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1 文言文:七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1 文言文:七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01
    专题01 文言文:七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02
    专题01 文言文:七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03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1 文言文:七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 文言文:七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40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来源:学+科+网]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内容概括
    第一层:友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太丘已经离开。
    第二层:友得知太丘已离开,便对着元方责骂其父。
    第三层:元方据理驳斥友的“无信”“无礼”,友惭。
    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度。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懂得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1.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2.“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答: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3.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4.从文章中分析元方和友人的性格特点?
    答:元方:懂礼识仪、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正直不阿、落落大方、明白事理
    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暴躁易怒、粗野蛮横、缺乏修养、十分无礼、知错能改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A.不失礼。因为是客人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于千里之外。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㈠重点词语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5.戏:玩耍。
    6.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7.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9.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11.顾:回头看。
    ㈡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㈢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3.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
    古今异义是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随着词汇发展,词义发生了变化转移。
    如:“去”“委”“引”。
    ㈣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㈤一词多义
    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
    ㈥敬辞与谦辞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咏雪》
    【刘义庆】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作品特点:
    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讲论(lùn) 雪骤(zhòu) 差(chà)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全文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内容概括
    《咏雪》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这篇《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1)全诗以雪为中心线索贯穿始终,借咏雪以抒怀,以咏雪写送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前一部分的雪景为虚写,通过对身边器物和切身感受的描写,以映衬雪中奇寒。后一部分的雪景为实写,以映衬惜别之深情。
    (3)运用形象鲜明的比喻给出塞外风雪的奇美,如“忽如”二句。
    (4)画面奔腾跳跃,衔接自如,笔势时而内,时而外,时而远,时而近,错综变化,波澜起伏。
    (5)豪放中透秀丽,雄健中见含蓄。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最后补叙了谢道韫的身份,但作者的情感倾向却蕴含在叙事中。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温馨、欢快、轻松,其乐融融的场景。
    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我认为“柳絮因风起” 比喻好,它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漫天飞舞的情景,更给人以想象和美感,让人有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因为柳絮呈团状,与雪花相似,比喻十分传神,它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漫天飞舞的情景,更给人以想象和美感,让人有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5、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一)、重点实词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
    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雪骤 骤:急。
    5、白雪纷纷何所似? 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6、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二)、重点虚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与”:介词,跟,同,和。
    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3、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什么。
    4、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如。“因”:介词,趁,乘。
    5、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也”:啊、呀。
    (三)、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 :①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②今义:指子女。
    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 ①古义:诗文。
    ②今义:文章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①古义:趁,乘,凭借。
    ②今义:因为。
    (四)、文言句式
    1、省略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在”的意思)
    2、倒装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章、段落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ǎ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全文翻译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①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②说:同“悦”,愉快。
    ③愠:生气,恼怒。④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为人态度。
    1.第一章的这三句话分别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方法。“学”是认知的过程,“习”是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应该把“学”和“习”统一起来。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态度。朋友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以互相学习、探讨问题、共同提高。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畴。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修养,这才是君子之风。
    2.你是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3.孔子在第一章中讲了人生的三大乐事,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能看出孔子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①吾:人称代词,我。②日:每天。④省,自我检查,反省。
    ③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⑦信:诚信。⑧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问题针对的对象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的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个顺序,也不能更好的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个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质。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看出什么?
    自己在修养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反思自己,替别人办事要讲究尽全力。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①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老师了。”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启示: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也就是说要独立思考。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部。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强调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从而使我们领悟到:“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7.孔子强调学习要“学思结合”,请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学习中要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知识探究的深入,掌握才牢固。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①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能忍受。
    【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8.颜回在陋巷中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9. 颜回的“乐”是一种怎样的乐?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安贫乐道,为了精神的追求不在意物质生活的窘迫。表现了他贫贱不移的精神。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喜爱,爱好。④乐:以……为快乐。
    【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段解】阐述读书人求学态度,以求学为乐,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揭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指导意义呢?
    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11.“知之者”、“乐之者”、“好之者”分别指什么样的人?孔子更欣赏哪种人?为什么?
    “知之者”指懂得它的人;“好之者”指爱好它的人;“乐之者”是指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更欣赏的是第三种人,因为在孔子看来,只有对学习充满兴趣,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对一门学问产生兴趣后,自然会学的比较好。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①饭:吃。②疏食,粗粮。③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④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⑤于:介词,对,对于。⑥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可取,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段解】讲学习态度,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了求学者一定要有怎样的精神?谦虚,不耻下问
    13.“三人行……改之”说明了孔子正确的学习态度,试结合孔子的学习态度来理解这几句话。
    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虚心向别人学习,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孔子非常善于学习,不仅学习别人的优点,还将别人的不足之处引以为戒,改正自己的缺点。他虚心学习,善于学习,所以他博学多才,成为闻名于世的教育家。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①川上:河边。川,河流。②逝,往,离去。
    ③斯,代词,这,指河水。④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
    【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段解】教育弟子珍惜时间
    1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比喻,说明时光流逝极快,提醒世人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①三军:指军队。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段解】一个人要坚定志向,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①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②切:恳切。③仁:仁德④切问:恳切地发问⑤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
    【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提到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
    15.《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何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如本课中的谈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养的态度,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学习成长都有重要的意义。
    观点二:《论语》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学习《论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内容概括
    1、全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学习方法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⑤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修养等。文章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1.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本文所选语录都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人们学习知识、待人接物和修身养性等方面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呈现在读者眼前。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既运用反问,又运用排比,表现了孔子学而不厌,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1.第一章一共有三个问句,每个问句分别讲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说明。
    明确:①句:学习方法:学后要及时复习。②句:学习交流的乐趣:和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问是快乐的。③句:为人态度,也是学习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无怨言。
    2.用自己的话概括达到“仁”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博学(广泛地学习)、笃志(坚守自己的志向)、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
    明确:意在阐明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道德高尚,胸襟豁达之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指导意义呢?
    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追求学问时刻苦钻研,孜孜以求。
    5.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明确:(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不会为谁停留,必须只争朝夕。
    6.有人说,若身为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你心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呢?学完《论语》,请谈谈孔子在你心中的形象。
    明确: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立志于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安贫乐道、以学为乐、淡泊名利、谦虚好学、珍惜时间、坚守志向、追求仁德的人。
    7. 课文所选十二章,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1)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一、二、四、五章。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2)二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包括第七、九、十章。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3)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一、二、三、六、八、九、十一、十二章。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
    = 1 \* GB4 ㈠重点词语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罔:迷惑。
    殆:疑惑。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仁:仁德。
    = 2 \* GB4 ㈡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3 \* GB4 ㈢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4.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5.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6.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 4 \* GB4 ㈣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 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志: 志于学 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承接)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三十而立 表修饰
    4.乐: 不亦乐乎 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快乐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5.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 5 \* GB4 ㈤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6 \* GB4 ㈥文言虚词
    1.之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2.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3.其
    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4.而
    ①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②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然后)
    ③表并列:并且 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
    ④表修饰:如:面山而居。(表修饰)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贤哉,回也!
    2.省略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理解背诵
    1.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述了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
    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论语十二章》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1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不义之财不可取”,“富贵不能淫”)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8.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兴趣的培养多么重要!
    19. 《论语》中劝诫我们哪怕是个普通人也不要玩物丧志、必须有坚定的志向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0.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诫子书》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书】一种应用性文体—书。“书”,即书信,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起来,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文题解释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夫(fú) 澹(dàn)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文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美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内容概括
    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作者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平治天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儿子的殷殷期待和谆谆教诲,舐犊情深,感人肺腑。
    本文的行文思路:先从“君子之行”写起,接着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中心论点、主旨句),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然后从正面分析了静与学,才与学,志与学的关系,最后从反面论述了珍惜时间,不能虚度光阴的道理,希望儿子能做“君子”。
    《诫子书》中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厚望。
    1.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警。
    这篇文言文虽只86个字,却道出了诸如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多种关系,富有人生智慧,因此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2.感情真挚。
    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又有圣贤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
    3.骈散结合。
    本文除开头“夫君子之行”和最后的“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外,中间运用了多组骈句。骄散句的结合,使得本文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富有气势。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那几个条件?它们是什么关系?
    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二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三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志与学的关系如何理解。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实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希望儿子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5.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一)重点词语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才:才干。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二) 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
    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5.意与日去
    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2.以
    ①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3.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
    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
    (四)重要虚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
    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也”表示判断)
    理解积累
    1.《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中,作者开篇即以“君子之行”这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儿子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中,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5.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用“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句来论述学习、成才、立志三者的关系。
    6.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他告诫我们内心恬淡方可有明确志向,内心宁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8.《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9.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0.诸葛《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4.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澈方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狼》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皆第一而闻名乡里后来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援例成为岁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代表作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志怪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志怪,就是记录怪异。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屠大窘(jiǒng) 眈眈相向(dān) 目似瞑((míng) 苫(shàn)蔽成丘 只露尻(kā)
    少时(shǎ) 狼亦黠(xiá)亦 意将隧(suì)入 顷刻(qǐng) 假寐(mèi)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全文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处境困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在那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好像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内容概括
    1. 主要内容:本文叙述了屠夫和狼斗智斗勇,最后屠夫将狼杀死的故事。
    2.整体结构: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叙述: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故事情节)
    第二部分为议论:内容上点明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
    这篇文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同时也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主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才能取得胜利。
    (1)从屠夫的角度: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从狼的角度: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
    1.结构紧凑,卒章显志
    文章第一部分叙述故事,紧紧围绕着屠户晚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叙述线索来刻画其勇敢机智的形象。第二部分通过作者的议论揭示文章的主旨。结构非常紧凑,中心十分突出。
    2.语言生动,描写逼真
    写狼的“贪婪”,以“狼不敢前,眈眈相向”8字,把狼的不甘罢休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写狼的“假寐”,以“目似瞑,意暇甚”6字,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生动逼真;写屠户与狼的斗争,贴切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表现了屠户的坚决果断、敢于斗争。
    1.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怎样概括?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并走向结局的全过程。
    2.《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叙述故事:屠户卖肉晚归,两狼跟踪而来(遇狼)——屠户投骨,狼依旧紧跟不舍(惧狼)——屠户倚薪对抗狼(御狼)——狼施诡计,被屠户识破,击毙两狼(毙狼)。
    发表议论:议狼。
    3.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屠惧”。“投以骨”。
    4.狼得骨头后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残。
    5.屠户奔靠柴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这时狼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实则暗施毒计,表现出其狡诈本性。
    6.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见它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中透出了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面对狼的阴险狡诈,屠户表现出怎样的勇敢和机智?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
    8.作者是如何刻画机智勇敢的屠户这一形象的?
    作者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户形象,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屠户在看到有两只狼盯住了自己,且跟从了好长一段路时,内心充满了惊慌与恐惧;他不愿意惹是生非,于是,“投以骨”“复投之”,一再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但狼步步紧逼。屠户在“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的情况下感到十分窘迫。此时,屠户对狼的本性有了新的认识,对狼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于是选好有利地势,“弛担持刀”,决心拿起武器同狼搏斗。最后,他抓准时机,主动出击,消灭了狼。从妥协退让到被迫御狼,再到主动出击,屠户的勇敢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的机警与智慧。在“骨尽”而狼“仍从”的境况下,屠户终于看清了狼贪婪的本性。他首先占据有利地势,拿起屠刀准备出击。在只有一只狼在眼前“目似瞑”的一刹那,“屠暴起”,勇敢地杀了它。杀了这只狼后,屠户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转视积薪后”,又将企图从背后偷袭的另一只狼杀死。勇敢为智慧增添了亮色,智慧加重了勇敢取胜的砝码。两方面有机结合,使屠户最终战胜了恶狼,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赞颂了人的智慧与勇敢。
    9.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被制服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
    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却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这则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
    10.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从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显然讽喻的是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一)重点词语解释
    1.缀行甚远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 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旧,原来。
    4.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5.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弛担持刀 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7.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8.目似瞑 瞑:闭眼。
    9.意暇甚 意:神情,态度。
    10.屠暴起 暴:突然。
    11.又数刀毙之 毙:杀死。
    12.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13.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14.狼亦黠矣 黠:狡猾。
    (二)一词多义:
    1.一狼得骨止 停止
    止有剩骨 同“只”
    2.意暇甚 意 神情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想
    3.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4.恐前后受其敌 前 前面
    狼不敢前 向前
    (三)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四)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同“只”,只有。
    (五)虚词的用法:
    1.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2.以
    用以刀劈狼首 介词,把投以骨。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来目的,用来。
    盖以诱敌 连词,来目的,用来。
    3.其
    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 代词,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代词,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 代词,拾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代词,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 代词,指狼
    形象分析
    (1)狼: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凶狠。(动作描写)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狡诈、凶狠。(神态)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狡诈。(动作、神态)
    (2)屠户:
    “屠惧,投以骨。”“复投之”——害怕、妥协、怀有侥幸的心理。(动作)
    “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机智、果敢。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动作)
    屠户的机智体现在:善于利用有利地势、地形;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考虑周全,心思缜密。
    理解积累
    1.《狼》中写屠户归途中遇到狼的情形的句子是: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狼》中写屠户初遇狼的行为的句子是:屠惧,投以骨。
    3.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5.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6.《狼》中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狼》中屠户再投给狼骨头,狼的反应是: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8.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9.《狼》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狼》中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的句子是: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1.《狼》中写屠户与狼的斗争有了转机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2.《狼》中屠户看狼一直尾随其后,因惧怕前后受敌,他采取的办法是: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3. 《狼》中直接写狼,间接写人,充满对狼的蔑视和朝讽,对人的机智勇敢的赞美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相关试卷

    专题12 名著《简·爱》-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名著《简·爱》-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11页。

    专题11 名著《儒林外史》-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名著《儒林外史》-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11页。

    专题10 名著《水浒传》-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名著《水浒传》-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共19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1 文言文:七上-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必备知识清单(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