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01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02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自然奥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选文的说明对象恰当的一项是,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山东聊城)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A项表意不清,没有说清楚是在哪个领域的探测;B项中“全球7级”有误,是“全球7级以上”;D项说法有误,“张衡一号”不能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注意原文中的“相当于”,说明作者仅仅是采用了类比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张衡一号”探测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有个形象的认识。
    11.“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3分)
    答案: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解析】本题考查有效信息的搜索和概括能力。首先先阅读全文,找到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内容。在文章的第④段,“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第⑦段的“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第⑧段的“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这三个句子分别说明了技术创新的成果,提炼概括即可。
    12.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2分)
    答案: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⑥⑦⑧三段之间存在着逻辑顺序,有第⑥段的总体说明“张衡一号”主要载荷是电场探测仪,然后第⑦⑧段分别介绍了探测仪的传感器和探测信息的处理方式。所以不难看出第⑥段和第⑦⑧段存在着总分关系。而⑦⑧两段自然也存在着先后问题,因为需要先探测信息,再处理信息。
    13.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答案: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回答此类问题需要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作用,本题中的画线句中,在“大脑”后有“——信号处理单元”,很显然这是作者对“大脑”做出的解释,也就是作者把“信号处理单元”比作“大脑”,这在修辞上是比喻,在说明方法上是打比方,这样说明就使读者对“信号处理单元”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
    14.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3分)
    答案:“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大都是传播一定的科学知识的,所运用的语言必须严密、科学、准确。第②段中的的加点词“初步”是一个属性词,表明了所说探测技术的成熟程度。分析加点词的作用时,要结合文章内容,扣住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来分析。

    2.(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最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委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颜色深黄、殷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选文内容,逐项核对,找出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即可找出判断错误的一项。从第③段中的“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可以判定选项中“高层大气密度大”的说法错误。故选B。
    1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① 作比较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下定义⑤列数字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能力。仔细阅读选文,找出选文④⑤两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对选项进行判断即可。从第④段中的“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可以看出是对首句“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作诠释,“87千米”显然是列数字;从第⑤段中“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可看出是将“日落时的太阳”与“高挂天空时”作比较,“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是将太阳比作“玉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D。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介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选文的主要内容是“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而不是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B项对选文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3.(四川南充)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共6分,每小题2分)
    ①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花朵,但实则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②中世纪数学家比萨的莱奥纳多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它是这样一组数列:l,1,2,3,5……即后一数字为前面两个数字之和。那么,数列和花朵有什么关联呢?请耐心点,答案马上为你揭晓!
    ③自然界中,一些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在一定条件下,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虽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种中,这些顺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往往不会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这三组数字,这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2个数,很有趣吧!这样排列的目的,是为了让植物最充分地利用阳光和空气,繁育更多的后代。
    ④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里还有许多体现。例如,树木的生长。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枝。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技与“休息”过一年的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这样,一株树木各个年份的枝桠数,便构成斐波那契数列。这个规律,就是生物学上著名的“鲁德维格定律”。
    ⑤为什么自然界中有如此之多的斐波那契数列巧合呢?这是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就像盐的晶体必然是立方体的形状一样。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
    8.选文的说明对象恰当的一项是( )
    A.数学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B.大自然里的斐波那契数列
    C.生物学上的“鲁德维格定律” D.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规律
    【答案】B
    【解析】本题对说明对象的辨识。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全篇介绍的是自然界中植物的斐波那契数列现象,如“自然界中,一些植物……”“在自然里还有许多体现”“植物在大自然中长期适应和进化的结果”等,从这点出发可直接排除A、D两项,而C项是把“鲁德维格定律”作为一个例子,用来说明第④段开头一句话的。综上所述,本文说明的重要对象即是大自然里的斐波那契数列。
    9下列对选文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④段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树木的生长情况来说明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B.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
    C.“向日葵的花盘中有2组螺旋线,一组顺时针方向盘绕,另一组则逆时针方向盘绕,并且彼此相嵌。”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向日葵花盘中螺旋线的特点。
    D.“当然,受气候或病虫害的影响,真实的植物往往没有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一句中“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C项引用的句子,在原文中是通过举例子来说明第③段开头一句话的,所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不正确。
    1O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植物的花瓣、萼片、果实的数目以及排列的方式,都是非常符合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的。
    B.虽然向日葵的顺逆螺旋的数目并不固定,但每组数字都是斐波那契数列中相邻的两 个数。
    C.盐的晶体形状是立方体,也是斐波那契数列在大自然界中的体现。
    D.一株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各个年份的枝桠数,构成斐波那契数列,体现了“鲁德维格定 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把握。A项,原文指的是“一切植物……”,而这里说“植物……”,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B项,原文指的是“不同的向日葵品种……”,而这里说“向日葵……”以偏概全,不合原意;C项只是用“盐的晶体形状是立方体”作为类比,并非有“是斐波那契数列在大自然界中的体现”之意。
    4.(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19分)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思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干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晶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睛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时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地面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形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般的吉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上千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子数量多5倍以上。
    ⑨此外,松还是环境的天然“滴青器”。雾参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密度小、空隙度高的特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花。
    (选自《气象知识)2018年菜2期,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甲】句说明形成雾凇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丙】句具体阐释了“天晴少云”条件,【丁】句具体阐释了“静风或是风速很小”的条件。由此可知,【甲】句与【乙】【丙】【丁】句之间为总分关系,【乙】【丙】句和【丁】句之间又是并列关系。综上,便可得出正确的层次划分。
    6.第⑥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4分)
    6.①分类别:明确说明了雾凇的两种主要形状;②作诠释:准确解释了硬凇与松凇的特征和区别。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分析。注意题干中“哪两种”“各”的提示与要求,以防丢失分数。阅读第⑥段,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可判断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雾凇的两种主要形状,分类别的一般作用是使说明事物更加清楚明白。其中“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的内容是对雾凇的形状进行了解说,这恰恰符合作诠释的特点,因此本段还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事物更浅显易懂,让读者易于接受。综上,分条目作答即可。
    7.选文从雾港外表的 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运用了_________说明顺序。(3分)
    7.通透灵动 优秀品质 逻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把握。通读全文,据其内容且抓住中心句不难得出选文的行文思路。选文第①—④段是对雾凇外表的通透灵动(在第④段提取)美(可提炼)的说明,第⑤段说明了雾凇形成的条件,第⑥段说明了雾凇的两种主要形状,第⑦段说明了雾凇内在的优秀品质(在第⑦段提取)。这是一种由表入里的逻辑说明顺序。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3分)
    8.①吸附污染颗粒;②产生负氧离子;③吸纳大量音波。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归纳相关信息。题干要求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找寻关键词“改善环境”来确定答案所在的区域,即第⑦—⑨段。然后从中提取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对音波反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三个对雾凇改善环境原因的句子,将这三处语句,进行删减提取概括更为精炼的内容,分条目作答即为答案。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6分)
    9.人生的成功如同雾凇奇观的形成,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付出艰辛努力,还要抓住机遇。
    【解析】这是一道阅读感悟题目,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雾凇奇观的形成”在文中的说明主要是第⑤段,即形成的条件非常苛刻,由此联系人生的成功,可得出相同点(都需要做好准备,付出艰辛努力)来阐述启示。

    5.(湖南衡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8分)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3.这篇文章章采用了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2分)
    13.【答案】逻辑 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的把握。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一般而言,与程序、历史沿袭有关的是时间顺序,与建筑等有关的是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序。判断顺序时一般从时间、空间的典型标志性词语入手,有相关标志性词语就可以判断为时间或空间顺序,如果没有即可判断为逻辑顺序。本文既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也没有表示空间的词语,所以应该是逻辑顺序。第二问在说明放线菌的作用之前文章说明的是雨后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14.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了说明文说明方法辨析及其作用。说明方法特征明显,一般比较容易判断。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结合说明方法牢记其通用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结合运用说明方法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切记离开文章内容的空洞分析。第二段画线句把放线菌比作一棵树、一棵草,显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放线菌的特点具有菌丝的形状,再把“形象生动”的打比方通用作用关键词植入其中就能概括出答案。
    15.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1)散发清香(2)生产抗生素(3)制造味精(4)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理解概括。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解答。浏览文章不难发现,文章主要内容说明了放线菌散发清香的原因,而从第⑦段开始衍生出其他内容进行说明。抓住第⑦段段首第一句“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还有第⑧段全段“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提炼出放线菌的作用了。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A项,分析文章题目,以设问作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阅读的判断是正确的;B项,结合第③段第一句话可以判断也是正确的;C项相关内容在第⑤⑥段,放线菌在干旱时会枯死,枯死时头部会长出孢子,遇到湿润环境,孢子会再发芽,长出新的放线菌。C项,陈述过程中丢掉了“孢子”,所以错误。D项,“一般”等表示模糊的词语,往往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所以D项也正确。

    6.(江苏宿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4分)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3分)
    参考答案:(1)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2)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3)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阅读文章可知,第①~③段说明鲨鱼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第④~⑤段说明鲨鱼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海洋种群的健康发展;最后两段说明鲨鱼可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答题时注意要用肯定句式,语言要简练,能够直接从语段中找到的可以使用原句总结,需要自己总结的找出关键字词,进行相应的组合变换即可。
    1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
    参考答案:作比较,列数字。通过斯科特礁和罗利沙洲的比较和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尾鳍尺寸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与……相比”可判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46%”“40%”可判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前文,可以发现通过具体确切的数据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了有稳定数量鲨鱼存在的海域鱼类与鲨鱼数量少而不稳定的海域鱼类眼睛和尾鳍尺寸之间的明显差距,从而准确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尾鳍尺寸的影响。
    1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4 分)
    (1)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词? )(2分)
    参考答案:“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他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悄悄”意为“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这一词的运用暗示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是缓慢的,用词严谨准确,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的特点。据此回答即可。
    (2)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2分)
    参考答案:“清道夫”原指清扫马路的工人,文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的作用。说明文的语言有严谨准确和生动形象两种作用,其中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等限制词语一般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角度回答,而运用了修辞手法或引用故事、诗句等的句子一般从生动形象的角度回答。做题时一般需要给出词语的本义,然后进一步讲明在文中的含义,最后结合上下文说明作用。阅读句子可知,句中用“清道夫”实际是用了比喻的修辞,因此联系上下文,寻找本体及与喻体(“清道夫”)之间的关联,从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的角度(或比喻修辞的作用的角度)回答即可。“清道夫”的本义是清扫马路的工人,联系此句的后一句“它(鲨鱼)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可以知道,本体是鲨鱼,二者的关联是都在做清洁工作,将鲨鱼比作清道夫,形象又生动地写出了鲨鱼通过清理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的作用。据此回答即可。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4分)
    [链接材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材料中狼捕杀鹿遏制了鹿的大量繁殖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文章中鲨鱼与狼一样,也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了多重、重要作用,然而文章中说到,因为人类的猎捕,鲨鱼的数量锐减,已经严重影响了该海洋区域的生态平衡。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是整个生态链中的一环,不管是鲨鱼、狼,抑或是其他动物,我们都不应随意、大肆猎杀,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主题的探究。阅读链接材料可知狼对鹿的捕杀一方面减少了鹿对森林的破坏,另一方面因为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从而维护了森林、鹿和狼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结合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中说到因为人类猎杀鲨鱼,从而影响了鲨鱼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挥作用,可以得出,人类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好恶随意猎杀动物,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后果。

    7.(山东枣庄)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1分)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 ,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4.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3分)
    14.【答案】点题,引出说明对象;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解析】本题考查开头引用的作用。引用白居易的“蝙蝠鼠中仙”诗句,一是为引出说明对象蝙蝠,也为文章增添诗意;引用孟浩然的话,表现人们对蝙蝠的青睐;引用冯梦龙在《笑府》中的一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引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的传说,表明人们对蝙蝠的不好的印象。引用这些资料,使行文生动,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的能力。A项,“行不由足,飞不假翼”,是说蝙蝠飞行不借助翅膀,和第⑩段相符,也和第③段内容相符;B项,和选文内容不符;C项,和第②段内容相符;D项,和第⑥段内容相符。
    16.选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16.【答案】举例子、打比方。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举例子,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打比方,把“兔唇蝠”比作“渔夫”,生动形象地写出它高超的捕鱼本领。
    17.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请仿照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3分)
    17.【答案】 示例: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解析】本题考查写过渡句的能力。给的例子,第⑤段“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前半句承接上文的蝙蝠是吸血鬼的说法,引起下文对蝙蝠夜行的习性的说明;第⑦段“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前半句承接上文“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引出下文对蝙蝠“看见”能力的说明。同理,仿写的内容,上半句要承接前文“蝙蝠的听觉能力”,同时要引出下文对它是哺乳动物中能够真正飞翔的原因的说明;第段“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前半句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下半句启下,重点介绍“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8.(山东东营)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丝子的藤始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图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一一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林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啮过的同一植林上选择了2张叶片一一第1张被甲虫啃啮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末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啮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楙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優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噬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啮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行。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5.“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4分)
    【答案】示例:植物会说话是指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气体,并将其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进行复杂的交流。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②段中“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过,它会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信息素信号,警告它们注意,并产生防御性的化合物”,还有马丁・海尔利用利马豆所做的实验等内容,结合第⑦段中“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等语句,可以概括其主要内容。
    16.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关于语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处于文章中间部分的语段作用,在结构上,承接第②段戴维•罗德斯、杰克•舒尔茨等人对柳树、杨树和唐枫幼苗的研究,发现了植物之间可以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引出下文第③段马丁•海尔等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的内容。在内容上,把②③段之间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概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过程。
    17.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答案】⑴举例子。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⑵列数字。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了“1”“2”“3”“4”“24”等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啮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⑶打比方。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袭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掌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其次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判断准确说明方法;最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在说明事物特点、功能、性质等方面的作用。比如举例子,通过文中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研究菟丝子、戴维•罗德斯研究柳树、马丁•海尔研究利马豆等实验事例,说明植物之间可以通过释放挥发性气体进行交流,真实具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8.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3分)
    【答案】示例:(1)科学严谨,一丝不苟(2)执着,坚持不懈(3)对比研究,探索精神。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从文中科学家由猜想到对多种植物进行实验研究,以及科学家对研究提出质疑,又开展反复的实验进行证明,可以得出对待科学工作十分严谨、一丝不苟;从反复几十次实验,不断探索,可以得出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发现“植物之间可以交流”现象到实验论证,可以看出科学家对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9.(甘肃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17分)
    田鼠不冬眠 乔娟
    ①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②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约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约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③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④田鼠住在大别墅里,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这时候地里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⑤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四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热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
    ⑥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⑦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⑧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1. A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说明文结构层次的能力。①②段介绍田鼠房子的设计特点;③④⑤⑥段说明田鼠的生活习性;⑦⑧段补充说明田鼠的种内斗争以及田鼠的天敌。
    2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生活习性
    具体表现
    栖息地隐蔽凉爽
    ①_______
    洞系构造复杂
    ②_______
    ③______
    吃各种谷物、瓜子、水果、豆子等
    ④______
    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
    22.①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 ②洞洞相连,功能各异
    ③食性杂 ④自我调节,控制种群数量。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归纳概括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洞洞相连,功能各异”来作答;“吃各种谷物、瓜子、水果、豆子等”“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可见田鼠杂食性,自我调节种群数量。
    23.第⑧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猫头鹰捕食田鼠的数量之多和田鼠偷食粮食的数量之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结合前一句内容“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可知此句“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猫头鹰的捕食田鼠能力强、捕食数量大。“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可见田鼠偷食粮食的数量之大。

    24.为了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语言很讲究分寸。说一说,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3分)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那么”表示程度,用来说明田鼠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田鼠之间“团结”的程度有所减弱;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不团结”,不能准确说明田鼠种内斗争的真实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程度副词“那么”用来说明田鼠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田鼠之间“团结”的程度有所减弱,不如从前;如果去掉,句意就变为“表现得不团结了”,与原句意思相反,不能准确说明田鼠种内斗争团结程度的改变。
    25.文章说:“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思考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这种说法有道理。种内斗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鼠数量的期胀,维护了生态平衡;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田鼠种群的生存。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种说法有道理。从全文来看,田鼠繁殖能力非常强,种内斗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鼠数量的期胀,维护了生态平衡;内斗争体现了生物优胜劣汰的原则,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田鼠种群的繁衍。

    10.(山东烟台)现代文阅读Ⅱ(8分)
    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还提及了一种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这一效应最早发现于荷叶表面,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②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水落荷叶,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这种神奇的现象,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头发丝还细。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④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风暴雨也难奈它们何。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形成像荷叶一样能吸附空气的结构,使其与水完全隔离,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便能轻易漂浮于水面。
    ⑤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珠,若即若离,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我们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无论是侧扣着,或是直立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这些小球早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叉的纳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⑥有疏也就有亲,与超疏水性对应的,便是超亲水性,这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和天鹅绒竹芋等植物便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进自己的骨髓里。
    ⑦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据各自生存的需求,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16.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 和 的原理。(2分)
    【答案】超疏水性 超亲水性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概括内容、提炼信息的能力。先通读全文,根据内容梳理文章的说明思路,通过抓取关键词句的方式,明确①至③段介绍荷叶的“超疏水性”,第④段介绍具有“超疏水性”的昆虫,第⑤段介绍玫瑰花瓣的“超疏水性”;第⑥段介绍“超亲水性”;第⑦段概括全文,总结收束。由上提炼出本文介绍的两大原理“超疏水性”和“超亲水性”,概括答题即可。

    17.阅读第③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3分)
    【答案】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要点:蜡质、乳突、小纤毛。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梳理内容、提炼信息的能力。结合题干要求,阅读第③段,利用分层梳理和提关键词的方式,从“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提炼出“蜡质乳突”这个关键词;从“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中提炼出“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个关键词;从“同时,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中提炼“蜡质”这个关键词。最后结合这些关键词,归纳相应的词句答题即可。

    18.有人说,将④⑤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答案】不能调换。因为第④段水虽与前面荷花都属于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不同,属于高粘附的超疏水性,调换后条理反而不清晰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给句子排序的能力。仔细阅读④⑤两段,分析这两段与上下文语境间的关系,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抓住第④段“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形成像荷叶一样能吸附空气的结构,使其与水完全隔离,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两处关键句,抓住第⑤段中“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这个关键句,从中分析出第④段与第③段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即这两段都是介绍“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第⑤段侧重介绍“高粘附的超疏水性”,由此决定④⑤两段顺序不能调换。

    11.(广西桂林)阅读《你了解太阳吗?》一文,完成9-11题。(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慧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⑨从太阳的结构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大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
    ⑩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有数据显示,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46亿年前,还将延续45至55亿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氦燃料,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来源:新华闻2018-05-27,有改动)
    9.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9.B【解析】本题考查理清说明文思路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理解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再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并分层。文章首先在第①段说明了太阳的位置以及地位;然后用七个自然段以总分的关系介绍太阳由内到外的结构名称和特点;最后两个段落说明了太阳的寿命。
    10.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列数字)
    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作比较)
    C.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下定义)
    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摹状貌)
    10.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C项并没有介绍太阳光球层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所以不能属于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的核心区域。
    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现在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
    C.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
    D.“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几乎”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
    11.C【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信息的筛选能力。C项中“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第⑧段的原句是“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

    12.(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说明文阅读(10分)
    给地球降温,别想了
    漆 文
    ①根据2015年签订的巴黎气候协定,到2020年,我们要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比工业革命之前的气温高2℃以内。如今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了,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科学家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给地球降温并不难,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有什么妙招。
      ②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并不少。温室效应的诱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给地球降温,首先要考虑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体化起来。那么该如何固碳呢?
      ③固碳方法其一,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也就是碳酸盐矿物。但直接将二氧化碳气体矿化需要千万年的时间,所以需要先将二氧化碳溶解制成碳酸氢钠溶液,再将其注入地下400米到800米深处的玄武岩层中。为什么选择玄武岩呢?因为它常见、分布范围广,并且碳酸氢钠呈酸性,玄武岩中含有大量的钙、镁、铁,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与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另外,在地底深处压强大,二氧化碳不会轻易溢出,就像喝碳酸饮料时,如果你不将盖子打开,封存在罐中的二氧化碳是不会溢出的。
      ④固碳方法其二,植物来帮忙。绿色植物是碳最好的载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碳固定下来。植物固碳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需要大量的树木,如果要解决现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整个澳大利亚都种满树,或者将海洋表面的10%都种上海藻。
      ⑤除了固碳,给地球降温还有其他方法。地球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我们是否能够减少这些能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呢?有人提议将街道涂成白色以减少热量的吸收,有人提议在太空中装面大镜子,将光反射回去。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灵感来源——火山。
      ⑥如果仔细观察全球气温变化记录,将每年的气温变化数据制成折线图,它所呈现的并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有升有降,有些地方起伏的幅度还不小。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
      ⑦火山喷发不但会喷出火山灰、岩浆,还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向大气中喷洒了将近2000万吨二氧化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由于大量气溶胶的注入使得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了约0.5℃。更为突出的例子是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后,1816年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
      ⑧如果我们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不就能够给地球降降温了吗?
      ⑨但火山爆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816年,美国东海岸、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遭到了洪水的侵袭。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火山爆发很突然,大量气溶胶突然进入大气,造成气候突变。如果人为地加入气溶胶,我们可以慢慢来,让飞机全年分散地向地球平流层持续加入少量硫,不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这样便不会对某个地区造成剧烈的影响。并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了。
      ⑩科学家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如此多,看来全球变暖一点儿也不可怕,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真的是这样吗?这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真的能够投入使用?答案是否定的。
      ⑪将二氧化碳矿化,耗资巨大,无法大规模使用,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地质变化会不会让封存的二氧化碳溢出。植物固碳,暂且不说我们是否能够种足够量的树木,这些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而在它们成长的这段时间里,谁又能确定二氧化碳不会持续增加,超出它们的承受范围呢?
    ⑫用硫给大气增加气溶胶的后果更难以预测。气溶胶颗粒也许会抵消一些温室效应,但同时它也会对气候产生其他影响。例如,它不会减缓海水酸化反而可能加剧,因为二氧化硫同样是酸性气体。另外,气溶胶会使热带过度冷却,两极也会降温,造成无法预测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溶胶对降雨的影响比二氧化碳要大,如果投放能够完全抵消温室效应的气溶胶,会使全球水循环过程加剧。
      ⑬其实,地球工程会对地球有怎样具体的影响,我们只是根据模拟实验和经验推测,并不能完全确定,也不知道如果运用了这些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否会失控。
      ⑭假设这些方法确实有用,也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么问题解决了吗?并非如此。一旦人们知道了科学家会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就会放肆排放二氧化碳,不再担心后果了,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⑮地球工程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诱人却危险。美国地球工程科学家瓦格纳说:“如果今天需要投票决定是否启动地球工程,我会投反对票,我希望地球工程永远也不启动。”如果是你,你会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呢?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3. 本文从说明对象上看是一篇 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答案:事理、逻辑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的形体特征,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如《故宫博物院》;事理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一般采用逻辑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给地球降温的方法不可行,因此应属于事理说明文。从说明顺序上看,本文第②-⑨段给出了给地球降温的不同办法,然后第⑩-段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不可行,第⑭段作出假设,说明即便可行也会带来更大问题,最后第⑮段警告世人谨慎选择。因此可判断出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14. 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案:第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了固碳的两种方法,让读者有清晰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辨析。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等。根据第③段和第④段的“固碳方法其一”“固碳方法其二”可以判断这两段用的说明方法应为分类别(判断词:表序数的词)。分类别的作用是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根据段首的“固碳方法”,可知此处的作用是条理分明地介绍了固碳的两种方法。据此回答即可。
    15. 科学家为何会想到喷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的方法?(3分)
    答案:示例:①在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②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越,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④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首先应在文中找到题目所涉及问题的所在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确定答题范围,对相应内容进行分层筛选,概括作答即可。“喷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出现在文章第⑧段。联系上下文,第⑤段提到了科学家的新的灵感来源——火山。第⑥段阐述原因: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火山喷发。第⑦段分析了火山爆发降温的原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第⑧段写到了“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第⑨段提到“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因此,应将答题范围确定在第⑥段、第⑦段和第⑨段,将相关信息分条概括即可。
    16. 如果要在“给地球降温,别想了”句末添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呢?请简述理由。(2分)
    答案:示例:①加感叹号。态度鲜明地表达了给地球降温绝不可能的观点。同时以触目惊心的标题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关切与反思。②加问号。以问号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人们对能否“给地球降温”的疑虑与思考,让人们对未来“给地球降温”充满期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题目作用的把握和说明文内容的理解。文章标题末尾一般不加标点,如果加一般也是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等特殊符号。确定标点范围之后,根据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情绪及本文的说明内容、作者观点概括即可。如果加感叹号,则是要对题目进行强调,肯定的语气表达了给地球降温决不可能的观点,同时对题目的强调也可以引发读者对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关切与反思。如果加问号,疑问句的形式一般会比较吸引读者对问题答案的探究欲,引发阅读的兴趣。据此概括即可。

    13.(黑龙江哈尔滨)阅读《百合》,回答11-14题(11分)
    百合
    ①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它原产于中国,鳞叶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无气味,味微苦。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②百合由野生变成人工栽培已有悠久历史。在公元4世纪时,人们认为百合只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它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③及至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他曾诗云:“接叶有多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④随着时代的进步,欧美园艺专家通过杂交育种途径去创造新的品种。经过近半个世纪后,终于选育出一批统称为“金百合”的新花。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且花色更多,既有金黄、橙红和淡紫,又有彩斑、条纹等其他图案颜色。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另外,与中国百合相比,有些金百合品种更具特色,不但花色多样,而且还蕴含香味,最适宜做厅堂的插花,使人们欣赏起来。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
    (综合“百度百科”资料而成,选文有改动)
    11.(2分)百合因何而得名?
    11.(2分)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选文第1段最后一句“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就直接给出了百合得名的原因。
    12.(3分)百合有哪些用途?
    12.(3分)可以食用,药用,还值得观赏。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百合的用途集中体现在选文第2段,它具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另外,选文还提及它是一种观赏花卉。因此,它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
    13.(3分)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 )( )( )
    13.(3分)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方法的能力。由“例如……”可以知道运用了举例子,再看到“七八朵”的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再看到“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可知运用了作比较。
    14.(3分)与中国百合相比,金百合有什么特色?(答案连标点在内不超过20个字)
    14.(3分)一茎多朵,花色更多,有些还蕴含香味。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找到文中提及金百合的段落,第四段,然后根据段落中“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使人们欣赏起来。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的句子,可以概括总结出来。

    14.(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8.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3分)
    【答案】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裂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的对象特点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阅读文本,整体把握说明内容。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中,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如⑤—⑦段,采用抓段首概括句、中心句、重点句等方法逐步梳理文章内容,如,第⑤段第一句就说明: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第⑥段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第⑦段,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提取关键词句,最后分条陈述。

    9.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4分)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答案】(1)“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本题,首先仔细阅读相关语句,找出具体词语,如 “只不过”,然后解释该词语,如“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或者带词解释词语所在的句子意思,只不过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最后指出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2)“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本题,首先仔细阅读相关语句,找出具体词语,如 “研究发现”“几乎”等,然后解释该词语,如“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最后指出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答案】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②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并对其作用的分析。判断说明方法要善于抓标志性词语。“比如”是举例子的标志;“而位于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表明在作比较;“25-30千米”“1000—2000”等属于列数字。所给句子在选文第⑦段,该段说明中心是“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指出它说明的中心即可。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3分)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须带着问题回到相关文段,将选项与之一一比对,仔细察看表述是否合符文意。A项中“再次发现”表述不准确,应为“再次确认……还发现……”;B.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应在二战前。D.形成新的洋壳的并非仅仅由地幔向上涌的灼热的岩浆,还包括周围已软化的岩石。故正确的一项为C。
    .
    15.(辽宁沈阳)
    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3分)
    永恒之莲——长生草
    ①长生草是多肉植物中的一种,在分类学上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它曾是被忽略的草根阶层,给人摆不上台面的印象。但是,现在它的魅力越来越大,形象越发高大上,已然成为美化环境的生力军。
    ②长生草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长生草原本生活在欧洲中南部的高山上,那里到处都是贫瘠的碎石,山高风大。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它的叶片肥厚多汁,储存了宝贵的水和营养。叶片轮生,每株8到18枚,排列紧密。整个花株的形态与盛开的莲花相似。它的花是是粉色系、呈星形。它通常侧芽繁殖,有的也通过叶心分裂繁殖。欧洲人见到这种花朵一样的植物冬天也不凋落,而且而且繁殖得越来越多,认为它可以永生。于是取名长生草。
    ③长生草的进化历史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那时欧洲百姓开始把长生草从野外带回家园,用它来美化环境。他们将长生草从石缝中拔下来,粗暴地扔到屋顶上,顽强的长生草就把根扎在在瓦片间,长出一座空中花园。后来园艺家们也关注到这种神奇植物,通过近百年的杂交培育,目前已有400多个园艺品种。除蓝色之外,彩虹中的其他颜色都能在长生草中见到,长生草的家族可谓异彩纷呈!中国早就引进了长生草,但仅限于极少的几个品种。近两年,更多的多肉玩家赴欧洲考察,拍回长生草的各种照片,于是长生草圈粉无数,各种新鲜的园艺品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走进寻常百姓家。
    ④那么如何养好长生草?
    ⑤长生草在野外是生长在石缝中的,所以它的根喜欢透气。栽培时最好用泥炭、椰土、珍珠岩、剩的蜂窝煤烧碎渣等充分混合的土,这样的土透气透水。南方潮湿,所以大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北方干燥,则小颗粒的比例要多一点。
    ⑥长生草的家乡没有大树遮阳,它只能全天暴露在阳光下,又饱受寒风阵阵。家庭栽培时,春季秋冬这三个季节最好把花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保证长时间日照。在这样的环境中,长生草会呈现出最美的颜色。夏季高温高湿,对长生草是个考验。这个季节要避免它晒到直射阳光,但又不能太暗,需要明亮的散射光。还要少浇水,因为空气湿润,土壤很热,过多的水会把植物闷死。可在凉爽的夜间稍微浇点水。如果长生草是超级大群生长的,就很难在特别潮湿的环境里生长,那么最好忍痛分株,否则容易腐烂。
    ⑦长生草容易染上“根粉蚧”(一种吸食根部汁液的白色小虫),可以用蚧必治、速扑杀或呋喃丹等药物灌根,但这几种药都属于高毒性农药,最好不要轻易使用。最安全的是整盆土倒掉,清洗根部后,将它植入新土中。
    ⑧造景时可以将长生草群植在一起,形成“百花齐放”的壮观美景;也可以利用长生草侧芽繁殖的特点,打造长生草“瀑布”;还可以把它种在墙缝里、砖块间,欣赏它原生的味道。
    ⑨长生草,是欧洲的老明星,中国的小新贵。永恒之莲,魅力无限。
    (选自《博物》,有删改)
    19.选文②~⑧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长生草?(4分)
    【答案】形态特征,进化历史,培植方法,造景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对内容的概括。抓住第②段中心句“长生草的形态特征与它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第③段中心句“长生草的进化历史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第④段“那么如何养好长生草?”,后面⑤⑥⑦三段都是讲的长生草如何培植,第⑧段,主要讲的是如何造景。
    20.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长生草叶片的数量和形态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叶片轮生,每株8到18枚,排列紧密”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整个花株的形态与盛开的莲花相似”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具体而准确地表现了长生草叶片有多少和它的形态是怎样的。
    21.分析选完第⑨段加点词语“小新贵”的妙处,并概括出选文的语言特点。(3分)
    【答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生草受到国人关注的时间短、喜爱程度深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小新贵”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结合前面“是欧洲的老明星”进行分析。“新”说明长生草受国人关注的时间还不长,“贵”说明国人对长生草非常喜爱,这个词新颖而别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2.佳琪的妈妈麦拉了长生草,并细心培植。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春天,妈妈把它放在窗台上,让它享受充足阳光。
    B.夏天,妈妈担心长生草缺水,每天早晨都给它浇水。
    C.发现长生草生出白色小虫,妈妈给它清洗根部,更换土壤。
    D.为提升长生草的观赏性,妈妈买来大花盆,进行群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夏季高温高湿,对长生草是个考验。这个季节要避免它晒到直射阳光,但又不能太暗,需要明亮的散射光。还要少浇水,因为空气湿润,土壤很热,过多的水会把植物闷死”,可知夏天不能给长生草多浇水。所以B是错误的。

    16.(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
    当蟋蚌不再歌唱
    叶子
    ①蟋蟀是大自然的天然歌手,它们的歌声优美动听。为了吸引异性,公蟋蟀们常常不知疲倦地一展歌喉,唱着优美婉转的小夜曲。公蟋蟀的翅膀就是它们的小提琴。每当需要交配时,它们就会通过弯曲翅膀,用右翼鞘盖在左翼鞘上,利用它们的相互摩擦来发声,以期吸引异性,并与之交配。
    ②突然有一天,在夏威夷考艾岛,蟋蚌们基本沉寂了下来,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一个生物学研究小组自1991年以来一直在夏威夷考艾岛研究蟋蟀,但直到2003年他们才明白,其实蟋蟀并没有少,而是近九成的公蟋蟀已经不再唱歌了。考艾岛近几代的蟋蟀一直都在经历着重要的遗传改变,它们的翅膀始终平铺着,不能再痛快地唱出求爱的歌曲了。
    ③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原来歌声使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夏威夷考艾岛,被公蟋蟀们的小夜曲吸引来的不仅有异性,还有一种寄生昆虫。这种寄生昆虫常常会循声而至,一旦发现正在唱歌的蟋蟀,就会寄生下来,并把卵产在它身上,而这种卵会钻进蟋蟀的身体里,在那里长大,然后钻出蟋蟀的身体并杀了它。
    ④为了保护自己,公蟋蟀们被迫停止激情的歌唱,沉默了下来。虽然这种安静的转变让公蟋蟀们看起来没有以前的激情,但毕竟也保护了它们免受寄生虫的袭击。
    ⑤但是不唱歌又如何求偶?不求偶又靠什么来繁殖?
    ⑥聪明的蟋蟀们自有办法。科学家发现,公蟋蟀们已经改变了策略,不仅能保住性命而且能成功求偶。在考艾岛,大部分蟋蟀的翅膀都因为长期不摩擦,已经慢慢退化,不能用来唱歌了。但仍有一些蟋蟀拥有正常的翅膀,它们常常如祖先一样在野外快乐地歌唱。每当这时候,它们的附近总会有一些已经不再唱歌的公蟋蟀潜伏着,只要出现母蟋蟀的身影,潜伏的蟋蟀们就会想方设法把母蟋蟀吸引过来,横刀夺爱,成功交配。
    ⑦科学家们认为,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改动)
    15. 请简要说明夏威夷考艾岛上公蟋蟀不再歌唱求偶的原因。(4分)


    【答案】保护自己免受寄生虫的袭击,使本物种(或蟋蟀)得以继续繁衍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相关的段落,这可由第③段的起始句“是什么使公蟋蟀们不再歌唱了呢?”来寻找相关的语句,然后进行筛选,并概括作答。
    16. 请指出②③④段的说明顺序。(3分)


    【答案】事理顺序,先果后因。或逻辑顺序,从现象到实质。
    【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分析和辨识。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明顺序。然后针对相关段落,找到标志性的词语。例如本文,第②段先提出疑问“它们都离开这里了吗?都去了哪里呢?”,然后第③段解释相关原因,第④段进行总结评价,这符合逻辑(事理)顺序的特点,由此便可以作答。
    17. 请简析第⑤段两个设问句独立成段的作用。(3分)


    【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使用设问,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这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用在第⑤自然段,而且独立成段,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18. 请写出你从末段划线文字得到的启示。(4分)
    大部分蟋蟀放平翅膀不再歌唱,而利用少量保持正常翅膀的“歌唱者”求偶,因而避免了寄生虫的侵袭并能继续繁殖,这应该属于生物进化的一种成功范例。


    【答案】这是生存的智慧和法则,用小成本换取大利益,用少代价赢得多收获:牺牲小我,保存大我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文中的蟋蟀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这足以引起人类的关注和反思,所以解题时要以此为重点,发掘出我们可以值得借鉴的观点。


    4.(湖南衡阳)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8分)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3.这篇文章章采用了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2分)
    13.【答案】逻辑 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的把握。说明文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一般而言,与程序、历史沿袭有关的是时间顺序,与建筑等有关的是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序。判断顺序时一般从时间、空间的典型标志性词语入手,有相关标志性词语就可以判断为时间或空间顺序,如果没有即可判断为逻辑顺序。本文既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也没有表示空间的词语,所以应该是逻辑顺序。第二问在说明放线菌的作用之前文章说明的是雨后泥土散发清香的原因。
    14.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放线菌菌丝丝状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了说明文说明方法辨析及其作用。说明方法特征明显,一般比较容易判断。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结合说明方法牢记其通用的作用,其次要注意结合运用说明方法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切记离开文章内容的空洞分析。第二段画线句把放线菌比作一棵树、一棵草,显然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的放线菌的特点具有菌丝的形状,再把“形象生动”的打比方通用作用关键词植入其中就能概括出答案。
    15.文章介绍了放线菌的哪些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1)散发清香(2)生产抗生素(3)制造味精(4)是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理解概括。解答这道题,需要阅读全文,寻找相关段落,提炼关键信息解答。浏览文章不难发现,文章主要内容说明了放线菌散发清香的原因,而从第⑦段开始衍生出其他内容进行说明。抓住第⑦段段首第一句“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还有第⑧段全段“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提炼出放线菌的作用了。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B.放线菌不管它长得像一棵树,还是像一根草,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C.放线菌虽然在土壤干旱时会枯死,但过后都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D.“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一句中“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不能删去。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选项陈述内容相关的段落、句子进行对照分析。A项,分析文章题目,以设问作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阅读的判断是正确的;B项,结合第③段第一句话可以判断也是正确的;C项相关内容在第⑤⑥段,放线菌在干旱时会枯死,枯死时头部会长出孢子,遇到湿润环境,孢子会再发芽,长出新的放线菌。C项,陈述过程中丢掉了“孢子”,所以错误。D项,“一般”等表示模糊的词语,往往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所以D项也正确。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生活科普: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生活科普,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科技创新: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科技创新,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1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生活科普: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习题精编: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四 说明文阅读:生活科普,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