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01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02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03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04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05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06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07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课件08
    还剩5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配套ppt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背景导入,知人论世,文艺全才的苏轼,赋的发展,初读文本,赏析第一段,赏析第二段,赏析第三段,赏析第四段,赏析第五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也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不朽之名。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几经起落,一直被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1、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2、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3、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4、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5、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6、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说理)。
    二、知人论世——(2)文体常识
    1、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2、赋在形式上,“铺采摛(chī)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3、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 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赋出现于战国后期,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 01.骚赋为楚辞体,是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的《离骚》。 02.汉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散夹杂,喜用典故,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03.骈赋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如江淹的《别赋》。 04.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 05.文赋是伴随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的《赤壁赋》。
    1、壬戌( )
    2、属客( )
    3、窈窕( )
    4、万顷( )
    5、冯虚( )
    6、扣舷( )
    7、桂棹( )
    8、溯流光( )
    9、倚歌而和之( )
    10、袅袅( )
    11、幽壑( )
    12、嫠妇( )
    13、愀然( )
    14、相缪( )
    15、荆州( )
    16、舳舻( )
    17、旌旗( )
    18、酾酒( )
    19、横槊( )
    20、麋鹿( )
    21、扁舟( )
    三、初读文本——(1)读准字音
    22、匏樽( )
    23、相属( )
    24、蜉蝣( )
    25、一粟( )
    26、须臾( )
    27、挟飞仙( )
    28、遨游( )
    29、消长( )
    30、苟非吾之所有( )
    31、惟江上之清风( )
    32、无尽藏也( )
    34、肴核( )
    33、洗盏更酌( )( )
    35、狼籍( )
    36、枕藉( )
    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每月的农历十五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应该为“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
    徐:缓缓 兴:兴起, 产生。属:这里指劝人饮酒;“嘱”。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三、初读文本——(3)赏析第一段
    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也可作正常语序解)。于,介词,在。横:横越。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纵:放任。一苇:指小船。如:往。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浩浩:江水浩荡的样子。而:连词,表转折。其:代词,指“一苇”。所止:“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结构,所...的(地方、样子、东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飘飘:轻快飘然的样子。遗:脱离; yí  。 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缓缓吹来,江面上不起波浪。(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吟咏《诗经》中关于“明月”的诗歌,歌唱着《诗经》中关于“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我们)任凭小船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浩荡的样子,(小船)仿佛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道它所要停止的地方;(我们)轻快飘然的样子,仿佛要脱离人世超然独立,成为飞入仙境的神仙。
    1、第一段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层:第2-3句。第2句写景,第3句叙事,写月出之前的情况。第三层:第4-7句。第4、5句写景,第6、7句叙事,写月出之后的情况。
    2、第一段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 哪些句子写出了泛舟者在这样景色下产生的心理感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第一段展示的境界如何?(概括大意题)感情色彩如何? 
    于是:介宾词组。于,介词,在;是,代词,表时间。甚:极,十分。而:连词,表承接。之:补足音节,不译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美人:借代。
    三、初读文本——(4)赏析第二段
    者:判断句。倚:循,依。和:同声相应,唱和。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缕:细丝。舞、泣:动词使动用法。幽壑:深谷。之:结构助词,的。嫠妇:寡妇。
    在这时,(我们)喝着酒,喝得十分欢畅,一边敲击着船舷一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有位吹奏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同声相应(伴奏)。洞箫声呜呜咽咽的样子,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吹奏完毕,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像细长的丝线一般绵延不断。(洞箫声)使潜藏在深谷中的蛟龙听了翩翩起舞,使独坐孤独小船上(孤舟)的寡妇听了伤心哭泣。
    1、第二段怎样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3句。主人歌声。第二层:第4-6句。客人洞箫声。 
    2、第二段展示的境界如何?(概括大意题) 
    主客歌箫互答的喜悲交集的境界。 
    本段的“喜(乐)”体现在: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本段的“喜(乐)”比上段程度更深,为下段突转写“悲”做铺垫,形成反差。(作用) 
    3、本段的“喜(乐)”从何体现?与上段的感情有何不同?(查找原文题+概括大意题)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洞箫声之悲的?(查找原文题)
    本段的“悲”体现在:客人悲凉的洞箫声;运用生动的比喻,借助夸张、想象,(精细地刻画)化抽象为具体,描写出洞箫悲咽低徊的哀音。(具体表现)
    5、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指代作者所思慕的人(月亮、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热爱生活的执着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政事的关切和不甘沉沦的情怀。(具体表现)  
    6、本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内容上:叙事、写景→叙事说理;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整理。危:端正。何为:为何。西、东:方位名词做状语。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缪:缭,盘绕郁:茂盛。苍苍:苍翠。困:动词被动用法。
    三、初读文本——(5)赏析第三段
    方:当…的时候(“当是时”)。 破、下:攻占。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酾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槊:长矛。固:本来。况:何况。渔、樵:名词活用动词。侣、友:名词活用动词(意动)。 匏:葫芦。以:连词,表目的。
    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挟:持、带,这里意为偕同。骤得:数得,屡次得到。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悲风:指秋风。
    苏轼不禁脸色大变,整衣端坐问客人:“您吹奏的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小洲上打鱼、砍柴,与鱼虾做伴侣,和麋鹿交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饮。(我们)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希望能偕同神仙一起遨游宇宙,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种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只好把自己的感慨寄托在吹奏的曲调当中,在这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1、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概括大意题)
    客人的回答,阐发怀古伤今之情(悲伤的原因)。
    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悲”的情怀的?
    悲伤。面对主人“何为其然也”的发问,客人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两个问句,使文章陡生波澜。从眼前美景联想到曹操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生平经历,触景伤情,感慨人生的短暂,表现出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
    3、如何理解“客”这种“悲”的情怀?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政治失意就意味着前途尽失,往往就容易陷入到心情苦闷和前途迷茫之中。客人的回答表现出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在文中虽为“客”语,实际上反映了苏轼本人思想中的消极层面。
    夫:发语词。斯、彼:指示代词,此、那。盈虚:月亮的满(圆)缺。 卒:到底。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盖:表假设语气。自:从。曾:竟,简直。 何羡:倒装句,“羡何”。
    三、初读文本——(6)赏析第四段
    且夫: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头。主:归属,主宰。 苟:表假设语气。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虽:即使。惟:只有。 造物者:大自然。共适:共同享用。
    苏轼说:“客人(您)真的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流逝,但始终不曾真正的消失;时圆时缺的月亮就像那样变化,但到底没有消减和增长。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如果从那不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羡慕什么呢!(至于)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敢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苏子反驳客人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色彩变为喜悦。
    2、面对客人的悲观,苏轼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
    ①苏轼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人的回答。
    ②以江水、明月作比,先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纠结人生的短暂,阐发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关系。③再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阐述大自然是个无穷宝库,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不取碌碌官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己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苏轼的回答传达着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理想抱负,并保持好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凌乱。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初读文本——(7)赏析第五段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已经吃光了,酒杯盘碟凌乱(地摆着)。(我们)在舟中互相枕着垫着(躺在一起),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了。
    6、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结尾写客人听完苏轼的一席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写尽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
    明确文章内容,概括各段段意:
    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现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
    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
    客人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悲观情绪。
    作者劝慰客人抛开个人愁情,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眠。
    三、初读文本——(8)概括段意
    3、第三段,写了哪个历史人物的什么典故?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赤壁之战,败于周瑜
    苏子是如何劝慰客人的?
    苏子与客人是否皆欢喜,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保留传统赋体的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吸取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笔势笔调,使文情沉郁顿挫,极富声韵之美。
    如文中描写洞箫声的悲凉,连用五个比喻,将抽象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极佳。
    四、文本研读——写作特点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①全文无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情、景、理的融合。②通篇以景贯穿,“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和议论: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美景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万物变动不居,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情、景、理融为一体。
    《赤壁赋》记叙了苏轼与客人月夜泛舟游赤壁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文通过主客问答所表现的喜乐与悲伤,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在作者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中,化为洒脱、豪迈的气度,展现出作者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色;(2—3)抒情(苏轼的乐情,客人的哀情);(4—5)说理叙事(“变”与“不变”)。
    苏轼与客人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主人与客人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全文的感情如何变化?
    (1) 月下泛舟 游赏之乐(主人、客人)
    (2-3) 开怀畅饮 饮酒乐甚(主人畅饮放歌)怀古伤今 人生之悲(客人洞箫哀音)
    (4-5) 阐述哲理 超脱之乐(主人说理)由悲转乐 超脱之乐(客人听理)
    相关课件

    高中人教统编版16.1 赤壁赋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1 赤壁赋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情感乐,乐在何处,感情色彩转喜悦,水月之美引发游兴,乐极生悲,主客同乐,夜游赤壁,主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16.1 赤壁赋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16.1 赤壁赋公开课课件ppt,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艺全才”,赋的发展脉络,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段落大意,客人的箫声悲,形作动发白,浅而小的酒杯,情感线索,艺术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授课ppt课件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