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试卷01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试卷02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试卷03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复习练习题,共5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单选题
    1.贝加尔湖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眸”,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面积为3.15万km²,每年封冻期长达5个月。下图为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贝加尔湖深度可能会增加 B.贝加尔湖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该处不可能发生过地震 D.湖底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湖泊西岸
    【答案】A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贝加尔湖位于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块即地堑处,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其深度可能会增加,A正确,B错误;该处可能由于岩层垂直运动引发过地震,C错误;受图中变质岩山峰阻挡,湖底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湖泊东岸,D错误。故选A。
    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由若干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这里的山脉主体构成为石灰岩,山脉顶部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征。图a为川东平行岭谷及岩层剖面示意图,图b为地壳内部三大类岩石及岩浆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山脉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征,反映该山脉(   )
    A.海水冲刷作用强烈 B.长期受河流侵蚀
    C.背斜顶部存在断层构造 D.背斜顶部存在张性裂隙
    3.形成山脉的岩石属于图b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2.D    3.A

    【解析】2.由材料“这里的山脉主体构成为石灰岩,山脉顶部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征。该地远离海洋,难有海水冲刷,A错误;山地顶部多为分水岭,流水侵蚀作用不明显,B错误;读图可知,背斜顶部不存在断层,C错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因此背斜顶部可能存在张性裂隙,岩石易受侵蚀,D正确,故选D。
    3.据图所示,丁在地质作用下只能形成乙,由此可知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乙岩石在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读图所示,甲经过内力作用形成丙岩石,所以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根据材料“这里的山脉主体构成为石灰岩”可知,川东山脉主体的岩石是石灰岩,属于甲(沉积岩),A正确,故选A。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本身。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下图两幅景观图中的地貌主要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图中景观成因相同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B.少有砂、土分布的砾石戈壁滩
    C.云贵高原挺拔坚硬的石林 D.面积广阔的北美五大湖
    5.组成图示景观的岩层(   )
    A.具有气孔构造 B.变质作用形成 C.具有层理构造 D.属于岩浆岩

    【答案】4.B    5.C

    【解析】4.结合图片可知,左图地貌为风蚀蘑菇,右图为雅丹地貌,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地貌都是风蚀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与图中成因不同,A错误;砾石戈壁滩是风力侵蚀地貌,与图中成因相同,B正确;云贵高原的石林是流水溶蚀地貌,与图中成因不同,C错误;北美五大湖是冰川侵蚀地貌,与图中成因不同,D错误。故选B。
    5.结合图片可知,风蚀蘑菇和雅丹地貌都有着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C正确,D错误;具有气孔构造属于玄武岩,A错误;沉积岩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变质作用形成的,B错误。故选C。
    【点睛】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是徐霞客对景观的描述。完成下面小题。

    6.形成图示景观的必要条件是(   )
    A.崎岖不平的地形特征 B.高温多雨的气候类型
    C.可溶于水的岩石性质 D.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
    7.该景观及岩石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物理风化、风力沉积 B.风力侵蚀、流水搬运
    C.流水溶蚀、化学沉积 D.生物风化、固结成岩

    【答案】6.C    7.C

    【解析】6.结合材料可知,“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由此可知,该地貌应为石林;结合所学可知,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流水溶蚀形成的,因此形成的必要条件应为可溶于水的岩石性质,C正确;崎岖不平的地形和高温多雨的气候并不是必要条件,AB错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因此与变质作用无关,D错误。故选C。
    7.结合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为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遇到水里的碳酸,就成为酸性碳酸钙。酸性碳酸钙能溶解于水,受化学沉积形成岩石,因此地质作用为流水溶蚀和化学沉积,C正确;喀斯特地貌与风力沉积,流水搬运和生物风化无关,AB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多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
    横向沙丘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广泛,是与主导风向基本垂直的沙丘类型。横向沙丘之间连通性较好、无明显障碍物的丘间地被称为丘间走廊。下图示意内蒙古东部某横向沙丘群的位置和剖面状况,该地终年盛行西北风,但丘间走廊里以西南风为主。完成下面小题。

    8.推测丘间走廊西南风的形成主要取决于(   )
    A.地形约束 B.地表受热差异 C.环流背景 D.地表物质组成
    9.与迎风坡相比,丘间走廊的植被更需要(   )
    A.耐风蚀 B.耐贫瘠 C.耐干旱 D.耐沙埋

    【答案】8.A    9.D

    【解析】8.该地终年盛行西北风,但丘间走廊里以西南风为主,主要是受地形约束,风向与走廊平行,A正确;都是沙漠地表受热差异小,B错误;都受西北季风影响,环流背景相同,C错误;地表物质组成相同,都是沙质土壤,D错误。故选A。
    9.迎风坡风蚀强烈,丘间走廊风力较小,A错误;迎风坡风蚀强烈,土壤更贫瘠,B错误;丘间走廊地势低积水可能性大,迎风坡风力大蒸发旺盛更干旱,C错误;丘间走廊地势低容易沙土堆积,植被需要耐沙埋,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风力大小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形因素(山脉阻挡、狭管效应)。
    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部的乌尔禾地区,这里属于白垩纪地层,一般都含有较多的盐分,当地冲沟相当发育。乌尔禾“风城”的典型景观为状如城堡、亭台楼阁、宫殿等蚀余方山地形,顶部平坦,古代烽火台多建于其上。下图为乌尔禾“风城”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乌尔禾“风城”形成条件不包括(   )
    A.岩层岩性软硬不一 B.大风天气多
    C.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D.风化和盐化作用弱
    11.造成“风城”顶部较为平坦的原因是(   )
    A.岩层多为水平状沉积岩 B.土质疏松
    C.人工修整 D.流水侵蚀

    【答案】10.D    11.A

    【解析】10.此处位于我国新疆内部地区,多大风天气,加上岩层岩性软硬不一,岩石容易受到侵蚀,在形成过程中,此处的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对岩石的冲刷侵蚀作用强。此处蒸发量大,光照强,风化和盐化作用强,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顶部平坦推测此处岩石多为水平状的沉积岩,沉积岩较为平坦,多层状结构,A正确。此处人工修整的可能性很小,土质疏松不是主要原因,此处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较弱,BCD错误。故选A。
    【点睛】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部的乌尔禾地区,方圆有数十公里。
    爨底下村(下图),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郊石灰岩峡谷中,因该村附近高地有“口小肚大”形如土灶的水潭而得名。该村海拔650米,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呈扇面形沿河流阶地展开,建筑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和晋中四合院的主要特征,成为我国当代北方传统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2012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不断受到冲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水潭呈现“口小肚大”形态的主要成因是(   )
    A.断裂下陷 B.地下水出露 C.地壳抬升 D.流水溶蚀
    13.爨底下村聚落(   )
    A.房屋坐北朝南,利于冬夏季节采光通风 B.依山就势合院式布局,利于抵挡外族入侵
    C.位于河流阶地,便于取水和建造房屋 D.随时代发展,集市、水井等公共空间扩大

    【答案】12.D    13.C

    【解析】12.根据材料“石灰岩峡谷中…”可知,该村是位于石灰岩峡谷中形成的“口小肚大”形如土灶的水潭地形,因此,水潭呈现“口小肚大”形态的主要成因是流水对石灰岩长期溶蚀形成,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13.图中显示,爨底下村聚落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呈扇面形沿河流阶地展开,房屋并非全部坐北朝南,A错误;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郊,建筑融合了北京四合院和晋中四合院的主要特征,成为北方传统合院民居典型代表,没有体现抵御外族入侵,B错误;爨底下村聚落位于河流阶地,有利于生产生活用水,地势较为平坦有利于建造房屋,C正确;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民宿、餐饮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部分土地,集市、水井等公共空间在萎缩,D错误。故选C。
    【点睛】流水溶蚀地貌是一种特殊的流水侵蚀地貌,因为流水与岩石发生了化学反应,比如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水再加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了碳酸氢钙,而碳酸氢钙是可溶于水的。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约30千米,景区内部有丰富的森林、草原、峡谷、峰林、竖井、天坑等景观,图为该地简要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图所示地貌景观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峰林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B.洼地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C.石笋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D.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15.关于龙里猴子沟该类地貌景观发育的有利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丰富深厚的石灰岩,且裂隙发育 B.河流短小,水系欠发达
    C.气候温暖干燥 D.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
    16.图中甲台地多草原而难以生长高大树木的原因可能是(   )
    ①气候冷湿②土层浅薄③人为破坏严重④地下水埋藏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14.D    15.A    16.C

    【解析】14.结合所学可知,峰林、洼地、溶洞和石笋均为典型的地貌,均由流水作用形成,A错误;其中峰林、洼地和溶洞是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B错误,D正确;石笋位于溶洞之中,是由于流水堆积形成的,C错误。故选D。
    15.结合所学可知,喀斯特地貌通常是由于流水侵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故丰富且有裂隙发育是石灰岩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A正确;其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需要有湿热的环境,河流水系发达,流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BC错误;地形起伏不大,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地表径流缓慢,下渗量大,会加快喀斯特地貌的形成,D错误。故选A。
    16.结合前两题分析可知,喀斯特地貌为岩溶地貌,土壤发育差,土层浅薄,且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下水埋藏深,故不利于高大树木的生长,②④正确;该地区气候偏湿热,①错误;该地高大树木难以生长主要是由于地貌特点导致的,与人为破坏无关,③排除。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前者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后者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是全球最美丽的国家之一。下图为新西兰地理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甲处是远古海洋生物遗体残骸在海底堆积后海底隆起受外力侵蚀形成,因其形态酷似煎饼取名为“煎饼岩”。推测形成“煎饼岩”的岩石是(   )
    A.石灰岩 B.玄武岩 C.砂岩 D.大理岩
    18.乙处海湾深入大陆内部,两侧岸壁平直、陡峭,海岸线呈锯齿形。与其成因可能一致的是(   )
    A.海蚀拱桥 B.长江三峡 C.冰斗 D.雅丹

    【答案】17.A    18.C

    【解析】17.材料中提到“煎饼岩”(甲处)是远古海洋生物遗体残骸在海底堆积而形成,说明与生物沉积有关,因此其是石灰岩。玄武岩是岩浆岩,砂岩是流水沉积形成,大理岩是变质岩。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8.乙处海湾的地貌形态特征正是冰川侵蚀所致,跟冰斗一致。C正确,海蚀拱桥有海水侵蚀形成,长江三峡由流水侵蚀形成,雅丹地貌由风力侵蚀形成,排除ABD,故选C。
    【点睛】冰川侵蚀是冰川地质作用的一种方式。冰川侵蚀作用,又称刨蚀作用,是指冰川及其挟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川基岩的破坏作用。冰川的侵蚀方式主要分为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均是冰川对基岩的机械破坏作用,另外还有冰楔作用和撞击作用。
    19.某河谷一块高约二百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一米的洞穴,河谷所在流域一直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下图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 B.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龄越轻
    C.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老 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答案】D
    【详解】洞穴形成的位置,是河水位线所在位置,结合近现代年均河水位线比较靠下可推测,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下降,A错;由于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下降,可知海拔越高,洞穴形成越早,年龄越老,B错;图示为沉积岩,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年轻,C错;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因为出露水面,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D正确。故选D。
    【点睛】图示洞穴应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下图示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山脉西侧海岸曲折、峡湾众多,形成该处峡湾的地质作用是(   )
    A.波浪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断裂下陷
    21.A城市所在国家耕作业不发达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①纬度较高,热量相对不足  ②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③多山地,平原狭小  ④阴雨天多,光照不足  ⑤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答案】20.B    21.A

    【解析】20.图示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西部峡湾是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由图可知,A城市所在国家为挪威,该国所处纬度较高,热量相对不足,①正确;且多山地分布,平原狭小,③正确;由于该国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 ④正确,A正确;气候温和,农业水平高,与对劳动力需求不大,②⑤错误,故选A。
    【点睛】峡湾的形成过程是: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于是成了峡湾。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沿冰期前河谷发育的山谷冰川,其下游入海后仍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继续刷深、拓宽冰床;冰期后,受海浸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大理岩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3.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丁甲乙丙 B.丁甲丙乙 C.甲丙乙丁 D.甲丙丁乙
    24.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形成前,可能发生明显地表侵蚀的过程至少有(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答案】22.C    23.B    24.A

    【解析】22.据图可知,乙、丁所处岩层为沉积岩,而甲岩层切穿了沉积岩,可能是侵入岩。而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变质岩,最有可能出现在岩浆通道接触的石灰岩分布区,即丙地,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3.图中沉积岩越在下方,形成时间越早。据图可知,丁岩层形成最早,后被甲侵入,甲与丁岩层接触部分,形成了丙岩层;丁、甲、丙被外力侵蚀后,才形成乙处沉积岩。所以四处岩层的形成顺序是丁甲丙乙,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4.图中甲处岩浆入侵后,丁所在岩层顶部有明显的缺失部分,说明地层表层被侵蚀过;恐龙化石所在岩层顶部也发生过侵蚀,所以至少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地表侵蚀过程,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岩层的形成判断方法: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地,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默基·德·贝玛拉哈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自然遗产,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景色壮美。保护区内布满了锋利的石灰岩“刀山”石林(如下列左图),由几百万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积物组成。此外,还拥有峡谷、湖泊、沼泽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有物种占比高达85%,其中47%为当地独有。下列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刀山”石林岩石类型与右图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6.“刀山”石林景观形成过程中,所受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依次是(   )
    A.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B.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D.岩浆喷出—沉积作用—地壳下沉一固结成岩

    【答案】25.A    26.C

    【解析】25.据右图可知,丁是岩浆喷出地表在①冷却凝固作用下形成的喷出岩,丙是岩浆侵入地表之下在③冷却凝固作用下形成的侵入岩,甲是由沉积物在⑥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乙是各类岩石在⑤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刀山”石林景观属于石灰岩在外力作用(流水溶蚀)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其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A选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刀山”石林景观是石灰岩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其物质组成是几百万年前海底珊瑚和海藻的化石堆积物形成于海底,因此其形成过程为先受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后来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经外力侵蚀作用形成“刀山”石林景观。故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刀山”石林景观属于石灰岩在外力作用(流水溶蚀)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北京房山石花洞上下发育8层,①层是地表以上的东山穿洞,②~⑧层位于地表以下,底层为地下暗河,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695高地为(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28.图示区域(   )
    A.洞层③比⑤形成晚 B.岩浆活动形成了各层溶洞
    C.地质构造利于储油 D.褶皱形成于T地层发育后
    29.石花洞发育了8层,推测该区域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沉 B.间歇性下沉 C.间歇性抬升 D.持续抬升

    【答案】27.B    28.D    29.C

    【分析】本题以北京房山石花洞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查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素养。
    27.如图所示,695高地岩层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为“中部新,两翼老”,为典型的向斜构造,A错误,地形山来看,属于向斜山,B正确;该处岩层未发生断裂,且岩层层理结构明显,无火山活动,不属于断块山和火山,C、D错误。故选B。
    28.溶洞受流水侵蚀形成,每一层洞穴形成后,地壳抬升,之后一段时间内地壳相对稳定,岩层再次接受流水侵蚀形成下层洞穴,因此③形成的时间较早,⑤形成的时间较晚,A错误;该处多层溶洞是由外力侵蚀作用以及内力抬升作用形成,而非岩浆活动形成,B错误;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地下暗河发育,不利于储油,C错误;该区域褶皱形态相似,说明发生过一次褶皱,T层也发生了明显的弯曲,说明褶皱发生于T层形成之后,D正确。故选D。
    29.该地区溶洞受流水侵蚀形成,每一层洞穴形成期间,地壳相对稳定,之后地壳抬升,再之后一段时间内地壳又相对稳定,岩层再次接受流水侵蚀形成下一层洞穴,如此形成8层溶洞,反映出该区域地壳经历了8次间歇性抬升,C正确;持续下沉,间歇性下沉,持续抬升等地壳运动均不会形成该类洞系景观,ABD错误。故选C。
    【点睛】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由于侵蚀差异形成向斜山,背斜谷的逆地形。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防护林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沿河地带农耕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原因在于(   )
    ①降水较多②土层深厚③积温较高④人口众多⑤路网密集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⑤
    31.该地扬沙最可能出现在(   )
    A.12月至次年3月 B.6月至8月 C.4月至7月 D.9月至12月
    32.该地扬沙形成的过程是(   )
    A.北风搬运-河谷沉积-谷风扬起 B.南风搬运-河谷沉积-山风扬起
    C.冰川搬运-山麓沉积-气流扬起 D.流水搬运-河谷沉积-气流扬起

    【答案】30.B    31.A    32.D

    【解析】30.读图可知,图中防护林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河谷中,青藏高原地区因为海拔高,不适宜农业发展。但河谷地区海拔低,温度较高,水热条件较好,加之河流的沉积作用,土层深厚,适合农业发展,①②③正确。因为农业发展条件较好,所以人口才集中在河谷地区,路网密集,④⑤错误。故选B。
    31.图示防护林工程主要集中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该地夏季会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不易起沙,而冬季因海拔高,气温低,受高压控制,多风而且降水少,地表干燥,容易扬沙。所以最可能出现在12月至次年3月,A符合题意。故选A。
    32.该地为河谷地区,河流在夏季通过流水将周边的泥沙带至下游的河谷地区,随着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逐渐在下游河谷的平缓地区沉积,在冬季因受高压控制,多大风天气,从而将沙尘扬起,形成扬沙天气。山谷风常年都会存在,冰川搬运距离有限,且泥沙主要河谷地区沉积,D正确。故选D。
    【点睛】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地势低,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充足;地势较平坦,土壤深厚肥沃。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约特干古城遗址的文化层被埋藏在地下的原因有(   )
    ①板块张裂,地层下陷
    ②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
    ③周围风沙的沉积
    ④冰川带来的冰碛物堆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4.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
    A.距今1000年前以来气候稳定不变
    B.距今2000年前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C.距今6000年前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
    D.距今8000年前开始出现绿洲

    【答案】33.C    34.B

    【解析】33.图中地层剖面连续未中断,没有断裂下陷,①错误;文化层之上分布有粘土层,说明有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此沉积,②正确;文化层之上的沙层说明有风沙沉积,③正确;冰川沉积作用形成的冰碛物堆积不具有分选性,不会形成图中的地层分布,④错误,故选择C项。
    34.图中距今1000年以来,地层剖面线的变化较陡,地层出现三个变化:人工扰动层,粘土层Ⅰ和粘土层Ⅱ,判断这个时期,气候不稳定,变化较大,A错误;2000年以来,地层的深度加大,尤其是沙的厚度达到2.5米以上,所以此时沉积速度加快,B正确;距今6000年前以来,沙层沉积跨越的时间比粘土层跨越的时间长,说明干旱期大于湿润期,C错误;距今8000年前已经有文化层存在,说明绿洲早已形成,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①昼夜温差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②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③气温在0 ℃上下,水的冻融作用会破坏岩石。(2)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①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②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2017年8月,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记者在陕西延安甘泉县雨岔村的甘泉大峡谷发现了“神秘的地质奇观”,岩层呈波状弯曲,山体呈红褐色,绚丽壮观,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构成甘泉大峡谷的岩石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片麻岩
    36.形成甘泉大峡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重力坍塌 B.风化作用 C.变质作用 D.侵蚀作用
    37.大峡谷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变质作用——地壳下降——风化作用 B.岩浆活动——地壳下降——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上升——变质作用 D.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答案】35.B    36.D    37.D

    【解析】3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读图文可知该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且岩层呈波状弯曲,形成褶皱,故为沉积岩,砂岩属于沉积岩,故B正确;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故ACD错误。故选B。
    36.砂岩属于沉积岩,根据材料“岩层呈波状弯曲”可知,甘泉大峡谷是地壳隆起、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D正确;甘泉大峡谷形成与风化作用、重力坍塌、变质作用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37.根据上题可知,该岩石为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经过固结成岩而成,故先有沉积作用;沉积岩在形成时岩层一般是水平,现“呈波状弯曲”,说明因地壳运动受挤压而弯曲变形;大峡谷是地壳隆起流水侵蚀下切而成,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物经过固结成岩而成,岩层一般是水平,受挤压而弯曲变形。
    下图为某地地表地层分布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8.沿MN一线的地质剖面图最可能是(   )
    A. B.
    C. D.
    39.该地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下沉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水平挤压
    B.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水平挤压—下沉沉积
    C.外力侵蚀—地壳抬升—下沉沉积—水平挤压
    D.水平挤压—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下沉沉积

    【答案】38.B    39.D

    【解析】38.读图可知,根据河流流向可知,N的海拔高于M,CD错误;沿 MN 一线穿过 d 、 c 、 b 、 f 、 g 、 h 岩层,不经过 a 、 e 岩层, AC 图经过了e 岩层,D经过了a岩层,A错误,B正确;故选B。
    39.读图可知,根据地层年龄 a 到 c 由老变新,且为褶皱,侵蚀面位于褶皱与 f 岩层之间,可判断其形成在褶皱之后,下沉接受沉积,故该地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岩层abc经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后经地壳抬升,发生外力侵蚀,产生侵蚀面,最后产生下沉沉积形成 fgh ,D 正确,ABC 错误,故选D。
    【点睛】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判断:1.沉积岩沉积顺序:越老越先沉积,埋藏越深,位于下方;越越晚沉积,埋藏越浅,位于上方;2.生物化石:古老生物化石埋藏深,位于下方,高级生物化石坦藏浅,位于上方;3.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4.岩浆岩旁边多变质岩,是在岩浆高温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变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5.海洋中离生长边界(海岭或火山)越近,形成年代越晚;也可以说离消亡边界(海沟)越近,形成年代越早。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花岗岩、侵蚀面、河谷、断层。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40.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④①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41.侵蚀面形成后,该地区经历了(   )
    A.外力侵蚀—地壳下沉—外力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B.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外力侵蚀—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C.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地壳下沉
    D.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40.A    41.D

    【解析】4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花岗岩、侵蚀面、河谷、断层。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花岗岩打断断层,说明花岗岩形成晚于断层;侵蚀面打断花岗岩和断层,说明侵蚀面形成晚于花岗岩和断层;河谷打断侵蚀面,说明河谷的形成晚于侵蚀面。所以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4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侵蚀面之上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先经过了地壳下沉、外力沉积作用,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沉积岩被侵蚀形成河谷,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外力侵蚀作用,所以其形成过程是地壳下沉—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岩层切割律又称穿插关系,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率。这一原理还可被用来确定交切关系或包裹关系的任何两地质体或地质界面的新老关系,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如侵入岩中捕虏体的形成年代比侵入体的老;砾岩中的砾石本身形成年代比砾岩的老;被断层切割的地层或火成岩形成的年代比断层的年代老。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地质、地貌和农业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42.图中地质地貌(   )
    A.暗河与②都是流水堆积的结果 B.山丘的形成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
    C.河流④处左岸堆积,右岸侵蚀 D.地质地貌的形成顺序是③①②
    43.图示区域发展农业,存在的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严重②春旱频繁
    ③热量不足④土地盐碱化严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4.该区域的农业模式(   )
    A.发展优势是肥沃深厚的土壤条件 B.适合大型机械化生产,商品率高
    C.有利于减轻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D.可提升不同纬度水热资源利用率

    【答案】42.D    43.A    44.C

    【解析】42.结合所学可知,暗河与②都属于流水侵蚀地貌,A错误;山丘的形成主要是风力堆积形成,B错误;河流④处左岸为凹岸,以侵蚀为主,右岸为凸岸,因此为堆积岸,C错误;③①均为沉积岩,下面的先沉积,上面岩层后沉积,②是在沉积岩基础上,流水侵蚀形成的,所以地质地貌的形成顺序是③①②,D正确。故选D。
    43.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应为云贵高原,地势崎岖,落差较大,因此水土流失严重,①正确;云贵高原春季降水较少,且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因此春旱严重,②正确;云贵高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③错误;云贵高原降水较多,土地盐碱化问题不严重,④错误。故选A。
    44.云贵高原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土壤并不深厚,A错误;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B错误;立体农业可以提升植被覆盖率,有利于减轻滑坡、泥石流等灾害,C正确;立体农业可以提升不同高度的水热资源利用率,而不是不同纬度,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等;图中地貌有峰林、地下暗河、石钟乳等,是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贵州省位于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典型分布区。图左为贵州省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5.图左所示地区(   )
    A.气候全年温和降水丰沛 B.耕地和聚落多分布在山间洼地
    C.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河流水主要来自冰川和地下水
    46.图左所示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其形成的岩石类型属于图右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7.图右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①——冷却凝固 B.②——重熔再生 C.③——变质作用 D.④——沉积作用
    48.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②作用形成的是(   )
    A.沙丘 B.断块山 C.火山 D.三角洲

    【答案】45.B    46.A    47.C    48.C

    【解析】45.图左为贵州省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A错误;云贵高原地表崎岖,耕地和聚落多分布在山间洼地,B正确;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C错误;河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D错误。故选B。
    46.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图右中,丙是岩浆,乙是岩浆岩,甲是沉积岩,丁是变质岩,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7.读图可知,图右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①——外力作用,A错误;②——冷却凝固,B错误; ③——变质作用,C正确;④——重熔再生,D错误。故选C。
    48.据上题可知,②是岩浆冷却凝固作用,火山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C正确;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A错误;断块山是断层上升的岩块,B错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D错误。故选C。
    【点睛】地表形态是由形成地面形状的过程所组成的一个地形特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与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作用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使地球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外部,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使地表变得平缓(削高填低)。所有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南、北长山岛隶属山东省长岛县,处于渤海海峡的南部,在长山水道与庙岛海峡之间,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胶辽古陆的一部分。受第四纪断裂活动的影响,长山岛沿岸形成各种陡峭的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岸地貌。水边线是波浪发生破碎和消能的第一站,水动力强。下图为长山岛砾石滩沉积物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9.长山岛砾石海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   )
    A.海岸崩塌 B.冰川搬运 C.河流输送 D.风力沉降
    50.图示水边线附近的砾石粒径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岸坡度 B.物源补给 C.地壳运动 D.海水动力

    【答案】49.A    50.D

    【解析】49.从材料可知,长山岛沿岸有着各种陡峭的海蚀崖、海蚀平台等海岸地貌,海岸崩塌形成大小不一的砾石,A选项正确;长山岛处于渤海海峡的南部,受冰川作用影响较小, B选项错误;砾石质量较大,河流、风较难搬运, CD选项错误。故选A。
    50.海岸坡度与原先海岸地形关系密切,对砾石分布影响较小,A选项错误;受海浪侵蚀,物源补给的砾石大小不一,受到海水的搬运,小块的更加远离水边线,大块砾石靠近水边线,B选项错误;地壳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对砾石的分布影响小,C选项错误;图示水边线附近的砾石粒径较大,水边线是波浪发生破碎和消能的第一站,水动力强。所以大块砾石多分布在水边线,D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外力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型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
    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素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美誉。张家界地貌是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科研价值。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读张家界地貌图,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51.关于张家界地貌成因正确的是:(   )
    A.岩浆喷出—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B.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化侵蚀
    C.外力搬运、沉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D.外力搬运、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52.张家界地貌岩石类型与岩层出露地表的内力作用形式是:(   )
    A.沉积岩、垂直抬升 B.沉积岩、水平挤压
    C.沉积岩、水平拉张 D.喷出岩、岩浆向上喷发

    【答案】51.D    52.A

    【解析】51.张家界地貌是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属于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是外力搬运、沉积形成石英砂岩,再地壳上升,后外力风化、流水侵蚀,D正确。石英砂岩是沉积岩,AB错误,湿润地区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地区风力作用较强。C错误。故选D。
    52.张家界地貌是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岩层出露地表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垂直上升,而不是水平挤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沉积岩,三大岩类的一种,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 5%。沉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鸡鸣岛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是该市主要岛屿。鸡鸣岛四周海水较深,其东岸矗立着一根高达十几米的玄武岩石柱(如图所示),由于形似半截扁担,被称为“扁担石”,是鸡鸣岛的标志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3.“扁担石”(   )
    A.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B.存在生物化石
    C.在高温高压下形成 D.存在气孔构造
    54.随着地表形态的演化,未来的“扁担石”会(   )
    A.随地壳运动而升高 B.风化形成肥沃土壤
    C.倒塌形成块状碎石 D.与鸡鸣岛逐渐分离

    【答案】53.D    54.C

    【解析】53.由材料可知,“扁担石”是玄武岩,玄武岩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A错误。玄武岩是火山岩,存在生物化石的是沉积岩,B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岩,当岩浆喷出地表时,岩浆中大量气体被迅速挥发出去,岩浆迅速冷凝,使玄武岩在形成后留下很多气孔,C错误,D正确。故选D。
    54.“扁担石”矗立在海岛东岸,常年受海水侵蚀影响,会逐渐变小,最终倒塌形成块状碎石,不会形成肥沃的土壤,也不会与鸡鸣岛逐渐分离,BD错误,C正确。地壳运动有升有降,不一定会随地壳运动而升高,A错误。故选C。
    【点睛】玄武岩,洋壳主要组成,属基性火山岩。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颜色以黑色和暗绿色为主。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5.根据上图,a、b、c三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56.如果上图是夏至日,那么a、b、c三地的昼由长到短排列(   )
    A.a>b>c B.b>c>a C.c>b>a D.a>c>b
    57.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便地表(   )
    A.趋于和缓 B.削高填低 C.变得高低不平 D.形成高大山脉

    【答案】55.C    56.D    57.C

    【解析】55.由图可知,a、b、c三点位于不同纬度上,所以三点的线速度不同。地球上除两极点外,其他地区角速度均相同。故选C。
    56.图中半球逆时针旋转,所以为北极上空的俯视图。如果是夏至,纬度越高,昼越长。因为纬度a>c>b,所以三地的昼由长到短排列为a>c>b。故选D。
    57.由所学知识可知,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可以形成高大山脉,但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会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缓和。故选C。
    【点睛】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
    位于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岱地貌分布普遍,其分布上百座有名有号的崮。崮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又称“方山”或“桌状山”,具有山顶平坦开阔,四周峭壁陡立、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形态特点。顶之下梯田层层,沟壑舒展。左图为岱地貌景观图,右图为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图中甲~己表示三大类岩石以及岩浆、沉积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8.临沂市蒙阴县境内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   )
    A.甲 B.丙 C.丁 D.戊
    59.岱地貌顶平身陡,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形态特点,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右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8.B    59.B

    【解析】58.由“图中甲~己表示三大类岩石以及岩浆、沉积物”得知,甲为喷出岩、乙为侵入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戊为沉积物、己为岩浆;材料中“崮的岩石中普遍含有三叶虫化石”,说明该区域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沉积岩。B正确,A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B。
    59.图中①是岩浆冷却凝结作用,②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③是固结成岩作用,④是变质作用。岱崮地貌顶平身陡,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形态特点,是外力作用侵蚀的结果。B正确,A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B。
    【点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技巧。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变式图较多,但不管哪种变式图,我们在判断地壳物质名称时都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 岩浆:三进一出。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源于岩浆,也是地壳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应是岩浆。(2)岩浆岩:一进三出。在组成地壳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因此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岩浆岩可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互相转化,因此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是沉积岩或变质岩。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读我国西南某特殊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60.下列与该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
    A.科罗拉多大峡谷 B.华山球状花岗岩
    C.挪威的峡湾海岸 D.雁荡山的流纹岩
    61.该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有(   )
    ①土壤肥沃②交通不便③地表水缺乏④耕地面积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60.A    61.B

    【解析】60.图中是我国西南某特殊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且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图中地貌类型界线以东形成众多闭合等高线,对应的应是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峰丛,属于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华山球状花岗岩是风化作用形成的,B错误;峡湾都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C错误;流纹岩是火山喷出岩,岩浆喷发而成,D错误。选A正确。
    61.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区,该地貌地区处于石灰岩地区,地形起伏,耕地面积少,且石灰岩抗风化作用强,土壤比较薄,而且贫瘠,①④错误;喀斯特地貌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正确;喀斯特地貌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极易转化为地下水,因此地表水缺乏,③正确。②③正确,故选B。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且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表崎岖不平,造成交通不便,土壤贫瘠,溶洞、漏斗等造成地表水贫乏,易干旱缺水。
    下图为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流水溶蚀 D.流水侵蚀
    63.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
    ①土壤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②地表水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③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④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62.C    63.A

    【解析】62.由图可知,此地质景观中有石钟乳,应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图中天窗应是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形成的,C正确;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本题中的天窗表现为物质被带走形成的残留地貌,不符合风化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地貌,A错误;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喀斯特地区主要是流水作用,B错误;流水侵蚀包括流水侵蚀其分为机械冲刷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两种,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为化学溶蚀,故流水溶蚀比流水侵蚀更为准确,D排除。故选C。
    63.喀斯特地貌区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地形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且贫瘠,不适合发展种植业,①正确;喀斯特地貌区地表裂隙发育,多地下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并不丰富,②错误;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有峰林、地下有溶洞等景观,这些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③正确;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受流水侵蚀严重,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 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较缺乏,但地下水系却比较发达。
    浙江长兴的“金钉子”剖面,是一个灰岩横断面,反映的是古生代末期(二叠纪)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交界时期海洋沉积物及化石的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4.金钉子剖面所在的灰岩属于(   )
    A.侵入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喷出岩
    65.下列关于地质年代海陆变迁的描述发生在金钉子剖面形成之前的是(   )
    A.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B.我国华北、东北抬升为陆地
    C.我国基本结束南海北陆分布格局 D.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64.C    65.B

    【解析】64.金钉子剖面反映的是古生代末期(二叠纪)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交界时期海洋沉积物及化石的变迁,里面有化石,说明灰岩是沉积岩,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65.金钉子剖面反映的是古生代末期(二叠纪)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交界时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新生代,发生在金钉子剖面形成之后,A错;我国华北、东北抬升为陆地在古生代中后期,发生在金钉子剖面形成之前,B对;我国基本结束南海北陆分布格局在中生代侏罗纪,发生在金钉子剖面形成之后,C错;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在新生代,发生在金钉子剖面形成之后,D错;故选B。
    【点睛】中生代是 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完成下面小题。

    66.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   )
    A.泥石流堆积 B.冬季风堆积 C.冰水堆积 D.间歇性流水堆积
    67.该种沉积物土壤类型为(   )
    A.寒漠土 B.黑土 C.黄土 D.紫色土

    【答案】66.B    67.C

    【解析】66.由图可知,该沉积物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新疆中部和西部及小兴安岭西部,并且黄土高原地区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由此推知该沉积物为黄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第四纪时期的冬季风从蒙古高原西部地区搬运过来,并在此处沉积形成的。小兴安岭的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小,沙尘堆积,所以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冬季风堆积,B正确。小兴安岭东侧降水更多,在东侧间歇性流水堆积以及泥石流堆积更明显,AD错误。与冰水堆积关系不大,C错。故选B。
    67.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沉积物土壤类型为黄土,C正确。寒漠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黑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不是黄土高原;紫色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地区。故选C。
    【点睛】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是流水侵蚀形成,黄土高原的深厚黄土层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山脉之间的赤沙山中,分布有我国最大的盐丘。下图为盐丘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8.下列岩石与含盐层岩石成因相同的是(   )
    A.板岩砂岩 B.花岗岩砾岩 C.石灰岩页岩 D.玄武岩石英岩
    69.盐丘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为(   )
    A.沉积作用—水平挤压—盐层流动—外力侵蚀 B.沉积作用—外力侵蚀—水平挤压—盐层流动
    C.沉积作用—水平挤压—外力侵蚀—盐层流动 D.水平挤压—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盐层流动

    【答案】68.C    69.C

    【解析】68.由图可知,含盐层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判断是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都是沉积岩,C正确;板岩、石英岩是变质岩,AD错误;花岗岩、玄武岩是岩浆岩,B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69.由图可知,该地区最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含盐的沉积岩,后受到水平挤压变形形成褶皱,背斜顶部砂岩层在受到外力侵蚀后,含盐层出露流动而形成盐丘。综上所述,本题选C。
    【点睛】沉积岩的特点:①含有层理构造;②在不发生地壳运动的情况下,下面的岩石老,上面的岩石新;③可能含有化石、煤层。
    读下列我国四处旅游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70.观赏图中景观,合理的是(   )
    A.①—特定角度,雪后最佳 B.②—低处仰视,夏季最佳
    C.③—适当距离,五月最佳 D.④—适当距离俯视,夏季最佳
    71.图中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气温年较差大,水汽冷凝形成 B.②—花岗岩出露地表,风化侵蚀形成
    C.③—淡水鱼类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D.④—地质条件复杂,流水沉积形成

    【答案】70.C    71.B

    【解析】70.读图可知,①为松花江雾凇,应当置身其中,冬季最佳,A错误;②为黄山“石海观猴”,应当选择特定角度,B错误;③为青海湖鸟岛,应当选择适当距离,春季5月最佳,C正确;④为黄果树瀑布,应在适当的距离仰视,D错误。故选C。
    71.雾凇是气温日较差大,水汽冷凝形成,A错误;黄山“石海观猴”是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遭受外力风化侵蚀形成,B正确;青海湖是咸水湖,不适合淡水鱼类生长,C错误;黄果树瀑布地质条件复杂,是流水侵蚀形成,D错误。故选B。
    【点睛】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选择合适的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色、以情观景。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2.图中(   )
    A.甲山属于喀斯特地貌 B.乙山因断裂抬升形成
    C.丙处河岸侵蚀较明显 D.丁处易受泥石流侵袭
    73.图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岩浆侵入②断层发生③变质作用④褶皱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③②

    【答案】72.C    73.D

    【解析】7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山主要岩石类型是泥岩和页岩,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溶蚀形成的,A错误;结合图中的地质结构图可知,乙处为背斜山,因此并不是断裂抬升,B错误;结合图片可知,丙处为河流的凹岸,受到流水侵蚀作用明显,C正确;丁处为山脊,而泥石流主要是流向河谷,D错误。故选C。
    73.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断层线和花岗岩都穿过了褶皱构造,因此褶皱应是最早形成的;断层线断开了花岗岩,说明断层在岩浆活动之后;结合所学可知,变质岩是由于岩浆活动造成的变质作用,因此形成过程应为褶皱形成—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断层发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或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一般而言,沉积岩是越向下层年龄越老;若岩浆侵入到沉积岩内部或岩浆通过沉积岩内部后喷出地表,则岩浆岩较沉积岩新;岩浆通道附近的变质岩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受高温作用变质而形成的,因此其形成时间晚于岩浆岩。地壳垂直运动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形成断层,因此出现断裂错位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前,反之,完整而上覆于断层之上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后。同理,若地质构造中既有褶皱又有断层,也可依据切断关系判断,被切断的形成较早。
    重庆刀片山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页岩,该山上的道路历史悠久,曾运送过盐巴和矿石。2014年,某集团对这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和拓宽,“刀片天路”初具规模,吸引了众多摄影和自驾爱好者前来寻找心跳的感觉。图左为“刀片山位置和景观图”,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4.刀片山山体岩石对应图右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75.刀片天路(   )
    A.建设在山间的河谷地带 B.建成后的新作用是发展旅游业
    C.建设中需克服高寒缺氧 D.建成后沿途崛起成为大型城市

    【答案】74.C    75.B

    【解析】74.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知沉积物在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所以由图中甲为沉积物;丙为沉积岩;丙戊乙都可形成丁,则丁为岩浆;丁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则戊为变质岩。刀片山岩石类型为石灰岩和页岩,属于沉积岩,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75.由刀片山的景观图可知刀片天路建在山脊处,A错误;由材料中的“刀片天路”初具规模,吸引了众多摄影和自驾爱好者前来寻找心跳的感觉,可知建成后的新作用是发展旅游业,B正确;结合刀片山的位置可知刀片山属于巫山山脉,海拔不是很高,不需要克服缺氧,C错误;刀片山位于山区,刀片天路的建成沿途不可能崛起成为大型城市,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重庆市石柱县七曜山上,从六塘乡到大风门,有一段沿着山脊背修出的公路,两侧都是悬崖,公路就修建在山脊顶端,仿若“天路”。在此公路上开车,从空中俯瞰就像行驶在刀片上,步步惊心,既壮观又惊险。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76.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B.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C.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D.位于背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77.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地壳运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答案】76.D    77.C

    【解析】76.根据库区所在谷地的岩层弯曲情况可以判断该地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为谷地,根据所学知识背斜成谷的原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物质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选D。
    77.由图可知,该地区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因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断裂位移或者出现弯曲变形,主要是内力作用造成,C对D错;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B不符合题意。选C。
    【点睛】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时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证明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2016年探险家TristanOliff和同伴在秘鲁威尼坎加国家公园旅行时无意邂逅海拔5050米的彩虹山,彩虹般的色彩铺满山脉,附近隐约可见雪山。下图示意彩虹山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8.彩虹山近年才被发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曾被森林覆盖 B.形成时间较短 C.曾被冰雪覆盖 D.曾被风沙掩埋
    79.彩虹山五彩斑斓是由于(   )
    A.沉积物成分差异 B.地壳运动造成 C.岩浆岩成分差异 D.冰川侵蚀造成
    80.彩虹山层状结构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沉积 D.地壳运动

    【答案】78.C    79.A    80.C

    【解析】78.彩虹山地处秘鲁威尼坎加国家公园,根据材料可知海拔5050米,海拔高,材料中“附近隐约可见雪山”,可推测该山可能曾被冰雪覆盖;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冰雪融化后才被发现, C正确;海拔高,气温低,无法生长森林,A错误;彩虹山此类地貌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的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时间长,B错误;风沙一般堆积在海拔低的地方,该山脉海拔高,不会被其掩埋,D错误;故选C。
    79.读图分析可知,该彩虹山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说明该岩石属于沉积岩,C错误;由于不同时期沉积物的成分不同,颜色不同,从而形成了五彩斑斓的岩层,A正确。主要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与地壳运动和冰川侵蚀无关,BD错误。故选A。
    80.由材料分析可知,彩虹山为层状构造,说明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排除ABD,由图可知,该地为背斜构造,在隆起之前,降水较多,不断形成的地表径流导致泥沙不断沉积,从而形成了沉积岩,C正确。故C。
    【点睛】沉积岩因不同时期沉积物不同,一般具有层理结构,通常还含有化石。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①为海蚀崖地貌,②为冲积平原,③为沙丘地貌,④为角峰地貌)。完成下面两题。

    81.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若③处景观中的地表物质常常会搬运到②处,其主要动力最可能是(   )
    A.流水 B.风力 C.重力 D.内力

    【答案】81.D    82.B

    【解析】81.①为海蚀崖地貌,受海浪侵蚀形成;②为冲积平原,受流水沉积形成;③为沙丘地貌,受风沙沉积形成;④为角峰地貌,受冰川侵蚀形成。所以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①④,故选D。
    82.③为沙丘地貌,受风沙沉积形成,区域气候干旱,其沙粒被搬运至②处,其动力应为风力,与流水、重力以及内力等无关。故选B。
    【点睛】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雅丹地貌是指干旱地区河湖沉积物经侵蚀形成的土墩和沟槽。在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有一片水上雅丹,远看像无数岛屿屹立在湖中(图左),数万年间水上雅丹时有时无。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不同岩石类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3.组成水上雅丹的岩石属于图3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84.推测水上雅丹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湖泊沉积—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湖水蒸发 B.风力沉积—地壳抬升—湖水入侵—流水侵蚀
    C.湖泊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湖水入侵 D.湖水入侵—泥沙沉积—地壳抬升—湖面下降
    85.数万年间水上雅丹时有时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气候变迁 C.风力强弱 D.地壳抬升

    【答案】83.A    84.C    85.B

    【解析】83.从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可知,丙和丁是由于岩浆冷却凝固的形成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甲是由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乙是变质岩。雅丹地貌是指干旱地区河湖沉积物经侵蚀形成的土墩和沟槽,因此组成水上雅丹的岩石属于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4.雅丹地貌多为干旱地区风力侵蚀形成,而水上雅丹则是风力侵蚀之后湖水入侵后形成。柴达木盆地的水上雅丹先是由湖泊沉积碎屑物质,BD错误;随青藏高原隆起形成褶皱,气候逐渐干旱,发育雅丹地貌,A错误,随气候变迁,近代气候转向温暖湿润,冰川融水增多,汇入干涸的湖泊,故形成水上雅丹。形成过程为:湖相沉积一地壳抬升一风力侵蚀-湖水入侵,C正确。故选C。
    85.该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干旱地区,人烟稀少,数万年间是长时间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不大,A错误;气候转干,为陆地上的雅丹地貌,气候转湿,湖水入侵,形成水上雅丹,但湖水水位过高,淹没或侵蚀雅丹地貌,水上雅丹便又消失,B正确;风力强弱是对雅丹地貌塑造的影响,而不是水上雅丹生消的原因,C错误;地壳抬升是水上雅丹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但并不能决定着水上雅丹的出现和消失,D错误。故选B。
    【点睛】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2018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于1月15日至28日在墨尔本进行,在墨尔本海岸沿线有一处被称作“十二门徒石”(典型的石灰岩)的奇岸怪崖壁,科学研究者说,十二门徒石总有一天会全部消失。近年来,来自各国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86.推测“十二门徒石”的形成过程(   )
    A.海洋沉积—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B.海洋沉积—地壳下降—海浪侵蚀
    C.海洋侵蚀—地壳抬升—海浪沉积 D.海洋侵蚀—地壳下降—海浪沉积
    87.关于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交通便利 B.气候适宜 C.旅游资源丰富 D.开发时间较长
    88.“十二门徒石”作为旅游资源,其主要体现的旅游价值是(   )
    ①美学价值②科研价值③历史文化价值④经济价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86.A    87.C    88.D

    【解析】86.结合材料可知,十二门徒石是石灰岩为主,因此首先应是海洋沉积作用为主,CD错误;十二门徒石为奇岸怪崖壁,因此应是地壳抬升后经历海浪侵蚀形成的,A正确,B错误。故选A。
    87.结合所学可知,澳大利亚东南侧靠近海洋,海运便利,A正确;澳大利亚东南侧应为地中海气候,较为适合人口分布,B正确;东南部开发历史较长,因此人口密度较大,D正确;旅游资源丰富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C错误。本题选择错误选项,故选C。
    88.十二门徒石是一种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由于十二门徒石不是人文景观,因此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政治、文化等.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9.图中①岩石(   )
    A.属于岩浆岩 B.较②岩石老 C.可能含化石 D.可能是砂岩
    90.图中甲、乙、丙、丁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甲丁 D.乙丙丁甲
    91.丙地层在甲构造右侧比左侧薄,原因是右侧(   )
    A.曾经地势较左侧高,外力堆积效果较微弱 B.曾经地势较左侧高,外力侵蚀效果更显著
    C.受岩浆活动影响较左侧小,火山喷发物少 D.下层岩层背斜较左侧多,岩层容易被侵蚀

    【答案】89.A    90.C    91.B

    【解析】89.读图可知,①岩石从地下向上入侵应为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A正确。②岩石未切穿丙及以上岩层,①岩石切穿所有岩层并喷出地表,①岩石较②岩石新,B错误。岩浆岩中不可能含化石,C错误。砂岩是沉积岩,D错误。故选A。
    90.甲断层使得丙乙断裂,甲比丙乙新,沉积岩层下老上新,丙在乙上面,丙比乙新,而丁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①岩浆活动切穿所有岩层,侵入岩比被侵入岩层新,所以丁是最晚的,故图中甲、乙、丙、丁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丁,C正确,故选C。
    91.丙地层在甲构造右侧比左侧薄,说明被侵蚀作用强,可能是曾经地势较左侧高,外力侵蚀效果更显著,B正确。地势较左侧高,外力应为侵蚀作用,而非堆积,A错误。火山喷发物在丙之后,不会影响丙历史的堆积,C错误。下层岩层背斜较左侧多,岩层容易被侵蚀,但背斜上方已有沉积岩层覆盖,不再接受侵蚀作用,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层层序律: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下面的地层年龄较老,上面的地层年龄较新。切割层序律:断层割断老的地层,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
    潮间带是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区域,天文大、小潮的水位从高到低有大潮高潮位、小潮高潮位、小潮低潮位、大潮低潮位。根据这几条水位线可以把潮间带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潮区。潮差是指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福建东山及附近岛屿岸线曲折、岸坡陡峭、沙滩狭窄。下图示意福建东山及附近岛屿岩相潮间带某监测断面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该地区天文小潮的潮差约为(   )
    A.4.60米 B.2.53米 C.1.10米 D.0.97米
    93.关于潮间带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B.低潮区生物量最大
    C.高潮区无生物的分布 D.中潮区生物量最大
    94.推测该地区海岸类型属于(   )
    A.基岩海岸 B.砂质海岸 C.泥质海岸 D.生物海岸

    【答案】92.B    93.D    94.A

    【解析】92.天文大小潮的水位从高到低有大潮高潮位、小潮高潮位,小潮低潮位,大潮低潮位。根据这几条水位线可以把潮间带划分位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因此,中潮区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图中给出了中潮区的基准面以上的高度分别是3.50米和0.97米。潮差是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高潮位与低潮位间的差值。所以小潮的潮差为3.50-0.97=2.53米。B正确。故选B。
    93.据图可知,中潮区占潮间带的大部分,而且潮间带的生物量分布在中潮区最大,高潮区会有少量的生物分布,不可能没有生物分布。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4.根据材料“福建东山及附近岛屿岸线曲折、岸坡陡峭、沙滩狭窄”,推测是基岩海岸。A正确。故选A。
    【点睛】基岩是被海浪冲击形成的海蚀岩台等海蚀地貌,包括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平台和海蚀柱。基岩海岸的主要特征是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岸坡陡峭、滩沙狭窄。
    下图中甲地位于金沙江谷地,其缓坡上发育了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研究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冬春季节,谷风常常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白天风速变大,黄土状物质沉积速度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5.确定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的主要依据是(   )
    A.空间位置 B.物质组成 C.粒径大小 D.堆积年代
    96.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白天风速变大的原因可能是(   )
    A.山风与湖风叠加 B.谷风与陆风叠加 C.山风与陆风叠加 D.谷风与湖风叠加

    【答案】95.B    96.D

    【解析】95.黄土状物质与湖泊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具有相似性,可以推断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B正确;虽然黄土状物质与湖泊沉积物物质分布位置靠近,但不能确定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A错误;黄土状物质粒径小于湖泊沉积物,堆积年代略晚于湖泊沉积物,不能推测出黄土状物质主要源于附近湖泊沉积物,CD错误。故选B。
    96.白天山坡受热多,气温相对较高,山坡处为上升气流,山谷处相对较冷,山谷处为下沉气流,水平气流从山谷吹向山坡,为谷风;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近地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谷风和湖风叠加,使风力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山谷风的成因主要为昼夜交替过程中山坡-山谷和山地-平原间的气温差。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此外夜间下坡风和山风的运动也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下图为自公元四世纪以来上海海岸线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7.造成此时期上海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沉积 C.地壳抬升 D.填海造陆
    98.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其原因主要是(   )
    ①长江中上游地区滥砍滥伐②大型水利工程发挥调控作用③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④长江下游地区湖泊面积减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97.B    98.C

    【解析】97.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上海海岸线不断向海洋前进,说明流水带来的泥沙增多,泥沙沉积速度大于海浪侵蚀速度,B正确A错误;地壳抬升和填海造陆影响小,CD错误。故答案选B。
    98.近年来,该地海岸线变动的速度减慢,说明泥沙来源减少,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减轻,而不是滥砍滥伐,①错误;三峡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泥沙沉积在库区,向下游河口输送的泥沙减少,②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海水侵蚀增强,③正确;人类活动如长江下游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对海岸线变化影响较小,④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海岸线变化指因海平面升降、地壳运动、河流入海泥沙量等造成海岸线后退或者前进。由于受海平面升降、地壳活动及河流入海泥沙量变化的影响,引起海水的侵入(海侵)或海水的后退(海退)现象,造成了海岸线的巨大变化。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9.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100.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答案】99.D    100.D

    【解析】99.地震的形成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滑坡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AB错;地势起伏大的山区、丘陵地区,暴雨容易引发滑坡,但地震的发生与气象灾害关系不大,C错误;地震多发地区,往往岩石破碎,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D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
    100.滑坡的形成与地形密切相关,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易发滑坡,而地震不受地形影响,A错;危害与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为地震,B错;地震是地球内能的剧烈释放,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来减轻地震的危害,但不能避免地震的发生,且目前地震的监测和预报还是世界性难题,C错;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D对。综上所述,本题选D。
    【点睛】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滑坡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泰山位于山东,因岩石抗蚀性强,形成了峰峦高崖,古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佳句。泰山石产于泰山周边,岩石形成后在地下深处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形成了大量纹理,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纹理清晰,画面突出,民间有避邪、镇宅等传说,取稳如泰山,石来运转之意。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01.泰山石的类型属于图中的(   )
    A.乙 B.丙 C.丁 D.戊
    102.推测泰山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岩浆冷凝——断裂抬升——风化侵蚀——变质作用
    B.岩浆冷凝——风化侵蚀——断裂下陷——变质作用
    C.岩浆冷凝——变质作用——断裂抬升——风化侵蚀
    D.岩浆冷凝——变质作用——断裂下陷——风化侵蚀

    【答案】101.A    102.C

    【解析】101.注意材料信息“岩石形成后在地下深处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形成了大量纹理”,所以泰山石属于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从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可知,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侵入岩,丁为岩浆,戊为喷出岩,所以泰山石属于图中的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2.泰山岩石最先受岩浆冷凝作用形成,之后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深度变质,形成变质岩,AB错;之后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泰山所属岩层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再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现今的泰山形态,D错,C正确,故选C。
    【点睛】岩石的分类及岩石圈的构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由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地壳和上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构成岩石圈。
    下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3.石柱的岩石类型是(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D.火山岩
    104.图示时段内该地区经历过的海陆变迁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05.大理石柱被海生动物钻孔的过程属于(   )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 D.火山活动

    【答案】103.B    104.C    105.B

    【解析】103.结合材料可知,该石柱为大理石柱;结合所学可知,大理石为变质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4.结合图片可知,公元79年到15世纪,海水漫过了石柱的下部分,15世纪到18世纪,海水褪去;18世纪到1955年,海水再次漫过石柱下部分,因此可以得出海陆变迁次数为三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5.大理石被海生生物钻孔属于生物风化作用,B正确;地壳运动和火山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与生物钻孔无关,AD错误;大理石被钻孔不属于侵蚀作用,C错误。故选B。
    【点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为地质作用,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

    二、综合题
    10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下表)有蠕移、跃移和悬移。颗粒保持蠕移和跃移最多,一般集中在距离地面0.5~1.5m高度内。砾石地面颗粒的跃起高度大于沙质地面。风携带沙粒撞击岩石表面,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岩石,塑造了蘑菇石(下图)等典型的风蚀地貌。
    运动形式
    粒径
    沙粒运动图
    含沙量
    悬移
    <0.10mm

    <10%
    跃移
    0.10~0.15mm
    70%-80%
    蠕移
    0.10~2.00mm
    20%


    (1)描述蘑菇石地貌的形成过程。
    (2)指出与蘑菇石地貌景观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一种风力搬运方式,并说明理由。
    (3)解释风的特性、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及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三个因素对磨蚀效果的影响。
    【答案】(1)在风沙强劲的地方,近地面沙尘密度大,颗粒较粗,磨蚀作用强;裸露地表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易被侵蚀,形成顶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地貌。
    (2)跃移;跃移搬运方式含沙量最高,磨蚀作用强;跃移搬运物质粒径较大,跃起高度较高,对岩石下部磨蚀强。
    (3)①风的特性:风力强,大风日数多、持续时间长,磨蚀效果明显。
    ②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被搬运沙粒岩性坚硬,颗粒较大,棱角分明,磨蚀效果明显。
    ③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垂直节理发育,下部岩性较软,磨蚀效果明显。

    【分析】本题以风力作用为背景材料,涉及到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风力侵蚀的形式及差异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风沙运动较为显著的地区,蠕移、跃移其含沙量明显较大;蠕移、跃移的位置比较靠近近地面,同时其沙粒的粒径相对较大;风携带较大粒径撞击岩石表面,其磨蚀作用更强,对岩石的破坏程度更大;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其岩石下部岩性较软,在强烈的沙粒撞击下,其表面易被侵蚀,岩石下部表面受损严重,在重力作用下逐渐崩落,形成顶部大下部小的蘑菇状地貌。
    (2)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蠕移虽岩石粒径较大,但其移动速度较慢,且含沙量较小,对岩石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跃移其沙粒的含沙量最大,占比70%-80%,从图中可以看到跃移其沙粒跃起的相对高度较大,对岩石的磨蚀作用更强;悬移其岩石的粒径较小,且沙粒在空气中含沙量较少,其磨蚀作用较弱;而蘑菇石上大下小的风蚀地貌,其下部受磨蚀作用较为显著,应与风力搬运中的跃移关系更大。
    (3)①风的特性:风是沙粒移动的动力因素。其风力越强,移动速度越快,所产生的打击力越明显。其次大风日数越多,风力侵蚀效果越显著。大风持续时间长所能造成的持续磨蚀作用会更为明显。②被搬运的沉积物特性: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被搬运沙粒岩性较软的、颗粒较小的,磨蚀作用较弱;岩性坚硬的,其磨蚀效果会更为显著。相较于表面圆滑的岩石,棱角分明的岩石,其磨蚀效果更明显。③被磨蚀的岩石的岩性:此类岩石垂直节理发育明显,易被外力侵蚀,且此类岩石下部岩性相对较软,易被沙粒磨蚀,使得更易形成上大下小的结构。
    10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斯里兰卡,素有“宝石王国”的美称,农业、旅游业和服装纺织轻工业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拉特纳普拉地区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是宝石的主要产地,宝石原生矿埋藏较深,但在当地古河床及河流沿岸有大量埋藏较浅的次生矿床,易于开采。随着大量开采和出口,斯里兰卡的宝石资源也大幅下降。近几年政府已经对一些河流进行阶段管制,禁止大型机械开采。因全球经济低迷,加之国内环境的不稳定等原因,斯里兰卡宝石商品出口产值不断减少,该国的经济发展也严重受损。下图为斯里兰卡示意图。

    (1)描述斯里兰卡主要宝石矿区的分布特征。
    (2)推测拉特纳普拉地区古河床及河流沿岸次生宝石矿床的形成过程。
    (3)分析近年来斯里兰卡宝石商品出口产值减少的原因。
    【答案】(1)宝石矿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中部有少量分布;多位于河流附近。
    (2)宝石原生矿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出露到地表,受外力风化侵蚀,变得破碎,经河流搬运,在流速较缓的河段沉积,形成次生宝石矿床。
    (3)政府禁止大型机械开采,宝石产量有限;全球经济低迷,市场需求下降;国内社会环境不稳定,进出口贸易受限。

    【分析】本题以斯里兰卡的宝石产业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矿石的形成过程、控制资源开采的目的、工业发展的不利条件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解读、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拉特纳普拉地区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是宝石的主要产地,拉特纳普拉位于斯里兰卡的南部。从图中可以看出,宝石矿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几乎没有,中部地区有少量分布;从矿区和河流的位置关系看,矿区多位于河流附近。
    (2)结合材料信息“宝石原生矿埋藏较深,但在当地古河床及河流沿岸有大量埋藏较浅的次生矿床”可以看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共同作用下,将深部宝石矿床展现在人们眼前。首先,宝石原生矿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出露到地表;接着,受外力的风化、侵蚀,变得破碎;最后,经河流的搬运作用,在流速较缓的河段搬运作用减弱,宝石原生矿沉积,形成次生宝石矿床。
    (3)从材料可知,近几年政府已经对一些河流进行阶段管制,禁止大型机械开采,所以宝石的产量大大减少;近几年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导致宝石商品出口产值减少;国内社会环境不稳定,导致进出口贸易受限。
    108.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码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表示冷凝作用的是_______表示重熔再生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
    (2)A所属的岩石类型是_______,B所属的岩石类型是_______。
    (3)石灰岩变质形成________;花岗岩变质形成________。
    (4)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为_________。
    (5)B岩石的两个突出特征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     ⑥     ⑤⑦⑧     ②③
    (2)     岩浆岩     沉积岩
    (3)     大理岩     片麻岩
    (4)软流层
    (5)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分析】本大题以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征、矿物与三大类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由三大岩可以通过⑤⑦⑧变为空格处,可知空格处为岩浆,岩浆通过冷却凝固形成A岩浆岩,因此⑥代表冷凝作用;指向岩浆的作用是重熔再生作用,因此⑤⑦⑧都属于重熔再生作用;指向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变质岩和岩浆岩通过外力作用变为B沉积岩,因此②③表示外力作用。
    (2)根据上体分析,A是由岩浆形成,故为岩浆岩,B由外力作用形成,为沉积岩。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会形成大理岩;花岗岩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片麻岩。
    (4)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5)B为沉积岩,两大特征是:具有层理结构、含有化石。
    10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札达盆地地处西藏阿里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阿伊拉日居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4000m。发源于冈底斯山的象泉河,由东向西穿过该盆地。在象泉河两岸深厚的半固结河湖沉积砂泥岩中分布着大片土林。下图示意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及土林景观。

    (1)推测札达盆地的形成过程。
    (2)简析札达盆地土林景观的形成原因。
    (3)简述札达土林得以保存完整的条件。
    【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原;高原内部湖盆升高,湖水外泄,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札达盆地。
    (2)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湖盆中积累大量的堆积物;湖水外泄,湖底沉积岩露出地表;经长期流水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从而形成札达盆地土林景观。
    (3)海拔高,空气干燥,降水少,形成晚,外力侵蚀作用对土林演化速率较缓慢;人类活动少,人为影响小。

    【分析】本大题以札达盆为背景材料,涉及札达盆地的形成过程、札达盆地土林景观的形成原因、札达土林得以完整保存的自然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附近,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内部湖盆升高,湖水外泄,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札达盆地。
    (2)扎达土林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一百多万年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湖盆中积累大量的堆积物,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湖水外泄,湖水水位递减,湖底沉积岩露出地表。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露出水面的山岩经风雨长期侵蚀,终于雕琢成今日的模样。
    (3)扎达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侧,位于印度洋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因此空气干燥,风化、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弱,另外青藏高原海拔高,人烟罕至,人为影响小,因此使得扎达盆地土林保存完整。
    1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塔纳岛位于西南太平洋瓦努阿图国的南部,塔纳岛东北部有亚苏尔火山,其400米范围内有多个火山口,几乎天天都在近乎垂直的喷发,被誉为世界上“最容易接近的活火山”。火山口有平台可供观察,是瓦努阿图最著名的游览地。塔纳岛有着一大片美丽的黑沙滩,沙粒黝黑,但却细腻无比。塔纳岛盛产椰子、甘蔗、棉花和檀香木等,岛上的原住民长久地生活在闭塞遥远的小岛上,岛上的原始文明如钻木取火、草药祛病等,非但没有被外来文化大肆地摧毁,反而以一种质朴的生活得以延续。
    (1)简述塔纳岛黑色沙滩的地质形成过程。
    (2)简述塔纳岛物产丰饶的原因。
    【答案】(1)①塔纳岛地处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②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大量在岛上沉积;③岛上河流将黑色的火山灰带至海边,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黑色沙滩。
    (2)①地处赤道附近,热量充足;②岛屿四面临海,且受赤道低压影响,降水丰沛;③拥有肥沃丰富的火山灰土。

    【分析】本大题以塔纳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塔纳岛黑色沙滩的地质形成过程可从物质来源、形成的外力作用类型等角度进行过程分析。由题中经纬度信息可知,塔纳岛地处火山地震带上,且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火山灰出现,并沉积于岛上。该地区降水丰富,经河流侵蚀和携带作用将黑色的火山灰带至海边,经沉积作用及海浪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使之形成细腻无比黑色沙滩。
    (2)物产丰饶可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热量、降水、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纬度为20°S以北这一信息可知,该地处赤道附近,故热量条件充足。该地纬度受热带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且四周环海水汽充足,故降水丰富。该岛火山活动范围广数量多,火山灰沉淀形成肥沃而深厚的土层,土壤肥力较高。
    1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外宣布,寒武系江山“金钉子”正式在我国浙江江山确立。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江山“金钉子”是浙江省第十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江山市已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该项目内停车场、科考游步道、永久标志碑、科普长廊、解说标识牌等已建成投入使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知识性、可视性,已成为江山市市民游玩的又一新去处。

    (1)判断构成江山“金钉子”地层的岩石类型,并说明理由。
    (2)简述江山“金钉子”地层景观的形成过程。
    【答案】(1)沉积岩。理由: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岩层中含有化石。
    (2)寒武纪时,该地区为远古海洋,海洋接受沉积,形成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成为高地(山地丘陵);在外力作用下,岩层裸露,形成图示地层景观。

    【分析】本题以“金钉子”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考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该岩石有化石和明显的层理结构,是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故为沉积岩。
    (2)由材料可知,寒武纪地层中可见三叶虫化石,而三叶虫生活环境为远古海洋,可推测寒武纪时,该地区为远古海洋,不断接受海洋沉积,形成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沉积岩;后经内力作用,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形成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经历侵蚀,岩层裸露,形成图示地层景观。
    1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是欧洲最大的半岛,西海岸多峡湾,是典型的冰川地貌。
    材料二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形示意图。

    (1)冰川多分布在多年均温____℃的高山和____纬度地区;该岛在第四纪冰期,冰川侵蚀形成____谷,后来气候变暖,冰川消退,谷地下端被____入侵,形成峡湾。
    (2)该岛海岸线破碎、曲折,多峡湾,除受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外。还因其山脉离海岸较近,河流流程短,水流湍急,____侵蚀强;地处沿岸,受西风影响大,风浪大,____侵蚀严重。
    (3)海岸线曲折,有利于避风,多优良____,有利于发展与港口相关的渔业、____等产业;峡湾地貌显著,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有利于发展____。随着气候的变暖,全球冰川面积不断缩小,全球平均海平面____,沿海低地有被淹没的风险。
    【答案】(1)     0     高     U型     海水
    (2)     流水     海浪
    (3)     港湾     海运     旅游业     上升

    【分析】本题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海岸线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区域综合认知、地理实践力的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多分布在多年均温0℃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第四纪冰期时,斯堪的维亚半岛是欧洲冰川的主要发源地,冰川广布,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来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冰川侵蚀谷地的下端部分被海水入侵淹没,便形成幽深的峡湾。
    (2)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岸线破碎、曲折,多峡湾;由于山脉离海岸较近,导致岛上河流流程短,水流湍急,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同时地处沿岸,受西风影响大,风浪大,海水侵蚀严重,流水侵蚀和海水侵蚀双重作用下使得岛内海岸线破碎、曲折。
    (3)曲折的海岸线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分析;有利条件表现在:海岸线曲折,有利于避风,形成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与港口相关的渔业、海运等产业;同时分布有特殊的峡湾地貌,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不利条件表现在:随着气候的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全球冰川面积不断缩小,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有被淹没的风险。
    1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9年6月,敦格铁路全线完工,其中重难点工程沙山沟特大桥是我国唯一一座穿越活动性沙漠的桥梁。
    沙山沟原为阿尔金山前洪积平原,后受构造运动和季节性洪水冲刷而成的沟谷。沙山沟两侧是高50m以上的沙山,其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上覆沙层厚度仅有0.5-10m。沙山沟内部地表分布着大量砾石和低矮的沙丘,沙山沟特大高架桥铁路穿行于沟谷之中,但风沙对其影响较小。下图示意敦格铁路经过的局部区域图,该区域春夏季盛行偏北风,秋冬季盛行偏南风,且偏角较小。

    (1)说明沙山沟两侧沙山的地质形成过程。
    (2)指出沙山沟内表层砾石的来源。
    【答案】(1)阿尔金山前洪积平原受构造(地壳)抬升;裸露岩层经风化、侵蚀(水蚀、风蚀)形成丘陵台地;颗粒小的沉积物(细沙)被风力作用搬运;后覆盖在丘陵台地之上而形成沙山。
    (2)两侧沙山岩石经风化形成的岩屑掉落;阿尔金山季节性洪水搬运的砾石在此堆积。

    【分析】本题以沙山沟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详解】(1)地表形态的形成主要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形成。根据材料,沙山沟原为阿尔金山前洪积平原,后受构造运动和季节性洪水冲刷而成的沟谷。沙山沟两侧是高50m以上的沙山,其基底为剥蚀丘陵台地,上覆沙层厚度仅有0.5-10m。据此可以判断,早期沙山沟地区为山前洪积平原,受构造(地壳)抬升,裸露岩层经风化、侵蚀(水蚀、风蚀)形成丘陵台地;颗粒小的沉积物(细沙)被风力作用搬运;后覆盖在丘陵台地之上而形成沙山。
    (2)砾石的来源只要受外力作用。根据材料,沙山沟内部地表分布着大量砾石和低矮的沙丘,沙山沟特大高架桥铁路穿行于沟谷之中,但风沙对其影响较小,可以看出砾石的来源不是风沙活动。所以砾石的来源可能是风化和流水搬运产生。可能两侧沙山岩石经风化形成的岩屑掉落;阿尔金山季节性洪水搬运的砾石在此堆积。
    11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该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乱石缝地整理是一种土地整理方式,它是通过爆破,取出土中露出地表的石块,同时取石砌坎,碎石垫底,铺上秸秆,回填土方,归并田间地角零星地,并进行沟渠、林、路的配套设施建设。

    (1)根据材料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云贵高原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对当地交通的不利影响。
    (3)简要分析人们进行乱石缝地整理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
    【答案】(1)①云贵高原地区原是海洋环境,经过化学沉积形成了以石灰岩为主的岩层结构;②伴随着地壳运动,地壳抬升,石灰岩层露出地表,形成石灰岩高原;③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地面发育成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表喀斯特;部分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层层面、节理和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地下溶洞;④地面溶蚀加剧,逐渐形成溶蚀盆地、峰林等地貌,地表变得更加崎岖不平;同时随着地下溶蚀加剧,溶洞迅速扩大,溶洞内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
    (2)交通线沿河谷或山谷分布;地形崎岖,材料运输困难;多地下暗河、溶洞,线路建设工程量大,成本高;自然灾害频发,易导致地面塌陷,路基不稳。
    (3)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通过土地平整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减缓地块坡度,降低耕作难度;通过地表碎石垫底,铺上秸秆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减少径流,减低流速,从而减缓水土流失;同时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

    【分析】本题以云贵高原为背景材料,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农业发展的方向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从自然地理阐述云贵高原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础岩石是石灰岩。①图中云贵高原地区原是海洋环境,在海底经过化学沉积形成了以石灰岩为主的沉积岩岩层结构;②图中岩层发生弯曲,海面消失,沉积岩出露海面,说明此过程伴随着地壳运动,地壳抬升,石灰岩层露出海面,形成石灰岩高原;③图中石灰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流水作用影响较大。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侵蚀地表,顺着节理、裂隙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地面发育成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表喀斯特地貌;部分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层层面、节理和裂隙向下进行溶蚀,形成地下溶洞;④图中地面溶蚀进一步加剧,地表更加崎岖,逐渐形成溶蚀盆地、峰林等地貌;同时随着地下溶蚀加剧,溶洞迅速扩大,溶洞内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
    (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对当地交通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地形、地质、灾害角度分析。河谷或山谷地区地形起伏较小,交通线沿河谷或山谷分布;地形崎岖,使得原有交通较差,材料运输困难,为建设造成一定难度;多地下暗河、溶洞,地质条件不稳定,线路建设工程量大,成本高;溶洞易发生塌陷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发,易导致地面塌陷,路基不稳,交通建设困难。
    (3)根据材料可知,取出土中露出地表的石块,可以增加地块中土壤比例,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便于耕作。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通过土地平整可以使地表变的平坦,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地表变平坦,可以减缓地块坡度,降低耕作难度,减缓水土流失;通过地表碎石垫底,铺上秸杆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减少径流,减低流速,同时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
    1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云石能够最大程度记录沉积时期的海洋条件,地质学界一直广泛使用以碳酸盐岩为载体的地球化学指标,追踪地球表层环境历史演化。
    石灰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₃)组成,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CaMg(CO₃)₂)组成,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因此,用5%的稀盐酸滴在石灰岩岩石的新鲜表面,石灰岩会剧烈起泡,相反,白云岩遇酸缓慢起泡或不起泡,并慢慢溶解。
    喀斯特(KARST)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下图为登封告成石淙会饮地质剖面图

    (1)说出该地曾经发生比较明显的三种地质作用
    (2)描述溶洞的形成过程
    (3)相比于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华北的登封告成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差,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地壳运动、侵蚀、堆积、固结成岩
    (2)碳酸盐岩(碳酸钙或碳酸镁)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水的碳酸氢盐(碳酸氢钙、碳酸氢镁),被水带走(侵蚀),形成空穴。
    (3)碳酸盐岩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水的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不稳定,又会分解成碳酸盐岩沉淀,释放水和二氧化碳。华北地区较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分布较少,加上缺水,气温低,反应慢。

    【分析】本题以喀斯特为背景,涉及其形成过程、自然环境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详解】(1)白云岩是沉积岩,可知经历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的河流主要是流水的溶蚀和堆积作用;有断层,说明经历地壳的运动。
    (2)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或碳酸镁,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可溶于水,并随水流流走,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溶洞。
    (3)要形成喀斯特地貌,必须有湿热的自然环境,使碳酸盐岩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水的碳酸氢盐;碳酸氢盐容易分解碳酸盐岩沉淀,形成各种各样的喀斯特地貌;华北地区相对于南方地区,碳酸盐岩分布较少,气温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作用较慢,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典型。
    116.湖南省龙山县境内万山耸立,山中有多处洞穴。其中的一处山洞洞内气温终年恒定,即使在洞外几乎无风的情况下,洞口的风依然强劲,被当地人称为“风洞”。下左图为“风洞”剖面结构示意图,下右图为龙山县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处洞穴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判断依据。
    (2)洞口A处终年风力强劲,且风向随季节转换而改变。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夏季洞口A处空气的水平运动状况是(填“向左”“向右”),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答案】(1)喀斯特地貌。山体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洞内发育石钟乳、石笋等。
    (2)向右。溶洞内气温终年恒定,夏季溶洞的气温比洞外低,洞内出现下沉气流,气压较高,洞外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气压较低,风从洞内吹向洞外。

    【分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1)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处岩石属于石灰岩,石灰岩是典型的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图示地下存在石钟乳、石笋、地下暗河等地貌,所以洞穴是石灰岩在流水溶蚀下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
    (2)洞穴内部受太阳辐射影响小,且洞穴内外热量交换较弱,所以溶洞内气温终年较稳定;而夏季时洞外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强,故洞外气温较洞内高;由于洞内外存在温差,洞内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相对较高;而洞外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相对较低;洞内外存在气压差,导致风从洞内吹向洞外,即在A处向右吹。
    117.下图为中国沙区冬半年主要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西伯利亚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形成过程。
    (2)推测风成黄土在此处堆积的原因。
    (3)据图简述塔里木盆地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
    【答案】(1)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形成过程: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亚欧大陆为面积最大的大陆,冬季降温快、气温低。蒙古、西伯利亚身居内陆且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强大的冷高压。
    (2)西北风(偏西风)从西北内陆带来大量的黄土,受秦岭、太行山的阻挡,风速减小,黄土堆积。
    (3)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受东北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东方(东北方);
    西南部受绕过高原的北支气流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西方(西北方)。

    【分析】本题以中国沙区冬半年主要风向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风力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伯利亚高压为冬季北半球亚欧大陆形成的高压中心,其形成主要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即冬季陆地降温快。北半球冬季,蒙古、西伯利亚身居较高纬度的内陆地区,且地势高,降温快,亚欧大陆又是面积最大的大陆,气温相对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低得多,因而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强大的冷高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力堆积的原因是挟带泥沙的风受地形、植被等因素影响,风速减弱,导致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图示风成黄土堆积处为黄土高原及关中盆地,其东侧为太行山,南侧为秦岭,高大地形阻挡了从西北内陆带来大量黄土的西北风(偏西风),风速减小,黄土堆积。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的方向即为当地盛行风风向。由图可知,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中部、东南部受东北风(偏东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东方(东北方);盆地西南部受绕过高原的北支气流即西北风影响,新月形沙丘半圆朝向偏西方(西北方)。
    118.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长的裂谷带,在裂谷的深处形成众多的湖泊。
    材料二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三国是非洲也是世界主要咖啡出口国之一,该地区生产的咖啡品质优良,是传统的出口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外汇来源。
    材料三东部非洲地区图

    (1)图中坦噶尼喀湖湖岸悬崖壁立,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结合以上材料,判断该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
    (3)分析说明上述三国种植出产咖啡的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1)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受流水侵蚀。
    (2)高原海拔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中部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等高线数值里高外低。
    (3)纬度低,气温高,热量丰富;(热带草原气候)晴天多,光照充足;高原地形,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境内有河流,灌溉较便利。

    【分析】本题以东部非洲地区图等图文材料信息为载体,涉及气地貌成因、地形类型、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等知识,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了地球的地表形态.坦噶尼喀湖湖岸悬崖壁立,是由于受到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后由于受到流水侵蚀作用了现在的地貌。
    (2)图中是东非高原,海拔高,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中部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等高线数值由里向外递减。
    (3)农业的发展需要的自然条件是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据图可知,上述三国纬度低,气温高,热量丰富;三个国家都属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晴天多,光照充足;位于东非高原,海拔较高,空气较为稀薄,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因此三国自然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咖啡生产。
    1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棱角突出部分风化作用更强,导致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黄山在距今5亿~2亿年处于海陆交替状态,期间覆盖了大量沉积物,后经地质作用形成了如今以花岗岩为主的山体。右图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

    (1)简述黄山的形成过程。
    (2)推测“猴子观海”景观的演化趋势。
    (3)相较于沉积岩,花岗岩更易被球状风化,分析原因。
    【答案】(1)岩浆活动侵入岩石圈内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在风、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下,花岗岩表层覆盖沉积岩被剥蚀,出露地表,形成如今黄山地貌。
    (2)“猴子观海”景观岩石继续接受球状风化,逐渐形成更为规则的球状体;在风化的同时,不断被流水、风等外力侵蚀,岩石体积变小、破碎,最终消失。
    (3)花岗岩性质单一,风化较均匀;花岗岩坚硬、不溶于水,外力对其侵蚀作用小,整体保存相对完整。或沉积岩多裂隙(节理发育),各组成部分差异大,在差别侵蚀下易形成规则不一的岩体。

    【分析】本题以黄山岩石风化、“猴子观海”景观等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风化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黄山的形成过程主要从花岗岩的形成与沉积物的侵蚀两方面描述。花岗岩为岩浆岩,是岩浆活动侵入岩石圈内部,冷凝形成;根据材料可知,黄山在距今5亿~2亿年处于海陆交替状态,期间覆盖了大量沉积物;地壳抬升,在风、流水等外力侵蚀作用下,花岗岩表层覆盖沉积岩被剥蚀,出露地表,形成如今黄山地貌。
    (2)“猴子观海”景观的演化趋势主要从风化作用、外力侵蚀作用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棱角突出部分风化作用更强,导致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猴子观海”景观岩石继续接受球状风化,逐渐形成更为规则的球状体;在风化的同时,不断被流水、风等外力作用侵蚀,岩石体积变小、破碎,最终消失。
    (3)花岗岩更易被球状风化的原因主要从岩性、外力侵蚀等角度分析。从花岗岩岩性角度分析,花岗岩由岩浆冷凝形成,性质单一,各部分抵抗风化的能力相差不大,风化较均匀;从外力侵蚀角度分析,花岗岩坚硬、不溶于水,外力对其侵蚀作用小,整体保存相对完整,而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多裂隙(节理发育),各组成部分差异大,在差别侵蚀下易形成规则不一的岩体。
    1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中国唯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该地貌下部为肉红色的花岗岩基座,中部为白色的白云质大理岩围腰,上部的白云岩盖层形成于10亿年前的海洋环境。下图为白石山所在区域示意图以及某游客拍下的白石山峰林地貌景观。

    (1)在地质时期,该地巨厚的白云岩在内力抬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变薄过程,主要地质作用还有____、____。
    (2)从地质构造和外力作用角度,描述该地大理岩峰林地貌的形成原因。
    【答案】(1)     外力侵蚀     变质作用
    (2)水平地层和花岗岩基座使峰体稳定;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破碎、崩解;侵蚀作用使垂直裂隙不断扩大。

    【分析】本大题以白石山所在区域示意图以及某游客拍下的白石山峰林地貌景观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详解】(1)材料信息,峰林下部为花岗岩,中部为白色的白云质大理岩围腰,上部的白云岩盖层,结合所学知识,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变质而成,花岗岩为岩浆侵入冷却形成。因此当地地质时期先因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后岩浆侵入,形成高温高压环境,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岩浆冷却形成花岗岩,后地壳抬升把花岗岩和大理岩升至高处,上升过程中失去了材料中提到的良好的海洋沉积环境,该地巨厚的白云岩发生外力侵蚀而明显变薄。由此判断,在地质时期,该地巨厚的白云岩在内力抬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变薄过程,主要地质作用还有变质作用和外力侵蚀。
    (2)一般地貌的形成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根据材料“该地貌下部为肉红色的花岗岩基座”提示地质构造为花岗岩基座,读图,该地岩石呈白色,其中白云岩属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从地质构造作用角度看,水平地层和花岗岩基座使峰体稳定;从外力作用角度看,结合上题分析,地壳抬升把花岗岩和大理岩升至高处,上升过程中失去了材料中提到的良好的海洋沉积环境后,并且岩体发生断裂破碎,在此基础上,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破碎、崩解;侵蚀作用使垂直裂隙不断扩大。经长期地外力风化、侵蚀逐渐形成峰林地貌。
    1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1年武夷山被设立为中国国家公园,山中存在“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峰林地貌景观,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
    材料二:武夷山区的城村村民是中原望族的后裔,因避战乱迁徙至此。城村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逐渐兴起,明清时期达到繁盛,成为福建地区的水口要塞。但随着时代潮流的冲击,当地大量村民外出,古村落不断衰落。图右为城村地形图。

    (1)说明武夷山丹霞峰林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
    (2)简述城村选址于此的有利区位条件。
    【答案】(1)在地质时期沉积巨厚的红色砂砾岩层;地壳隆起形成武夷山脉,垂直裂隙发育;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独立的峰林地貌。
    (2)周围山地可抵御冬季的冷空气;地势较平坦,耕地较多;水运交通便利,利于物资的运输;古村落分布在河曲的凸岸一侧,城村具备一定的防卫能力。

    【分析】本大题以武夷山位置图、城村地形图为材料,涉及地貌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和聚落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丹霞地貌的成因可从岩石类型入手,再结合其地貌特征进行分析;丹霞地貌以红色砂砾岩为主体,红色砂砾岩是沉积岩,是地质史上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红色砂砾岩;后由于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武夷山脉,垂直裂隙发育;后经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风化作用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独立的峰林地貌。
    (2)影响聚落分布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工农业基础、军事、宗教、科技、政策等。读图可知,武夷山呈东北--西南走向,村落周围的山地可抵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村落位于背风坡,冬季气温温和;村落位于山间谷地或盆地地势较平坦的地方,有利于发展农耕,耕地较多;河流提供了水运的通道,水运交通便利,利于物资的运输;古村落分布在河曲的凸岸一侧,城村具备一定的防卫能力,有利于村落的安全。
    1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河干流段(如图),水体较浅,水流平稳,南侧的低山、丘陵和岛屿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质组成的致密岩石,岩石表面覆盖粗糙的沙粒。小镇坐落在沿河冲积扇顶端。

    (1)据材料推测组成岛屿的岩石类型,并说明其成岩过程。
    (2)分析岛屿孤悬于河道的原因。
    (3)指出岛屿上覆盖粗糙沙粒的形成过程。
    【答案】(1)类型:花岗岩(岩浆岩)。成岩过程:岩浆侵入到岩石的缝隙中,经缓慢冷却凝固而形成。
    (2)岛屿与南侧的低山、丘陵本为一体,后来花岗岩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纵向裂隙,裂隙受流水侵蚀(形成峡谷),使岛屿与南岸分离。
    (3)花岗岩受大气、阳光、温度变化(冻融)、水、生物的风化作用崩解破碎,形成粗糙的风化壳;风化壳在风力、流水侵蚀和搬运作用下,细小的颗粒被搬走,留下较粗糙的沙粒。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地河道为材料,涉及岩石、地貌成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岛屿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质组成的致密岩石”可知,该地岩石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质,应为花岗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岩浆侵入地下裂隙之中,经过缓慢的冷却过程,凝结成岩浆岩。
    (2)根据材料信息“南侧的低山、丘陵和岛屿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质组成的致密岩石”可知,岛屿与河道南侧的低山、丘陵的岩性一致,本为一体;后期花岗岩受到内外力的作用,导致裂隙发育;流水沿着裂隙侵蚀花岗岩,导致岛屿与南侧岩体分开,岛屿孤悬于河道。
    (3)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该地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在光照、风力、温度变化、水以及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导致发生风化作用,花岗岩形成风化壳;风化壳在风力和流水的作用下,颗粒较细的碎屑物质被带走,残留下较为粗糙的沙粒,导致岛屿上覆盖粗糙沙粒。
    1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沙丘岩是指在海岸沙丘形成较稳定时,碎屑沉积物表层的矿物被水溶解,由碳酸盐胶结而成的固结岩石。胶结作用是指碎屑沉积物之间充填胶结物,碎屑颗粒黏结变硬的过程。碎屑沉积物往往含有大量生物骨屑,为海岸沙丘胶结成岩提供充足的胶结物来源。图示意我国华南海岸沙丘岩的发育模式。

    (1)说出海岸沙丘的沙源。
    (2)据图概括海岸沙丘发育的条件。
    (3)分析该地气候、气象条件对海岸沙丘岩胶结成岩过程的影响。
    【答案】(1)内陆河流带来的泥沙;基岩风化、侵蚀形成的泥沙;海洋含钙生物骨屑随海浪携带至海岸。
    (2)海滩上有丰富的沙质沉积物,低潮位时能够露出海面;海滩上部高于高潮位,且地形平坦宽广可供沙丘堆积;有强劲恒定的迎岸风搬运海洋泥沙到海岸。
    (3)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地表水对碳酸盐的溶解;气温高,蒸发强烈使胶结作用加快;风力较弱使沙丘相对稳定,有利于沉积物固结成岩。

    【分析】本大题以海岸沙丘岩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岸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图a有陆源碎屑入海,基岩也会受到海水的侵蚀,材料中“碎屑沉积物往往含有大量生物骨屑”,则有海洋生物死亡后的遗体骨骼等被海浪携带到海滩堆积。
    (2)据图b显示,在低潮面时,海岸的沙质沉积物露出海面;在迎岸风的吹拂下,在广阔平坦的海滩上部堆积,所以需要高于高潮位的开阔平坦的地方堆积沙丘;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故还需要有迎岸风将海滩的泥沙吹向高潮位之上堆积。
    (3)根据材料“海岸沙丘岩是指在海岸沙丘形成较稳定时,碎屑沉积物表层的矿物被水溶解,由碳酸盐胶结而成的固结岩石”和图c显示的有降水、蒸发、海洋水汽。碎屑沉积物表层的矿物被水溶解就需要湿热的气候,溶解快;蒸发强烈使胶结作用加快,需要气温高的气候条件。指在海岸沙丘形成较稳定时才容易形成,故风力较弱。
    124.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此外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材料二: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敦煌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超过2400毫米,加上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因此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这里的地表岩石及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风成地貌(如图乙)

    (1)说出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名称。喀斯特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
    (2)描述图乙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形成外力作用。
    (3)描述图乙中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峰丛;岩石:石灰岩分布,可溶性、透水性好。气候: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水文: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发育喀斯特地貌。地形:山地、丘陵广布,坡度大。生物:生物种属多,生物活动活跃。

    (2)自然环境特征:降水较少,风力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外力作用:风力侵蚀。
    (3)岩石裂隙发育,岩体变得不够坚实,岩石孤立突起,靠近地面的风中含沙量大,岩石下部遭受到较强烈的磨蚀,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分析】本题以敦煌的风成地貌和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为载体,主要涉及地貌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形成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过程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地貌地区主要的岩石是石灰岩,具有可溶性、透水性好。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一定要有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喀斯特地貌区强烈的流水溶蚀作用,发育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由于喀斯特地貌区气候温暖湿润,所以生物种属多,生物活动活跃。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乙地貌为风蚀蘑菇,受风力侵蚀而形成,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少,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风力侵蚀作用显著,使得岩石景观呈现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岩石孤立突起,且裂隙发育,易被外力侵蚀,风沙侵蚀的过程中,靠近地面的风沙含量较大,更易被风沙侵蚀,侵蚀速度更快,而远离地面的部分侵蚀速度相对较慢,从而形成了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
    1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山是皖南山区的最高山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m,处于我国最大丰水带内。在黄山154km2景区内,花岗岩体占107km2,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河流有36源和36峡谷。黄山花岗岩地貌的各种类型的形状和分布都有迹可循,且与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黄山花岗岩地貌的演化过程,图(a)为几千万年前的黄山地貌(第一阶段):黄山花岗岩体在第三纪后期出露地表,呈穹形山体,四周被围岩山地包围;图(b)为几百万年前的黄山地貌(第二阶段):上新世(距今500万-250万年)呈穹形山体,顶部和缓起伏,周边有明显切割并出现花岗岩山峰;图(c)为今日的黄山地貌(第三阶段):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开始古夷平面被分割,产生峡谷和高峰。

    (1)花岗岩和玄武岩同属于岩浆岩,试从岩石形成时岩浆冷却速度、结晶颗粒大小、岩石存在位置和岩浆岩的类别分别进行对比说明。
    (2)指出地质作用对第一阶段黄山花岗岩穹状山体形成的影响。
    (3)分析穹状山体周边花岗岩山峰发育的过程。
    【答案】(1)岩浆冷却速度花岗岩慢于玄武岩;结晶颗粒花岗岩大于玄武岩;花岗岩侵人地下某一深处,玄武岩出露地表;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
    (2)地壳运动导致黄山原有沉积岩层断层发育;伴随断层的运动,岩浆侵入地下形成花岗岩;花岗岩块体隆升,风化作用对上覆岩层的剥蚀加剧,花岗岩穹状山体出露。
    (3)穹状山体的出现使得黄山形成了放射状水系;放射状水系对穹状山体进行溯源侵蚀,边缘出现起伏和缓的花岗岩山峰;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下,花岗岩山峰落差增大,穹状山体被切割,花岗岩山峰向中心发展。

    【分析】本题以黄山花岗岩地视图为背景,涉及岩石类型、黄山花岗岩地貌形成过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花岗岩是侵入岩,位于地表深处,其冷却的速度较慢,结晶颗粒大;玄武岩为喷出岩,其位于地表,受空气作用,冷却快,结晶颗粒小。
    (2)由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活动侵入岩层形成花岗岩;结合材料信息,先有沉积岩的沉积,后有岩浆从地下深处向上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经地壳运动抬升使黄山原有沉积岩层发生断裂,利于断层发育;伴随岩体的错位运动,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块体隆起上升,外力风化作用使上覆岩层不断的被剥蚀,导致花岗岩穹状山体出露。
    (3)穹状山体周边花岗岩山峰发育的过程要从流水侵蚀的角度分析。由材料信息“黄山是皖南山区的最高山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m,处于我国最大丰水带内。在黄山154km”景区内,花岗岩体占107km²,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河流有36源和36峡谷"可知,穹状山体的出现,导致地形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状的流水对穹状山体不断地进行侵蚀,使花岗岩山峰边缘地带起伏和缓,而在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下,导致花岗岩山体落差增大,所以穹状山体被切割,引起花岗岩山峰向中心发展。
    1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地区年降水量<50毫米,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坎儿井位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主要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图中a图示意我国新疆地区;b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种地貌景观;c图是塔里木盆地常见的典型植物“骆驼刺”,其是防风固沙小能手;d图示意坎儿井剖面结构。

    (1)b图展示的地貌名称是____,有植被生长的那一侧为____(背或迎)风坡。
    (2)据c图可知该地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____,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其植物根系特点____。
    (3)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的____环节,与明渠输水相比,暗渠输水可减少____。
    【答案】(1)     (新月形)沙丘     背
    (2)     (温带)荒漠     发达
    (3)     陆地内循环     地下径流     蒸发

    【分析】本大题以新疆地区为材料,涉及水循环,植被,风成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新月形沙丘多分布在干旱地区;由图示可知,b图展示的沙丘形状如新月,故名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迎风坡一侧缓而凸出,背风坡的一侧陡而微凹,有植被生长的那一侧为背风坡。
    (2)据c图可知该地自然植被矮小,位于沙漠地区,为中国新疆地区的温带荒漠植被;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土壤水分少,其植物根系发达吸取更多土壤中的水分。
    (3)坎儿井所在地区为内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来自海洋的水汽基本无法到达,因此水循环类型为陆地内循环;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地下径流环节,该地气候干旱,与明渠输水相比,坎儿并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127.下图为世界一月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月份甲地受____(填大气活动中心名称)控制,该气压中心在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方向是____(填“上升”或“下沉”),此季节湖南省的盛行风向是____。
    (2)图中欧洲的丙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发育广泛。形成峡湾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填“流水作用”或“冰川作用”)。
    (3)图中丁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填“乳畜业”或“商品谷物农业”),形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
    (4)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工业区集聚了世界主要的高端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试分析其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
    【答案】(1)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下沉     西北风
    (2)冰川作用
    (3)     乳畜业     市场广阔
    (4)交通便捷;全世界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分析】本大题以“世界一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局部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活动中心、外力作用、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该图为世界一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局部图,读图可知此季节北半球为冬季,甲处于亚欧大陆内部蒙古一西伯利亚附近,该地冬季气温低,气流受冷收缩主动下沉,形成冷高压,即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原来应当出现在此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湖南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
    (2)丙半岛位于亚欧大陆西北部,该半岛西海岸在冰期受冰川侵蚀作用明显,冰川刨蚀形成幽深的冰蚀谷,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淹没冰蚀谷的谷底,只留下两岸峭壁,海水深入陆地,海岸线破碎曲折,形成峡湾地貌。
    (3)图中丁地位于北美洲五大湖附近,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该地形成乳畜业的自然条件:气候冷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社会经济条件是当地工业发达,人口城市密集,乳畜产品消费市场广阔。
    (4)“硅谷”临近旧金山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硅谷”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居美国首位,是全世界的人才高地;长期以来,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半导体元件稳定的订货量,市场稳定;硅谷文化广泛的包容性及其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社会文化观念,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奋斗精神,为“硅谷”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使"硅谷"成为世界主要的高端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的集聚区,
    1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丹霞地貌,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流水侵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雅丹地貌是在极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主要在风沙吹蚀作用下,形成彼此相间排列的垄岗、堡丘、土柱(墩)、凹地等景观组合。
    材料二图左为“我国某地雅丹地貌景观图”。图右为“我国著名的丹霞、雅丹地貌分布图”。

    (1)简述我国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分布特点____及原因____。
    (2)我国丹霞地貌分布区的天然植被类型为____植被,该植被类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____等具体类型。
    (3)左图中的雅丹地貌,垄槽相间、平行排列且顶部高度相近,分析该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
    【答案】(1)     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集中;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分布分散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
    (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3)湖底坡度小;定向风吹蚀;湖底干裂隙扩大;走向与风向一致。

    【分析】本大题以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丹霞地貌分布区的天然植被类型以及雅丹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我国著名的丹霞、雅丹地貌分布图”可知,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多分布在千旱的气候区;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作用强导致的。由图可知,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分布相对分散;丹霞地貌主要是因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形成的。
    (2)从图中丹霞地貌的分布来看对应的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植被类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北部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部广泛分布于中亚热带的丘陵、山地,具有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南部是常绿阔叶林向热带雨林过渡的一个类型——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3)观察图片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雅丹地貌的条件是湖泊平坦,湖底坡度小;气候干旱,多大风,定向风吹蚀,在干旱的气候下湖泊干涸,有定向风沿着干裂的缝隙吹蚀,日积月累形成与风向平行的垄槽相间、平行排列且顶部高度相近的地貌特征。
    1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流因地势高差在重力加速下形成的风,称为流泄风。噶顺戈壁(图1所示)盛行西北风,风力极强。白垩纪时期,噶顺戈壁仍为淡水湖泊,后因气候变化,湖泊干涸。在长期风力作用下,该地风蚀残丘广泛分布。一些大规模残丘地带,两侧崖壁分层现象明显,呈现出奇特的“千层饼”景观。图2为风蚀残丘形成示意图。


    (1)分析噶顺戈壁风力强盛的原因。
    (2)该地风蚀残丘的延伸方向是________,风蚀残丘前端沙丘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
    (3)说明当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答案】(1)离冬季风源头(亚洲高压)近,风力较强;北部(及西北部)山口利于西北风进入,并因“狭管效应”风力得到增强;部分气流翻越山地进入低海拔地区,在重力作用下风力加速。
    (2)     延伸方向∶西北一东南向延伸;     风力堆积地貌
    (3)该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下垫面为戈壁荒漠,升温快,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差,散热快,气温低。故昼夜温差较大。

    【分析】本题以噶顺戈壁的流泄风为材料,涉及风力强弱的影响因素、风蚀地貌,外地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发源地,风力较强。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北部和西北部存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口,有利于西北风顺山口进入,且西北风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加强,风速加快。根据材料可知,气流因地势高差在重力加速下风力得到加强,该区域盛行西北风,西北风翻越山地进入低海拔地区,在重力加速下,风力加速,所以该区域风力强劲。
    (2)该区域盛行西北风,根据图2中的风流轨迹等信息可推测,风蚀残丘的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区域受西北风的影响,风力搬运沙粒向前运动,受到风蚀残丘的阻挡,风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沙粒沉积,形成前端沙丘,故风蚀残丘前端沙丘的地貌类型是风力堆积地貌。
    (3)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位于戈壁荒漠上,比热容小,升温快,白天气温高;晴天多,云层少,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戈壁比热容小,散热快,气温迅速降低。白天热,晚上冷,故昼夜温差较大。
    1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斯哈图石林所属的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在北大山上海拔约1700米的山脊区域。阿斯哈图石林属于花岗岩石林,是世界上罕见的地貌景观。为进一步了解该地貌景观,某地理研究小组深入该地进行调查,并发现了冰川留下的痕迹。左图示意北大山位置,右图为阿斯哈图石林景观图。

    (1)根据图中的地理事物,描述北大山的相对位置。
    (2)请你帮助该地理研究小组描述阿斯哈图石林的形成过程。
    【答案】(1)大兴安岭山脉的南(东南)缘;内蒙古高原的东侧;浑善达克沙地的东(东北)端。
    (2)岩浆侵入,形成坚硬的花岗岩;地壳上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冰川对花岗岩地貌强烈侵蚀,冰川消退以后,冰蚀地貌出现在北大山的山脊上,形成了花岗岩石林的雏形;再经长期的风化、风蚀、冻裂及重力作用而形成。

    【分析】本大题以阿斯哈图石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位置和地貌形成过程等知识点,考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北大山的相对位置即其与周边较大的地形单元的方位关系。读图可知,北大山周边分布有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和浑善达克沙地。根据地图的一般原则可知,北大山位于大兴安岭山脉的南(东南)缘,内蒙古高原的东侧,浑善达克沙地的东(东北)端。
    (2)由材料可知,图中为花岗岩景观,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是岩浆向上侵入到地壳上部冷却凝结而形成的。因此,图中“石林”的形成首先是岩浆向上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再经过地壳运动,向上抬升使该地突出地表,最后通过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最终形成石林景观。此间的外力作用,由材料“发现了冰川留下的痕迹”可知,其外力作用包括冰川作用,冰川对花岗岩地貌强烈侵蚀,冰川消退以后,冰蚀地貌出现在北大山的山脊上,形成了花岗岩石林的雏形;再经历长期的风化、风蚀、冻裂及重力作用而最终形成阿斯哈图石林。

    相关试卷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测试题,共8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大理岩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图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该地岩石主要由,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崖壁下部洞穴的成因最有可能是,峡谷中的主要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数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