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4《寓言四则》教案01
    24《寓言四则》教案02
    24《寓言四则》教案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4《寓言四则》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4《寓言四则》教案,共6页。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1.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象,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3.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象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象。

    深入探究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象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1.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1)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

    (2)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2.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1)嘴和眼睛的对话;(2)树和斧子;(3)筷子和勺子;(4)画笔和颜料;(5)蜜蜂与花朵;(6)小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了,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情节的设置、想象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附板书设计:

    受多大尊重自讨
    没趣

     

    蚊子

    布置作业

    1.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工整地抄到本子上。

    2.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

    导入新课

    1. 翻译《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
    2. 全班朗读《穿进得一人》杞人忧天》。
    1.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穿井得一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
    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
    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重点词语释义
    溉汲:浇田、打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使:使唤。 吾:我家。 对:回答。

    不若:不如。 穿井:打井。穿,挖掘,开凿。

    闻:第一个听到的意思,第二个使知道的意思。

    '派。 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3.整体感知

    《穿井得一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
    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二、合作交流重点深研

    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劳动
    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芽井得-

    第二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去。
    第三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2.根据文意,你觉得宋国国君为何会对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
    因为从井中挖出人的事情是少有的、新奇的。而且全国上下的人都知
    道了这件事并议论。

    3.从文章出现的人物的角度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
    为虚,眼见为实。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打听才可以下结论。

    备课笔记:

     

    杞人忧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
    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
    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
    两种人为然。他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
    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
    的忧虑。

    二、 合作交流重点深研

    1.杞人什么? 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

    变化?

    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忧到废寝食。后舍然大喜

    2.晓之者是怎样解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
    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
    坠落,也不会伤害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三、 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