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01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02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03
    还剩9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共97页。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八单元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材料的共性和特性,认识生活中常见金属材料。
    2.认识合金、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 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教学难点: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分钟)






    探究新知
    (29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辽宁号”航空母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歼15飞机的航母,制造航空母舰和歼15飞机时使用了大量金属材料(如铁、铜和铝等)。你了解这些金属材料吗?
    二、推进新课
    1.几种重要的金属
    [过渡]航空母舰和歼15飞机使用了大量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同样离不开金属材料,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制品又有哪些呢?
    [投影展示]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

    [提出问题]人类在使用铁、铝和铜的过程中有什么时代特点? [归纳总结]①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②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讨论交流]不同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共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页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①金属的共性:具有金属光泽、大多数为电和热的优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等。②金属的特性:大部分金属呈银白色,但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大部分金属是固体,但汞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差异较大。
    [过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表8-1”,并分组讨论教材第4页的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归纳总结]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质的性质决定,除此之外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思考]制作硬币的金属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开阔视野]金属之最
    2.合金
    [过渡]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由这些金属按一定组成和质量比制得的合金多达几千种。
    [提出问题]什么是合金?常见的铁合金有哪些?其组成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①合金是指在某种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②生铁和钢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铁合金,两者的比较如下:
    类别
    含碳量
    机械性能
    用途
    生铁
    2%~4.3%
    硬而脆、无韧性
    制铁锅、暖气片等

    0.03%~2%
    较硬而韧、有弹性、良好的延展性
    制机械、炊具等
    [特别提醒]合金概念的理解:①合金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各成分都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③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
    [过渡]为什么在生活中不用纯铝做门窗,而是用铝合金?为什么不用纯铁制作汤勺,而用不锈钢……合金与纯金属有什么不同呢?
    [演示实验]实验8-1,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
    性质比较
    现象
    黄铜

    硬铝

    光泽和颜色
    有光泽,黄色
    有光泽,紫红色
    有光泽,银白色
    有光泽,银白色
    硬度
    黄铜>铜
    硬铝>铝
    结论
    合金与组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分金属的硬度
    [过渡]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颜色更鲜艳,硬度更大。那么,合金的熔点与其组分金属相比,又有何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讨论”的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讲解]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合金往往比组成它们的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因此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如与纯铁相比,钢有许多优良的性能,用处非常大。所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金属,大多数属于合金。
    [投影展示]钛合金的用途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 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及其合金
    二、 金属的共性和特性:
    三、 合金的定义和特性: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丰富的实验、讨论以及多媒体素材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而体会性质决定用途。授课时穿插相关习题及时巩固教材知识,从而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身边的金属材料,如铁丝、铜片、铝箔包装纸等,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等获取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分钟)

    探究新知
    (29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收藏爱好者,经人介绍去买一尊金佛像,为了不上当受骗,他专门学习了利用密度测定真假黄金的方法,但最后还是被骗去几百万,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帮助他辨别真假黄金吗?这节课让我们来揭开这层辨别真假黄金的神秘面纱。
    二、推进新课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过渡]识别真假黄金可以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还可以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了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
    [提出问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有些金属能与氧气反应,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根据反应现象,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提出问题]所有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都相同吗?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加热时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
    [提出问题]我们可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根据上述事实,Mg、Al、Fe、Cu、Au这五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何呢?
    [归纳总结]金属活动性:Mg、Al>Fe、Cu>Au。
    [讨论交流]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铁比铝易生锈?许多人喜欢用钢丝球来擦洗铝制餐具,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归纳)
    [归纳总结]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4Al+3O22Al2O3),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②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制餐具,因为用钢丝球擦洗铝制品会将其表面的氧化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2.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过渡]许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金属的活动性。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教师适时指导)。
    [归纳总结]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稀盐酸
    稀硫酸
    稀盐酸
    稀硫酸

    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反应较为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反应平缓,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无现象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第10页图8-12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否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总结]镁、锌、铁三种金属都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后都生成了氢气,铜与稀盐酸、稀硫酸都不反应。据此可知,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镁>锌>铁>铜。
    [过渡]分析上述实验中镁、锌、铁与盐酸的反应:
    [提出问题]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可表示为A+BCAC+B。
    课后习题
    课堂小结: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
    二、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Mg+O22MgO 3Fe+2O2Fe3O4
    4Al+3O22Al2O3 (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的原因)
    2.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
    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二、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另一种单质+另一种化合物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以多层次的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互动评价点燃探究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体验深刻。主要的缺陷是时间较为紧张,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2.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大胆实践的科学态度和善于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教学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而有些金属常温下就能被氧化,这说明金属活动性有强有弱,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二、推进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金属和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得出了部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如果两种金属都不能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忆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
    [归纳总结]铁钉表面有红色的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讲解]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
    [演示实验]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铜与硫酸铝溶液的反应。
    [归纳总结]①实验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2Al+3CuSO4Al2(SO4)3+3Cu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表面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
    Cu+2AgNO3Cu(NO3)2+2Ag
    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无明显现象

    ②金属活动性:Al>Cu>Ag。
    [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提出问题]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①银和稀盐酸;
    ②铁和硫酸锌溶液;
    ③铁和硫酸铜晶体。
    [过渡]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①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判断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③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其中金属化合物必须溶于水,否则不反应。
    [拓展延伸]
    ① 有铁参与的置换反应,铁元素在生成的化合物中显+2价,
    例如:Fe+CuSO4Cu+FeSO4。
    ②用金属跟金属化合物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一般不用很活泼的金属,
    如K、Ca、Na等,因为这些金属常温下会和水发生反应,不能置换出金属化合物溶液里的金属。
    ③若金属化合物溶液中含有多种溶质,而某金属又能同时置换此金属化合物溶液中的多种金属时,按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依次置换。
    例如当把铁加入含有溶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时,由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因此铁先置换出银,然后再置换出铜。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反应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①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②判断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③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金属活动性顺序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①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②判断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3判断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反思:

    本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九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溶 液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宏观现象结合微观粒子的性质分析,初步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不同溶剂的实验探究,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体会事物间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地球的大部分表面都被蓝色的海洋覆盖着,如果你在海水中游过泳的话,就会发现海水又苦又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盐水、食醋等却不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
    二、推进新课
    [过渡]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的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却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关注的是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溶液的形成。
    [演示实验]实验9-1。
    [归纳总结]
    现象
    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结论
    蔗糖能溶于水

    [提出问题]蔗糖“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归纳总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提出问题]如果把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也能溶于水,这又是为什么?
    [归纳总结]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
    [讲解]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所以氯化钠在溶液中以Na+和Cl-的形式存在。
    [提出问题]一杯完全溶解的蔗糖水,它的各部分的甜味是否相同?
    [归纳总结]蔗糖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是完全相同的,故各部分的甜味相同,由此可得出溶液具有均一性。
    [讲解]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的糖水,蔗糖和水不会分离,因此溶液具有稳定性。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及分析,你能得出溶液的定义吗?
    [归纳总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特别提醒]①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
    ②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提出问题]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讲解]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提出问题]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混合后得到的仍是溶液吗?溶质是什么?
    [讲解]混合后得到的仍是溶液,其中溶质是蔗糖和氯化钠,由此说明溶液里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
    [讨论交流]溶液、溶质与溶剂之间的量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①m溶液=m溶质+m溶剂。
    ②V溶液 [演示实验]实验9-2。
    [归纳总结]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

    汽油
    碘能溶于汽油,溶液呈棕色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提出问题]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
    [过渡]将一种溶液滴入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演示实验]实验9-3。
    振荡前的现象
    分层
    振荡后的现象
    不分层
    静置后的现象
    不分层
    结论
    水和乙醇能够相互溶解

    [讲解]由实验可知,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提出问题]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如何判断溶质和溶剂呢?
    [归纳总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提出问题]汽水剧烈振荡后有大量气体逸出,这种气体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归纳总结]汽水中的气体溶质是二氧化碳,溶剂是水。
    [讲解]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溶质除了可以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气体。
    [讨论交流]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液的概念以及溶剂、溶质、溶液之间的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归纳总结]①动物体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体内循环的。
    ②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③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料。
    [讨论交流]在实验室里,常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当溶液混合时,不同的溶质分子(或离子)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1.溶液及其特征: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2.溶质与溶剂: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 液
    1.溶液及其特征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2.溶质与溶剂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固体、液体、气体 )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汽油、酒精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求解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时要注重与物理知识结合,即可通过m=ρV求溶液的质量。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体会事物变化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乳化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个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适量NaOH固体并不断搅拌,观察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掉下来了。你知道小木块为什么会掉下来吗?原来NaOH固体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会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小木块便随之掉下来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推进新课
    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探究]探究NaCl、NH4NO3、NaOH溶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第29页“探究”提供的仪器,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向3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水,分别测出水的温度,然后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NaCl、NH4NO3和NaOH固体,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分别测定溶液的温度(设计实验时应提醒学生注意药品用量的问题,如溶剂水的用量过大,温度变化将减小,测量会有困难;溶质的用量也应大致相当,才能科学地进行比较)。
    [分组实验]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归纳总结]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固体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讲解]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如NH4NO3、NH4Cl等;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如NaOH固体、浓硫酸等;有些物质在溶解时温度变化不明显,如NaCl、KNO3等。
    [特别提醒]生石灰(CaO)加入水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是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发生的是化学变化),并不是溶解放热。
    2.乳化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9-4。
    [归纳总结]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现象
    用水冲洗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不分层
    分层
    不干净,试管内壁附着油污
    水和植物油
    及洗涤剂
    分层
    不分层
    不分层
    较干净,试管内壁不附着油污

    [提出问题]把植物油加入水中,植物油会浮在水面上,用力振荡后植物油的小液滴会分散到水中,得到乳状浑浊的液体,这种混合物是溶液吗?为什么?
    [归纳总结]这种乳状浑浊的液体不是溶液,因为这种混合物不稳定,经过静置,植物油会逐渐浮起来,又分为上下两层。
    [提出问题]振荡后得到的这种乳状浑浊的液体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振荡后得到的这种乳状浑浊的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提出问题]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油和水不再分层,稳定性得以增强,为什么?
    [归纳总结]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现象。洗涤剂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
    [讨论交流]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请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
    [归纳总结]用汽油去除油污是利用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属于溶解现象;洗涤剂去除油污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属于乳化现象,所以它们的原理不相同。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
    2.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乳化现象
    1.乳浊液:不溶解的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乳浊液的特性:不稳定、不均一、静置后分层。
    3.乳化现象:洗涤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
    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
    2.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乳化现象
    1.乳浊液:不溶解的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乳浊液的特性:不稳定、不均一、静置后分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通过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烧杯和杯底粘着的木块分离的实验现象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创设了设计探究实验的思路,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补充丰富的活动素材,特别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时,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既能给思维受阻的学生以启迪,又能进一步开拓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的精神。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饱和溶液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进一步体验分析、比较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建立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小花熊和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累了,满头大汗地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我要喝糖水!”。熊妈妈抚摸着小花熊的头,轻柔地说:“好,妈妈给你做。”熊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一勺糖,搅拌,糖全部溶解。小花熊喝了一口以后说:“不甜,不甜!”熊妈妈说:“好,妈妈给你再加点糖。”熊妈妈又取了两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花熊喝了一口又吵着说:“妈妈,再放点糖。”熊妈妈笑着说:“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花熊疑惑地问:“为什么呀?”是啊,为什么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为小花熊解开疑惑。
    二、推进新课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实验9-5。
    [归纳总结]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 g NaCl,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 mL水能完全溶解5 g 氯化钠
    再加5 g NaCl,搅拌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20 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 g氯化钠
    再加15 mL水,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增加溶剂的量,可将未溶解的溶质溶解
    [演示实验]实验9-6。

    [归纳总结]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 g硝酸钾,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20 mL水能完全溶解5 g硝酸钾
    再加5 g硝酸钾,搅拌
    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
    20 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 g硝酸钾
    加热
    未溶解的固体溶解了,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再加5 g硝酸钾,搅拌
    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
    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能力增强
    冷却
    固体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温度降低,硝酸钾溶解能力降低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交流]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要限定“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这样的条件?
    [归纳总结]在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提出问题]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
    [归纳总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呢?
    [归纳总结]在一定温度下,若溶液中有剩余溶质,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若溶液中没有剩余溶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观察溶液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还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在刚才的童话故事中,熊妈妈最后说:“再加也不会更甜了。”熊妈妈说这话的道理何在?
    [归纳总结]经搅拌后,杯底还有剩余固体,说明该溶液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蔗糖,所以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讨论交流]由以上的实验可知,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又有哪些方法?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提出问题]实验9-5中最后加15 mL水,溶质又溶解了,若把加入的15 mL水蒸发掉,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有氯化钠固体析出。
    [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特别提醒]①此转化条件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来说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②熟石灰[Ca(OH)2]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升高温度可以将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可以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2.结晶
    [讲解]实验9-6中,对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是因为在冷却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温度继续降低,多余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归纳总结]结晶在生活中的应用——海水晒盐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 (3)转化
    2.结晶
    (1)定义: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结晶的方法:降温结晶(也叫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3.结晶:降温结晶(也叫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为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认识影响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物质的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教学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八年级物理时就已经知道“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可以用溶解度表示这种限度。
    二、推进新课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特别提醒]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讨论交流]根据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找出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要点。
    [归纳总结]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的量为100 g;③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特别强调]四要素缺一不可。
    [提出问题]5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2.6 g,表示什么意义?
    [归纳总结]“5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2.6 g”表示的意义是在50 ℃时,100 g水里最多能溶解42.6 g氯化钾。
    [过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定性的概念来表示。
    [提出问题]溶解性与溶解度有什么关系?
    [归纳总结]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 ℃时的
    溶解度/g
    >10
    1~10
    0.01~1
    <0.01

    [过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属于数学上的函数关系,但由于关系复杂无法用解析式表示,那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表示函数关系?
    [讲解]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方法:①表格法;②图像法(溶解度曲线)。
    [讨论交流]由教材表9-1你能得出哪些信息?用表格法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有什么优点?存在哪些不足?
    [探究]引导学生根据表9-1提供的数据绘制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提出问题]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归纳总结]①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线”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③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交点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讨论交流]使氯化钠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不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为什么?
    [归纳总结]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采用冷却氯化钠热饱和溶液的办法只有极少量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
    [讲解]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物质;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的物质。
    [拓展延伸]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通过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析出,可达到混合物分离、提纯的目的。
    ①要提纯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②要提纯温度变化对溶解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可用蒸发结晶法。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过渡]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如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有O2。
    [提出问题]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是如何表示的呢?
    [归纳总结]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讨论交流]根据气体溶解度的定义,找出气体溶解度概念中的五个要点。
    [归纳总结]①压强为101 kPa;②指明一定温度;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1体积水;⑤单位为mL或L。
    [讨论交流]小组讨论教材第38页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归纳总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和压强。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反之则增大;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反之则增大。
    课后习题,小卷
    课堂小结: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点: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②外因:温度。
    2.溶解度曲线:(1)含义: (2)应用(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气体的溶解度
    升高温度,气体的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的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第2课时 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 (2)四个要点: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②温度。
    2.溶解度曲线:点、线
    3.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温度(反比)、压强(正比)。
    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分析结论——交流反思来设计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首先,关于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因素的教学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大胆猜想,各抒己见。通过讲解学生回答的一些猜想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欲望。随后,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其次,“溶解度”的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探究,让其感知物质溶解度的内容,进而理解其含义;最后,溶解度曲线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通过点、线和面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其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死海吗?展示几幅在死海中游泳的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人在死海里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跟我们以往的经历有所不同,人为什么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原来是因为死海中盐分多、浓度大。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了。
    二、推进新课
    [过渡]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1勺白糖和2勺白糖时,完全溶解后两杯糖水的甜度是不同的,通俗地说就是这两杯水的浓、稀不同。较甜的为浓度较大的糖水。
    [讲解]糖水的浓稀可通过品尝来判断,但是在实验室,由于许多化学试剂有毒,不能品尝,该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演示实验]实验9-7。
    [归纳总结]
    烧杯编号
    溶液颜
    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1
    淡蓝
    20
    0.1
    20.1
    2
    浅蓝
    20
    0.5
    20.5
    3

    20
    2
    22

    [讲解]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浓度越大。但对于无色溶液来说,显然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准确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
    [提出问题]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的相关内容。
    [归纳总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提出问题]利用该公式还可以计算哪些物理量?
    [归纳总结]①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解]只要知道“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及“溶质的质量分数”三个量中的任何两个,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
    [特别提醒]①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②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练习]指导学生计算实验9-7和实验9-8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43页“讨论”中的问题,分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计算关系。
    [归纳总结]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S100g+S×100%(S表示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有色溶液的浓、稀判断:颜色越深,溶液越浓,反之,溶液越稀。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有色溶液的浓、稀判断:颜色越深,溶液越浓,反之,溶液越稀。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内容,课题从简单实验引入,结合实际进行一些简单数据的计算,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同时,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2课时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能进行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液稀释过程中的相关计算和关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计算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稀释过程中溶液浓度变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可根据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推进新课
    [过渡]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关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几种主要的计算类型。
    1.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投影展示]例1 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现要配制150 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多少?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150 kg×16%=24 kg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50 kg-24 kg=126 kg
    答:配制150 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 kg氯化钠和126 kg水。
    [讨论交流]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归纳总结]①增加溶质的质量,使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②增加溶剂的质量,使原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2.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投影展示]例2 100 g某硫酸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出问题]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哪种成分(溶质、溶剂、溶液)?
    [归纳总结]溶质与锌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交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归纳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求出硫酸中所含溶质H2SO4的质量。
    解:设100 g硫酸中所含溶质H2SO4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3 g x
    6513 g=98x
    x=19.6 g

    答: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3.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过渡]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将浓的溶液稀释成所需要的稀溶液,需要向浓溶液中加水,那么该如何计算稀释过程中需加水的质量?如何计算稀释前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呢?
    [投影展示]将1 g NaCl放入烧杯中,再加入9 mL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向上述烧杯中加入10 mL水,搅拌(水的密度为1 g·cm-3)。
    [提出问题]①试分别写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分析各量的变化情况。
    [归纳总结]①稀释前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的质量是10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稀释后溶质的质量是1 g,溶液的质量是20 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5%。
    ②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溶质的质量不变。
    [提出问题]溶液稀释问题的解题关键是什么?
    [归纳总结]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投影展示]例3 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要把50 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 g×98%=x×20%
    x=245 g
    需要水的质量=245 g-50 g=195 g
    答:要把5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需要水195 g。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2.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溶液稀释的问题
    浓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即m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m浓+m水)×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一、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二、溶液稀释的问题
    浓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m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m浓+m水)×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把枯燥的计算演绎成生活体验,用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点拨思维、总结方法,既丰富了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化学意义,又做到了讲练结合、落实基础。教学活动中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如计算题,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起到学生教学生的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练习称量、量取、溶解等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难点:
    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医用生理盐水的标签。
     氯化钠注射液
    [规格]溶质质量分数为0.9%
    标签中的0.9%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医用生理盐水的质量分数是一定的,那同学们想不想亲自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练习。
    二、推进新课
    活动一: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提出问题]在完成活动一的过程中,需要几个步骤?用到哪些仪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相关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实验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量取;④溶解;⑤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投影展示]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

    [课堂活动1]计算: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的溶质(氯化钠)和溶剂(水)的质量。
    学生板演计算式:
    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 g×6%=3 g,所需水的质量为50 g-3g=47 g。

    [课堂活动2]称量:指导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3.0 g氯化钠固体,注意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称好后倒入烧杯中。
    [课堂活动3]量取:学生自主操作,用量筒量取47 mL 水,注意滴管的使用和正确的读数方法,量好后倒入烧杯中。
    [课堂活动4]溶解:指导学生玻璃棒的正确使用方法。
    [课堂活动5]装瓶贴标签:指导学生装瓶、正确书写和张贴标签。
    活动二: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过渡]下面我们再用刚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实验步骤2”的内容,归纳实验步骤。
    [归纳总结]实验步骤:
    ①计算:分别求出所需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和水的质量。
    解:设所需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6%=50 g×3%
    x=25 g

    ②量取:用50 mL量筒量取25.0 mL水(水的密度取1 g·cm-3),用50 mL量筒量取24.0 mL 6%的氯化钠溶液(6%的氯化钠溶液的密度取1.04 g·cm-3)。
    ③混匀:把所需的6%的氯化钠溶液和水都倒进烧杯,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④装瓶,贴上标签。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1.用固体和水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2.通过稀释浓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用固体和水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2.通过稀释浓溶液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步骤: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习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方法,把计算和配制(或稀释)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既学会了亲手配制(或稀释)溶液,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1课时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是常用的酸碱指示剂。
    2.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
    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许多同学都曾吃过桔子、柠檬和皮蛋,有谁知道为什么桔子、柠檬等水果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来时却有一股涩味?因为水果中含有各种果酸,而皮蛋中含有碱,酸和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
    二、推进新课
    1.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过渡]酸和碱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类重要物质。生活中可以通过品尝味道辨别一些物质,而化学试剂是不允许品尝的。那么该如何确定物质是酸还是碱呢?
    [讲解]我们曾做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紫色石蕊溶液属于酸碱指示剂。除了石蕊溶液外,酚酞溶液也是常用的指示剂,它们遇到酸或碱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演示实验]实验10-1(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写教材第51页的表格)。
    [归纳总结]
    物质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后的颜色变化
    加入无色酚酞溶
    液后的颜色变化
    白醋
    变红色
    不变色
    苹果汁
    变红色
    不变色
    石灰水
    变蓝色
    变红色
    氢氧化钠溶液
    变蓝色
    变红色
    [提出问题]酸碱指示剂与酸、碱作用时有怎样的变色规律?
    [归纳总结]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特别提醒]注意避免以下错误表述:紫色石蕊溶液能使酸溶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溶液不能使酸溶液变色;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碱溶液变成蓝色,无色酚酞溶液能使碱溶液变成红色。
    [演示实验]分别取少量蒸馏水和食盐水(NaCl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各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溶液的变色情况。
    [归纳总结]这两种溶液仍为紫色。
    [拓展延伸]蒸馏水和食盐水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说明它们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它们是中性溶液。呈中性的溶液还有Na2SO4溶液、NaNO3溶液、KNO3溶液、CaCl2溶液等。
    2.自制酸碱指示剂
    [过渡]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资料卡片——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讨论交流]由此你能获得哪些启示?你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吗?
    [活动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等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白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
    指示剂
    (浸出液)
    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白醋
    石灰水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牵牛花(蓝紫)
    红色
    蓝色
    红色
    蓝色
    月季花
    红色
    草绿色
    红色
    草绿色
    紫甘蓝
    红色
    绿色
    红色
    黄绿色
    胡萝卜
    黄色
    黄色
    黄色
    黄色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结果,比较所得的指示剂中,哪些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明显?
    [归纳总结]牵牛花、月季花和紫甘蓝浸出液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明显,均可作酸碱指示剂。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1. 酸碱指示剂能与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
    常见的指示剂有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
    2. 变色规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1.酸碱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2.变色规律: 紫色石蕊溶液: 酸---------红色
    碱---------蓝色,
    无色酚酞溶液: 酸---------无色
    碱---------红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通过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和表述实验结果时,语言表述方面有所欠缺。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2课时 常见的酸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酸的化学性质和组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常见酸的展示及演示实验,了解酸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作用的现象,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酸的反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酸的性质。
    二、推进新课
    1.几种常见的酸
    [展示]盐酸和硫酸,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视频内容(分别在已调零的天平上放置敞口的浓盐酸和浓硫酸,久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归纳总结]
    物质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无色液体
    无色黏稠液体
    打开试剂瓶后的现象
    瓶口出现白雾
    无明显现象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气味
    敞口久置
    质量减小
    质量增加

    [讲解]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在瓶口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在瓶口形成“白雾”,因此敞口久置后质量会减轻。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无挥发性,敞口久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导致质量增加,因此实验中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
    [过渡]盐酸、硫酸都属于酸,它们的用途非常广泛。
    [归纳总结]
    物质
    用途
    盐酸
    (HCl)
    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硫酸
    (H2SO4)
    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作干燥剂
    2.浓硫酸的腐蚀性
    [投影展示]2015年5月7日,104国道张夏镇凤凰庄路段一辆满载浓硫酸的罐车为躲避一辆转弯的货车发生侧翻,18吨浓硫酸倾泻而出排放到路边的排水沟里,排水沟升起了几十米高的“白雾”,“白雾”中的十几棵大树树叶逐渐枯萎,现场产生大量有刺鼻气味的白色气体。浓硫酸泄漏区初定为轻度污染。
    [提出问题]“白雾”中的十几棵大树的树叶逐渐枯萎,说明浓硫酸具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实验10-3。

    [归纳总结]
    实验
    放置一会儿后的现象
    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
    出现黑色字迹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
    蘸有硫酸的部位变黑
    将浓硫酸滴到一小块布上
    蘸有硫酸的部位变黑,
    后来形成洞
    [讲解]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材、布料、皮肤中的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生成黑色的炭,这种作用通常叫做脱水作用。因此在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注意。
    [过渡]市售的硫酸一般是98%的浓硫酸,而平时使用的硫酸通常是稀硫酸,如何将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呢?
    [演示实验]实验10-4,并请一名学生上讲台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归纳总结]用手接触烧杯外壁,感到比较烫,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过渡]上述实验是将浓硫酸注入水中,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中会产生什么现象?
    [投影展示]播放“将水注入浓硫酸中”的错误操作实验视频,并思考出现这种现象原因。
    [归纳总结]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大量热量会使水立刻沸腾,从而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非常危险。
    [讲解]通过上述对比可知,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缓慢地注入水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特别提醒]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热量散发,防止液体暴沸,发生危险。
    [提出问题]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该怎样处理?
    [归纳总结]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讨论交流]如果将稀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是否也需要进行同样的处理?为什么?
    [归纳总结]需要,若不处理,稀硫酸会逐渐变成浓硫酸,表现出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酸可以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探究1:稀盐酸和稀硫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演示实验]
    [观察记录]填表
    [归纳总结]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说明酸能与指示剂作用。
    探究2:活泼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回顾]回忆第八单元中所学的镁、锌、铁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交流]上述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归纳总结]生成物都是氢气和金属化合物。
    [讲解]酸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探究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演示实验]将两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过一会儿取出,用水洗净,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 填表
    [讨论交流]①上述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利用上述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
    [归纳总结]①生成物之一都是水,另一种生成物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②不能,如果将金属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铁锈被除去后,铁会与酸继续发生反应,造成铁制品腐蚀。
    [讨论交流]根据上面的实验,你能归纳出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①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②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该金属的化合物和氢气。
    ③ 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该金属的化合物和水。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1、 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该金属的化合物和氢气。
    3、 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该金属的化合物和水。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常见的酸
    一、几种常见的酸
    1.浓盐酸:无色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
    2.浓硫酸
    (1)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2)脱水性——强腐蚀性。
    (3)稀释操作: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4)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处理方法:
    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了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了解了酸的一些化学性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3课时 常见的碱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了解酸和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性质的探究,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
    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性质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五一”假期,小明家卫生间的下水道有些堵塞,小明爸爸去超市购买了管道疏通剂,说明书上介绍说能“快速分解菜渣、油脂、皂垢、毛发等堵塞污物,疏通管道”。用后效果真的非常好,是什么物质这么厉害呢?

    二、推进新课
    [过渡]管道疏通剂中的氢氧化物主要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一种碱类化合物,为什么氢氧化钠可以作为管道疏通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类物质——常见的碱。
    1.NaOH、Ca(OH)2的性质和用途
    [讲解]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俗名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实验,并填写表格。
    ①取两个表面皿,用镊子夹取一小块氢氧化钠放在其中一个表面皿上,用药匙取少量氢氧化钙放在另一个表面皿上,观察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颜色、状态以及放置一段时间后的变化。
    ②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再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①氢氧化钠为白色块状固体,俗名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物理变化)。
    ②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俗名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提出问题]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的性质,推测氢氧化钠有什么用途?
    [归纳总结]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特别提醒]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O2、CO、H2、NH3等气体,但不能干燥CO2、SO2、HCl等气体。
    [提出问题]NaOH、Ca(OH)2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用途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56页的相关内容,并归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用途)
    [归纳总结]①氢氧化钠的主要用途: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染等工业。b.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在生活中可用来去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②氢氧化钙的主要用途:a.用作建筑材料。b.和硫黄粉混合来保护树木,防止冻伤。c.农业上用石灰乳和硫酸铜等配制成具有杀菌作用的波尔多液作为农药使用。d.熟石灰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2.碱的化学性质
    探究1:碱和指示剂作用
    [回顾]回忆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遇到NaOH、Ca(OH)2溶液显示的颜色。
    [归纳总结]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特别提醒]Cu(OH)2、Fe(OH)3等不溶于水的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探究2:碱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回顾]①回忆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将氢氧化钙、黏土和沙子混合用作建筑材料,就是利用氢氧化钙的这一性质。
    ②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发生下列反应:2NaOH+CO2Na2CO3+H2O。
    [提出问题]NaOH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归纳总结]NaOH应密封保存,因为NaOH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还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
    [讲解]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
    [讨论交流]上述几个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归纳总结]产物之一都是水,另一种产物都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和讨论可知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①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②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3.酸、碱分别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过渡]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盐酸、硫酸等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也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实验10-7。
    [实验现象]蒸馏水和乙醇不导电,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均能导电。
    [提出问题]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展示]HCl、NaOH在水中解离过程的动画。

    [归纳总结]在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H2SO4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SO42-;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Ca(OH)2在水中会解离出Ca2+和OH-。这些带电离子在溶液中可以自由移动,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讨论交流]通过以上探究,试分析酸、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归纳总结]①盐酸、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H+和酸根离子,即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所以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OH-,即在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碱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几种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二、碱的化学性质
    1.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常见的碱
    一、几种常见的碱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开始就用一个生活实例将主题印入学生的大脑,然后运用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将化学知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感悟学习方法。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验证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展示中和反应实质的微观图片,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中和反应的概念、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及对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在腌制皮蛋的过程中生成了碱,所以皮蛋吃起来有涩味。要想去除皮蛋的涩味可以在吃皮蛋时蘸少量的食醋。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呢?是不是食醋中含有的醋酸和皮蛋中的碱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二、推进新课
    1.中和反应
    [过渡]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与碱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
    [演示实验]实验10-8,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向烧杯中滴入稀盐酸后,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无色,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出问题]反应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继续实验]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白色固体产生。
    [讲解]白色固体是氯化钠,上述实验中还生成了水,因此上述反应可表示为NaOH+HClNaCl+H2O。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构成它们的离子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投影展示]
    [讲解]实际上,其他的酸与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例如: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提出问题]上述反应中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归纳总结]生成物中都有水。
    [提出问题]上述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都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讲解]我们把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提出问题]上述反应从反应物看又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都是酸和碱的反应。
    [讲解]我们把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特别提醒]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讨论交流]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归纳总结]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也生成盐和水。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含酸或碱的物质,甚至连人体生命活动也离不开酸和碱的反应。那么,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1页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①农业上: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②工业上:用熟石灰中和硫酸厂的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H2SO4CaSO4+2H2O。
    ③生活中: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被蚊虫叮咬后因其分泌的蚁酸而感到不适,可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如稀氨水)来缓解痛痒。
    [特别提醒]氢氧化钠不能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症,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中和反应
    1.酸+碱→盐+水
    2.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4.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农业上: 2.工业上: 3.生活中: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中和反应
    1.酸+碱→盐+水。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2.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4.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反应物及生成物种类的判定和验证,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2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2.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pH的测定,学会如何利用和挖掘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并体会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pH试纸测定物质的pH,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教学难点:
    理解酸碱性与酸碱度的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检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并不能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如吃苹果、橘子、葡萄等水果时,会感到它们酸的程度是不同的,那么,该如何表示物质酸碱性的强弱呢?
    二、推进新课
    [自学导航]自学教材第61~62页的相关知识,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 什么叫溶液的酸碱度?
    ②溶液的酸碱度常用什么来表示?
    ③pH的范围是多少?
    [归纳总结]①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
    ②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
    ③pH的范围通常为0~14。
    [提出问题]从图10-17,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归纳总结]酸性溶液的pH<7,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溶液的pH>7,pH越大,碱性越强;中性溶液的pH=7。
    [过渡]认识了pH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实际中该如何测定溶液的pH呢?
    [讲解]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实验]实验10-9。
    [归纳总结]测定溶液pH的实验操作: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该溶液的pH。
    [特别提醒]用pH计(又叫酸度计,用来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读数可以是小数,而用pH试纸测pH时,读数只能为整数。
    [讨论交流]①能否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测其pH?
    ②能否将pH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然后再测溶液的pH?
    [归纳总结]①不能,直接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会污染待测液。
    ②不能,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相当于稀释待测液,会使测得的结果不准确。
    [提出问题]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何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3页的相关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①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的溶液里才能进行。
    ②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③测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④ 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课后习题

    小卷

    [拓展延伸]酸与酸性溶液、碱与碱性溶液
    ①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呈酸性的溶液。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有些盐的溶液,如NH4Cl溶液也呈酸性,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碱溶液是指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是指呈碱性的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有些盐的溶液,如Na2CO3溶液、NaHCO3溶液也呈碱性,但它们不是碱。
    课堂小结:
    1.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为0~14。
    (1)酸性溶液的pH<7 (2)中性溶液的pH=7。(3)碱性溶液的pH>7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使用pH试纸。
    3.测定pH的实验操作:
    4.了解pH对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为0~14。
    (1)酸性溶液的pH<7,
    (2)中性溶液的pH=7。
    (3)碱性溶液的pH>7,
    2.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使用pH试纸。
    3.测定pH的实验操作
    4.了解pH对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操作过程再到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如使用pH试纸测定化学试剂的pH和测定生活中物质的pH的实验时,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后,动手操作,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指示剂遇酸、碱颜色变化的认识。
    2.认识酸、碱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学有所用的快乐。
    教学重点:
    酸、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通过第十单元的学习,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如人被蚊虫叮咬后,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的溶液,就可减轻痛痒;把新鲜鸡蛋放在石灰水中可以保鲜;食醋可以除掉铁钉表面的铁锈,但不可以长时间将铁钉放置其中等。上面三个事例体现了酸、碱的哪些化学性质?
    二、推进新课
    [过渡]今天,我们将结合实际生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加深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实验活动1]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实验步骤1”的内容,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
    [实验现象]
    物质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后的颜色变化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后的颜色变化
    稀盐酸
    变红色
    不变色
    稀硫酸
    变红色
    不变色
    氢氧化钠溶液
    变蓝色
    变红色
    氢氧化钙溶液
    变蓝色
    变红色
    [归纳总结]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碱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活动2]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实验步骤2”的内容,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
    [实验现象]①铁锈慢慢消失,铁钉变得光亮,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②后取出的铁钉表面产生气泡,且产生气泡的速率逐渐变慢。
    [归纳总结]铁钉上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先与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光亮的铁钉与盐酸继续反应生成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FeFeCl2+H2↑。
    [提出问题]通过该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总结]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反应。
    [实验活动3]在试管中加入约2 mL硫酸铜溶液,然后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2 mL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的蓝色逐渐变浅
    2NaOH+CuSO4Cu(OH)2↓+Na2SO4
    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沉淀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2HCl+Cu(OH)2CuCl2+2H2O
    [实验活动4]中和反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实验步骤4”的内容,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向1 m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再慢慢加入稀盐酸
    溶液先变为红色,然后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HCl+NaOHNaCl+H2O
    取上述无色溶液1 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至液体蒸干
    有白色固体析出

    [实验活动5]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实验步骤5”的内容,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
    [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氢氧化钙粉末于试管中,加入1 mL水,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加入1 mL水,振荡
    溶液变为红色,加水后颜色不变

    向同质量的氢氧化钙粉末中加入1 mL水,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加入1 mL稀盐酸,振荡
    溶液变为红色,加稀盐酸后溶液红色消失
    2HCl+Ca(OH)2CaCl2+2H2O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活动5,可以验证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
    [归纳总结]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氢氧化钙能与酸反应。
    课后习题、小卷
    课堂小结: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1. 酸能使指示剂变色
    2.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如6HCl+Fe2O32FeCl3+3H2O。
    3.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如2HCl+FeFeCl2+H2↑。
    4.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HCl+NaOHNaCl+H2O 2HCl+Ca(OH)2CaCl2+2H2O
    5.碱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2NaOH+CuSO4Cu(OH)2↓+Na2SO4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1.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如6HCl+Fe2O32FeCl3+3H2O。
    3.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如2HCl+FeFeCl2+H2↑。
    4.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HCl+NaOHNaCl+H2O
    2HCl+Ca(OH)2CaCl2+2H2O
    5.碱与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2NaOH+CuSO4Cu(OH)2↓+Na2SO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亲自体验化学实验过程的机会,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中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对实验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掌握不牢,导致所做的实验没有实验现象或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初步学会自制酸碱指示剂,并用制得的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pH试纸比指示剂能更好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通过对各种操作的比较及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建立正确的测试和读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的分工、配合,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测定土壤酸碱性。
    教学难点:
    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通过第十单元的学习,我们对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可以用指示剂来定性地判断溶液的酸碱性,本节课我们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加深对酸碱指示剂的具体认识。
    二、推进新课
    [过渡]今天,我们将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结合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来测定实验室或生活中几种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活动1]自制酸碱指示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页的相关内容,按要求自制指示剂。
    [实验过程]取大红花,按照下列操作要领自制指示剂。
    操作要领:选择花瓣——在研钵中捣烂——加酒精浸泡——纱布过滤。
    [实验活动2]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选择的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选择的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和自制指示剂。
    [实验过程]根据教材第70页“实验步骤2”的要求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教材第70页的表格。
    [归纳总结]
    选择的
    溶液
    加入石蕊
    溶液后的
    颜色变化
    加入酚酞
    溶液后的
    颜色变化
    溶液
    的酸
    碱性
    pH
    加入自制
    指示剂后
    的颜色变化
    稀盐酸
    溶液变红色
    溶液不变色
    酸性
    pH<7
    显红色
    稀硫酸
    溶液变红色
    溶液不变色
    酸性
    pH<7
    显红色
    氢氧化钠
    溶液变蓝色
    溶液变红色
    碱性
    pH>7
    显蓝色
    氢氧化钙
    溶液变蓝色
    溶液变红色
    碱性
    pH>7
    显蓝色
    氯化钠
    溶液不变色
    溶液不变色
    中性
    pH=7
    不变色

    [实验活动3]指导学生按教材第70页“实验步骤3”的要求测定少量土壤样品的pH。
    学生实验:加水溶解……..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报告
    [讨论交流]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1.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指示剂
    2.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测定溶液酸碱度通常用pH试纸。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1.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指示剂
    2.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测定溶液酸碱度通常用pH试纸。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体现了化学新课标的理念。不足之处:个别学生的实验操作不够严谨,实验现象不明显,造成实验失败。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1课时 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盐的概念,知道化学中常见的盐;认识盐与食盐、食盐与工业用盐的区别。
    2.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碳酸盐中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会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不同的碳酸盐与酸反应的实验方案,学习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区别食盐与工业用盐(亚硝酸钠),知道食用工业用盐的危害,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2.通过对生活中某些常见物质的认识及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氯化钠及几种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冒着生命危险用他的机智给红军带去食盐的片段。思考:为什么盐对人们这么重要?你还知道哪些盐,它们有什么用途?
    二、推进新课
    1.氯化钠
    [过渡]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盐是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而化学中的盐不仅仅指食盐,而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化学中大多数的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当作食盐烹食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提出问题]除食盐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盐?
    [归纳总结]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碳酸钙(CaCO3)等。
    [过渡]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几种常见的盐,首先来了解氯化钠。
    [提出问题]氯化钠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的相关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氯化钠的用途:①做调味品;②维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动;③配制生理盐水;④氯化钠溶液选种;⑤腌制咸菜;⑥作融雪剂等。
    [提出问题]氯化钠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如何呢?
    [归纳总结]氯化钠广泛存在于海水、盐湖、盐井、盐矿等中。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的精盐是由粗盐提纯得到的,那么粗盐是如何制得的?粗盐的初步提纯是如何操作的?
    [归纳总结]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蒸发除去水分,得到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的粗盐。粗盐通过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处理,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2.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过渡]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盐,它们有哪些用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①碳酸钠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②碳酸钙是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量应用于建筑业;碳酸钙还用作补钙剂。
    ③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过渡]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时,我们知道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aCO3+2HClCaCl2+H2O+CO2↑
    [讨论交流]比较碳酸钙与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组成,推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中分别含有CO32-、HCO3-,它们应该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演示实验]实验11-1,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碳酸钠+盐酸
    碳酸氢钠+盐酸
    现象
    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更剧烈,产生大量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
    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讲解]组成里含有CO32-或HCO3-的盐的检验方法: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证明该固体中含有CO32-或HCO3-。
    [过渡]碳酸钠除了能与某些酸反应外,还能与其他物质反应吗?
    [演示实验]实验11-2,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
    [讲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该反应可用来制备氢氧化钠。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 氯化钠1.氯化钠的用途:
    2.氯化钠的分布: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1.用途 2.化学性质
    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检验: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1.氯化钠的用途: 2.氯化钠的分布: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1.用途
    Na2CO3——纯碱,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等。
    NaHCO3——小苏打,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
    CaCO3——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作建筑材料、补钙剂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盐的性质和用途及检验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常见盐的种类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探究的能力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了解盐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2.学会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盐类物质化学性质的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学习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主动探究,归纳出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的知识,树立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观点。
    教学重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识记“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种常见的盐,现在我们再一起复习一下:什么是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二、推进新课
    [过渡]写出下列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碳酸钠与盐酸
    ②碳酸氢钠与盐酸
    ⑤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
    [归纳总结]
    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NaHCO3+HClNaCl+H2O+CO2↑。
    ③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
    Na2CO3+Ca(OH)22NaOH+CaCO3↓。
    [讨论交流]分析上述反应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它们都发生在溶液中,都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讲解]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CDAD+CB。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发生复分解反应需要什么条件?


    [演示实验]实验11-3,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CuSO4溶液+NaOH溶液
    CuSO4溶液+BaCl2溶液
    现象
    有蓝色沉淀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
    CuSO4+2NaOHCu(OH)2↓+Na2SO4
    CuSO4+BaCl2BaSO4↓+CuCl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教材第75页“讨论”的内容,并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①上述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有沉淀生成。
    ②前面学过的酸碱中和反应也属于复分解反应,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有水生成。
    ③碳酸钠、碳酸钙等含碳酸根的盐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时,都有气体生成。
    [提出问题]满足什么条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呢?
    [归纳总结]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特别提醒]酸与一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也属于复分解反应。在复分解反应中,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发生条件
    (1)反应物一般都要可溶于水(有酸参加时,另一种物质可以是难溶于水的,但必须可溶于酸)。
    (2)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3.常见类型①酸+金属氧化物;②酸+碱;③酸+盐;④碱+盐;⑤盐+盐。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
    一、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
    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通式:AB+CDAD+CB。
    3.特点:双交换,价不变。
    4.发生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特点、条件、本质和类型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探究过程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与归纳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内容比较抽象,通过设置台阶,先分析来增强感性认识,再逐步深入到微观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始终要坚持在课堂上练习、强化、反馈,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课题2 化学肥料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用化肥的种类、作用及施用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肥实物的搜集、化肥知识的调查和课堂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肥料的观念。
    2.通过对化肥、农药使用“利弊”的思考,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常用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教学难点:
    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里的“肥”除了指人畜粪便等农家肥外,还指化学肥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肥料的有关知识。
    二、推进新课
    1.氮肥
    [过渡]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
    [提出问题]什么是化肥?
    [归纳总结]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
    [讲解]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C、H、O、N、P、K、Ca、Mg等,其中N、P、K的需要量较大且土壤中含量较少,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提出问题]什么是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哪些?
    [归纳总结]氮肥: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4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
    [提出问题]氮肥在农作物的生长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有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
    [提出问题]作物缺氮时会出现什么症状?
    [归纳总结]作物缺氮时叶片发黄、生长缓慢、植株瘦小、早熟、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拓展延伸]大豆、蚕豆等豆科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因为豆科植物的根部有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
    2.磷肥
    [提出问题]什么是磷肥?常见的磷肥有哪些?
    [归纳总结]磷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
    [提出问题]磷肥在农作物的生长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提出问题]植物缺磷时会出现什么症状?
    [归纳总结]作物缺磷时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
    [提出问题]什么是钾肥?常见的钾肥有哪些?
    [归纳总结]钾肥:含有钾元素的化肥。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
    [提出问题]钾肥在农作物的生长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提出问题]植物缺钾时会出现什么症状?
    [归纳总结]作物缺钾最初表现为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分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4.复合肥
    [过渡]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
    [提出问题]什么是复合肥料?
    [归纳总结]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叫做复合肥料。
    [提出问题]常见的复合肥料有哪些?
    [归纳总结]磷铵{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的混合物}、磷酸二氢钾(KH2PO4)、硝酸钾(KNO3)等。
    [过渡]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使用化肥也会给土壤和环境带来负面作用,这些负面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82页的相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为什么会带来土壤、水、大气环境的污染?
    ②农药使用不当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讲解]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
    5.化肥的简易鉴别
    [过渡]不同土壤结构需要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我们应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用不当呢?
    [活动探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探究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观察现象并填写教材第83页的表格。
    探究2:再各取少量上述化肥,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观察现象并填写教材第83页的表格。
    [讨论交流]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归纳总结]①看外观,颜色为灰白色的为磷肥,颜色为白色的为氮肥或钾肥。
    ②加水,难溶于水的是磷肥,易溶于水的是氮肥或钾肥。
    ③加熟石灰研磨,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铵态氮肥。
    [拓展延伸]向含有NH4+的盐中加入NaOH或Ca(OH)2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可用这种方法检验NH4+。
    [特别提醒]施肥时,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如熟石灰、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等]混合施用,以免降低肥效。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化学肥料简介
    1.农家肥料2.化学肥料
    二、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2.大气污染3.水体污染
    三、合理使用化肥
    1.根据土壤情况和农作物种类选择化肥。
    2.农家肥和化肥合理配用。
    四、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化肥的种类及作用
    1.氮肥(叶) 2.磷肥(根)3.钾肥(茎)
    4.复合肥
    二、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土壤污染
    2.大气污染
    3.水体污染
    三、氮、磷、钾三种化肥的区别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授式、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拓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较好。不足之处: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太少。②分组合作时留的时间有点短,基础较差的小组没有完成讨论的内容。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
    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中认识从固体混合物中除去杂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实验中体验溶解、过滤、蒸发这些实验操作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粗盐提纯的步骤及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都在食用的精盐是由粗盐提纯得到的,那么精盐是如何制得的呢?本节课我们就走进实验室亲自将它们进行转变。
    二、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海水晒盐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将其除去即可得到精盐。那么粗盐的初步提纯需要哪些步骤?
    [归纳总结]粗盐初步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实验步骤]
    1.溶解: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里,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观察所得食盐水是否浑浊。
    称量剩下的粗盐,计算10 mL水中约溶解了多少克粗盐。
    2.过滤:过滤食盐水,仔细观察滤纸上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
    [提出问题]过滤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归纳总结]过滤操作时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在漏斗内壁。
    二低: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三靠:盛待过滤液的烧杯口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紧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提出问题]如果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归纳总结]①滤纸破损;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3.蒸发:把所得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观察蒸发皿中食盐的外观。
    [提出问题]蒸发时应该注意什么?
    [归纳总结]①蒸发皿应放在铁圈上;停止加热时,不要把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取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
    ②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③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4.计算产率

    各组将相应质量记录于下表中:
    溶解粗盐/g
    精盐/g
    精盐产率/%

    [讨论交流]粗盐提纯中,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了玻璃棒,各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归纳总结]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速率;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引流;在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讨论交流]①制取粗盐时,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提示:从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考虑)
    ②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的哪些性质?考虑到粗盐的来源,判断这样提纯的盐是否为纯净物,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判断。
    [归纳总结]①不能,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降低温度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不大,很难大量结晶析出。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1、 粗盐提纯的步骤
    2、 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一、步骤:
    1.溶解 2.过滤 3.蒸发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授式、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拓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较好。不足之处: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太少。②分组合作时留的时间有点短,基础较差的小组没有完成讨论的内容。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
    2.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的功能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均衡膳食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均衡营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从营养的角度考虑,我们所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二、推进新课
    [投影展示]丰富多彩的食物。

    [讲解]从营养的角度看,图片中的食物的基本成分只有六种,分别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它们通常被称为六大基本营养素。
    1.蛋白质
    [过渡]六大基本营养素对人体来说,分别有什么重要作用?我们先来学习蛋白质。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0页有关蛋白质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②动植物组织结构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的有哪些?
    ③蛋白质由什么构成?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多大?
    ④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发生反应生成了什么?
    [归纳总结]①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②动物的肌肉、皮肤、毛发、蹄、角以及蛋清等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植物(如花生、大豆)的种子里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③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极为复杂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几万到几百万。
    ④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吗?
    [归纳总结]鱼、肉、蛋、奶中含动物蛋白,花生、大豆等含植物蛋白。
    [过渡]机体内的蛋白质有多种功能,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第91页第二段的内容,并归纳总结。
    ①血红蛋白的作用是什么?
    ②血红蛋白是由什么构成的?
    ③人的呼吸作用是怎样反复进行的?
    [归纳总结]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中起着载体的作用。
    ②血红蛋白是由蛋白质和血红素构成的。
    ③在肺部,血红蛋白中血红素的Fe2+与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随血液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放出氧气,供体内氧化用。同时血红蛋白结合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携带到肺部呼出。
    [讲解]由于铁在输送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人体内铁的总含量的60%~70%都存在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人体缺铁时会患贫血病。
    [提出问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CO有毒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2页第一段的内容并解释CO中毒的原理。
    [归纳总结]血红蛋白除了能与氧气结合外,还能与CO结合,且结合能力大约是氧气的200~300倍,一旦结合便不容易分离,且不能再与氧气结合,人就会缺氧窒息死亡。
    [提出问题]有些不良商贩出售用甲醛水溶液浸泡过的海产品,人体食用后有什么危害?
    [归纳总结]甲醛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因此甲醛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但利用甲醛的这个性质,可用来制作标本,使标本保存长久。
    [拓展延伸]酶也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催化剂。
    2.糖类
    [过渡]人感到饥饿时,首先会想到吃饭,而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病人则需要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来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这说明葡萄糖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提出问题]①糖类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常见的糖类物质有哪些?糖类主要存在哪些食物中?
    [归纳总结]①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
    ②a.淀粉(C6H10O5)n: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
    b.葡萄糖(C6H12O6):人体可直接吸收。
    呼吸作用:C6H12O6+6O26CO2+6H2O
    c.蔗糖(C12H22O11):主要存在于甘蔗、甜菜中。生活中的白糖、冰糖、红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
    3.油脂
    [过渡]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除蛋白质和糖类外,油脂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第94页有关油脂的内容,归纳油脂的种类、作用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归纳总结]①种类: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如花生油、豆油、菜子油等;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如牛油、羊油、奶油等。
    ②作用:油脂在人体内完全氧化时,产生的能量比糖类多一倍,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正常情况下,人每日需摄入50~60 g油脂,如果摄入量不足,人体就要消耗自身储备的脂肪来满足机体需要,此时人就会变得消瘦。
    ③与健康的关系:油脂摄入不足易患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而过多地摄入动物性油脂,会使体内胆固醇含量增加,易引起肥胖症、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4.维生素
    [过渡]某些成人和儿童由于摄入维生素不足,生长发育出现障碍;一些人也因摄入维生素不足,患营养缺乏症。这些病症曾成为医学难题。在20世纪中后期,人们相继发现了各种维生素。
    [提出问题]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其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①存在:水果、蔬菜、种子食物、动物肝脏、蛋类、鱼类、鱼肝油、牛奶和羊奶等。
    ②作用:维生素在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
    [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
    1.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2.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转化:C6H12O6+6O26CO2+6H2O。
    3.油脂:重要的供能物质。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
    1.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2.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转化:C6H12O6+6O26CO2+6H2O。
    3.油脂:重要的供能物质。
    4.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 创建的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①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要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②教师语言和表情需要增加亲和力;③思维与能力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获取有用信息。
    2.通过讨论、查阅资料了解Ca、Zn、Fe、I等元素的食物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2.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点:
    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菠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但经常吃菠菜会引起体内缺钙、缺锌,从而引起食欲不振,儿童发育不良,甚至出现手足抽搐和软骨症。这是因为菠菜中含有草酸,食物中的钙、锌能与草酸结合排出体外,从而引起人体中钙、锌的流失。由此可见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我们在商场的货架上经常会看到标有“补钙”“补铁”“补锌”等字样的食品和保健品,这里的钙、铁、锌指的是元素还是单质?
    [归纳总结]钙、铁、锌指的是元素。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人体也是物质,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归纳总结]组成人体的元素有50多种。
    [讨论交流]①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多少种?约占人体质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②人体中的元素从量的角度可以分为哪两类?其划分标准是什么?
    [归纳总结]①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
    ②人体中的元素从量的角度可以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标准: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少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提出问题]已知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体重的0.05%,可谓是“微不足道”,真是如此吗?
    [归纳总结]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虽然很小,却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提出问题]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哪四种?除此之外的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归纳总结]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主要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余的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过渡]人体内含有多种化学元素,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健康。
    [归纳总结]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元素名称
    对人体的作用
    过量或缺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使人体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

    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能防治龋齿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提出问题]从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角度看,可分为哪三类?每类包含哪些元素?
    [归纳总结]从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角度看,微量元素可分为必需元素,如Fe、Zn、Se、I、F等;非必需元素,如Al、Ba、Ti等;有害元素,如Hg、Pb、Cd等。
    [讨论交流]人体必需的元素是否摄入量越多越好?
    [归纳总结]人体缺少必需的元素会导致一些疾病,但摄入量过多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如钙元素摄入过多会导致身体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还会影响视力和心脏功能。一、导入新课
    菠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但经常吃菠菜会引起体内缺钙、缺锌,从而引起食欲不振,儿童发育不良,甚至出现手足抽搐和软骨症。这是因为菠菜中含有草酸,食物中的钙、锌能与草酸结合排出体外,从而引起人体中钙、锌的流失。由此可见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推进新课
    [提出问题]我们在商场的货架上经常会看到标有“补钙”“补铁”“补锌”等字样的食品和保健品,这里的钙、铁、锌指的是元素还是单质?
    [归纳总结]钙、铁、锌指的是元素。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人体也是物质,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
    [归纳总结]组成人体的元素有50多种。
    [讨论交流]①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多少种?约占人体质量的百分比是多少?
    ②人体中的元素从量的角度可以分为哪两类?其划分标准是什么?
    [归纳总结]①人体含量较多的元素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
    ②人体中的元素从量的角度可以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标准: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少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提出问题]已知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全部加起来也只有体重的0.05%,可谓是“微不足道”,真是如此吗?
    [归纳总结]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虽然很小,却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提出问题]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哪四种?除此之外的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归纳总结]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主要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其余的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过渡]人体内含有多种化学元素,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健康。
    [归纳总结]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元素名称
    对人体的作用
    过量或缺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使人体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

    是血红蛋白的成分,能帮助氧气的运输
    缺铁会引起贫血

    影响人体发育
    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有防癌、抗癌作用
    缺硒可能引起表皮角质化和癌症。如摄入量过高,会使人中毒

    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幼儿缺碘会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能防治龋齿
    缺氟易产生龋齿,过量会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病

    [提出问题]从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角度看,可分为哪三类?每类包含哪些元素?
    [归纳总结]从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角度看,微量元素可分为必需元素,如Fe、Zn、Se、I、F等;非必需元素,如Al、Ba、Ti等;有害元素,如Hg、Pb、Cd等。
    [讨论交流]人体必需的元素是否摄入量越多越好?
    [归纳总结]人体缺少必需的元素会导致一些疾病,但摄入量过多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如钙元素摄入过多会导致身体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还会影响视力和心脏功能。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人体中的化学元素:(作用、食物来源)
    1、 常量元素:C H O N Ca Na K
    2、 微量元素:Fe Zn Se I F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学生参与较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在教材及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课堂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通过学生的总结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还未深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应加强课内练习,以达到深化的目的。













    授课时期: 年 月 日 累计课时 节
    课题: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物的概念,能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解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塑料的性质及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认识有机合成材料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塑料的性能和用途,不同纤维的区分。
    教学难点:
    一些名词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热塑性、热固性等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第 课时
    教具:实验、课件
    步骤与时
    间 分 配
    教 学 过 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2分钟)


    探究新知
    (28分钟)
























































































    课堂练习
    (5分钟)
    课堂检测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航天员所穿的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个人密闭装备,由多种有机合成材料交织而成,使航天服具备液冷降温功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机合成材料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1.有机化合物
    [探究]指导学生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化合物
    化学式
    组成元素
    相对分子质量的
    数值或大致范围
    甲烷



    乙醇



    葡萄糖



    淀粉



    蛋白质



    硫酸



    氢氧化钠



    氯化钠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102页“探究”中的问题。
    [归纳总结]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讲解]①化合物主要有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我们将甲烷、乙醇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而氯化钠、硫酸等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无机化合物。
    ②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等,属于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高,如淀粉、蛋白质等,通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
    [特别提醒]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具有无机化合物的特点,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化合物。
    2.有机合成材料
    [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它分为哪两大类?
    ②什么是聚合物?聚合物的形式有哪两种?
    [归纳总结]①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材料就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它分为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等都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而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
    ②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大部分是由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聚合而成的,常被称为聚合物。例如,聚乙烯分子是由成千上万个乙烯分子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当小分子连接构成高分子时,有的形成很长的链状,有的由链状结成网状。
    [提出问题]链状和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在性质上有哪些差异?
    [演示实验]实验12-1。
    [现象]塑料碎片加热时熔化,冷却后固化,再加热又熔化。
    [提出问题]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总结]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都具有热塑性,加热熔化后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的产品,用于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等;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一经加工成型,受热也不再熔化,因而具有热固性。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教材第104页“讨论”中的问题,并选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归纳总结]聚乙烯塑料袋可以进行热封口,因为聚乙烯是热塑性塑料;电木插座破裂后不能热修补,因为电木是热固性塑料。
    [过渡]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类有机高分子材料——纤维,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第105页相关内容,并寻找答案。
    ①纤维分为几类?
    ②各有什么优缺点?
    [归纳总结]①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
    ②天然纤维的吸水性和透气性好;合成纤维的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化学腐蚀,但吸水性、透气性较差。
    [讲解]由于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各有优缺点,因此人们常将合成纤维与棉纤维或羊毛纤维混合纺织,使衣服穿起来既舒适又不易褶皱。
    [提出问题]购买衣服时,你是如何判断面料的种类的?应该如何鉴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呢?
    [归纳总结]鉴别棉、羊毛和合成纤维可用燃烧法:取样将其点燃,如果只闻到类似纸张燃烧的焦糊气味,则为棉纤维;如果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因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则为羊毛纤维;如果闻到特殊的刺激性气味,则为合成纤维。
    [过渡]橡胶是一种重要的物资,最初是从橡胶树等植物中获取的。
    [投影展示]人工割胶图,引导学生分析天然橡胶的生产过程,并思考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有哪些优良性能?

    [归纳总结]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高温、不易老化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和日常生活中。
    3.合成材料与环境污染
    [过渡]合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其中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尤为严重。
    [投影展示]塑料垃圾对环境污染的图片。

    [讨论交流]①什么是“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有哪些危害?
    ②怎样防止“白色污染”?
    [归纳总结]①“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废弃物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环境中很难降解,长期堆积会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等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②防治措施:a.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b.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c.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制品;d.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课后习题

    小卷


    课堂小结:
    一、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注.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CO2、Na2CO3、NaHCO3等属于无机化合物。
    二、有机合成材料: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三、白色污染:危害,治理措施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试卷
    复习本节课知识点

    板书设计: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一、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注.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CO2、Na2CO3、NaHCO3等属于无机化合物。
    二、有机合成材料



    三、白色污染:危害,治理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介绍航天服所用材料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讨论材料的种类、用途及其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有机合成材料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倡导学生主动拒绝“白色污染”,将死板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已有的道德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的讲解只起到了“言传”的作用,可以多组织些社会活动,带领学生亲身体验。














    相关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化学肥料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2 化学肥料精品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出示目标,学习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板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多媒体显示,指导阅读,归纳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模式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50页)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模式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50页)教案,共50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