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3 “贝”的故事(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3 “贝”的故事(教案)01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3 “贝”的故事(教案)02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3 “贝”的故事(教案)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3 “贝”的故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3 “贝”的故事(教案),共6页。

    3“贝”的故事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10个词语。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正确认读,书写生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展示贝壳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欣赏。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导语:同学们,这一个个小小的、五彩斑斓的贝壳不但漂亮,还有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贝”的故事》。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圈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翘舌音:珍、饰、赚 平舌音:随、损、财 前鼻音:贫、品 边音:类(1)正音。“珍、贫”是前鼻音,“珍”可与同音字“真、针”联系起来,“贫”可与“平、萍”2个后鼻音的字对比读;“珍、饰、赚”是翘舌音,“随、损、财”是平舌音,可分组出示,对比认读;“甲骨”一词中,“甲、骨”均读第三声,注意在语流中“甲”的变调。(2)学习多音字“漂”:在“漂亮”一词中读第四声;读第一声时,指一个物体浮在水面上。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文 贝 亮 贵 身 容坏 币 钱 钱 偿 买 穷(1)借助图片和了解字义识字:甲、骨。①理解“甲骨”的意思:出示“龟甲”和“兽骨”图片,这就是“甲骨”。②理解“甲骨文”的意思:出示“甲骨文”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古人把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2)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识字:币、饰、品。币 (课件出示“贝壳、钱币”的图片)通过看图,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做简单介绍,加深印象,从而知道这些都是货币来识记。饰、品 (课件出示贝壳做的饰品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饰品”,给学生讲解“饰品”的意思。 (3)编字谜识字。 ●一家三口人,家有二层楼。老大住楼上,老二老三挤下头。 ——品(4)偏旁归类识字:“财、赚、赔、购、贫”的偏旁都是贝字旁。(课件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读一读,再继续扩词。还可以联系生活说一说,如房子、汽车都是家里的“财”产;做生意可以“赚”钱,也可能“赔”钱;“购”买东西要花钱。(5)利用熟字识记。①加一笔:日——甲;巾——币。②相同结构归类:品——晶、森、众。③找近义词识记:容易——简单;损坏——破坏、破损。3.把生字和词语带进文中,再读读课文。三、明确要点,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读对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两遍。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及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教师重点指导。竖与横折的折段一样长,撇从竖中线起笔向左下格撇出,最后一笔是长点。上边是“士”不是“土”;“士”的竖写在竖中线上,秃宝盖的横钩在横中线上,最下边“几”的撇和横折弯钩要写得舒展。上半部分的笔顺是竖、横折、横折、点、横钩;下面“月”的第一笔变成竖,两短横不与右侧相连。第五笔是竖提。注意右边是两短横、一短撇,而不是三横。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5.学生先描红后临写,教师巡视指导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6.集体讲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投影呈现,集体讲评。评价指向关键部件和关键笔画)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学生交流本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1)搜集汉字的故事。(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2.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所表示的意思。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玩“捡贝壳”游戏。教师将15个会认字分别写在15枚贝壳上,将贝壳任意放在课桌上。学生上台,每捡起一枚贝壳,便读出该贝壳上的字,并用该汉字组词,组得越多越好。2.听写词语。(生字加熟字组成常用的词)宝贝 贝壳 甲虫 甲骨文 骨头 钱币 钱财 有关 与其 关于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继续来读“贝”的故事,了解“贝”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指导朗读。(1)读好难读的词。如“甲骨文、漂亮、饰品、随身、携带、损坏”,注意示范引导。(2)读好恰当的停顿。本课出现了较多的顿号,如,“所以,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一句,要注意顿号与逗号停顿的区别,即顿号停顿时间较逗号略短。(3)注意语速。本文名为“‘贝’的故事”,却没有具体生动的情节,以说明的方式介绍了“贝”字的相关知识。读文章要像说话一样不疾不徐,让人能听清楚、听明白。3.学习第1自然段,借助文中图片,了解“贝”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1)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反馈,相机品读。①指名读第一句话。预设:看,这就是美丽的贝壳。(出示贝壳图片)它不仅外表美丽,还能保护壳内柔软的身体。(指名读)当外面风平浪静的时候,贝壳怡然自得地在水中游动;而当外面发生危险的时候,壳就是贝类保护自己身体的最好武器。(全班齐读)②你从这一自然段里还了解到了什么?预设:我还知道了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指名读第二句话)看,这就是甲骨文中的“贝”字(出示文中的图片)。对比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甲骨文“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扇壳张开的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贝”字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由甲骨文到小篆,再到现在的楷书“贝”字)齐读第二句话。4.学习第2自然段,知晓“贝壳”的作用,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1)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贝壳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出示第2自然段的句子,重点探究。(3)品读第一句:了解贝壳的第一个作用——有价值。(课件出示)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①“漂亮”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美丽。)②“珍贵”一词又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宝贵。)③谁知道“饰品”是什么?人们为什么把贝壳当作饰品?古时候,因为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所以)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④(课件出示图片)借助图片练习讲述贝壳的第一个作用。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尝试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4)品读第二句——了解贝壳的第二个作用,易于流通。(课件出示)而且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①除了能当作饰品戴在身上外,贝壳还有什么作用?指名读贝壳第二个作用的句子。②(课件出示“贝壳币”图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钱币、纸币”。指导:从最早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到把黄金、白银当作钱币,直至现在的纸币,钱币和中国汉字一样,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就像我们现在使用人民币一样,用贝壳来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和生活必需品。③贝壳有哪些特点?(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④贝壳为什么被古人当作钱币?明确:因为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所以古人还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5)品读第三句: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课件出示)所以,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赎、赔、购、贫、货”。①学生自由读,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②为什么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指名说,可以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③出示“赚、赔、购、贫、货”6个字,学生齐读,感受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④这些带有“贝”的字可神通广大了!(课件出示课后第二题后四组词语)指名读后请小老师领读。财富 财产 赔本 赔礼 购买 采购 贫苦 贫穷⑤引导学生交流,进一步体会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指导:前两个是由“财”字组成的词语。现在,不少同学的家里都有小汽车,这可是家里的“财产”哦!不仅有小汽车,还有房子、存款,老百姓的财富逐年增加。第三、四个是由“赔”字组成的词语。做生意可以“赚钱”,也可能“赔钱”,甚至“赔本”。第五、六个是由“购”字组成的词语。购买东西要花钱,采购物品要花钱,网购也要花钱。现在网购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了。最后两个是由“贫”字组成的词语。一分钱都没有,生活贫穷。改变贫穷的唯一出路就是用双手奋斗。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带有“贝”的字大都和钱财有关。5.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讲述“贝”的故事。古时候,因为人们觉得贝壳很( ),很( ),所以喜欢把它们当作( )戴在身上。而且还因为贝壳可以( ),不( ),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作( )。所以,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 )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6.学生试着完整讲述“贝”的故事。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顿号之间的停顿。三、课后练习,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铜镜和珠宝”图片及词语)指导认识金字旁和王字旁。(1)看图,猜一猜:“镜”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指名说。小结:古时候的镜子是铜做的,与金属有关,所以“镜”是金字旁。“铜镜”的“铜”也是金字旁。(2)你还知道哪些金字旁的字?学生自由交流。(3)看图,猜一猜:“珠”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指名说。小结:通过看图,大家猜得很对。古时候“王”字和“玉”字是通用的,三横表示天、地、人,中间的一竖表示融会贯通。“王”表示王者,“点”表示王者腰间佩戴的玉,所以王字旁也被称为“斜玉旁”,与珍贵的玉石有关,所以“珠”是王字旁。正因为这样,“珍贵、珍惜、珍珠”的“珍”字也是王字旁。(4)拓展其他带有王字旁的字。(“珏、珮、玛、瑙、琉、璃”这些字带有王字旁,也与玉石有关。)2.拓展:含有下列偏旁边的字还有哪些?氵:江 河 湖 海 ____ ____ ____ ____木:梅 村 树 桩 ____ ____ ____ ____小结:看,不论是贝字旁,还是王字旁、金字旁,大多数形旁都能表达汉字的大致意思。中国汉字可真神奇,咱们中国人可真有智慧!四、实践延伸,作业设计1.以“汉字故事”为主题开展活动:给家人讲汉字故事;课外阅读其他的汉字故事。2.完成本课对应练习。◆图片导入,识字学词(教学重点)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幅图片(出示“贝”的字理图中的前三幅),猜猜看,这是哪个字?生:是“贝”字。师:说说你们的理由。生1:因为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贝壳,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贝壳”的“贝”字。生2:我觉得第二幅画的也是贝壳,只是比第一幅画得简单些,所以我觉得这个字是“贝”。生3:第三幅画是“贝”的繁体字吧!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说得有理有据。中国汉字源远流长,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等时期。第一幅画的确是贝壳,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两扇壳张开的样子。第二幅是金文的“贝”,比甲骨文简化一些,保留了贝壳上的两道花纹。篆文则更简单些,上面依然保留贝壳上的两道花纹。生:哇!太神奇了。什么是甲骨文呢?师:(出示甲骨文图片)甲骨文就是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如“贝”字。再如“甲”字,甲骨文,像纵横交叉的握柄。“有”的甲骨文=(“十”的变形,握柄)+(口,抵御矛枪的硬牌),表示可持握的护牌。还有“骨”字,甲骨文“”像动物的大块的甲状坚硬器官,用于支撑和保护动物的其他器官。有的甲骨文“ ”在甲状器官“”区上加“卜”(),表示古人用这种质地坚硬、表面宽平的材料来记录占卜结果。有的甲骨文“”将组合的形状“”简化成“”。江陵楚简的字形“”上部“”像人体均匀排列的肋骨,下部像肉“”,表示“骨”与“筋肉”相连。造字本义:与肌肉、筋脉组织所相连的保护性支架。生:汉字真是太神奇了!师: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美妙神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这样的汉字故事和大家分享。赏析: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教学片段从看图片猜汉字入手,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甲骨文,结合生字“甲、骨”讲解其汉字演变过程,使学生在看图片、听讲解的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起源,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在学生兴趣勃发时,让学生去搜集汉字故事与大家分享,势必会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另一个高潮。1.识字方法多元。本课是一堂识字课,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时间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在指导识字方法时,我不仅仅局限于常用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还结合本课特点,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利用图片识字、猜字谜识字、联系生活情境识字等,多样化的识字方法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识字效果,学生在认识生字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汉字的美妙与神奇。2.课文理解落实到位。要求学生能讲“贝”的故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本文名为“‘贝’的故事”,但没有具体生动的情节,而是以说明的方式介绍了“贝”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讲“贝”的故事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反复朗读,并运用“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练习复述课文,最后又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讲述“贝”的故事。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引领中轻松完成了本目标。 文本分析本文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全文共有2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引出“贝”字。第2自然段主要讲贝壳因为漂亮、珍贵又便于携带、不易损坏,被人们当作钱币使用,因此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由一个简单的“贝”字,引出用“贝”做偏旁的一系列的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做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教学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想象、讲解字理等形式提高识字效率。教学目标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会写“动物、贝壳”等9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所表示的意思。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积累词语。2.了解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课时安排2课时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