sin B)=eq \f(c,sin C)仍然成立,课本借助直角三角形和向量的数量积来证明.还可借助外接圆或向量的投影来证明.
    二、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的表示
    (1)文字语言: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eq \f(a,sin A)=eq \f(b,sin B)=eq \f(c,sin C)。
    拓展:该比值为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
    设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正弦定理有如下变形:
    (1)a=2Rsin A,b=2Rsin B,c=2Rsin C.
    (2)sin A=eq \f(a,2R),sin B=eq \f(b,2R),sin C=eq \f(c,2R).
    (3)a∶b∶c=sin A∶sin B∶sin C.
    (4)eq \f(a,sin A)=eq \f(b,sin B)=eq \f(c,sin C)=eq \f(a+b+c,sin A+sin B+sin C).
    【思考1】正弦定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提示 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互化.
    【思考2】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那么a∶b∶c=A∶B∶C对吗?
    提示 不对.根据正弦定理,a=2Rsin A,b=2Rsin B,c=2Rsin C.所以a∶b∶c=sin A∶sin B∶sin C.
    【做一做】在△ABC中,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 )
    A.acs C=ccs A B.bsin C=csin A
    C.absin C=bcsin B D.asin C=csin A
    解析 由正弦定理易知,选项D正确.
    答案 D
    三、典型例题
    解法1: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C=180°−(A+B)=180°−(15°+30°)=120°.
    由正弦定理,得:a=csin Asin C=(3+3)sin 15°sin 120°=(3+3)sin (45°−30°)sin 120°
    =(3+3)(sin 45°cs 30°−cs 45°sin 30°)sin 120°=(3+3)(22×32−22×12)32=2,
    b=csin Bsin C=(3+3)sin 45°sin 120°=(3+3)×2232=6+2.
    例8.在∆ABC中,已知B=30°,b=2,c=2,解这个三角形.
    解:由正弦定理 ,得:sin C=csin Bb=2sin 30°2=22.
    因为c>b,B=30°,所以30°于是C=45°,或C=135°.
    (1)当C=45°时,A=105°.
    此时,a=bsin Asin B=2sin 105°sin 30°=2sin (60°+45°)sin 30°
    =2(sin 60°cs 45°+cs 60°sin 45°)sin 30°=2(32×22+12×22)12=3+1.
    (2)当C=135°时,A=15°.
    此时,a=bsin Asin B=2sin 15°sin 30°=2sin (60°−45°)sin 30°
    =2(sin 60°cs 45°−cs 60°sin 45°)sin 30°=2(32×22−12×22)12=3−1.
    注:由三角函数的性质可知,在区间(0,π)内,余弦函数单调递减,所以利用余弦定理求角,只有一解;正弦函数在区间(0,π2)内单调递增,在区间(π2,π)内单调递减,所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角,可能有两解.
    四、课堂检测
    1.在△ABC中,a=3,b=5,sin A=eq \f(1,3),则sin B=( )
    A.eq \f(1,5) B.eq \f(5,9) C.eq \f(\r(5),3) D.1
    2.在△ABC中,若A=60°,B=45°,BC=3eq \r(2),则AC=( )
    A.4eq \r(3) B.2eq \r(3) C.eq \r(3) D.eq \f(\r(3),2)
    3.在△ABC中,sin A∶sin B∶sin C=3∶4∶5,则△ABC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4.在△ABC中, a=5,b=5eq \r(3),A=30°,则B=________.
    答案 1.B 2.B 3. A 4. 60°或120°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
    1. 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
    2. 正弦定理可以解决: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课后作业
    1.习题6.4.3(2)
    2. 6.4.3 正弦定理 (第2课时)(分层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6.4.3(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一、新知导入
    1.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 848.13米,29 029英尺(此数据是在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的协助下,于1975年测定的,1992年又对其进行了复测),是地球上的第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北纬27.9°.
    【问题】 8 848.13米——这个珠峰原“身高”是如何测定的?
    【提示】 对于那次珠峰测高过程中我国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我们可能感到不可思议,简单来说,那就是数字的测量与解三角形的应用.
    二、余弦、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1.实际应用问题中的专用名词与术语:
    (1)基线:在测量过程中,我们把根据测量的需要而确定的线段叫做基线.为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应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一般来说,基线越长,测量的精确度越高.
    (2)仰角和俯角:在目标视线和水平视线所成的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角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
    (3)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所转过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
    (4)方向角: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
    2.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①分析:理解题意,弄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一个或几个三角形);
    ②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待求量尽可能地集中在有关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③求解: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④检验: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问题,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在△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a,hb,hc,则
    ①S=eq \f(1,2)aha=eq \f(1,2)bhb=eq \f(1,2)chc;
    ②S=eq \f(1,2)absin C=eq \f(1,2)acsin B=eq \f(1,2)bcsin A.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其他形式:
    ①S△ABC=eq \f(abc,4R),其中R为△ABC的外接圆半径;
    ②S△ABC=2R2sin Asin Bsin C,其中R为△ABC的外接圆半径;
    ③S△ABC=eq \f(1,2)(a+b+c)r,其中r为△ABC内切圆的半径;
    ④S△ABC=eq \r(pp-ap-bp-c),其中p=eq \f(a+b+c,2).
    拓展:三角形中有关边和角的常用性质: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ABC中,A+B+C=π;
    (2)在△ABC中,a>b⇔A>B⇔sin_A>sin_B;
    (3)在△ABC中,a+b>c,b+c>a,c+a>b.
    (4)在△ABC中,A为锐角⇔cs A>0⇔a2b2+c2.
    【做一做】 1.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α>β B.α=β C.α+β=90° D.α+β=180°
    2.若点A在点C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在点C的南偏东60°方向上,且AC=BC,则点A在点B的( )
    A.北偏东15°方向上 B.北偏西15°方向上
    C.北偏东10°方向上 D.北偏西10°方向上
    【答案】1.B 2.B
    三、典型例题
    例9 如图, A, 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 测量A, 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并求出A, B 间的距离.
    解:如图,在A, B两点的对岸选定两点C, D, 测得CD= ,并且在C, D两点分别测得∠BCA=α, ∠ACD=β,∠CDB=γ, ∠BDA=δ.
    在△ADC中,由正弦定理,得
    在△BDC中,由正弦定理,得
    于是,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可得A, B两点间的距离
    例10 如图, 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座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 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并求出建筑物的高度.
    那么,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
    例11 位于某海域A处的甲船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 n mile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后抛锚等待营救. 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位于甲船南偏西30°,且与甲船相距7 n mile的C处的乙船. 那么乙船前往营救遇险渔船时的目标方向线(由观测点 看目标的视线)的方向是北偏东多少度(精确到D? 需要航行的距离是多少海里(精确到1n mile)?
    解: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由余弦定理,得
    于是BC≈24(n mile)
    由0°因此,乙船前往营救遇险渔船时的方向约是北偏东
    46°+ 30°=76°, 大约需要航行24 n mile.
    四、课堂检测
    1.海上A,B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
    A.10eq \r(3) n mile B.eq \f(10\r(6),3) n mile
    C.5eq \r(2) n mile D.5eq \r(6) n mile
    2.如图所示,D,C,B在地平面同一直线上,DC=10 m,从D,C两地测得A点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 )
    A.10 m B.5eq \r(3) m
    C.5(eq \r(3)-1) m D.5(eq \r(3)+1) m
    3.如图,两座相距60 m的建筑物AB,CD的高度分别为20 m,50 m,BD为水平面,则从建筑物AB的顶端A看建筑物CD的张角为________.
    4.已知锐角△ABC的面积为3eq \r(3),BC=4,CA=3,则角C的大小为( )
    A.75° B.60° C.45°D.30°
    答案 1.D 2.D 3. 45° 4. B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
    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的一般步骤:
    (1) 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
    (2) 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
    (3) 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 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课后作业
    1.习题6.4.3(3)
    2.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第3课时)(分层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相关教案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2 平面向量的运算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sx/tb_c400029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6.2 平面向量的运算教案</a>,共3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目标】,【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过程】,【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成果自我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4 平面向量的应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4 平面向量的应用教学设计,文件包含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专辑参考答案pdf、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专项复习质量评测卷二次函数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A版 (2019)6.4 平面向量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A版 (2019)6.4 平面向量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共14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a版数学必修第二册6.4平面向量的应用单元教学设计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