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册 第11章 章末综合提升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册 第11章 章末综合提升 教案01
    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册 第11章 章末综合提升 教案02
    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册 第11章 章末综合提升 教案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册 第11章 章末综合提升 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第四册 第11章 章末综合提升 教案

    11 立体几何初步 章末综合提升 [巩固层·知识整合] [提升层·题型探究] 【例1】 17世纪日本数学家们对于数学关于体积方法的问题还不了解,他们将体积公式“V=kD3”中的常数k称为“立圆术”或“玉积率”,创用了求“玉积率”的独特方法“会玉术”,其中,D为直径,类似地,对于等边圆柱(轴截面是正方形的圆柱叫做等边圆柱)、正方体也有类似的体积公式V=kD3,其中,在等边圆柱中,D表示底面圆的直径;在正方体中,D表示棱长.假设运用此“会玉术”求得的球、等边圆柱、正方体的“玉积率”分别为k1,k2,k3,那么,k1∶k2∶k3=(  ) A.eq \f(π,4)∶eq \f(π,6)∶1 B.eq \f(π,6)∶eq \f(π,4)∶2 C.1∶3∶eq \f(12,π) D.1∶eq \f(3,2)∶eq \f(6,π) D [球中,V=eq \f(4,3)πR3=eq \f(4,3)πeq \b\lc\(\rc\)(\a\vs4\al\co1(\f(D,2)))eq \s\UP12(3)=eq \f(π,6)D3=k1D3,所以k1=eq \f(π,6); 等边圆柱中,V=πeq \b\lc\(\rc\)(\a\vs4\al\co1(\f(D,2)))eq \s\UP12(2)·D=eq \f(π,4)D3=k2D3,所以k2=eq \f(π,4); 正方体中,V=D3=k3D3,所以k3=1, 所以k1∶k2∶k3=eq \f(π,6)∶eq \f(π,4)∶1=1∶eq \f(3,2)∶eq \f(6,π).] 记牢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涉及古代文化背景的题目,首先读懂题意,再按题意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将问题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问题后再解决. eq \o([跟进训练]) 1.《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内容极为丰富的数学名著,书中有如下问题:“今有阳马,广五尺,褒七尺,高八尺,问积几何?”其意思为:“今有底面为矩形,一侧棱垂直于底面的四棱锥,它的底面长、宽分别为7尺和5尺,高为8尺,问它的体积是多少?”若以上的条件不变,则这个四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142π平方尺 B.140π平方尺 C.138π平方尺 D.128π平方尺 C [可以把该四棱锥补成一个长方体,长、宽分别为7尺和5尺,高为8尺,四棱锥的外接球就是长方体的外接球,其直径为eq \r(72+52+82)=eq \r(138)尺,所以表面积为4π×eq \b\lc\(\rc\)(\a\vs4\al\co1(\f(\r(138),2)))eq \s\UP12(2)=138π平方尺.] 【例2】 求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内切球及棱切球的半径. [思路探究] 正四面体的内切球、外接球、棱切球的球心与正四面体的中心O重合,则内切球的半径为点O到各面的距离,外接球的半径为点O到各顶点的距离,棱切球的半径为点O到各棱的距离. [解] 由正四面体的对称性与球的对称性知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内切球、棱切球的球心都与正四面体的中心重合.如图所示,设正四面体A­BCD的高为AG,O为正四面体的中心,连接CG并延长交BD于点E,连接OC,OE,则外接球的半径R=OA=OC.由题意可得CE=eq \f(\r(3)a,2), 则CG=eq \f(2,3)CE=eq \f(\r(3)a,3),EG=eq \f(1,3)CE=eq \f(\r(3)a,6), 所以AG=eq \r(AC2-CG2)=eq \f(\r(6)a,3).所以OG=eq \f(\r(6)a,3)-R. 在Rt△OCG中,OC2=OG2+CG2, 即R2=eq \b\lc\(\rc\)(\a\vs4\al\co1(\f(\r(6)a,3)-R))eq \s\UP12(2)+eq \f(a2,3),解得R=eq \f(\r(6)a,4). 所以内切球的半径r=OG=eq \f(\r(6)a,3)-eq \f(\r(6)a,4)=eq \f(\r(6)a,12). 棱切球的半径为OE=eq \r(EG2+OG2)=eq \r(\f(a2,12)+\f(a2,24))=eq \f(\r(2)a,4). 常见的几何体与球的切、接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下: eq \o([跟进训练]) 2.(1)已知正方体的外接球的体积是eq \f(32π,3),那么正方体的棱长是(  ) A.2eq \r(2) B.eq \f(2\r(3),3) C.eq \f(4\r(2),3) D.eq \f(4\r(3),3) (2)设A,B,C,D是同一个半径为4的球的球面上四点,△ABC为等边三角形且其面积为9eq \r(3),则三棱锥D­ABC体积的最大值为(  ) A.12eq \r(3) B.18eq \r(3) C.24eq \r(3) D.54eq \r(3) (1)D (2)B [(1)根据球的体积,求得其半径r=2,再由r=eq \f(\r(3)a,2)可得棱长a为eq \f(4\r(3),3). (2)设等边△ABC的边长为x,则eq \f(1,2)x2sin 60°=9eq \r(3),解得x=6.设△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则r=2eq \r(3),所以球心到△ABC所在平面的距离d=eq \r(42-2\r(3)2)=2,则点D到平面ABC的最大距离d1=d+4=6,所以三棱锥D­ABC体积的最大值Vmax=eq \f(1,3)S△ABC×6=eq \f(1,3)×9eq \r(3)×6=18eq \r(3).] 【例3】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PB⊥平面ABCD,MA∥PB,PB=2MA.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AFC∥平面PMD?若存在,请确定点F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探究] 假设存在满足条件的点F,由于平面AFC∥平面PMD,且平面AFPM与平面AFC、平面PMD分别交于直线AF,PM,则必有AF∥PM,又PB=2MA,则点F是PB的中点. [解] 当点F是PB的中点时,平面AFC∥平面PMD,证明如下:如图,连接AC和BD交于点O,连接FO,那么PF=eq \f(1,2)PB.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是BD的中点.∴OF∥PD. 又OF⊄平面PMD,PD⊂平面PMD, ∴OF∥平面PMD.又MAeq \f(1,2)PB,∴PFMA. ∴四边形AFPM是平行四边形.∴AF∥PM. 又AF⊄平面PMD,PM⊂平面PMD, ∴AF∥平面PMD. 又AF∩OF=F,AF⊂平面AFC,OF⊂平面AFC. ∴平面AFC∥平面PMD.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主要是指空间中线与线、线与面及面与面的平行,其中三种关系相互渗透.在解决线面、面面平行问题时,一般遵循从“低维”到“高维”的转化,即从“线线平行”到“线面平行”,再到“面面平行”;而利用性质定理时,其顺序相反,且“高维”的性质定理就是“低维”的判定定理.特别注意,转化的方法由具体题目的条件决定,不能过于呆板僵化,要遵循规律而不局限于规律.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P是平面ABCD外一点,M是PC的中点,在DM上取一点G,过G和AP作平面交平面BDM于GH,求证:AP∥GH. [证明] 连接AC交BD于O,连接MO,因为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O为AC的中点,又因为M为PC的中点,所以MO∥AP, 又因为MO⊂平面BDM,PA⊄平面BDM, 所以PA∥平面BDM, 又因为PA⊂平面PAHG, 平面PAHG∩平面BDM=GH, 所以PA∥GH. 【例4】 如图所示,在斜三棱柱A1B1C1­ABC中,底面是等腰三角形,AB=AC,侧面BB1C1C⊥底面ABC. (1)若D是BC的中点,求证:AD⊥CC1; (2)过侧面BB1C1C的对角线BC1的平面交侧棱于点M,若AM=MA1,求证:截面MBC1⊥侧面BB1C1C. [解] (1)证明:因为AB=AC,D是BC的中点, 所以AD⊥BC. 因为底面ABC⊥侧面BB1C1C,底面ABC∩侧面BB1C1C=BC, 所以AD⊥侧面BB1C1C. 所以AD⊥CC1. (2)延长B1A1与BM的延长线交于点N,连接C1N. 因为AM=MA1,所以NA1=A1B1. 因为A1C1=A1N=A1B1,所以C1N⊥B1C1, 所以C1N⊥侧面BB1C1C. 因为C1N⊂截面MBC1, 所以截面MBC1⊥侧面BB1C1C.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包括线与线的垂直、线与面的垂直及面与面的垂直,三种垂直关系是本章学习的核心,学习时要突出三者间的互化意识.如在证明两平面垂直时一般从现有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若这样的垂线不存在,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如有面面垂直时,一般要用性质定理,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使之转化为线面垂直,进一步转化为线线垂直. eq \o([跟进训练]) 4.如图,ABCD是正方形,点P在以BC为直径的半圆弧上(P不与B,C重合),E为线段BC的中点,现将正方形ABCD沿BC折起,使得平面ABCD⊥平面BCP. (1)证明:BP⊥平面DCP; (2)若BC=2,当三棱锥D­BPC的体积最大时,求E到平面BDP的距离. [解] (1)证明:因为平面ABCD⊥平面BPC,ABCD是正方形, 平面ABCD∩平面BPC=BC,所以DC⊥平面BPC. 因为BP⊂平面BPC,所以BP⊥DC. 因为点P在以BC为直径的半圆弧上,所以BP⊥PC. 又DC∩PC=C,所以BP⊥平面DCP. (2)当点P位于eq \o(BC ,\s\up10(︵))的中点时,△BCP的面积最大, 三棱锥D­BPC的体积也最大. 因为BC=2,所以PE=1, 所以△BEP的面积为eq \f(1,2)×1×1=eq \f(1,2), 所以三棱锥D­BEP的体积为eq \f(1,3)×eq \f(1,2)×2=eq \f(1,3). 因为BP⊥平面DCP,所以BP⊥DP, DP=eq \r(2\r(2)2-\r(2)2)=eq \r(6), △BDP的面积为eq \f(1,2)×eq \r(2)×eq \r(6)=eq \r(3). 设E到平面BDP的距离为d, 由于VD­BEP=VE­BDP, 则eq \f(1,3)×eq \r(3)×d=eq \f(1,3),得d=eq \f(\r(3),3), 即E到平面BDP的距离为eq \f(\r(3),3). 【例5】 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SA=SB=AC=BC=2,AB=2eq \r(3),SC=1. (1)画出二面角S­AB­C的平面角,并求它的度数; (2)求三棱锥S­ABC的体积. [解] (1)取AB中点D,连接SD,CD, 因为SA=SB=2,AC=BC=2, 所以SD⊥AB,CD⊥AB, 且SD⊂平面SAB,CD⊂平面CAB, 所以∠SDC是二面角S­AB­C的平面角. 在直角三角形SDA中, SD=eq \r(SA2-AD2)=eq \r(22-\r(3)2)=1, 在直角三角形CDA中, CD=eq \r(CA2-AD2)=eq \r(22-\r(3)2)=1, 所以SD=CD=SC=1, 所以△SD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SDC=60°. (2)法一:因为SD⊥AB,CD⊥AB,SD∩CD=D,所以AB⊥平面SDC,又AB⊂平面ABC, 所以平面ABC⊥平面SDC,且平面ABC∩平面SDC=CD, 在平面SDC内作SO⊥DC于O,则SO⊥平面ABC, 即SO是三棱锥S­ABC的高. 在等边△SDC中,SO=eq \f(\r(3),2), 所以三棱锥S­ABC的体积 VS­ABC=eq \f(1,3)S△ABC·SO=eq \f(1,3)×eq \f(1,2)×2eq \r(3)×1×eq \f(\r(3),2)=eq \f(1,2). 法二:因为SD⊥AB,CD⊥AB,SD∩CD=D, 所以AB⊥平面SDC. 在等边△SDC中,S△SDC=eq \f(\r(3),4)SD2=eq \f(\r(3),4), 所以三棱锥S­ABC的体积 VS­ABC=VA­SDC+VB­SDC=eq \f(1,3)S△SDC·AB=eq \f(1,3)×eq \f(\r(3),4)×2eq \r(3)=eq \f(1,2).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一般通过平移(在所给图形内平移一条直线或平移两条直线)或补形(补形的目的仍是平移),把异面直线所成角转化为共面直线所成角来计算. (2)平移时经常利用某些特殊点(如中点)或中位线、成比例线段来实现,补形时经常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六面体等).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当直线为平面的斜线时,它是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通常在斜线上取一特殊点向平面作垂线找到这个锐角,然后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加以求出. 3.求解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步骤 一找(寻找现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作(若没有找到现成的,需要引出辅助线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三求(有了二面角的平面角后,在三角形中求出该角相应的三角函数值). eq \o([跟进训练]) 5.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如图,在鳖臑ABCD中,AB⊥平面BCD,且AB=BC=CD,则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eq \f(1,2) B.-eq \f(1,2) C.eq \f(\r(3),2) D.-eq \f(\r(3),2) A [如图,分别取BC,CD,AD,BD的中点M,N,P,Q,连接MN,NP,MP,PQ,MQ, 则MN∥BD,NP∥AC,所以∠PNM即为异面直线AC和BD所成的角(或其补角). 又由题意得PQ⊥MQ,PQ=eq \f(1,2)AB,MQ=eq \f(1,2)CD. 设AB=BC=CD=2,则PM=eq \r(2). 又MN=eq \f(1,2)BD=eq \r(2),NP=eq \f(1,2)AC=eq \r(2), 所以△PNM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NM=60°, 所以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角为60°,其余弦值为eq \f(1,2).] [培优层·素养升华] 【例题】 如图,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AA1=4,AB=2,∠BAD=60°,E,M,N分别是BC,BB1,A1D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C1DE; (2)求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 [思路探究] (1)连接B1C,ME,可得四边形MNDE为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MN∥DE,可证MN∥平面C1DE. (2)由已知可证DE⊥平面C1CE,过点C作CH⊥C1E于点H,则DE⊥CH,进而可证CH⊥平面C1DE,计算可得CH的长,从而得所求距离. [解] (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B1C,ME.因为M,E分别为BB1,BC的中点,所以ME∥B1C,且ME=eq \f(1,2)B1C. 又因为N为A1D的中点,所以ND=eq \f(1,2)A1D. 由题设知A1B1DC,可得B1CA1D,故MEND,因此四边形MND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MN∥ED. 又MN⊄平面C1DE,所以MN∥平面C1DE. (2)如图所示,过点C作C1E的垂线,垂足为H. 由已知可得DE⊥BC,DE⊥C1C,所以DE⊥平面C1CE,故DE⊥CH.从而CH⊥平面C1DE,故CH的长即为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由已知可得CE=1,C1C=4,所以C1E=eq \r(17),故CH=eq \f(4\r(17),17). 从而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为eq \f(4\r(17),17). 本题属中档题,难度不大,考查了线面平行的证明及点面距离的计算,充分体现了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eq \o([素养提升练])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E,F分别为AD,PB的中点. (1)求证:PE⊥BC; (2)求证:平面PAB⊥平面PCD; (3)求证:EF∥平面PCD. [证明] (1)因为PA=PD,E为AD的中点,所以PE⊥AD. 因为底面ABCD为矩形,所以BC∥AD,所以PE⊥BC. (2)因为底面ABCD为矩形,所以AB⊥AD. 又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AB⊥平面PAD,所以AB⊥PD. 又因为PA⊥PD,PA∩AB=A,所以PD⊥平面PAB. 所以平面PAB⊥平面PCD. (3)如图,取PC的中点G,连接FG,DG. 因为F,G分别为PB,PC的中点, 所以FG∥BC,FG=eq \f(1,2)BC. 因为四边形ABCD为矩形,且E为AD的中点, 所以DE∥BC,DE=eq \f(1,2)BC. 所以DE∥FG,DE=FG. 所以四边形DEFG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F∥DG. 又因为EF⊄平面PCD,DG⊂平面PCD,所以EF∥平面PCD.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与球有关的切、接问题空间中的平行关系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空间中的角的求解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