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0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02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03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共42页。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本章介绍运动世界里最普遍、最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本章的内容包括动与静、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快慢、速度及平均速度的计算和测量.
    本章共有4节:
    1.第一节“动与静”,介绍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讲述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时间的测量、误差.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物理学中要对有关现象做定量研究,就需要进行测量.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所必备的.
    3.第三节“快与慢”,介绍运动快慢的比较,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意义.本节首先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并进行了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然后指出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并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是实验探究课,介绍了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本章教材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学习了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这也是其他测量的基础.接着介绍了运动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和运动的规律.初中物理对于速度的教学,首先不能过于强调速度的矢量性,它的计算公式的含义跟小学数学对它的解释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强调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要学生了解进行物理计算的规范要求.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目标方面:知道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时间和平均速度;知道测量有误差,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2.在能力目标方面: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体验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素养目标方面: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长度、时间的测量工具及其测量过程,通过测量平均速度的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的概念和计算,长度、时间、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测量.

    【课时建议】
    本章共有4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 动与静…………………………………………………………1课时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三节 快与慢…………………………………………………………1课时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 ………………………………………………………1课时

    第一节 动与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知道参照物以及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诗歌、绘画、音乐、词汇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诗句和词语.
    三、素养目标
    通过多媒体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他人的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参照物及物体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绘画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 一战期间,一名正在执行任务的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后方飞来一个“小虫”,便伸手去捉,后来发现抓住的竟是德军射来的子弹.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徒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吗?
    学生:这不可能吧?
    师 这可是事实,如果条件成熟,你也能徒手抓住飞来的子弹.你知道能徒手抓住飞来的子弹需要怎样的条件吗?
    【进行新课】
    机械运动
    (1)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如: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说明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我们就生活在这满天星斗中的一颗称为地球的行星上;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离我们远去;地壳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晨练的人们,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
    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想一想:我们平时又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呢?
    板书: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2)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
    a.诗歌与运动
    师 请你说出与运动有关的诗歌,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请大家举手抢答.
    学生甲: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了登楼远眺看见远方太阳,黄河流水的运动情景,读此诗,可以联想到远方正在发生的一幅绚丽多彩、气势雄浑的运动景象:一轮落日正缓缓沉下,远方是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黄河之水奔腾咆哮、滚滚而去,渐渐消失在无尽的天边,流归大海.全诗含义深远,展现了诗人面对如此壮丽的运动世界的胸襟与豪情.
    学生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 诗句描述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
    b.音乐与运动
    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聆听.
    师 你们听了后各有什么感受?或你们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c.绘画与运动
    师 16世纪的画家和作家拉玛左在论绘画艺术时曾说过:“一幅画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表现运动,画家们将运动称为绘画的灵魂.”
    师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梵高画的《星夜》你感觉梵高是用什么表现运动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学生甲:用色彩表现运动.
    学生乙:用线条表现运动.
    学生丙:用形态表现运动.
    老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并适当点评.
    师 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赞美运动;音乐家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运动;画家用作品的形态和色彩来描绘运动.
    (3)物理学中运动的描述
    师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方法来描述和研究运动.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
    多媒体播放:
    动画1:某同学走过宣传栏;.
    动画2: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总结:“某同学”对“宣传栏”位置的改变;“汽车”对“树”位置的改变.物体对物体的位置改变了,物体就运动了.
    板书: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四季更替B.花开花谢
    C.流星划过夜空D.生物的新陈代谢
    解析: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它不同于体育锻炼中所说的“运动”.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生物的新陈代谢都不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所以不是我们物理学中说的机械运动.
    答案:C.
    参照物
    动画3:某人坐在行驶的车里.
    师 “某人坐在行驶的车里.”这个人动了吗?
    学生甲:这个人运动了,因为他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乙:这人没动,因为他相对于车厢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师 你们说的都没错,只是选择参照标准的物体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板书: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另一个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而言的,这个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师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如果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运动;反之,则静止.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参照物一旦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但注意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因为以物体自身为参照物,物体永远是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如果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常略去不提.
    板书: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注意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
    2.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常略去不提.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 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指相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
    板书:运动: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
    静止: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师 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①乘电梯上升的乘客,选择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选择电梯厢为参照物,乘客又是静止的;②地球同步卫星,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又是静止的.
    师 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请大家分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对学生列举的实例进行点评.
    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是运动的,相对于另一个参照物又可能是静止的.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板书: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题2“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解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B、D错误,C正确.
    答案:C.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你也能徒手抓住飞行的子弹?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
    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个普遍现象.然而我们通常又说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物体是静止的,那是因为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当这个被研究的物体与选取的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则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1.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学生对运动并不陌生,但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容易.教材从生活实际(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理性认识),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2.本节课内容较少,但学生对有些基础知识理解起来仍有困难.如运动是绝对的,他们容易理解,可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和静止又是相对的,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把看似矛盾的二者结合起来,是这节课的难点,需要老师多举例,多提出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
    3.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从大量的运动现象中有序地过渡到科学地描述运动上.这样使学生亲近教师,亲近课堂,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感,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4.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
    2.通过对物体长度的估测,掌握估计长度的方法.
    三、素养目标
    让学生学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和手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长度的特殊测量;用秒表和手表测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学生观察下面的图,判断图中两条线段的长度是否相等.再找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并与观察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进行新课】
    测量单位
    师 你能用桶量一量我们学校花坛水池中有多少桶水吗?
    学生(抢着回答):那要看桶的大小呢!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如果桶的容积小,则量的桶数多;如果桶与水池的容积一样大,则量的只有一桶水;如果桶的容积比水池的容积大,那还不足一桶水.
    师 出现这些答案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桶的容积不同.
    师 桶的容积不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同,那要怎样才能统一测量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讨论):桶的容积要一样,要有一个标准.
    师 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师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板书: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师 出示米尺,让学生认识1米到底有多长.
    师 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学生甲: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学生乙:比“米”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微米”(μm)、“纳米”(nm).
    师 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学生回答师 板书.
    板书: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长度各单位换算关系:(下图为记忆关系图)

    师 你知道航海学家、天文学家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
    学生:海里、光年、公里. 1海里=1852米,1千米=1000m,1光年=9.461×1015米.
    例题1 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26cm=0.26m B.50m=0.005km
    C.357mm=3.57m D.1.2dm=12mm
    解析: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26cm=26×10-2m=0.26m,故A正确;50m=50×10-3km=0.05km,故B错误;357mm=357×10-3m=0.357m,故C错误;1.2dm=1.2×100mm=120mm,故D错误.
    答案:A
    师 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学生: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ms)、“微秒”(μs).
    师 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测量活动
    师 通常我们测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你知道还有什么测量工具?
    学生甲:刻度尺.
    学生乙:游标卡尺(如课本P19图2—15).
    师 下面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刻度尺测书本的长度和宽度,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动手,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读数)和测量结果.
    学生分小组探究活动1: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检查,给予指导.
    师 下面请相邻的两个小组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并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学生甲:上台演示,说明用刻度尺测课本长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师 请每个小组报出测量结果……
    师 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读数.
    师 肯定学生代表发言,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正确使用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1)要明白刻度尺上不同刻度的含义:①零刻度:测量的起始刻度;②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③测量范围(量程):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线之间的距离,表示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2)使用刻度尺前需要观察以下三个内容:①测量范围(量程);②分度值;③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要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贴在所测长度上,与被测长度重合或是平行,不能将刻度尺斜放.②零刻度线磨损时,要将其他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这种方法称为“零点修正法”.③正确读数:一是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二是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时要注意:a.在测量数据中,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读值,是有意义的,它能使测量值更接近真实值.b.在实际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尤其注意“0”不能随意增减.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板书:1.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线的位置.
    二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某一整数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且要紧贴被测物体.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并与尺面刻度垂直,且要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例题2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

    A.1cm、5.50cm B.1cm、8.30cm
    C.1mm、8.30cm D.1mm、2.80cm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长度为1mm,也就是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此物体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
    答案:D.

    例题3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m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mm.
    解析:“累积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N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出其总长度L,则一个微小量的长度.例如测一页纸的厚度、细丝直径等.精确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2个铜丝直径总长度应读数为50.0mm,细铜丝的直径=1.5625mm.
    答案:50.0;1.6.
    师 可以介绍其他典型的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例如:(1)替代法: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弹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两端做好记号,然后把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两记号间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2)滚轮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同时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线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滚轮的周长,例如测量花坛的周长、跑道的长度.(3)组合平移法:当一个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测量时,可以用平移法来测量,依据几何“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原理.该方法适于测球体、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如下图:

    (2)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的测量,那么时间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学生回答:手表、秒表、电子表、钟等等.
    师 对照使用说明书,观察桌上的停表,学会使用停表.
    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仔细观察停表,获取大小表盘上的数字、刻度所表达的信息,摸索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停表的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
    师 以小组为单位,用停表测量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作好记录.
    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互相交流.
    师 能否制作一个随身携带的“生物钟”?能否用这个“生物钟”来估测一个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
    学生讨论交流“生物钟”的制作方法:用数脉搏跳动的次数来估测时间,并将估测的时间与刚才用停表测得的时间相比较,进一步来评价自己的估测水平.
    板书:常用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专业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多功能电子表.
    例题4如图所示,用甲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cm,用乙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cm.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解析:(1)由图1可知: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一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cm,即分度值为1cm;物体左侧与9.0cm对齐,右侧在7cm和6cm之间,估读为6.6cm、6.7cm、6.8cm都可以,所以物体的长度L=9.0cm-6.6cm=2.4cm、或L=9.0cm-6.7cm=2.3cm、或L=9.0cm-6.8cm=2.2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8.4cm对齐,估读为8.4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8.40cm-6.00cm=2.40cm.(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则就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5min37.5s=337.5s.
    答案:2.4或2.3或2.2;2.40;337.5.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误差
    (1)误差
    教师根据前面的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活动引导,让学生交流讨论体会到:在测量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等的影响,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称为误差.
    板书: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
    师 对于测量来说,误差是越小越好,那么如何减小误差?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方法: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减小测量误差.
    板书: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采用合理的测量方法、选用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等.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师 请同学们思考误差是否就是错误.
    学生:不是.
    师 那误差和错误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误差是无法避免的,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数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板书: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无法避免的,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借助仪器来进行测量,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本节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等,其中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知道了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熟悉了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我们还知道了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进一步明确了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这对我们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好的帮助.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1.学生在小学的学习及日常的生活中已经知道了长度测量和刻度尺的使用,学习这一课应该是不困难的.但是他们的测量方法不是很科学,操作中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需要纠正,比如如何做到刻度尺紧靠被测物体,如何正确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等.
    2.对于钟表学生非常熟悉,但对于停表学生很陌生,读数更是难点,想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采取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方法:先让学生看他们自己的手表,秒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秒针走几圈?时针走多少?再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模拟显示,让停表走3~4分钟,指导学生观察大针和小针的变化情况,然后让指针走到某几个位置让学生读数,帮助学生能较好地读数,从而突破难点.


    第三节 快与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5.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能根据给定的信息计算平均速度.
    二、能力目标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三、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教具准备】电动玩具小车、卷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 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进行新课】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师 平时我们是怎样比较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
    学生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得远.
    学生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
    师 (播放视频1“100m赛跑”)请大家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师 (播放视频2“100m赛跑比赛现场的观众和裁判的结论”)请你说说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短则运动慢;
    (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路程内,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速度
    (1)速度的概念
    师 这就是平时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师 多媒体播放:
    a.百米赛跑,甲同学用了15秒,乙同学用了18秒,谁快?
    b.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一分钟跑了420米,谁快?
    c.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30秒跑了270米,谁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我们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或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师 鉴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板书: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速度的定义式
    师 请大家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s——路程(m);t——时间(s);v——速度(m/s).可变形为s=vt、t=sv.
    板书:速度定义式:.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还用到千米每小时作速度的单位,符号km/h或km·h-1;两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1km/h=m/s.
    师 在复合单位的换算中,应该注意单位的物理意义,如1m/s是指物体1s运动1m,照此速度物体3600s(1h)运动3600m(3.6km),所以1m/s=3.6km/h.
    多媒体展示:

    例题1 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 )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该汽车要4000h可到达贵阳
    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
    解析:在应用公式计算时,一定要统一单位,若路程的单位为m(km),时间的单位为s(h),则速度的单位就是m/s(km/h);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计是以km/h为单位的,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km/h,图中速度计的示数为80km/h;由v=s/t知,t=s/v= =4h.
    答案:D.
    师 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速度大,则运动快.请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学生1:如果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那么所用的时间越多,则速度越慢;反之,所用时间越,则速度越快.它们是反比例关系,按理说应该还是可以用来表示速度的.
    学生2: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3)速度的测量方法
    师 怎样测量电动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测量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测量的器材?简单说说你的测量过程?
    由学生讨论回答.
    师引导总结:①测量的原理:.
    ②测量的器材:卷尺、电子表(秒表).
    ③测量的过程:
    a.用卷尺在教室地面测量出起点A到终点B的距离记为s(A、B两点分别用粉笔作上记号).
    b.用秒表记下电动玩具小车由A点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
    ④测量的结果:电动玩具小车的速度.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师 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在平直轨道上运行的列车便可看作直线运动,而同学们在游乐场玩的摩天轮便是曲线运动,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学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过程是直线运动;电风扇的转动是曲线运动.
    师 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
    师 在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中,汽车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相同(即速度不变),且运动的路径是直线,这种运动方式叫匀速直线运动.而在乙图中,天鹅虽做直线运动,但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不同(速度改变),这种运动方式叫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 请同学们思考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速度的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如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的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
    例题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m/s
    C.5m/s D.无法判断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可知其速度为5m/s,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所以它在前2s的速度为5m/s.
    答案:C.
    (2)平均速度
    师 实际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很难保证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也就是说实际中物体的运动大都是变速运动.如我们平时上学的过程中,出门下楼的速度较慢,经历的路线是曲线的;在平直的马路上,当人、车不拥挤时走得较快,赶上人多拥挤的街上速度变慢,在上教学楼时速度变慢……请同学们再举些变速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师评价.
    师 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其速度可以由计算.而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得多,变速运动的速度虽然是不固定的,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也就是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表示它的运动情况,那么什么叫平均速度呢?其大小如何计算呢?
    学生1:平均速度就是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学生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
    板书:平均速度的定义: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教师总结: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②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在公式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④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例题3小明同学早晨7:3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上学,行驶了1200m到街上,此时他看了手表时间为7:35,紧接着又行驶了5min到达学校,已知学校距离他家3000m,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多大?
    解析:由题可知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经过的路程s=3000m,所用时间t=7h35min-7h30min+5min=10min=600s,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得,v=3000m/600s=5m/s.因此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
    答案:5m/s.
    速度公式的应用
    师 我们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知道了两种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还学习了平均速度.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运动竞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都经常要计算平均速度,或根据速度计算路程、时间.请大家思考,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要用到速度的知识呢?有关速度的计算需要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
    师 我们就探究速度公式的应用.
    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的计算公式及相关推导公式,那么,如果要计算时间,应该用哪个公式呢?.
    多媒体展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根据上式可推导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s/v.
    例题4 火车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解析:由公式v=s/t变形可以得到t=s/v,因此,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t=s/v=1463km/104km/h≈14h.
    答案:14h.
    师 如图是常见的是汽车速度表,在有关时间的计算题中常常出现.注意它上面的单位是千米每小时,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千米每小时.中间的计数器显示累计里程,下面的计数器显示临时里程.在运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善于进行变形,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的速度表有时指示的数值大,有时指示的数值小,那么它测量的是什么速度.
    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表,它的示数在不断变化,它指示的是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时,每时每刻的速度,当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表会指在某一位置不动.因此,它显示的是汽车的瞬时速度.
    师 通过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以计算路程.这类题常常与火车时刻表结合在一起.
    例题5 如图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
    解析:苏州到常州的时间为t=10h33min-9h53min=40min=2/3h,
    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s=vt=129km/h×2/3h=86km.
    答案:86km.
    师 平均速度的计算常常与图象结合,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且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例题6(山东潍坊中考)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 B.168.75m/s C.2.25m/s D.2.81m/s
    解析: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包括运动物体中途停止休息的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由图像可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s/t=1350m/600s=2.25m/s.
    答案:C.
    例题7(易错题)某物体做变速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那么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m/s B.4.8m/s
    C.5m/s D.6m/s
    解析:求平均速度时要用该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设甲乙两地路程为2s,则物体在前后两段路程所用时间分别为t1=s/v1和t2=s/v2,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s/v1+s/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将v1和v2的值代入上式得,v=4.8m/s.
    答案:B.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
    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速度这个物理量,知道了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明白了速度的概念是路程与时间之比.物体运动速度可以由公式v=s/t计算,如果计算出的值大,表明它的速度大,即运动快.我们还认识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v=s/t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 我们还学习了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通过汽车里程表、列车时刻表和速度变化图像等信息进行相关计算,进一步巩固了速度的知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很重要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继续加强.
    3.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测量电动玩具小汽车的速度,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2.学会正确的记录实验数据.
    3.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亲身经历观察变速运动的物理过程,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案.
    2.会探究速度的变化,会将物体运动经历的时间和路程分为若干段.
    三、素养目标
    通过物理实验,认识到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必须有几位同学的密切配合,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地测量各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
    【教具准备】斜面、小球、秒表、刻度尺、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 自然界的运动有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几段视频,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博尔特的速度变化了吗?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猜想.
    猜想1:博尔特的速度越来越快;
    猜想2: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又变慢;
    猜想3:博尔特的速度先越来越快,后来保持不变.
    【进行新课】
    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师 如何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猜想呢?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实验中需要测量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学生甲:可以测量出博尔特每10m所用的时间,由公式计算出每个10m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学生乙:需要的器材有皮卷尺和秒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分段路程10m,即每个10m所用的时间.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肯定.
    例题1体育科学工作者,对著名的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训练过程进行跟踪研究.下表是他在某一次百米跑训练中,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记录.请仔细看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的成绩是______s.跑完100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在m/s.
    (2)博尔特在这100m的运动中______(选择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你判断的根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博尔特在这次训练中,百米跑完所用的时间是9.74s,所以他的成绩是9.74s;跑完100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st=100m/9.74s=10.27m/s.(2)博尔特跑第一个10m用的时间是1.88s;博尔特在10m到20m第二个10m中用的时间是2.96s-1.88s=1.08s;博尔特在20m到30m第三个10m中用的时间是3.87s-2.96s=0.91s;博尔特在30m到40m第四个10m中用的时间是4.76s-3.87s=0.89s;博尔特在40m到50m第五个10m中用的时间是5.59s-4.76s=0.83s;博尔特在50m到60m第六个10m中用的时间是6.43s-5.59s=0.84s;博尔特在60m到70m第七个10m中用的时间是7.26s-6.43s=0.83s;博尔特在70m到80m第八个10m中用的时间是8.09s-7.26s=0.83s;博尔特在80m到90m第九个10m中用的时间是8.85s-8.09s=0.76s;博尔特在90m到100m第十个10m中用的时间是9.74s-8.85s=0.89s;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博尔特在跑相同的距离10m时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1)9.74;10.27;(2)不是;他跑相同的距离10m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小车平均速度的测量
    (1)科学探究一般环节
    师 科学探究一般有哪些环节?
    学生:科学探究一般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师 如果要探究“物体沿斜面下滑时,其速度是否变化?”请从桌面上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哪些可以完成实验呢?
    学生观察桌面的器材,并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选择器材的能力)
    器材:斜面、小车、秒表、刻度尺、金属片.
    (2)师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斜面模型和实验表格,点拨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物体沿斜面滑下时,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猜想与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3.设定实验与制定计划:①将一端垫高,略微倾斜,使小车能主动运动起来,但又不至于太快(便于计时);②在小车释放处,车前端做标记作为起点,在斜面下端卡上金属片作为终点,用刻度尺量出起点到终点距离就是路程s(如图所示);③释放小车时,用停表开始计时,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④由算出速度.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A.调整斜面装置,保持较小的合适的倾角.B.将金属片卡放在底端,小车放在顶端.标好起点,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计入表格.C.释放小车同时用停表计时,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得到时间t1,记入表格.注意要提前做好分工协调(发令员、操作员、计时员、记录员).D.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中部,测量路程s2和时间t2,记入表格.E.由测出的数据,依据公式v=s/t算出各个速度,求出平均值,得到结果.F.整理回收器材.
    实验记录表格:

    5.分析与论证: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6.评估(引导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问题1: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问题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b.测同一组数据时保证起止点相同.c.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d.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7.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应贯穿整个实验过程.
    教师总结:(1)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
    例题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______cm,tBC=______s,vAC=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填“大”或“小”).
    解析:(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s/t.(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3)由图示,sA=10.00cm,sB=5.00cm,sC=0cm,tA=15:35:20,tB=15:35:22,tC=15:35:23.所以sAB=sA-sB=10.00cm-5.00cm=5.00cm,tBC=tC-tB=1s,sAC=sA-sC=10.00cm-0
    =10.00cm,tAC= tC-tA=3s,vAC=sAC/tAC=10.00cm/3s=3.3cm/s=0.033m/s.
    答案:(1)v=s/t;(2)小;(3)5.00;1;0.033;(4)大.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
    师 边讲解边用多媒体展示:频闪照相法是一种常用照相技术,每间隔一定时间曝光一次,从而形成时间间隔相等的影像方法.在频闪照相中会用到频闪灯,它每隔相等时间闪光一次,例如每隔0.1s闪光一次,即每秒闪光10次.当物体运动时,利用频闪灯照明,照相机可以拍摄出该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到达的位置,通过这种方法拍摄的照片称为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拍摄的小球沿斜面滚下的频闪照片,因此,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既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信息,又记录了物体运动的路程信息.这样可以根据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路程信息求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例题3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频闪摄影),拍下了小球下落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解: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小球运动的距离不同,小球的路程逐渐变大,因此小球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
    答案:C.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在生活中测平均速度时,通常需要借助一些身边已知长度的物体测路程,如公路两旁的里程碑,平直公路旁电线杆间的距离等.课后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还有哪些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团队间的协作,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
    2.本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
    3.教师在讲解“利用频闪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课后多搜集些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本章复习和总结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
    2.能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粗略估测物品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和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4.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进行简单地计算.
    5.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刻度尺、秒表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地复习本章知识.
    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动与静
    例题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解析:“桥流水不流”是说桥在运动,而水是静止的,从选项可以看出,桥相对水来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桥流”是以水为参照物的.
    答案:C.
    例题2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强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强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
    C.小强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D.小明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
    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物体是静止的.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A、B、C错误;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坐的列车没动.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正确.
    答案:D.
    例题3在某次火炬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火炬一定静止 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 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解析:从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可看出,风是向左吹的.再观察甲、乙两火炬的火焰飘动方向,可推知:甲火炬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右运动,也可能是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必须小于风速;乙火炬向左运动且运动速度必定大于风速.
    答案:D.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例题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解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刻度尺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边缘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度面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做有关“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的选择题时,可以根据刻度尺的使用要求,利用“排除法”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得到正确答案.“排除法”是一种解答选择题的技巧方法,通过已知条件来确定结论(答案)的范围,把不在结论(答案)范围内的其他结论(答案)排除掉.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A方法错误;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B方法正确;刻度尺刻度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C方法错误;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他整格刻度线对齐,D方法错误.
    答案:B.
    例题5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口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
    (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
    (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解析: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所滴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
    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0,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Vt0.(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快与慢
    例题6(山东泰安中考)如图,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③从第3s开始,vA>vB,5s末A、B相遇;
    ④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A.只有①④正确 B.只有③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②③正确
    解析:①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m处出发的;④5s内,A、B运动的路程不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v=st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只有②③正确.
    答案:D.
    例题7为了测量一枯井的深度,在枯井口向井底发射超声波,并同时计时,0.4s后收到回波,如下图.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枯井的深度.

    解析:超声波测距离: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计算出发射点到障碍物的距离.例如: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v,在海中的发射器向障碍物发射超声波到接受到超声波计时为t,则障碍物离发射点的距离为L=s声/2=vt/2.
    解:声波由井口到井底往返用时0.4s,可知声波0.4s传播的距离等于井深的2倍,由s=2h=vt知,h=vt/2=(340m/s×0.4s)/2=68m.

    例题8心电图仪(如图所示)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被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80次/min.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8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______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

    解析:(1)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是;(2)由图甲可知在0.75s时间内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s=30mm,坐标纸的速度;(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相同,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25mm,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乙1min心跳次数为(次),即乙的心率为96次/min.
    答案:(1)0.75;(2)40mm/s;(3)96次.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速度的变化
    例题9(贵州毕节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方法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s1=90cm-64cm=26cm,t2=10s-6s=4s;(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将前后两段路程的速度值加起来除以2,那叫速度的平均值,错误;甲至丙的路程s3=90cm=0.9m,时间t3=6s,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s1=26cm=0.26m,所用的时间t1=2s,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增大斜面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v=st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
    答案:(1)26cm;4s;(2)方法1;0.15;(3)不是;(4)增大斜面角度.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