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01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02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03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试卷名称】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学科】物理
    【年级】八年级
    【年份】2018
    【省份】四川省
    【市区】成都市
    【地区】高新区
    【考试】期末考试
    【阶段】初中
    【类型】上期末
    【来源学校】
    【简介】
    【大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下列常见物理量的估算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元硬币直径大约2.5mm
    B.硬币从课桌表面自由掉落到地面大约需要8s
    C.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m/s
    D.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0g
    【答案】C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一元硬币直径大约2.5cm,故A错误;
    B、硬币从课桌表面自由掉落到地面大约不到1s,故B错误;
    C、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m/s,故C正确;
    D、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小刚使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为12.3cm,关于该测量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用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的
    B.该结果中的“3”不是估读的
    C.是用最小刻度为1cm的刻度尺测量的
    D.该结果不存在误差
    【答案】C
    【分析】①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也就是最小刻度;
    ②一个正确的长度测量结果,最后一位是估读值;
    ③误差不可避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解:
    AC、根据测量结果,最后只能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cm,故A错误,C正确;
    B、在12.3cm中,12cm是准确值,0.3cm是估读值,故B错误;
    D、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下列能量形式与运动形式对应正确的是(  )
    A.汽车的运动﹣机械能
    B.空气的运动一内能
    C.分子的运动一电能
    D.原子的运动一核能
    【答案】
    【分析】自然界中,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存在不同的能量,结合选项中的描述可逐一做出判断。
    【解答】解:A、汽车在路上行驶发生的是机械运动,具有机械能,故A正确;
    B、空气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是动能,故B错误;
    C、内能是指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因此分子运动具有内能,故C错误;
    D、原子能是核能的一种,是原子核发生裂变时释放的能量,不是原子的运动具有的能,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在自然界中,能量的存在形式很多,不管是宏观的运动还是微观的运动,很多都与能量相对应,深入理解能量的概念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某校于2018年10月16日举行了中华魂“腾飞的祖国”演讲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讲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演讲声一定不是噪音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演讲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
    【答案】D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凡是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就为噪声;
    (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A、演讲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演讲声影响了别班同学的学习和休息就成为噪声,故B错误;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演讲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声现象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关于超声波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零件
    B.利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C.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D.利用超声波牙刷刷牙
    【答案】B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零件,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能利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故B错误;
    C、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利用超声波牙刷刷牙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声波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50°角射到一深井口,现想用一块平面镜反射,使太阳光竖直(与水平面垂直)向下射入深井中,则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  )
    A.30°
    B.50°
    C.60°
    D.70°
    【答案】D
    【分析】首先根据反射光线的方向(竖直向下)作出反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画出法线,然后根据法线是与平面镜是垂直的关系求出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
    【解答】解:因为太阳光竖直射入深井内,所以反射光线竖直向下,如图所示:

    因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50°,而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50°+90°=140°,则入射角、反射角为70°; 所以平面镜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70°=20°,故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0°+20°=70°。
    故选:D。
    【点评】首先知道反射定律的内容,然后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反射光路,最后根据图中角之间的关系计算角的大小。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
    A.影子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是因为光的折射
    C.蜡烛远离平面镜时,蜡烛的像变小
    D.只将F板绕ON向后转动,还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答案】B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或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正立的虚像;
    (4)由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可知,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
    A、影子是因为物体挡住了光线的传播而形成的阴暗区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
    B、插在水中的铅笔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所成的像在铅笔的上方,所以看到的铅笔“折断”了,故B正确;
    C、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蜡烛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与蜡烛等大,故C错误;
    D、因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只将F板绕ON向后转动,不能够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线;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的像都是实像
    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中的投影片放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答案】D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近视眼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远视眼用凸透镜进行矫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
    A、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当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
    B、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所以,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故B错误;
    C、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工作的,所以,投影仪中的投影片应放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C错误;
    D、近视眼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戴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有关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一道中等题。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冰雪遇暖消融
    B.电熨斗冒出白雾
    C.露珠逐渐消失
    D.树枝上形成“雾凇”
    【答案】B
    【分析】要判断出属于液化的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液化的特点,液化是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相变过程,可根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解答】解: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电熨斗冒出白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故B正确;
    C、露珠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树枝上形成的“雾凇”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态,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北方寒冷的冬季,早晨起床有时会在窗玻璃上看到美丽的冰花。关于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
    B.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D.冰花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答案】B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较高,而玻璃窗温度较低,室内玻璃窗周围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会发生凝华现象形成小冰晶,玻璃窗就会出现“冰花”,附着在玻璃的内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凝华是气态物质快速放热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寒冬里,小新同学把烧杯中的水放在室外,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BC段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B.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没有放热
    C.AB、CD段物质在放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D.整个AD段都是液态
    【答案】A
    【分析】(1)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或凝固点,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掌握晶体在不同阶段的状态:凝固前处于液态,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凝固后处于固态。
    【解答】解:A、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冰熔化时温度一直保持在0℃,说明冰是晶体,BC段是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故A正确;
    B、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是凝固过程,仍然放热,故B错误;
    C、AB段表示水放热降温,CD段是冰放热降温,故C错误;
    D、AB段是液态,BC段是固液共存态,DC是固态,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该题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的很全面。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两个完全相同的空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铝块(ρ铜>ρ铝)后,(铜块和铝块高度均小于烧杯高度),缓慢向两烧杯中倒满水,且水没有溢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放铝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B.放铜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C.两烧杯倒入水一样多
    D.无法判断
    【答案】B
    【分析】首先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铜块和铝块的浮沉状态,并得出铜块和铝块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各自的体积;然后根据公式ρ=分析,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据此得出它们排开水的体积关系,进而做出判断。
    【解答】解:因为ρ铜>ρ铝>ρ水,
    所以,两个完全相同的空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铝块后,(铜块和铝块高度均小于烧杯高度),缓慢向两烧杯中倒满水,此时铜块和铝块均浸没在水中,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各自的体积,
    因为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相同,ρ铜>ρ铝,
    所以,根据ρ=可知,铜块的体积小于铝块的体积,铜块排开水的体积小于铝块排开水的体积,
    又因为水没有溢出,
    所以,放铜块的烧杯倒入水较多。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浮沉条件,以及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熟练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测铁块的质量,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的左侧,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把横梁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B.把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C.减少右盘中砝码
    D.把游码向右移动
    【答案】D
    【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解:称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说明左边重,左边放的是物体,则应向右盘里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右盘中增加了一个更小的砝码。
    移动横梁的平衡螺母只能在调节天平的过程中,在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如图所示,木雕艺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木雕是木头经过雕刻,镂空,钻磨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在加工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体积
    B.密度
    C.质量
    D.以上都发生改变
    【答案】B
    【分析】密度的物理意义,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而变化。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密度。
    【解答】解: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木雕在加工的过程中,变化的是质量和体积,密度是不会改变的。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大小、形状、空间位置无关。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两个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甲和乙,在已经调好的天平右盘中放两个甲球,在左盘中放三个乙球,天平刚好平衡,则(  )
    A.甲球和乙球质量之比为1:1
    B.甲球和乙球的质量之比为2:3
    C.甲球和乙球密度之比为3:2
    D.甲球和乙球密度之比不能确定
    【答案】C
    【分析】利用甲球与乙球的体积和质量关系是已知的条件,结合密度公式即可求出甲球与乙球密度之比。
    【解答】解:因为在天平右盘中放两个甲球,左盘中放三个乙球时,天平恰好平衡,
    所以,2m甲=3m乙。
    =,
    实心球甲和乙体积相同,
    即V甲=V乙。
    由密度公式ρ=得:V甲=,V乙=。
    故=。
    所以,==。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灵活应用密度公式,属于中档题。
    【大题】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cm,物体长____________cm。

    【答案】(1)0.1(2)2.75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物体左侧与9.00cm对齐,右侧在11.7cm与11.8cm之间,估读为11.7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11.75cm﹣9.00cm=2.75cm。
    故答案为:0.1;2.75。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小明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________。放学走出校门时,若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上”)的。
    【答案】(1)小明(2)运动
    【分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背着书包上学,我们以小明为参照物,书包的位置没发生改变,因此书包是静止的;
    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书包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小明;运动
    【点评】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声音的音调与发声物体振动的________有关。如图所示,是两个发声体振动的波形图。由图可以判断甲、乙的________不相同(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答案】(1)频率(2)响度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2)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声音的音调与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甲图与乙图相比,物体偏离原平衡位置距离不同,所以甲的振幅与乙的振幅不同,故甲、乙的响度不相同。
    故答案为:频率;响度。
    【点评】通过物体振动的波形图,判断物体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大小,从而判断音调和响度。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我们一旦长期用眼不卫生,就会出现视力缺陷,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方(选项“前“或“后”),需要佩戴__________加以娇正(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眼睛。
    【答案】(1)前(2)凹透镜
    【分析】(1)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但是我们可用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前;凹透镜。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本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能够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在这七种颜色的光中,红、______、蓝三种颜色的光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答案】(1)色散(2)绿
    【分析】(1)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七色光的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解答】解: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因此它们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故答案为:色散;绿。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色散和色光的三原色,比较简单,光的色散概念和色光的三原色需要牢固记忆和掌握;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容易混淆,要正确区分。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用摄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产生大量气泡,水面上方出现了白雾缭绕的景象,内部气泡是____________(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或“空气”),这“白雾”是__________(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答案】(1)二氧化碳(2)小水珠
    【分析】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吸热。
    【解答】解:
    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后,干冰吸热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所以水内部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水面上方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小水珠。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大量________组成的,我们能闻到花香________(选取(“属于”或“不属于”)分子运动。
    【答案】(1)分子(2)属于
    【分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解答】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我们能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这是花香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故答案为:分子;属于。
    【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对扩散现象的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小智测酸奶的密度,用天平测出酸奶与盒子的总质量是102.8g,将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测量剩余酸奶与盒子的质量如图乙所示,量筒中酸奶的质量是________g,酸奶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kg/m3。

    【答案】(1)46(2)1.15×103
    【分析】由图甲读出量筒中酸奶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与游码标尺示数之和,由此读出剩余酸奶与盒子质量,从而得到量筒中酸奶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
    【解答】解:
    由甲图知,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所以量筒中酸奶的体积为40mL=40cm3,
    由图乙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剩余酸奶与盒子的总质量m总=50g+5g+1.8g=56.8g,
    所以倒入量筒中酸奶的质量:m=102.8g﹣56.8g=46g,
    酸奶的密度:ρ===1.15g/cm3=1.15×103kg/m3。
    故答案为:46;1.15×103。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密度的测量,用天平和量筒来测液体的密度,是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方法,正确对天平和量筒的读数是关键。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物体a、b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判断,这两种物质的密度关系为ρa______ρb(选填“>”“<”或“=”);若用a,b两种物质制成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甲和乙,则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

    【答案】(1)<(2)4:1
    【分析】由图象中数据可求得两物质的密度大小,又知质量相等,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其体积之比。
    【解答】解:
    由图象可知,a物质的密度:ρa===0.5g/cm3,
    b物质的密度:ρb===2g/cm3。
    所以,ρa<ρb,且ρa:ρb=1:4,
    若用a、b两种物质制成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甲和乙,
    则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4:1。
    故答案为:<;4:1。
    【点评】此题通过图象考查密度公式及其应用,图象法是物理学中常用方法,在学习中应注意如何读出图象中告诉的有用信息并能加以利用。
    【大题】作图与计算题(作图题4分,计算题每题6分,共16分)
    【题型】解答题
    【分值】2
    【题干】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某种液体表面,请画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分析】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解:首先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反射光线;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的液体中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情况,注意真实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是一道基础题。
    【题型】解答题
    【分值】2
    【题干】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据此完成光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题型】解答题
    【分值】6
    【题干】如图是某公路上的一块交通标志牌。
    (1)若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48min,则汽车的速度是多少km/h?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这个标志牌开始匀速行驶的汽车到达黄河大桥最快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1)知道路程和时间,用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汽车的速度。
    (3)已知汽车行驶的距离和速度,利用v=公式变形计算所用时间。
    【解答】解:(1)“40”表示此路段最大车速不能超过40km/h,“24km”表示此地距黄河大桥24km。
    若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t=48min=0.8h,
    则汽车的速度:v===30km/h;
    (2)由v=可得,从这个标志牌开始匀速行驶的汽车到达黄河大桥最快时间:
    t′===0.6h=36min。
    答:(1)若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48min,则汽车的速度是30km/h;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这个标志牌开始匀速行驶的汽车到达黄河大桥最快需要36min。
    【点评】本题是一道关于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应用的计算题,难度不大,从图片中读懂里程表、限速表的含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题型】解答题
    【分值】6
    【题干】成都崇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谷场上有一堆稻谷体积为8m3,为了估测这堆稻谷的质量,小张用一只大烧杯平平的装满稻谷,用电子秤测得烧杯中稻谷的质量为1kg。再用这只烧杯装满水。用电子秤测得烧杯中水的质量为0.8kg,ρ水=1.0×103kg/m3.求:
    (1)烧杯的容积是多少?
    (2)稻谷的密度是多少?
    (3)这堆稻谷的总质量约为多少吨?
    【分析】(1)知道烧杯装满水后水的质量,根据V=求出水的体积即为烧杯的容积;
    (2)空桶平平地装满一烧杯稻谷时,稻谷的体积和烧杯的容积相等,又知道其质量,根据ρ=求出稻谷的密度;
    (3)根据m=ρV求出这堆稻谷的总质量。
    【解答】解:(1)由ρ=可得,烧杯的容积:
    V烧杯=V水===8×10﹣4m3;
    (2)空烧杯平平地装满一烧杯稻谷时,稻谷的体积:
    V=V烧杯=8×10﹣4m3,
    稻谷的密度:
    ρ===1.25×103kg/m3;
    (3)这堆稻谷的总质量:
    m总=ρV总=1.25×103kg/m3×8m3=10×103kg=10t。
    答:(1)烧杯的容积是8×10﹣4m3;
    (2)稻谷的密度是1.25×103kg/m3;
    (3)这堆稻谷的总质量约为10t。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烧杯的容积不变。
    【大题】实验与探究题(每空1分,共18分)
    【题型】填空题
    【分值】6
    【题干】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实验桌上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图所示,光
    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国是0﹣90cm。
    序号
    直径
    焦距

    5cm
    30cm

    4cm
    10cm
    (1)实验中选用______凸透镜较好(选填“甲”或“乙”),选好器材后,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的A、O、B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
    (2)图中出现的像不在光屏的中心,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应将凸透镜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可以使烛焰的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
    (3)正确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后,再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这时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____(选填“靠近凸透镜”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原来相比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从很远处向二倍焦距处移动时,物体移动的速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答案】(1)乙(2)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3)下(4)靠近凸透镜(5)变小(6)大于
    【分析】(1)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2)此实验要求烛焰、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从而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烛焰的像在光屏的上方,实像是倒立的,据此分析;
    (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体移动方向与像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物近像远像变大;
    (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分析,可以举个实例。从实例中入手应该更容易一些。
    【解答】解:(1)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当物距等于2f时,像距也等于2f,则,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4f=120cm,超出了光具座的长,故甲凸透镜不合适,乙凸透镜较为适合;
    (2)为了使烛焰的像清晰地成在光屏中心,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读图可知,光屏上烛焰的位置偏上,如果只移动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3)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的规律可知,这个像将比原来的像变小,光屏应靠近凸透镜;
    (4)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物体从很远处向二倍焦距处移动,很远有多远呢?20倍焦距处,移到2倍焦距处,物体移动的距离是18倍焦距。
    然后分析相同时间内像的移动距离,物体在二倍焦距外,成的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体在二倍焦距处,像在另一侧的2倍焦距处。像移动的距离是小于焦距的。
    所以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
    故答案为:(1)乙;(2)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下;(3)靠近凸透镜;变小;(4)大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题型】填空题
    【分值】6
    【题干】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你认为本实验小明应选择较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利用玻璃板透明这一特点,便于确定____________。
    (2)在玻璃板前面放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所成的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4)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再次放置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则A与B的间距为________cm。

    【答案】(1)薄(2)像的位置(3)大小(4)不能(5)虚(6)16
    【分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
    (3)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像距等于物距。
    【解答】解: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以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的像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故这样做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故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察,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
    (4)由平面镜成像中的像距等于物距,可知小明第一次将蜡烛A置于玻璃前5cm,第二次将A向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3cm,此时蜡烛A距离玻璃板8cm,蜡烛B距离玻璃板也是8cm,A与B的间距为16cm。
    故答案为:(1)薄;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1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题型】填空题
    【分值】6
    【题干】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该实验,除了如图所示的仪器外,还需要一种量仪器是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每隔1min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还要观察冰和蜡的状态。
    (3)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第一分钟的温度如图乙所示,请将正确的温度填在下表的空格中,由此可知蜡是__________(进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________
    46
    48
    49
    50
    51
    52
    (4)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冰熔化过程共用______min,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答案】(1)秒表(2)非晶体(3)44(4)3(5)吸收(6)不变
    【分析】(1)实验中要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可确定出测量工具;
    (3)首先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读数,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
    (4)要解决此题主要掌握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实验中需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秒表记录时间,所以本实验中除了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秒表;
    (3)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示数为44℃;
    由表格数据知,蜡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因此蜡属于非晶体;
    (4)从图丙中可知,冰在2min开始熔化,到第5min熔化结束,冰熔化过程共用3min,
    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1)秒表;(3)44;非晶体;(4)3;吸收;不变。
    【点评】本题要求同学们能数据分析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一定熔化温度。
    【大题】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題2分,共10分)
    【题型】多选题
    【分值】2
    【题干】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C.当t一定时,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D.速度v不随路程s和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BC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根据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分析答题。
    【解答】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它取决于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路程及时间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答案】B
    【分析】噪声是指妨碍人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声音。生活中可以从三种渠道防治噪声: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从人耳处减弱。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A、人们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接收处)减弱。错误。
    B、棉线属于固体,固体可以传声。正确。
    C、蝴蝶翅膀振动频率慢,产生声音的音调低于20Hz,属于次声,人耳无法听到次声。错误。
    D、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色不同,是指声音的音色不同。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噪声防治方法和与声音中物理量的定义的理解能力。
    【题型】单选题
    【分值】2
    【题干】学习了透镜的有关知识后,为了把一束从左侧射入的较宽的平行光变为较窄的平行光,小王同学找来了三只薄透镜,其中凸透镜L1的焦距是5cm,凸透镜L2的焦距是3cm,凹透镜L3的焦距是2cm.小王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光路,能够达到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通过焦点,分别作出四个透镜组合对光线的作用,找到满足题干要求的选择项。
    【解答】解:A、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L1、L2透镜组合折射后折射光线如图:

    能把一束从左侧射入的较宽的平行光变为较窄的平行光,符合题干要求;
    B、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L2、L1透镜组合折射后折射光线如图:

    能把一束从左侧射入的平行光变为较宽的平行光,不符合题干要求;
    C、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L2、L3透镜组合折射后折射光线如图:

    一束从左侧射入的平行光,最后的折射光线不再是平行光,不符合题干要求;
    D、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L3、L1透镜组合折射后折射光线如图:

    能把一束从左侧射入的平行光变为较宽的平行光,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A。
    【点评】透镜组合对光线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找到各自焦距和透镜距离间的关系,作出光路图。
    【题型】多选题
    【分值】2
    【题干】图甲是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一标准大气压下该物质的沸点为127.9℃)。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吋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继续加热,该物质会沸腾
    B.该物质是非晶体
    C.该物质在AB段是固态
    D.一标准大气压下该物质的凝固点是80℃
    【答案】CD
    【分析】(1)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进而可以判断出对应的熔点温度;
    (2)根据物质的熔点分析状态;
    (3)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A、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达到100℃,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物质的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温度不能升高到127.9℃,所以不会沸腾,故A错误。
    BD、分析图象可知,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则一标准大气压下该物质的凝固点是80℃,故B错误,D正确;
    C、物质的熔点为80℃,AB段表示固态物质吸热升温过程,故C正确;
    故选:CD。
    【点评】分析物质熔化图象时,既要看温度随时间的整体变化趋势,更要学会观察关键的温度点和时间点,这样才能做出全面的分析。
    【题型】多选题
    【分值】2
    【题干】现有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m0,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混合液的密度ρ,则按要求配制后,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  )
    A.
    B.ρ=
    C.(1﹣)m0
    D.(﹣1)m0
    【答案】BC
    【分析】要当两种液体的体积相等时,我们可设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然后根据公式m=ρV得出这两种液体的质量表达式,从而就可以得出混合液体的质量表达式,最后根据密度公式得出混合液体的密度表达式。
    【解答】解:
    (1)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每种液体的体积为V,则混合液体的体积为2V,
    根据ρ=可得,两种液体的质量分别为m1=ρ1V,m2=ρ2V,
    则混合液体的质量为m=m1+m2=ρ1V+ρ2V,
    所以混合液体的密度为:ρ==。
    (2)因为原来两液体的质量相等(均为m0),且ρ1<ρ2,
    所以,由ρ=可知,V1>V2,即质量相等的两液体,密度为ρ1的液体体积较大;
    因为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所以,当V2全部用完、V1有剩余时,即两种液体所取的体积均为V2时(且V2=),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
    则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m剩=m0﹣ρ1V2=m0﹣ρ1=(1﹣)m0。
    故选:B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混合液密度的计算,关键是知道两液体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ρ混=、等体积混合时混合液的密度为ρ混′=。
    【大题】综合题(第6题4分,第7题6分,共10分)
    【题型】填空题
    【分值】4
    【题干】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同学们准备测量物质的密度,选取的器材有:酸奶、量筒、天平(带砝码)、烧杯。
    小新和小洋同学分别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酸奶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
    (3)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
    (4)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方案二: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装有适量酸奶的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酸奶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酸奶的体积V;
    (3)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m2;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______。
    分析与交流发现:方案一中测量体积偏______,测出密度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1)m2﹣m1(2)(3)小(4)大
    【分析】①方案一:已知烧杯的质量以及倒入酸奶后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就是酸奶的质量;
    ②方案二:已知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和倒入量筒后剩余的酸奶和烧杯的质量,两者之差就是倒入量筒的酸奶的质量;酸奶的体积已经测出,所以酸奶密度用ρ=计算;
    ③测量结果的偏差,从测量过程在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操作分析,密度大小的偏差从测量的物理量是否精确考虑。
    【解答】解:
    ①已知烧杯的质量m1和倒入酸奶后的总质量m2,所以酸奶的质量为m=m2﹣m1;
    ②量筒中酸奶的质量为m=m2﹣m1
    所以酸奶的密度为ρ==;
    ③方案一将酸奶倒入量筒时,由于烧杯壁上不可避免地沾有部分酸奶,导致用量筒测出的酸奶体积偏小;
    在质量一定时,由ρ=知,体积偏小,所以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
    方案一:(2)m2﹣m1;
    方案二:(3);
    分析与交流发现:小;大。
    【点评】实验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考虑到导致误差增大的因素,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
    【题型】解答题
    【分值】6
    【题干】如图所示,一个空烧杯质量为50g,装满水后质量为2.55kg。把正方体甲浸没在烧杯中,并把溢出的水擦干后,测得正方体甲、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为7.85kg。把甲取出后,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为1.55kg。实心正方体乙的边长为0.2m,质量为6kg,ρ水=1×103kg/m3.求:
    ①正方体乙的密度ρ乙;
    ②正方体甲的密度ρ甲;
    ③若沿实心正方体乙的上表面向内部挖去一底面积为0.01m2,高为h的长方体如图所示,并在挖去部分中倒满水,是否可能使乙变化后的总质量与甲的质量相等?若可能,请计算h;若不可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①知道正方体乙的边长,根据V=L3求出其体积,又知道乙的质量,利用ρ=求出正方体乙的密度;
    ②知道正方体甲、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以及把甲取出后烧杯和剩余水的质量,两者的差值即为正方体甲的质量,又知道装满水后烧杯的总质量可求放入正方体甲后烧杯溢出水的质量,物体浸没时排开水(溢出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利用V=求出正方体甲的体积,利用ρ=求出正方体甲的密度;
    ③根据m=ρV=ρSh表示出挖去后乙的质量,然后表示出挖去部分中倒满水后的总质量,然后让其等于甲的质量,从而求出答案。
    【解答】解:①正方体乙的体积:
    V乙=L乙3=(0.2m)3=8×10﹣3m3,
    正方体乙的密度:
    ρ乙===0.75×103kg/m3;
    ②正方体甲的质量:
    m甲=m总﹣m剩=7.85kg﹣1.55kg=6.3kg,
    放入正方体甲后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
    m溢水=m总水﹣m剩=2.55kg﹣1.55kg=1kg,
    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水(溢出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所以,正方体甲的体积:
    V甲=V溢水===1×10﹣3m3,
    则正方体甲的密度:
    ρ甲===6.3×103kg/m3;
    ③挖去后乙的质量:
    m1=m乙﹣m挖=6kg﹣ρ乙Sh,
    挖去部分中倒满水后的总质量:
    m2=6kg﹣ρ乙Sh+ρ水Sh,
    当m2=m甲时,6kg﹣ρ乙Sh+ρ水Sh=6kg﹣(ρ乙﹣ρ水)Sh=m甲,
    即6kg﹣(0.75×103kg/m3﹣1.0×103kg/m3)×0.01m2×h=6.3kg,
    解得:h=0.12m<0.2m,
    所以,可能使乙变化后的总质量与甲的质量相等。
    答:①正方体乙的密度为0.75×103kg/m3;
    ②正方体甲的密度为6.3×103kg/m3;
    ③可能,h的值为0.12m。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正确的得出甲的质量和体积是关键,有一定的难度。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6/3 10:51:49;用户:18633517695;邮箱:18633517695;学号:21976780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