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0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0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共12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 (出示课件1)

    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

    峨眉山月歌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白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

    教师:同学们,听诗歌朗读音频,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6)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诗句出示:(出示课件7)

    峨眉山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学生朗读诗句,然后师生赏析。)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出示课件7)

    【译文】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教师:同学们,疏通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7)

    学生:这两句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诗句出示:(出示课件8)

    发清溪三峡,思不见下渝州

    【注释】发:指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

    君:指同住峨眉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出示课件8)

    【译文】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或友人)了,多么想念你啊!

    教师:同学们,疏通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出示课件8)

    (学生朗读诗句,然后赏析回答。)

    学生1: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学生2:末句抒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出示课件9)

    (学生朗读诗歌,同桌讨论回答。)

    学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意象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出示课件10)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诗人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达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

    教师补充: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五)诗歌小结

    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11)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景图,抒发了诗人行江思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杜甫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13)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 “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14)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他乡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

    教师:同学们,听诗歌朗读音频,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15)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féng君。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1.讲解诗题

    诗题:江南逢李龟年(出示课件16)

    预设:“逢”指相逢。李龟年,唐代著名的乐师。这首诗,描写和流落的宫廷乐师李龟年重逢,回忆当年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

    2.精读古诗

    诗句出示:(出示课件16)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注释】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几度:几次。

    闻:听到。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出示课件16)

    【译文】歧王府第里经常看见您,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唱歌。

    教师:同学们,疏通这两句诗后,试着赏析诗句。

    学生:一、二句追忆李龟年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明当时的太平繁盛。

    诗句出示:(出示课件17)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

    【注释】江南:这里指今湖南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

    君:指李龟年。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出示课件17)

    【译文】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我)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本诗的赏析一下。(出示课件17)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 之叹。

    学生2:第四句以“落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将前后两相对照,有风光不再,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出示课件18)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诗中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2.《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19)

    (学生朗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学生2: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五)诗歌小结

    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20)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岑参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22)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属湖北)人。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23)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因史书载时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他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3.文体知识

    边塞诗(出示课件24)

    思想内容: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

    教师:同学们,听诗歌朗读音频,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25)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cén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lián/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诗句出示:(出示课件2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注释】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指故乡。

    强:指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出示课件26)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给我送酒来。

    教师:同学们,把诗句朗读一下,然后赏析诗句。(出示课件26)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次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诗句出示:(出示课件27)

    故园菊,应战场开。

    【注释】怜:指可怜。

    傍:指靠近。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出示课件27)

    【译文】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战场开放了。

    教师:同学们,把诗句朗读一下,然后赏析诗句。(出示课件27)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学生2:第四句是想象之语,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三)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学生朗读诗歌,思考分析回答。)

    1.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这首诗写了哪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出示课件28)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重阳节、“九日”、“登高”。

    2.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8)

    (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四)诗歌小结

    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29)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

    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益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31)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

    教师:同学们,听多媒体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32)

    夜上受降(xiáng)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fēng)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zhēng人/尽望乡。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

    诗句出示:(出示课件32)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注释】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城外: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出示课件32)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教师:同学们,把诗句朗读一下,然后赏析诗句。(出示课件32)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两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诗句出示:(出示课件34)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芦管:指笛子。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教师:同学们,结合注释把这两句诗翻译一下。

    学生:(出示课件33)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教师:同学们,把诗句朗读一下,然后赏析诗句。(出示课件34)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后两句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四)深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出示课件35)

    (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出示课件35)

    (学生默读诗歌,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五)诗歌小结

    这首诗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诗的主题。(出示课件36)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教学反思】

    这四首课外古诗,篇幅短小、易懂,一课时达成。 依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 这节课的设计企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朗读,并在朗读中领会诗的感情。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正确、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感情。这堂课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范读、自由朗读、学生展现朗读等。我以为达成了这项目标任务。

    在本节设计授课中,有很多因素没有掌握好,学生不熟悉,自己仪态过分威严,时间掌握不好,所以很多环节都流于形式,这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读上下时间,多种形式让学生显现记忆的成就,原来的多种形式的背诵和当堂课的默写都没有安排,重点未突出出来。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疏通《纪念白求恩》的重点生字词,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预习本课,了解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段落之间的关联

    3.熟悉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