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0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02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单元单元规划

    本单元是科普作品单元,鉴赏分析这些自然科学小论文。教学的重点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掌握文章中作者给读者的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研究方法,并对读者产生情感的熏陶,弘扬科学精神。另外,品味文章科学性同文学性兼有的语言,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科学小论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阐述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情并茂的小品文。这种小论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与文学的双重产物。因此,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文章生动、准确、实用,而没有文学作品的铺陈与渲染,寓科学性于趣味之中。它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逐渐展开说明,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各部分的联系,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功能,文字准确无误,通俗易懂。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科学的文章。内容包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生物社会同人类社会的关联,借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生物和人类都有数觉,而人类拥有了灵巧的手指,人类能够计数;还有大胆地对宇宙未来的预测,畅谈科技的前景未来,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人们生活领域的作用。奇妙的自然科学世界,读来让人兴奋,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但我们在阅读时,明显感受到四篇课文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要么阐述建筑的独有特征;要么探索生物和人类世界;要么就数觉展开探索,要么用严肃的科学态度来探索或欣赏奇妙的科学现象,总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让我们在得到了知识的同时,更加惊叹于文章作者对科学研究的崇高品质和个人人格魅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旁征博引,巧用比喻与拟人,在说理叙事之中又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文章内容虽然涉及到一些较深和新兴的科学领域,但是文章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生活中摄取事例,结合身边的现象说起,把深奥的自然科学说得简单化、通俗化,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自然科学的世界。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会存在太大的语言障碍。因此,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所谈到的相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作者提高的科学观点,这是比较容易的。这样,在知道自然科学术语的前提下,学会理解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会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所在;其次,学会用本单元语言的幽默诙谐、易懂通俗来写作科学小品文成为了教学的难点;最后,掌握科学小品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抓住说明语言的特点,都是学习这类文章的共有目标。

    本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共安排了7个课时,具体如下:《中国建筑的特征》2个课时;《作为生物的社会》1个课时,《指印》2个课时;《宇宙的未来》2个课时。在课堂教学上,采用讲读和自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另外,了解文章语言的幽默诙谐的特点,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讲授和指导阅读各篇课文的时候,要各有侧重点。


    13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小论文就起到一个很重要的解说作用,它有助于人们了解科学,关注科学。

    在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文章写作的目的,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可能有的文章会偏重于观点的阐述;有的则偏重于对成果的总结;还有的可能是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仅仅用来宣传科学知识。写作的目的决定了作品的说明深度,这与我们的学习理解密切相关。在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必要注意写作的顺序,一般说来,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对我们正确把握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就要注重对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叙述顺序的把握,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中国建筑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另一特色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手法,这是不同于一般科学小论文的地方,准确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比喻修辞,理解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学习的另一重要任务。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建筑学开创者梁思成的作品,由于文章篇幅比较长,又加上所谈的内容是涉及我国古典建筑学中的有关专业知识,所以在本文的教授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或者是投影,给学生直观的视觉阐述,再结合具体的文字来加强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学习应该以读为前提,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又将读转而为思,通过读来转变成实际的活动、研究过程。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重点,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整个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材料整理收集,认真思考,尝试小论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  1.通过专题收集的资料,映照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内容;

    2.掌握作者写作中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参与专题研究,并触发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特色的理解;

    2.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学习散文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1.视频片段。

    2.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章中重要的字词,能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3.了解并掌握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有关建筑的知识,能够通过网络等渠道占有相关信息;

    2.培养学生专题研究的能力,有条理地进行有用信息的整理和筛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建筑学的成就,体会作者对建筑学怀有的自豪感;

    2.通过专题研究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优美建筑的激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从因特网下载有关方面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准备视频片段(可以从网络下载,也可以购买VCD),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导入新课

    (有条件的播放建筑物视频片段)今天,我们要在一位著名的建筑学专家的带领下,来了解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优美的建筑。或许,在我们看来它们只是优美,而在专家的笔下,它们更具有魅力。我们一起来看看梁思成是如何说的……

    推进新课

    学生迅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播放一些音乐,声音调小点,作为阅读的背景音乐。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教师介绍作者资料。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交流阅读感受,检查整体感知的情况。

    1.问题引路

    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最最特殊的是什么?

      有很多的专用名词,读过一遍还是看不懂。

      谈的好像都是建筑中的东西,我记不住,但是确实是出现了很多的专业名词。

    明确:的确,这是一篇小论文,其中夹杂着大量的建筑学专用名词,这些专业化的词汇可能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除了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进行解说外,书上的注释、老师通过电脑展示的图片都将有助于你的阅读和学习。

    文章主要谈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谈的是关于中国建筑的事情。

      是有关中国建筑的特点,作者主要归纳了九点。

      好像在后面还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

    明确:从本文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立足于谈中国建筑的特点的,文章中也很明确地为大家提供了九个特点的内容。当然,作者不仅仅局限在这九个特点,还把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放到大的背景中去,为我们提出了一种通俗的阅读语言:建筑也是有文法词汇的。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

    作者主要是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一些建筑学的常识。

      为了给后面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人以一些指导。

    明确:论文首先是正本清源,发表个人观点的。本文通过总结不仅指出了我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更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请学生再次浏览文章,尝试归纳分层、理清思路。

    合作探究

    四个学生为一组,仔细阅读文章,讨论文章的层次和对文章涉及的几个基本特征加以归纳。

    (一)关于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文章开始到中国建筑基本特征第九点结束。本部分着重讨论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部分:从这一切特点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到文章结尾。本部分主要谈建筑的文法词汇问题,并将中国的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放到一起,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二)中国建筑体系的九大特点的归纳(学生自主完成)。

    1.个别建筑物: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的屋檐。

    2.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3.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

    4.斗拱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5.有举折、举架。

    6.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7.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并用彩绘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

    8.所有构建交接部分都大半露出,使之成为建筑物的装饰部分。

    9.建筑材料:除木头外,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教师总结:这些特点,基本可以归纳成三点:木结构、平面组群布局和建筑装饰。

    整体导读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述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业布置

    再次阅读文章,思考文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别的学科,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猜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中国的建筑即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史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和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合作探究

    一、讨论文章的题目

    文章写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特征一词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界定了地域。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3.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据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二、研读课文,分析以下文句的用法和作用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明确: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明确: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

    3.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明确:这里是多个排比手法的混用,先是连用六个怎样,然后是在一些小分句中还包含着几个成为的句式。用非常简练但不混乱,简单但不遗漏的语句将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一一数了出来。这一种特殊的长句,只有在对所描写事物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可见作者的文字驾驭功力。

    4.建筑的文章也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明确: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小品,生动而形象化地将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

    5.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明确:文法词汇都是文学中的专用字词,运用到建筑上,能够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建筑的某些特点,这样的比喻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趋于生动、形象,让无法理解建筑词汇的人们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知识拓展

    重要的修辞——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按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A,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B,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C,这里是花的海洋。(修饰海洋)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D,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E,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F,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订好计划一样。

    作业布置

    课后做研讨与练习三、四题。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主题:城市建筑的小考察。

    活动目的:建筑是城市的立体雕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同时,对传统文化古老建筑的保护,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结合课文的研读,在认真预习,做好提纲的前提下,作一次中国建筑的社会考察,对于扩大学生视野,理解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将语文课的外延拓展到课外,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效果。

    活动方式

    1.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2.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活动程序

    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其他参考课题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建筑风格的变化

    3.青瓦·红墙·浮雕

    4.飞檐的装饰美

    5.×××××英雄纪念碑

    习题详解

    一、在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描述上,先是从个别建筑物到群体建筑物,然后再是从低到高的顺序一一分列。其中,特征的一至六点是属于结构特征,而七、八、九点则属于装饰特征。

    二、作者之所以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将之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是由于一般人是很难理解建筑学中专用的名称的,这里作者用写作中的词汇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能够起到一个帮助大家理解的作用。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有一定的可译性,其实这是非常正确和客观的。毕竟建筑的基本作用和建筑的基础都是一致的,并且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有利于建筑学研究的广泛性,也能够提醒人们,在总结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借鉴和参考别国的经验的。

    三、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1.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2.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

    3.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小品,生动而形象化地将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

    四、本题目可以结合本课设计的课外活动与探究,结合本地区的一些基本的建筑来谈谈本地区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巧妙设问,把握重点,理清文脉,以木材为主的框架结构,斗拱,举折,屋顶的装饰性,朱红色为主色,装饰性的部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14页。

    语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五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相关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