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青岛版(六三)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全册(表格式)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青岛版(六三)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全册(表格式)01
    青岛版(六三)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全册(表格式)02
    青岛版(六三)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全册(表格式)03
    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青岛版(六三)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全册(表格式)

    展开
    这是一份青岛版(六三)数学五年级下册 教案全册(表格式),共104页。

                      第七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    )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    )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    )体,12条棱长的和是(    )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2.作业:教材P22练习五:1,2,3。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行: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行: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扳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一眼全看到?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用展开图折上)。教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教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2)请同学们用新学的知识来解答下面的问题:例1(投影片)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厘米2硬纸板?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师:看看自己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习: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长、正方体,1厘米3的立方体24块,1分米3的立方体一块,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学具:1厘米3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厘米3。) 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体积。 (1)教师:请同学取出12个1厘米3的小正方体。问: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同学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分别请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问:为什么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即形状不相同而体积相同呢? (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厘米3。) 教师: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厘米3的正方体。 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2)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学生说出摆法和体积后。请看电脑动画图像: 一排摆出4个1厘米3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教师板书: 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学生操作,看电脑动画图像。教师板书: 3(厘米)    3(厘米)      2(厘米)      18(厘米3) 教师:想一想,如果要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该如何摆?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电脑图演示。然后板书: 5(厘米)    4(厘米)      3(厘米)      60(厘米3) 教师: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3)例1(投影片)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口答,教师板书:7×4×3=84(厘米3)。 答:它的体积是84厘米3。 练习:(投影出题,学生口答。) 一块水泥板,长5分米,宽3分米,厚2分米,这块水泥板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5×3×2=30(分米3)。) 2.正方体体积。(1)请学生看电脑动画录像: 长4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长缩短一厘米(图上从右边去掉一排)。教师: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 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3×3=27(厘米3)。 投影出一个正方体图。(可以用翻页变换它的棱长。) 问:①棱长为2分米,求它的体积?②棱长为4厘米,求它的体积?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2×2=8(分米3),4×4×4=64(厘米3)。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具体的正方体的体积了,能说出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公式可写成:V=a·a·a或者V=a3。 (2)例2(投影)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53=5×5×5=125(分米3)。 答:体积是125分米3。 做一做:课本34页1,2题,请4位同学用投影片写,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3)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字母公式。 教师:请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相同还是不相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课本P35练习七:2,3。 2.口答填表: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0.23= 0.2×0.2×0.2;                  (    ) ②5x2=10x;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分米3);      (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3。(    ) (四)课堂总结 1.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公式。 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反馈练习.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 640毫升=(   )升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容积的计算方法跟()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是长、宽、高. 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8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3) 立方分米()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①0.3 ②0.3 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 )毫升.   一瓶墨水是(   )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 )升   六.板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一 单元备课教学内容初步认识正,负数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较正、负数的大小。教学目标1.    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学措施让学生先预习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受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课时安排认识正负数 1课时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一 单元信息窗 一 教学内容认识正、负数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课前准备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导学目标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 +13℃    -3℃。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3.自主练习第4题。 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学生再次讨论。  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认识正、负数 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 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 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一 单元信息窗 一 教学内容认识正、负数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课前准备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    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    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②    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    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    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    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    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学生写出—3℃  、—10℃                                 ①    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②    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③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讨论。   板书设计认识正、负数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一 单元信息窗 二 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重点难点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课前准备一页存折图教学目标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1.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学目标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揭示主题,引入课堂。 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见过存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一页存折图。) 谈话:同学们,在这一页存折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强化练习, 拓展提高。 1.下表记录了某星期内股市的升跌情况,请完成下表: 时间升跌情况用正负数表示星期一上升100点+100星期二下跌50点 星期三上升60点 星期四下跌30点 星期五上升2点 2.在4个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如果上升3厘米记为+3厘米,那么其余3个记录怎样表示? 3.举出3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4、明天中学五年级(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 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 姓名小明小宾小丽小亮小颖小山身高144  140 165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1+20 +3 (1)谁最高?谁最矮? (2)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师谈话: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共同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 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厘米)。试完成下表: 姓名小明小宾小丽小亮小颖小山身高144  140 165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1+20 +3 (1)谁最高?谁最矮? (2)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二 单元备课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认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比较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感受分数的意义、探求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本单元教学难点是理解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教学措施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信息展开 联系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调查 突出直观操作在教学中的作用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课时安排分数的意义 2课时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课时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1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回顾整理 2课时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二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  重点难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理解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课前准备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教学目标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 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 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 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 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板书设计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二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校园艺术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点难点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理解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课前准备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教学目标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目标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 一、通过回忆 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分数?” 教师适时板书:   分母 、分子、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 分数单位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二、基本练习 适时拓展 1、自主练习4 (1)出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 教师提出问题:红色的铅笔占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看到这些铅笔,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2)观察第二幅图,你又能想到哪些分数? 2、自主练习5 (1)出示题目 (4)拓展,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可以完成自主练习8。 3、自主练习6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的分数。 (1)先想一想,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是把谁看做单位“1”。 (3)学生试做,交流。 4、自主练习7,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1)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折一折,比一比。 (2)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能发现什么? 三、综合练习 张扬个性 1、自主练习9 (1)模拟真实情境“发奖品”,班级开展了口算比赛的活动,老师要把第一盒彩笔的1/4奖给小华,把第二盒彩笔的1/4奖给小明,学生把奖到的彩笔给同学们看。 让学生谈谈想到什么?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两人分得的不一样多?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单位一的问题。 (2)继续模拟真实情景。 我们班级开展向雷锋学习读书活动,小明每天读了这本书的总数的1/8,小华每天读了这本书总数的1/9,他们谁先读完呢? 结合学生的讨论回答,明确分数的意义,以及这个分数背后的一些信息。 2、自主练习10 开展游戏活动,完成表格,再用分数表示胜的次数和负的次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自主练习11 判断哪根纸条长?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回答,                                 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得到的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独立思考,想一想,括号里可以添哪些分数? 交流,让学生介绍所填的分数,以及为什么这样填/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校园艺术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母 、分子、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 分数单位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二 单元信息窗 2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重点难点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课前准备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三)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四)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师板书:a÷b= a/b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1÷3=                           学生操作后交流。           学生可能得出2/9,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三、巩固应用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会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 学生回答 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板书设计分数与除法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a÷b= a/b    b≠0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二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重点难点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课前准备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在校园科技周活动中,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一些桌套。请看大屏幕,这是同学们为单人桌缝制了的桌套。请大家仔细阅读这组信息(2米布做了3个桌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梳理提问:平均每个桌套用几米布? 谈话: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在计算中能够得出分数,你能用你手中的纸片再表示几个分数吗? 谈话:哪个同学能展示一下你得到的分数? 生展示折纸得到的分数。 谈话: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同学们表示的1/4,如果我再涂一份是几分之几,再涂一份呢?…… 谈话:你能再用图表示出一些这样的分数吗? 生说师板书。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请看刚才我们得出的分数,请你仔细观察,能把这些分数分分类吗?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 生折纸,并用水彩笔表示出分数。             学生完成后交流。       谈话:数学上把符合这类特征的分数叫真分数。谁能说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叫做真分数?把符合这两类特征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想一想: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2.练一练:下面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为什么? 10/10、9/10、42/6、17/9、25/8、7/8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谈话:我们刚才研究了这么多分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一下,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是怎样的?谁能表示出2/3? 谈话:谁能再表示出3/3和4/2 。你的根据是什么? 谈话:谁能再表示出5/3?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看到5/3这个假分数,可以看成是1和2/3组成的。我们可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板书),这个由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二。同学们,你能找到9/4的位置吗? 谈话:想一想怎样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 1.自主练习6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下面,请大家注意观察这些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哪些能化成带分数?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尤其是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2.自主练习8。 谈话:请同学们按要求填在书上。并想一想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分类情况,然后交流。                       学生表示在练习纸上,然后交流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学生表示出来,然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分数与除法 下面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为什么?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0/10、9/10、42/6、17/9、25/8、7/8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二 单元信息窗 3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条、彩笔、各种卡片。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出示课件)光明小学举行了校园科技周活动,看:同学们正在制作科技展牌。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 、               表示的都是每幅作品中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大家比较这三张展牌,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你认为哪个大呢?    谈话: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组长快速地从一号信封中拿出三张一样长的纸条,    师展示一组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都是这样涂的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得出这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相等,因此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谈话:大家同意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大家的发现写下来: = = 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他们的分子呢?分母呢?老师还能写一组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随机写出 2/5=6/15=12/30,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组这样的分数吗?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相等的分数,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谈话: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 谈话:哪个组还有补充。对他们的补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谈话: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谈话: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 四、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是同学们根据这两组例子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信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素材,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验证情况。 谈话:这个结论是你发现的,请你骄傲的写上去。哪组跟他们验证的分数不同? 谈话:有没有验证出两个分数大小不相等的?(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题 =   括号内可以填几?为什么0不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0除外,并告诉学生: 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题 五、应用规律,巩固拓展 1、光明小学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版面,你知道图片部分占这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吗?你能写出两个与十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请你把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3、请你来当设计师。 光明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下:“知识城堡”占 版,“活动乐园”占 版,“科技图片”占 版,“生活园地”占 版,其余的为“开心一刻”。 (1)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 (2)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 (3)请你画图设计版面。                    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这三个分数相等吗?    生操作。                       学生写分数。         小组长注意,要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记在练习本上。                             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操作。 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 请你把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二 单元信息窗 3 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纸条、彩笔、各种卡片。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谈话引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重点是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可补例练习。) 二、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1、填一填 (1)=   =  (2)3÷( )==          让学生举例说明;       2、做自主练习第6题: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9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订正时选两个分数说一说是怎样化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比较大小。    4/5○15/20     1/3○4/9   8/9○8/7  20/24○10/12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  做自主练习第5题和第7题。 第5题:动物的毛色遗传于他们的父母。如,平均每30只小猫中,就有5只像他们的父亲,其余的像他们的母亲。毛色像母亲的小猫占几分之几?    第7题: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1年全世界野生丹顶鹤约有2000只,其中我国约有500只。我国野生丹顶鹤的数量约占全世界的几分之几?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青岛市承办奥运会的城市之一,你知道青岛承办了什么项目吗?对,奥帆赛。奥帆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被奥运激情感染的同时,也被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深深折服。在一年之中,哪个季节的青岛更吸引游客呢?请看自主练习第8题:据统计,2006年到青岛旅游的游客中,夏天来的占,冬天来的占。青岛的哪个季节更吸引游客? 2、做自主练习第9题:右图是小华家刚买的新房平面图。A、B分别是卫生间和厨房。你能按下列要求将剩下的部分划分成3个室吗? (1)    客厅占总面积的。        (2)    主卧室占总面积的。 (3)    小卧室占总面积的。   做题前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弄清客厅、主卧室、小卧室各占谁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完成此题。 3、自主练习第10题:按规律填数。 (1),,,(  ),(  ),(  ) (2),,,(  ),(  ),(  ) (3),,,,(  ),(  ),(  )                            让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谈一谈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先让学生试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 4、按规律填数。 (1),,,(  ),(  ),(  ) (2),,,(  ),(  ),(  ) (3),,,,(  ),(  ),(  )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二 单元回顾整理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重点难点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课前准备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导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2、在探索分数的意义,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数感,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困惑?咱们交流一下吧!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拓展延伸 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中学到的知识可真不少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呀?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回顾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好吗? 2、组内交流 ,补充完善 师谈话:把整理好的内容在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谈话: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意?为什么?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让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单位“1”,然后再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3.判断对错 出示综合练习第4题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诗配画的题目。画中有四句诗,共有10个表示数的文字,先让学生回答占整首诗字数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提出其他有关分数的问题,如:“一个字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一句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5.出示综合练习第9题 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写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长是宽的几倍。对于涂出长方形面积的1/2,要让学生自主去涂,重在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四、综合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综合练习第13题 2. 出示综合练习第14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图形几分之几的,学生能直接看出来,其他颜色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不易看出来,这时可启发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然后写出相应的分数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组内交流 全班进行组与组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找出每个分数的单位“1”,然后再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三 单元备课教学内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公倍数和最大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例、有根据的思考。 3.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探索和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措施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 重视直观操作在探索活动中的作用 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重视类比,比较,明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课时安排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三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课前准备几幅剪纸图片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 9,18 1,2,3,4,6,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                         8,12,24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 3,6 2 9,18 4,8,12,24 24和18共有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数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     18 2                                      用公因数2去除 3 6      9                                      用公因数3去除 2      3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除,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的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  5.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2)    自主练习3 3.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学生口答                                                                                              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1,2,3,6, 9,18 1,2,3,4,6, 8,12,24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三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课前准备几幅剪纸图片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    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    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  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2.    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 (1)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拓展练习 1.p32自主练习  7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  8   学生审题,明确: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四、课后作业: p32自主练习  5、6                        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板书设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1.    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2.    8和9、17和28、15和32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三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重点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课前准备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 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 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比如计算1/120+3/120,由此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4.规范计算过程。 1/8+3/8=1+3/8=4/8=1/2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 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 8.最简分数 (1)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2.判断3/36、6/8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第一关:必答题(由每组派代表上台计算) +     +   2/9+4/9   5/9+4/9  3/10+9/10  2.第二关:抢答题 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分数有(                       )。 2)5/12和6/15都是最简分数。  (       )  3.第三关:智力陷阱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 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想法。  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三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重点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课前准备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 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复习导课 1、 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    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 尝试“变”分数。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2.(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 1.引导观察: 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 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  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 (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 2.归纳方法 提升认识   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方框内。  2.把下列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3.先化简,再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5      8/10              7/28      1/4 3/4      9/15 4.连线    +          2 1+          1 +          1 +             5.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找出错误原因,并改过来.   (1)+=           (2)5/8- 3/8=2/8 6.计算:  观察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若两个相同的分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7.一块月饼平均分成10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课件演示)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五、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三 单元信息窗 3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重点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5/6的分数单位是( )           3/8是( )个1/8 6/7是6个()/()             6个1/11是() 二、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活动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 丁: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 根据以往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5+2/15=3/15  3/15+8/15=11/15 1/15+2/15+8/15 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 教师板书:1/15+2/15+8/15 活动四:自主探索 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1/15+2/15+8/15= 的结果。 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生甲:1个十五分之一加2个十五分之一在加8个十五分之一,是11个十五分之一,结果是11/15 生乙:我认为这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5,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加起来就可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法则吗?(概括能力的培养 优秀生) 生:同分母分数连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教师及时评价) ……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指名说一说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法则,多范围练习,及时了解全班学生掌握情况。 活动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友情提示:总数是单位“1”,计算过程中这个1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1/9-5/9= 2、1-(1/9+5/9)=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生:1可以用假分数9/9表示,这样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就是9个九分之一减去5个九分之一再减去1个九分之一,结果是三个九分之一是3/9 生:因为分母都相同,所以分母不变,我只把分子相减,结果是3/9 生:我的结果是1/3,得数应该约分成最简分数。 生:我先算出花鸟和人物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1/9+5/9=6/9,然后用1-6/9=3/9=1/3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有道理,能把你的想法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方法吗? 师:同分母分数连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活动六: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随意找出其中两道题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学困生)。 自主练习2、3自主完成; 自主练习4,同桌交流做题思路在独立完成。 活动七: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分组讨论 (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 自主计算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思路。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        1/15+2/15+8/15=1+2+8/15=11/15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1/9-5/9=3/9=1/3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三 单元信息窗 3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重点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教学目标一、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            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 三、            正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1、填空(1)+表示(  )个加(  )个,一共是(  )个,就是(  )。 (2)-表示(  )个减(  )个,还有(  )个,就是(  )。 2、计算1/6+5/6+1/6=                     5/9+2/9+8/9=        7/12+2/12-3/12=                  1-1/3-1/3= 3、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4、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算。 5、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 6、自主练习9, 指名说出如何正确的填出括号里的数,集体订正。 7、补充练习 (1)+++……+++= (2)1-5/9-4/9= (引导学生探索,当分子相减为零时,所得的结果应怎样书写,为什么?) 8、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锻炼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结板书: 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 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注意: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三 单元信息窗 4 教学内容展板布置  重点难点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课前准备长方形剪纸作品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4、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 (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这样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手势辅助)排下去,可以表示怎样的长度?还能说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一起动手操作               若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则引导:这些长度与3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教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 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却要用右图所示 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 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 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 (2)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3)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 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6÷3=2(次),6÷2=3(次))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再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12÷3=4(次),            12÷2=6(次)) (4)总结规律。 提问:根据刚才摆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交流:(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板书 提问:他举得例子对吗?为什么能摆成正方形?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课件出示下图) (明确: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就能用这样的小长方形纸片摆成。) 3、揭示概念 讲述: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可以用下图表示(用课件出示)。 (板书:公倍数)这里的省略号又意味着什么? 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用省略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 (预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则:不错,公倍数是至少对于两个数而言的。) 教师: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其中最小的的是6,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同时明确,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 二、自主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出示题目:你能找出12和18的最小的公倍数吗? 提问:根据你对公倍数的理解,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静思一分钟) 一一列举出12和18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108……(板书:注意省略号) 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引导学生逐个检查并打圈。) 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 反馈情况。 谈话:除了将2个数的倍数分别一一列举,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想到的多? 质疑:能不能更快捷一些,只列举出1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呢? 谈话: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还是从6的倍数中找9的倍数,都只要从一个数的倍数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刚才我们用一个一个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但这样找公倍数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太麻烦了。 教师: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比较简便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师:我们来探究一下能不能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请同学们先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 教师板书其结果: 12=2×2×3 18=2×3×3 教师:作为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些质因数的乘积呢? 学生探究,首先看全部质因数乘起来是不是12和18的公倍数,如2×2×3×2×3×3=216,让学生意识到这个数是12和18的公倍数,但不是最小公倍数。 教师:那么怎样乘起来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呢? 要求学生讨论出相乘时,相同的质因数只取一个就行了。 教师:试一试。 学生写出:2×3×2×3=36 教师:这个数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吗?与前面使用列举法得到的结果相同吗? 教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把这几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它们的质因数相乘,但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 教师:在实际操作时我们用不着一个一个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式可以作一次性的分解。 用课件显示把两次分解合到一个短除式的过程,学生再试着写短除式,让学生明白要用这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公因数只有1为止。 教师:在这个短除式中,哪些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哪些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短除式中,作为除数的数是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为最后的商的数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所以,用短除式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最后应该把哪些数乘起来呢? 学生:把除数和商乘起来.教师板书:2×3×2×3=36。 教师:同学们能总结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第1题: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15   16和12   15和20   21和28 2、做“自主练习”第2题:数学游戏。 生1: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右手。 生2:学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左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举两只手的同学的学号就是4和6的公倍数。 3、小强每步走2个桩,爸爸每步走3个桩。你能在父子两人都踩到的木桩上涂上红色吗?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2和3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独立尝试。(完成在练习纸上),最后交流反馈。  学生尝试(练习纸)[学生板演]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订正   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求出6和15的最小公倍数,做完后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交流和对比让学生体会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优越性。  板书设计展板布置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四 单元备课教学内容方向与位置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3、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教学难点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力培养能力培养目标小组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策略及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四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方格图上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经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队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的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明确行、列的意义。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可能出现的说法有: 横着数,第2排第3个 竖着数,第3排第2个 从左数第3排第2个                              从右数第4排第2个 从前数第2排第2个 2.教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 认识数对 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 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念。 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的个性化表示可能有:第3列第2行、3列2行、列3行2、3/2、3-2、3+2、2/3等 教师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3.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展示方格图。(将圆点连起来,成为方格图)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这样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3.52页红点例题。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2、3 2.自主练习6、7 3.利用所学的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一张你的座位图。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交流                                                     (学生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引导学生回忆数对的抽象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回忆有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的过程,体会用数对表示事物位置的简洁,理解研究数学的方法。    五、作业    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 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四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课前准备方格图上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导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除此之外,表示物体的位置还有哪些方法呢?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中的沙盘图。 谈话: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军事演习。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二)借助情境,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 学生根据军事沙盘图找出红军阵地大致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指名回答。 谈话:从指挥部出发沿西北方向到达红军阵地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全班进行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出示情境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 教师解答学生困惑,重点让学生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 学生计算红军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实际距离。 借助平面图,指名交流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位置。 教师在平面图中指出几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点,引导学生发现还需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 教师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量角器量出红军和指挥部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是50°。 谈话:现在谁能准确地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北偏西50°方向10千米处。 2.小结 谈话: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一般情况下,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3.解决绿点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平面图,质疑问难。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蓝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全班交流时,指名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描述位置的语言要严谨规范。 三、走进生活 教师出示生活中根据方向和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图片。 四、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平面图,然后独立思考填写答案。 2. “自主练习”第3题。 题目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练习时,要让学生弄清北(南)偏西与北(南)偏东的区别,然后再填写。 3. “自主练习”第2题。 本题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应通过介绍泉城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读图,把标示、方向、单位长度都弄明白,再进一步解决问题。 五、回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又研究了确定位置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先独立测量,然后在小组交流。   学生举例补充。           学生总结交流。板书设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四 单元信息窗 3 教学内容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重点难点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课前准备1.    简单的平面图。教学目标2.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 3.    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 5.    感受方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回头看一看,今天听课的教师和昨天听课的教师,你们更喜欢哪一天的? 师:既然喜欢今天的教师,大家想不想请老师们到你家去做客? 师:请你说一说到你家怎么走?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识 (一)如何看路线图 师:(出示信息窗,不带角度、距离) 请同学们看这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有选择性记录下面两个问题: A:从指挥部到5号怎样走? B:从5号到宿营地怎样走? 师:哪位同学解答A问题?  哪位同学解答B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单独回答,理清思路,然后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一下A、B两个问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路线,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导游。现在我们进入高级培训: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二)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 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增加方向距离的路线图,提出要求: 请运用现在的导游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A问题。 教师组织订正交流,确定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确立起由(    )出发向(    ),行(    )米到达(    )这样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运用这样一个模式独立完成B问题。 教师组织交流,进一步强化描述模式。 教师小结:运用距离方向可以精确描述路线,同学们表现很好,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导游了。下面我们进行导游小测试。 三、拓展应用,走进生活 小测试: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 教师引导看59页第二题,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C: 学校→(  )→(  )→(  )→少年宫 D: 从学校出发向(  )行(  )米到(  )从商店出发向(    )行(  )米到电厂 E :自己说出由电厂→少年宫的路线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可以全面考察学生本节知识目标完成情况。 教师组织订正,要强调重点。 教师谈话:前面测试同学们很出色,下面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F:怎样由少年宫回到学校? 教师组织交流。 四、概括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总结:通过本次培训,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运用方向和距离我们可以向客人详细描述行走路线。当然当好全运会小导游还要努力掌握潍坊的人文历史知识,掌握全运会的常识等。                      学生互相回答                     学生根据信息窗2所学基础,回答出缺少方向、距离。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完成A、D、E) 要求同桌两人一问一答完成F问题。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板书设计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确立起由(    )出发向(    ),行(    )米到达(    )这样一个模式。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五 单元备课教学内容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力培养能力培养目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评价策略及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五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重点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课前准备实物展台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调动旧知,探究铺垫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 和8    7 和8    9 和18     12 和24  8 和12   4 和9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填空。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 谈话:(出示信息窗1)从情境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填埋处理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2.回收处理与其他方法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3.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对于像1、2这样的问题是关于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可及时让学生口答解决,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对于像3这样的问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从而引出异分母分数。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红点1。 谈话:怎样比较这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看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 ①汇报各种方法。 ⑴化成小数来比较:3/7≈0.43  2/5=0.4    0.43>0.4所以3/7>2/5 ⑵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3/7=15/35  2/5=14/35所以3/7>2/5 ⑶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3/7=6/14  2/5=6/15  所以3/7>2/5 ②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这三种思路,都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并且保证了结果不变,同时体会三种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灵活性。 ③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方法,揭示通分的概念。 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的是什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适时揭示概念——公分母: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书课题:通分)      2.教学红点2,用通分的方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 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讨论之后使学生明确: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 3.教学绿点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你认为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1/6和4/9    3/8和7/24   2/7和5/11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更简单。 2.自主练习3 3.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     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4.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3/4○5/7   7/11○15/22   3/8○5/12   4/7○2/3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的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青的质量约占1/2,其余的是蛋壳。蛋黄和蛋青哪部分重一些? 五、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分时应注意什么?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五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重点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课前准备实物展台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 化设计一、创设情境, 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谁能说一说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吗?” 请你说一说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提高技能 1.自主练习9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自主练习5 (1)4生板演。 (2)订正时,交流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综合练习 学以致用 1.自主练习7,分一分,填一填。 2.自主练习6 一道题里面包含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哪类节目最多,只要把哪两个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自主练习8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及时解决。 3.自主练习10 这是一道三个数进行比较的题目。指生板演。 4.自主练习1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方法。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要统一标准,最后进行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5.自主练习12,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学生独立做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思路,明确所有分数都要与进行比较。 学生完成后,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方法的交流,然后再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五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重点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前准备约分和通分的知识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风筝会在什么时间举行吗?(4月20日)那我们作为潍坊的小市民应该怎样做呢?(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保……..),为了迎接风筝会的到来潍坊各个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 量,还特地计划实施了“蓝天工程”。(多媒体展示)   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①。 (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和前面我们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谈话:(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4)各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 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接加了。   (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第1种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难以解决,有局限性;第2种较麻烦;第3种比较适用。)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②。   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告诉你的同位吧! (2)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                              (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2.小试身手,火眼金睛: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 (1)一根电线长米,剪去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 ,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之几?(同第一小题)              同位相互说说。   学生独立试着完成     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多说计算过程  板书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把分 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五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重点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前准备约分和通分的知识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谈话引入,巩固知识 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请同学们每人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交给同位自主解决,然后你再对你的同位作出正确的评价,好吗? 看做题方法是否对,书写是否规范。 二、转化思想,体会运用 1.谈话: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适时板书:   2.谈话: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将新知识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你能举例以前哪些地方用到转化的思想吗? 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1.做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估测 ②把直观的图形转化成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 ③验证上面的估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2. 做自主练习第8题 ①比赛谁算的又好又快 ②做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发现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                       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利用结论快速计算(可用于口算、提高口算速度  3. 做自主练习第7题 4. 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小明每天在学校时间占全天的在家学习时间占,睡觉时间占。 5. 在□里填上分数,在○里填上>或<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口答         小组交流汇报   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最后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五 单元信息窗 3 教学内容噪音污染  重点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课前准备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生活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作为社会的主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大家都很关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生活中的情景,看你会发现哪些环保问题? 教师播放有关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的录像:马路上汽笛声声尖厉刺耳,行人时时为骤鸣的汽笛声惊吓;娱乐场所靠近居民区,喧天的乐声影响人们休息…… 谈话:同学们,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二、探索学习新知。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谈话:是啊,噪音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其中交通噪音污染在噪音占有很大的比例,引起国家的关注,2006年我国对部分城市进行了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监测情况如下:(课件出示2006年我国部分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结果统计表) 谈话: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得到的数学信息: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参与,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学生写到黑板上。 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轻微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 汇报交流:除了黑板上的问题你还提出了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 2. 解决问题①——分数连加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1)谈话:你想怎样解决?请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1/2+1/10=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 A先算十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六,再与五分之一相加通分后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学生针对所见,结合生活述说个人感受。                           同位相互交流看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几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同位合作,在练习本上将提出的问题写下来。 B先算五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七,再加十分之一得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C把三个数一次通分,得到十分之二加十分之五加十分之一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思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方便又快捷,进行自我优化。 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正确的计算出我们提出问题的结果,我们的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比较方便简单。 3. 解决问题②——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解决问题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重度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找中间问题:重度污染的城市和无污染的城市一共占调查总数的多少。) (2)然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参与讨论了解学生解决方案。 (3)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并说明计算过程及意义。     引导学生着重说明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和计算的方法和依据:五分之一与十分之一的和表示什么?是否可以先算二分之一加十分之一再减五分之一? (4)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分母分数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题先算小括号内的。 4.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影响城市环境的噪音主要由生活噪音和交通噪音,其中生活噪音占1/2,交通噪音1/3,影响城市环境的其他噪音占几分之几? (1)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 (2)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通分的?引导学生理解将“1”变成6/6的道理。 谈话:看了我们看到的和计算出的这些有关污染的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作为地球小主人我们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受噪音污染的城市比较多,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正在下降,降低噪音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人有责。 三、总结计算顺序。 谈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忆计算过程,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整严谨的表述结论。 四、自主练习,复习巩固。 1.自主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其他未解决的问题。 2.做自主练习的2、3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可以同位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和依据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同伴互助   小组讨论 板书设计噪音污染 1/5+1/2+1/10=  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五 单元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我学会了吗?  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课前准备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2.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继续通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回顾所学知识。 谈话:同学们,最近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想一想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a.   教师板书知识点:通分,公分母,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b.引导学生复习: (1)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说明,不明确的其他学生作补充。明确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加减法都需要用到通分。 教师小结:通分很有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又可以帮我们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分别板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只有通分这一种方法吗?还有那些方法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如:1/2和1/3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借助中间分数为参照进行比较等等。 (3)哪位同学可以说一道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算式?教师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算式或是混合运算的算式。 教师挑一道典型性题目请学生说明: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二、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谈话: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堆积、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学们提出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有关生活用水的数字材料: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提出问题。 a.做饭,洗衣服,洗澡哪一项用水量大? b.做饭和洗衣服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量的几分之几? c.做饭,洗衣服和洗澡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总量的几分之几? …… 学生没提到的主要问题教师提示补充。(问题要包含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2.选择喜欢的问题探究解决。 a. 汇报。投影展示,一人主讲,全班订正。教师选主要的知识点板书。 3.看板书,师生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知识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谈话:生活用水在水资源耗用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3/5( )5/7      7/11( )7/12   3/4( )9/16   4/15( )7/30 2、填空。 3/5+5/6=(  )/30+(  )/( )=( )/(  ) 11/12-13/18 =(  )/36 -(  )/36 = (  )/(  ) 3.小小审判员。(判断正误) (1) 1/4+2/3=1+2/4+5=3/9=1/3   (     )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  (    ) (3)1-1/8+7/8=1-1=0    (     ) (4)11/12-(1/12+1/6 )=11/12-1/12+1/6=1  (    )     4.计算。 1/3+4/21+2/3 16/9-1/8-7/8 8/9-(2/9+4/11 ) 26/25-4/13-5/13-4/13 5.拓展延伸。 (1)    在1/5和1/6之间的分数有多少个?你能写出几个? (2)    (3/11-6/7+3/4)+(8/11+6/7-1/2)                  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并列式解答。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 计算。 1/3+4/21+2/3 16/9-1/8-7/8 8/9-(2/9+4/11 ) 26/25-4/13-5/13-4/13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六 单元备课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能力培养能力培养目标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策略及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   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六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难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课前准备调查搜集数据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 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 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 2、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三、自主练习 ,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2、 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独立思考。                     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独立解答。     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六 单元信息窗 1 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难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课前准备调查搜集数据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启发谈话: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我国中小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情况,能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吗?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二、深化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回顾制作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谈话: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应注意那些问题? 2、(课件出示)2003年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表。 ①我国对外出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进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②我国与哪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1)谈话:怎样才能让大家清楚地找到答案呢?先在先在小组里说说。 (2).谈话: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才能让大家看起来更清楚?(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便于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比较) (二)变式练习: 1 、课本122页自主练习第5题。               班内交流:哪个月收到的普通邮件最多?哪个月的电子邮件最多? 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课本123页自主练习第6题。 (1)复式条形统计图 (2)集体交流:A停车场共停车多少辆?(让学生明白在统计图中也能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便让学生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既可提出根据统计图直接回答的问题,也可提出用计算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逐一解决。 (三)实践练习: 1、谈话:课前老师让咱们同学调查本校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低、高年级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我们最好把它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而要制作成统计图,我看有些同学收集的数据杂乱,应该首先(整理成统计表,注意作好数据的整理核对)。                                学生交流(整理数据,写明标题,时间,用不同的颜色)                     独立解答         班内交流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学生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 3、交流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4、低、高年级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5、分析调查结果,你还发现了什么? (实践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培养运用统计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6、谈话:把调查结果与自己的读书情况进行对比,调整不合理的读书倾向.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提出问题,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     班内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2003年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表。 ①我国对外出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进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②我国与哪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六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难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课前准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事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情境解读,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请看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样?)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合作探究,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谈话: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样??(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这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样?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感受统计图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的影响。 1、(出示某地区对两所高中学生视力调查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谈话:这是某地区对两所高中学生视力调查情况,丽丽和平平分别用统计图反映这两所学校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想法?说出理由。 2、(通过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描述方法;在组织班内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统计图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的影响。) 3、优化比较,进一步完善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完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一)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巩固看图方法,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关心天气预报吗?气温的高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密切相关。如果老师要想清楚地看出某两个城市月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清楚呢?为什么?请看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二)课本128页,第4题。 谈话:世纪小学对2002年入学的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进行了记录。请看统计表。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1、展示评价。 2、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男、女生身高变化情况,进一步熟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谈话:生产厂家经常用统计图来宣传产品销量的增加幅度。请看冰冰凉冷饮厂的销售情况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观察比较,独立思考。                   班内交流,加深认识。     独立思考。 班内交流。     独立完成。   独立思考。 班内交流。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分析男、女生身高变化情况,进一步熟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六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难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课前准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事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启发谈话: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能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二、深化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回顾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谈话: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那些问题?学生交流(写明标题,时间,用不同的颜色) 2、做课本128页第4题。 谈话:世纪小学对2002年入学的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进行了记录。请看统计表。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1、展示评价。(在交流中熟练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2、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男、女生身高变化情况,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二)变式练习(课本121页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根据统计表,我们能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同学们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收集数据吗? (三)拓展练习(课本127页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课前老师调查了本校五年级同学最喜欢的学科情况(出示调查表)。你能根据调查的情况填写统计表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吗? 1、优化比较。 2、分析数据。 谈话: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独立完成。       独立填表。 班内交流。           1、独立完成。(学生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 2、班内交流。(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分析男、女生身高变化情况,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数学 五 年级 下 册数学第 六 单元信息窗 2 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重点难点让学生作图、读图、用图,体会数学知识内在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课前准备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目标1、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 2、以统计图知识为主线,让学生作图、读图、用图,体会数学知识内在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活动程序及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一、情境中回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引起回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少先队要组织一次活动,计划从野炊、放风筝、爬山、采集标本四项活动中,选择一项作为活动内容。怎样比较合理地选择那个项目作为活动内容呢?(学生可能说出调查或统计的方法。) 2、提出问题,明确复习目标 谈话:运用统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九单元我们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优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解决问题,系统构建 (一)调查搜集数据,复习制作调查表 1、谈话:如果你是活动组织者,要决定活动内容你打算先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制作调查表)那么我们就设计一个调查表,来调查出我们班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好吗? 2、谈话:谁能来说一说设计调查表都包括哪些内容?同学们说,他设计的合理吗?在设计调查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果要调查记录数据,都可以用什么方法? 3、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谈话:调查后需要干什么?对,要整理一下数据,课前老师已经调查了同学们喜欢的活动(提供调查表)。 4、回顾整理数据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话:想一想整理数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通过制图,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2、谈话:哪位同学来交流展示一下你绘制的统计图?为什么这样绘制?(有目的的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两种方法。) 3、比较辨析。 谈话: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哪种统计图更适合比较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为什么? 4、解决问题。 谈话:观察统计图,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和建议。 5、整理关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你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形象的比较出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通过读图,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独立思考。                   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回顾调查表的制作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谈话:在去参加活动之前,有两个同学的体温变化如下,请同学们看统计图。(出示“我学会了吗?”第2题)根据统计图思考两位同学的体温变化情况。 2、谈话: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对两位同学的体温有什么建议? 3、整理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谈话:第二实验小学对2003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都平均身高记录如下。(单位:㎝)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男生122128137143150女生123130139145154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出示未完成的“第二实验小学对2003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变化统计图”。) 2、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制作的统计图?说出为什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由。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复习复式统计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组合作                       独立思考。         班内交流。         独立思考。               班内交流。 独立制作统计图。     班内交流。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