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1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2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3
    还剩3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共42页。

    第一单元 自然之美



    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的美文,从多个侧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姿。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学会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从而感受文字之美和情境之美。对于习作部分,教师要在关联课文的基础上,勾连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其表达兴趣。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文
    观潮
    本文以钱塘江大潮为描写对象,用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深受震撼。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课时
    走月亮
    作者描写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让我们感受到乡村月夜的美丽,感受到“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
    2课时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
    江上
    诗歌选取归鸟、斜阳、芦苇等意象,展现了秋天黄昏来临时江面上特有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
    动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两首诗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1课时
    花牛歌
    本诗生动地呈现了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
    繁星
    围绕“繁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他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了解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经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1课时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
    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1课时
    习作
    推荐一个
    好地方
    和同学分享一个好地方,写出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
    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
    2课时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讨论、交流学习课文的体验,从感官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能结合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描述画面,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掌握整行书写的诀窍,养成提笔练字的好习惯;积累古诗,提升文学修养。
    2课时
    词句段运用
    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
    书写提示
    学写钢笔字,把握字的中心和字距。
    日积月累
    理解古诗内容,积累写景的古诗。


    1 观潮




    1.认识本课“盐、屹、昂”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堤”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背诵第3~4自然段。
    3.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潮汐这种现象吗?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是潮汐。从发生的时间上区分,人们又将早潮叫“潮”,晚潮叫“汐”。(板书“潮”“汐”)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经这样描述过它:“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谁能告诉老师,诗人描绘的是哪里的潮水?(学生说出答案)是的,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上的潮水涨落现象。钱塘江涨潮时,气势雄伟,画面多变,可谓“壮观天下无”,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观赏者。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课本,随作者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震天撼地的景象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板书“观潮”)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观”字,你们能找出来吗?(板书“天下奇观”)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明确:两个“观”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观潮”中的“观”是动词,意思是“看”;“天下奇观”中的“观”是名词,意思是“景象”。“观”还是一个多音字,在“观潮”“奇观”中读ɡuān,还有一个音ɡuàn,指道教的庙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相关知识。
    提示: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进行讲述。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课件,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可适当进行组词造句训练。
    识字方法:“潮”“逐”“震”是翘舌音,“盼”是前鼻音,“崩”是后鼻音,要读准。“据”“渐”是多音字,可通过查字典辨别字音。“堤”“阔”“滚”可结合图片、动画来理解。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如部首归类、量词归类、近反义词归类等。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把握字的笔画、笔顺、书写规则,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学生写字。
    (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出示课文重点词语,学生圈画出这些词语和相关的句子。
    2.学生交流圈画内容,教师随机点拨重点词语。
    重点词语提示:笼罩、人山人海、横贯、山崩地裂等。
    3.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从总体上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
    提示:(1)联系上下文;(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3)用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4)拆分法。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
    A.全文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奇观。)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C.观潮的人们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潮来前,热切盼望→潮来时,热情高涨。)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
    (2)引导学生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给课文划分层次。
    提示: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均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景象。
    ◆要素分析: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3)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是否令你震撼?即便我们没有亲临现场,但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已然听到了潮涌撞击岩石的声音,感受到了波涛那如千万匹战马奔腾的浩大气势。钱塘江大潮真当得起“天下奇观”的名号。下节课上让我们再深入课文中继续探究。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自由交流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知识储备。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能大致说出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分析,已经获得了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你们想不想进一步了解它,更深入地感受它的壮观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描绘,一同来到海宁市的盐官镇,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奇景。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圈画出自己喜欢的景象。
    (2)学生两人一组,探究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们对课文的把握情况。
    2.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学生汇报默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按照课文写作顺序进行点拨。
    ·抓文眼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如何理解“奇观”二字?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潮来前
    A.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两句话描绘出钱塘江怎样的画面美?展现出怎样的意境?)
    B.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话写出了观潮人怎样的心情?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有过急切等待的经历吗?和大家说说吧!)
    ·潮来时
    A.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的?具体是如何描写的?
    明确: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细心观察,有声有色地描写了潮来时声音和景象的变化。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这句话时,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修辞手法再现这些画面的?)
    ·潮去后
    作者抓住什么来描写潮头过后的场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余波、风和江水的涨幅来刻画。潮头虽去,余波犹在,让人进一步体会潮来时的壮观。
    (2)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其他知识要点和难点。
    A.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①“奇”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钱塘江大潮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②“奇”在潮来时雷霆万钧的声威和惊心动魄的气势。③“奇”在潮去后漫天的余波、怒吼的风浪、暴涨的江水。余波尚且如此,浪潮之大可想而知。
    B.既然是写观潮,为什么不集中笔墨写潮来时的种种震撼人心的场景,却分出相当一部分文字去写观潮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表现?
    明确:这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文章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但潮来前的江面、周围的环境为其蓄势,人们对潮的期待从侧面突出潮之壮观,否则人们也不可能一大早就登上大堤,眼巴巴地盼望。
    C.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钱塘江大潮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放学回家后,请你们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讲给家长听。
    明确:本题旨在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应该引导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有自己的真切感受。
    (3)回味品读课文,加深感受。
    小结: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雷霆万钧,令人赞叹。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我们的祖国绵延辽阔,在富饶的土地上,其实还有很多奇异的景观,它们或挺秀绮丽,或壮观雄浑,你们发现了吗?感受到了吗?读一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片段,或者通过网络搜索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再次感受自然的无私与广博。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壮观的钱塘潮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争相一睹它的风采。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那里有怎样的风景?用一段话描述下来吧!
    提示:这是怎样的奇景?它有着怎样的特点?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改。
    评改要点:(1)语句是否流畅;(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3)写作是否有序,条理是否清晰;(4)描写是否生动。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第3~4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美文,学习本文,意在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对大潮景观的感性认识,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宜采用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和引导发现法来使学生由词达意、由意成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观。在这两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音频、视频资料,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背诵,一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促进他们对课文的记忆。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我在教学本课时,就十分注重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在读中提高语感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雄浑的气势,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教学课文,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因此在这次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想象观潮的盛况,设想自己与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课文美的意蕴,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但是本次教学活动也有一些不足。首先就是学生对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课堂学习中,预习得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意思理解、运用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其次,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读书不积极,不能正确把握朗读节奏,拖长音,不整齐。虽然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但是以后还要多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字词的学习和文本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要在低年级把这两个方面培养好,才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走月亮


    1.认识本课“鹅、卵、俗”等8个生字,会写“淘、牵、鹅”等15个生字。
    2.通过多种途径,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摘抄、积累文中优美、生动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展示课件月夜图,并配以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那样的意境中。
    导语:秋天一个曼妙的月夜,一个小朋友和妈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那夜的月色多好啊!妈妈讲的故事多动听啊!小朋友被深深地陶醉了。同学们,你们有过和亲人在月下漫步、闲聊的经历吗?当时你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回忆当时的情境,和同学分享你童年的乐趣吧!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家人在月光下的趣事。
    生1:我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夜晚,我都会和妈妈坐在阳台上欣赏明媚的月色。妈妈给我讲她小时候在乡下和伙伴们在田野捉蛐蛐的趣事,让我感到特别快乐。
    生2:有月亮的夜晚,我有时会和爸爸去广场上散步。我们对着明月吟诵诗词,爸爸丰富的诗词积累真是让我惊叹不已。
    3.教师简单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的传统民俗之一。中秋夜,妇女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举行文艺活动。课文以此为题,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多媒体出示与云南有关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云南的美丽风光。
    2.学生听音频朗读,学习朗读的技巧,注意朗读中语气、节奏的变化。
    3.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相机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牵、鹅、卵、坑、洼、庄、稼、葡、萄、稻”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进行理解;“淘、填、俗、熟”等字可以利用形近字进行区分;“跃”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人跳跃的动作进行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注意生字的笔画顺序,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词语。
    2.同学们自由分组,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提示:可播放溪水流动的动态图,引导学生从理解词汇意义进化为理解情境意义。
    (2)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
    提示:可出示凹凸不平的山路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是“坑坑洼洼”,再联系实物进行造句扩充。
    (3)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
    提示: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生僻,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理解其含义。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与思考:
    A.“走月亮”是什么意思?(在月光下漫步。)
    B.课文中描写了哪些人走月亮?(“我”和阿妈。)
    C.课文中的人物在哪里走月亮?(溪边、田埂上。)
    D.人物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溪水、鹅卵石、小水塘、庄稼、秋虫、夜鸟等。)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景图?(如诗、如梦、如世外桃源般的月景图。)
    E.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妈________。我们走过________,走过________,走过________,走过_______……月夜的风景真美啊!
    (2)合作与交流。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小组合作,划分课文的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课文呈现的几幅月下图景。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月亮升起,“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我”和阿妈在村道、田埂上走月亮。
    第四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抒写“我”和阿妈之间的亲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秋天的夜晚,明月朗照,一个小孩和妈妈在月光下漫步。他们走过小溪,走过田埂,欣赏卵石,嗅闻花香,一切是多么美好、惬意。作者是如何具体展现走月亮的美的?从中表现出怎样的情意?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到课文中去探究了解。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品读语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2.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仿照第6自然段写月下风景。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示例一:本文通过描写“我”和阿妈手牵手在月光下漫步,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象及体验到的无比欢愉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这是吴然写的一篇文字优美、意境幽远的抒情散文,文章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描绘了一幅秋天月夜下的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充满了童真气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同学们,你们想体验这样的场景吗?那就快快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沐浴着月光,欣赏月下田园的美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初识美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
    A.画出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
    B.画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C.画出文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圈画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汇报展示,品析语句。
    (1)紧扣第一部分,点拨重点句子。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想一想,月光还可能照亮哪里呢?)
    (2)教学第二部分,指导学习方法。
    A.“我”和阿妈在溪边走月亮时,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如何理解句中的“流着”一词?)
    (3)比照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自学第三部分。
    A.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这几句话描写了“我们”在田埂边欣赏到的风光,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进行描写的?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B.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这两句话描写的是什么内容?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4)抓住第四部分,点拨重点句子。
    A.课文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最后却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
    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明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要结合前后文。“我”和阿妈走月亮,天上的月亮牵着星星走,这样地上、天上就联结在一起,“我”成了星星,妈妈成了月亮,我们走,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也就跟着走。这里运用的是暗喻修辞手法,表述形象生动,写出了阿妈对“我”的种种启示和引导。
    B.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多么奇妙的夜晚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这个夜晚有明亮的月亮,月光柔和,风景美丽,在走月亮中“我”感受到了阿妈的温暖,看到了人们的劳动成果,体会到了生活的幸福,还憧憬着更美好的未来。
    (5)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反复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同时,这句话多次出现,也起到了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
    (6)回味课文,体会真挚情感。
    三、美读课文,陶冶情操
    教师结合课件,提示朗读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月下之美。
    教师:这篇课文写得多美,作者和阿妈走月亮的情景多美。你们看,月光下,——(课件出示:点苍山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亮了。)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看到了——(课件出示:缓缓流淌的溪水,布满河床的鹅卵石,修补过的村道……)我们听到了——(课件出示:秋虫的鸣唱,鱼儿跃出水面的声响……),我们闻到了——(课件出示:山草、野花的清香,果园里果子的甜香……)
    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期盼——(课件出示:阿爸早日回来,和我们一起享用新谷。)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享受一个——(课件出示:奇妙的夜晚。)
    小结:明亮的月光下,“我”和阿妈走月亮,欣赏美丽的风光,体会丰收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我们随作者一起在月光下漫步,沉浸其中,也能感同身受,获益良多。
    四、知识延伸,提升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月亮的文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月光皎洁,月色明媚,很多文人都将这么美的月亮写进自己的文中,本文就是这样的典型。读读文中描写月亮的文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字或词语来概括一下?(学生答:美)不错,月是美的,月下的风景也是美的。你们知道月亮有哪些美称吗?
    2.指名学生说说月亮的美称,教师可适当进行扩展。
    提示:根据月亮不同的形态;根据传说故事。
    3.引导学生说说关于月亮的诗句,教师进行补充。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激发他们背诵诗词名句的兴趣。
    小结:月多美啊!诗多美啊!被月和诗浸润的心灵更美。愿我们都能随时发现美,感受美,做心灵美的人。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第4自然段;摘抄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这是一篇文字优美、意境幽远的抒情散文,文章从孩子的心灵感受出发,描绘了一幅秋天月夜下的动静结合的优美画面,充满了童真气息和浓浓的亲情。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景与情的融合,既能让文章的美似柔和的月光一样,缓缓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又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要做到这些,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比如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句话时,就可以向学生这样设置问题:“你们读这句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些问题会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他们的现实生活,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时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美的感受读了,这样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其次是朗读。文中很多句子写景生动,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卷。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它们的美,培养语感。这是一篇美文,整篇文章宜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读出“我”和阿妈在一起时的深情,以读感染人。不同的段落,朗读的语气、语调应有所区别。比如在朗读第6自然段时,其中描写秋虫、夜鸟的文字,就应加快语速,读得欢快。这是为了情感抒发的需要,也能更好地体现课文的中心。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真情。课文不仅给我们展现了月光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亲的爱。因此在讲学课文时,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快乐……他们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他们读起课文来是那样动情,那样幸福。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地融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这时的读就是用心去读,用真情实感去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通过教学,我发现个别学生在体会月夜的美时,想象仍不够丰富,朗读仍没感情,这与他们不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关。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好情境,引导学生交流对生活最真实的体验。
    3* 现代诗二首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 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因飞机失事去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巢、苇”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罗、眠”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理解;“霸”可以通过查字典弄懂其含义;“占”是多音字,要注意不同的读音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提示: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装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提示:如改为五言律诗、改为现代文等。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再分别给诗歌前后两小节各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明确: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第1节着力描写“飞鸟图”,第2节重点刻画“日落图”。
    B.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理一理:花牛都做了哪些事?
    提示:引导学生抓住每小节的关键字进行归纳,即“坐”“睡觉”“走”“做梦”。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各小节分别描述的画面,明白诗人是寓情于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D.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E.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能发现独特的风景。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4* 繁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冰心的诗集《繁星》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想象繁星满天的景象。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导语:晴朗的夜晚,星光灿烂。冰心先生在闪烁的星光中听到它们的对话,原来它们在互相赞颂啊!而当我们仰望星空,又会产生哪些遐想呢?你们是否会想起那些动人的传说?是否会想一探星空的奥秘?是否想起远方的某位亲人?……有一位作家,他经常独自仰望星空。面对闪烁的繁星,他思过往,想未来,抒发自己的真情。今天,我们就随他一起去欣赏夜空中繁星闪烁的情景,去表达对生活最诚挚的情感。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繁星”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观察“繁星”抒发了种种思绪。紧紧抓住“繁星”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巴金(1904—200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2.听音频朗读,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注意标记自己读不通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昧”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坠、怀”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阅读要求:
    (1)画出表明作者观星的时间、地点的词句。
    (2)找出作者三次观星中所看到的具体景物。
    (3)画出表现作者观星感受的句子。
    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3.汇报展示,品析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开篇点题,一个“爱”字表露出“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出下文“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此处可顺势进行句式仿写训练。
    仿写训练:我爱____________,但我也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第一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景象?
    提示:引导学生认真读第1自然段的第2句话,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回答。
    (2)学习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段落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景象,产生了什么感受?
    提示:引导学生阅读第2自然段,在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关键信息。作者第二次看繁星是三年前,在南京住处后面的菜园里。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感觉到星光虽然微小,但是光明无处不在。
    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提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教师要在讲解前适当铺垫巴金的人生经历,并且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作者当时正值青年,胸怀宏伟理想,微小的星光“无处不在”正体现了青年人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渴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盼。
    (3)学习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第三次观看繁星又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提示:引导学生抓住第3自然段第1句话来分析提炼。
    ②找出这一自然段中表明作者和繁星之间关系的词。
    提示:词语为“很熟”。此处可将“每晚和繁星相对”与“每晚观看繁星”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很熟”的含义。
    ③作者此次看到了什么景象?试品味句子的表达之美。
    提示: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第3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星空之美,哪些句子是写看星星的感受。再结合图片和学生自身的体验想象满天繁星的景象,感悟作者形容之妙。
    ④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
    在小声说话。(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想象一下:如果星星们会说话,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⑤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哪一句是写实?哪一句是写感受?你从作者这样的描述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从“星的怀抱”到“母亲的怀抱”,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的依恋和热爱。
    (4)根据作者三次看繁星的经历填表,并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
    时间
    地点
    情景
    感受
    从前
    家乡
    密密麻麻的星星
    _______
    三年前
    南京
    静寂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
    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如今
    海上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
    明半昧的星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境况中三次观看繁星,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这个不相同不仅是因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作者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细了,还因为他远走他乡特定的心境。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夜空的繁星是美的,它们激发了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夜晚的月色也是美的,它又带给贾平凹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就通过欣赏下面的片段来体验一番吧!
    1.投影课外阅读片段,指明学生朗读。
    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
    ——贾平凹《月迹》
    2.教师指导学生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提示:二者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繁星和月亮的美妙、可爱,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意境;并且都是通过人物对繁星和月亮的主观感受来衬托繁星和月亮的可爱。
    3.结合学生欣赏繁星的实际体验,进行小练笔训练。
    提示:除了要写清楚所见,还要写清楚所感,学会营造氛围。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们的课堂表现。
    小结:美的事物无处不在,巴金先生正是用心观察、体验,才发现了这些美,并且为我们呈现了出来。其实,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也能像文学大家那样,发现事物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繁星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妙吧!
    2.教师为学生分组,引导他们交流本堂课的学习收获。
    3.引导学生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并学会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虽是一篇略读课文,却是巴金先生的名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讲解时可能不会像精读课文讲得那么详细,但也应当格外重视。对这堂课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如下。
    1.了解背景,整体把握。
    上课开始,我先引入了冰心的一首小诗,引导学生想象星空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在对课题的理解中把握课文内容;接着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而且背景的介绍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2.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讲解课文时,我注重分自然段让学生理解。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一自然段是总起,后面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三个时间点观看繁星的情况,这也是课文理解的重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找出表明三次观星的时间、地点、景象以及作者感受的词句,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在比较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三次描写观星的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要引导学生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3.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在课堂上,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适当地穿插了两处仿写训练。一是仿写“我爱________,但我也爱__________”的句式,学生通过仿写练习,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对满天星星的喜爱之情;二是仿写夏夜观看星空的景象和感受,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而且能激励他们发挥想象,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课文,研习课文,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训练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通过感知作家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语文教学便真正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本文,在教学时就应抓住作家感受自然时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感悟,并在语文活动中做积极、有效的实践,使课堂教学始终在自由、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的教学,自己感觉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但仍然感觉自己有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教学设计不当,导致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欠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应当挑选重要知识点讲解,多留时间给学生阅读、思考。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改进。
    口语交际 我们与环境

    一、看一看,激趣导入
    1.展示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视频等,并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是否向往这样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推开窗即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一出门就能听闻鸟鸣啾啾?可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的。同学们可以看看PPT里的图片,这些是老师从网络上搜集来的,都是真实存在的。在我国,有些地方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在你们的身边有类似的环境问题吗?
    2.指名学生说说看完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生1:看完这些图片,我的心里很难受,没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得这么严重。
    生2:环境问题真是令人痛心。我们一定要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还人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导入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小结:同学们的认识很准确,环境问题真是触目惊心,几乎要引起大家的公愤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认识这些环境问题,并为改善环境出谋划策。
    二、读一读,领会要点
      1.读一读教材中的说明文字,出示教材中的插图,为学生提供探究思路。
    思考:(1)图片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现象会带来怎样的恶果?
    (4)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引导学生再次观看四幅图片,指名学生讲述画面内容。
    图一:这张图片反映的是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污染空气、土壤、水体,还能传播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图二:这张图片反映的是水污染问题。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而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图三:这张图片反映的是空气污染问题。工厂的废气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出,对空气造成污染。而且这些废气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人的体内,有的会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地危害人的健康。
    图四:这张图片反映的是乱砍滥伐问题。树木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必需品,部分人为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森林资源急速减少,最终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源枯竭等恶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3.引导学生说说观图、说图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要点。
    小结: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废水、废气等随意排放都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搜集这些方面的图片、新闻,了解各地的环境问题,会使我们对这类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而通过相关了解,我们会增强环保意识,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接下来请大家说说自己的见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措施。
    三、说一说,交流看法
    1.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交流情况,并适时点拨、指导。
    2.汇报展示,集体互动。
    (1)指名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或措施。(需要做哪些工作?做了之后有什么效果?)
    (3)引导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发言提出意见。(同学的发言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4)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或指出不足之处。
    四、做一做,张贴展示
    1.学生经过讨论,评选出十条保护环境的小建议。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将内容相似的小建议整合为一条,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再从中评选出十条可行性高的。
    2.工整书写并张贴在教室或布告栏里。
    提示:请班上书写美观的同学抄写下来,也可制作成海报印刷出来,再进行张贴。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是本单元课文的一个升华。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祖国风景的美丽多姿,那么如何使美丽保持下去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口语交际重在“说”,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尽情说,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认识到在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各种污染环境、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学生“说”时,教师也要认真听,并及时纠错。本次口语交际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基于这一认识,整堂课的情境设置均围绕环保问题展开,教师尝试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然后自设情境,力求激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自设情境中自我反思,从而迁移到生活中。
    习作 推荐一个好地方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地优美的风景照,激发学生回想自己游览过的好地方。
    导语:同学们,看看这些照片,是不是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欣赏过哪些迷人的风景呢?
    2.指名学生说说欣赏这些照片后的感受。
    思考:这些照片展示的是哪里的风景?这些风景有什么特点?你有怎样的感受?
    3.教师结合本单元主题,引出习作内容。
    小结:通过对本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欣赏了“天下奇观”钱塘潮,体验了走月亮的优美意境,感受了繁星满天的奇妙景象。可谓处处都有好风景。那么同学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它们有哪些吸引人的独特之处呢?你对它们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本次习作,我们就来向他人推荐一个好地方,使人听了之后能迫不及待地想去游览一番。
    二、明确要求,交流展示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字,欣赏教材给出的图片,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思考:(1)本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推荐一个好地方。
    (2)教材给出的四幅图分别展示的是哪里的风景?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第一幅——江南古镇,水乡人家;第二幅——游乐场,乐趣无限;第三幅——书店,藏书丰富,知识力量;第四幅——小树林,树木繁茂,快乐天堂。
    (3)本次习作的要点是什么?
    明确:写出这个地方的特别之处,写清推荐的理由。
    2.学生自由分组,交流讨论本次习作可采用的写法。
    明确:(1)选择印象最深的地方来写,容易把握;(2)抓住特点来写,突出吸引人的地方;(3)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
    3.引导学生选取重点,写作片段。
    明确:(1)写江南古镇,可突出的重点是古镇的美。可以采用的写作思路有:①描写古镇的风景,表现风景之美,突出喜爱之情;②描写古镇上人们的生活,悠闲、有格调,引人向往;③描写古镇上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突出表现古镇带给游览之人的美的享受;④总结,激发人们去一探究竟。
    (2)写游乐场,重在突出游乐场的好玩。可以描写的内容包括游乐场里的各种游乐设施,这些游乐设施为什么好玩,它们受欢迎的程度等。
    (3)写书店,表现书店给人的精神滋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写,如简单介绍书店的历史;详细描写书店中书的种类、每一类的大体内容;重点选取某个点,突出人们看书的热情。
    (4)写小树林,突出林中的风景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可以写写林中的风景,这样的风景对人的身心的净化作用等。
    4.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作的片段,教师听完后给予点评、指导。
    点评要点:(1)是否描摹出图片上的内容;(2)是否突出这个地方的特点;(3)描述是否生动,能不能激发他人的游览兴趣;(4)是否有条理。
    三、精选素材,完成初稿
    1.学生翻看自己搜集的资料,回想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教师巡视检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这个地方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生1:我去过黄山,那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奇”,奇松、怪石,在别的地方真的很少见。
    生2:我去过大草原,绿草如茵,一碧千里,牛马欢腾,活力无限。
    生3:我去过丽江,那里的风景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美”,每一个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内容进行记录,打好草稿。
    4.教师巡视,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投影出示几篇习作,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中心是否突出;(2)记叙是否有条理;(3)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2.教师点评完后,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删掉或精简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2)改正不通顺的语句;(3)改正用错的字、词、标点等。
    3.小组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并誊写在作文本上。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所学,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在这次习作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用词诀窍以及修改作文的方法等,使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写景作文的写作技巧:(1)仔细观察,写出景物的特色;(2)描写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写景中也可以交代一下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使人、事、景三者有机融合;(4)有意识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感受,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推荐一个地方,写出这个地方的特色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表现出其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才能激发他人欣赏的兴趣。写这类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写景与叙事的区别,不要把对景的介绍写成对事的叙述,防止偏题。在写作中,有些学生所介绍的地方的特点可能不太明显,这个地方和那个地方似乎都长一个模样,这是因为他们对要推荐的地方没有做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习作前进行深入了解,多方搜集资料,清楚要推荐的地方。这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语文园地


    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体会文章的画面感。
    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首先当然是依托作者巧妙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交流平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问。
    思考:(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想象声音。)
    (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
    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子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示例四:读《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给予的温暖一样。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春风呢?
    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
    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音和牧童的笛声。
    生4:应该还有视觉。鸟儿、巢、繁花嫩叶、牛、牧童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6.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这一板块进行总结。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八个词语,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字音。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下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明确:上面一组词语形容声音大,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等。下面一组词语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3.教师从中抽出一些词语,请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尝试造句。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造句: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造句:大街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都在庆祝大桥顺利通车。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造句:宁静的夏夜,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造句: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停止了说笑打闹,教室里鸦雀无声。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指名学生描述画面。
    生1:上面的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生2:下面的一组词语正好相反,描写的是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场面。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绘: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5.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第二题的内容。
    过渡:描绘得多生动啊,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但是用词语描绘画面时注意联想要合理,不能生拉硬拽,影响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第二小题,想一想怎样运用给定的表示极短时间的词语描绘某种事物。
    6.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词语,给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7.学生简单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说根据指定词语描绘画面的方法。
    明确:加点的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时间内情态、动作、行为等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8.学生尝试写话,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9.指名学生朗读所写内容,教师简单点评。
    生1: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生2: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工夫:雷声隆隆,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课文,学习了从多种感官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除此之外,我们还练习了用词语描绘画面,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还更灵活地运用了词语,而且对我们思维的拓展也大有益处。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积累生动、优美的词句。


    1.把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注意字距要均匀。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写景古诗。

    一、书写提示
      1.教师出示“书写提示”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2.引导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右边的文字,使学生对钢笔字书写形成初步的印象。
    3.讲解在横格中书写的注意事项,并指名学生表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补充。
    4.学生进行钢笔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挑选写得比较好的钢笔字,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课件,播放朗诵音频。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学生诵读。
    3.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在诗歌方面,他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重点词语: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复:又。
    返景(yǐnɡ):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诗意: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画面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5.指名学生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6.教师出示其他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说出描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北边塞下雪的情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明月升起的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落日西斜的情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情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早春雨后的情景)
    7.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板块的内容:钢笔字的书写和古诗《鹿柴》。通过这两个板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写钢笔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文化积累。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

    “语文园地”是单元内容的延伸,它的教学,既要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同时又要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真正体会到语文带来的乐趣。所以“语文园地”的栏目设置一般比较灵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单元“语文园地”共有四个板块,每个板块的考查点不同,教学侧重点也不同。“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回顾,我在教学时重点从感官描写这个点出发,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写法在课文中的应用,并适当拓展,出示一些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句子,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词句段运用”是词语和句子的综合,重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大多能给出生动的描述,表现不错。“书写提示”练习的是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学生平时练字的机会比较少,设置这个栏目,恰恰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教学中,我展示了一些优秀的钢笔字帖,使学生通过分析,直观地感受写好钢笔字的要领,这样再进行写字练习就容易多了。“日积月累”选编的是王维的一首写景名作,古诗学习中,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诗意,并进行简单的赏析,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名句的积累,方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