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专题三(一)考点五探究文本意蕴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专题三(一)考点五探究文本意蕴01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专题三(一)考点五探究文本意蕴02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专题三(一)考点五探究文本意蕴03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专题三(一)考点五探究文本意蕴

    展开
    考点五 探究文本意蕴——扣准四要素,细节要探究
    小说阅读探究类题目,其立意是强调小说的整体阅读,要求考生对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艺术技巧和主题内涵等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其能力要求是: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018年全国卷Ⅲ《微纪元》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谈对“科学”与“幻想”关系的认识,此题将探究引向考生的阅读素养和知识素养,这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教材导引】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可以有多方面的解读:作品的深层意蕴、别里科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艺术技巧的运用及其效果、情节内容及其用意、标题与结尾的效果等等,这些都已成为值得读者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下面以标题探究为例作一解读。
    问题
    探究角度
    阐述理由
    这篇小说为什么命名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而不叫“小城怪人”或“别里科夫小传”?请谈谈你的看法。
    内容方面
    文章写了别里科夫“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行为、“套子式”的生活环境、“套子式”的语言及其思想。
    情节方面
    别里科夫不仅自己自觉“入套”,还用“套子”去套别人,文章的情节都与“套子”有关。
    形象方面
    “装在套子里”高度概括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守旧、落后、反动,突出了他的沙皇卫道士形象,他代表了一种现象。“小城怪人”或“别里科夫小传”仅是强调个人。
    技巧运用
    “套子”是比喻,含义丰富,生动形象,耐人品味,对读者有吸引力。
    时代背景
    别里科夫生活在沙皇统治末期,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变革。“套子”代表着沙皇及其走狗束缚人们的思想、压制新事物和革命力量、极力维持自己统治的工具。
    创作动机
    作者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套子”,批判了存在着形形色色“套子”的社会现实,也是含蓄地号召人们冲出“套子”、打破“套子”,进行变革,主题鲜明。
    突破一 文本内容理解类探究
    一、主题意蕴类探究
    这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主题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上,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情感意蕴。
    1.准确把握主题意蕴类探究题的意图
    判明题
    目限制
    一是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
    二是文本中的限制性内容。
    三是社会道德标准和公众常理认识的限制性要求。
    判明文
    本限制
    理解性探究: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是不可否定的,因此,回答问题时只能遵从文本,适当引申和拓展。
    选择性探究:文本(或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艺术构思)可以探讨,允许有不同的认识,或作答范围相当广泛。示例中答案为“言之有理即可”,或“略”,或列出正反两种意见的都属于此类。
    判明答
    案来源
    ①答案只能就原文去理解,甚至完全符合作者(作品)的认识。②答案可延伸到文章以外,甚至只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2.进行主题意蕴类探究需要关注的环节
    吃透
    文本
    小说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是探究的根本依据。对文本理解准确,就能进行类比、引申和拓展。答案只能就原文去理解,甚至完全符合作者(作品)的认识;有时答案可延伸到文章以外,但文本一定是最终根据。
    抓住
    切入点
    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情节(细节)描写是探究小说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最为重要的三个切入点,必要时还要从语言表达、时代背景探究。
    研究
    作者
    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联想作者的自身经历、创作背景,以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调动
    储备
    依照题目,调动平时阅读和学习中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照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基本内容,遵循传统道德、公序良俗等理念作深层次的解读。
    切记:探究性题目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和“信马由缰”胡诌式的答案,显然是不允许的。
    二、人物形象类解读探究
    1.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着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
    把握人物
    形象特点
    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寻找作者
    的评价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含着作品的主题的重要信息。
    辨析人
    物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如《面包》一文中对两个人是夫妻关系的交代,就暗示了理解、宽容的主题。
      2.把握不同类型人物探究题的关键点
    探究目标和方向的不同决定了答题的关键点不同,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探究目标与方向
    解答题目的关键点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可以从描写谁的篇幅多、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正面描写的是谁(或谁衬托谁,谁与谁形成对比)等角度去判定。
    对某一人物,是该批评还是该赞颂?
    可以从时代发展的趋势、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反应、人物的结局等角度去分析。
    小说中某个人物是否多余?
    可以从此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此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此人物对主题的丰富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某一人物,有不同认识,你认为呢?
    可以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等角度进行分析。
    【即练即悟】
    一、(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①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③“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新编)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说是“她”,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观点一)主人公是“她”:①从情节看,全文情节是围绕“她”展开的,“她”本就不幸,又遭遇到残酷的战争,失去儿子,最后失去生命。②从人物形象看,小说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善良真诚、有责任心、向往美好爱情而不失理性的妇女形象,较“我”的形象更为饱满。③从主题看,小说主题是对战争的失望、反思和控诉,“她”的遭遇更具典型性,更能激起人们对战争的痛恨,更能激发人们反对战争的情感。
    (观点二)主人公是“我”:①从情节看,“我”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我养伤、打电话、表白爱情、得知真相等主要情节都是围绕“我”展开的。②从人物形象看,“我”是“战争”的主角,战争不但夺走了“我”健康的体魄,也让“我”失去了深爱的恋人,“我”的遭遇充分说明了“战争”对人的伤害,“她”只是陪衬。③从主题看,小说主题是对战争的失望和控诉,而“我”所遭受的身心双重伤害,更能激起人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反思,主题意义更加深刻。
    (观点三)主人公是“她”和“我”。原因分析可将上述两者综合。
    2.(新编)结尾处画线部分接线小姐所说的话,既是理解情节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答案 情节层面:①接线小姐所说的话暗示了“她”的悲惨结局,使小说情节极具张力;②接线小姐的话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让读者回味不尽。主旨层面:①接线小姐很有耐心,她说“挨了炸弹”等情况时显得很平静,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轰炸已经习以为常;②战争吞噬掉一个个美好的生命,毁灭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凸显了反战的主题。
    [思维导引]
    文本内容理解类探究4大意识
    1.立足题干,有文本意识。表达的观点或看法要来源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是通过阅读文本概括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
    2.整体把握,有主旨意识。要着眼于全篇,在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和主旨的基础上,再联系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3.条分缕析,有关键词句意识。关键词句一是文本中的,要找得准,理解透;二是组织答案时分条列项,首句表明要点内容。
    4.明“技”懂“识”,有多角度意识。要理解透文本背后存在的深刻的“理”;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都可以从主题、人物、情节、环境、手法运用的效果等角度分析,且各角度间不能交叉。
    突破二 艺术技巧赏析类探究
    一、探究艺术特色
    这类探究涉及了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文学味很浓,难度比较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1.理解艺术特色类探究题的内涵
    艺术特色类探究题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艺术特色赏析的鉴赏评价题,只是上升到了“探究”层面而着眼于全局,探究深广。对于这类题,要以“鉴赏表达技巧”题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或深或广的探究,探究时应把“特色”与“效果”紧密联系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要分清探究性质,是要求横向展开探究还是要求纵向作深度发掘。
    2.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
    表达方
    式角度
    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表现手
    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联系小说三要素分析效果。
    修辞手
    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结构安
    排角度
    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选材剪
    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语言运
    用角度
    看作者的语言风格,看作者在段落安排、句式选用、词语运用等方面的特点,看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
    二、探究标题效果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1.标题作用探究题的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标题意蕴探究题的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三、探究结尾艺术
    1.小说结尾的类型及其效果
    (1)以故事情节自然收结。可参考本专题考点一。
    (2)以景作结。①暗示情节发展或故事的结局;②升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情感;③烘托人物形象;④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首尾圆合之势,首尾呼应;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3)以人物心理描写或行为神态描写作结。①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或矛盾的心理;②展示人物性格,烘托或丰富人物形象;③含蓄地表达主题;④引发读者思考。
    2.特殊提问方式结尾的探究
    如:“此结尾能否去掉?”“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尾,合不合理?”答题思路如下:①这样的结尾,是否是情节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否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是否有助于准确地表现主题、升华主题;③是否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命运;④是否有助于情感的到位表达。
    【即练即悟】
    二、(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文本见突破一《战争》)
    3.(原题)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                                    
                                        
    答案 (观点一)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4.(新编)这篇小说耐人寻味,感人至深。试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答:                                    
                                        
    答案 ①以小见大。以两个小人物之间在电话中产生爱情来揭露战争的残酷,表达对战争的控诉。②抑扬有致。开头“我”被炸伤,“她”因接错电话而烦恼,是抑;中间两人电话交流产生感情,是扬;最后,“她”所住区域被炸,“我”极其痛苦,是抑。③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小说描写战争的残酷,既有直接描写,如“我”被炸伤、“她”儿子被炸死等;也有间接描写,以“我”和“她”爱情的真挚美好侧面反映(反衬)战争的罪恶。
    [思维导引]
    艺术技巧赏析类探究3要领
    1.明确手法的类型。首先要明确探究的是哪一种表达技巧,具体到这些大类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标题或结尾类探究要明确探究重点和方向,是意蕴启示还是好处、效果等。
    2.分析使用的目的。小说使用各种技巧的目的无非是生动地叙述故事,塑造形象,更加准确地表现小说的主题。所以,要紧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分析。
    3.运用“五要素”答题法。“五要素”就是在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再加上“主题”和“读者”因素,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读者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突破三 探究题的答题方式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的思考有广度、有深度,由此形成了探究题的两种类型,即“多点”探究(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和“深点”探究(往深处思考)。两种题型的答案组织方式是不同的。
    一、“多点”探究
    答案的组织要求:至少有三个点,这三个点就是三个角度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点”(角度、层面)都由“依据(对文本的分析)+结论”(或“结论+依据”)组成。其组织形式为:
    ①要点一:结论+依据
    ②要点二:结论+依据
    ③要点三:结论+依据
    二、“深点”探究
    答案的组织要求:可以就任何一个“点”深入探究;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有时也可以“内引外联”,联系个人或现实进一步展开;“理由”部分要有理有据、充分且层次分明。其组织形式为:亮出观点+阐述理由
    文本内理由①+文本外理由①(联系个人或现实)
    文本内理由②+文本外理由②(联系个人或现实)
    这里的“理由”可以视文本特点和题干要求而定。如果只要求就文本内深入探究,则理由至少有两个。这样看来,与“多点”探究异曲同工。
    “深点”探究的考题及答案,我们可以参考全国卷Ⅲ《微纪元》第3题,此题已带有深度探究的特点。下面我们再看两个题目,请大家完成“即练即悟”中的题目,以体会这两种答案组织方式的不同。
    【即练即悟】
    三、(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见考点二突破一《玻璃》)
    5.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                                    
                                        
    解析 首先,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王有福害怕受骗,“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然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答案。
    答案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四、(201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6.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 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聚焦经典课文,化知识为能力
    ——从教材挖考点,无缝对接高考

    一、品悟经典课文《祝福》(人教版·必修三)
    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答:                                    
                                        
    【提示】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2)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起到线索的作用。(3)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吞噬。那么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请你试作探究。
    答:                                    
                                        
    【提示一】 祥林嫂没有明显的反抗性格,作者对她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依据有三:(1)她从婆家逃出来做工,是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碗饭吃以求生存,看不出有什么反抗性格。(2)她被卖改嫁时,一路嚎,骂,“出格”地吵闹,以致“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也并非出于对旧社会的反抗。作品中明确交代过,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也就是说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毒害,禁锢了她的思想。使她誓死不肯改嫁的是“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好女不嫁二夫”等封建伦理观念,所以也不能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3)至于她对灵魂有无问题的疑惑,根本谈不上对鬼神的否定,也不具有反抗性。
    【提示二】 祥林嫂的反抗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战斗色彩。其依据是:(1)祥林嫂是在鲁镇准备“祝福”大典之际,向“我”提了三个问题,然后在当天晚上突然死去的。她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预示着祥林嫂将以自己的生命和决心忍受地狱的酷刑,来换取和已死的丈夫与爱子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祥林嫂无视统治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说教,无视神权世界的最后审判,这是祥林嫂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出格”的反抗。(2)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死在“祝福”这个时候,给鲁镇的祝福笼罩了不祥的阴影,给鲁镇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带来了极大的恼怒和不安,这也是反抗。结论:祥林嫂的死本身就包含着热烈的追求与不屈的反抗。
    3.这篇小说如果以第三人称直接展开祥林嫂的故事也是可以的,但文中却用不少的篇幅写了“我”这一形象。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写“我”是否有深意?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                                    
                                        
    【提示】 (1)文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全文先写“我”回到故乡遇到祥林嫂、得知她的死讯,然后通过回忆叙述了祥林嫂一生的事迹,最后又回到开头。这样写使全文情节更加自然而紧凑。(结构角度)(2)“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这样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情节角度)(3)“我”是一个对比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充满同情,这与鲁镇人的麻木、鲁镇老爷的虚伪形成对比,这样写能够突出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人物角度)(4)“我”是一个批判性人物,“我”对祥林嫂的痛苦和疑惑无能为力,甚至采取逃避态度。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劝谕,也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显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主题角度)(5)通过“我”来展开故事是鲁迅小说的常见写法,如《故乡》《社戏》《孔乙己》等,“我”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体验与观察,“我”这一写法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了读者。(艺术特色角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 河
    萧 红
    悲壮的黄土层茫茫地顺着黄河的北岸延展下去,河水在辽远的转弯的地方完全是银白色,而在近处,它们则扭绞着旋卷着和鱼鳞一样。帆船,那么奇怪的帆船!简直和蝴蝶的翅子一样:在边沿上,一条白的,一条蓝的,再一条灰色的,而后也许全帆是白的,也许全帆是灰色的或蓝色的,这些帆船一只排着一只,它们的行走特别迟缓。
    载客的船也从这边继续地出发,大的,小的,还有载着货物的,载着马匹的。还有些响着铃子的,呼叫着的,乱翻着绳索的。等两只船在河心相遇的时候,水手们用着过高的喉咙,他们说些个普通话:太阳大不大,风紧不紧,或者说水流急不急,但也有时用过高的声音彼此约定下谁先行,谁后行。总之他们都是用着最响亮的声音,这不是为了必要,是对于黄河他们在实行着一种约束。或者对于河水起着不能控制的心情,而过高地提拔着自己。
    黄河的唯一的特征,就是它是黄土的流,而不是水的流。照在河面上的阳光反射的也不强烈。船是四方形的,如同在泥上滑行,所以运行的迟滞是有理由的。
    阎胡子的船,正上满了肥硕的袋子,预备开船了。可是他又犯了他的老毛病,提着砂作的酒壶去打酒去了。
    “这船上有坐闲船的,老阎,你没看见?”
    “那得让他下去,多出一分力量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哪地方?他在哪地方?”
    那灰色的兵士,他向着阳光微笑:“在这里,在这里……”他手中拿着撑船的长杆站在船头上。
    阎胡子从舱里伸出一只手来:“去去去……快下去……快下去……你是官兵,是保卫国家的,可是这河上也不是没有兵船。”
    阎胡子是山东人,十多年以前因为黄河涨大水逃到关东又逃到山西的。所以山东人的火性和粗鲁还在他身上常常出现。
    “我是八路,我的老婆生病,她死啦。……我是过河去赶队伍的。”
    ……
    于是撑起花色的帆来。那帆像翡翠鸟的翅子,像蓝蝴蝶的翅子。
    水流和绳子似的在撑杆之间扭绞着。在船板上来回跑着的水手们把汗珠被风扫成碎沫而掠着河面。士兵看着黄河的滚滚浪涛,看着阎胡子雄伟的身材,想象着他曾经与黄河搏斗的壮阔场景和顽强意志。
    “老乡!听你说话是山东口音。过来多年啦?”
    “没多少年,十几年……俺家那边就是游击队保卫着……都是八路……”阎胡子红的近乎赭色的脸像是用泥土塑成的,又像是在窑里边被烧炼过,显着结实,坚硬。
    船行到了河心,冰排从上边流下来的声音好像古琴在骚闹着似的。阎胡子坐在舱里佛龛旁边,舵柄虽然拿在他的手中,而他留意的并不是这河上的买卖,而是“家”的回念……
    “赵城,赵城俺住了八年啦!你说那地方要紧不要紧?俺那孩子太小,带他到这河上来吧,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来到杀了他。这过河逃难的整天有,俺这船就是载面粉过来,再载着难民回去……真是除了去当兵,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我这回要赶的部队就是在赵城……”
    “好!那么……”他站起来摇着舵柄,船就快靠岸了。
    他们走下船来。
    “你说赵城可不要紧?我本想让你带一个回信去……等到饭馆喝两盅,咱二人谈说谈说……”
    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
    “你要吃什么,你只管吃……俺在这河上多少总比你们当兵的多赚两个。”
    阎胡子的话,和一串珠子似的咯啦咯啦的被玩弄着:
    “……黄河的大水一来到俺山东那地方,就像几十万大军已经到了……连小孩子夜晚吵着不睡的时候,你若说‘来大水啦’,他就安静了一刻。在一个黑沉沉的夜里,大水可真的来啦,爹爹那天晚上就死啦,娘也许是第二天死的。……”
    兵士站起来,衣襟上涂着油渍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带什么呢?
    站在长城上会使人感到一种恐惧,那恐惧是人类历史的血流又鼓荡起来了!而站在黄河边上所起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对人类的一种默泣,对于病痛和荒凉永远的诅咒。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日子过啦?”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一九三八年八月六日 汉口
    (有删改)
    1.小说为什么以“黄河”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答:                                    
                                        
    答案 ①是小说的背景,小说描写的自然环境就是黄河及其沿岸景色。②小说的情节都发生在黄河的一个渡口——风陵渡,这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空间和舞台。③黄河的洪涝灾害曾给两岸百姓带来灾难,而日寇侵略中华,战火已燃烧至黄河岸边,黄河成了大军运送物资、难民的通道,黄河变成了特殊的地点、地域。④黄河具有象征性,它象征着以阎胡子和八路军战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⑤小说中的人物阎胡子、八路军战士等典型人物都具有黄河般的特征和神韵,他们对家事和国事的处理都拥有黄河般的宽广胸怀和惊人气魄。
    2.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阎胡子,也有人说是八路军兵士,你的观点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答:                                    
                                        
    答案 (观点一)主人公是阎胡子。原因:①从情节看,全文是围绕阎胡子的身世家庭、生活来展开的。②从人物形象看,塑造了一个性格耿直、性情火暴却通情达理(或“识大体”)、技术娴熟、思念家乡、家庭责任感强、热爱国家、慷慨热情的船夫形象,形象十分饱满,生动地表达了主题。③从环境看,阎胡子家庭生活的环境是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眼下又遭遇到战争,自然就有了对生活、未来的担忧,但他更高一层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顾虑。④从主题看,小说主题是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小说是通过阎胡子为国家运送物资,同时还运送难民,眼下又顺捎八路军战士来表现的。
    (观点二)主人公是八路军兵士。原因:①从情节看,八路军兵士贯穿了小说的始末,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八路军兵士展开的。开端是八路军兵士要过黄河;发展过程中八路军兵士认识了阎胡子,听取他的倾诉,交谈中阎胡子得知八路军兵士正在保卫自己家乡,就请他吃饭;高潮是八路军兵士坚定地回答阎胡子的疑问;结局是八路军兵士远去。是他给了阎胡子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心。②从人物形象看,八路军兵士组织观念强,有责任心,守纪律,善良,本分,坦诚直率,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是小说要歌颂的对象。③从环境看,虽然八路军兵士的妻子去世,恰逢家庭不幸,但国家正经受灾难,他遵循“没有国哪有家”的原则,顾全大局,顺应历史大环境。④从主题看,小说的主题是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八路军兵士所代表的部队正保卫国家,与敌人做殊死搏斗,是值得可歌可泣、大力弘扬的。
    3.请结合文本,从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出发,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答:                                    
                                        
    答案 (示例)①从阎胡子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阎胡子船载八路军兵士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故事,体现了百姓对抗战的大力支持,表达了以阎胡子为代表的百姓对抗战胜利的强烈渴盼、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之情。②从八路军兵士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一名八路军兵士舍小家保国家,过黄河时使百姓代表阎胡子对战胜日寇树立信心,从而让老百姓把对和平的渴盼之情寄托在八路军的身上的故事,赞扬了八路军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和必胜的坚定信念。③从阎胡子、八路军兵士两个人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胜利的期盼,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之情,表现了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与信任,歌颂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4.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的小说追求一种“阔大”的艺术风格,其中形象中还饱含着强劲、剽悍等,试探究这一艺术风格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答:                                    
                                        
    答案 (示例)“阔大”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①壮阔的景象。描绘的是风陵渡一带的壮丽开阔的景观,有悲壮的黄土高原、湍急的黄河巨浪、骚闹着的冰排等,标题为“黄河”,也显示出景象的阔大。②宏大的场面。描绘出一幅中原战略要地宏大而繁忙的图画,有黄河之上的众多帆船、渡口一派繁忙的景象、许多装满货物的运输船(如“肥硕的袋子”)等,即使是风陵渡车站附近的棚或缭绕着的气味都显得不同凡响。③高大的形象。阎胡子身材雄伟,坚忍顽强,胸怀宽广,气壮山河;八路军兵士一心报效国家,充满自信,既是一名坚决抗日的英雄形象,更是当时无数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大英雄形象的普通代表;即使是次要人物的对话,也描写得声势浩大。这些高大的艺术人物形象,饱含着的或是力量强劲,或是形象剽悍,意气高昂,成了战争时期一种伟大精神的鼓舞与号召。④博大(激荡)的情怀。无论是小说塑造的人物的情感,还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都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赤诚之情,充分表达了中国军民顽强不屈和战胜侵略者的坚定信念。

    (40分钟 27分)
    题组一 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
    俄罗斯妈妈
    [俄罗斯]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
    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的。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中午,车给战俘们送水。每次咽水时,汉斯,她这么称呼那个红头发的、笨拙瘦小的年轻德国战俘,细细的脖子上突出的喉结一动一动。她觉得他非常可怜——要是能给他点吃的该多好啊。
    她回到家,切了几片黑面包,抹了点猪油。再从只剩下半罐的糖罐里取出两块糖放在上面,然后又取了一块……
    “妈妈……好……好……谢谢……好……谢谢。”汉斯结结巴巴地说着,那块面包在他的嘴里嚼了很长时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她躲着看守的士兵,又把自己带来的一小包吃的转交给汉斯。
    此后的一天,上车的时候,一个守卫朝汉斯又喊又叫,想从他手里夺下那个小凳子。
    “你要带着凳子去哪儿?”
    汉斯怎么也不肯松手,抓得紧紧的。
    “长官,请您允许……可以吗?”汉斯用德语夹杂着俄语请求着。
    “你快松手吧。他愿意把凳子顶在脑袋上你也别管。”另一个守卫的士兵过来解围。
    战俘们七手八脚地把汉斯推上了卡车,把那个小凳子藏了起来,免得让守卫的士兵看着不顺眼。
    巴甫洛夫娜的茶还没喝完,门铃响了。铃声很短,很突然。肯定不是邻居,她的那个女邻居不这样按门铃。
    门外站着的是汉斯。这不是做梦,也不是幻觉。他一只手拿着那个蓝色小凳子,一只手攥着从头上摘下来的船形军帽。
    “这是给您的礼物,俄罗斯妈妈……”汉斯用自己的母语激动地快速说道。
    如果巴甫洛夫娜能听懂德语的话,汉斯最后的一句话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俄罗斯妈妈的善良。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法西斯。不是这样。”
    巴甫洛夫娜拉着汉斯的手,把他领进了屋里,虽然她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汉斯把凳子放在了门厅里,笨拙地弓下身子,拥抱了一下身材瘦弱的巴甫洛夫娜。他身上的石灰让巴甫洛夫娜喘不过气来,他脸上刚刚长出来的火红柔软的胡须触到了巴甫洛夫娜的两腮。最后,他快速捡起掉在地上的军帽,跑出了巴甫洛夫娜的家。
    是这栋楼的看楼人安德烈给汉斯指的路。他很快就明白了汉斯要找谁,因为他不止一次看见过巴甫洛夫娜拿着小包去那片废墟。
    战俘们又清理了两天那片废墟。这两天满头白发的巴甫洛夫娜都来给汉斯送吃的,所有的守卫士兵都认识她了,也不再赶她。汉斯只要从远处看见她,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她把小包交给他,她的目光中充满了怜惜和慈爱,他的目光里满是谢意和感激。两天后,战俘们被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再也没有在这里出现过。那栋被炸毁的大楼被拆除后,那里修了一个小广场,妈妈们经常推着婴儿车来散步。
    那个小凳子在厨房里用了好多年。巴甫洛夫娜每次把小凳子搬过来坐下,就会想起红头发的汉斯。
    “费多尔,你不是木匠。你做不出这样的凳子来。”巴甫洛夫娜对丈夫说。
    “我怎么能和那个手艺人比呢?”费多尔似乎有些生气地说,“我还杀过那些手艺人呢,因为他们的脑门上也没写着谁是木匠,谁是法西斯。”
    (选自《读者》,李冬梅译)
    1.小说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为什么还用较大篇幅写汉斯?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 除了联系“人物”本身之外,还要联系“情节”“环境”与“主题”等。此题问到巴甫洛夫娜和汉斯两个人物,肯定要阐明两人的关系(陪衬、侧面描写),同时还要从主题(表现巴甫洛夫娜的品格)、情节(铺垫等)方面考虑。
    答案 ①从表现主题看,汉斯的悲惨境遇激起了巴甫洛夫娜的同情,表现了俄罗斯母亲和俄罗斯人民的广阔的胸怀。②从塑造人物看,汉斯是巴甫洛夫娜的陪衬人物,写他是从侧面间接表现巴甫洛夫娜,使俄罗斯妈妈形象更加丰满。③从情节发展看,塑造汉斯这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使巴甫洛夫娜对他关爱的情节更为合理,也为后来对他的思念等情节作了铺垫。
    2.小说由巴甫洛夫娜给汉斯送吃的和汉斯给巴甫洛夫娜送小凳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你认为哪条线索起的作用大?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6分)
    答:                                    
                                        
    解析 无论选择哪种观点答题,首先要观点明确,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和文意具体分析“这两条线索贯穿情节”贯穿了哪些情节。最后“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时既要明确两条线索与内容(情节)的关联,又要明确两条线索与形式(结构、表现手法等)的关联。此题有很大的开放性,考生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可。
    答案 (观点一)“小凳子”线索起的作用大。①“小凳子”在文中先后出现过四次,而“送吃的”出现三次,“小凳子”勾连的情节更具体。②“小凳子”几乎贯穿小说的全部情节,如守卫欲没收小凳子,战俘们帮藏小凳子,汉斯送小凳子,俄罗斯妈妈用小凳子,使情节浑然一体。③表现形式方面,“小凳子”不仅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能发挥以物寓情的作用,寄托汉斯及战俘们与俄罗斯妈妈之间的深厚情谊。
    (观点二)“送吃的”线索起的作用大。①“送吃的”是小说中的主线索,而“小凳子”则是副线索。②“小凳子”所贯穿的情节是由“送吃的”这条主线派生出来的,是对俄罗斯妈妈善举的回应。③表现形式方面,“送吃的”是直接描写,直接表现俄罗斯妈妈的人性美。
    (观点三)两条线索起的作用都大。①两条线索是平行关系,各自勾连与其相关的情节,形成小说完整的情节。②两条线索相呼应,既表现俄罗斯妈妈的慈善的行为,又表现汉斯的感激与回报,从两条线索贯穿的情节中表达化仇恨为大爱的主题。③表现形式方面,“送吃的”贯穿的情节是直接表现主人公俄罗斯妈妈的美德,“小凳子”的情节则从侧面间接表现她的美德。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文,完成3~5题。(15分)
    荷花图
    刘 刈
    陶章甫正待离开,只听“吱扭”一声门开了,但见门口站着位清瘦男子,面貌奇古,酡颜满面,微睁二目,恰似陈老莲画中人一般。
    “在下陶章甫,慕名拜会!”
    男子错愕不已,望着陶章甫脸色木然。
    章甫笑道:“就让我这么站着吗?”
    二人在阴暗狭小的东屋落座,章甫四下打量壁上字画,暗自道:果然高手!
    没等章甫开口,男子涨红脸,高门大嗓地说道:“不错,就是我韩闻轩冒仿了您的画!”
    二人不再说话。少顷,陶章甫打破沉默:“我在琉璃厂买了韩兄一幅荷花图,笔笔化刚为柔,功力已入化境!虽署着我的名字,画却丝毫不逊于我啊!”
    原来,陶章甫在四宝斋看见一幅钤着自己印章的荷花图,越看越喜欢,却想不起自己何时画的,观看良久发现一处破绽——画上闲章他已不用,仿冒无疑。不过,他还是由衷佩服这个造假者。翌日,顺藤摸瓜,找到韩宅。
    韩闻轩再次涨红脸:“先生言重。冒先生大名也是生活所迫,还望恕罪!”
    陶章甫指着四壁:“韩兄画技如此高超,为何要去模仿别人?”
    韩闻轩苦笑:“一言难尽呐!”
    话说从头,这韩闻轩书画无师自通,年轻气盛到北京寻发展,但想在京城书画界有所作为谈何容易。为了生存,韩闻轩给人画插画、画海报,收入微薄,遭了不少白眼,心中郁闷无从宣泄,渐渐养成酗酒的毛病,蹉跎多年,不名一文。父母相继离世,妻子受人欺负,儿子体弱多病,韩闻轩赚钱养家的想法越发迫切。最终,他找到当初让他不齿的画贩子,以冒仿名人字画糊口。
    陶章甫一声长叹。他拿出几张银票:“此来想订几幅韩兄的画,不知意下如何?”
    “先生取笑!银票还请快快收起,否则就是打我的脸啊!”
    陶章甫思量片刻,收起银票:“也好,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人重新落座,相谈甚欢,竟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常在一块切磋书画,渐成莫逆。
    “关于绘画,想对陶兄进一直言。”
    “韩兄但说无妨。”
    “吾兄之画,苍浑秀润,笔法精湛娴熟,只是绘画至境画气不画形,先生这一段时期气局稍显局促。”
    “韩兄一语中的!”陶章甫深知自己疲于应付客户,画艺停滞不前,这番话可谓真知灼见,肺腑之言。
    陶章甫话题一转:“韩兄是怎么把画仿得如此真假难辨的?”
    “唉,陶兄权当笑话听了:造假手段千奇百怪,第一种是以真迹为底本,真刀真枪拼实力。但每人画功不同,有人虽在构图、着墨类似,往往有形无神,稍加甄别,真假昭然若揭!”
    “韩兄最擅此类啊。”
    韩闻轩不好意思地摆摆手。
    “第二种是换颜术,对照真迹改动增减,假画面目一新,很容易糊弄人。”
    陶章甫点了点头:“颠倒是非、混淆视听反而更好欺世骗财。”
    “这第三种是用印章骗人,利用人们崇拜名家的弱点……”
    陶章甫瞠目结舌:“韩兄真是给我上了一课!”
    此后,陶章甫越发认可韩闻轩的画艺为人,每有书画雅集也叫上韩闻轩,尽己所能帮助他。韩闻轩心怀感激,振作起来,不再酗酒。
    陶章甫给韩闻轩引荐了一个南洋烟草商人年启庚,年启庚很爽快,当下表示会出一大笔钱收购韩闻轩的画。韩闻轩喜出望外,把自己关在房里没日没夜地画。很快作品完成了,他请章甫来家里赏画,陶章甫看了也很兴奋、满意。
    交画的日子到了,韩闻轩这天穿戴整齐,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晌午,一个人提着个鼓鼓囊囊的包走进庭院:“我是年老板的秘书。”
    “哦,是……画已备好,请您过目。”
    “不必,画我们不要了!订金不需退,这是违约金,你拿着吧。”说罢,从包里掏出个纸袋。
    韩闻轩一时张口结舌。
    “我们老板说了,诚信是立身之本!既然当初他答应订你的画,我们就会按合同办事。年老板听说了你韩先生做过的一些事,虽说他大人大量,但我们老板向来不与苟且造假之徒有瓜葛。画如其人,自然也就不必收藏这些画了。”
    见对方不接钱,他便放在画案上,转身就走:“韩先生好自为之!”
    韩闻轩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直奔内房,取了酒壶,推门而去。第二天醉醺醺地回来,额头上还渗着血。他走进房内,把那幅荷花图撕个粉碎。此后,把自己关在屋内,不见任何人。
    这两天陶章甫心神不宁,夜里梦到韩闻轩邀自己喝酒,伸手准备接过酒杯,韩闻轩却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
    翌日天明,陶章甫匆匆赶到韩家,只见韩妻泪眼婆娑地跪在灵前。陶章甫大惊,跌坐在地,痛哭失声。
    韩妻拿出一张荷花图,乃是韩闻轩死前所绘。陶章甫凝视良久,悲叹道:“这幅荷花自成一家,无论茎秆花叶全以中锋行之,提得起,放得下,真是豪情满怀,书生本色,远超过我的啊!”
    之后,有人多方求购韩闻轩的画作,但存世甚少。陶章甫提及此事,总是为之怅然。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韩闻轩外貌,虽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勾画出人物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的形象特点,同时又暗示了人物酗酒的生活习惯。
    B.陶章甫拿出银票向韩闻轩订画,思量片刻后又收回,细微的动作传达出陶章甫对韩闻轩微妙的试探,看他是否真是一个逐利之徒。
    C.韩闻轩对画艺与造假的分析,让陶章甫感到“上了一课”,陶章甫由此意识到,很多人对他的追捧只是崇拜名家,不辨真伪优劣。
    D.小说善于利用细节展示人物心理,“低下头,含着泪,紧咬牙关”“额头上还渗着血”表现出韩闻轩内心羞愤、痛悔、委屈的复杂心理。
    解析 B项,这一系列动作体现的是陶章甫对韩闻轩的同情与尊重。
    答案 B
    4.小说题为“荷花图”,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答:                                    
                                        
    解析 荷花图作为线索,引发了韩闻轩与陶章甫、年启庚之间的交往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荷花图展示出的高超画技,烘托了人物形象。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象征着主人公韩闻轩的个性与人生经历,凸显了小说主题。
    答案 ①荷花图是小说的线索,由它引发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②荷花图映衬出韩闻轩高超的画技,烘托了人物形象。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主人公韩闻轩虽深陷生活泥淖、却用生命追求艺术的个性与人生经历,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同样欣赏荷花的品格,但陶章甫与年启庚对待韩闻轩的态度却迥然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答:                                    
                                        
    解析 由陶章甫得知韩闻轩的遭遇之后,不仅不计较韩闻轩曾经仿冒过他的画,反而尽力帮助韩闻轩,可以看出其宽容大度,是真正懂得欣赏荷花品格的人;由年启庚仅凭韩闻轩曾经仿冒他人画作就武断地评价其画艺和为人,可以看出他并不懂得荷花品格真正的神韵。这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宽容与理解,社会的道德准则要遵守,但不能仅凭一面之词或一些经历就去武断地评价一个人的品格,不能以道德优越感去羞辱他人。
    答案 理解:陶章甫宽容大度不计前嫌,同情韩闻轩的遭遇,看重其画艺为人,是真正懂得欣赏荷花品格的人;年启庚鄙夷苟且造假之徒,但仅凭韩闻轩过往经历武断地评价其画艺为人,并不懂得荷花品格真正的神韵。
    启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点宽容与理解。人应该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但不能以道德优越感夸示羞辱他人。
    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40分钟 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会飞的福字
    李 丰
    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纸飞机正朝着墙头飞去。狗娃迅速跑到墙根伸手去拦,可还是晚了一步,他眼巴巴地看着纸飞机擦着他的指尖,飘过了半人高的墙头,巧妙地越过一垄柿子架,又快速躲过一只母鸡的飞扑,最终钻进牛棚。
    当它一路抵达目的地的当儿,隔壁串秧子家的奶牛毫不客气地上去,用大牛蹄子踩了一脚,之后又转身在上面浇了一泡尿,还把屁股撅得老高,尾巴一甩一甩地向狗娃示威。
    随着这泡尿,狗娃的脸色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鬓角渗出的豆大汗珠被正午的阳光晃得闪着金星星。旁边的狗娃媳妇也霎时间明白是咋回事了,她嗷唠一嗓子扑向七岁的儿子豌豆。
    “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看我怎么打你!”
    豌豆见娘疯了似的扑过来,忙躲到爹的后面:“爹……爹……咋了?咋了?是你让的啊!”
    豌豆不知道自己咋把娘气成了这样,自己不就用一张福字叠了个小飞机吗?可这又咋了,年早都过完了,这福字留着还有啥用啊?再说,叠飞机是爹同意的,怎么飞机飞到隔壁,娘就疯成了这样了?
    狗娃一把把媳妇推开,回头瞪了一眼豌豆,又转身抓住媳妇的胳膊把她拽进屋。豌豆被爹瞪得心里发毛,他想跟进去,可门被爹在里面插上了。
    “你咋呼啥,怕隔壁不知道啊?”狗娃连忙捂住媳妇的嘴巴。
    “你个葫芦脑袋,你脑子咋不拿事呢?那不是串秧子家给咱打的欠条吗?五千块呀,都让牛尿泡花了,串秧子还能认账吗?”狗娃媳妇急得眼里汪起两团蒙蒙的雾。
    “我哪儿知道是那张福字啊,咋这么巧呢?”狗娃背着手在屋里踅着弯弯,他来回走得急,碰倒了椅子,碰翻了米篓,踅了不知多少圈也没能想出个好招儿来。
    最后他一跺脚:“唉!该着,没就没了吧,串秧子家也不容易,他得了重病下不了炕,媳妇又是个哑巴。这两年要不是他媳妇脑筋活,四处借钱买了这奶牛,卖牛奶给串秧子买药维持着,串秧子早就没了,咱就当做善事扶贫了吧!”
    “放屁!”狗娃媳妇上去给了男人一杵子。狗娃没提防,一下子闹个四仰八叉。“那可是五千块呀!是我一分一分攒的呀!”狗娃媳妇恨不得用眼里的雾水把狗娃淹了。
    狗娃看媳妇急成这样,忙从地上爬起来,换一种语气:“你急啥,依我看啊,串秧子媳妇还真不一定丧良心。”
    “欠条都没了还认啥账啊?这一年,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
    两口子在这儿闷着不言语,冷不丁屋外的豌豆打破了沉默:“爹……爹……快开门,飞机又飞回来了!”
    狗娃两口子一听赶忙打开门。豌豆手里拿着个纸飞机高兴地蹦到屋里:“噢,又飞回来喽!”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
    狗娃觉得很奇怪,他赶紧抢过纸飞机,发现那也是用一张红红的福字叠的,却不是让奶牛踏了的那张。狗娃忙展开,只见福字背面写着字,是一张欠条。确切地说,是一张和飞到串秧子家那张内容一模一样的欠条。只是欠条下面多了几行字:
    狗娃哥,我在牛棚里发现欠条弄花了,就又写了一张,再次谢谢你们能借钱给我。还有那些好心人,我都一一记着呢。东头柱子哥扛来过两袋米,我给他钱他没要;西头宝根叔去年开春时,用四轮子帮我们犁地,也不收钱;还有月桂嫂偷偷放在我家院子里的一筐鸡蛋,我都忘不了。这些债我都是要还的……
    他们看时,豌豆也在看,他见爹娘不再像刚才那么焦急发怒了,就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试探着问:“爹,这飞机我还能玩吗?”
    狗娃看看媳妇,又看看豌豆稚气的小脸,想都没想:“能,能,拿去玩吧!”
    他转向媳妇:“家里还有钱吗?”狗娃媳妇啥也没说,默默地点了点头。
    豌豆得到了允许,接过纸飞机,高兴得满院子蹦着、跑着、喊着,他跳上了墙头,将军一样小手用力一挥,福字飞机立即迎着微风,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节选自2015年第1期《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通过狗娃拦纸飞机这一情节,交待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并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高兴地蹦到屋里”“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等细节刻画出豌豆的贪玩和天真。
    C.小说明写狗娃夫妇因欠条引发的冲突,暗写串秧子媳妇重写欠条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主题更为丰富。
    D.狗娃媳妇在欠条丢失后抱怨忧虑,欠条复得后通情达理,小说通过这一变化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
    解析 A项,小说开篇没有运用倒叙手法。
    答案 A
    2.小说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6分)
    答:                                    
                                        
    解析 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照应了标题,并与开头纸飞机飞过墙头相呼应;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富有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福字飞机背面重写的欠条象征邻里之间的关爱、感恩之情,福字飞机自由飞翔象征着这些感情在邻里之间相互传递。
    答案 ①照应标题,与开头纸飞机飞过墙头相呼应;②增添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升华主题,以福字飞机自由飞翔象征关爱、感恩之情在邻里间相互传递。
    3.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 重点关注文中比较有特色的词语或句子。如运用“咋了”“咋呼啥”“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等极富乡土气息的词句,语言风格质朴自然;“葫芦脑袋”“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等修辞的运用极具乡土气息,新颖别致;狗娃与媳妇、孩子的对话也具有浓厚的乡土味,使人物形象鲜活真实。
    答案 ①大量使用极富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如“咋了”“咋呼啥”“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等,语言风格质朴自然;②修辞的运用极具乡土气息,如“葫芦脑袋”“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等,新颖别致;③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乡土味,使人物形象鲜活真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雪猴子
    陈 毓
    小雪这天无雪,有霾。微信朋友圈里一片雾霾爆表声。
    舞阳想起十年前接母亲从陕南老家到西安小住。汽车翻越秦岭,临近城市的时候,会有一条蓝灰分明的天际线,呈圆形笼罩在城市上空,让舞阳的母亲吃惊。她惊叹平原上的那片暗沉为锅盖,她说这城就像在锅盖下盖着。后来舞阳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起头顶的天空,觉得自己是在锅盖底下。但这几年,再从秦岭山区进入城市的时候,被母亲形容为锅盖的那层灰和蓝没分界了。天气特别恶劣的时候,她向南开车穿越十几个隧道,才能把那片深不可测的灰色抛在身后。
    今天就是这样的天气,雾霾天。高速路封了,航班不能正点起落,私家车限行一半,中小学校停课,但这些并没使眼前这场霾消散,朋友圈处处乌烟瘴气。
    停课,小学三年级的喜洲简直要欢庆,他冲到眉头紧锁的舞阳跟前说,我想放炮。
    但第二天喜洲就不欢乐了,“停课不停学”,比霾重的是桌上的作业,作业比平时多出几倍。他几乎一天都埋头在桌前,写作业,写作业。
    第三天当然继续停课,周末嘛!喜洲呆呆的。舞阳心里不安,她顺着喜洲的目光看,看见黑沉沉的天空,对面脏脏的屋檐,灰蒙蒙的别人家的窗子一律紧闭,死寂寂的。舞阳有点难过,她小声对喜洲说,作业可以稍后做,先过来和妈妈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喜洲忽然说,扑鸽没来。三天了,扑鸽都没来。
    舞阳喜欢在阳台空调板上放米放莱叶放馒头粒,所以有对扑鸽几乎每天都来。现在不见扑鸽的踪影,是因为霾的缘故吗?
    喜洲站在窗前,自言自语,下雪后扑鸽就能回来了。
    是的,雪一下就好了。舞阳说。
    舞阳想把喜洲从窗边喊过来,她说喜洲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一说舞阳惊了一下,她有多久没给喜洲讲过故事了?
    喜洲欢喜地走过来,舞阳就讲雪猴子的故事。
    说有个镇子,镇子后面的山上有汪温泉,温泉附近的林子里住着一群猴子。冬天寒冷的时候,猴子就去温泉里待着。猴子待在温泉中,个个脸通红,它们红着脸,热腾腾地彼此嬉闹,捉虱子。猴子舍不得离开温泉,于是它们就会越来越热越来越热。热又使猴子们口渴,于是猴王率领众猴上到后山。猴王倒挂树枝,其余猴子一个牵着一个,倒挂半空,逮住一朵一朵浮在半空含着雪气的云朵,一朵一朵吃。
    这样,那些含雪的云就不能飘到山下的小镇,小镇不下雪,镇上的人就不能看到雪花。
    霾是不是因为不下雪才有?喜洲问。
    要是能下雪就好了。今天节气是小雪,却没有一片雪,只有漫天霾。舞阳有气无力地回答。
    喜洲又回到摊开的作业前,却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不安地扭动,回头喊舞阳,说头疼。舞阳走到喜洲跟前,摸摸喜洲的额头,不发烧,看看喜洲的眼晴,黑白分明,再看看窗外,觉得自己也头疼。舞阳走进厨房,榨一杯柚子汁给喜洲喝。
    舞阳努力平定自己,她再不能把坏情绪带给喜洲。当初离婚的时候,舞阳得到喜洲的抚养权,就是因为喜洲的爸爸那暴烈的脾气让陪审团以为他会虐待孩子。
    舞阳背对窗子跏趺而坐,调息稳定情绪,她想要画一幅画。离婚两年来,画画成为舞阳唯一的自修方法。
    她在宣纸上画,笔尖落纸,一滴墨汁沁入纸中,她从那一滴墨生发,一路旖旎,一路葳蕤。不知不觉中,一尊尊菩萨像在舞阳的笔底浮现,最后舞阳在那片空隙处,在一尊菩萨的裙子边写下小小的一行字:等风来。
    此时喜洲已做完数学作业,写完了一篇名为“桥”的作文。眼下他在画一幅画,画画从来都难不住他,今天他更有感觉,他的画就叫《雪猴子》。画面上,一群雪猴子被赶开,眼巴巴地望着温泉,温泉的两面各站着一个人,矮的分明是喜洲,另一个高大男人像是喜洲爸爸。温泉的上方,饱满的,饱含雪气的云一朵跟一朵,接踵向下面的镇子飘。
    后来,舞阳和喜洲都看到了对方的画。他们嘻嘻哈哈,很快乐的样子,画画的乐趣使他们暂时忽略了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这天夜里,在舞阳和喜洲的睡梦中,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了。(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二段插叙了舞阳的回忆,不仅交代了城市空气污浊、天色越来越暗沉的环境特点,也暗示了主人公焦躁、压抑的内心感受。
    B.小说善于巧妙地表现人物,推进情节,如喜洲忽然说“三天了,扑鸽都没来”,不仅体现了喜洲的细心敏感,也引出了下文对雪的盼望和舞阳讲故事的情节。
    C.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喜洲,自修克制不良情绪,用心体察儿子身心状况,用积极的方式与之沟通,这些说明舞阳是一位坚强、尽职的母亲。
    D.漫天的雾霾导致了生活不便、学校停课、人心烦躁,可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小说借普通人家发生的平凡故事,旨在表达这一主题。
    解析 D项,从小说内容看,影响人心的不仅有自然界的雾霾,还有生活和情感的阴霾,因此小说的主题并不仅仅是“环境保护”。
    答案 D
    5.小说中设置了雪猴子的故事和喜洲画《雪猴子》这两个情节,颇有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解析 从内容上看,雪猴子的故事以艺术的方式揭示了雾霾的成因,雪猴子象征贪婪的人类,正是人类无休止地追求物质享受,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才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喜洲画《雪猴子》,表达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雾霾的朴素愿望。从结构的角度看,雪猴子的故事为喜洲画《雪猴子》作了铺垫。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丰富了小说情节,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答案 雪猴子的故事以艺术的方式揭示了雾霾的成因。雪猴子象征贪婪的人类,正是人类无休止地追求物质享受,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才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喜洲画《雪猴子》,表达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雾霾的朴素愿望。(或画中出现喜洲爸爸,说明喜洲渴望得到父爱)雪猴子的故事为喜洲画《雪猴子》作铺垫。丰富了小说情节,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6.小说以舞阳母子的梦结尾,这样安排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                                    
                                        
    解析 从内容看,梦中雪落,象征对降雪的渴望,表明内心获得安宁;从结构的角度看,梦中雪落与小说开头“小雪这天无雪”呼应,使文章结构圆合;从手法的角度看,梦中雪落,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文雾霾笼罩下的暗沉、压抑形成对比,给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
    答案 梦中雪落,象征对降雪的渴望。雪能驱走雾霾,引来扑鸽,让人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所以母子俩衷心期盼雪的降临。梦中雪落,表明内心获得安宁。单亲生活的阴霾中,母子俩沟通心灵,作画自修,战胜了焦躁不安,获得了内心平静。梦中雪落与小说开头“小雪这天无雪”首尾呼应,结构圆合。梦中雪落(雪景),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前文雾霾笼罩下的暗沉、压抑形成对比,给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版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专题三(一)考点五探究文本意蕴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