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 1.2 人口_(1)(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 1.2 人口_(1)(教案)0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 1.2 人口_(1)(教案)02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上册 1.2 人口_(1)(教案)03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人口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人口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口

     

    【教学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和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运用我国的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难点: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请同学们看一个资料,这是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大国及其人口数量(2010数据:中国(1339724852)、印度(1210193422)、美国(312566000)、印尼(237641326)、巴西(190755799)、巴基斯坦(177743000)、尼日利亚(162471000)、俄罗斯(142914136)、孟加拉国(142319000)、日本(127720000)。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显而易见中国位居第一位.另外再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世界面积大国标出来,看一看有哪几个?再计算一下中国人口数是他们的多少倍?

    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近9.4倍;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4.3倍。而面积第二大国加拿大不在其列,我们的人口相当于加拿大的40多倍。

    承转过渡:

    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21%,中国人手拉手站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50多圈,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的特点。

    资料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630日:601938035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630日:723070269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1227日:1031882511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1030日:1160017381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111日:1295330000

    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111日:1370536875

    请同学们观察各次普查的数字之间有何变化规律?哪一次开始我国人口超过10亿?人口数量几乎翻一番用了多长时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超过了10亿;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数字是601938035人,比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即1990年,数字为1160017381人,时隔不到40年。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数量上还有何特点?增长快。

    承转过渡:除了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外,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情况。

    读图分析:

     

    请同学们读图得出我国人口数量从何时开始迅速增长?何时开始直线增长?并试述原因。

    18世纪以后迅速增长,与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作物品种增多、产量增大,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有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呈直线增长,因为这时候开始社会稳定、无战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所以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承转过渡: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那这样的特点有哪些利、弊呢?

    (二)思考探讨:

    1.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利与弊。

    请同学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有哪些好处,哪些弊端?并与大家交流。

    利: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兵源提供广大的消费市场。

    弊:引起资源消耗量大、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

    2我们该如何协调好这个利、弊关系?有计划地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讲解:

    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指的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不要人满为患,又要避免人力缺乏

    而我国现阶段,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则出现的是人满为患的情况,所以控制人口数量主要具体措施为──晚婚、晚育和少生。

    读图分析:

    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

    20岁结婚生子,100年出现五代人,25岁结婚生子,100年出现四代人,所以如果晚婚晚育的话100年中整整少出生一代人,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

    活动延伸:

    认识少生的作用

    在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实际人口数比较,少生了3亿多人。人均拥有的粮食和教育经费都比不实行计划生育有提高,所以再次说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

    (三)阅读分析:

    请同学们阅读这几段资料,看看各说明了什么。

    计划生育带来的效益

    1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1977年的2.59%降到1999年的0.88%,全国共减少出生人口2.5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2010年出生率降到0.48%,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

    2.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将是1800美元。

    3.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均拥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比不实行计划生育提高20%

    第一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节约了抚养费用,还对世界人口的控制做出了贡献。

    第二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民的收入增加,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均拥有资源量提高,降低环境的压力,提高生存质量利于维护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利于可持续地发展。

    读图分析:

    请同学们读图分析计划生育还带来什么效益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还使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到2000年底全国普九覆盖率达80%;与1990年比,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

    承转过渡:

    这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另一个目标。

    解析讲解:

    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一个国家要富强,就要提高人口素质。

    (四)阅读资料:

    1.二战后的日本,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大量存在,这促成了它后来崛起。

    2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大力发展职业中学,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一方面的具体措施就是优生、优育。

    承转过渡:

    然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个问题。

    看图思考:

    请同学们看这幅漫画,你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吗?

    我国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不均衡:儿童所占比例变小、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大出现老龄化现象。

    承转过渡:

    什么叫老龄化、怎么引起的老龄化

    概念链接: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而我国60岁以上人口站13.26%65岁以上占8.8%,都超过了国际标准,所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趋势展望:

    资料显示预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16.7%十二五时期将是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同时还伴随有高龄化、空巢化的出现。这些现象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少生措施直接相关但是我国的人口现状由不得不实行这样的要求。

    承转过渡:

    老龄化有哪些影响呢?

    读图分析:

    请同学们看这几幅漫画分析老龄化有哪些影响?

    给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还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的情况。

    为此我国在逐步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的同时,对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比如:双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有非遗传性疾病,且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等等。

    承转过渡:

    我国人口除了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之外,在分布上也有特点。

    看图猜想:

    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两张景观图片,猜想我国人口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承转过渡:

    这只是直观的猜想,可能会有偶然性,下面我们就来用平均人口密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看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概念链接:

    人口密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

    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2

    计算推导:

    请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部分省区和全国的人口密度,并推导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面积(万千米2

    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千米2

    江苏

    10.26

    7866

     

    山东

    15.3

    9579

     

    新疆

    160

    2181

     

    西藏

    122

    300

     

    中国

    960

    137053

     

     

    我国的人口密度为143/千米2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也能说明我国人口众多。

    位于我国东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人口密度分别为767/千米2626/千米2,而位于我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3.6/千米22.5/千米2,由此推导出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承转过渡:

    但是这个推导也有偶然性,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来研究就要科学的多了。

    (五)读图探究:

    请同学们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100——400人的,用何种颜色表示?在我国的分布有何特点?用红色系列表示,主要在我国的东部地区。

    2.人口密度在1人以下、1——10人的,用何种颜色表示?在我国的分布有何特点?分别用蓝色和淡粉色表示,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地区。

    3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我国的人文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胡焕庸,在1935年根据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划了一条界线,这条人口地理界线清晰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这条人口地理界线以东地区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94%;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却占全国的6%

    所以我国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东部人口密度大,且人口数量也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且人口数量也小。

    探究成因:

    请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成因。并判断下列观点哪个更有道理。

    甲同学: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促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乙同学: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六)总结概括:

    1.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多平原和丘陵,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的粮食多,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也发达,城镇多。所以人口众多,密度大;而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交通也不便利,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所以人口少,密度小。

    2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却大于东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的格局,是完全合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社会规律的,是不随人们的主观愿望改变的。

    (七)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下上网观看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人口大计》,并请大家思考针对我国的人口国情,我们该何去何从。

    相关教案

    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 人口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 人口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工业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