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较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较教案01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较教案02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较教案0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较教案,共23页。

    第二单元 比  较


    单 元 导 语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比较,这是学生后续学习量与计量知识的经验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图形与几何、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等领域的重要基础。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分别呈现了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策略。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直接观察作出对两个物体大小、高矮、轻重的判断。这一般是在两个相差较为明显的物体间作出比较。另一类是当两个物体相差不太明显,无法靠经验作出直接判断时,教材提供了间接比较的方法,这就需要寻找一个参照物,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如,不在同一个起点的比较,往往需要通过数方格、数线段等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寻找一个共同的参照物,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材在安排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时,巧妙地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将体积、面积、长度等方面的比较以及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有机融合。在比一比的过程中,体会事物间比较的丰富性,初步体会事物之间的两种关系的相等与不等,相同与不同,以丰富学生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充分调动儿童成长过程中已经积累的丰富、直观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定性的角度整体把握事物的特征以及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学生加强指导和引导。在比较时,结合具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帮助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比较方法和策略。培养比较事物的能力,在观察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比较等数学学习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 学 设 计
    第1课时 过 生 日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8~19页“过生日”及练一练的题目。
    内容简析
      本课主要是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进行物体间大小、多少的比较。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呈现了过生日的情境,从情境中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别比较判断哪块蛋糕最大,哪块西瓜最大;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判断出哪杯饮料最多,哪杯饮料最少;第三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讨论,探索两个饮料瓶谁装得多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
    2.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以及大胆表达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
    教学难点
      在“比一比”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比较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并利用图片进行模拟演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总结比较的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引入法:森林里有一头猪和一只熊,它们找到了一块蛋糕,怎么分这块蛋糕它们都不吃亏呢?它们请来狐狸来当裁判。狐狸把蛋糕分成两半儿。一半儿给了猪,一半儿给了熊。熊看看猪的蛋糕说:“猪的蛋糕比我的大。”狐狸看了看猪的蛋糕也觉得猪的蛋糕大,就把猪的蛋糕咬掉了一口。猪看了看狐狸咬完的蛋糕,又看了看熊的蛋糕说:“这次不行,熊的蛋糕比我的大啦。”狐狸又把熊的蛋糕咬掉了一口。熊又说:“不行,猪的蛋糕比我的大。”就这样狐狸左一口右一口把它们的蛋糕都吃完了,熊和猪一点儿也没吃着!同学们你说熊和猪傻不傻?如果让你来当裁判,你能做到公平吗?
    【品析: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分蛋糕的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与小。】
    情境引入法: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有一位小朋友很孝顺,他不但记得妈妈的生日,还和爸爸一起帮妈妈过生日呢!看,他们在办生日会。(出示情境图,播放生日歌,我们也一起来庆祝吧)导入课题:过生日。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都有什么?有多少?你们能用带数字的话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生:1个大西瓜,1个西红柿,3个大小不同的盘子,1张大桌子和1个小圆凳,3杯饮料和2瓶饮料,一个大蛋糕……
    【品析: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过生日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比较大小。
    (1)比蛋糕。
    师:淘气最爱吃蛋糕了,看,淘气把蛋糕切成了三块:图①,图②,图③。同学们,你们能比较一下哪块蛋糕最大,哪块最小吗?(出示教材第18页三块蛋糕图)
    个别回答,集体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得出③号最大,①号最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眼就看出来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图①是图②的一半,图②是图③的一半,图③又是整个蛋糕的一半,所以图③最大,图①最小。
    提问:蛋糕分好了,分别装在哪个盘子里最合适呢?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盘子,让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2)比西瓜。
    师:淘气还把西瓜也切成了3块:图①,图②,图③。你们能比较一下这3块西瓜哪块最大,哪块最小吗?(出示教材第18页三块西瓜图)
    生:图①最大,图③最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小结: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学会了比较最大和最小。(板书:比较大小)几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比较大小时,最大和最小的,都只有一个。
    2.比多少。
    (1)大小一样,高度相同。
    师:过生日少不了要喝饮料。讲台上有2杯饮料(大小一样,高度相同),你们能看出来哪个杯子的饮料多吗?
    生: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杯子大小一样,饮料也一样高。
    师:真棒,2个杯子大小一样,装的饮料高度也一样,所以两杯饮料一样多。
    (2)高度一样,粗细不一样。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难不倒你们。老师再考个难一点的。现在讲台上有3杯饮料(粗细不一样,装的饮料高度一样),你们知道哪杯装的饮料最多,哪杯最少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最粗的装的多,最细的装的少。
    总结:虽然3杯饮料的高度相同,但杯子的粗细不同,因此装的饮料就有多有少。最粗的杯子装的饮料最多,最细的杯子装的饮料最少。
    (3)高矮不同,粗细不同。
    师:刚才那些同学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现在老师变个魔术,两瓶饮料,大小不一样,高矮也不一样,你们还能知道哪个瓶子装的饮料多吗?
    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两个饮料瓶的高矮、粗细都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了,刚才你们说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观察,然后猜测的,有时候不太准确。你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瓶子装的饮料多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听听各小组的意见。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也有很多想法,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生1:可以把一个瓶子的饮料倒出去,把另一个瓶子里的饮料倒进去。
    生2:可以把它们倒在一个杯子里,标上记号作比较。
    生3:可以把它们倒在两个一样的杯子里作比较。
    生4:可以看说明书。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想法,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操作一:把一个瓶子的饮料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学生说出答案。
    操作二:把它们倒在一个杯子里做标记再比较,学生说出答案。
    师:粗细不同,高矮不同,我们不能直接判断哪个装的多。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倒在同一个杯子里面比较,也可以倒在两个一样的杯子里面比较,或者把其中一个倒空装另一个杯子的饮料,还可以直接看说明书。
    【品析: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开动脑筋,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培养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比较物体大小、多少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生活中我们如何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呢?
      学生在一起讨论,联系本课学过的知识知道:我们可以根据事物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比较,也可以利用经验简单进行推理或者选择同一个标准作比较。
    【品析:根据学生的经验及本课所学比较事物的方法,新旧知识结合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的题目。
      第1题,本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的大小比较,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第2题,本题是3个物品之间的比较,从图中学生能直接看出谁最大,谁最小。
      第3题,让学生观察图片,根据所倒的杯数,推断哪个瓶子里原来装的水多。
      第4题,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剩下的水,来判断谁喝得多。
      第5题,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提出问题:哪杯水最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通过淘气妈妈的生日聚会,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我们今天通过淘气妈妈的生日聚会,学会了比较大小、多少,老师还希望同学们能像淘气那样关心爸爸妈妈,做一个爱学习、爱父母的好孩子,好吗?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长短呢?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是通过《过生日》情境图进行一些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比较蛋糕、西瓜的大小,理解整体与部分。在比较三杯饮料装的多少的活动中,能让学生懂得形状、高度一样,装的饮料也一样高的杯子,粗的杯子装得多,细的杯子装得少。最后通过两瓶形状不一样,眼睛很难分辨多少的饮料,能促进学生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不足之处:1.忽视了给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的机会。针对本课的特点,应该让学生讨论、多说。但我之前考虑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好动的天性加上没有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课堂纪律方面还不够完善,害怕课堂组织教学耽误时间,所以没有进行小组讨论。2.数学语言不规范、不简练。课堂中出现的两瓶饮料图进行比较,用语言来说,学生说不出来,我也随便说了句不能直接比较出谁装得多。3.相对本班学生实际来说,教学活动开展得有些快,部分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引以为戒,弥补不足,争取更好。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下 课 啦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0~21页“下课啦”及练一练的题目。
    内容简析
      教材呈现了操场上的一些场景,根据情境图设置了由三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谁高?谁矮?”让学生体会比较高矮时需要站在同一个起点;“谁长?谁短?”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长短比较;“谁走的路长?”让学生知道可以用数格子的方式确定长短,从而丰富学生对比较活动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等。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比一比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的过程。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教学难点
      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时教师以做游戏的方式来导入本课时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身边的事例比较高矮,也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强调比较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学会比较。
    2.学生一起经历比较的过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理解高矮的意义。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游戏引入法: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拔河吧。体育老师有2根绳子,我们每个队伍有10人参加比赛,选择哪根绳子合适呢?
    生:长一点的。
    师:哪根绳子长呢?怎么比较呢?
    学生思考。
    【品析: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快速地进入本课的学习活动。】


    情境引入法:同学们,你们下课都做什么游戏呢?
    生1:跳绳……
    生2:打球……
    师:这么多游戏啊!一定很好玩。看,淘气不小心把羽毛球打到树上去了,谁来帮忙拿下来呢?
    生:找一个个子高的同学来。
    师:谁的个子高呢?我们来比一比吧!
    【品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课间游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到数学课上。】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比高矮。
    师:(出示比个子情境图)看!他们在比个子,你们想不想也比一比?(学生:想)
    教师指一名同学到前面,提问:谁能说说他是高还是矮?(学生说法不一,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比较事物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才可以比较)
    再分别找比他高和比他矮的同学到前面和他比,学生说出比的结果。(指导学生说清:谁和谁比,谁比谁高或谁比谁矮)
    根据学生回答问: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个同学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呢?(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
    师:看来呀,高和矮是相对的,要看比较的对象怎样。还想再比比吗?
    再指两名同学比高矮,故意让其中一名同学踮起脚尖。学生指出不公平,并让其说明为什么不公平。
    通过这几次比较,你对比较高矮有什么想法?(怎样比较高矮)
    小结:比高矮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比较,比较时必须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才公平。
    【品析:设计一系列的比较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亲身体验到高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及结果,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比较高矮,我们再看看情境图,仔细观察,还有哪些东西能比较高矮?(学生找出图中其他比较高矮的事物)
    2.比长短。
    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得真仔细。下面请大家看:老师手中握着三支粉笔,猜猜看哪支粉笔最长?(学生随意猜)
    师:(亮出谜底)要怎么比,才能知道哪支粉笔最长呢?
    学生上台比,并交流要先一端对齐,再比较。
    通过比较你对比较长短有什么想法吗?(怎样比较长短)
    师:这个同学把三支粉笔的一端都放平,也就是说:有几样东西比较长短,必须有一端对齐,或者说要站在同样的高度才能比较。
    同桌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长短不一的跳绳比较长短。比较后互相说说是怎么比的。
    提问:要把跳绳拉得直直的来比较,你还有建议吗?只是拉直了比就行了吗?还要怎么办?

    生:还要把一端对齐。
    师:为什么要对齐呢?
    生:让跳绳的两端在同一个起点。
    师:然后怎么办?把它们拉直之后,看一看跳绳的另一端,哪一根在最后,哪一根就长,哪一根的另一端靠前,哪一根就短。(注意引导学生哪一根比哪一根长,哪一根比哪一根短)
    小结:同样的起点,看它们的终点。我们在比较跳绳的时候,要先拉直,然后起点对齐,相同的起点我们看的是终点。
    思考:在比跳绳长短和比高矮的活动中,这两件事在比较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要在一个起点上。
    师:然后我们去看它的终点。看来在比较高矮和长短的过程中都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找到相同起点再看终点。
    3.谁走的路长?
    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
    师:红衣小男孩和绿衣小男孩比较,谁走的路长呢?
    小组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规范用语)
    生:绿衣男孩走的长,他走了9格,红衣男孩走了8格。9>8,所以绿衣男孩走的长。
    师小结:用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长度。(教师板书:数格子)
    【品析: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高矮、长短,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本课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这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在学习完比较高矮、长短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比较高矮、长短时,只能站在同一起点比较吗?
      学生在一起讨论:除了站在同一起点比的方法,还可以和同一物体作比较、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或者以后学习测量来比较高矮、长短等。
    【品析:比较的方法多样,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处,要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的题目。
      第1题,结合生活中的3幅图,引导学生进行高矮的比较。此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交流比较绳子长短的方法和技巧。如果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第3题,左边一题是一个开放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比较高矮。教师可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右边一题是比较三只小兔的高矮,小兔站的高度不同,不能直接比较。可以数背景的格子数。
      第4题,本题也是比较不同起点物体的长短。比较的方法可以是数每支笔所占的格子数。值得注意的是本题中比较的物体方向不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弄清楚题意,然后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都明白了吗?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回顾学过的内容: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能自己发现在比较高矮时需要在同一起点,在比较长短时需要对齐、拉直,观察非常仔细,相信以后你们的发现会更多。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呢?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顾本节课,设计较好的地方有:
      1.设置认知冲突,保持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中,多次设置认知冲突。比如,在让一组学生上台比高矮后,再让其中高的学生跟老师比,随后马上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个学生一会儿是高的(相对比较高),一会儿又是矮的?让学生时刻保持兴趣,同时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2.善于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比高矮、长短的相对性。
      在本节课中,多次强调比较的相对性,突出比较的对象不同,结果可能也不同,并且通过板书、让学生重复说的方式,明白表达比较的结果时,前面一定要加上谁比谁。
      仍需改进的地方:没能很好利用孩子好动的特点,让课堂融入更多动的环节。比如,在比高矮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同桌比高矮或者小组比高矮;再比如,比长短时,可以让学生同桌两人比手臂的长短。教师要学会等待,在后半部分,教师等待的时间有点少,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回答时间。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下 课 啦



    第3课时 跷 跷 板

    教学内容
      北师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2~23页的“跷跷板”及练一练的题目。
    内容简析
      本课安排的是认识物体的轻重关系。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和“圈一圈”呈现认识物体之间轻重关系的过程展示。引导学生借助测量质量的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
    2.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3.经历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多个物体的轻重。
    教法与学法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天平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比较轻重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来证明自己的猜测,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结果。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谜语导入法: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出示PPT猜谜语。)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虽然马儿不会跑,两人骑着笑嘻嘻。(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那谁玩过跷跷板呢?(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学生体格有差异)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
    生1: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2:翘翘板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品析: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新课,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情境导入法:星期六到了,小动物们都在公园里玩,他们玩得可高兴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动物们最喜欢玩什么?(出示简易杠杆模型,模型两端各有一个吊篮)原来它们最喜欢玩的叫作飞上天的跷跷板。这时候,走来一只狮子和一只老虎(出示玩具),它们俩坐了上去(把两个玩具分别放在模型两端的吊篮上)。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狮子这边低,老虎那边高。
    生2:老虎上去了,狮子下来了。
    师: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轻和重。(出示课题,注意“轻”字用较浅的颜色,贴得高一些;“重”字用较深的颜色,贴得低一些)
    【品析:现场模拟玩跷跷板的过程,调动学生的认知,更能增强学生的感知。】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狮子和老虎玩跷跷板,我们发现狮子这边低,老虎那边高。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狮子重,老虎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狮子把它这边压下来了,所以它重,老虎那边高高的往上翘起来了,所以它轻。我和爸爸玩跷跷板的时候就是这样,我比爸爸轻,每次都是爸爸把我翘起来……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我们再来看:老虎和豹子玩跷跷板又会发生什么呢?
    生观察后回答:老虎把豹子翘起来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老虎重,豹子轻。
    师:嗯,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它们谁最重?谁最轻呢?
    生: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2.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
    生1:数学书重。
    生2: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学生积极想办法)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谁轻谁重。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学生同桌合作,试一试。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
    【品析: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时,物体不能过重,要在手能托住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动手掂一掂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
    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展示:天平)
    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把梨放在右边的托盘里。
    师:现在大家再看看天平,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说明苹果重。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苹果比梨重,梨比苹果轻。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当天平哪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不同的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
    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
    生1: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2: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提问: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3:苹果比梨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
    4.圈一圈。
    教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你是怎么判断的?(学生自由发言)

    生1:皮球重,铅球轻。因为皮球大,铅球小。
    生2:我用掂一掂的方法发现,铅球重,皮球轻。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赶紧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说对了?
    生3: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师:那就请出我们刚刚才认识的好朋友——天平,让它来告诉我们究竟谁轻谁重吧!
    随机请一位学生来操作,一个托盘放铅球,另一个托盘放皮球。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得到结论:铅球比皮球重,皮球比铅球轻。
    师:通过铅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的比较,小朋友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品析: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不能根据物体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本课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这节课的内容,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如何比较三个物体谁轻谁重呢?
      学生一起讨论,联系上面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方法:我们可以初步选择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判断不出来,再借助天平两两比较,然后给三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就可以知道谁轻谁重了。
    【品析:在比较三个物体的轻重时,学生常常会混乱,让学生排序或者利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的题目。
      第1题,教材呈现了两幅天平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推理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图独立回答,订正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教材通过两幅图呈现了白菜、萝卜、茄子比轻重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萝卜比白菜轻。再观察第二幅图茄子比萝卜轻,经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茄子最轻,白菜最重。
      第3题,此题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中间一幅天平图,引导学生发现一只大鸭子和三只小鸭子质量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关系独立判断,另两幅图中哪一边重。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第4题,此题渗透了等量代换的思想,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不作为统一要求,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意思。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关于轻重的比较你有哪些收获?你会比较生活中物体的轻重了吗?师生共同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1)可以借助跷跷板比较;(2)可以用手掂一掂直接比较;(3)当难以直接分辨出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如秤、天平等)来比较。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
      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起来一共有几支呢?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思路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同学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少,让学生利用天平的机会较少,应多用天平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跷 跷 板

    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
    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北师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8~23页第二单元《比较》。
    知识梳理
    知识点
    具体内容
    比较方法
    大小
    大小是指物体在相对稳定时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等方面,或者说是物体某一种长度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时称大;而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时称小。
    整体比部分大。
    多少
    多少——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利用统一标准比较。
    长短、高矮
    长短、高矮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长度的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且具有相对性。我们也可以利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长短。
    轻重
    是形容物体质量的,或者说物体力量上的大与小。
    掂一掂、称一称或利用天平比较。
    复习目标
    1.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2.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复习重难点
      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复习方法
    1.整理归纳法,把学过的知识按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
    2.实践法,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比较它们的大小、长短、高矮、轻重,以巩固所学。
    复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激趣:今天长颈鹿和梅花鹿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想了解一下我们的第二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你能给它们介绍一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整理、汇报,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并引导板书知识结构网络。

    【品析:建构起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便于总结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1.复习大小、多少。
    出示图片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块蛋糕哪块比较大,哪块比较小,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第二块蛋糕只是第一块蛋糕的一部分,所以第一块比较大,第二块比较小。
    师:这两杯饮料哪杯比较多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两个杯子一样大,第一个杯子装的饮料的高度低,所以装的饮料少,第二个杯子装的饮料多。比较多少除了看水位的高低还要注意杯子粗细。
    2.复习长短、高矮。
    师:物体的长短、高矮,如何比较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举例说明。
    小结:长短、高矮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且具有相对性。
    3.复习轻重。
    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先让学生看图比较谁最重,谁最轻,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小结:轻的在上面,重的在下面,比较后再把三个排排顺序。
    【品析:再次梳理总结,使学生明确概念,便于练习比较。】


    三、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比一比,在正确答案下面画“√”。
    哪辆车高?
     哪座楼房矮? 
    哪个地球仪大?
    分析: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高矮、大小。可根据经验直接判断。
    2.比一比。
    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分析:三个量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有一定的难度,可让学生先两两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3.比一比。
    (  )号最长,(  )号最短。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借助工具比较长短,格数多的比较长。
    4.想一想,比一比,高的画“√”。

    分析: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这样比较才比较公平。

    5.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1)          
    (2)     
    分析:让学生通过数量间的关系,推断谁轻谁重,有一定难度,要注意数量的多少。
    【品析: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参考答案】



    四、畅谈收获,提升能力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归纳总结:大小、多少、轻重、长短、高矮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时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但要注意公平。
    【品析:通过复习,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做了总结,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采用直观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中学知识。在观察活动等实际操作中渗透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思想。
      不足之处:可以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加深对高矮、长短、轻重等的认识。
    我的反思:
     
     
     
     


     
     

    数学口算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比较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