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
    • 解析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1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2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3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1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2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03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练习题,文件包含03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3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
    1.作者介绍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当代诗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黄土情》《清晨之边》《羊想云彩》等。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文体知识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2)散文的特点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3)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散文一般可以分为:
    (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2)抒情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3.文化常识
    安塞腰鼓,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字音字形
    (1)生字注音
    瞳仁tóng rén恬静tián jìng亢奋kàng fèn晦暗huì àn
    束缚shù fù羁绊jī bàn闭塞bì sèrǒng zá
    严峻yán jùn震撼zhèn hàn磅礴páng bó 辐射fú shè
    渺远miǎ yuǎn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
    (2)多音字注音
    边塞(sài) 强大(qiáng) 旋风(xuàn) 遗落(yí)
    瓶塞(sāi) 强迫(qiǎng) 旋转(xuán) 遗赠(wèi)
    敷衍塞责(sè) 倔强(jiàng )
    (3)形近字
    地震(zhèn) 恬静(tián) 隐晦(huì) 绊脚石(bàn)
    振奋(zhèn) 括号(kuò) 后悔(huǐ) 陪伴(bàn)
    沉思(chén) 遗憾(hàn) 嘎小子(gǎ) 遗漏(yí)
    冗杂(rǒng) 撼动(hàn) 戛然而止(jiá) 派遣(qiǎn)
    (4)易写错的字
    蹦跳 瞳仁 飞溅亢奋 束缚羁绊 冗杂 磅礴 辐射
    5.词语释义
    瞳仁:瞳孔。
    恬静:安静,宁静。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文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闭塞:堵塞。
    蓦然:指突然,猛然。
    冗杂:繁杂。
    严峻:严厉、严肃,严重。
    烧灼:指高温炙烫。文中比喻安塞腰鼓强烈地感染着观众。
    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淋漓:形容畅快、酣畅。
    辐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渺远:遥远。
    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一下子被突然停止。
    6.课文朗读
    要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文中激昂、高亢的情调,需大声朗读,语速不宜快。如:“一捶起来/ 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句中的“发狠”“忘情”“没命”要重读,语调要一个比一个更重,读出渐次高昂的气势。再如:“耳畔/ 是一声/ 渺远的/ 鸡啼”,要读得轻,语速要慢, “鸡啼”不重读,要读成降调。整体朗读时,“打鼓前”要缓慢沉稳;“打鼓时”要高亢有力,越来越快,读出激情;“打鼓后”要恢复缓慢的节奏,读出戛然而止、余音绕梁的感觉。
    【重点难点】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开篇用一句短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这句话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奠定了本文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感情基调。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比喻
    形象地展示了腰鼓表演的壮美场面,写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声、形、光、力的震撼人心。
    (2)排比
    富有气势,节奏感强,表现了后生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表演的赞美之情。
    3.文章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何作用?
    (1)结构上:是文章的主线,将第二部分(第5—27段)很自然地分为四层,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整齐有序,节奏感强。
    (2)内容上:从场面、声响、击鼓的后生、舞姿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好”,使安塞腰鼓的内涵不断加深,突出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美,也使作者的赞美之情不断深化。
    4.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这里以第二人称“你”来写黄土高原,有何作用?
    (1)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感觉,亲切自然,便于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黄土高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5.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
    营造出一种极热闹之后的极安静的氛围。这里以动衬静,“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这声鸡啼将人们从热烈的表演中拉了回来。这里以“鸡啼”反衬寂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形象像诗一样生动
    一是“安塞腰鼓”,这是物的形象;二是“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是人的形象。安塞腰鼓是激情与活力的象征,如今在作者笔下仿佛是活生生的形象,有生命,有灵性,有语言。高原后生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他们竟能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跳出让世人惊奇的高原舞蹈。作者用诗意的眼光,看出他们身上的激情与活力,看到他们生命的质量。
    (2)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首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真实描写与想象描写相结合,既呈现了安塞腰鼓的表演画面,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其次,课文中多处使用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考点精讲
    一、散文的线索与层次
    1.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格的整体。
    2.散文线索的表现形式
    线索的选定往往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所以要抓住文章的线索,必须先明确线索有哪些形式。常见的线索有:
    (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
    (5)以地点为线索;
    (6)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3.分析线索的作用
    线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结构安排: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2)叙述条理:彰显行文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3)主题表达:使文章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4.把握线索的方法
    (1)整体感知找线索。既然线索贯穿全文,要找到这条主线,就必须先整体感知全文,这是准确寻找线索的前提。只有明确了作品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了解了材料的共同点,才有可能找准文章行文的线索。
    (2)特定标志找线索。作为文章的线索,作者往往会想办法凸显,这就为我们寻找文章的线索提供了钥匙。一般而言,行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空间转移的词句,反复出现的事物、道具、人物情感变化的词句,以及文章中的过渡句、中心句,有点睛作用的抒情、议论语句等,都可能是作品的行文线索。抓住这些,就能准确地找到文章的线索。
    (3)特定位置找线索。线索,常有一定的位置可供判断。如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结尾,事件之间的过渡段等,都是显露线索的重要位置,关注这些位置,对寻找线索会有帮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复杂的文章有的还拥有双线结构,即主线和副线或明线和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但并不是毫无联系,而是有着共同点,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散文层次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划分;
    (2)按地点的变换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按两个地点来划分);
    (3)按描述内容的不同划分(如:《春》一文按“盼春、绘春、赞春”可分为三个部分);
    (4)按情感的变化划分(如:《蝉》一文按“不喜欢蝉﹣﹣理解蝉﹣﹣赞颂蝉”分为三个部分);
    (5)按文章的总分总写作结构划分;
    (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大多用于表达感悟与哲理的散文)。
    二、理解散文的情感
    1.常见设题形式: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的看法,你是否赞同文中××的做法,为什么?
    (3)本文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2.把握作者情感态度
    (1)抓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分析关键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全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分析文章背景,把握情感态度。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特定的文章背景,一般是作者某个特殊人生阶段的有感而发,此时就要结合文章内容去分析作者写作时的所感所想,把握其中的情感。
    (3)抓住主要事件,分析情感态度。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分析作者情感的关键。理清事件脉络,理解事件深义,了解作者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出其中的情感。
    (4)联系文章主旨,体味情感态度。文章主旨是作者情感的最直接表达。
    (5)联系文章标题,探知情感态度。在一些文章中,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总结和文章主旨的高度概括,因此可以从标题切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6)根据文中人物,感知情感态度。特殊的人物,能够成为文章线索,并将文章串联起来,因此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能力训练
    【经典基础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蓦(mù)然 闭塞(sè) 晦(huì)暗
    B.挣(zhēng)脱 烧灼(shuó) 安塞(sài)
    C.冗(yǒng)杂 戛(jiá)然而止 羁(jī)绊
    D.恬(tián)静 骤(zhòu)雨 亢(háng)奋
    【答案】B
    【解析】A. 蓦(mò)然。
    B. 挣(zhèng)脱,烧灼(zhuó)。
    C. 冗(rǒng)杂。
    D. 亢(kàng)奋。
    故选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舞 沉稳 戛然而止B.羁绊 辐射 惊心动魄
    C.震撼 躁热 元气淋漓D.磅礴 渺远 大彻大悟
    【答案】C
    【解析】ABD没有错别字。C“躁热”应为“燥热”。
    故答案为:C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黄土高原上,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观众的心也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A.爆 突然 颤抖 寂静B.演 蓦然 颤抖 恬静
    C.爆 蓦然 颤栗 寂静D.演 突然 颤栗 恬静
    【答案】C
    【解析】答此类题需先将所给词语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总之,判断正确答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好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选词填空一定要观察语境,然后斟酌词义,选择后再通观一遍。如“爆”字与下文的“火烈”相照应。“颤抖”是因为紧张或害怕,与语境不符,所以用“颤栗”。“恬静”有闲适之意,与语境不符,所以选“寂静”。根据排除法,答案选C项。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极度兴奋)
    C.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昏暗)
    D.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声音突然中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C项理解有误,“晦暗”在句中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成语的“含义”: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B.(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却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三班能够流畅背诵《安塞腰鼓》的同学超过30多人,比起四班来可是强多了。
    D.通过观看腰鼓表演,使我领略到了陕西汉子的豪迈激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B.用词不当,句子没有转折关系,应删去“却”;
    C.成分赘余,可删去“30”后的“多”;
    D.成分残缺,缺乏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故选A。
    6.对下列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③即使是最激越、最欢快的歌曲,一个人唱起来,不也有点寂寞吗?
    ④雌莺孵卵时,雄莺在旁边千呵万护,与它共同迎接小生命的降生,直至长大后也不分离。
    ①比喻 ②排比 ③反问 ④拟人
    B.①比喻 排比 ②反复 ③反问 ④拟人
    C.①排比 ②反复 ③设问 ④拟人
    D.①比喻 排比 ②排比 ③设问 ④拟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自己仔细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A将鼓点比喻为骤雨,将流苏比喻为旋风,将脚步比喻为乱蛙,将瞳仁比喻为火花,将风姿比喻为斗虎。这五个共同构成排比。
    B“隆隆,隆隆,隆隆”构成反复。
    C“不也有点寂寞吗”是反问。
    D“雄莺千呵万护”,赋予雄莺以人的特点,所以是拟人。
    故答案为:B
    7.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并没有冬天》等。
    B.《安塞腰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这种体裁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C.安塞腰鼓是陕北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D.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为民众析福、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
    【答案】A
    【解析】《并没有冬天》是近代贺敬之撰新诗集,收二十首。不是刘成章的作品,故A错误,选A。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赞颂了安塞腰鼓充满着活跃、强盛的生命力。
    B.“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句话赞颂了安塞腰鼓的壮阔场面、豪放情感和火烈气氛。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柔美风情的赞美。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话采用了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C.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拿柔弱的江南与粗犷豪放的西北对比,突出大西北的雄伟气势,所以“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柔美风情的赞美”分析错误;
    故选C。
    【提升精选练】
    阅读《安塞腰鼓》选段,完成各题。
    ①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②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③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④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⑤但是:
    ⑥看!——
    ⑦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⑧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便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⑨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⑩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⑫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
    ⑬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1.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3.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4.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5.比喻,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音、光彩和力量。
    【解析】1.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着生命的激情,具有震撼人、吸引人的力量。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悄奔放。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文章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这样安排内容上说:以南风的动和后生神情的静,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效果,衬托出后生的英姿飒爽。从结构上讲:为下文写“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表演腰鼓做铺垫和蓄势。
    3.考查词语的表现力。
    “似乎”意思是好像,仿佛。表猜测语气。在此语境表示“好像从来不曾响过”,这个词语不能去掉,否则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不实事求是。所以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
    “但是”单独成段,表示强烈的转折,短小精悍;再劈头盖脑的一句“看”,吸引读者的目光,给人以震撼的感觉,还暗指下面的内容精彩。另外也有为后文写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起到蓄势的效果。
    5.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是比喻。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音、光彩和力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强健的风姿与激越的鼓声。
    【能力拓展练】
    (一)(2023上·陕西咸阳·八年级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
    汪曾祺
    ①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尖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②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③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玉,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的香。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④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⑤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⑥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⑦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⑧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⑨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⑩“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⑪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长,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唱个歌,把狗听。”
    ⑫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⑬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⑭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⑮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⑯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⑰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⑱乘凉。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⑲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⑳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文章首段中“夏天的早晨真舒服”一句出现了两次,是否重复?请简要分析。
    2.第②段的栀子花之言,比较粗俗,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汪曾祺爱写美食和各地小吃,文字不但色彩斑斓,还有立体感,如《端午的鸭蛋》,写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从蛋中冒出来了。而文中第⑬段画线句子的描写也极为传神,请从词性和感官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
    4.有人说:“散落世间的趣味儿,却可以被汪曾祺老先生以神奇的丝线加以串连。他的散文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的典范。”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散神不散”的角度对本文进行赏析。
    5.这篇极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文一定能触发你的生活感悟,请模仿汪曾祺的文风,选择某季节的一种事物加以描述,在字里行间表达你的情感。
    【答案】1.不重复。第一次侧重于写夏天的早晨天气凉爽,自然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是审美愉悦。第二次侧重于表现写大字、读古文带来的精神愉悦。 2.是为了突出栀子花“粗粗大大”“碰鼻子香”等极为朴实的特点,使栀子花的形象更生动传神。 3.运用动词和拟声词,从触觉的角度切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吃西瓜的感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夏天的清新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4.[示例]本文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到了极致。“形散”主要指没有主要人物、主要故事、主要景致;“神不散”主要指文章的中心。文章首先写夏天早晨的感觉,接着一种接一种谈夏天的事物。作者写这些事物,只是淡淡地谈,写完即止,决不铺张。但看似散漫,实则贯穿全文的是对夏天的一种感受是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意对即可) 5.示例:漫步时,拾眼看见了一株石榴树,突然发觉它竟是如此的美丽。微风一吹,挂着石榴的枝条轻轻摆动,石榴摇摇晃晃,如皮球般调皮,如鹅卵石般圆滑,如太阳般温暖。它们的颜色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石榴已经按耐不住,红彤彤的外皮裂开一个大大的笑脸,露出了孕育在里面的晶莹剔透的宝石;有的还微微泛青,仿佛还留恋着与梦的邂逅……
    【解析】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文章第①段,作者先用了“空气很凉爽,草尖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来描绘初夏的清晨的自然景象,接着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来介绍早晨的活动,而后再次转到说“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第一次出现的“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这句话,是为了引出对夏天早晨环境的描述,侧重于写实;而第二次的“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是在描述了自己沉迷于书法和古文阅读之后的精神愉悦的状态,有所感想,这是一种情感的表现,侧重于抒情。
    因此,“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这句话在这一段中虽然出现了两次,但是两次出现的意义是不同的,不算重复。这种重复句式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有了韵律感,同时也加强了作者对夏天早晨之美的喜爱感情。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②段“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这句话语言直接、朴实,有些粗俗。这种直白、朴实的语言,恰恰突出了栀子花与众不同的特点。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香气浓烈,丝毫不讲究什么“淡然”,而是 “香得痛痛快快”的,有一种豁达的魄力。通过这种直接且具有感染力的语言,作者向我们展现了栀子花散发着自我,奔放自由的特征。同时,这句话的出现也使这段文字更具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从而使读者能够更立体,更真实地感受到栀子花的鲜活形象。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此题要求从词性和感官的角度简要赏析。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中“悬”“剖”这些动词的运用,很生动;“喀嚓”是个拟声词,也很有趣;“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这里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感官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夏天吃西瓜的感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夏天的清新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散文语言特点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文章的形式上看似是杂乱无章,内容上又似乎是对夏天的随意写写。但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景致和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夏天深深的喜爱。
    “形散”主要表现在其没有固定的情节,没有主要的人物,没有主题,全篇都在对夏天中各种细节的描写。如第①段描绘了早晨的凉爽,第②段写到了栀子花。然后不断跳跃的切入各类花草、虫子等夏天的景象,如牵牛花,秋葵,凤仙花,至西瓜,再到蝈蝈,金铃子,乘凉等等。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小故事、小景致毫无章法地穿插在文章中,看似杂乱。
    然而,“神不散”主要表现在文章的中心明确。虽然文章看似是对各个夏日元素的随意描写,但实际上,这篇文章贯穿始终的是对夏天这个主题的深深眷恋。无论是描写各种开在夏日的花,还是说夏日的西瓜,甚至是讲述夏夜中抓蝈蝈的故事,都在传达作者对于夏天的热爱。这种对夏天的情感贯穿始终,就让我们感到“神不散”。只要读者读了这篇文章,就会被作者对夏天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所感染。所以,这篇文章是形散神不散的典范。(意对即可)
    5.本题考查语言运用。此题为开放式试题,答题时要注意三点:①描写的是某一季节的事物;②模仿汪曾祺的文风,从用词特点、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着手,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化感受;③注重描写的表达方式。
    示例:今天的太阳显得格外热情,天上没有一丝云,热辣辣的光线直射人间,晒得树叶蜷缩着身体,蝉在树上拼命地大叫,惹得本来就心烦意乱的人们更加烦躁,狗也在树下占了个地方,呼呼的吐着舌头,散发热气。几乎每株看起来大一些的树荫底下,都有一群人在乘凉,他们拿着把大蒲扇,扇出的,却是热风,肩膀上搭着一条雪白的毛巾,不停的擦着脸上豆大的汗珠。漫步时,抬眼看见了一株石榴树,突然发觉它竟是如此的美丽。微风一吹,挂着石榴的枝条轻轻摆动,石榴摇摇晃晃,如皮球般调皮;如鹅卵石般圆滑,如太阳般温暖。它们的颜色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石榴已经按耐不住,红彤彤的外皮裂开一个大大的笑脸,露出了孕育在里面的晶莹剔透的宝石;有的还微微泛青,仿佛还留恋着与梦的邂逅……
    (二)(2022下·重庆梁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桃花鼓声安塞
    刘成章
    ①安塞在延安正北,离延安只有四十公里,可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我家的亲戚朋友,去过安塞的屈指可数。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一说可以通到山西,一说可以通到靖边。春天的安塞,满山桃花,老辈人说,每年三月从洞那头吹进去的桃花瓣,直到六月才能从这边飘出来。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
    ②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乘车去安塞。安塞路不好走,因为西川河弯弯曲曲,常常挡在路上,大小石头在波浪中出没,这可忙坏了司机的双手,时而换高档时而换低档,一个同行者喊道:“哎呀,快把人摇得散了黄了!”
    ③一进入安塞地界,到处是五谷的气息:玉米的、谷子的、糜子的、小麻的、黄豆的、豌豆的,还有地椒的气息、羊的气息。地椒是这里和志丹、吴起一带独有的一种香味浓郁的野草,到处都是。
    ④此时的我,已经工作多年,少年时代的浪漫情怀所剩无几,看见真武洞洞口时,觉得它无非是个较大的山洞。
    ⑤这是我对安塞最初的印象
    ⑥其时我在延安歌舞团从事创作。有一天在院子里,我看见一些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
    ⑦我心旌摇曳,产生了创作冲动,想写一写安塞腰鼓。为此,我又专程去安塞看打腰鼓。安塞这时已修建起相当气派的大礼堂。当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贺玉堂,是一个已经在好几部电影中唱过歌的著名民歌手,他在他的办公窑洞,为我放声高歌,那奇高的嗓音,让我叹服。他还就近找了几个腰鼓手给我表演,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然而,几次提笔,又搁下。从生活到艺术,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后来我认识到,那是因为我内心的认知和感情,还未到火候。
    ⑧又过了好几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人心大顺,万马驰鸣。我去关中西府千阳农村下乡,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不久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就像以前发表作品一样,心里浮起一阵快意,不过很快就烟消云散,一切如常。
    ⑨后来,这篇文章不断被选入各种散文选本。而且,它好像变成了一群鸟儿,扑棱着翅膀,落上了如大树小树一般的各种语文课本。此时我才意识到,它已成了我的代表作,贴在我的身上了,长在我的身上了。于是,我常常会想起安塞。
    ⑩去年我回到延安,受邀又一次来到安塞。
    ⑪现在的安塞,已是延安的一个区,高楼鳞次栉比,一派现代城市气象。市中心矗着一座金色雕塑,造型是鼓手在捶击腰鼓,充满动感。他的双脚飞舞的场地,是一面大鼓的造型,鼓面光亮,鼓身鲜红。安塞人,已经用腰鼓做了城市的招牌和名片。
    ⑫而我的注意力,已经落在一些斜背腰鼓的小朋友身上了。那是红军小学的娃娃。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我的《安塞腰鼓》,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
    ⑬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人道是“杏花春雨江南”,但这儿不属于江南,而属于北国,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在安塞,在日头映红的安塞,在石鲁笔下的火红高崖下,孩子们忘情地歌舞。迎着高原的阳光,那些桃花瓣,从真武洞里飘出极多极多,简直是喷出来的。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花瓣有如金的质地,铿锵劲舞;花瓣片片散发着香气,展示着这片土地的芳华。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
    ⑭眼前是桃花鼓声安塞,是打腰鼓的安塞。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
    6.文章以真武洞的浪漫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
    7.围绕“安塞腰鼓”,“我”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请完成下列填空。
    看农村后生给舞蹈演员示范打腰鼓,“我”被镇住→文化局副局长找腰鼓手给“我”表演,(1)→看小朋友们打腰鼓,(2)。
    8.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⑫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2)适当的朗读技巧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具张力。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示重读,“V”表示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
    9.本文和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在人物描写上有何不同?
    10.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6.渲染神秘气氛,增添神秘感,烘托安塞神秘浪漫之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7.“我”再一次被感染,久久难以平静 “我”被情绪的红包裹着 8.(1)运用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打腰鼓的小朋友们眼神的明亮炽烈,脸庞的甜美亮丽,情绪的热情饱满,突出小朋友们的生机勃勃。(2)C 9.本文写安塞腰鼓,着重描写了小孩子们打腰鼓的情景,在腰鼓的豪放刚劲中融入了孩子们的可爱烂漫;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则重在写后生,描绘了一群后生打腰鼓的场景,将腰鼓的奔放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10.表达了作者对安塞民俗的赞美;对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的赞美;对年轻一代新生力量的赞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
    【解析】6.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上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根据第①段中的“只是听说,安塞有个真武洞,那洞很神秘,藏着无数故事”可知描写了真武洞的神秘,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根据“这个浪漫的故事,使我很是着迷”可知,有烘托了安塞神秘浪漫之美,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结构上:“使我很是着迷”的同时也使读者着迷好奇,故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为下文写安塞腰鼓的内容做铺垫,引出下文。同时也与第⑬段写“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相呼应。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
    根据题干的“文化局副局长找腰鼓手给‘我’表演”可知定位在文章第⑦段,根据此段中的“他还就近找了几个腰鼓手给我表演,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可概括“我”的情绪为:“我”再一次被感染,久久难以平静;
    根据题干中的“看小朋友们打腰鼓”可知定位在文章第⑫段,根据此段中的“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以及情绪的红,包裹着我,我成了喜庆的中心”,这里“情绪的红”指的是情绪激动、昂扬。故可以概括为:“我”被情绪的红包裹着。
    8.(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根据句中的“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好看的小脸蛋上……甜美亮丽”可知应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判断描写手法: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分析人物特征:写出打腰鼓的小朋友们眼神的明亮炽烈,脸庞的甜美亮丽,以及结合后一句“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袅袅上升的地气在一起”可知突出了小朋友们情绪的热情饱满、生机勃勃。分析作者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和赞美。
    (2)本题考查朗读技巧。
    朗读要与句子结构、内容以及情感主旨相符合。C.有误。“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是一个完整的偏正结构短语,“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与前两个分句形成并列关系,无需停顿。
    故选C。
    9.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手法。
    本文写人的之处有两处,一处在第⑥段“有一天在院子里……那是任何演员都学不来的”,是略写。一处在第⑫和⑬段,是详写。故本文写人主要写小孩子们打腰鼓的情景。⑬段“打起腰鼓的孩子们,腿脚欢蹦,精气神四射,鼓槌上的流苏飞舞,用语言极难形容”“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等句子突出了孩子们打腰鼓的豪放刚劲;⑫段而“听说我来了,呼啦啦地跑到我的面前,要给我表演打腰鼓。他们的眼神,明亮而炽烈。他们那些好看的小脸蛋上,不知吸收过多少阳光,甜美亮丽”“他们身上腰鼓的红、背带的红、流苏的红”等句子又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⑬段“霎时间,我仿佛看见真武洞里飘出漫天的桃花瓣!”“花瓣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映着一片,上下翻飞……”作者照应文章开头真武洞的浪漫传说,又写出孩子们打腰鼓的浪漫。
    我们所学的《安塞腰鼓》则重在写后生,描绘了一群后生打腰鼓的场景,将腰鼓的奔放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
    10.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
    根据第⑥段“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自愧虽然去过安塞,却不曾发现安塞还有这样一种灿烂的艺术”,第⑦段“我再一次被那腰鼓感染了,久久难以平静”,第⑧段“心里也鼓胀着空前炽烈的激情。结果,只用了两个小时,我就把《安塞腰鼓》写了出来”可知,作者被安塞打腰鼓的美深深震撼,表达了作者对安塞民俗的赞美;
    根据第③段“一进入安塞地界,到处是五谷的气息”,第⑥段“我看见……那动作如霹似雳,直击人心,顷刻把我镇住了。一问,那些后生全是安塞来的。他们打腰鼓的英姿,出神入化,震荡心魄”,第⑬段“是北国里的安塞、粗犷的安塞、强悍的安塞、谷子南瓜苹果飘香的安塞、‘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安塞,这儿是‘桃花鼓声安塞’”可知,表达了西北高原人勤劳、刚毅,表达了对西北高原人的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根据第⑬段“而那些孩子们,则是一片环宇的光芒,一群火的精灵”,⑭段“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想起老人们说的,娃娃们若成了优秀的腰鼓手,一辈子都会蓬勃向上,永不沉沦”可知,新一代的新生力量也不可小觑,他们的生命力也是蓬勃旺盛的,故还表达了对年轻一代新生力量的赞美;
    根据第⑭段“这腰鼓的磅礴气势,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的优秀传统”可知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
    (三)(2023上·福建漳州·八年级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诗湾
    刘成章
    ①延安有个极富浪漫气息的地方,叫做诗湾,竟没有一篇游记写过它。而诗湾,是极有文化价值的所在,是很值得看一看、写一写、品味一番的。
    ②陕北有许多叫湾的地方,如张家湾、寸草湾等等;湾这个词儿也常用,如河湾、石湾等等。不过那些湾,都稀松平常,唯这诗湾,让人眼睛一亮。
    ③诗湾地处延河岸边,清凉山底部,创建于宋,后经历代承续,摩崖石刻很多,只是由于日久风化,不少已漫漶。然而,较清晰的仍有五十多处,参差错落,布满全湾。
    ④诗和湾,一个是文学名词,一个是地理名词,本是两个毫不搭界的词儿。诗是语言的精灵,而湾,是C形之地,上面有石有土有草有花,有人的脚印、羊的蹄痕;诗印在纸上,读在口中,而湾,存在于大地上。可是延安,却把它们奇异地组合在了一起。它漾动着延安特有的风土灵气。恐怕除了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哪里都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了。我相信,即使一些没有到过延安的人,听到诗湾这样的名字,心里也会升腾起一片好奇。
    ⑤清嘉庆本《延安府志》说:“清凉山阿,多名人题咏,石刻参差磊落,里人呼为诗湾。”所谓里人,指的是当地老乡。可见延安土著的命名才能。诗湾这个名字,即使放到全国看,也是独一无二的,是别异的,比诗还诗,是可以和响彻全国的陕北民歌相媲美的。
    ⑥在距离诗湾不远的地方,一块巨石高高悬空,巨石之下,是一道凹进去的石崖,悠悠岁月,风雨剥蚀,崖上形成了巧夺天工的天然线条,像云霞一般美丽。因此,在那巨石上,古人就刻有“宛若云霞”几字。
    ⑦在诗湾之旁,有一景致叫做“水照延安”。那是一个月牙形的石钵,石钵里蓄有水,从其一角斜视,可看见对面山上的古城墙,倒映在水面。石钵边竖一有趣的碑,碑上反刻着几个字,映到水里后,才变为正的,是“水照延安”四字。而其实,站在这儿,正可一览延城全貌,三川二水尽收眼底。
    ⑧诗湾的下边是月儿井,左边是印月亭。月儿井是一口十余米深的六角古井。合上印月亭,透过里面的一个圆孔,可以看到月儿井里的水面,井水悠悠浮一月,有时还可看到星星。
    ⑨在诗湾,镌刻于石崖上的诗,篇篇都是书法艺术,虽久经风雨剥蚀,满目沧桑,但真草篆隶,各闪其辉。假如后退几步,人们可以看到诗湾上方的山形地貌。那里有窑洞,有院落,有出墙枣枝,有伸向晴空的卫星天线,有扯长声儿正在唤猪的大妈的身影。随即,一个婆姨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这婆姨,真像是从风趣的民歌中走出来的,一派欣喜的步履,走进了诗湾的世界,成了一首当代民间诗歌信天游,其脚步踩着的铿锵新韵,与古诗交相辉映。
    ⑩不久,那个婆姨上新城了,整个诗湾静悄悄的,好像等着我继续品味。我再次抬头,重新凝望诗湾,凝望那高悬于半空的石头的诗页,好像望着一本刚出版的诗刊。其中有北宋驻守延安的战将和诗人范仲淹的诗作:《依韵和延安庞龙图柳湖诗》,他那“秀发千丝堕,光摇匹练柔”“胜处千场醉,劳生万事浮”,让人沉醉其中。在这儿,与范诗旗鼓相当的还有韩世忠的名词《满江红》。当我读着它们的时候,我知道我是在仰视着我们古时延安人的威武高度。
    ⑪面对诗湾,清代延安知府张伟题诗道:“层层高阁倚星辰,诗壁留题时代新。长羡范韩名不休,风流继起更何人。”他那时根本不会想到,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延安成了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这儿的诗情诗意诗葩,硬是超越了以前的任何年月。
    ⑫那时,一张张油墨未干的《解放日报》,就从这山上飞出,著名作家丁玲就主编着此报的文艺副刊,而这些,距离诗湾只有数十米的光景。这样,在我的思维中,诗湾和《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就重叠了,或者,诗湾成了这个副刊上的一个显眼栏目。
    ⑬就在那一时期,艾青的诗,柯仲平的诗,何其芳的诗,公木的诗,贺敬之的诗,李季的诗,戈壁舟的诗,联翩出现在延安。不过,它们与既往的旧体诗不同,这些诗散射着崭新的光芒。哦,一湾的糜谷一样的诗行,一湾的点燃火把的节奏,一湾的红旗翻卷的韵律。它们飞在天上就是鹰鹞,落在地上就是流水。它们使延安的一些崖,一些石,一些窑院,一些柳树槐树,一些吹响的梅笛或管子,一些送饭的小罐和新开的田垄,都曾一闪一亮。
    ⑭但可惜,这些划时代的新诗,却并没有刻在诗湾里面。我想,如果因为诗湾的地方有限,延安有的是湾,有的是石崖,可以另辟一座新的诗湾,把那些诗,还有更多的歌颂延安的优秀诗歌,都刻在上面。这无疑会成为一件文坛盛事。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2年05月13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延安诗湾“没有一篇游记写过它”,是为了引出下文,突出延安诗湾文化价值。
    B.第⑩-⑬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从宋代到清代,再到现当代,写出了诗湾诗歌的发展。
    C.本文用优美细腻、富有诗意的语言叙写了革命圣地延安的悠久历史及诗歌的丰盛。
    D.全文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延安诗湾的热爱和赞叹。
    12.文章题目“延安诗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不过那些湾,都稀松平常,唯这诗湾,让人眼睛一亮。(赏析句子)
    (2)合上印月亭,透过里面的一个圆孔,可以看到月儿井里的水面,井水悠悠浮一月,有时还可看到星星。(赏析加点词)
    14.第⑨段中“婆姨”的出现与诗湾有什么关联?请简要分析。
    15.第⑬段中提到的艾青的诗是否使你联想到课本名著导读《艾青诗选》,请你谈谈如何读现代诗歌?
    【答案】11.D 12.“延安诗湾”这一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即延安诗湾;该题目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3.(1)运用对比手法,将那些湾与诗湾对比,突出了诗湾的独特,引出本文描写对象延安诗湾,为下文做铺垫;引出描写对象延安诗湾,为下文做铺垫。
    (2)“浮”指的是“漂浮”,写出了月亮的影子倒映在井水之上的形态,生动形象。 14.“婆姨”的出现给诗湾的场景增加了一抹情趣,也使诗湾的景色更加完整,有人有物的景才是完整的;写“婆姨”是动,婆姨离开后变成了静,属于动静结合。 15.(1)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2)品味诗歌的语言;(3)把握诗歌的意象;(4)体味诗歌的情感;(5)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解析】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通读全文可知,文章有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延安诗湾的热爱和赞叹。没有说明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选D。
    1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
    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第①段“延安有个极富浪漫气息的地方,叫做诗湾”,第③段“诗湾地处延河岸边”,第⑥段“在距离诗湾不远的地方,一块巨石高高悬空”,第⑦段“在诗湾之旁,有一景致叫做‘水照延安’”,第⑧段“诗湾的下边是月儿井,左边是印月亭”,第⑨段“在诗湾,镌刻于石崖上的诗,篇篇都是书法艺术”等内容可知,全文围绕“延安诗湾”来写,这一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即延安诗湾,是全文的线索;诗和湾,一个是文学名词,一个是地理名词,本是两个毫不搭界的词儿,为什么叫做“诗湾”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3.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从“不过那些湾”“唯这诗湾”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再结合第②段“陕北有许多叫湾的地方,如张家湾、寸草湾等等;湾这个词儿也常用,如河湾、石湾等等”可知,将那些湾与诗湾对比,那些湾“都稀松平常”,而诗湾“让人眼睛一亮”,突出了诗湾的独特,引出本文描写对象延安诗湾,为下文做铺垫。
    (2)从词语角度赏析。“浮”的本义指漂流,漂浮。“可以看到月儿井里的水面,井水悠悠浮一月,有时还可看到星星”指的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井水的水面之上的样子,好像是月亮漂浮在水面上,语言生动形象。
    14.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结合第⑥段“在距离诗湾不远的地方,一块巨石高高悬空”,第⑧段“诗湾的下边是月儿井,左边是印月亭”,第⑨段“在诗湾,镌刻于石崖上的诗,篇篇都是书法艺术,虽久经风雨剥蚀,满目沧桑,但真草篆隶,各闪其辉。假如后退几步,人们可以看到诗湾上方的山形地貌。那里有窑洞,有院落,有出墙枣枝,有伸向晴空的卫星天线,有扯长声儿正在唤猪的大妈的身影”等内容可知,这些段落描写的是诗湾景物,是“物”;“随即,一个婆姨出现在我的视线中。这婆姨,真像是从风趣的民歌中走出来的,一派欣喜的步履,走进了诗湾的世界”描写的是人,“婆姨”的出现给诗湾的场景增加了一抹情趣,也使诗湾的景色更加完整,有人有物的景才是完整的;再结合第⑩段“不久,那个婆姨上新城了,整个诗湾静悄悄的,好像等着我继续品味”可知,写“婆姨”是动景,婆姨离开后,整个诗湾又变成了静,属于动静结合。
    15.本题考查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阅读现代诗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形象。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只有把握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因此,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四)(2023下·福建泉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抗风桐
    欧世金郑茂琦等
    ①沿着环岛路,伫立着一排无言的“战士”——抗风桐。它们枝叶稀疏,常年翠绿,虽历经风吹日晒,树干却挺拔向上。
    ②军嫂魏莉上岛探亲的第一天,就被丈夫赵凯龙拉去与抗风桐合影留念。作为第一批登岛的中队官兵,赵凯龙了解岛上的一草一木。“它就像沙漠里的胡杨,生命力特别顽强。吹断一根枝条,落在地上就会生根发芽,又长出一棵树来。”赵凯龙向妻子介绍抗风桐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骄傲的神采。
    ③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魏莉目睹了守岛官兵训练和执勤的场景。当与全岛军民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在祖国最南端的城市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她真正体会到了丈夫守岛的意义。
    ④下岛的前一天,两人并肩在岛上散步。走着走着,魏莉忽然在一棵抗风桐旁停下脚步。 她仰头凝视着它巨大的树冠,又摸了摸它粗粝的树皮,若有所思地说:“你们都像这树,抗风,枝枝杈杈都连着小岛的泥土……”赵凯龙听后,扯着路旁抗风桐的枝条,久久没有说话。
    ⑤第二天,魏莉坐在船上,紧紧搂着孩子,把丈夫最喜欢的歌儿哼唱了一路:“小岛上有片美丽的绿色,抗风桐的名字你可曾听说;它就像我们亲爱的战友,肩并肩一同守望着祖国……”
    ⑥在中队,赵凯龙是名副其实的“老三沙”。对于家人,他常怀愧疚,可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从上岛的第一天起,他记住了队长的话,“扎下根来,成为狂风吹不倒、恶浪冲不垮的抗风桐”。
    ⑦训练、巡逻、站哨……岛上的日子重复、平淡而又琐碎。然而,平淡生活里也常有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
    ⑧永兴岛作为一座以“风岛”著称的岛屿,全年超过 200天被6级以上大风侵袭。在数次紧急救援中,赵凯龙和战友们驾驶冲锋舟,冒着滔天巨浪营救遇险的地方船员; 狂风骤雨掀翻了宾馆屋顶,正在救助被困人员的赵凯龙与锋利的铁皮擦肩而过……台风过去后,中队官兵发现,岛上不少树木都遭到破坏,有的被拦腰折断,有的被连根拔起,唯有抗风桐傲然挺立。
    ⑨几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让赵凯龙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新认识。他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新上岛的战友听:“不要被平静的海面麻痹神经,不要因为生活的琐碎抛弃梦想,我们的光荣,在于时刻准备迎接狂风暴雨。”
    ⑩岛上训练场地受限、训练设施不足,却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班长赵凯龙带领战友们在 40多摄氏度的沙地里进行耐高温训练,负重15公斤在松软的沙滩上武装越野,在附近海域开展擒敌对抗,利用自制杠铃和废弃轮胎进行体能训练……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这孤寂的海岛营盘上,赵凯龙像抗风桐一样迎风成长,以过硬的比武成绩,被总队评为“十大军事训练标兵”。
    ⑪清晨,金色的海浪击打着黑色的礁石,一群海鸥不时从海面上掠过,远处游弋的舰艇隐约可见。岸上,赵凯龙带领战士们整齐列队,开始了新一天的巡逻。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正好照在他们胸前的党员徽章上,光彩熠熠。
    (《解放军报》2023-05-23,题目有改动)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深情的笔调介绍了赵凯龙迎风成长的先进事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B.训练、巡逻、站哨……岛上的日子重复、平淡而又琐碎,赵凯龙感到消极低沉。
    C.永兴岛作为一座以“风岛”著称的岛屿,全年超过200天被6级以上大风侵袭。
    D.“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指40多摄氏度的沙地、松软的沙滩、附近海域便于训练。
    17.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她仰头凝视着它巨大的树冠,又摸了摸它粗枥的树皮,若有所思地说:“你们都像这树,抗风,枝枝杈杈都连着小岛的泥土……”(赏析句子)
    ②狂风骤雨掀翻了宾馆屋顶,正在救助被困人员的赵凯龙与锋利的铁皮擦肩而过……(赏析加点词)
    18.文章写军嫂魏莉的言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第⑦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文章以“抗风桐”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6.B 17.示例:①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魏莉对丈夫的理解,表达了魏莉对丈夫及海岛战士的赞赏之情。
    ②擦肩而过:原指没有抓住机会,在这里指赵凯龙在救助被困人员时躲过锋利的铁皮,生动形象地写出赵凯龙救人时的危险,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 18.示例: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军嫂魏莉的言行,从侧面衬托出守岛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守卫海岛的决心。 19.示例:第⑦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训练、巡逻、站哨……岛上的日子重复、平淡而又琐碎”概括守岛战士日常工作,“平淡生活里也常有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引出下文对战士们冒着危险营救遇险的地方船员的叙述,表现出战士们无私奉献、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20.示例:文章以第三人称叙事,着重介绍了永兴岛战士赵凯龙迎风成长的先进事迹,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之情。题目一语双关,指环岛路旁的树——抗风桐,又指守卫祖国海岛的战士。题目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
    【解析】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先读懂文章内容,找出与原文不一致之处,再作出判断。
    B.有误,结合“对于家人,他常怀愧疚,可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可知,虽然岛上的日子重复、平淡而又琐碎,但赵凯龙没有感到消极低沉;
    故选B 。
    17.本题考查赏析语言。
    (1)“仰头凝视”“摸了摸”是对军嫂魏莉的动作描写,“你们都像这树,抗风,枝枝杈杈都连着小岛的泥土……”是对军嫂魏莉的语言描写。结合“你们都像这树,抗风,枝枝杈杈都连着小岛的泥土”可知,魏莉理解丈夫对海岛的感情,表达了魏莉对丈夫及海岛战士的赞赏之情。
    (2)“擦肩而过”原意是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结合“狂风骤雨掀翻了宾馆屋顶,正在救助被困人员的赵凯龙与锋利的铁皮擦肩而过”可知,“擦肩而过”在这里指赵凯龙在救助被困人员时差点碰上锋利的铁皮,生动形象地写出赵凯龙救人时的危险,表达了对他的敬佩。
    18.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文章写“魏莉忽然在一棵抗风桐旁停下脚步。她仰头凝视着它巨大的树冠,又摸了摸它粗粝的树皮,若有所思地说:‘你们都像这树,抗风,枝枝杈杈都连着小岛的泥土……’”“魏莉坐在船上,紧紧搂着孩子,把丈夫最喜欢的歌儿哼唱了一路:‘小岛上有片美丽的绿色,抗风桐的名字你可曾听说;它就像我们亲爱的战友,肩并肩一同守望着祖国……’”,这些文字写军嫂魏莉的言行,可以看出魏莉解丈夫对海岛的感情,理解丈夫守岛的意义,像丈夫一样对海岛充满热爱,从侧面衬托出守岛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热爱、守卫海岛的决心。据此作答即可。
    19.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第⑦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训练、巡逻、站哨……岛上的日子重复、平淡而又琐碎”是对守岛战士日常工作的概括,表现出战士们默默守卫海岛、无私奉献的精神;“平淡生活里也常有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引出下文对赵凯龙和战友们冒着滔天巨浪营救遇险的地方船员的经历的叙述,表现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据此作答即可。
    20.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
    结合①段中“沿着环岛路,伫立着一排无言的‘战士’——抗风桐”“阳光穿过抗风桐的枝叶”可知,“抗风桐”指环岛路旁的树——抗风桐;
    结合④段中“你们都像这树,抗风,枝枝杈杈都连着小岛的泥土”,⑤段中“小岛上有片美丽的绿色,抗风桐的名字你可曾听说;它就像我们亲爱的战友,肩并肩一同守望着祖国”可知,“抗风桐”还指守卫祖国海岛的战士。据此作答即可。
    (五)(2023下·山东济宁·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苏堤听雨
    曹积三
    ①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
    ②漫步苏堤,身旁桃花默默地吐着红晕,柳枝静静地垂着新绿。周遭的世界好似都在聆听着雨声,只有湖中的画船在慢慢地移动着……
    ③雨声很奇妙,朝远听,让人想起孵蛋时,大鸟在巢中翻动草枝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动静;听近处,传来的是那蚕儿嚼食桑叶的“沙沙”响……
    ④听着,听着,湖面漫起了乳白色的水汽,画船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地,隐没在雾霭中了。四合里,白茫茫一片。刹那间,仿佛红尘不再,飘飘然进入了幻境,一个嗓音压过了雨声;
    ⑤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⑥是大诗人苏东坡吗,还是有谁在吟唱?抑或我产生了幻觉?
    ⑦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那一刻,觉得天地皆无,脑际淡定而洁静,仿佛漂浮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兀地,传来吟诵之声:
    ⑧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⑨随着那声音,依稀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一捧银须飘然而至……
    ⑩待雾气慢慢散去,哪有什么老者,山、树,依然;我,仍是我也。
    ⑪我一直以为,雨丝是连接上苍与红尘的精灵,而那雨中的雾慢,便是它精心设计的一个让人奇遇的幻境,是人与遐想对话的时空隧道。所以,我总愿听雨,希冀邂逅奇迹。
    ⑫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坐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雨声……
    ⑬脚下,不过丈许,便是缓缓流淌的哥伦比亚河。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我默默地祈祷着,等待着……
    ⑭雨,终于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儿砸在树叶上,砸在河面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⑮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雷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喊着妈妈……
    ⑯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
    ⑰母亲辛劳一生,儿是多么想能让娘多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可母亲还是乘鹤而去了。我祈盼着哥伦比亚河上漫起大雾,能让我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然而,河上始终没有起雾。雨点儿倒是愈下愈大了,最后,变成了滂沱大雨。我坐在长椅上,任雨浇淋着,心里念着母亲的恩情,眼前是母亲的音容,雨水和泪水流在了一起……
    ⑱因了雨声牵系着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我渐渐地成为痴情的听雨者。更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觉得听雨是美妙的。雨,是有颜色的;雨声,同样具有缤纷的色彩。
    ⑲去贵州采风,行至莽莽的山岭之中,但见高高的杜鹃树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那殷红的花朵如燃烧的燹火,似飘荡的旗帜,煞是耀人眼目。
    ⑳在那花海中掠过时,碰巧遇到了一场骤雨。透过车窗朝外望去,直觉得那随风摇曳的雨丝,被杜鹃染得红莹莹的。漫山遍野的雨声,迎着狂飙在怒号,叫人如临当年鏖战的疆场。耳畔,传来震破敌胆的冲锋号声;眼前,是呐喊着前赴后继的热血男儿的身影……
    ㉑这雨声,浴着刀光血花,旌旗猎猎,它的颜色是红彤彤的。
    ㉒奔波在内蒙古草原上,为自己的电视剧采景。车行至雅玛吐山下,远远地便见广袤的绿草原上雾幔如涛,巍峨的山顶云色峥嵘。心“咯噔”一下,“暴雨将至”!
    ㉓果然,不大工夫,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眨眼之间,车窗上水流如瀑。雨势助着风势在肆虐,车如大浪中的小船,在不停地颠簸着……
    ㉔无奈之下,司机只好将车停下了。“哇哇”的雨声传进车来,其壮阔的声响,叫人联想到草场上的万马奔腾;又好似一群豪放的蒙古族汉子拉着马头琴,在狂唱着“呼麦”;宛若看到深秋时节金风扫荡桦林,梢头舞动,落叶如浪,成群的苍鹰振翅翱翔的景象。
    ㉕车窗上,雨瀑慢慢地变成了细流,淡淡的鱼肚白变成了青蓝色。
    ㉖“雨停了!”我边说边走下车来。举目望去,山那边还在下着小雨。雅玛吐山顶的墨云,已变成瑰丽的晚霞。经雨的草地十分鲜亮,红花紫卉,娇艳生姿。远处的雨声和那草色溶在了一起,是那般的翠绿,翠绿得叫人迷醉。
    ㉗雨声的颜色变幻无穷。
    ㉘你瞧,苏堤上,当雾幔隐退,满目都是绿色,那雨声也是绿色的。但草原的雨,绿得秾丽,响得粗犷而豪放;而西湖的雨,绿得清秀,响得婉约且隽永。一个像持弓驭马的塞北汉子;一个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
    (节选自《天津日报》2023年3月17日)
    21.作者围绕“听雨”写了哪些经历?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2.文章讲述作者小时候被母亲送到祖大娘家躲雨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3.文章的语言给人以委婉含蓄及清新优美之感,你认为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24.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主旨?
    【答案】21.在西湖旁的苏堤听雨;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雨;在贵州的莽莽山岭之中听雨;在内蒙古草原上听雨。 22.运用插叙,写出“我”小时候害怕雨声的原因,写出“我”对母亲的担心,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的思念。 23.文章借景抒情,善用比喻等手法,不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使语言委婉含蓄;文章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使语言清新优美。 24.感情基调:温和、明朗、清新、真挚动人。主旨:表达了对雨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2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②——⑥段内容可知,可以概括为:在西湖旁的苏堤听雨;依据⑦段“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可概括为: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依据⑫——⑱内容可概括为: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雨;依据⑲——㉑内容可概括为:在贵州的莽莽山岭之中听雨;依据㉒——㉗内容可概括为:在内蒙古草原上听雨。
    22.本题考查分析插叙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⑮段“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可知,本段文字使用了插叙的写法,依据“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雷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喊着妈妈……”可知,这写出“我”小时候害怕雨声的原因,写出“我”对母亲的担心,既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更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3.本题考查分析选文语言特点和主要写法的能力。
    依据⑲段“但见高高的杜鹃树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那殷红的花朵如燃烧的燹火,似飘荡的旗帜,煞是耀人眼目”、㉓段“果然,不大工夫,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眨眼之间,车窗上水流如瀑。雨势助着风势在肆虐,车如大浪中的小船,在不停地颠簸着……”可知,全文多处使用了比喻等手法,不仅运用清新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特点,而且能抒发作者的情感。依据全文内容可知,全文主要叙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几个听雨片段,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雨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的感情。
    24.本题考查文章感情基调和主旨分析。
    依据本文内容可知,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旁的苏堤听雨、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雨、在贵州的莽芬山岭之中听雨、在内蒙古草原上听雨等具体情节,借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的思念。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应是温和、明朗、清新、真挚动人。主旨可以提炼为:作者表达了对雨的爱恋,对生活的热爱。
    (六)(2023下·广东茂名·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
    宗璞
    ①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项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②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③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④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看,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⑤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⑥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枚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⑦“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它们又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⑧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⑨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⑩我知道,春归去了。
    ⑪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偈风倦,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霏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霏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⑫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选自《语数外学习》2020年第1期,有删改)
    25.为了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小州为第一段设计了一个朗读脚本,下列选项中对此段朗读处理欠妥的一项是( )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v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注:上面的朗读符号所示:v表示停顿,·表示重读,∧表示连接。
    A.整个语段应采用低沉的语气来朗读,节奏较快,表达出对二月兰的喜爱。
    B.“浩大”重音要处理的悠扬而又轻快,体现出“我”的欣喜。
    C.“二月兰”前停顿,突出燕园的野花中,二月兰开花的情景是与众不同的。
    D.最后画波浪线的句子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表现出二月兰随处而开的特点。
    26.结合语境,从加点词感情色彩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这花开得好放肆。
    27.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我知道,春归去了”的理解。
    28.本文与《紫藤萝瀑布》一样,作者借景物来暗示自己的情思,赋予景物一定的寓意。联系作者在文中所述经历,简述作者借二月兰暗示了自己怎样的情思?赋予了二月兰哪些象征意义?
    【答案】25.A 26.“放肆”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赋予二月兰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二月兰开得旺盛、热闹,开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欣赏、赞美之情(或“喜爱之情”) 27.“春归去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归,意味着二月兰蓦然消逝。“归去”寓意丰富,隐含着作者对二月兰的依依不舍,凸显“送春”的情味。(或者:能回答出对“春归”的理解,即春天结束了;能答出二月兰的消逝,引发作者对二月兰的不舍、伤感、惆怅、失落;能回应题目“送春”。) 28.(1)情思:①自己幼小、平凡像二月兰那样顽强奔放地绽放,保持自己平凡的本色。②自己经历病痛等逆境,应该像二月兰那样乐观执着、坚韧豁达。(或者能回答到关键词“甘于平凡、积极乐观、坦荡豁达、谦逊质朴”均可)
    (2)象征意义:①象征着活力高扬、不受规矩约束、坚忍顽强的精神。②象征着忠心和执着的春的使者。(或者:象征着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的人;象征着尽情尽兴、持久的精神;象征坚守岗位、忠诚的人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2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及朗读能力。
    A.“整个语段应采用低沉的语气来朗读”说法有误,在文中作者对二月兰是喜爱的,所以用低沉的语气不符合整个文章的感情色彩;
    故选A。
    2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词语角度赏析。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放肆”的本义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含贬义。结合第⑤段“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分析,这里是贬义褒用,“放肆”一词写出了二月兰开花时无拘无束的率真,开得旺盛、繁密、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旺盛生命力的赞叹和喜爱之情。
    2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春归去了”意思是春天结束了,“归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以人的动作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结合前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可知,这里写二月兰的蓦然消逝。“归去”寓意丰富,隐含着作者对二月兰的依依不舍,同时“春归去了”还凸显了“送春”的情味。
    2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和写作手法。
    (1)考查情感主旨。
    由第①段“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项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第②段“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可知,二月兰寄寓了作者:自己幼小、平凡像二月兰那样顽强奔放地绽放,保持自己平凡的本色。
    由第③段“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第⑪段“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偈风倦,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结合作者家庭及个人的经历可知,自己经历病痛等逆境,应该像二月兰那样乐观执着、坚韧豁达。
    (2)考查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即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由第②段“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可知,二月兰象征着象征坚守岗位、忠诚的人。
    由第⑤段“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可知,二月兰象征着不受规矩约束,自由奔放的精神。
    由第⑦段“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可知,二月兰象征着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的人。
    由第⑪段“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偈风倦,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可知,二月兰象征着忠心和执着的春的使者。
    (七)(2023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呵护好自己这株花树
    王继颖
    ①我的办公室搬到城北临街的三层简易楼内。狭小的空间容纳了我在内的11个人。每日上班,楼北的街上卡车轰轰隆隆来往,楼南的汽修厂叮叮当当忙碌,办公室仿佛被嘈杂声浪包围的船舱。
    ②我的工作间窄窄的窗台上,明明媚媚几盆花儿。棱柱状、手指状、球状……各种形状的绿,色彩都润泽。数十朵小花,从绿的茎叶间盈盈飞出,紫红的、粉红的、绯红的,有的像迷你蝴蝶、有的像微型喇叭。
    ③最惹眼的当属蝴蝶兰。袖珍的花盆,顶着三片椭圆敦厚的绿叶子。去年初冬,两片叶腋间伸展出的两茎细长灵秀的绿,变化出两串绿珍珠。绿珍珠一开口,笑出几瓣鲜丽的紫红,没几天便幻化出娇艳的蝴蝶,姿态优雅,楚楚诱人。第一朵花绽开时是元旦,寒假后上班,两支绿茎上已聚了十几只紫红的蝴蝶,参差错落的花瓣,正是舒展曼舞的蝶翅。这静止的舞姿,比翩翩的样子更让人青睐。5月中旬,两串蝴蝶还在展翅静舞,两支绿茎上仍有新的绿珍珠鼓出来。7月初,绿茎上犹留几只美蝶不肯飞落。更显敦厚的叶腋间,又探出两茎纤秀的新绿,它们又将在时光里伸展,变化出绿珍珠,幻化出紫红的蝴蝶。
    ④我惊艳于蝴蝶兰典雅的花颜,也惊叹着它绵长的花期。
    ⑤周末,我独自在办公室加班,疲劳之际默立窗前,顿觉心旷神怡。发到微信朋友圈的照片上,各色鲜艳的花,蝴蝶兰在最醒目的位置。我配了一联七言句子:“翩翩欲舞添神韵,陋室生辉伴我忙”评论区一位好友盛赞:“蝴蝶兰真让人眼馋!”一位好友抱不平:“也该夸夸四季梅,另外几盆花也一派生机!”
    ⑥我细细端详四季梅,比起蝴蝶兰,花叶略小。枝权上两两对生的椭圆叶子,脉络清晰,繁茂娇润;朵朵秀丽的花,轻灵粉红,各自团圆着近似菱形的柔美五瓣,亦是舞姿静雅的俏蝴蝶。五瓣梅、天天开、日日新、四时春……默念它众多的名字,感动于它日日花开、四季长春的美。
    ⑦再打量另外几盆花,无论是刺球上顶着微型喇叭花的绯花玉,还是没开花的麒麟掌、金手指、树马齿苋,各有各的美质,盆盆富有生机。美好的名字,都折射着它们不逊于蝴蝶兰、四季梅的颜值。我沉浸在这花的世界里,宁静而欢愉。
    ⑧这些花,本来叶亮花鲜地生活在我家飘窗内。女儿带回的一只顽皮小猫,凭尖牙利爪打破了它们的岁月静好,害得它们枝折花落,残败不堪。我带花逃难一般,载它们穿过大半座城到单位,把空们搬到三楼办公室的窗台上。每日上班,于忙碌的间隙,浇水松土,隔三岔五搬到卫生间冲洗茎叶,呵护它们更加悉心。假日里,值班的同事们不忘给花们浇水。花们很快恢复蓬勃的生意,绿叶亮泽,红花鲜丽。
    ⑨被窗外嘈杂的声浪包围着,同事们把简陋的办公室收拾得整洁如家,面目模糊的老旧瓷砖也擦得一尘不染。大家安静愉悦地忙碌,热情和谐地互助,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工作日中午或晚上默对窗前花,手头若无工作,我喜欢读书、静思、写作,也偶有文章见诸报端。7月前后听到两个消息:一位外卖小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后再次参加高考,考出了好成绩;收废品的大叔,在矮小破旧的出租屋里,自学美术书籍,完成油画作品上千幅。
    身为普通人,我们都是能动的花树,既可呵护好陋室里的花株,也可呵护好自己这株花树。自己这株花树,既可选择沃土、寻得水源和阳光,也可扎根贫瘠、战胜干旱和阴郁;既可勃发明润的绿叶,也可绽放绮丽的花朵;既可奉献丰硕的果实,也可撒播希望的种子。
    (摘自《中国城市报》,有删改)
    2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写工作环境的简陋恶劣,与下文我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B.文中蝴蝶兰、四季梅及另外几盆花,各有各的美质,又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C.第⑧段的插叙,是为了表达对顽皮小猫摧残“这些花”的愤怒之情。
    D.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由花及人,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30.面对叶亮花鲜的各种花树,我的情感态度有何变化?请填写下表。
    3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第③段)两支绿茎上已聚了十几只紫红的蝴蝶,参差错落的花瓣,正是舒展曼舞的蝶翅。(从修辞角度赏析)
    (2)(第⑨段)同事们把简陋的办公室收拾得整洁如家,面目模糊的老旧瓷砖也擦得一尘不染(赏析加点词语)
    32.文中哪些事件分别与第⑨段中“呵护好陋室里的花株”和“呵护好自己这株花树”相照应?请简要概括。
    33.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悟。
    【答案】29.C 30.①惊叹(惊艳) ②感动 ③欢愉(或“宁静”、“沉浸”) 31.(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蝴蝶兰比作蝴蝶(或将花瓣比作舒展曼舞的蝶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蝴蝶兰盛开时优雅的姿态和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蝴蝶兰的喜爱和赞美。(意思相近即可。)
    (2)“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洁干净(,写出了同事们打扫卫生的整洁程度,赞美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人生态度”) 32.(1)照应“呵护好陋室里的花株”的事件:①我不辞辛劳,把花从家里带到单位。②我忙碌中依旧悉心呵护花。③值班的同事们不忘给花们浇水。
    (2)照应“呵护好自己这株花树”的事件:①在简陋恶劣的环境中,同事们认真收拾房间,安静愉悦地忙碌,热情和谐地互助。②我在闲暇时间喜欢读书、静思、写作,并偶尔发表作品。③外卖小哥再次参加高考,考出好成绩。④收废品的大叔,在矮小破旧的出租屋里,完成油画作品上千幅。 33.示例: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犹如一株花树,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呵护好自己,是我们应该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以乐观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它。即便遭受挫折失败,只要心怀梦想,勇毅前行,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由第⑧段“女儿带回的一只顽皮小猫,凭尖牙利爪打破了它们的岁月静好,害得它们枝折花落,残败不堪。我带花逃难一般,载它们穿过大半座城到单位,把空们搬到三楼办公室的窗台上”可知,本段的插叙是为了交代这些花的来历,并非表达对小猫摧残“这些花”的愤怒;
    故选C。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由第③段“最惹眼的当属蝴蝶兰。袖珍的花盆,顶着三片椭圆敦厚的绿叶子……化出绿珍珠,幻化出紫红的蝴蝶”可知,本段描绘我观察到的蝴蝶兰,由第④段“我惊艳于蝴蝶兰典雅的花颜,也惊叹着它绵长的花期”可知,我观察蝴蝶兰对应的情感是:惊叹,惊艳;
    由第⑥段“我细细端详四季梅……感动于它日日花开、四季长春的美”可知,我观察四季梅对应的情感是:感动;
    由第⑦段“再打量另外几盆花……我沉浸在这花的世界里,宁静而欢愉”可知,我打量另外几盆花对应的感情是:欢愉、宁静、沉浸;
    31.本题考查此句的赏析。
    (1)由“十几只紫红的蝴蝶”“正是舒展曼舞的蝶翅”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蝴蝶兰比作蝴蝶,将花瓣比作舒展曼舞的蝶翅,以蝴蝶之形喻花朵之形,生动地描绘出了蝴蝶兰盛放的优雅和美好,“舒展曼舞”则以动态之景描绘出蝴蝶兰的生机勃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蝴蝶兰的喜爱和赞美。
    (2)“一尘不染”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恰与前面的“面目模糊”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同事们打扫卫生的整洁程度,表现出同事们打扫卫生的认真,透露出作者对同事们积极生活、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的赞赏。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1)“呵护好陋室里的花株”主要体现在我、同事们对办公室的这些花的悉心照料,由第⑧段“我带花逃难一般,载它们穿过大半座城到单位,把空们搬到三楼办公室的窗台上。每日上班,于忙碌的间隙,浇水松土,隔三岔五搬到卫生间冲洗茎叶,呵护它们更加悉心。假日里,值班的同事们不忘给花们浇水。”可概括出:①我不辞劳苦,把花从家里带到单位。②我忙碌中依旧悉心呵护花。③值班的同事们不忘给花们浇水等三件相关事例;
    (2)结合第⑩段“自己这株花树,既可选择沃土、寻得水源和阳光,也可扎根贫瘠、战胜干旱和阴郁;既可勃发明润的绿叶,也可绽放绮丽的花朵;既可奉献丰硕的果实,也可撒播希望的种子”可知“呵护好自己这株花树”的意思是:追逐卓越、提升自我,或者在艰苦环境中积极向上。由第⑨段“我喜欢读书、静思、写作,也偶有文章见诸报端……一位外卖小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后再次参加高考,考出了好成绩;收废品的大叔,在矮小破旧的出租屋里,自学美术书籍,完成油画作品上千幅”可概括出:①我在闲暇时间喜欢读书、静思、写作,并偶尔发表作品。②外卖小哥再次参加高考,考出好成绩。③收废品的大叔,在矮小破旧的出租屋里,完成油画作品上千幅;由第⑨段“同事们把简陋的办公室收拾得整洁如家……大家安静愉悦地忙碌,热情和谐地互助,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可概括出:④在简陋恶劣的环境中,同事们认真收拾房间,安静愉悦地忙碌,热情和谐地互助。
    3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
    结合第⑩段“自己这株花树,既可选择沃土、寻得水源和阳光,也可扎根贫瘠、战胜干旱和阴郁;既可勃发明润的绿叶,也可绽放绮丽的花朵;既可奉献丰硕的果实,也可撒播希望的种子”可知,作者所说的“悉心呵护自己这株花树”的意思是人生应当努力奋斗,不断提升自己,哪怕在艰苦环境中,也不能轻言放弃,要努力为自己打拼出精彩,积极地投入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结合本文的主旨和自己生活经历谈谈感受即可。
    (八)(2023下·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条河流
    佚名
    ①我怀念那条河。
    ②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③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是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④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是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⑤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⑥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⑦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⑧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⑨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⑩我已找不到当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⑪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⑫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⑬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⑭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⑮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34.文章开头第一段作者说“我怀念那条河流”,结合全文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怀念那条河流的原因。
    35.第⑭段画线句子说:“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怎样理解这段文字的意思?
    36.纵览全文,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任选一处,分析作者做了怎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37.曾经沧海难为水,在你的内心深处,是否也有那样的“一条河流”?请用简要的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
    【答案】34.它带给我童年的欢乐,是记忆中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它哺育和滋润了我;它源远流长、温柔、浩然,带给我无穷的精神力量;它也是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 35.运用了比喻地修辞,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必将毁灭自己。 36.示例:①当初河流生机盎然和现在成了干涸的遗体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人们对河流的破坏,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深地怀念之情。②我童年在河里的种种乐趣和现在孩子们在河滩上的单调乏味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人们对河流的破坏实际上也伤害到了孩子们的童年,剥夺了孩子们的童趣。③我对河流的认识从原来的“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们”和后来意识到要“理所当然地去珍惜”,体现了作者认识的深刻变化和对那条河流的悲惨结局地深刻反思。 37.示例:在我生长的城市,有一条名为“青龙河”的河流。它横贯城市的中部,从郊区流经市区,最终汇入附近的大海。青龙河是城市的母亲河,沿岸绿树成荫,两岸的景色宜人。我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和朋友们在青龙河边嬉戏玩耍,夏天时我们会在河里戏水,感受清凉。河水清澈见底,时常可以看到游弋的小鱼。河岸边有一片宽广的公园,人们在那里散步、跑步,享受着宁静的河畔风光。
    【解析】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④段“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可概括出:它带给我童年的欢乐,是记忆中美好景象和童心童趣的象征;
    结合第⑦段“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可概括出:它哺育和滋润了我;
    结合第⑤段“我在静夜里向身后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第⑥段“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真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可概括出:它源远流长、温柔、浩然,带给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结合第⑩段“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可概括出:它也是我感情和思想变化的触发点。
    35.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将我们人类比作河流中的鱼,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我们破坏了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的心灵不再纯洁。呼唤大家珍惜和保护自己的家园,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6.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作用。
    第③段“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与第⑨段“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将当初河流生机盎然和现在成了干涸的遗体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人们对河流的破坏,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深地怀念之情;
    第④段“我在河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与第⑨段“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将童年在河里的种种乐趣和现在孩子们在河滩上的单调乏味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人们对河流的破坏实际上也伤害到了孩子们的童年,剥夺了孩子们的童趣;
    第③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芬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鹂鸟的啼鸣两岸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与第⑬段“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将我对河流的认识从原来的“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们”和后来意识到要“理所当然地去珍惜”,体现了作者认识的深刻变化和对那条河流的悲惨结局的深刻反思。
    3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写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条河流”,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可。
    示例:我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远看它绿的像一条翠绿色的绸带,蜿蜒曲折地绕着小山村;近看它清得可见河底游动的鱼虾。夏天,小河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只要太阳公公来到河边,一群孩子等放了学,就争先恐后地向河边跑去,边跑边脱衣服。到了河边迫不及待跳下去。河里顿时溅起了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流水声和孩子们嬉戏声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曲动听的交响乐。可爱的小河,你是我心中的歌!我愿化作一朵浪花,随你一起奔腾,向前,向前!
    (九)(2023上·福建三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大汗淋漓,衬衣全都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3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描写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以恶劣的生长环境突出枣树的生命力顽强。
    B.第⑨段加点字“颤栗”是发抖、打哆嗦的意思,我因以前的俗气的思想情感而害羞、恐惧。
    C.“石崖上的枣树”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D.本文由物及理,将描写枣树的形象、记叙自己的经历、抒发情感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
    39.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0.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赏析加点词语)
    (2)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1.文章⑥、⑦段引用《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2.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子“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的理解。
    【答案】38.B 39.路过的人们,望枣兴叹;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 40.(1)“悻悻”形容失意的样子,这里生动地写出了“我”和朋友费尽力气爬上石崖,枣树近在眼前却又摘不到的惋惜、失落和不甘的心情。
    (2)运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枣树果实的诱人和难以获得,表现了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心情。 41.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2.枣树身处逆境不畏艰难,顽强地结出又大又多的枣子,这些枣唤醒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让人尽全力追求,这就像诗的境界。枣树给人带来心灵的启迪:追求不到要释然,面对美好事物要学会欣赏,这是浪漫的情怀。
    【解析】3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B.“我因以前的俗气的思想情感而害羞、恐惧”有误,结合第⑨段“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其中“企慕情境”的意思是企羡、仰慕,是一种情感心理,是指作者把内心强烈的企慕情感用艺术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形成的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美学境界。作者对枣树产生仰慕、敬佩之感,可知此处“颤栗”表达了“我”对枣树的敬佩,而不是“我因以前的俗气的思想情感而害羞、恐惧”;
    故选 B 。
    3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②段“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概括为:路过的人们,望枣兴叹;
    结合第③段“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概括为: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
    结合第③段“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概括为:年轻后生扔石打枣;
    结合第⑤段“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进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概括为:“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
    4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悻悻”形容失意的样子,结合第⑤段“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进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分析,这里生动地写出了“我”和朋友费尽力气爬上石崖,表达了对枣子的渴望,枣树近在眼前却又摘不到,表达了他们对无法实现的愿望的深深失望、惋惜、失落和不甘。
    (2)结合第④段“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通过重复“那么多人的”强调了枣树对人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运用排比修辞,增强了语言气势,突出了枣树果实的诱人和难以获得;结合第④段“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分析,可知人们只能看着枣子,却想不到办法获得枣子,表现了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心情。
    41.本题考查文中引用诗文作用。
    引用《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结合第⑧段“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第⑨段“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作者通过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去掉一些自身俗气;这句诗还丰富了枣树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引用民歌使人顿悟了枣树给人的美感是一种距离上的美,改变作者的心情,去掉自身俗气。美好的事物,与人们有一定距离,它虽然远离着人们,却总在召唤人们,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和境界。
    4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①段“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缓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分析,枣树身处逆境不畏艰难,枣树所结的枣子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但是它所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这种享受是诗意和浪漫的,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这些枣唤醒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让人尽全力追求,这就像诗的境界;
    结合第⑨段“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分析,企慕情境,是指作者把内心强烈的企慕情感用艺术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形成的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美学境界;结合第⑨段“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可知枣树给人带来心灵的启迪,当追求不到时,就可以释然,学会欣赏它,也是一种浪漫,到达可望不可及的美学境界。
    (十)(2023上·湖北孝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①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②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③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④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林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苍茫。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就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⑤这株柳树大约有两人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⑥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⑦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⑧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⑨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4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试品析本文题目的妙处。
    44.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着力描写了高原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主角是高原柳,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的灞河柳?
    45.文章第⑤段具体描写了这株柳树,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6.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寄托作者的情感?作者赞美了这株柳树怎样的精神?
    【答案】43.点出了文章的主角“柳”,指出了特殊的生长环境,用“一株”强调了独一无二,与文中的“一株柳”遥相呼应,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44.(1)突出高原环境条件的恶劣,不利植物生存,为了突出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2)用对比手法衬托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恶劣,更深层地反映出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45.先总写树粗和叶茂;然后写树干和树枝的粗实坚硬,以及树叶的浓绿;最后写柳树的整体形象。(意近即可) 46.托物言志。赞美了这株柳树不畏怯生存环境的危险和艰难,并与之顽强抗争的精神。
    【解析】43.本题考查赏析题目。
    解答此类题,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
    题目中的“青海高原”点明了这株柳树特殊的生长环境,柳树多生长于平原水边,然而这株柳树却生长于青海高原;“一株”强调了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再也没有第二株,它是独一无二的;题目中的“一株”与①段中的的“这是一株柳”、②段中“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④段中“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相照应,突出了文章描写和抒情的重点。
    4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和对比写法的作用
    (1)本小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根据③段“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可知,描写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寸木不生、青石嶙峋”表现了植物生存环境的恶劣;根据④段“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就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可知,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这株柳树却生长得如此壮观,从而突出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2)本题考查赏析对比的写作手法。
    第⑧段写了作者家乡的灞河柳,根据⑧段“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可知,此句表现了灞河柳的生存环境优越,在作者的家乡极易生长繁殖的特点;根据本段“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可知,作者家乡的灞河柳生活环境优越,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当中,突出了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
    4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
    根据⑤段中“这株柳树大约有两人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可知,总写这株柳树的粗壮和树叶的茂密;根据“树干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可知,写这株柳树的树干粗实坚硬,叶子葱绿;根据“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可知,写这株柳树的总体形象,给人强大的感召力。
    46.本题考查文章的写法和对主旨的把握。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根据⑤段“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⑥段“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⑦段“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⑧段“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⑨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可知,作者通过写青海高原中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体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最终成就了高原中的唯一一片绿荫,通过对这株柳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故为托物言志的写法。
    根据⑦段“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⑧段“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⑨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惧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体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可知,青海高原上的这棵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惧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是聚合全身的力量,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与恶劣的环境抗争,用顽强拼搏的精神去克服种种困难,最终长成壮丽的风景,成为高原中唯一的一片绿荫。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交响
    刘成章
    ①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延安。
    ②记得那年离别时,风吹着我的黑发。今天,当我再来时,头上已是白雪厚积。
    ③虽然我老了,臃肿了,但延安应能认得我;而延安,却变得令我目眩神迷。
    ④眼前是延安吗?当然是。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延安变得我也认不出了!
    ⑤枣园那几棵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大梨树,曾经给领袖们许多清凉,现在它们擎天矗立,蓊蓊郁郁,越长越茂盛了。实在想象不到它们居然可以长到那么高!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脸上闪烁着梨叶间撒下的光斑,灰布军装八角帽,手提小马扎,瞻仰,流连,围坐一圈讨论。既是重温滚烫的初心,也是寻找那绝美的伏笔。一队一队,摩肩接踵,出入于每一位领袖的窑院,立定天地精神。枣园四周的梁梁峁峁,沟沟岔岔,以至全延安的千山万岭,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
    ⑥包心菜似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紧抱着延安。古书上说:“三山鼎立,太和第一。”太和就是清凉山。清凉山最高。它山顶上的太和庙,被巨掌捧着,金碧辉煌。可是现在,你退回到凤凰山上看看吧,清凉山上那一握金光,猛扎扎落下来了,落了好几个层级。其实,清凉山一点儿也没有变矮,只是在它的后边,削平了33个山头,填埋了更多的沟壑。削平和填埋中,金属的悬崖隆起,隆起;玻璃的绝壁隆起,隆起;钢筋混凝土的山峦,隆起,隆起。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78.5平方公里的辽阔,40余万的人的喜和乐,陕北口音的歌腔笑韵,硬生生地被托起来了,举起来了,在半空里,在云中,在霞中,在鹰翅旁。
    ⑦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
    ⑧也记得,延安城周边的千百条沟壑,年年月月冷清无人,纵有野花野草,也是道不尽的寂寞,自生自灭。现在,摩天楼丛掩去了沟壑,那楼丛开的花朵是一扇一扇的玻璃窗,和那窗里的三弦弹奏、小曲轻唱:“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那一丛一丛的马兰花,一丛一丛的野艾,则成了人们阳台上的摆设。
    ⑨驾车在延安行走,总会碰到一座座大山,不由分说地挡住你的去路,你还来不及思索,车子已进入一条条隧道,满壁灯光,云霞明灭。延安自古挖窑而居,延安的黄土天生是挖窑的好材料。现在,人们把挖窑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杨家岭、大砭沟,还是黄蒿洼、万花山,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唐朝诗人章碣的《对月》诗,好像是专门为今天的延安写的:“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
    ⑩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一首歌谣:“燕子回来找旧窝,找了一天没着落。”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一溜一溜的房舍,一块一块的牌匾,温馨而浪漫的小街,虽然还弥漫着当年的气息,但我扑上前去攫①住的是一连串的迷失。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在旧窝前用手机留了影。延水汤汤,在不远处流过,在我的心头流过。
    ⑪此次回延之前,我和97岁高龄的诗人贺敬之通过话。贺老说,他和我很近。我听了心里热乎乎的。贺老和我,都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前来瞻仰延安的人,都可以随口背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这句诗最贴切地道出了时代的心声,不管把它放到哪段历史的诗词中,都会力压群芳,引人叫绝。
    ⑫在《回延安》中,诗人还说:“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⑬此刻,面对母亲延安,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了。“一盏盏电灯”“一排排绿树”,早已是过去的故事。而母亲延安,也绝不只是换了一件新衣。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语言,索性借用贺老写过的一句唱词来表达我的感触:“看眼前,是何人?/又面熟,又面生。”
    ⑭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有删改)
    [注]①攫(jué):抓。
    47.参照已知内容,在下列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延安新貌。
    ( )——( )——楼丛林立人民幸福——( )
    48.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犹记得,古延安沟壑纵横,街市只在逼仄的夹缝中喘息。(赏析加点词语)
    (2)现在,我就像这只燕子,怎么也找不见我的旧窝了。(赏析句子)
    49.回答下面的问题。
    (1)面对变化巨大的延安,作者借用贺敬之写过的唱词表达感触。请说说你对“又面熟,又面生”的理解。
    (2)分析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结合《安塞腰鼓》鼓声内容,说说你对刘成章作品语言风格的理解。
    50.请联系课文《回延安》第四节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为本文第13段中“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设计一处朗读。
    示例: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作者选取了“街道”“楼房”“电灯”“绿树”等典型事物来描写延安城,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等重叠量词应重读,突出延安城的具体变化,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答案】47. 青山绿水环境美好 新区隆起发展蓬勃 隧道连接交通顺畅 48.⑴喘息”即喘气、呼吸急促之意,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古延安的街市空间十分狭窄,与上文延安新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新区隆起蓬勃发展的赞美之情。
    ⑵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离巢之后找不到自己旧窝的燕子,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延安的变化之大的特点,同时暗含作者隐隐的失落、伤感,表达了作者对古延安的怀念之情。 49.(1)“面熟”指的是信天游、革命旧址、宝塔山、延河水依旧,当年的气息依然弥漫,延安精神一直都在;“面生”指的是眼前的景象变化太大,今日延安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延安精神如同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 (2)《安塞腰鼓》和文中划线句子都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加上短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体现作者汪洋恣肆、慷慨激昂、刚健雄浑的语言特点。 50.(1)三个“通了”应重读,并且情感层层深入,表达出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的震撼与赞美之情。 (2)“锁在”、“闭塞”与“通了”三个词重读,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得来不易的感叹与赞美之情。 (3)本句可以采用前低后高的语调,读出延安城巨大的变化,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得来不易的感叹与赞美之情。 (4)前面“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语速稍缓,后面“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语速可加快,读出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的喜悦与赞美之情。
    【解析】47.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拟写答案应与“楼丛林立人民幸福”相同,都由两个四字短语组成。根据第⑤段中的“一改当年黄漠漠的干瘪的颜色,全都变绿了,水意溶溶。一丝丝轻灵的细雨,说来就来了,就像秦岭之南。雨中的枣园,燕子低掠翅带雨,宛若唐寅笔下的江南小景。千百年来,一直被老黄风频吹的延安,成了翠绿的延安、湿润的延安、水晶晶的延安、江南一样的延安”可得:青山绿水环境美好。
    根据第⑥段中的“延安新区,灿烂地隆起了”和第⑦段中的“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可得:新区隆起发展蓬勃。
    根据⑨段中的“处处都有隧道。延安周围的群山,都被隧道串起来了”“汽车快如银箭,车轮碾着丹霄,满眼是水晶台殿般的隧道风光”可得:隧道连接交通顺畅。
    4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从加点词角度赏析句子,首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喘息”是喘气、呼吸急促之意。“喘息”把古延安人格化,这是拟人,再古延安与现在的延安做了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在新时代延安发展蓬勃的气势,不可阻挡。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新时代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2)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我就像这只燕子”“找不见我的旧窝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比作燕子,将以往的延安比作旧窝。结合上文第⑨“今日之延安,真是别有洞天”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燕子和旧窝的感情,就是“我”对旧延安的感情,“找不到”暗含作者对旧延安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隐隐的失落和伤感。
    49.(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根据第④段“信天游依旧,革命旧址依旧,宝塔山连同宝塔依旧,依旧的延河依旧哗哗啦啦地哼唱着奔流。此刻云彩此刻风,也有几分当年的感觉”可知,面熟的是信天游、革命旧址、宝塔山、延河水、延安精神。根据第⑦段“而现在,有一种力量,使亘古不变的延安街市,有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飞冲天,好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和第⑭段“回看革命的来路,延安的秧歌一直扭到了北京城,我们的队伍一直载歌载舞。而今天的延安,在欢庆我们党的百年辉煌之际,阳光照透的林间,光线有如各种琴弦,其间还有笛子、唢呐、圆号、萨克斯,一场恢宏的交响乐,响彻云天”可知,面生的是现在延安的变化。
    (2)本题考查句子语言风格。
    结合《安塞腰鼓》中鼓声的内容如“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可知,都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反复可以增强语气、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而排比则可以达到节律强劲的效果,节奏和谐,显得感情丰富。文章中同时使用排比和反复可以体现作者汪洋恣肆、慷慨激昂、刚健雄浑的语言特点。
    50.本题考查朗读技巧。
    朗读时,重音的词是最能体现句子中心的关键词,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调的变化也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语速的缓急也应体现作者情感的变化。结合语境先分析作者的情感,再找到关键词划分朗读节奏。句子“被锁在山沟里、千百年闭塞着的延安——风,通了;气,通了;经脉,通了!”表达的是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且情感表达比较热烈。在重读上可选取三个“通了”、“锁在”、“闭塞”等词语,来体现前后的对比,达到突出写作对象的作用;语调上,因为延安前后变化之大,可采用前低后高的语调表达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得来不易的感叹与赞美之情。语速上,变化之前语速稍缓,变化之后语速应加快,读出作者对延安巨大变化的喜悦与赞美之情。可据此作答。
    本体
    喻体
    鼓点
    骤雨
    腰鼓上的流苏
    旋风
    后生的脚步
    乱蛙
    后生的瞳仁
    火花
    后生的风姿
    斗虎
    这腰鼓的磅礴【A】气势,→【B】来自唐宋元明,来自长河落日,来自“天苍苍,野茫茫”,来自中华古老V【C】的优秀传统,也寄托着我们新的希冀。(全句感情基调:自豪、深情)【D】
    事件
    情感态度
    观察蝴蝶兰开花

    朋友圈发鲜花照片
    夸赞
    细细端详四季梅

    打量另外几盆花

    相关试卷

    13 非连续性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3 非连续性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8页。

    12 议论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2 议论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31页。

    11 小说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11 小说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2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