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8 古诗二首(课件).pptx
    • 课件
      8 古诗二首(生字讲解).pptx
    • 教案
      8 古诗二首(教案).docx
    • Thumbs.db
    • 音频
      8 古诗二首之望庐山瀑布.mp3
    • 音频
      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mp3
    • 视频
      庐山奇云.mp4
    • 视频
      庐山瀑布.mp4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1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2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3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4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5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6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7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8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1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2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3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4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5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6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1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2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03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还剩5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6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展开
    这是一份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文件包含8古诗二首课件pptx、8古诗二首生字讲解pptx、8古诗二首教案docx、8古诗二首之望庐山瀑布mp3、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mp3、庐山奇云mp4、庐山瀑布mp4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

    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课题

    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标注自然段、圈出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说出图中景物,明确落日的位置,教师谈话激趣。

    导语:这幅画面多壮美呀!有黄河、落日、小船、山峰……如果你在画中,你还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你能在图上找个更好的观测点吗?(生指出图上的高楼)

    2.简介鹳雀楼和诗人,理解诗题。

    过渡:这座修筑在山顶的楼叫作鹳雀楼。相传,经常会有鹳雀在这座楼的楼台上停歇,因此该楼得名鹳雀楼。其实,这座楼在修成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不为大众所知,直到诗人王之涣登上它并为它写了一首诗后,立即声名大振。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登鹳雀楼》。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教师对王之涣进行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诗人,字季凌,精于写文,善于写诗,尤其擅长写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意境壮阔,音乐性强,很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可惜的是,他的诗只流传下来6首。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随题识字,提示字音。

    “登”是后鼻音;“鹳雀”又叫“鹳鸟”,是一种水鸟。教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即可。“雀”字在前面的课文《拍手歌》中学过,可再次提示学生含有“隹”这一偏旁的字大多与鸟有关。理解诗题后让学生体会“登鹳雀楼”应怎样断句停顿,指导据义断音,即“登/鹳雀楼”。

    二、检测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根据拼音拼读古诗,再同桌互读互纠。教师指名读并正音,全班齐读。

    2.玩游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刚才我们把古诗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都认识里面的生字了吗?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登鹳雀楼。鹳雀楼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一些生字宝宝等着你们,如果你们都读正确了就可以一层一层地登上楼去观看风景。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第一层挑战:出示生字“层”。(提示:“层”是平舌音。)

    (2)第二层挑战:出示生字“依、欲、尽、穷”。(提示:“尽”是前鼻音。)

    (3)第三层挑战:进行抽查,随机选字。

    过渡:大家可真厉害!这些生字宝宝根本难不倒大家啊!这些字现在大家都认识了,可以一层层地登楼了。待会儿我们就在楼上欣赏美丽的风景吧!

    3.指导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这首古诗中的4个会写字:依、尽、黄、层。

    (2)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重点指导。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挑选优秀书写作品投影,师生共评,学生再练写。

    4.教师说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学生听写,完成后同桌互评互纠,再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三、练习朗读,读出韵律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古诗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指名读,教师评价。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学生再读,读完后检查,用笔圈出自己读错的字,正音后多读几遍。

    4.教师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渡: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现在听老师来读一读,再根据老师帮你们划分出来的节奏自由读,看看能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1)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节奏,再读古诗,让读得好的学生展示。

    (2)多种形式练读,如: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接龙读等。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过渡:诗人王之涣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欣赏风景的地点——鹳雀楼,那么登上鹳雀楼的他又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呢?我们快跟随他一起去看一看吧!

    1.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远景)

    (1)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图上找出来。(白日、山。)

    (2)想一想,画一画。

    ①理解“白日”:白日是什么?诗中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必要时可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中有雾,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像是白色的。可提示学生这是诗意的表达,不必用科学常识去解释。

    ②引导学生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

    a.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依”。“依”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如“依靠、依偎”,诗中就用“依”写出了太阳依着群山慢慢落下的情景。

    b.太阳完全落下去了,就是“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描写的画面。

    ③教师画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学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3)朗读:太阳是慢慢地落下去的,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些。学生试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诗: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近景)

    (1)想象画面:读完诗句,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听到怎样的声音?(看到黄河水浩浩荡荡向大海奔流,听到黄河奔腾的声音。)

    (2)这一句写出了黄河水怎样的特点?(气势磅礴、景象壮观。)

    (3)思考:大家是从哪里知道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的呢?(“入海流”。可提示正确语序:流入海。)

    (4)质疑探究:诗人真的看到黄河奔流的方向了吗?

    明确:鹳雀楼和黄河入海口相隔千里,诗人是不可能看到黄河奔流入海的。

    (5)指导朗读:要读出黄河入海的雄浑气势。学生练读。可将这一句与前一句放在一起读,前一句舒缓,这一句要有气势。

    过渡:这两句诗中都藏着画面。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这就是——(白日依山尽。)我还看到奔腾、浩荡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这就是——(黄河入海流。)看着这么美的风景,诗人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更美的风景,就要再往高处爬。诗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自读自学,感悟诗理。

    (1)课件出示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登楼所思)

    (2)学生自读,和同桌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①“穷”是什么意思?结合诗意选择正确的意思:A.生活穷困,缺少钱财。B.用尽;费尽。(B)

    ②“千里”指什么?(这里的“千里”是虚指,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③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只要再登一层楼就够了吗?(这里的“一层”并不是真的指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交流由诗句感悟到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可以用到哪些地方。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过渡:上节课,我们随着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辽远壮观之景。这节课,我们依然要踏上赏景之旅,去观赏一道奇异的景观。我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一猜:“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瀑布。)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庐山的瀑布。

    2.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1)教师简单介绍李白,了解作者。(学习古诗第一步:知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多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因此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2)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学习古诗第二步:解诗题)

    ①“望”是什么意思?它与“看”的区别是什么?(“望”和“看”是近义词,但“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②简单了解庐山。

    庐山 在江西九江的南边,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有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③认识“瀑”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暴”。“暴”有突然而猛烈的意思,而瀑布就是从山上突然而又猛烈地流下来的水。

    (3)读好诗题。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再听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多次练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互读:把古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交流识字方法。

    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识字  “炉”字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可出示煤炉、微波炉、火炉图片,巩固记忆。

    比较识字  将“炉”与“庐”作比较,两者读音相同,都有偏旁“户”。

    象形字  “川”是象形字,可出示其甲骨文字形,帮助学生理解字形、字义。

    川,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  中流动的水  。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

    编顺口溜识字  布:加条毛巾。

    组词识字  遥—遥远、遥看。

    加一加识字  火+因=烟。

    3.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本课生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并解读书写要领,重点指导“照、烟”。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教师挑选优秀的书写作品投影展示,师生共评后学生再练写。

    4.教师说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学生听写,完成后同桌互评互纠,再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研讨,读出节奏。

    预设:可采用教师范读、个人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训练朗读。诗歌是用来诵读的,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疏通古诗大意。(学习古诗第三步:明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学习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

    ①“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日”指太阳,“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紫色的烟云。)

    ②理解“生”字:“生”有升腾之意。从“生”字我们能感受到云雾仿佛从山中不停地弥漫出来,就像香炉里升起的烟。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了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

    (2)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出示瀑布图)启发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这一句描绘的画面,再指名说一说。

    ②“遥看”说明诗人的观察角度如何?为什么要“遥看”呢?(说明诗人观察瀑布时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只有远远地看,才能看出它的全貌。)

    ③体会“挂”字之妙: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挂”说几个句子,可发现“挂”多是手做的动作,如挂衣服、挂画等,再问问学生:瀑布是谁挂出来的?学生交流,引出是大自然神奇的“手”把瀑布挂出来的。另外,可将瀑布与其他河流对比,河流是平向流淌的,而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过渡:这气势磅礴的瀑布,迅猛地流下、飞溅,令诗人想到了什么?要知道,李白的诗素以浪漫、奇妙的想象著称,诗人接下来会写些什么呢?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①出示瀑布图,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诗人走近瀑布,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

    ②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流速之快?(飞流、直。)

    ③从哪些字词可以感受到瀑布之长?(三千尺。)

    “三千尺”不是一个确定的数目,而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山之高耸,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古诗中的数字往往不是确指,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和“一层”都不是确切的数目。这一点在学习古诗时要特别注意。

    ④哪个字表达了诗人面对三千尺瀑布的心理活动?(疑。)

    ⑤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连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边想象画面边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你最想说什么呢?(学习古诗第四步:悟诗情)

    预设1: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啊!它创造出这样壮观的美景,人在它面前,显得多么渺小!

    预设2:大自然的美景真是无穷无尽啊!我还要欣赏更多壮观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5.再读古诗,学生自己试着背一背全诗,再背给同桌听。(学习古诗第五步:能背诵)

    6.学生自告奋勇背诗,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

    课后作业

    1.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并给画作取个名字。

    2.开展古诗朗诵会。(任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都用凝练精妙的语言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诗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佳作,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极为熟悉。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初读古诗的环节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律。再通过学生互读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看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识字的环节,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提高审美情趣。

    2.主要采用品读、口头练说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读写结合讲求的就是积累、运用语言,提高习作能力。本课重点就放在抓住古诗字词领悟诗意诗境上,尝试了一种互文会意式的教学,同时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为他们从读到写做好递进式铺垫。

    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教学中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并明确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诗歌的画面美。

    4.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习《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我特别强调了学习本诗的方法:一、知诗人;二、解诗题;三、明诗意;四、悟诗情;五、能背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五个步骤容易掌握和理解,学生既简单了解了背景,也理解了诗句内容,体悟了诗人的情感,同时在反复朗读中做到了熟读成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8《古诗二首》课件PPT+生字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