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1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2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3
    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案,共1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猜谜语,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训练,制作昆虫模型,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此文档已申请专利保护,翻版必究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某某小学


    教师姓名

    年月日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蚂蚁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此,教材选择蚂蚁作为探究对象,建构学生对昆虫类动物的认识。通过探究进一不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感受蚂蚁种类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蚂蚁,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
    比较蚂蚁,蜘蛛,蝎子的身体结构,初步建立昆虫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放大镜、昆虫盒、橡皮泥,牙签、毛笔。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
    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个谜语主要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课《蚂蚁》。(板书课题:1蚂蚁。)二、探究新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布置的学习任务—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让大家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师:你们知道观察蚂蚁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吗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

    学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远近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体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明确观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蚂蚁身体的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用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3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3.观察不同的蚂蚁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再观察不同的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的图片或视频: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完成后找同学交流。(教师画蚂蚁的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
    教师在蚂蚁的简笔画上标注出各部分的名称。
    师(介绍蚂蚁的基本资料):蚂蚁是群居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蚂蚁的基本资料:蚂蚁洞穴的图片,蚂蚁的种类。课件中配文字加以说明。)
    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你们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蚂蚁类似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用课件展示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等动物的图片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它们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胸部有3对足的小动物属于昆虫。
    师: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三、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你们会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问题卡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哪个小组判断得又快又对。
    学生讨论结束后,屏幕出示关键词,师生交流:
    为什么说蜘蛛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3对足,蜘蛛有4对足,所以蜘蛛不是昆虫。
    为什么说蝗虫是昆虫?因为……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昆虫特征的内涵。)
    四、制作昆虫模型
    师:请你们根据昆虫的特点用橡皮泥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做哪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作品,相互评价。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快乐吗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小蚂蚁为我们的学习立了大功。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们送回家,让它们在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拓展活动
    师:请大家课后观察校园里的动物,说一说哪些动物属于昆虫,并将自己观察的结果写在活动手册中





    1.蚂蚁

    蚁后
    雄蚁  头、胸、腹
    工蚁 触角(一对)、足(三对)
    兵蚁
          




    学生这节课对蚂蚁的关注度并不多,就是说对蚂蚁的兴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涨,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课前组织学生自己去抓蚂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走进小动物,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它们的世界中。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鱼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鱼》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本课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鱼的特征与它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鱼的哪些特征让鱼能适应水生环境。同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通过经历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6个流程,让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教学目标
    1.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能依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总结鱼类的共同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鱼类游动和呼吸l的过程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有过观察鱼的行为,对于鱼是比较然悉的,
    不过那些观察更多的是基于好奇心的驱使和随ff性的观察行为。因此,木课的教学更多地是带领学生有计划有流程地观察鱼,并通过实验了解鱼鳃和鱼鳍的作用.知道鱼的哪些特征有助于它在水中生活。本科教学中涉及到的“水中溶解得有气体”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教师要做一些相关的介绍。
    教学重点
    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鱼鳃、鱼鳍
    教学难点
    能设计、修改实验,通过实验了解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鱼、食用色素、滴管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导入新课
    教师用纪录片《鱼的一生》导入新课,让学生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海洋中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鱼上。教师板书课题:鱼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鱼有哪些共同特征。
    1.观察鱼身体表面的特征。
    教师出示鲤鱼、草鱼和锦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鱼的身体,总结鱼身体结构的共同特征,鱼由头、躯干和尾组成。师生交流:鱼鳍包括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和尾鳍。
    学生交流、汇报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2.学生观察鱼游动时鱼鳍有什么作用,感知鱼鳍的特点和作用。
    提前将鱼置于教室中,让鱼适应教室内的环境。小组合作观察鱼游动时鱼鳍的状态。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鱼鳍摆动时鱼才会游动。教师总结鱼鳍的作用
    教师补充其他种类鱼游动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3.通过探究活动,探究鱼是怎样呼吸的。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鱼的鳃盖一张一合的活动情况,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胶头滴管吸取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挤出,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事项:在鱼嘴前方挤出食用色素调制水,不要太多,否则影响观察的效果。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引导。
    小组展示,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鱼类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有鳍,用鳃呼吸。
    (二)它们属于鱼类吗?
    教师出示章鱼、甲鱼、海马、鲸和鲨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交流它们的生活环境、身体表面特征等。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依据鱼的共同特征,逐个分析这些动物是否属于鱼类,并说明:章鱼属于海洋软体动物;甲鱼属于爬行动物;海马属于鱼类;鲸用肺呼吸,属于哺乳动物;鲨鱼属于鱼类。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章鱼、甲鱼、鲸不属于鱼类,海马鲨鱼属于鱼类。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到活动手册中,并适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判断。
    三、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课下的拓展任务,提示学生继续观察鱼的活动,发现鳍对鱼的运动还有哪些影响。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到鳍对鱼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6、鱼 
    一、 鱼的外形。 眼、嘴、鼻、鳃、背鳍、腹鳍、胸鳍、臀鳍、尾鳍 
    二、 鳍的作用。鱼的鳍有游泳的作用。 
    三、 鳃的作用。鱼的鳃有呼吸的作用




    整节课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比较感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3.鸟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鸟是人类的朋友,为了能与之和谐和谐相处,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它。同时通过对鸟的探究,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渗透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道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鸟类的外部形态特征;能依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总结鸟类的共同特征。
    3.能依据鸟类的共同特征和观察到的事实,判断哪些动物属于鸟类。
    4.能树立保护鸟类的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观察鸟,总结归纳鸟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对鸟的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谜语“千里飞翔爱热闹,常在晴空打呼哨,光送信来不送报,见谁都把姑姑叫”导鸡是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底—鸽子。
    教师总结:鸽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鸟的知识。
    教师板书:鸟。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鸟,找一找鸟的共同特征。观察鹦鹉、啄木鸟、猫头鹰的图片。
    (1)在观察鸟之前先提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等问题,使观察更有针对性,并结合观察记录表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为确保科学性,可以观察更多的鸟。教师可以结合多种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观察鸟类,认识鸟的特点。例如:鸟的体形是流线型的,羽毛轻且排列紧密,有喙等
    (2)教师用课件出示这3种动物的图片和鸟喙的特写图,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特点羽毛有什么特点

    (3)学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
    (4)教师总结: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
    2.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初步了解鸡的繁殖过程。学生小组讨论鸡的繁殖过程,教师巡视引导。
    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鸡卵是如何变成雏鸡的教师总结:母鸡通过卵孵化出雏鸡,这种繁殖方式是卵生。
    3.归纳、概括鸟的共同特征
    教师出示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鸟更多的特点。
    学生交流、汇报:鹦鹉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啄木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猫头鹰的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师生共同归纳鸟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二)它们属于鸟类吗
    教师出示鹅、蝙蝠、企鹅、鸵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根据鸟的共同特征判断哪一种动物属于鸟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的认识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鹅、企鹅、鸵鸟属于鸟类。蝙蝠身体无羽毛,没有喙,因此蝙蝠不属于鸟类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三、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以“保护鸟类”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两个问题:一是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从观赏、经济资源、入药、食用、科研等方面入手;二是为了保护鸟,我们可以怎样做。例如:同某些不良行为斗争;做到不随意打鸟,看到别人打鸟要坚决制止;不掏鸟蛋、毁鸟巢、抓雏鸟,让鸟类顺利繁育后代;设法为鸟类创造营巢或居留的条件;严寒的冬季,鸟类觅食有困难时,可以在安静、避风的地方设置饲养台,在台上放上谷粒等食物,帮助鸟类度过寒冬。学生课下完成手抄报。





    3. 鸟
    鸟的共同特征:
    身体表面有羽毛,有喙,卵生。
    像鹦鹉、啄木鸟、猫头鹰这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本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鸟得出了鸟的基本特征,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为了更好的保护鸟,让学生选则一种方式制作一件关于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本课拓展活动的设计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学生的探究就会持续发展下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生活品位也会得到提高。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4.哺乳动物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动物王国”中的第四课。本课旨在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行为等特征,归纳出哺乳动物大都具有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和哺乳的共同特征,对生物的分类研究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科学活动的实证性,本课教学设计以图片展示、举例讨论等方式,对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哺乳动物与其他类别动物的区别等进行讨论归纳,最后,使学生在大量的实证中提升认识。理解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1.知道像猫、兔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能依据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总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3.能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4.能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11~12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自然科学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很明显,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对他们会有很大的鼓励;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已经有了讨论的基础,并且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区别出其他种类动物与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会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和视频 学生准备:哺乳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昆虫、鱼和鸟的知识,知道了哪些动物分别属于昆虫类和鸟类。
    师(出示熊猫、大象、猫、狮子、兔蝙蝠的图片):这些动物分别属于什么动物呢?
    生:根据昆虫、鱼和鸟的特征,这些动物应该不会属于它们中的任何一类。
    师:对。虽然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差别很大,但它们都属于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一下哺乳动物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师:大家一起观察熊猫、大象、猫、狮子、兔、蝙蝠的图片,说出它们的特征。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这些动物体表都有毛?
    生:它们体温恒定。
    师:还有吗?
    生:它们都会生“小宝宝”。
    师:这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昆虫、鱼、鸟相同吗?
    生:不同。
    师:具体说一下
    生:昆虫、鱼、鸟通过产卵繁殖。
    生:它们产卵后再孵化出后代。
    生:熊猫会生“小宝宝。
    师:你们见过吗?
    生:我看过电视纪录片。熊猫宝宝从熊猫妈妈的肚子里直接生出来。
    生:我家养的小猫也是这样繁殖后代的,小猫是从猫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那么,大象、狮子、兔、蝙蝠是怎么繁殖后代的?
    生:大象能生小象。
    生:小狮子也是从它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生:兔、蝙蝠也是通过生小兔、小蝙蝠繁殖后代的。
    师:这些动物的后代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直接生育出来的,这种繁殖方式叫胎生。
    师:这些动物的后代是怎么长大的生:刚开始需要吸取妈妈的乳汁。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猫生殖、哺育后代的视频,我们一起看一下。
    师:像这种喂养方式,我们称为哺乳。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生:身体表面有毛。
    生:胎生。
    生:哺乳。
    师: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到位。像猫、兔这样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
    2.认识更多的哺乳动物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分辨一下这些动物哪些属哺乳动物。
    教师出示海豚、马、鹰、猩猩、青蛙、袋鼠、虎、壁虎的图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生:海豚能生“小宝宝”,哺乳后代,所以海豚是哺乳动物。
    生:马、猩猩、袋鼠虎都能生“小宝宝”,也哺乳后代,所以它们是哺乳动物。
    生:鹰产卵,孵化出后代,所以鹰不是哺乳动物。鹰有羽毛,有喙,属于鸟类。
    生:青蛙、壁虎也产卵,孵化出后代,所以也不是哺乳动物
    师:同学们说得都正确。依照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可以辨别出哪些动物是哺乳动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哺乳动物的特征,以及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课下,请同学们找资料,了解鸭嘴兽的特点,看一下鸭嘴兽属于哪一类动物,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册上。





     4.哺乳动物 
     
    身体表面长毛 胎生 哺乳




    本节课——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非常紧密,包括人类自己都属于哺乳动物。
    我认为应借助学生自身对哺乳动物的了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从学生已经认识的哺乳动物出发,采用问题引导,图片观察,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明确哺乳动物的各项特征,思考总结该特征的生物学意义,最后总结升华,哺乳动物是地球上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生物。该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和学生互动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联系生活实际少,可以拓展的地方没有拓展;一心只想少讲多练,多留时间给学生做作业,忽略了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课件制作过于表面,对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关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导致该部分的情感教育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5.我国的珍稀动物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我国的动物》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动物下王国》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以了解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为线索。探究、分析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我国保护珍稀动物的相关措施。树立关爱大自然、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动物。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搜集资料,依据证据分析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树立关爱大自然、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动物己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动物、查阅资料,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学生对动物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珍稀动物及其生存现状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而主动探究、分析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我国为保护珍稀动物做出的的相关措施.树立关爱大自然、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种类,懂得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和意义,培养与自
    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
    真正将德育目标渗透透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潜移默化,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我因珍稀动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并思考如何保护它们。
    教师准备:珍稀动物的图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搜集的我国珍稀动物的资料。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珍稀动物有哪些吗?
    大熊猫生:华南虎。
    生:金丝猴。
    生:……
    师:同学们搜集了不少珍稀动物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我国珍稀动物的现状。
    板书:我国的珍稀动物。
    二、活动过程
    (一)观察大熊猫、朱鹦、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几种珍稀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师:同学们知道大熊猫、朱鹏、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吗?
    学生小组内观察、交流。
    教师巡视。
    生:大熊猫生活在竹林中。
    生:朱鹦生活在丘陵地带或沼泽等湿地环境中。
    生:华南虎生活在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
    生:白头叶猴生活在森林中。
    生:……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详细,大熊猫是喜湿性动物,栖于我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生活在茂密的竹林里;朱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树木上;华南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生活在我国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中,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位于中国广西南部的亚热带植被繁茂的岩溶地区。
    师:以上这些珍稀动物有哪些生活习性?
    学生小组内观察、交流。
    教师巡视
    生:大熊猫喜食竹子。
    生:朱鹦以小鱼、泥鳅、甲虫等为食。
    生:华南虎多在夜间活动,以草食性动物为食。
    生:白头叶猴在悬崖绝壁或树冠之间穿梭跳跃,采食树叶、野花和野果等。
    生:扬子鳄白天隐居在河岸两旁的洞穴中,夜间外出捕食。
    2.了解大熊猫、朱鹦、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全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濒危动物较多的国家。
    师生交流大熊猫、朱鹦、华南虎、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师:我们要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珍稀动物为什么会濒临灭绝呢
    教师出示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繁殖和生存能力减退导致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或者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猎捕珍稀动物的视频。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师: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我国某些野生动物濒危程度严重。视频中的珍稀动物受到了哪些伤害你们认为导致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些珍稀动物会死亡。
    生:人类砍伐森林,有些珍稀动物的家园被破坏。
    生:人类猎杀某些珍稀动物。
    生:人类的生产生活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会导致珍稀动物死亡。
    生:……
    师:某些珍稀动物濒临灭绝,除了自然灾害的缘故,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还有部分动物在地理上形成隔离的小种群,它们的基因交换机遇小,近亲繁殖损害种群的繁衍。
    (三)了解我国 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教师出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图片
    师:我国珍稀动物濒危程度严重,种群数量及个体数量减少较快,而且继续呈下降趋势根据我国珍稀动物的现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生:人类不能猎杀珍稀动。
    生:建立自然保护区。
    生:人工繁育。
    生:自然灾害来临前,保护好珍稀动物。
    生:减少人类对野生动物家园的破坏。
    生:……
    师:同学们了解的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真多啊。除此之外,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各种偷猎、走私和贩运国家保护动物的犯罪行为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珍稀动物的情况。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认识了大熊猫、华南虎、朱鹮等珍稀动物。
    生:我知道了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
    生:我们国家为保护珍稀动物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生:……
    师:课下,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了解我们周围的珍稀动物
    和生存现状。





    5.我国的珍稀动物
    濒危:白鳍豚
    珍稀动物 易危:大熊猫
    稀有

    身体特征、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本课教学能够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指导学生了解我国珍稀动植物资源的状况,知道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并制定计划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活动,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同时在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学习本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珍爱生命、保护动物植物、维持生态平衡,在科学的探究中,在残P.的事实和真理面前,唤醒孩子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这样的目标是在课堂上可以达成的,而且必然产生师生情感的共呜学习,同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收集处理信息、资料,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方法。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6.哪杯水热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学过了运用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辨认,认识了一些常见物体得基本特征,知道了感官得作用。本课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用温度计对物体得温度进行测量,培养学生得测量技能,感受科学技术得发展给人们得生产生活带来得便利。本课按照“用感官判断比较水得冷热→学习使用温度计→我来测一测→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温度计”四个部分编排.教学内容遵循学生得认知水平与特点,尊重学生得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经验得调动与探究技能得提高。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温度的单位;知道温度计的结构与用途。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4.了解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识别物体得方法,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仪器进行定量观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仪器比感官更准确。近期学生都使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怎样用温度计来测量,对许多学生来说还就是第一次。因此,本课得学习,重要得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得温度.能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纪录。
    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烧杯、热水、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温度差别不大的两杯水。
    提出问题:这里有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比较一下哪杯水热呢?
    2.学生交流方法并到讲台上用想到的方法验证。
    3.教师引导: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尝等方法能让我们大概知道水的冷热,物体的冷程度用温度表示。要想准确知道哪杯水热,咱们最好测一测水的温度。有什么工具可以助我们呢(出示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今天我们就借助温度计验证一下到底哪杯水热。(板书课题:哪杯水热。)
    (设计意图:出示两杯温度不同的水,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哪杯水热,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用感官来感知物体的冷热并不一定完全准确,要想准确地比较出两杯水的冷热,还需要用温度计测一测温度。)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温度计。
    1.认识多种温度计。
    (1)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种类的温度计,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温度计
    (2)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的温度计。
    (3)课件出示:多种温度计。(教师简单介绍。)
    (4)教师引导:我们要根据被测物体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今天,我们要测量水的温度,因此我们要选择水温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 ℃”来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可能见过一些温度计,但知道得不够全面。在这个环节中,用课件介绍不同种类温度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温度计的种类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
    (1)提出问题:要正确使用温度计,必须先认识温度计。一会儿咱们先来观察一下温度计,想一想我们观察时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4)学生观察。
    (5)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发现。
    (6)师生小结:温度计包含玻璃管、玻璃泡、液体、刻度等部分。
    (二)利用水温计测水温。
    1.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温度计来测量水温呢?
    2.尝试用水温计测水温。
    两个学生各自用温度计同时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测量方法,比较测 得的数据差异并分析原因。
    3.教师总结: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以,规范地使用温度计非常重要。
    4.介绍利用水温计测水温的正确方法。
    (1)视频播放:用水温计测水温的正确方法。
    (2)分步讲解正确使用水温计的方法,如怎么拿、怎样放、怎样看、怎样读。
    (3)讲解水温计测得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4)课件出示几组图,让学生巩固练习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5.学生上台测量两杯水的温度,比较哪杯水热。
    6.学生分组测量:测量几杯水的温度,比较哪杯水热。注意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7.学生展示、交流测量的数据。
    (设计意图:在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之前,先让不同学生试着测一测同一杯水的温度。由于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不规范,学生测得的数据可能会不一样。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正确使用温度计的重要性。)
    (三)了解其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学会了使用水温计,那你们知道体温计和气温计怎样使用吗?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体温计和气温计的用法
    3.教师补充说明
    4.学生练习用体温计测体温,用气温计测气温
    5.学生汇报、交流测量的数据
    (设计意图:体温计和气温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常见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拓展活动
    生活中会用到多种温度计,去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课上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不应该只在课堂上。)





    6、哪杯水更热
    温度 冷热 温度计
    摄氏度 ℃




    1 .以悬念导课。本课开始我采用了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得思路,这样给学生留下了疑问“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哪杯水更热呢?”从而调动了学生得学习兴趣。
    2.教学进程环环相扣。在学习温度计得环节中.从认识温度计,到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再到读写温度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这样学习使用温度计就水到渠成了。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7温度计的秘密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温度计的秘密》是第二单元《冷与热》第七课中的内容,是一节实验课。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关于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哪杯水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一般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设计实验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日常生活中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4.能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已经理解了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心里有想表现的欲望,但是可能不好意思,但同时又希望能被肯定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另外,“热胀冷缩”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是不一定会去研究,更不会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红墨水、醋、果汁、皮筋、烧杯、冷水和温水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人课题
    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大约10秒钟,再将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大约10秒钟。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仅仅靠感觉测量物体的温度是不准确的。要测量物体度,我们可以使用温度计。可是,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物体的温度呢小小温度计里究竟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温度计的秘密。)
    二、探究新知
    (一)发现温度计的秘密。
    1.师:首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发现温度计的秘密吧。
    (实验准备:热水、冷水各一杯,水温计,实验记录表)
    师:同学们,桌上现在放着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和一支水温计。我们把水温计分别放在这两杯水里,请大家观察水温计的液柱有什么变化。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探究过程中,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竖直放置水温计,使其玻璃泡完全浸入液体中,但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水温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水温计液柱的变化情况,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受热时
    (用符号↑”“↓”表示)
    遇冷时
    (用符号↑”“↓”表示)
    温度计
    液柱的变化


    3.师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问题。
    生:我们小组观察后发现,把水温计放入热水中,液柱会上升;把水温计放入冷水中,液柱会下降。
    师:看到这些现象,同学们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水温计里的液柱为什么有时会上升,有时会下降?
    师:我们要想得到科学的结论,就必须要动手做实验。让我们先来做个温度计吧。
    (二)探究温度计的秘密
    1.组装温度计模拟装置。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器材。我们可以分工合作,组装一个温度计模拟装置,并说一说它的各部分分别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一部分。
    (学生组装完成,展示作品并交流。)
    生汇报:大家看,这是我们小组组装的温度计。其中,小瓶相当于玻璃泡,塑料管相当于玻璃管,红颜色的水相当于酒精。
    2.在装置中装入其他液体进行实验。
    师:老师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液体(酱油、醋、牛奶、果汁),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液体,将其放进温度计模拟装置中。
    (学生分组组装,组装完成后,展示组装成果。)
    师:温度计做好之后,我们应该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3.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组装好的装置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开始前,教师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1)小组内分工合作。
    (2)胶塞要塞紧。
    (3)塑料管内要留有少量的液体
    (4)注意安全,玻璃器材要轻拿轻放;防止被热水烫伤。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巡视各个小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2. 实验完成后,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生1:受热时,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增大;遇冷时,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缩小。
    生2:我们小组是用酱油、牛奶做的“温度计”。我们发现实验现象是……
    5.师总结: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6教师播放生活中一些液体热胀冷缩现象的视频,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液体这一性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
    师:同学们能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测、动手实验、动脑分析,最后得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做得很棒。不过,老师这里又遇到个小问题,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吗?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瓶装饮料。)
    师:老师周末出去玩,去超市里买饮料的时候,发现超市里的饮料大都没有装满。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分析、交流。)
    四、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是,为什么常用的体温计里的液体不是水呢寒冷的冬天,为什么会经常遇到自来水管或者水缸冻裂的情况这些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细细想来,还真的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科学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7.温度计的秘密

    受热 上升 膨胀

    (液体)
    受冷 下降 收缩





    让学生认真观察当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杯子的时候,温度计会有什么变化再将温度计放入冷水杯子中呢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会有升降的现象呢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当把温度计插入盛有热水的杯子中时,温度计中的红色液柱较快地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红色液柱停止不前,待学生看清了度数时,迅速将温度计放入盛有冷水的杯子中,温度计中的红色液柱又迅速地直线下降,学生很自然地总结出:液体在受热和受冷后,有伸和缩的现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8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主要探究气体及固体热胀冷缩的现
    象。教科书以自行车轮胎在夏天充足气之后容易爆裂的生活经验为引子,导出对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再拓展到研究固体热胀冷缩的现象,然后再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具体的实验,知道气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探究兴趣。
    4.能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自主完成
    猜想、设计实狡、实睑观察、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有意识的进
    行合作能够仔细倾听和交流.井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儿童对周围的
    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更使他们
    乐于探究.学生在探究中也易失政.通过教学中的心理渗进.也形成了学生面
    对成功与失政的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知道气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皮筋、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夏天车胎爆裂的情景),请大家仔细观看。
    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汇报从视频中发现的问题。
    3.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车胎的爆裂呢老师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后能找到正确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轮胎的爆裂。
    2.学生猜想、假设、交流并汇报:烈日炎炎下,自行车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自行车胎容易发生爆裂。
    3.师:用什么办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交流、讨论并设计实验。)
    实验1:将气球套在烧瓶口上,确保密封后,先将烧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可以发气球逐渐鼓起来;再将烧瓶放到盛有冷水的水槽中,可以发现气球瘪下去了。
    实验2:用有导管的橡胶塞塞住烧瓶口,确保密封后,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紧捂烧瓶,过一会儿看到水中有气泡冒出。
    4.学生汇报: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
    5.学生解释自行车胎爆裂的原因。
    6.教师讲解: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现在,老师给大家表演个魔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演示实验:教师将完整电路做成暗箱,用酒精灯加热电路开关的某个金属元件,使其受热膨胀以连接电路,小电珠发亮。撤掉酒精灯后,小电珠又灭了。)
    2.学生猜测: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3.师: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固体是不是也像气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让我们一起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吧。

    4.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5.学生汇报:先用酒精灯加热铜球,再用铁环从底部往上套铜球,会发现铜球受热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将受热后的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再用铁环套一下,发现铜球能通过铁环。
    6.师生得出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教师解释之前演示实验的原理:金属受热膨胀后会连接电路,小电珠亮了;冷却之后电路断开,小电珠灭了。
    (三)认识一般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1.师:我们已经知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这个事实,同学们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能不能用一句概括性的话说明这个规律

    (学生回答。)
    2.师生小结:一般情况下,物体(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科学与生活
    教师出示以下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1.利用热水复原瘪了的乒乓球。
    2.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在夏季较松,在冬季较紧。
    3.水泥路面上留有缝隙。
    四、拓展活动
    1.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制作一个“小喷泉”。
    2.两个煮熟的鸡蛋,一个放入冷水中,另一个静置。过一段时间给两个鸡蛋剥皮,观察哪个鸡蛋的蛋壳更好剥,尝试解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8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
    受热 体积膨胀
    空气 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受冷 体积收缩




    本课重点探究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现
    象时,提供气球、烧瓶、冷热水、酒精灯等器材,在加热方式上,用热水还是用酒精灯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现象时,提供标准的手持式铜球和铁圈,学生容易操作,实验现象明显,精彩纷呈,学生兴致很高;最后教师利用自制“小喷泉”进行演示,当瓶口喷出美丽的水花时,学生兴奋不已。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9.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热气球的秘密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冷与热的内容,本课主要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制作.认识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同时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与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表现出对热空气探究的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热空气的性质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性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挂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热空气的上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利用这一科学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教学难点
    为什么热气球会上升的猜想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塑料袋、火柴、酒精、纸蛇、细线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 视频导入
    1、 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热气球飞起来了)
    3、老师把你的话记录下来,你还看到什么热气球是怎么飞起来的(火与热气球上升有关)

    4、火与热气球上升有关系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兴趣是必要的。因为学生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热气球升空的场景,所以我选择的视频内容是关于热气球加热升空方面的,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从中发现火燃烧产生热气,热气使热气球上升,为后面的猜想做铺垫。)
    二、研究材料
    1、刚才我们在视频中看到热气球飞起来了,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场景吗你想不想亲手做一个热气球,让它飞起来

    2、要想做一个这样的热气球,你认为需要什么材料?
    (1)酒精:为什么需要酒精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代替老师这里有酒精(点火演示)明确怎样点火、怎样灭火。

    (2)方便袋:方便袋是充当什么角色的(充当热气球的上半部分)找学生演示方便袋怎么摆放,让学生动手演示,知道要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3、大家的想法很好,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为了让我们顺利地放飞热气球,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注意安全、方便袋与火的距离)
    老师会给你三个袋子,这就是三次机会,争取用这三个袋子就能成功。
    (设计意图:以‘你想不想亲手做一个热气球,让它飞起’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想做一个热气球需要什么材料,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制作热气球
     1、学生分组制作热气球
     2、分享交流:
    ⑴在大家的欢歌笑语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成功放飞热气球,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⑵你有什么经验想和大家交流吗?

    ⑶我们既然已经成功放飞热气球,你猜猜热气球上升可能与什么有关?

    3、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
    四、研究热气球
    1、出示实验记录单,引领实验思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热气球上升是否与袋内的热空气有关。
    (这次实验给学生两个方便袋,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3、填写观察记录表。
    4、汇报交流:
    你观察到了什么(袋子里的空气变热了,袋子鼓起来了。)
     你还发现了什么(找一组学生说说他们是在什么时候放手的,手有什么感觉)

    5、根据学生回答,总结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分两部分,分别两次放飞热气球。第一次学生动手只要让热气球飞起来就可以,然后进行猜想;第二次根据猜想进行验证。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有目的、科学、合理的思考,不是盲目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五、改进热气球—放飞孔明灯
    1、对比上课前观看的视频,视频中的热气球和我们自己做的热气球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2、你有没有改进的方法?
    3、同学们的想法与1800年前的老祖宗的想法一模一样,那个时候的热气球就是这样的。(出示孔明灯)
    4、学生阅读资料卡,说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指导“孔明灯”的由来。从而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5、放飞孔明灯





    9.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研究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生活中的热空气上升原理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提出探究活动的思路——进行探究活动——对探究实验的发现进行归纳和总结——获得认识”的思路,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亲历科学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和对科学积极参与的态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动员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时间。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0.风的形成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冷与热中的第五课,其中第4课所讲的有关热空气上升的内容,以及学生们在一年级下册所学的“认识空气”“找空气”,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多样的天气”“天气与生活”都为这一课的探索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猜想自然界风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通过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设计出研究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假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差异是风形成的原因。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猜测并通过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体
    3.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4.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风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教学重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提出假设。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课件、蜡烛、蚊香、火柴、饮料瓶、纸片,胶带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将教室门及其正对的窗户打开,将纸条用胶带固定在门框的上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纸条的飘动情况并尝试解释。
    (学生描述现象。)
    2.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生:风吹的结果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教师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风
    1.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飘动的红旗、被风吹拂的柳枝、风扇转动产生风……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十分常见的。生活中,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呢?
    生:海风、台风、空调的风
    3.师:同学们能根据现有的材料制造出风吗?
    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观察活动
    5.学生汇报。
    师:大家知道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那么,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让自然界中的空气流动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猜想风的形成原因。
    师:自然界中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学生交流、猜想,说出这样猜想的理由。)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吧。怎样证明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交流设计思路。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的实验方案?
    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我们打算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简易装置中,点燃蚊香,将蚊香放在饮料瓶旁的进风口,观察蚊香的烟进入装置后发生的现象
    3.师:在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点燃蜡烛时,要注意安全。
    生2:实验结束后,要将燃着的蜡烛吹灭……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实验时,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合作完成实验并认真
    填写实验记录单。
    4.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实验
    5.师生小结。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现象。)
    师生小结:瓶内温度升高,使得瓶内的空气变轻、上升。当瓶内空气上升时,瓶外的空气流入瓶内进行补充,便形成了风。
    6.得出结论。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从而形成风。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中风形成的原因: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1.师:说说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2.师:大家听说过“台风”吗谁能说说对台风的认识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的认识。)
    3.师:事物有两面性。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台风的利与弊。想一想:台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及时评价。)
    三拓展活动
    1.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与体会?
    (学生回答)。
    2.师继续提出问题: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3.学生交流,根据积累的知识对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4.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并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课下继续研究海边白天与夜晚时风向不同的原因





    9.风的形成
    热空气上升 空气流动形成风

          




    老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得出的,决不代替,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和创新的机会。我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找出答案,使学生由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而且有意识地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1.一天的气温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一天的气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一课时。以“一天的气温变化.这一现象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气温、怎样测量气温.通过梳理分析气温数据.发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本课通过具体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侧星气温并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收集教据、处理信息.同事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明确同一时段内不同环境下的气温是有差别的,了解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测得的。
    2.在教师引导下,能利用百叶箱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能汇总、整理信息,归纳、总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一天的气温表现出探究兴趣。
    4.能树立标准化观测的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缺乏用专业科学的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收集证据后处理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收集了气温数据后,如何使用折线图等形式处理这些数据,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教学重点
    能利用百叶箱测量并记录一天的气温,能汇总、整理信息,归纳、总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学难点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一天的气温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温度计、百叶箱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师(课前把教室的门窗都关上):请靠门窗近0的同学打开门窗。
    师:开窗前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生:开窗后,凉快了一些。
    生:门窗关闭的时候很热,一开窗就觉得很冷。生:就是有冷热的不同。
    师: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什么?
    生:温度。
    师:开窗和关窗给我们带来了冷热不同的感受,造成这种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是空气的温度造成的。
    师:空气的冷热程度叫作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板书:气温。)
    师(播放早、晚温差大的视频):看了这段资料,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这个地区真神奇,一天的气温能差别这么大。生:我们这里一天的气温可没有这么大的变化。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一天的气温》。(板书:一天的气温。)
    二、活动过程
    师:课前,老师让3组同学分别测量了教室内、室外阳光下、室外背阴处3个地方的气温。请这三组同学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生:3个小组测量的气温不同。

    师:针对这个现象,你们能不能提出问题
    生:这3个小组分别是在什么时间测量温度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生:怎样才能测出不同的气温?
    生:哪些原因造成了3组同学测得的气温不同
    师:同学们不妨先猜猜看,哪些因素造成了测量数据的不同。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时间不同。 生:我也觉得可能是因为在3个时间段测量的,所以造成了温度的不同。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我们先请这3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汇报一下他们测量的时间和地点
    生1:其实,我们都是刚刚在上课前测得的气温,只是我的地点是在教学楼前面
    生2:我的测量地点是在综合楼后面生3:我的测量地点是在旗杆下面。
    师:听了3组同学的汇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生:观测地点不同,测得的气温可能会不同。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有的是在背阴的地方,有的是在阳光下。旗杆周围没有建筑物挡着,所以温度计能被太阳照着。综合楼后面被综合楼挡住了阳光。
    师:是啊,即使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也会不同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天气预报中的气温?
    生:天气预报中说的是“多少度到多少度”。师:两个温度有什么不同?

    生:是一天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师: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教师出示介绍百叶箱的课件。)
    师: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到底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学生交流。)
    师(出示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天气预报中的天气到底是怎么测出来的。师:通过视频,同学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每两个小时测量一下温度并记录,最后总结规律。
    师(出示一天的气温记录):这是上周五我利用百叶箱测得的气温数据。现在,请各小组同学一起观察这组数据,讨论一下。通过这份数据,你们发现上周五这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什规律?
    生:早、晚气温低,中午时气温高。
    师:在课刚开始时,我们看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早穿棉袄午穿纱”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那里一天的气温温差太大,比我们这里大多了。
    师:对此,你们又在思考什么?
    生:为什么那个地区一天中的温差会这么大?
    师:是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温差?
    生:……
    师:你们想怎么解决这个?
    生:上网查资料
    师:是的,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要靠我们在课堂上解决。一节课结束后,我们更应该带着这节课中产生的问题继续研究、思考。
    三、 拓展活动
    师:观测气温需要持之以恒,今天我们学习了观测一天的气温变化的方法,如果想知道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气温变化规律,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测量,一直观测一个月,
    师:是的,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观测并记录气温,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我们一起比比,看谁的观察记录完整。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预测出来的,可以预测出第二天,甚至第二个周的气温。天气师怎样预测出来的
    师:这个问题太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怎么办呢?
    生:课后去调查。
    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节课中产生的问题,走出教室,继续去思考、去研究!





    11.一天的气温
    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 百叶窗
    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地图,大胆假设,然后再去验证对错,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更具有价值。在处理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时,以往都是先讲规律,然后再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加以验证。这次我大胆创新,先出示问题,给出选项,放手让学生大胆假设,通过读图进行验证对错,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2风力和风向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风力和风向》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以“怎样描述风的大小呢?”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课前思考如何利用风向和风力描述天气。让学生在学会用气温描述天气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对风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
    2.在制作风向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的结果
    3.感受使用简单工具能给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四是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同时。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被风吹起的物体图片。找找本课中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能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定风向和风速。
    教学准备
    课件、吸管、彩色卡纸、铁定、橡皮泥、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 谜语激趣,导人新课师:
    二、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比一比谁最聪明,能最先猜出谜底。
    (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生:风。
    师:咱班同学真聪明!对,就是风,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风的科学奥秘。
    (板书课题:风力和风向。)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我们来观测风。
    师:要想研究风、了解风,最好近距离和它接触一下。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感受一下风,并完成观测风记录单。
    观测风记录单

    日期 年月日 组别 记录员

    今天的风从哪个方向吹来?

    今天的风能吹动哪些物体?


    我还看到风……

    (学生到操场上感受风,完成记录单,观测完成后回到教室。)
    师:谁来说一说今天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生:从北方吹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在科学上,我们把风吹来的方向叫作风向。如从东方吹来的风叫风。那么,今天的风从北方吹来,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什么呢?
    生:北风。
    师:如果从其他方向吹来的风应该叫作什么风呢你们能举个例子吗

    生1:从南方吹来的风叫南风;从西方吹来的风叫西风。
    生2:从东南方吹来的风应该叫东南风;从东北方吹来的风应该叫东北风;从西南方吹来 的风叫西南风,从西北方吹来的风叫西北风。
    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我们了解了风向。刚才,在操场上观察风时,你们看到今天的风能吹动哪些物体了吗谁来说一说

    活动二:怎样知道风力的大小呢?
    生1:能把我手里拿着的塑料袋吹起来。师:那么,自然界中的风是不是只能吹起这些物体呢?请看大屏幕
    生2:能把我手里拿的红领巾吹起来。
    (播放飓风的视频。)
    师:视频中的风和我们今天感受到的风有什么不同?
    生1:视频中的风很大。
    生2:视频中的风很强
    生3:视频中的风能吹起很大、很重的物体。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很明显,视频中风的强度比我们今天感受到的风的强度要大。如果我们把风的强度叫作风力,你们能比较一下视频中的风和今天的风的风力大小吗?
    生:视频中风的风力比今天的风的风力大。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风力的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气象上,通常用风级来表示风力的大小。请看大屏幕。(出示风力等级表和风级歌师:你们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1:风的等级是从0级到17级
    生2:不同风级的风的名字不一样,0级风叫无风,1级风叫软风。
    生3:我知道了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判断风级。
    师:根据风级歌判断,你们认为我们刚才感受到的风应该是几级?
    生:四级。
    师: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可以初步判断风级,可这种方法不够精确,也不太方便。气象工作人员是怎样知道风力大小的呢?请看视频。
    (播放介绍风速风向仪的视频。)
    师:现在,你们知道气象工作人员是通过什么测定风力大小的了吧。
    生:风速风向仪。
    师:我们通过观察只能大体知道风的级数,但很难准确知道风级,只有通过风速风仪器才能准确知道风级。
    活动三:自制风向标。
    师:我们刚才已经了解到了测风级的方法以及测风级的仪器。那么,如何测风向呢?老师这里有一种专门用来测定风向的仪器。
    (出示风向标。)
    师:这种仪器叫作风向标,用它可以测定风向。它的结构主要包括箭头、箭尾、风向杆、支架、底座等。它是怎么指示风向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用吹风机从不同方向吹风向标,展示它的工作过程。)
    师:同学们明白它是怎么指示风向的了吗?
    生:明白了。
    师:其实,风向标的种类还有很多,请看图片。(出示多种风向标的图片。)
    师:这么多好看的风向标,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
    生:想
    (出示彩色卡纸、剪刀、刀子、铁钉、吸管、橡皮泥、双面胶、纸条、软木杆等材料。) 师: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
    师:利用这些材料,怎么才能做一个风向标呢?请小组成员商量一下,看谁的方法好。
    (学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想怎么做 生:可以用卡纸做一个三角形的箭头和一个梯形的箭尾,把它们分别固定在木杆的两端,再把木杆横着用铁钉固定到吸管组成的支架上。
    师:同学们真聪明!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制作方法
    (出示制作方法。) 师:在制作风向标时,还有一些事项需要大家注意,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读一下(出示注意事项。) 师: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互相合作,制作你们的风向标吧。(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学生小组展示,互相评价。)
    三、拓展活动 师:既然大家都做出了自己的风向标,请同学们课下做小小气象员,用它持续观测一周的风向并记录下来。





    12风力和风向
    风向:凤吹来的方向叫做凤向
    凤力:风的大小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一开始对于风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们不能够确定到底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还是吹去的方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明确指出,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纠正某些同学头脑中的错误知识。为了更好的学习风向,我以教室为基点,仔细的阐明了我们所处的方位,让学生先了解自然界,以及平面上方向的不同,然后随机说出任一风向,学生回答是指从什么方向吹向什么方向。接着,让学生了解在气象工作中,我们会利用一个工具来测量风向——风向标,并指出风向标箭头所指方向即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然后,我利用风向标,假设箭头指的方向,让学生来说出风向,来加深这一概念。天气特征中除了风向,还有一个与风有关的特征就是风速。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3降水量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降水量》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三课时,以“下雨是一种降水现象,下雪和下冰雹是一种降水现象吗?”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出发.进一步了解测量天气与气候的仪器以及便月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降水,什么是降水量明确降水量的单位。了解降水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并能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对自制的雨量器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
    4.愿意倾听、分享,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并意识到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见天气有一定的了解,知道阴、晴、下雨,下雪等日常天气现象,但对科学概念的描述以及天气的测录方法了解很少。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侧重于测量降水量仪器的认识以及测量方法的了解。
    教学重点
    知道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器结构以及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并意识到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大饮料瓶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幅图片:下雨、下雪、下冰雹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天气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雨是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液态水,雪、冰雹是从大气中落到地面的固态水,我们把这些天气现象称为降水现象
    二、探究活动
    (一)认识雨量器
    1.教师出示下雨的视频,提出问题:雨下得多大呢?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学生用语言描述雨量的大小。
    2.教师提出质疑:对同样的降雨情况大家描述得却不一样。怎样才能精确地知道降水量呢?

    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使用专门的仪器测量降水量。
    教师出示雨量器并介绍:有一种专门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叫雨量器。每个小组来取个,小组同学一起观察、研究: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怎样正确使用它

    3. 学生分组观察、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交流。
    4. 教师总结:我们常用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下节是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下雨时,将它放在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下雨结束时,通过刻度读出降水量是多少毫米并做好记录。
    5.教师出示使用雨量器的科普视频,介绍使用方法。
    (二)制作简易雨量器。
    1.教师引导:雨量器这么有用,那我们也来制作一个吧!老师把材料提供给大家了,该怎么制作呢?
    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和说明,并把简单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用课件展示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注意事项:(1)把刻度尺上的刻度画在纸条上,特别注意最小刻度是多少。(2)用胶带纸把有刻度的纸条粘在塑料瓶的外侧。(3)注意零刻度要从瓶身粗细比较均匀的地方开始
    2.学生分组制作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制作的成果,互相评价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各个小组的“0”刻度的位置不一样高,并提出质疑。
    学生交流:只需要提前倒入一些水到达“0”刻度即可。
    (三)模拟降水,测测“降水量”。
    1.教师谈话:有了雨量器,我们就可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了。但是,今天没有下雨,我们可以用洒水壶洒水来模拟“降雨”。在测量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补充:测量降水量通常伴有时间的概念,所以我们把30秒作为测量时间。请同学们将雨量器放在水槽中,洒水的时候尽量洒在水槽里面。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就开始,说停的时候要马上停下来。
    2.小组合作模拟降水,测量降水量并记录。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教师提问:如果用口径不一样的雨量器,所测得的数据会变化吗?
    学生交流。
    教师播放视频,测量的降水量数值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
    学生谈谈通过视频获得的信息
    (四)降水的多少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教师出示风调雨顺、洪涝灾害、土地干旱的图片,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降水量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对干旱地区人工降雨的图片和预防洪涝灾害的水利工程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科技水平和工程建设可以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三、拓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雨量器在下雨天测量一次降水量,并做好记录。





    13降水量
    盛水漏斗
    储水瓶
    雨量杯 单位:毫米




    收获:本节教学中,学生了解了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学会了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了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并学会了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课前准备仍不够充分,制作材料缺乏,学生粘贴刻度条要到前面来抹胶水,耽误了时间。制作过程中指导不足,有一组学生刻度条贴的过高,没按要求把零刻度线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导致返工重做,也耽误了教学时问,导致上课有些压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4天气和气候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是天气与气候内容学习的一个入门和基础,对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等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一天的天气;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点。
    2.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的天气;能通过对比,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举例说明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特点;能根据不同地区景物的特点对当地气候特点作出合理推理。
    3.对气候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探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4.了解天气和气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情分析
    天气和气候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及学习的认知过程,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图片和竞赛,把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上。同时也在课堂上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抒发各自的见解。
    教学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有没有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谁来汇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学生对自己观察和记录的天气情况进行汇报。
    3.小结:同学们观察、记录得真不错,说得比较详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天气和气
    (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今天的天气。
    活动一:探究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
    1.教师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知天气情况呢?小组内同学可以先讨论,看看能找到多少种获知天气情况的方法。我们还要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2.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教师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总结。
    3.师:同学们知道的方法还真不少。老师通过查阅资料,也知道了一些方法,请看大屏(出示资料内容: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看云识天气,根据月相识天气,根据谚语判断天气,测风向、风力,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4.教师引导:要想了解天气情况,我们既可以用仪器来测量,也可以用眼来观测,还可以通过收听、收看气象预报得知。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风级歌》吗我们可以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和风力。今天我们就借助科学仪器来测量。谁来说一下,我们观测天气主要观测哪几个方面呢

    5.学生交流:温度、风向降水、云量、空气湿度等(教师板书)
    6.师:你们认为外出观测天气时,除科学观测之外,还应注意哪些事项学生讨论并交流记录的方法。
    教师出示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
    (2)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方法。
    (3)目测时,要依据目测的标准进行核对。
    (4)小组成员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观测任务。
    7.师:同学们对外出观测已做好了充分准备,现在请各组选取合适的科学仪器,参照观察记录单进行测量。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观测得仔细,记录得详细。
    8.学生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9.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10.学生汇报观测结果,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观察今天的天气记录单
    实验目的
    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1.观察云量,描述今天总体天气状况。

    2.借助风速风向仪,读取今天的风力、风向数据。

    3.借助雨量器,读取今天的降水量数据。

    4.借助温度计,读取今天的气温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从 、 、 、 、
    等方面记录了今天的天气情况。


    11.教师总结:通过观察、记录,我们从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方面记录了今天的天气情况。
    活动二: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天气情况。
    师:这是我们观测的今天的天气情况。这是气象预报中显示的今天的天气情况。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模仿气象员播报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2.学生模仿气象员播报天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学生汇报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如气温、风向、风力等。)
    提问:你们觉得根据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4.学生交流。
    5.师:今天的天气到底怎样呢?请大家看一看气象员是怎样对今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的。(播放气象员预报天气的视频。)
    6.教师总结:观看气象预报后,我们知道了从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空气湿度
    (二)了解本地区多年的天气情况。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描述一天的天气。这是本地区6月份和12月份的天气状况,天气状况,谁能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描述一下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

    2.学生尝试描述,发现不能够准确表达这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
    3.教师引导:同学们可能发现我们刚才描述一天的天气情况时用的术语不能准确表示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状态,而在一定区域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叫作气候。通过这几段时间的气象情况,大家有什么发现?
    4.学生交流:6月份降水多,说明此时本地的气候特点是比较湿润,12月份本地气候干燥、寒冷。教师引导:此时是什么季节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5.小结:通过观察和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候是指一定区域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在不同季节不同。
    (三)不同地区的气候一样吗?
    1.教师谈话:原来天气中有这么多学问,老师上个月去三亚出差学习。瞧,这是老师出差时拍的照片。(教师出示有时间显示的三亚的风景图片。)谁来说说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阳光很耀眼,温度应该很高;老师和行人都穿着短袖T恤,说明温度高
    3.教师:同学们的分析能力非常强。老师出差之前,也查阅了当地的天气预报。(教师出示三亚的天气情况。)确实如同学分析的那样,当时三亚正处在炎热的夏季,和我们这里的气候截然不同。
    4.教师引导: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这是哈尔滨和敦煌的近阶段的天气情 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教师出示哈尔滨和敦煌的风景图片)谁想尝试判断一下当地的气候特点?
    5.学生交流。
    6.对照两地的气候情况,谁来说说发现并分析(教师出示当月哈尔滨和敦煌的天气情g)也可以说说你们去过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7.学生交流。
    8.教师总结:大家应该能发现,我们这个地区和三亚地区的气候不同,也和哈尔滨、敦煌地区的气候不同,说明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三、拓展活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假期快到了,老师一个外地的朋友要来本地旅游,你们能帮我为他提供一些准备工作的建议吗?比如:携带的服装、用具等,为他介绍一下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教师布置课后调查任务: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2.教师对调查活动的方法、注意事项进行指导。





    14.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气候
    1、概念
    2、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有用之处。以同学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天气预报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是怎样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利用多种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和多媒体教学是本节课的特色。
    为了实现新课程理念,如果给太多时间给学生,而教师没有组织好,课堂纪律可能会出现混乱,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时间的监控,要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5水蒸发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加快蒸发的方法有加热、增大蒸发面积、加快空气流动等。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了解加快蒸发的方法有很多。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中的水蒸发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4.认识到水蒸发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了解了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教学重点
    知道蒸发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加快蒸发的方法有加热、增大蒸发面积、加快空气演动等。
    教学难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时会使周围温度降低,了解加快蒸发的方法有很多。
    教学准备
    课件、毛巾、小风扇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每个小组桌面上都有一杯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短时间内我们可能用肉眼看不到现象,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水在慢慢变少老师家里的鱼缸里就有这种现象。
    师:水变成了什么这种现象叫作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蒸发。)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生举例:晾晒衣服、盐场晒盐、雨后路面变干二、活动过程
    (一)了解蒸发及水蒸气。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蒸发过程请同学们用手指沾一点水,抹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静静地观察,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出示课件:蒸发额概念)
    师:水变成水蒸气后去了哪里我们用肉眼能看得到吗

    (生回答:空气中,看不到。)
    师:为什么看不到水蒸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谁来描述一下。生: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师:那么,空气中的部分水蒸气上升到高空变成了云,云是水蒸气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那是什么

    生:是水蒸气遇冷重新凝结成的小水滴。
    师:妈妈揭开锅盖后,你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还是水蒸气我们在冬天说话时看到嘴边呼出的一团白气,是水蒸气还是小水滴

    生:都是小水滴。
    师:同学们很棒。我们看到的白气都是由小水滴组成的,并不是水蒸气。(二)探究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师:蒸发现象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还蕴藏着一个重要的秘密,谁知道是什么(学生讨论、汇报。)
    师:请同学们再次把水擦到手背上试一试,用心体会手背的感觉生:手感觉凉凉的。
    师:为什么会感觉到凉呢?
    生:因为水是凉的,所以我们感觉到凉。
    师:水是凉的,可我们的身体是热的,照此推理,水过一会儿会变热,可是这种凉意会直持续到水蒸发结束才消失。这是为什么呢?生1:水蒸发时带走了我们身上的热量。生2: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师:请同学们根据猜想,设计实验,证明水蒸发时会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并汇报,教师适时提示。)
    (教师用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开始做实验。)师:时间到,哪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教师记录数据。)
    温度计的读数为什么会下降呢

    生: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使温度下降。
    (三)生活应用。
    师:生活中,同学们有过水蒸发时周围温度下降的体会吗生:在我们刚游完泳或洗完澡时。师:出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生:感到有点冷。

    师:为了预防感冒,我们应该怎么做?生:赶紧用毛巾擦干身体师:还有类似的体会吗
    生1:人在出汗后会感到凉快。
    生2:夏天往地面上洒些水可以给周围环境降温
    生3:发高烧时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额头或手脚,使身体感觉没那么烫。
    师:你们都是有心的孩子,很注意观察生活。四)探究加快蒸发的方法。师:怎样让水蒸发得更快?生:加热,用风吹
    师:请各小组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小组设计实验,教师补充完善。)(生做实验,汇报。)
    师: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加热、加快表面空气流通、增大蒸发面积等方法会加快蒸
    师:那么,农民伯伯是怎样让粮食尽快晒干的?生:放在阳光下通风处,把粮食摊开晒干。
    三、拓展活动
    师:水的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了解。





    15水蒸气
    加热 风吹
    蒸发

    水 水蒸发
    凝结





    在科学教学中,我觉得最高级的目标是能从生活中提炼出要探究的问题,而最终又将探究所得的结论应用于生活。本节所学的蒸发知识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有同学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明确怎样加快和怎样减缓蒸发,如晾衣服时要怎样让它干得快,买到的新鲜水果要如何保鲜,新疆的晾葡萄干房为什么要墙上有孔,教室拖完地怎样让它尽快干等,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在前面自主方案设计上存在着很多的未知性,所以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剩余时间较少,留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有限,以后的教学中,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6水沸腾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水沸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烧开水入手,了解当温度大约开高到100℃水会沸腾,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本课探究让学生亲历烧开水的过程.体验到了合作探究的快乐。观察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培养学生收集信、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一般情况下水的温度达到100℃时会沸腾。
    2.能利用图表等记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认识到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证的
    3.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活动中,感受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4.能应用沸腾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学生对于“烧开水”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过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温度多高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变化”等问四.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本课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现象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对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竞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想法.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亲历烧开水的过程,知道当温度大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
    教学难点
    能应用沸腾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一 )以生活小事引出探究主题
    师:生活中,同学们亲自烧过水吗?
    (学生自由汇报。)
    师(出示一杯水):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你们认为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观象?没烧过水的同学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
    (学生讨论、汇报。)
    师: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现象。那么,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简单汇报。)
    师:你们认为,水烧开时的温度是多少(学生简单汇报。)
    师:水开了之后,如果我们继续给水加热,你们认为水的温度会怎样?
    (学生简单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张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究竟是什么。
    教师给每个同学发一张记录表,内容如下:
    给水加热过程中我预测的现象(用“√”表示)
    探究内容
    我的的预测

    水的温度的变化趋势
    先快后慢
    均匀上升
    先慢后快
    水烧开时的温度
    100℃
    高于100℃
    低于100℃
    烧开之后继续加热,水温度的变化
    继续升高

    保持不变
    师(收齐同学们的记录表):现在,同学们的想法都在这里了,你们预测得对不对呢想不想知道

    师: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一尝。那么,要想揭开水烧开的秘密就必须亲自去烧一烧。这节课,我们就亲自来烧一杯开水,仔细观察。
    二、 探究新知:进行“给水加热”的探究实验活动
    教师指导实验
    师:为了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老师已经把实验器材组装好了。待会儿,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进行实验了
    (每组的实验装置为: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下面铁圈上垫一个石棉网,上面放半烧杯凉水,下面放酒精灯。上面的铁圈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实验桌上另有两张记录单、一支深色彩笔
    师:如果我们现在给水加热,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做?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份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见表一)
    表一观察水加热过程的记录表
    时间(分钟)
    温度(℃)
    发生的现象
    0


    1


    2


    3








    师:0分钟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
    师0分钟表示的是在没加热时水的温度。
    (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活动过程中,表不能停下来,要每过一分钟记录一次,保证得出把水烧开总共花费的时间;在水开之后,要继续加热2~3分钟;其间,要保证仔细观察、记录。)
    师:还有一份表是这样的(见表二)
    表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师:它是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0分钟时,也就是没加热前,如果水的温度是6℃,就在0分钟与温度16的交会处画点,后面数据的记录方式依次类推。最后,把所有的点用折线或曲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师:要想知道水烧开后温度会不会有变化,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完善。)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分好工,再开始实验。实验中,同学们要注意配合好,还要认真细心。待会儿,每个同学都要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
    (在提醒学生安全的同时,教师应将实验中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作为指导的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
    供事实依据。)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做实验时,每组有一个计时器。教师要提醒学生记录下未加热前的水的温度,开始加热后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待学生安全、正常地进行实验时,教师开始统计之前收上的学生预测表,将预测结果汇总,为后面的对比验证活动做好铺垫)
    学生汇报与交流。
    师(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请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把他们发言的要点记录下来,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学生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中的发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汇报记录中的要点。每组学生汇报水烧开时的温度时,教师都应重点提问:“温度到达这一个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还会上升吗?教师还应随时将每组学生测得的水烧开时的温度记录在黑板上。)
    师: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并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分析一下,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师: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出:水开了,也可以称为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
    (由于大气压力不同、地区差异、器材差异等,即使在同一时间做实验,学生测得的水的沸点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水的沸点不超过100℃。教师将学生测得的不同沸点记录下来,为后续学生探究提供了新的主题。
    师(教师展示学生预测结果的统计表):实验前,你们预测水沸腾的温度是多少实际是多少

    (学生自由汇报。)
    师:对照一下自己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可能会考虑到实验的结果因受器材、天气、地理位置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们受到什么启发(学生自由谈感想)
    师:这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结论是需要反复验证的。
    三、拓展活动
    师:学习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些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同种器材,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实验,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延续到课下,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16水沸腾
    100℃
          




    通过本节实验学生掌握了水沸腾的条件及沸腾的特点,并通过实验分析明白液体的沸点高低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将多媒体和实际实验操作结合一起,图破教学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任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7水蒸气凝结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水蒸气的凝结》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第四单元《水的三态变化》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小水珠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猜测小水珠形成的条件,并进行探究,观察、讨论,水蒸忱在什么条件下凝结成小水珠。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通过观察生活中小水珠形成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探索,通过小水珠形成的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索小水珠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解择生活中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计学生认识到小水珠形成的原因.从解释生活中的小水珠形成的现象.在体验中感受,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2.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凝结现象的探究兴趣。
    4.了解凝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己经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法。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所了
    解,并具备了一定的操做能力。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常见凝结现象,但多数同学并没有深入的思考、研究过小水珠的成因,对于水燕气遇冷变成小水珠比较陌生,学生对对比实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思维缺乏严谨性,知识的迁移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设计对比实验,尤其是实验的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导。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水珠的成因。
    教学难点
    凝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镜子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实验导人,引出课题
    (一)观察小水珠的形成。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热水,请注意观察,这杯热水正在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1:蒸发。
    生2:水变成了水蒸气。
    师:什么是水蒸气
    生:水蒸气是水飞散到空中,形成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师:是的,杯子里的水正在蒸发,无数的水蒸气像调皮的小精灵飞到空气中。那大家有什么办法捉住这些水蒸气吗?
    生:盖上盖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片玻璃,请一名同学来试试。
    (一名学生用玻璃片盖住杯口。)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二)猜测小水珠形成的原因。
    生: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师:“调皮”的水蒸气被我们捉住了,玻璃片表面出现了许多小水珠。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生1:做饭时,掀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里面有许多小水珠。
    生2:洗澡时,浴室的天花板和墙壁上有许多小水珠。
    生3:冬天从外面进屋子,眼镜上有一层白雾。
    ……
    师:原来物体表面出现小水珠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关于小水珠,大家有什么想研究的吗
    生: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师:请大家联系自己前面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一下。
    生:物体表面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形成的。
    师:物体表面的小水珠的确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能形成小水珠根据是什么

    生:水蒸气是在温度较低的时候出现的。
    师:怎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二、活动过程
    (一)制订方案,进行实验
    师: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同学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
    生1:我们组准备用两杯热水,上面分别放上冷的玻璃片和热的玻璃片,看看哪个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师:为什么要用两块玻璃片?
    生1:要用来对比。
    生2:我们组准备用一杯凉水和一杯热水,上面分别盖上玻璃片,观察哪个玻璃片上有小水珠。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大家的思路都非常清晰,都想用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可行的。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判和大家刚才的讨论,大胆设想,看看能设计出几种实验方案,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烧杯、玻璃片、冷水、热水、冰块、试管夹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现象(是否出现小水珠)



    实验结论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
    (交流实验方案。)
    师:大家设计出了许多实验方案,那在实验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想得非常细致,在实验前,老师还想送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提示)
    1.进行对比实验时,要知道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2.加热材料时,要用试管夹夹取,先预热材料,再均匀加热材料,加热时注意安全。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可以多做几次。
    4.玻璃片容易破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倒取热水时要小心使用酒精灯要规范,用完后要马上用灯帽盖灭。
    (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师:看得出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做实验了,老师帮大家准备了很多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上,请小组长根据需要上前领取。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我们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吧!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实验进行得最顺利!
    (学生自主做实验,教师巡视)
    师:经过大家的合作,现在各个小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师:在科学上,我们把小水珠叫作液态的水,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水的现象叫作凝。
    (三)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刚才我们列举的生活现象中小水珠产生原因。
    生1:做饭时,锅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锅盖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生2:洗澡时,热水形成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墙壁和天花板会凝结成小水珠。
    生3:屋子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会凝结成小水珠。
    ……
    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收获生1:我知道了水蒸气在遇到冷的物体时会出现小水珠。
    生2:我知道了什么是凝结现象
    生3:我学会了用凝结现象解释生活中小水珠的形成
    师:冬天时,汽车车窗内常会出现一层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你能运用本节课的知识阻止这些小水珠出现吗
    (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发现了小水珠形成的秘密。课后,请同学们通过
    查找资料或是设计实验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探究。





    17水蒸气凝结
    凝结
    水蒸气 水




    本课教学后,学生基本都能够掌握水蒸气遇冷(零摄氏度以上)会凝结成水的知识点,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基本上自己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创造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提供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不要被书中现成的结论所束缚,大胆创新,独立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8水的三种状态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水的三种状态》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从学生作冰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到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并能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通过观察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教学目标
    1.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都是同一种物质。
    2.能从具体现象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正确讲述自己究过程与结论。
    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乐于在探究活动中分享自己的想法。
    4.了解到人们是如何利用水的三态变化服务生活的。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蒸发、水沸腾、水凝结现象的基础上.对水的三种状态及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进行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同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解决生话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课件、小铁桶、冰块、塑料杯、食盐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探究水结冰的条件
    师: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小作业:把一杯水放入冰箱冷冻室,过一段时间取出来观察。大家都做了吗

    (生回答。)
    师:谁来说一说,水放入冰箱之前和放入冰箱一段时间之后有什么不同 生1:放入冰箱之前杯子里装的是水,放入冰箱一段时间之后杯子里的水结冰了。
    生2:开始时水在杯子里可以晃动,可是结冰之后很坚硬,就晃不动了。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冰。(板书:水→冰。)那么,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水结冰之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1:冰占的空间比水占的空间多。
    生2:体积变大了。
    师:那么,水变成冰的具体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来体验一下。看,这个试管中装了小半的水,如果想让水结冰,需要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理由是什么
    生1:需要放在很冷的地方,因为水在冰箱冷冻室会结冰。
    生2:我觉得需要放到0℃以下的环境中,因为冬天气温0℃以下时水才容易结冰。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回答。)
    师:是啊,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能用来衡量试管里面的水温度的工具。
    (师介绍水温计及其用法。)师:怎样制造很冷的环境呢?
    生1:放冰箱。
    生2:把试管拿到冷库里面,时刻在里面观察。
    生3:用好多冰块把试管包围起来
    师:除了冰块,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宝贝—食盐,在冰块里面加入食盐,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看,这里还有烧杯、铁架台。请同学们利用给出的器材,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具体的实验方案。
    (生讨论得出方案。)
    师:哪位同学能来完整地说一下这个实验具体做法呢?

    生:先把试管放入烧杯里,向烧杯中加入冰块和盐,再把水温计插入试管,看看水温计的的变化。
    师:那么,冰块怎样处理才能更紧得包住试管呢

    生:把大冰块砸成小冰块放在试管周围。
    师:我们把水温计挂在铁架台上,让水温计的液泡刚好浸入试管内的水中就可以了。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验注意事项?

    生1:试管和烧杯是玻璃的,容易碎,要轻拿轻放。
    生2:倒冰块的时候要慢点,太快了会把烧杯砸坏。
    ……
    师:你们想得很周到,安全第一,玻璃制品要轻拿轻放。老师也总结了几点,谁起来大声朗读一遍?

    师:为了让大家看到水结冰时体积的变化,老师在试管的水面处做了一个小小的标记。好,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领取材料开始实验。(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单
    时刻(分钟)
    温度(℃)
    现象
    结论
    0



    2



    4



    6



    8



    师:刚才同学们像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得非常投入。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生汇报。)
    师:现在把你们的试管拿出来看看,里面的水是什么状态了。
    生:现在的冰比刚才冻得更结实了,而且摇晃也不会动。
    师:现在的冰面和之前的水面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稍微高了一点点。
    生:体积果然变大了。
    师:刚才,大家汇报的都是水在0℃以下会结冰。那么,水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呢?
    生:0℃ 。
    师:是的,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就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二、认识水的三种状态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水会变成冰。那么,冰会不会变成水呢?
    生:会。
    师:把我们刚才的那支试管拿出来看一看,有变化吗?
    师:水可以转化成冰,冰也能转化成水,所以说水和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生:冰有点化了,出现了一些水。
    师:冰、水、水蒸气三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先讨论一下,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填写在这张记录单上。
    (生讨论,填写记录单。)
    记录单(示例)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水蒸气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它们其实都是水,只是状态不一样。冰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比较硬;水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有固定的体积;水蒸气看不见,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师:所以说,水在自然界以冰、水、水蒸气的形式存在。水的3种状态在一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师:生活中,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同学们知道哪些?
    生1:利用水变成冰,可以做雪糕
    生2:洗完的衣服很快就干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
    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一下。
    (生观看资料。)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冰、水、水蒸气是水的3种状态。那么,自然状态下固态的水除了冰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





    18. 水的三态变化






    课的开始通过小水人拟人化的表演引入课题,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观看一系列的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分析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等的状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容易地掌握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又分别有哪些。为学习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即发生变化的条件打下了研究的基础。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19测量距离和时间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距离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量。刻度尺是重要的测量工具,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同时距离测量时需要的认真、细致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按实际测量进行事实记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教材中还渗透了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让人豁然开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本节《距离与时间的测量》是本章的中心节,距离的测量作为其他测量的基础,又起领后面测量工具的使用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时间和距离进行测量。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4.在了解测量距离工具的基础上,认识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的距离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距离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距离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经历过。在此以前学生的观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观察。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使用距离单位并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
    测量实质的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课件、卷尺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情景导人
    学生欣赏配画诗《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反映出了哪些信息?
    二、 探究新知
    (一)量一量
    师:同学们,我们怎样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离得有多远呢?
    生:我用脚量。
    生:我一步一步地量。
    生:我用小木棒量。
    生:我用卷尺量
    师:我们到操场上进行测量活动。
    师:测量时,可以选择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选择其他物体,并做好记录。
    量一量( )之间的距离:
    测量方法
    距离










    师:交流一下你们测量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们两个是用步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的,步数怎么不一样呢?
    生:我们两个是用小木棒测量两棵小树之间有多远的,数值也不一样。
    生:我们组的同学手拉手展开双臂来测量两棵小树之间有多远,数值和其他小组的也不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我们通过讨论发现我们用的木棒长短不一样,所以结果就不一样了。
    生:我的一步和他人的一步不一样长,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师:我们能不能用测量的结果来分析谁测量得准确呢生:不能,因为用的单位不一样师:我们怎样测量才能更准确呢、
    生:我们用卷尺或米尺测量更准确。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卷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记录测量的结果。
    小结:我们利用工具确定两个物体之间有多远,就是在测量。两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就是点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单位有厘米、米、千米等。
    师:我们平时用直尺测量出自己一推、一脚、一步的距离,有时可以用这些对短距离进行粗略的测量。如果需要准确的距离数值,必须借助相应的工具,如卷尺等。
    (二)测一测。
    师:我们如果想要测一测跑一段距离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利用什么工具?
    生:利用手表、电子停表(秒表)、手机等计时。师:今天我们用电子停表进行计时。
    教师分发电子停表,先让学生认识电子停表上各按键的名称,再讲解其使用方法:使用时,先将电子停表归零,按下开始键开始计时,按下停止键停止计时,上面显示的数值就是所用的时间。
    学生练习使用电子停表,直至熟练使用。
    师: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本组内同学绕操场一圈各需要多长时间。
    姓名
    计时工具
    时间(秒)












    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测量绕操场一圈所用时间的经验,认识如何计时。
    师:时间的单位有时、分、秒。
    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么计时的?生:他们用圭表、日晷、水钟等。
    生:古代的计时单位还有一炷香、一盏茶等
    师: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多种计时工具,帮助人们进行计时。
    三、拓展活动
    了解生活中测量距离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测量距离的工具,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并讨论如何用这些工具测量距离。





    19测量距离和时间
    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物体所经过的距离
    比较物体经过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




    距离测量是其它测量的基础,而且学生虽然接触过有关距离的测量,但技能还很不稳定,更是不规范。所以本内容强调教师指导作用,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组织讨论错误测量引起的测量值偏差,测量结果的正误。教学定位应力求实验操作规范,观察认真细致,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0运动物体的位置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运动物体的位置》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于《位置与速度》单元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以及运动物体的位置如何准确描述等问题,以探索运动物体的位置为主线。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活动中经历观察、测量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学目标
    1.在描述运动物体位置的活动中,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2.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4.借助工具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静止和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对如何借助参照物来建立静止和运动的相关概念。对准确判断运动物体的位置还不很了解,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难点
    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手表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激趣导入
    教师讲述: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飞行员正驾驶飞机在高空飞行,突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玩意儿在飞。他开始认为这是一只小昆虫,就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人惊诧的是,他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子弹。同学们,这个故事可能会发生吗?本节课我们来揭秘。
    二、学习新知
    (一)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
    1.教师故意走动,问:老师现在在干什么(走动。)为什么说老师动了(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呢(没动。)同学们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是静止
    同学们是怎样判断我动了,而你们没有动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2.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呢?
    播放视频动画:汽车行驶在公路上。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判断,并说明自己是如何判断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上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物体位置的变化,对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作出判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多种物体作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提出活动要求:5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位置不变作为参照物;一个同学带着计时工具 具按照一定路线行走,边走边报出时刻和自己相对参照物的方向,每隔一段时间报一次;一个同学标记出运动同学所处的位置;另两个同学记录好报出的时间,测量出参照物和运动同学之间的距离并做好记录。
    学生依据记录描述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要仿照教科书上“10时15分,小红在小明的南方,距离小明……”进行描述。要求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描述一次,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描述
    小结: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三)描述两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一个运动物体相对于一个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通过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的,那两个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相对位置怎么描述呢?
    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活动,通过活动描述两个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相对位置
    提出活动要求:在操场跑道上画出许多间隔2米的格子,两个学生沿跑道步行,并保持来两个步行的学生相互描述对方的位置,描述时一定要说出以谁为参照物。对两个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同时组织其他学生两两一组进行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的知识解释飞行员抓住子弹的故事。
    教师用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技术。简单地说,空中加油技术就是在空中一架航空器(加油变给另一架或数架航空器(受油机)加注燃油,使其航程加大,续航时间增长的技术。空中油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加油机和受油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后解释加油机和受油机的位置关系。
    三、拓展活动
    学习使用现代化的工具给自己定位。
    师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工具具有定位功能。
    教师用课件出示定位工具的图片、动画,讲解卫星定位的原理本米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的内容。





    20运动物体的位置 
    参照物
    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
    是指这一物体相对子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本课遵循从生活入手,利用观察、比较、归纳等获得规律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熟练掌握判断运动物体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1物体运动的快慢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运动物体的快慢》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位置与速变》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物体运动快漫的问题,以探索物体运动快慢为主,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活动中,经历观察、测量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教学目标
    1.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观察运动会上学生赛跑的场景,提出怎样比较运动快慢的问;能依据对多种交通工具速度的比较,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结合高速列车速度提升的过程,意识到人类的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能认识常见交通工具的速度。但对如何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准确地建立速度的概念,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掌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难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准备
    课件、卷尺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刘翔百米跨栏比赛的视频
    在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2秒9获得冠军,美国选手特拉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13秒18。他们运动的快慢是怎样比较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学习新知
    (一)距离相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师:我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
    学生说说对运动快慢的认识和理解。
    课件出示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跑得快呢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兔子没有比乌龟早到终点呢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师:时间对运动的快慢有重要的作用。相同的距离用的时间越少说明运动得快,用的时间多说明运动得慢。
    10米栏比赛中,刘翔用的时间12秒9比特拉梅尔用的时间13秒18少,所以刘翔获得了胜利。
    (二)时间相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游戏:一人计时10秒,多人从同一地点向前跑,测量并记录他们跑的距离。
    师:根据数据来比较谁跑得快。
    生:根据我们的记录,甲同学跑得最快。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在相同的时间里,甲同学跑的距离最长,所以他跑得最快
    师:相同时间内,跑的距离远说明运动得快,跑的距离近说明运动得慢。(三)距离和时间都不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游戏:两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一人在6秒时停止运动,另一人在10秒时停止运动分别测量并记录他们跑的距离
    师:如何比较两人跑得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把记录的数据转化为跑的时间相同,比较距离的大小。
    生:我们可以把记录的数据转化为跑的距离相同,比较时间的多少。
    师:如何进行转化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通常用“速度=路程÷时间”进行计算。常用的速度单位有千米/时、米/秒等。速度越大说成明运动越快,反之运动越慢。
    师:计算两个同学的速度,进行比较。
    学生计算、交流、比较。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你们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自由回答。
    (四)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师:走路5kmh;自行车18km/h;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时速为80~20km/h,在城市道路上的时速为30~60km/h;高速列车时速为250~350km/h;飞机时速为800~1000km/h。提问:外出旅游,我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更合适呢?

    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活动
    查阅列车时刻表及铁路沿线各地之间的距离,分析一下,看能发现什么。
    教师用课件出示一张列车运行的时刻表,同时出示各个站点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讨论:两个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时间和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1物体运动的快慢
    距离相同 比时间 时间少的快
    时间相同 比距离 距离长的快
    速度=路程÷时间
    运动得快里的可以用速度大小来表示。
    速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小时 米/秒。




    一个好的引入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引入至关重要。在引入环节,我思考了好多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赛课使用的这种方式上。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2. 刹车的学问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刹车的学问》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技术与生活》中的第一课时,以“行驶中的自行车为什么能被刹住”这一问题进行情景导入,引出刹车系统中的科学知识。本节课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并且在体验探究中深入了解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自行车的刹车系统,认识到刹车运用了摩擦的相关知识;认识自行车刹车装置的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自行车的刹车装置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2.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观察到的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行车刹车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人类的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刹车现象非常熟悉,但是并不了解刹车系统的具体结构.因此在学习方面有一定难度,而且刹车过程中涉及到的杠杆原理和动摩擦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很清楚。
    教学重点
    了解自行车的刹车系统,认识到刹车运用了摩擦的相关知识;认识自行车刹车装置的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自行车的刹车装置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观察到的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自行车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方法1:教师询问学生对生活中交通工具的了解程度,学生回答不一。教师可在学生的答案中选出最环保且效率较高的出行方式,引入研究目标自行车。
    方法2:教师可用PPT展示不同类型的自行车,询问学生是否有过骑自行车的经历,从而引入课题“刹车的学问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自行车刹车系统组成部分和刹车的过程进行猜测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与实践
    观察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由哪些部分构成(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回答。)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棒。老师展示的自行车虽然样式不同,但是它们的主要构造大致相同,其中都包括刹车装置。那么,请同学们来猜想一下,自行车的刹车装置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交流讨论,积极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大家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交流猜出自行车的刹车系统可能是由3个部分组成的,即控制部分(刹车把手)、传动部分(刹车线)和制动部分(刹车片)。但是,仅仅知道刹车系统的组成部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这些部分是如何工作的。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自行车行驶和刹车的动画
    (教师展示动画。)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自行车是如何停下来的(学生积极交流回答。)
    师:谁知道刹车系统的这3个部分分别在自行车的哪个位置?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吧(学生小组内积极交流讨论。)
    师生总结:控制部分在车把手的位置;制动部分则在前、后两个车轮上;传动部分是连接控制部分和制动部分的若干条线。
    (教师板书,总结自行车刹车装置的组成部分及其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设问,使学生认真思考,发散思维;通过观察自行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通过对位置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探究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是怎样工作的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刹车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每部分的位置。那么,这些部分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来探究吧。但是,在这之前,老师需要大家一起帮忙解决一个难题。请大家想一下:刹车系统的制动部分利用了什么科学原理

    (学生积极讨论。)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刹车片的位置在哪里吗?刹车片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精彩。刹车片的位置在前、后车轮的两侧,构成了自行车的制动部分。请同学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控制部分和制动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呢?
    (同学们进行讨论。)
    师:通过观察自行车行驶和刹车的过程,可以看出,控制部分和制动部分是由传动部分连接的,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自行车上的那几条粗粗的刹车线。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逐步深入,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拓展与创新
    1.了解汽车的刹车系统。
    教师组织学生各小组在课后搜集有关汽车的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自行车刹车系统及其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汽车的刹车系统及其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搜集资料的形式开展拓展与创新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搜集能力。】
    2.探究汽车刹车系统的各部分与自行车刹车系统的对应关系。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是由控制部分、传动部分和制动部分3个部分组成的,还知道了这3个部分的具体位置及其作用。
    3.教师提问:那么,汽车刹车系统中是否也有3个部分呢?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继续了解。





    22、 刹车的学问
    自行车刹车系统由3部分组成;
    控制部分在车把手的位置;
    制动部分则在前、后、两个车轮上;
    传动部分是连接控制部分
    和制动部分的若干线条。      




    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了。刹车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刹车系统的结构学生了解较少。这里面包含了软多的机械、物理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多加锻炼。因北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3.面团长大了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面团长大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例)四年级上册《技术与生活》单元的第二课时。以“馒头是我国的传统食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这一问四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馒头的制作过程。通过对馒头制作过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发酵产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馒头是一种发醉食品。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发面的过程中.了解酵母的作用及发酵产品;掌握制作馒头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面团发解产生张烈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生活中的发酵产品,感受发酵对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己有生活经验,根据生活经验初步了解蒸馒头的过程。了解蒸馒头方法.从材料、工艺到方法认识燕馒头。为本课的活动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蒸馒头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蒸馒头中有不同的工艺和科技手段在里面。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生活中的科学。
    教学重点
    了解酵母的作用,掌握制作馒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的发酵产品,感受发酵对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准备
    面粉、酵母、炊具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北方人大都以馒头为主食,你了解馒头吗?
    学生观察带来的馒头,讨论交流。用课件播放馒头房蒸馒头的视频。
    师:关于馒头,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生:馒头为什么那么松软

    生:馒头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面团长大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回忆家里人蒸馒头的过程或见过的馒头房蒸馒头的情境,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
    二、探究与实践
    1.认识酵母粉
    师:馒头为什么那么松软?
    生:用手一按,感觉馒头有弹性。
    生:掰开一看,馒头里面有好多蜂窝状的小孔,所以很蓬松。
    ……
    师:小孔是什么怎么来的

    生:小孔里面是空气,我看到妈妈蒸馒头时放了一种粉末状的东西。我想就是这种东西让馒头里面有小孔的吧!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是的,馒头松软是因为在和面的时候加了种物质— 酵母粉。
    用课件播放介绍酵母粉的视频:酵母是一种用高科技生产出来的生物制品,是有活性的微生物。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一般是颗粒状干性酵母粉(保存起来方便,使用方法简单,价格实惠)。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能将面团中的一部分糖发酵成酒精和大量的二氧化碳,使面团疏松多孔。酵母粉中的菌种比较纯,一般不会有产酸现象。面团发酵之后不需要加碱中和,可以直接揉成馒头拿来蒸。从这个角度来说,用酵母粉蒸馒头要省心很多,尤其是对一些刚开始学做馒头的人来说。
    2.我们也来做馒头。
    (1)师:蒸馒头前需要做哪些工作?
    ①各小组讨论蒸馒头所需的工具和原料,并记录。
    ②各小组讨论蒸馒头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2)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蒸馒头从头至尾的过程。蒸馒头的步骤
    ①和面:将酵母溶解在水中,注意水温控制在24℃~30℃。一般情况下,40℃以上的温度会让酵母失去活性。
    ②揉面:将酵母水加入面粉中,添加适量面粉和水,揉成面团。
    ③醒面将揉好的面团放在盆中盖好,放置在温暖的地方。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重点观察面团的松软度,可以掰开一点看看面团里面的变化,直到面团变成开始时的大约两倍大
    ④揉馒头:面团醒发完成后,将面团拿出,分成适当大小的面剂子,并将其揉成馒头的形
    ⑤蒸馒头:将揉好的馒头放入蒸锅中蒸,约20分钟后出锅。
    注意事项
    ①不能浪费面粉。
    ②注意实验桌的干净整洁。
    ③制作过程中,不准嬉戏打闹。④馒头做好后,统一用电锅蒸
    (3)师: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工具和原材料,开始制作。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面团发酵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3.小结
    (1) 师:大家真是心灵手巧,成功地制作出了馒头。在做馒头的过程中,酵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馒头松松软软的秘密就是酵母。
    (2)结论:馒头是一种发酵食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面团是因为加入酵母才会发生发酵反应,从而意识到馒头是种发酵食品。通过观察、讨论、制作等一系列过程,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三、拓展与创新
    师:生活中的发酵产品有很多,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
    生:我知道酸奶是一种发酵产品。生:臭豆腐、豆腐乳都是发酵产品。
    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发酵产品。视频播放,并介绍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我们需要的产品,古已有之。大约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制作出了含酒精的饮料,类似于现在的啤酒。随着对微生物认知程度的提高,微生物发酵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饮料有白酒、啤酒、葡萄酒、果酒等;食品有酱油、醋、味精、奶酪等;医药有青霉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这些都属于发酵技术产品。
    师:了解了这些发酵产品,你有什么感想?生: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发酵产品。
    生:发酵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发酵产品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师:是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身边的发酵产品,想一想它们是怎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意识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23.面团长大了
    和面 发面 揉面 蒸馒头
    酵母
    发醉产品




    面团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学生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本次活动中大量的操作机会、探索机会,满足了学生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教师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感知面粉的内部特性。学生动脑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使面粉变成面团。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从无目的地操作,到点出重点如何加水操作,加以指导,其中基本由学生主动发现,主动解答,极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环节探索性较大,学生兴趣极高。面团的可塑性给予学生极大空间的想象,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不得不停止操作,教师只好请孩子们将面团带回家再进行创作了。

    备课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24.技术产品与生活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了解身边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产品。进而拓展到产品和运输技术产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快捷、舒适。
    教学目标
    1.了解木拱廊桥的结构特点,知道木拱廊桥属于建筑技术产品;能够举例说出建筑技、通信技术、运输技术的产品。
    2.在搭建廊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从对木拱廊桥探究的活动中产生好奇心,并对周围的技术产品表现出探究兴趣。
    4.知道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桥梁的结构已经具备基本的认识,但对木拱廊桥这一古老且结构独特的桥梁了解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产品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重点
    了解木拱廊桥的结构特点,知道木拱廊桥属于建筑技术产品;能够举例说出建筑技、通信技术、运输技术的产品。
    教学难点
    知道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有关木拱廊桥的资料、木棒、胶水等。
    教师准备:木棒、胶水、课件等。
    教学过程
    补充修改
    一、谈话交流导入。
    (展示PPT:欣赏木拱廊桥的图片。)
    师:请同学来说一下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
    生:木拱廊桥。
    师:课前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布置了查阅有关木拱廊桥的资料。哪一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于木拱廊桥的历史?
    生:木拱廊桥始建于宋代,元、明、清时代也相继有了发展。
    师:结合同学们查的资料,以及刚才我们欣赏的图片,请几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木拱廊桥特点。
    生:木拱廊桥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的桥梁样式。
    师:为什么桥上还要建廊

    生:大概是为了保护桥吧,因为桥主要是用木头做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木拱廊桥的特点是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体。
    二、探究新知
    师:关于木拱廊桥,同学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生1:我想研究一下木拱廊桥的特点。
    生2:我想要亲手制作一下木拱廊桥。
    师:下面咱们就来分别解决这些问题。各小组分别探究廊桥的特点及其制作方法。一会儿请小组汇报,如果有不懂的问题,请及时记录下来。
    小组1:木拱廊桥的特点是不用钉铆,完全靠自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巧妙搭接。它虽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可以使用小木棍来代替木材搭建一个简单的木拱廊桥。教师教学用书
    师:两个小组汇报得非常好。认识了木拱廊桥的特点,我们就有了方法去搭建木拼桥。老师已经为同学们准备好了小木棍,同学们想自己亲手试一试吗?
    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我们教科书上搭建廊桥的步骤,开始你们的搭建活动吧(师生汇报并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刚才制作的作品凝结着你们的智慧。我国的关于桥的文化可谓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它的敞肩圆弧拱形式设计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大创造。西方在14世纪才出现敞肩圆弧石拱桥,比中国晚了600多年。我国的这些木拱廊桥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国古桥梁建设的高超技艺。现存的木拱廊桥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很多保存很完整,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现场欣赏。《清明上河图》中也有虹桥的身影。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让我们深感自豪的古代建筑技术产品。那么,现代有哪些建筑技术产品呢?
    生:国家体育场(鸟巢)、东方明珠、港珠澳大桥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跟大家谈一谈对这些建筑的了解?
    生: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鸟巢的结构原理,大家请看我收集的关于鸟巢的视频资料。这样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鸟巢的构造及其功能。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通过刚才的视频,我和大家一样,不禁感叹鸟巢的鬼斧神工。老师也期待更多同学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一名工程师,为国争光
    师: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运用我们这节课探究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建筑。
    三、拓展创新。
    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我们的身边充满了多种科技产品。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技术产品博览会大饱眼福吧。
    生:很多产品我们见过。
    师:同学们说得没错,这些科技产品是我们常用的,直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谁来举个例子
    生1:现在出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全部搞定了。手机可以买东西,可以打车,可以导航,可以打电话,可以看视频、网页、玩游戏,可以视频通话,简直是无所不能。
    生2:现在有了高铁,长途旅游也变得十分方便。
    生3:我对卫星特别感兴趣,现在我们可以用GPS来定位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手机、电脑、卫星等在通信技术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这些都是通信技术产品。高铁、飞机、轮船等在运输技术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这些运输技术产品。
    师:技术产品的发明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看待事物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技术产品在带给我们舒适、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哪些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一说?

    生1:有了手机是方便了,可是大人回家都看手机,很少陪我聊天了。
    生2:总是看手机、玩电脑,脖子疼得受不了,好多同学还近视了。
    师:老师非常开心,同学们的确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仅留心观察,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虽然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善用技术,不要过度使用,保持身心健康。
    师: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汇报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生1:这节课,我们先研究了木拱廊桥,不仅认识了它的特点,还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木拱廊桥。
    生2:在这节课里,我更加全面地认识了从古代到现在的科技产品,知道了要从两个方面全面地认识科技产品,能够善用科技产品。
    师:期待同学们能够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探究方法,在生活当中继续进行我们的科学探究。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24.技术产品与生活
    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产品
    木拱廊桥
    多种多样的通信技术产品
    多种多样的运输技术产品




    学生这节课对木廊桥的关注度并不多,就是说对木廊桥的兴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涨,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课前组织学生自己去找木廊桥的资料。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中,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他们的世界中。


    相关教案

    六年级下科学教案-全册和单元分析|青岛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下科学教案-全册和单元分析|青岛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具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共62页。

    青岛版 (六三制2017)五年级下册1 我们的脑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青岛版 (六三制2017)五年级下册1 我们的脑教案设计,共1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