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详解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详解答案01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详解答案02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详解答案03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详解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详解答案,共39页。

    详解答案·地理 必修第一册(LJ版)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时间 空间 物质
    2.(1)恒星 行星 卫星 恒星 星云
    (2)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3.扩大 137亿 计量天体距离
    【思考】 答案:是
    知识点二
    2.(1)地表环境 人类
    (2)地表温度 水体运动 煤炭 石油
    3.(1)色球层 日冕层 光球层 (2)11 (3)电离层的扰动 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 天气 气候
    知识点三
    1.太阳系 太阳
    (1)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2)自西向东 圆形 同一
    2.距离适中 液态 大气层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不属于 (2)属于 (3)不属于 (4)天体的判断依据“三看”:一是看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二看它是不是天体的一部分;三看有没有独立的运行轨道,否则不是天体。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图中围绕太阳飞行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属于人造天体,恒星、彗星、行星属于自然天体,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图中围绕太阳飞行的帕克号太阳探测器所属的最低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还高一级别的是银河系,河外星系没有包括太阳,地月系中也没有帕克号太阳探测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天体类型的判断,结合材料“嫦娥四号”着陆于月球,而月球属于地球的卫星,D正确。故选D。第4题,当月昼来临时月球位于地球的公转轨道内侧即月球背面面向太阳,故只能观测到地球轨道以内的行星,即水星和金星,A正确。故选A。
    答案:3.D 4.A
    重点二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的地方,太阳辐射能越小。其原因是随着纬度升高,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因此太阳光线经过的大气层的厚度越大,大气削弱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第(2)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具有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总体上看是东少西多、南少北多。其中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晴朗天气多,因此大气削弱作用弱,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而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加之盆地地形,水汽不易向外扩散,使得该地区常年多云雾或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区。第(3)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大气状况和地面状况等。
    答案:(1)空间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高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分布规律:西部多,东部少;北方多,南方少。
    青藏高原最丰富: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四川盆地最少:地形闭塞,气候湿润,水汽充足,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3)太阳高度(纬度)、大气状况、地面状况。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图中省界轮廓判断图中所示省份。根据图中数值分析,湖北省东南部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图中东南部出现低数值中心,所以负相关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A正确;图中数值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大,图中西北部数值的绝对值较大,相关性较大,而在图中中部地区数值接近0,相关性最小,B错误;在安徽省北部地区数值为正值,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正相关,而安徽省南部地区数值为负数,所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呈负相关,正负数值差不多刚好一半,C错误;据图可知,在湖北省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A。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以及上题分析,太阳黑子数与降水强度既有正相关又有负相关,对全球降水影响有增有减,A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减少时,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少,高能带电粒子流可能会进入地球两极的大气层,依然会出现极光现象,B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可见光减少,C错误;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D正确。故选D。
    答案:1.A 2.D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

    (2)火星(开放性答案)。可以从火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周期及其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和地球进行对比,以证明自己的推测。
    (3)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整体自然环境也变得极不稳定。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生物形成的初期,会导致生物进化的中断;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或将来,自然环境的突变会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大量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撞击坑的数量,地球表面少于月球表面。地球表面有大气层保护,小天体多在与空气的摩擦中消耗殆尽,故地球的天体撞击坑的数量较少,①正确,排除B、D。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更大,天体引力更大,容易导致小天体降落地球,与地球天体撞击坑数量较少矛盾,②错误,排除A。地球表面长时期的风化侵蚀,经过外力作用,容易减少地球表面的天体撞击坑,③正确,选择C。第2题,月球正面距地球更近,获得的数据更易传回地球,排除C;而月球本身对信号有阻挡和屏蔽作用,使月球背面无地球无线电信号干扰,更适合进行天文观测,A可能;由材料可知,月球无大气层存在,故月球表面没有天气现象,月球正面和背面都是晴天,排除B;月球表面物质是一样的,但月球正面面向地球,有助于地球科学家观测着陆情况,更有助于着陆,排除D。故选A。
    答案:1.C 2.A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该现象为“金星凌日”,涉及的天体系统有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以及以行星为中心的行星系,为二级。故选B。第2题,金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近,表面温度比地球高,故A错误。金星与地球同属于类地行星,物理属性与地球类似,故B正确。金星距太阳距离比地球近,故C错误。金星自身不能够发光,故D错误。故选B。
    答案:1.B 2.B
    3~4.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超级月亮”所在天体系统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因此“超级月亮”所在天体系统中在选项中的最高级别是银河系。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据材料可知,北京观赏超级月亮为10月31日,此时为北京的秋季,与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描述的状态一致,故C对;时鸣春涧中为春季,故A错;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是说月光清冷洒满天际,北风呼啸吹响树枝,是入冬时节,故B错;山花开欲然为春季的时候,故D错。故选C。
    答案:3.C 4.C
    5.解析:因为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月球始终保持同一面面向地球,A错误。因为月球绕着地球公转,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地球不再挡着太阳,B、C错误。地球本身不发光,所以月球上能看到地球的阴晴圆缺变化,D正确。故选D。
    答案:D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1)岩石 堆积物
    (2)居下 居上 地表环境 浅海 火山活动
    2.(1)遗体 遗迹
    (2)年代 古地理环境 古生代 海洋
    3.(1)宙、代、纪 
    知识点二
    1.46
    2.地核 地幔
    3.(1)大气圈 (2)水圈
    4.(2)显生宙 (3)人类
    知识点三
    1.(1)高级 简单 单细胞 被子 无脊椎
    (2)陆地 两栖
    2.泛大陆 2亿年前 冈瓦纳大陆 漂移
    3.中生代 喜马拉雅山
    4.前寒武纪 中生代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1.答案:(1)× (2)×
    2.解析:地层中低级化石在下,高级化石在上。
    答案:C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③距今5.41~2.52亿年,为古生代,④距今2.52~0.66亿年,为中生代,⑤为距今0.66亿年以来,为新生代,A正确;三叶虫化石应位于古生代③,B错;恐龙化石应位于中生代④,C错;地质史上最新的一次大冰期发生在新生代⑤,D错。故选A。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即③④,B正确;③以前为前寒武纪时期,是铁、金、镍、铬等矿藏的形成时期,⑤为新生代,不是主要的成煤时期。故选B。第3题,一般沉积岩含有化石,而岩浆岩或变质岩无化石分布,A错;受地壳的抬升和外力的剥蚀作用,化石可以出露地表,B错;各化石对应的生物盛行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化石可确定地层的相对时代,C正确;珊瑚虫喜温暖的浅海环境,含珊瑚化石指示沉积时气候温暖,D错。故选C。
    答案:1.A 2.B 3.C
    重点二
    【情境探究】
    1~2.解析:第1题,硅化木的主要树种是柏树,柏树属于裸子植物,其在中生代迅速发展。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形成的树化石数量较多,说明之前有大片森林发育,气候应该温暖湿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C 2.C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A岩层有三叶虫化石,形成时间最早,形成于古生代;Y岩层出现鸟类化石、恐龙化石,形成于中生代。故选B。第2题,D岩层出现植物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说明森林茂密,陆地面积扩大。故选D。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时代。故选C。
    答案:1.B 2.D 3.C
    4~5.解析:第4题,特殊时期的物种变化:20亿年前,原核细胞生物演化;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第5题,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亡;中生代末期,恐龙全部灭亡。
    答案:4.B 5.B
    重点三
    【情境探究】
    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球演化的历史。第(1)题,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第(2)题,古生代时期,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第(3)题,由于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燥,水资源短缺。受海陆面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海洋动物由海洋无脊椎动物先进化为鱼类,再进化为两栖类,后又进化为陆地爬行类,最后进化为哺乳类。第(4)题,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森林被埋藏于地下,逐渐演变成煤。
    答案:(1)冥古 太古 元古
    (2)联合古陆
    (3)过程:海洋动物由海洋无脊椎动物先进化为鱼类,再进化为两栖类,后又进化为陆地爬行类,最后进化为哺乳类。
    理由:海洋面积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气候变得干燥,水资源短缺。
    (4)古生代和中生代。地球处于温暖湿润时期,且森林茂密。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因此,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中期,B正确。故选B。第2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A正确。故选A。第3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C正确。故选C。
    答案:1.B 2.A 3.C
    4~5.解析:第4题,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第5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
    答案:4.D 5.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地质年代时间跨度大,其时间单位用宙、代、纪表示,D正确。故选D。第2题,中生代白垩纪早期,生物变化很大,爬行类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推测当时地球环境为温暖湿润,适合动植物生存,B正确;火山频发、风沙肆虐、冰川广布的环境均比较恶劣,不适合生物生存,A、C、D错误。故选B。
    答案:1.D 2.B
    3~4.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古生代地层中含有鱼类化石和三叶虫化石,因此③④地层属于古生代;恐龙和裸子植物生活在中生代,因此①②地层属于中生代。故选A。第4题,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繁盛的时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的基本格局,B错误;古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C正确;中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D正确。本题的条件是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答案:3.A 4.B
    5.解析:三叶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早期动物,始祖鸟为中生代后期的动物,叠层石是36亿年前的动物。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中后期。故按照时间先后应该是④叠层石①三叶虫化石②蕨类植物化石③始祖鸟。故选A。
    答案:A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地震波 纵波 横波
    (1)较快 固体 液体
    (2)较慢
    2.不均 软流层 液态
    知识点二
    (1)流星体 紫外线 (2)不规则 液态水 (3)地球表层生物 (4)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物质 能量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A为莫霍面(地壳和地幔分界面),B为古登堡面(地幔和地核分界面),G为内核。第(2)题,近年,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地震波分为纵波与横波,根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在通过含油层时,消失的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气态和液态传播)。
    答案:(1)莫霍 古登堡 内核 (2)横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A正确。第2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由各类岩石组成,D正确。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A错。莫霍面位于岩石圈内,B错。横波可以通过岩石圈,C错。所以选D。
    答案:1.A 2.D
    重点二
    【情境探究】
    1~2.解析:第1题,图中B圈层(水圈)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C圈层(生物圈)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②④对。其他圈层也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空间,①③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B 2.D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图中包括的事物有岩石、水、生物、大气,包括地球圏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圏、大气圈,D对,其他选项不全面,A、B、C错,故选D。第2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最薄的层,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但其厚薄相差很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3题,太阳辐射是地表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来源,太阳辐射将各种能量进行转换,产生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矿物能等,而且在太阳辐射的照射下,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等,将物质等进行迁移,A正确,岩浆活动、热力环流、水循环不是能源来源,B、C、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C 3.A
    4~5.解析:第4题,①可提供水给③,①为水圈。水圈供水给生物圈,故③为生物圈。大气圈给生物圈供氧,故④为大气圈。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故②为岩石圈。所以C项正确。第5题,反映物质循环,落花通过分解为岩石圈提供养分,故B项正确。
    答案:4.C 5.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基拉韦厄火山喷出的灰烬、熔岩和大量气体主要来源于地球內部的软流层中,对应图中的③,C正确。图中①为地核,②为地幔,④为地壳,A、B、D错误。故选C。第2题,此次火山喷发伴随的地震震源深度仅为10千米,发生在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C 2.D
    3~4.解析:第3题,关于地球圈层结构,对应正确的是:A位于古登堡面以下,为外核,A错误。B为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B错误。C为莫霍面上面,为地壳,C正确、D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关于地震波波速表述正确的是④为横波波速变化曲线,只在固态物质中传播,B正确。③为纵波波速变化曲线,在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中传播,A错误。③④在地下2 900 km处速度突然变化,出现一个界面,该界面为古登堡面,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觉到的是③纵波,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3.C 4.B
    5~6.解析:第5题,读顺义一中高一某班小明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6题,根据所学的知识,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壳是厚度最薄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地幔(软流层)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5.C 6.C
    单元综合提升一
    学科技能突破
    【学以致用】
    答案:(1)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厄瓜多尔中部地处安第斯山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雾少,污染少,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卫星跟踪观测;低纬度或者高海拔地带,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卫星发射可获得较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
    (2)A地:距海近,交通便利,利于物资运输;地形平坦,利于发射场建设。
    或B地:海拔高,大气透明度高;距海洋远,水汽少;山区人口少,安全性好。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1)氮 氧 氮氧 (2)最多 蛋白质 (3)次多 生命活动 (4)光合作用 温度 (5)成云致雨 反射 凝结核
    2.(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臭氧层 温度 密度 运动状况 (2)12 大于 大于 降低 对流 水汽 杂质 最为密切 (3)升高 水平 航空 紫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4)密度 电离 无线电通信
    知识点二
    太阳辐射
    1.短波 削弱 反射 吸收
    2.二分之一
    3.热量 水汽 二氧化碳 长波 低层
    4.逆辐射 保温
    知识点三
    1.最基本 冷热不均 空气环流 阴雨 晴朗
    2.(1)海 陆 (2)谷 山 (3)郊区 城市
    3.(1)垂直于 高压 低压 (2)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行 (3)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斜交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起飞时细雨蒙蒙是由于飞机仍在对流层大气中,当飞机穿过对流层,进入平流层飞行时,天气晴好。
    (2)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且该层无云雨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3)不能。在飞机上拨打电话会干扰飞机的通信、导航、操作系统,会干扰飞机与地面的无线信号联系。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是随高度增加气温不断下降,A错;平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是随高度增加气温不断上升,B错;中星18号在对流层上升时,气温不断下降;经过平流层,气温不断上升;到了高层大气后,气温先降后升,故D错,C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第2题,对流层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A错;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中电离层部分,B错;平流层大气稳定利于飞行,C错;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第3题,对流层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1.C 2.D 3.A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
    (1)
    (2)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有保温作用。
    (3)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学以致用】
    1.解析:寿光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种植,主要是采用大棚的保温作用,防止蔬菜遭遇冻害。塑料大棚无法增强太阳辐射,达到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与人类活动无关,A错误。太阳辐射能透过塑料大棚进入棚内,B错误。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升温,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塑料进入宇宙空间,所以塑料减少了地面辐射损失,提高了棚内温度,C正确。地面辐射的强弱受塑料大棚影响较小,D错误。
    答案:C
    2~3.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④为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②为地面辐射。所以本题B选项正确。第3题,受浓雾影响,大气上界的①太阳辐射不会变化,大气对①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④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因此地面辐射②减小;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增强,从而昼夜温差减小。D选项正确。
    答案:2.B 3.D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热力环流。
    (2)向东南方向飘。因为山东冬季多吹西北风,故孔明灯会飘向东南方。
    (3)地面冷热不均。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图中丁地位于近地面,且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丁地气压最高;图中丙处位于高空,气流由乙流向丙,说明气压低于乙处,气压最低,D正确。第2题,图中P地风由丁吹向甲,可能是郊区吹向城市的风,A正确;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白天吹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夜晚吹陆风;夜间山坡降温快,气流下沉,吹山风。B、C、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A
    3.解析:“巴山夜雨”指的是巴山地区夜晚多雨,图A、图B是白天,A、B错。夜晚,山谷中坡地降温快,气流下沉,D错。同一海拔高度的谷中空气降温慢,气流上升,形成热力环流,谷中气流上升过程中所含水汽成云致雨,即夜雨现象,与图C相符。
    答案:C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气压高于陆地,吹海风,故C正确,A错误;夜晚,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压低于陆地,吹陆风,故B、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女主角面朝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飘逸”分析,拍摄该场景时应吹海风,海洋温度应低于陆地温度,结合右图分析,应选择8时至15时之间拍摄。故选A。
    答案:1.C 2.A
    3~4.解析:第3题,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第4题,我国是农业大国,由农业产生的氧化亚氮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0%~1.5%,这其中约72%来自农田排放。而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氮气的转化和秸秆燃烧时的产生均不是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A、B、C错误。故选D。
    答案:3.B 4.D
    5.解析:第(1)题,首先,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棚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释放地面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很少能够透过玻璃穿透出去,从而使得棚内的气温升高;其次,玻璃阻隔了棚内与棚外的热量交换,从而使得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所以暖棚内温度较高。第(2)题,由于暖棚内气温较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靠近地面处)形成低压;内室气温相对较低,空气冷却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内室的冷空气通过通风口2进入暖棚,而暖棚的热空气通过通风口1进入内室,从而实现了内室冷空气与暖棚热空气的交换,最终使得内室增温。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同时,香格里拉所处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太阳辐射强。但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热量容易散失,因此常年气温较低。
    答案:(1)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2)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3)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海洋水 大气水 海水
    2.冰川 地下淡水 高海拔
    3.淡水
    知识点二
    1.(1)太阳辐射
    (2)降低 较高 降低 变化不大 冷中间层
    (3)热量储存库 调节 气候
    2.(2)35‰ (3)降水量 蒸发量 大 高 陆地径流
    (4)海水蒸发 长芦
    3.(2)盐度 大 大 小
    (3)大 温度 低 小
    (4)波罗的海 小 高 大
    (5)吃水深度
    知识点三
    1.(1)风浪 风力 大 (2)航运 污染物的扩散 污染的加剧 发电
    2.(1)月球 引潮力 周期性升降运动 高潮 低潮 落潮 涨潮 潮差 (2)海上航运 涨潮 发电
    3.(1)稳定地 大规模 (2)盛行风 (3)暖流 高 寒
    4.速度 海雾 海上航行 寒暖流交汇 海水上泛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扩散 浓度
    知识点四
    2.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3.(1)更新 (2)物质迁移 (3)调节 (5)侵蚀 地表形态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7~9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冰洋地区海水温度高,极冰大量融化,利于科考。
    (2)上海附近海域水温高,北极地区水温低。上海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北极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3)海水温度低,海域结冰,不利于海洋航行。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越来越低,1 000 m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 000 m以下的深海中,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经常保持低温状态,①线符合,故A正确,B、C、D错误。第2题,纬度越高,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北极圈处海域表层水温与1 000 m以下海水的温度接近,故其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最小。故选C。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题,图中①为红海,②为黑海,③为波斯湾,④为波罗的海。四个海域都比较封闭,面积窄小,基本不受洋流影响。第4题,根据四海域的纬度和海域的轮廓判断,①是红海,盐度最高,④是波罗的海,盐度最低。
    答案:3.D 4.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2)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3)盛行风和洋流。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甲地两条洋流都是从高纬流向低纬,都是寒流,乙地③是寒流,④是暖流,寒暖流交汇有利于形成大渔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上题分析,从洋流的性质看,图中数码表示的洋流,①②③是寒流,④是暖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陆上内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径流等。
    (2)地下径流。
    (3)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地表径流(河流)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地表径流(河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山地降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与甲图模式相比,乙图护坡大量采用空心水泥砖,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补给地下水,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②正确,①③错误。乙图护坡采用空心水泥砖,而且种植耐湿植被,可以涵养水源,增加蒸发(蒸腾)量,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护坡采用空心水泥砖,透水性增强,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种植耐湿植被,保持水土;采用阶梯式坡面,拓宽了河道空间,有利于排洪,因此,该城市对河流护坡重新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内涝,A正确。对缓解河水污染、河道淤塞、城市热岛效应起的作用不大,不是重新规划的主要目的,B、C、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A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3.解析:第1题,由图示并结合洋流性质可以判断出,甲洋流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凸出,因此甲洋流为寒流;乙洋流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凸出,因此乙洋流为暖流。故选C。第2题,由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乙洋流为巴西暖流,使流经的沿海地区气温上升,湿度增加。 故选B。第3题,洋流有利于促进全球热量交换;寒暖流交汇处,各种鱼类汇集,易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处也易形成海雾,降低海面能见度影响航运安全海洋污染物随着洋流流动到其他海域,从而扩大了海洋污染面积。综上所述,故选D。
    答案:1.C 2.B 3.D
    4~5.解析:第4题,①洋流所在半球,水温自北向南变高,表明南部纬度更低,应位于北半球,AC错;①洋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B错,D正确,故选D。第5题,②海域所在半球水温自北向南变高,表明南部纬度更低,应位于北半球,所以该海域均位于北半球,甲海域不可能为赤道海域,A错;①洋流自北向南流,所以自南向北航行的船逆流而行,速度减慢,B错;甲海域寒暖流交汇,多海雾现象,C正确;②洋流自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暖流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D错。故选C。
    答案:4.D 5.C
    6.解析:第(1)题,水循环的环节中,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⑦是地下径流;⑧是植物蒸腾。第(2)题,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第(3)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第(4)题,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③环节——水汽输送。第(5)题,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改变地表形态。
    答案:(1)蒸发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2)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 太阳辐射 水的重力
    (3)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4)③
    (5)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 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 改变地表形态(任答三点即可)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形成 变化 调节 稳定 15
    知识点二
    植物群落 森林 草原 荒漠
    1.树木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1)常绿 阔叶 温暖湿润 热 亚热 常青 浑圆 光滑 无绒毛 较硬
    (2)落叶 阔叶 湿润 半湿润 温 葱绿 落叶 多呈纸质
    (3)寒温 亚寒
    2.较干旱 草本 热带 温带
    (1)高草 树木 10° 20° 热带 耐旱 郁郁葱葱 一片凋萎
    (2)草本 半湿润 半干旱 具有耐旱的特征
    3.稀疏 单一 干旱 肉质 根系
    知识点三
    气候 森林 草原 荒漠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探险者游历的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植物、板根、望天树等,垂直结构复杂。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3)存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因此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温带草原。故选B。第2题,内蒙古高原分布着广阔的温带草原,与图示景观相对应。故选A。
    答案:1.B 2.A
    3.解析:根据骆驼刺叶子细小、根系发达等特征判断其属于荒漠植被。
    答案: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根据图和材料可知,甲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是热带雨林。主要原因:全年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成土母质层厚,土壤肥沃;降水强,淋溶作用强,土壤表面的腐殖质层都被冲刷走了;土壤酸性较强,故较贫瘠,热带雨林的营养成分主要在植物体内,土壤肥力较低。第(2)题,乙地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是热带草原。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绿;旱季,草木一片枯黄。第(3)题,关系:当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为干湿两季,为了越过旱季,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便于储存大量的水来抗旱;猴面包树叶少而小,是因为当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非常旺盛,以减少水分蒸腾。
    答案:(1)全年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成土母质层厚;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分解快;雨水的淋洗作用强烈,可溶于水的矿物质大多流失,导致土壤肥力较低。
    (2)热带草原 湿季,草木葱绿;旱季,草木一片枯黄。
    (3)当地降水较少,干季尤其少,猴面包树树干粗大,便于储水耐旱;当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因此猴面包树叶少而小,以减少水分蒸腾。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上海夏季受到海洋影响,夏季气温相对较低,物候夏季较短;重庆冬季受到山地阻挡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相对较高,物候冬季较短,因此上海与重庆的物候季节类型区不同,主要是受到地形和海陆的影响,与纬度、夏季风没有太大关系,B、C、D错误。故选A。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气候的相关知识。读题分析,“物候指植物在一年为周期的生长中出现萌芽、开花、落叶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可知物候季节体现了植物生长过程与气候的关系,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城市绿化与气候关系,而对研究气候形成与变化的条件、农业产量的影响因素、各物候现象出现条件无太大帮助,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A 2.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纳米比亚沿海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纳米比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没有河流入海,①错。据图可知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降湿,易形成大雾,水汽充足,②错、③对。气候干旱,晴天多,夜间气温低,有利于水汽凝结,为多肉植物的生长提供水源,④对。A、B、C错,故选D。
    答案:1.D 2.D
    3~4.解析:第3题,驯鹿是一种迁徙动物,主要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苔原带气候之间迁徙,驯鹿的越冬地应该纬度较低,应该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植被景观与之相符的只有A;B是热带雨林气候的板根,C是荒漠,D是热带草原,B、C、D 错,故选A。第4题,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造成的,为纬度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3.A 4.C
    5~6.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该区域等温线分布受洋流影响向低纬度弯曲,判断为寒流,由北向南流,A、C、D错误,故选B。第6题,读图分析,b森林群落分布在60°N附近,横跨亚欧大陆,终年温度较低,形成树种比较单一的亚寒带针叶林,B正确;季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A错误;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C错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D错误。故选B。
    答案:5.B 6.B

    单元综合提升二
    学科技能突破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在高空,甲处等压面下凹,乙处等压面上凸,所以相比而言,甲为低压,乙为高压,气压:乙>甲;近地面气压分布与高空气压分布相反,所以近地面丙为高压,丁为低压,气压:丙>丁;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所以气压:丙>甲,丁>乙。综上分析可知,气压大小关系为:丙>丁>乙>甲,A、C、D错误,故选B。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丙为高压,丁为低压,所以空气由丙地流向丁地,在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气流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发生偏转(约30~45°),结合图中方向指示信息可知,丙丁之间的风向为西南风,A、B、C错误,故选D。
    答案:1.B 2.D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广西壮族 山清 水秀 洞奇 石美
    2.喀斯特 石灰岩 可溶性
    3.溶蚀力 流动性 岩性纯 裂隙 亚热带季风
    【思考】 答案:①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
    ②石灰岩裂隙比较发育。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④漓江水纵贯桂林南北。
    ⑤植被茂密。
    知识点二
    1.地面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1)溶沟 石林 峰丛 (2)溶洞 地下河
    2.冬暖夏凉 水土流失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喀斯特地貌
    (2)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且石灰岩裂隙比较发育。越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降水充沛,岛屿四周被海水围绕,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强。
    【学以致用】
    1~4.解析:第1题,根据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局部演变过程可知,甲、乙、丙、丁的名称依次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该地貌形成的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水的流动作用强,B正确。跟气温、土壤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3题,丁是峰林,可进一步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洼地,当地也叫坝子,地形比较平坦。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B 2.B 3.C 4.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大窝凼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该地区地面喀斯特地貌类型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孤峰、石芽等。第(2)题,材料信息表明,天文学家选址在地处深山的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天坑,天坑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可以直接利用天坑,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该天坑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有利于排水;大窝凼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山深处,人烟稀少,无线电信号干扰少。第(3)题,结合图文可知,该地区发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形态丰富,峰丛峰林广布,奇峰林立;大山深处,地表崎岖不平,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大等。
    答案:(1)溶沟、洼地、峰林、孤峰、石芽等。
    (2)天然坑穴,可直接利用,减少工程量;底部呈漏斗状,多裂隙,和地下暗河相连,利于排水;地处深山,人烟稀少,无线电信号干扰少。
    (3)地表崎岖不平;坡度较大;奇峰林立,喀斯特地貌广布等。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名称依次是①溶沟、②孤峰、③峰林、④洼地。故选A。第2题,地表喀斯特形成过程依次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先后顺序是①④③②,故选C。
    答案:1.A 2.C
    3~4.解析:第3题,由题干信息可知,九寨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大规模钙华沉积,由此推断九寨沟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石灰岩。第4题,九寨沟所在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山体在快速、不均衡隆起过程中,经冰川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岭高的地貌形态。
    答案:3.C 4.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3.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孤峰和溶洞,①②正确;图中未展示出牛轭湖和天坑,③④错误。故本题选A。第2题,孤峰和溶洞都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本题选D。第3题,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我国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C正确,A、B、D错误。故本题选C。
    答案:1.A 2.D 3.C
    4~5.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云贵高原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云贵高原形成初期,内力的隆起作用起主导作用;后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形成目前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起主导作用,故云贵高原发育顺序是①④③②,B正确。故选B。第5题,贵州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石灰岩分布地区土层薄,地势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①②③正确。故选A。
    答案:4.B 5.A
    6.解析:第(1)题,新生代是造山运动的活跃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抬升始于新生代,由于海拔高,山上冰川侵蚀作用强烈,山峰顶部形成角峰、冰斗等冰川侵蚀地貌。第(2)题,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形成深邃壮观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第(3)题,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暗河、峰林等地貌发育,造成地形崎岖,地表水缺乏,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受流水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而形成。第(4)题,喀斯特地貌在地下发育很多地下溶洞,在洞穴中,多形成向下生长的石钟乳地貌、向上生长的石笋地貌,以及连在一起的石柱等,它们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第(5)题,西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多陡坡;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多地震,岩石较破碎、疏松;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冲刷和搬运能力强,导致滑坡灾害多发。
    答案:(1)新生代 冰川侵蚀
    (2)峡谷/V形谷
    (3)喀斯特 可溶性 溶蚀
    (4)石钟乳 石笋 沉淀堆积/沉积
    (5)山区面积广,多陡坡;(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石较破碎;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或多暴雨)。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西北部 多种多样 风力
    2.顶平 身陡 风蚀垄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魔鬼城
    知识点二
    干旱 堆积 长条状 纵向 金字塔状 金字塔形 新月形 缓 陡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1~2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貌,其形成过程为先由流水沉积形成水平岩层,再经过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再由风力沿着裂隙侵蚀形成。③①②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D 2.B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该区域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侵蚀作用较强。读图可知,该地貌景观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故选D。第2题,该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所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风力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河流多为内流河。②③⑤正确,故选C。
    答案:1.D 2.C
    3~4.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条件。根据材料“干旱气候环境条件下由花岗岩石蛋形成的奇特的风蚀地貌景观”可知,形成该景观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该景观分布区气候干旱且多大风。故选A。第4题,本题考查孔洞方向的判断。怪石景观是一种风蚀地貌,怪石上的孔洞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博乐怪石峪位于新疆,当地的盛行风为西北风,因此怪石景观上的孔洞大多朝向西北方向。
    答案:3.A 4.C
    重点二
    【情境探究】
    解析:第(1)题,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则凸面指示风向。故盛行风向应该是向左的箭头。第(2)题,图示地区沙漠广布,自然环境特征从昼夜温差、降水、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植被稀疏、河流稀少。第(3)题,滑沙下滑要求陡坡,但是出于安全因素又不能太陡。迎风坡过于平缓,难以下滑,应该选择背风坡,但是为了安全,需要选择坡度不是太陡的背风坡。
    答案:(1)图略(箭头向左)。
    (2)(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多风沙,(温带)荒漠广布等。
    (3)下滑路线应选择背风坡(陡坡)一侧。背风坡坡度较陡,可以自然下滑。
    【学以致用】
    解析:①②由于是雅丹地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所以迎风坡一侧比较陡,背风坡一侧较平缓,①是背风坡,②是迎风坡。③④是新月形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迎风坡一侧比较平缓,所以③是迎风坡,④是背风坡。B正确。
    答案: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图中,我国主要地形区和我国典型地貌景观分布对应的是:准噶尔盆地-a(风蚀蘑菇);云贵高原-d(喀斯特地貌);青藏高原-b(冰川侵蚀);东南丘陵-c(丹霞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2题,地貌景观c在我国称为丹霞地貌,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答案:1.B 2.C
    3~4.解析:第3题,四幅地貌景观图中,甲图是流水堆积的河漫滩、乙图是风力侵蚀的雅丹地貌、丙图是流水侵蚀的喀斯特地貌、丁图是海浪侵蚀的海蚀拱桥,所以都是外力作用,但是侵蚀的仅有乙丙丁3幅图,故选C。第4题,四幅地貌景观图中,反映当地干旱、大风环境特点的是乙图,我国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力强劲侵蚀形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3.C 4.B
    5.解析:图中地貌为沙丘地貌,属于干旱地区的风力沉积地貌。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拥有广阔的流动沙丘,因此图示地貌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A符合题意;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区,沙丘地貌较少,B不符合题意;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云贵高原处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风力作用较弱,一般不发育沙丘地貌,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1.唐古拉山
    知识点一
    2.弱 宽浅
    知识点二
    1.横断山 中南半岛
    2.大 强 “V”形峡谷
    知识点三
    1.山口 泥沙沉积 扇形
    知识点四
    1.弯曲度
    2.侵蚀 堆积
    3.裁弯取直
    知识点五
    1.平坦 泥沙
    2.河口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峡谷发育;河床深而窄;河谷陡峭。
    (2)沟壑纵横(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流水侵蚀作用。
    (3)由于岩性差异,造成流水的差异侵蚀,较坚硬的砾岩受侵蚀弱,较松软的砂岩受侵蚀强,形成断面和水潭,发育成瀑布。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乙河段一般位于河流的上游,因为河流上游以溯源侵蚀为主,河谷以深“V”形态为主。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甲河段河谷形态特征的主要成因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产生侧蚀作用,泥沙淤积,一侧河床较平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A 2.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湘江下游泥沙堆积而成的江洲风景区。
    (2)说明河床宽浅。
    (3)会造成流水不畅。
    (4)洪水泛滥,河水可能冲毁河道颈部,导致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扇形地上部地下水埋藏深,扇缘带地下水埋藏较浅,A错。由图可知,图中地貌是冲积扇,形成冲积扇的沉积物主要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B错。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地势越来越平坦,流速越来越慢,搬运能力越来越小,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C错。扇形地中下部泥沙堆积,土壤肥沃,有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适合农耕,D正确。故选D。第2题,由图可知该种地貌为冲积扇,根据冲积扇形成的条件可知,冲积扇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出山口处,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而形成。A、C、D错误,故选B。第3题,根据上题的分析,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地势越来越平,流速越来越慢,搬运能力越来越小,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因此图中沉积物颗粒由细到粗依次是④③②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1.D 2.B 3.A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3.解析:第1题,图中地貌分布于山前河流出山口处,堆积体呈扇形分布,应为冲积扇。故选B。第2题,河流流出山口,地势变缓、河道展宽,流速下降,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故随水流方向堆积体的颗粒由粗变细。故选A。第3题,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沟谷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该地貌地处山谷的出口,暑假时正处于雨季,易发泥石流灾害。故选C。
    答案:1.B 2.A 3.C
    4~5.解析:第4题,读图,图中显示②处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均有河水流经,属于河床,B错误。图中①、③处地势较高,洪水期会淹没两地,枯水期不会淹没两地,说明两地是河漫滩,A、C错误。④地地势更高,且呈阶梯状分布,应为河流阶地,D正确。故选D。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常在水面以下的是河床,A错误。地形比较崎岖的是谷坡,B错误。阶地面地形较平坦,沉积物质颗粒较细,C错误。沉积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D正确。故选D。
    答案:4.D 5.D
    6.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貌位于山谷谷口,呈扇形分布,故为冲积扇。冲积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突然减弱,颗粒大的沉积物率先沉积,颗粒小的沉积物在远端沉积,故从扇顶至扇缘颗粒物由大到小。河流在山谷间流动时,由于两侧山坡的约束,导致流速较快,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较强,携带有大量的泥沙,当河流流出山谷,失去了两侧山谷的约束作用,流速快速下降,导致搬运作用下降,在谷口形成泥沙的堆积,形成冲积扇。第(2)题,由图乙可知,此地河道周围泥沙沉积较多,其形成原因应当是河流的流速降低,搬运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这种现象主要发生于河流下游平原地区,图中只有C地位于下游平原地区,故选C。第(3)题,选取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区的主要原因是靠近水源,便于生活用水,同时阶地位于洪水冲不到的地方,比较安全;阶地周围的河道由于泥沙沉积,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故人们选择其作为生产和生活之地。
    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 自扇顶至扇缘,堆积物由粗到细
    成因:位于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大量堆积。
    (2)C 依据:图示河谷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且含沙量大,沉积作用较强,故应该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3)洪水淹没不到的区域;地形较为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肥沃;靠近水源,利于居住和耕作。(任答2点)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肥力 疏松表层
    2.(1)垂直差异 淋溶层 (2)土层厚 低
    知识点二
    物质基础 无机养分 热量 决定性 土壤的结构 坡度 进程 由少到多 结构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
    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剖面一般由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组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①为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较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是因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强度农业活动消耗土壤有机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气候暖湿,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有机质多,A错误;气候冷干,枯枝落叶多,B错误;降水丰富,流水淋溶作用强,对淋溶层影响大,对表层和腐殖质层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第3题,引水灌溉改善的是水分条件,作物轮作可以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铺设砾石可以改变土壤水热条件。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正确。故选B。
    答案:1.D 2.D 3.B
    4~5.解析:第4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岩石经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由材料可知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B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C错;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故D错。第5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错;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B正确;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错。故选B。
    答案:4.B 5.B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底(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二氧化碳,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凋落物层是指散落在地表面上的死亡和分解的植物枯枝落叶;腐殖质层,也称有机质层,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泥炭层是指由泥炭化作用而形成的粗腐殖质层;无机质层,包括各种矿物质、水、盐等。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层包括有机层和腐殖质层,不包括无机质层,D正确。故选D。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正确。故选A。第3题,热带地区降雨量大,淋溶强烈,土壤中凋落物受雨水的淋溶作用,腐殖质含量低,A、C错误。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壤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B正确,D错误。故选B。
    答案:1.D 2.A 3.B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a为红壤;黑土因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最肥沃,且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b为黑土;c土壤中水分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比较,相对较多,故为水稻土。第2题,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植水稻形成的肥沃土壤。
    答案:1.B 2.B
    3~4.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读出,耕作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故选C。第4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因此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又因为东北平原所处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动植物残体不易腐烂,所以大量腐殖质堆积使东北平原的土层呈现黑色的样貌。因此造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C正确;A、B、D项与黑土肥沃有关,但不是主导因素。故选C。
    答案:3.C 4.C
    5.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单元综合提升三
    学科技能突破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图示地区为西北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读图可知,图示等高线中虚线是隐含的,是被其上部的景象遮挡住了的风蚀蘑菇的颈部;沙丘等高线闭合,没有重叠部分;冲积扇等高线是扇状;三角洲等高线海拔低、堆积体呈三角状。第2题,该地貌为风蚀蘑菇,成因是风力侵蚀。第3题,图示等高距1米,故P处数值应是713米。Q处比P处高出一个等高距,则Q的数值为714米。
    答案:1.A 2.C 3.D
    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知识点一
    1.人员伤亡 资源环境破坏
    2.(1)强度 (2)人口 经济社会 越大 越低 大
    3.地震 洪涝
    知识点二
    1.(1)震动 (2)构造地震 构造运动 水库蓄水 (3)震源 垂直 震级 (5)板块边界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京津唐
    2.(2)快速融化 低洼 加剧
    3.(1)土层 岩层 重力 滑动 松散固体物质 特殊洪流 (2)软弱面 (3)堆积物 巨大水流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图(略)。
    地震带分布规律: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预防地震引发海啸。
    (3)震级高、震源浅。
    (4)奥克兰。震中距远,而且与震源不在一个岛上。
    【学以致用】
    1.解析: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C正确。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A、B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D错误。故选C。
    答案:C
    2~3.解析: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 km,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可知本次地震的震源在地壳。故选B。第3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震源越深,地震的烈度越小,B错误;等震线上地震的烈度相同,C错误;震中距越远,烈度越小,D正确。故选D。
    答案:2.B 3.D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
    (2)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暴雨历时长,降水强度大。
    (3)气候: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时间长;地形: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水系:扇形网状水系,洪水集流迅速,入海口少,泄洪不畅。
    【学以致用】
    1.解析:考查防灾减灾的措施,“重车压梁”防护,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列车自重来增加桥梁重量,从而提高桥墩的稳定性,防止桥梁被洪水冲垮。铁路桥梁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节点,在自然灾害面前十分脆弱,重车压梁是为保障铁路交通桥梁安全、畅通。故选D。
    答案:D
    2~3.解析:第2题,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支流多,流域内落差小,暴雨频繁,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故选B。第3题,受季风影响,东部平原地区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因此多洪涝灾害。故选A。
    答案:2.B 3.A
    4~5.解析:第4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可以起到调蓄作用,不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第5题,图示区域的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完毕,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绝收,故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4.C 5.B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位于板块边界,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地形陡峭;植被较少;冰川融水多;地下水丰富;受地形和西南季风影响,多暴雨。
    (2)滑坡遗迹、泥石流沉积地貌、堰塞湖等。
    (3)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4)进行地质灾害研究;发展旅游。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 km,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某山区,震源深度14 km,位于地壳部分,组成物质为固体岩石,A正确,B错误;此次地震的震级为5.3级,C错误;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位于古登堡面附近,D错误。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该设施横跨河谷,泥石流多发生在沟谷地带,推测预防的地质灾害应为泥石流,B正确;滑坡多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山坡上,A错误;洪涝、沙尘暴不属于地质灾害,C、D错误。故选B。第3题,野外遇到泥石流,正确的逃生路线为沿沟谷垂直方向向高处跑;其他的逃生方式都不正确,非常危险。故选C。
    答案:1.A 2.B 3.C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3.解析:第1题,图中甲、乙、丙、丁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第2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位于北美洲西海岸,处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地带,应位于图中①附近,A项正确。第3题,北美洲西海岸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
    答案:1.C 2.A 3.D
    4~5.解析:第4题,材料提示,该县7月份持续高温晴朗,说明此次洪水与降水无关,而是高温引发的冰雪融水洪水,①错误,③正确;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势落差较大,山地地形崎岖,水流速度快,排水较快,②错误;“爆发”体现的是突发性,若无堰塞湖蓄积,则洪水流量会呈现日变化背景下的逐日波动上升,不会呈现突发性特征,可能是堰塞湖湖水水位不断上升,堰塞湖突然垮塌,导致爆发性洪水出现,④正确。故选D。第5题,据表中数据可知,草地、灌木地、森林、湿地、水体面积均增加,裸地面积减小,使得植被覆盖率上升,局部地区自然环境反而有所改善,B项正确。
    答案:4.D 5.B
    6~7.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陕北地区崩塌数目多于滑坡,这是因为陕北地区多为黄土,黄土具有直立性,坡度大,更易发生崩塌,A项正确。第7题,3~4月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土层松动,更易发生崩塌,D项正确。
    答案:6.A 7.D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第一步 新课学前预习
    1.(1)自然灾害研究 灾害管理法规 (2)救援能力
    2.防灾避灾意识 知识与技能
    知识点一
     突发性强 监测体系 防震避灾制度 应急方案 防震避灾意识 结构 水 自救措施 次生灾害
    知识点二
    水库 河道 分洪区 防洪减灾的意识 森林覆盖率 管理系统 科技研究 最佳路线 尽快撤离 燃气和电路 方位 高处 漂浮的材料 卫生防疫 
    知识点三
    滑坡风险性评估 逗留 稳定性 地表水渗入软弱面 削坡减载 两侧 原地不动 运动的方向
    知识点四
    进行监测 固体物源 沟谷 预警信号
    第二步 互动释疑解惑
    重点一
    【情境探究】
    答案:(1)迅速在课桌、办公桌下躲避;影院及体操场比赛应立即停止,躲在桌椅下、舞台脚下;工人关机器、断电源,躲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2)加强地震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迅速展开救灾工作;制订救灾预案;安置灾民等。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成都的震级也是6.0,A错误。地震波纵波速度快于横波,所以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错误。长宁县位于北京的西南地区,C错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 km,本次地震震源16公里,属于地壳,D正确。故选D。第2题,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的岩体发生突然破裂和错动。而这些破裂和错动释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当地震发生后,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空间。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有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C正确。故选C。第3题,考查防震减灾措施,厨房有煤气管道及其他比较锋利的物品,应避开厨房,要选择浴室、卫生间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①错误;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避免迅速向室外跑,②错误;在教室应抱头、闭眼、蜷曲身体,迅速躲在课桌下,③正确;走在街上要远离高层建筑、广告招牌、霓虹灯等,避免被高空坠落的物体砸中,④正确。故选D。
    答案:1.D 2.C 3.D
    4~5.解析:第4题,在室外行驶的汽车上应等地震过后再下车,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不应躲在桥下。第5题,不停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
    答案:4.C 5.C
    重点二
    【情境探究】
    答案:(1)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准备逃生物资。
    (2)甲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通道、分洪区等水利工程。
    乙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
    【学以致用】
    1~2.解析:第1题,蓄洪区的建设是为了在洪水期用于暂时储蓄超额洪水,早期堤坝修建较矮的主要原因是便于洪水漫泄,C项正确。历史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洪水水位较高,A项错误。堤坝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堤坝高度节省的成本不足以成为影响因素,B项错误。堤坝修建难度较低,对建设水平要求不高,并不足以成为限制性因素,D项错误。故选C。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庄台分布比较分散,便于居民就近转移,转移距离变短,但不利于物资补给,C项正确,D项错误。庄台分散面积小,所以容纳灾民数量减少,B项错误。庄台是堆土筑高而成,并且面积较小,并且在蓄洪区启用后,只是暂时躲避洪灾,并不是要移居,主要考虑高度和距离问题,而不是人居环境,A项错误。故选C。
    答案:1.C 2.C
    重点三
    【情境探究】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
    (2)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可以有效地保证地表水的下渗,避免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边坡失稳;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
    【学以致用】
    1.解析:当发生泥石流时,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朝与沟谷垂直的两侧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强,不能迎着泥石流朝高处跑,也不能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A、D错误;跟生命相比,贵重财物并不重要,C错误。故选B。
    答案:B
    2.解析:第(1)题,由图中所示的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民居后面多山坡巨石,地势起伏较大,所以存在崩塌、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对此地质灾害的防御主要从加强监测、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分析。应从修建防护网护坡、固坡等护坡工程,植树造林,增加坡面植被,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第(2)题,从图表中信息可知,人口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多,约占总人口的1/3,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约占总人口的1/3。资源问题:村落高差大,地形起伏大,平原面积少,耕地面积小。
    环境问题:农家乐和游客数量较多,游客数量多对环境压力大;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比例高。
    答案:(1)该地主要存在崩塌、落石、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对此应修建防护网等护坡工程,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等防御措施。
    (2)人口问题:青壮年外出打工多,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资源问题:地形起伏大,平地少,耕地面积小。
    环境问题:农家乐和游客数量较多,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的风险高。
    第三步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烈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越接近震中、城镇越密集,人员伤亡越多、损失越惨重,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越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距震中较近,等震线数值较大,居民点较多,故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第2题,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困难;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将面临余震的威胁。丙地与其他几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据此分析,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选D。
    答案:1.A 2.D
    3~4.解析:第3题,沙尘暴、旱灾和寒潮对农业生产的破坏较严重,一般不会瞬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的破坏,救灾中需要优先开展生活、生产恢复重建的工作,故A、C、D不符合题意。洪涝灾害和地震一样,会瞬间造成大量的伤亡、房屋和公共设施的破坏,需要首先采取紧急救援,抢救生命;然后开展安居工程等保障灾民居住;最后开展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等,故B项符合题意。第4题,调整产业结构与应对地震灾害无直接联系,排除①;人口外迁不能解决防灾问题,排除②;房屋加固,有利于提高房屋抗震能力,减少损失,③正确;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提高救援水平,④正确;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地震时人们的自我救援能力,为震后救援节省时间和物资,⑤正确。故选D项。
    答案:3.B 4.D
    单元综合提升四
    学科技能突破
    【学以致用】
    1~3.解析:第1题,极冰融化是个动态过程,监测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第2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测量、勘测。第3题,进行科考测量首先要确定地理位置,需要用到GNSS;测量还要进行数据分析,需要用到GIS。
    答案:1.C 2.B 3.A

    相关课件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图片课件ppt,文件包含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3单元第1节走近桂林山水课件ppt、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3单元第1节走近桂林山水学案doc、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素养落实11走近桂林山水含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单元活动 判别地理方向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单元活动 判别地理方向教案配套ppt课件,文件包含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单元单元活动判别地理方向课件ppt、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单元单元活动判别地理方向学案doc、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素养落实4单元活动判别地理方向含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示范课课件ppt,文件包含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单元第2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课件ppt、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单元第2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学案doc、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后素养落实2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含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导学案详解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