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1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2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3
    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四年级上册全册综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听声音,辨产音,听声音,描述声音,对声音问题的思考,听音乐,辨声音,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声音
    1.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
    2、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3、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4、在观察和描述声音的过程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5、懂得声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声音会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教学难点
    1、运用“高、低、强、弱”等科学词汇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记录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听声音,辨产音
    1、师播放声音,生听声音、辨声音。
    预设: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师:其实除了这12种声音外,还有很多声音。我们就是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今天我们就先来细细地听听这12种声音。
    3、出示课题:1、听听声音
    二、听声音,描述声音
    1、给声音分类
    师出示12种声音: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咳嗽声、雷声、下雨声、溪水声、马蹄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我们先给这12种声音来分分类,哪些是动物的声音?哪些是自然界的声音?哪些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动物的声音:鸟叫声、狗叫声、马蹄声
    自然界的声音:雷声、下雨声、溪水声
    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汽车喇叭声、咳嗽声、敲门声、闹铃声、大鼓声、笛子声
    2、再次听声音,描述声音
    师: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12种声音,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描述并记录听到的声音。
    出示课本上的记录表范例

    生听声音,并记录
    3、全班交流:我听到的声音
    听到的声音
    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对声音主要特点的描述
    鸟叫声
    鸟的喉咙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汽车喇叭声
    司机按汽车喇叭
    很响(强),比较刺耳
    狗叫声
    狗的喉咙
    比较响(强)
    咳嗽声
    人的喉咙
    男人的咳嗽声低沉,女人的高
    雷声
    云层的碰撞产生
    响(强),低,比较刺耳
    下雨声
    雨滴撞击物体
    比较轻(弱),悦耳
    溪水声
    溪水撞击物体
    比下雨声响,悦耳
    马蹄声
    马蹄撞击地面
    比较沉闷(低),有节奏
    敲门声
    手指撞击门
    比较响(比较刺耳)
    闹铃声
    闹钟指针撞击闹钟
    很响(强),比较刺耳
    鼓声
    鼓棰撞击鼓面
    很响(强),比较沉(低)
    笛子声
    嘴巴吹,手指按
    很动听,一会高,一会儿低
    三、对声音问题的思考
    1、师:我们对12种声音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相信,再次听到它们,可以马上说出它们是什么声音。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声音,一起回忆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活动手册)
    生拿出活动手册,记录并交流
    2、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
    我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
    我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






    3、教师引导:同学们,有关声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的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四、听音乐,辨声音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音乐。
    教师相机播放《闪亮的小星星》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要求:你能识别这段乐曲中的音符吗?它们的高低顺序又是怎样的?
    学生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欣赏音乐《闪亮的小星星》,我们识别了乐曲中的音符,并且说出了他们的高低顺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些声音有高低强弱等各方面的特点。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后,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单元 声音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3.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课件、鼓、钢尺、皮筋、音叉、豆子或细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并描述了声音,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聚焦
    出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说一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探索
    活动一: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

    提示: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学生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活动二: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学生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活动三: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学生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活动四: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学生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三、研讨
    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四、应用
    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

    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五、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
    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3.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课件、音叉、水槽、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
    教师敲击鼓面,引导:击鼓时,鼓面振动,我们听见了鼓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说一说敲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聚焦
    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声,房间里空荡荡的,似乎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的了。会不会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呢?

    发现问题,声音是否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如果是空气传播的声音,那将空气去除掉,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接下来做这样的探究活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如果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声音还能完整的传播出来吗?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又如何来解释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学生利用抽真空的设备,感受空气传播声音的过程,发现传播路径。
    总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活动二: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同学们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其他同学在另一端轻轻的抓挠桌面。比较一下耳朵贴桌面与不贴桌面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贴在桌面上,抓挠桌面的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利用相同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实验。利用米尺研究固体传播声音将米尺一端贴紧耳朵,另一端用手轻轻碰触,我们发现耳朵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但其他人听不到。

    学生利用敲击桌面,人耳紧贴桌面和听木质米尺的方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现象。
    活动三:探究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现象。
    四、研讨
    回顾实验过程,交流实验结果。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四、拓展
    制作土电话,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杯内空气→人耳。

    学生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耳朵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2.知道人耳的工作原理,明白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3.通过实验,探究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人耳的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细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那么,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猜测我们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聚焦
    人耳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它包含哪些结构呢?

    观察人耳的结构图,认识人耳的各个部分。
    三、探索
    活动一: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仔细观察耳的结构图和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结构图中清晰的标注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各个部分,再让我们看一看耳结构的模型,你能否将这些名称与耳的各部分相对应。
    学生通过认识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耳的结构模型,了解耳的构造和位置。
    活动二:探究耳廓的作用
    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廓,那耳廓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成喇叭的形状,模拟耳廓的作用。

    学生模拟耳廓的实验,体验耳廓的收声作用。
    活动三:探究鼓膜的作用
    声音的振动通过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让我们看两个模拟实验,让同学们明白鼓膜的工作原理了。首先将塑料薄膜套在杯子上面,发出声音,我们发现薄膜会振动,在上面撒一些细沙,细沙在薄膜上跳动。然后做鼓膜振动演示实验二,发现鼓膜振动的原理。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耳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我们认识了耳廓和鼓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耳廓呢,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空气中的振动,鼓膜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装置,能接收大小强弱不同的振动,从而告诉大脑不同的声音。
    四、拓展
    听诊器也具有收声的作用,通过听诊头上的薄膜振动,来收集声音传送到我们的耳中。这就是听诊器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材料自制一个听诊器。
    制作听诊器,知道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人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
    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懂得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木架、橡皮筋、鼓、音叉、支架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出示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安塞腰鼓震耳欲聋的声音,雄伟壮观的气势,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师引导:看着安塞腰鼓,听着安塞腰鼓的声音,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再出示小雨沙沙声,引导学生听一听,体会小雨若有若无的沙沙声。
    为什么安塞腰鼓让人听了热血沸腾,而小雨听起来却若有若无?同样是声音,为什么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声音的强弱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强弱。
    板书课题:5声音的强与弱
    二、探索
    教师引导,要想探索声音的强与弱,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
    实验一:钢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
    出示课本11页的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操作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像图中那样,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
    实验要求: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思考: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实验要领: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注意观察,注意比较轻轻拨动钢尺和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钢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再思考钢尺发出的声音和钢尺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思考问题,得出实验结论。
    交流,学生说一说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当我们轻轻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小,并且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而当我们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大,并且振动幅度也很大,可见,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大小与钢尺的振动幅度是成正比关系。
    实验二: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的关系
    出示固定好的橡皮筋架子,引导:与拨动钢尺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拨动这根橡皮筋的时候,它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呢?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与它的振动幅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听一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思考橡皮筋的声音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小结:这个实验与我们刚才第1个钢尺的实验是一样的,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大,相反,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小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
    实验三:鼓声的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钢尺和橡皮筋的实验,我们发现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与他们的振动幅度有关系,而且是成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平常敲的鼓是不是也是这样?
    出示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听一听鼓的声音,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再播放一段敲小鼓的视频,引导学生听一听鼓的声音,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全班交流:鼓的声音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预设:
    鼓的声音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是有关系的,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三、研讨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三个实验了解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预设:
    声音的大小、强弱与振动幅度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除了以上三个实验之外,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列举出相关的事例来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预设:
    出示课本第12页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弱,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表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声音除了有强弱之外,还有高低之分,下一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高与低,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6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2、通过敲击铝片琴、吹奏口琴等实验,探究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之间的关系。
    4、学会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敲击铝片琴、吹奏口琴、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等实验,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物体振动程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铝片琴、口琴、钢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分别播放高高的声音和低低的声音,引导学生区分这两种声音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声音,这些声音有的高,有的低,这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6声音的高与低
    二、探索
    声音的高和低,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操作,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一:敲击铝片琴
    出示铝片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说一说铝片琴的特点。
    提出实验要求,了解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铝片琴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实验要求: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高低不同的声音与铝片琴的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实验,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并讨论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铝片琴的铝片越短,发出的音量越高,铝片越长,发出的音量越低。也就是说,铝片琴的高低不同的声音与铝片的长短有关。
    实验二:吹奏口琴
    教师引导:铝片琴的声音高低与铝片的长短有关,那么口琴声音的高低又与什么有关系呢?
    出示口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
    教师师范吹奏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导:口琴声音的高低与口琴中的簧片有什么关系呢?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口琴的簧片越长,发出的音量越低,簧片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也就是说,口琴声音的高低与簧片的长短有关。
    实验三:探究钢尺的声音高低与钢尺振动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把钢尺,提问:同学们,当我们弹拨钢尺的时候,可以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当我们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弹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又有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究的问题:不断的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弹拨钢尺,观察钢尺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改变?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也就是说钢尺振动部分的长度,可以选择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再按照钢尺振动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确定能清晰的听到4种高低不同的声音,如此反复实验三次以上,再用“高”“较高”“较低”“低”进行记录和描述。
    实验要领:
    (1)要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我们这里设计的是4种长度,分别是5-6厘米、10-11厘米、15-16厘米、20-21厘米。
    (2)要按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进行实验。
    (3)每种情况反复进行三次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
    (4)在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听一听钢尺声音的高低和钢尺振动的快慢。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
    出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三、研讨
    1、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实验记录表以及柱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钢尺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课本第15页下面的三幅图,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这三幅图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图1:音叉长短不等
    图2:管子粗细不等
    图3:铜钟大小不等
    请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推测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一说理由。
    预设:
    图1中音叉越短,发出的声音越响;音叉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图2中钢管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钢管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
    图3中铜钟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铜钟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我们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发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下节课我们将试着让琴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2、选择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3、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点
    选择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种弦乐器、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乐器有什么共同点?(这些乐器都是弦乐器,都依靠弦的振动发出声音。)
    2、播放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弦乐器的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3、教师引导: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这一类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那么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4、板书课题: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探索
    1、教师引导:要想探索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就要小组合作,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2、第1步: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各小组讨论商量,选定一种弦乐器作为本小组的研究对象。
    讨论交流本小组要解决的问题: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3、第2步:预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规律。
    教师引导: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弦的音高呢?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预测。
    预设一:弦的粗细
    预设二:弦的松紧
    预设三:弦的长短
    弦的音高与弦的粗细、松紧、长短究竟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进一步来预测。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
    各小组进行预测,并填写好“音高变化预测”这一栏的内容。
    4、第3步: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预测。
    教师引导:我们对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都做了预测,下面我们就一一的对这些预测进行验证。
    各小组对本小组的预测进行验证,填写好“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
    5、第4步: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引导:刚刚我们初步验证了琴弦与音高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预设:
    方案1: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琴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识别音高的变化。
    方案2:调节这根弦的松紧程度,识别音高的变化。
    方案3:手指在多根琴弦上连续移动,识别音高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继续验证这些方案,进一步探讨琴弦的音高与什么因素有关?
    6、第5步:修正方案,并在弦上试弹,寻找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学生继续验证这些方案,并进一步修正,在琴弦上试弹,进一步寻找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7、第6步:全班交流,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
    生1:弦的音高与振荡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生2:弦的音高与琴弦的松紧有关,琴弦调的越紧,震荡频率就越高,音调也就越高。
    生3:弦的音高与琴弦的距离有关,固定琴弦的两端距离越近,振荡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生4:弦的音高与琴弦的粗细有关,琴弦越细,震荡频率越高,声调也越高,相反,琴弦越粗,震荡频率越低,音调也越低。
    三、课堂总结
    1、播放一段弦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进一步体会弦乐器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弦的音高与弦的频率、琴弦的距离、粗细、松紧都有一定的关系。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来制作小乐器。下一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制作我的小乐器,请大家准备好制作乐器的材料。


    8.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1、复习弦乐器发出声音的秘密,进一步了解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2、能够根据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
    3、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小乐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小乐器的优点,并加以改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动手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并加以改进。
    教学难点
    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并且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小乐器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缦,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弦的音高与琴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有关,琴弦越粗、越松、越长,琴弦的音高越小,反过来,琴弦越细、越紧、越短,琴弦的音高就越大。
    4、教师引导:我们了解了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探究了乐器发出声音的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原理,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呢?
    5、出示各种各样的以前的同学制作的小乐器,激发学生制作乐器的欲望和兴趣。
    6、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吧。
    7、板书课题:8制作我的小乐器
    二、制作我的小乐器
    1、第一步: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制作的小乐器的示意图。
    讨论制作小乐器,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方便的发出声音?
    第二,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全班分小组活动,各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确定本小组的制作方案,并且画出制作的小乐器的示意图。
    2、第二步:根据自己的设计,一边制作,一边修改,制作完成后,试一试自己的小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强调:我们制作好的小乐器,一定要动手试一试,看一看自己的小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的小乐器才算是初步成功。
    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自己的小乐器,一边制作一边修改,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小乐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乐器的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3、第三步:全班展示
    教师出示课本第19页下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同学们制作的三种小乐器。
    全班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乐器,并且介绍自己的小乐器,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听一听小乐器奏出的乐曲,提出修改意见。
    4、第四步:学生分小组改进本小组的乐器。
    三、班级演奏会
    教师引导:经过我们的合作和努力,我们制作出了比较完美的小乐器。下面我们就来开一个班级演奏会,请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本小组制作的乐器,上讲台给大家演奏一段乐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第一单元进行了一个复习回顾,同时还利用第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与同学合作制作出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小乐器。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希望大家课后仍然能够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奥秘。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3.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4.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知道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了呼吸活动。
    5.认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呼吸过程及呼吸器官,知道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了呼吸活动。
    教学难点:
    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呼吸过程模拟装置、学生活动手册、呼吸系统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做什么吗?

    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集中到呼吸上来,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2.1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聚焦
    出示图片

    问:大家有游泳的经历吗?你能说一说你在水里游泳时憋气的感受吗?
    答:自己憋一会儿气就抬头露出水面呼吸。不然会溺水,所以不能长时间憋气。
    问:这是为什么呢?
    答: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因为我们需要呼吸维持生命。
    问:能再说一说你对呼吸的了解吗?关于呼吸你还知道什么?
    答:我们用嘴巴和鼻子在呼吸、呼吸有时快有时慢、吸进来的是氧气,呼出去的是二氧化碳。
    问:你知道人体有哪些器官参与呼吸吗?
    答:鼻子、嘴、肺等等参与了呼吸。
    三、探索
    活动一:感受吸气
    出示图片:吸气时的图片

    谈话:这个同学再给我们演示如何吸气,请大家按照他说的方式吸气试一试。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模拟吸气。
    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会进入你的肺。把手放在你的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学生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讲解: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倾听教师介绍,与吸气时自己的感受进行对比。
    活动二:感受呼气
    出示图片:呼气时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模拟呼气
    感受呼气:将你的手放在肋骨上,慢慢呼气,感受胸又有什么变化?
    讲解: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呼气时身体的变化
    交流: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与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跟大家一起说说吧。
    预设:
    ①我原来认为吸气时肚子会变鼓,呼气时肚子会变瘪。
    ②通过老师指导我现在发现了吸气时肋骨向上,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肋骨向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活动二:模拟吸气、呼气实验
    实验装置介绍:

    1、一个去底的塑料瓶子,将瓶底用气球套住代替身体的膈肌。
    2、取一根吸管将吸管一端做成人字型代替人体的气管。
    3、取两个气球与吸管人字形一端连接好代替人体的肺。
    4、将装置密封好,代替人体的胸腔。
    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底气球(膈肌)的变化,当我们向气球里吹气时瓶底的气球向下放松,当我们将气球里的气吸出时瓶底的气球收缩。
    小结:我们发现: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四、拓展
    1.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

    2.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物质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懂得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地氧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功能和过程及其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懂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与呼吸相关的科普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呼吸,知道了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知道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我们的呼吸器官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出示图片,引导:我们每天都处于不同运动状态,呼吸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离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呼吸与我们的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2.2呼吸与健康生活

    二、聚焦
    教师引导:人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也很发生变化,那么,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举举例子。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上体育课后呼吸比原来变快了。
    三、探索
    谈话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呼吸过程,知道我们无时无刻都进行着呼吸。呼吸过程中我们吸入什么气体?呼出什么气体?
    预设回答:人体呼吸时吸进来的都是氧气,呼出去的都是二氧化碳。
    问题:这个同学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出示:一般情况下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柱状图

    教师分析:首先我们看到用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我们还能从图中看出来有多种气体。
    观察柱状图,结合教师介绍从中获取信息
    强调要点:对比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多少。
    观察回答:我发现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吸入量和呼出量变化很大。
    问题:为什么会吸入和呼出氧气和二氧化碳量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
    讲解: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问题:我们知道人的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在生活中我们呼吸快慢是变化的,都有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快慢呢?
    介绍过程:首先,我们静止时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为了更准确请大家至少测量3次。
    结合生活经验,你能说说有哪些活动会影响呼吸次数?
    做有可能改变呼吸次数的活动,并测量固定时间内的呼吸次数。(测量3次)

    班级分析数据
    结论:运动可以增加呼吸次数。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满足身体所需氧气。
    四、拓展
    1.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很多器官共同完成的。呼吸次数的改变带动着心跳次数的改变,增加身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2.3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标
    1.知识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人体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懂得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升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3.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意识到呼吸系统健康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识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肺活量,获取合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气球、哨子、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肺活量统计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检测肺活量中的数据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呼吸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同学们,大家参加过体检吗?在体检中,有一个项指标就是检验我们呼吸能力强弱的,那就是肺活量。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肺活量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2.3测量肺活量
    二、聚焦
    出示图片:

    给出定义: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三、探索
    活动一:吹哨子对比肺活量大小:
    出示图片:

    这是什么?
    哨子
    你能用哨子来比较肺活量的大小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吹哨子时间长短来比较,时间长肺活量大,时间短肺活量小。
    提示:深吸一口气,吹响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用秒表测量时间)
    活动二:吹气球比较肺活量大小
    问题:你能说说用气球怎么来比较肺活量的大小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吹出的气球的大小来比较,吹出的气球的大,肺活量大,吹出的气球的小,肺活量小。
    提示:深吸一口气,吹鼓气球,比较气球大小。肺活量大的,气球吹得大。
    问题: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能比较出来肺活量的大小,你能准确的获得肺活量数据吗?
    活动三:测量肺活量
    出示肺活量袋。

    师介绍使用方法:
    1、展开测量袋
    2、将吸管喝肺活量袋组装在一起
    3、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注意一定是一口气
    4、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然后将测量袋往里卷(充气的方向),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5、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即为测得的肺活量。
    组织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请同学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
    问题:你对自己现在的肺活量满意吗?
    四、拓展
    如何提升自己肺活量数值?
    预设:
    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功能,经常参加爱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自己的肺活量,今后要多参加体育锻炼。


    2.4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保证身体的正常工作,保持身体的健康。
    2..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3.在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细致地进行思考分析,懂得我们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4.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并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教学重点:
    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保证身体的正常工作,保持身体的健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教学准备:
    食物记录的卡片纸、学生活动手册、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除了呼吸之外,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也是从外界获得能量的,这就是饮食。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的食物,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维持生命的能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我们一天的食物。
    板书课题:2.4一天的食物
    二、聚焦
    出示图片:我们一天吃了很多的食物?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情况介绍自己一天的食物。
    问:你能说一说这一天你都吃了那些食物吗?
    答:吃了肉类、蔬菜类、水果了、奶类等等。
    问: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
    答:很丰富。
    问: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呢?
    答: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营养。
    问:你知道食物都能给我们提供那些营养吗?
    答:可以提供糖、脂肪等。
    三、探索
    出示饮食图片:你能说一说这些食物中都包含了哪些食材吗?

    教师强调食物中隐藏的食材:其实这些食物中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材料外,我们在烹调这些食物时还使用了植物油、盐、味精、在炒饭里面还有大虾,这些都是上面这几类食物中包含的食材。
    出示老师一天的饮食情况图片

    问题:大家看这是老师一天的食物,你能说说老师这一天都吃了哪些食物吗?
    组织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
    提出要求:
    1.写一写: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2.说一说:同学之间说一说都自己一天都吃了那些食物。
    3.摆一摆:按照早、午、晚餐的顺序将食物卡片摆好,数一数有多少中食物。
    4.串一串:把同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用绳子串起来,数一数共有多少中食物。
    问题:同学们我们刚才把自己一天的食物都统计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问题:我们每天会吃很多的食物,你能够清楚的记清楚前几天吃的食物吗?
    为了更好地记清楚我们都吃了那些食物,我要对食物进行分类,这样就能更好地记清楚了。

    出示如何对食物进行分类提示:
    1.说一说:同学之间介绍自己的分类标准,确定食物能划分出哪几类。
    2.根据不同的类别,将食物卡片分类摆放。
    3.与大家交流食物分类的方法。
    4.记录食物分类的结果。
    班级展示交流
    四、课堂总结
    食物的分类标准很多,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我们能不能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呢?下一课我们将探讨这个问题。


    5.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会给我们身体带来营养。
    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学会简单的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碘酒、实验所需的各种食物、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
    出示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一步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哪些。
    这些种类丰富的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5、食物中的营养
    二、探索
    教师引导: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才能解决。
    活动一:检验食物中的淀粉
    在我们吃的食物中,有一些食物中含有淀粉,那么我们如何检测出食物是否含有淀粉呢?
    要想测出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们就要借助一种检测试剂。
    出示碘酒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碘酒的特点。
    碘酒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主要成分为碘和碘化钾,适用于皮肤感染和消毒。
    要想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们就在食物上滴上一滴碘酒,然后观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使用滴管将碘酒滴在一块馒头上,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
    预设:
    如果食物上出现深蓝色,则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反之,则说明食物中不含有淀粉。
    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要求:选取自己想要检测的5种食物,分别在5种食物上滴上碘酒,然后观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上已经有馒头、马铃薯和西红柿三种食物,学生再任意选择两种食物进行检测,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进行检测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进行指导。
    活动二: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刚刚我们检测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下面我们再来检测一下,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
    出示课本31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
    第1步: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
    第2步:用其他食物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作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教师强调实验要领:对于坚果类的食物,在检测其中是否含有脂肪时,需要把坚果类食物在纸上使劲涂抹,这样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学生分小组活动,使用以上方法对以上5种食物进行检测,检验这5种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交流实验结果
    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检测了5种食物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实验的结果。
    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全班同学看一看。
    交流实验结论,教师小结:通过检测,我们发现馒头、马铃薯中含有淀粉,不含有脂肪;西红柿中既没有淀粉,也不含脂肪;花生中既含有淀粉,也含有脂肪。不过含有脂肪的食物不仅有花生,很多坚果类食物都是既含有淀粉,也含有脂肪;苹果不含有淀粉,也不含有脂肪;猪肉主要含有脂肪。
    活动三: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出示课本31页中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滴碘酒的地方会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教师引导: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除了淀粉和脂肪之外,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等,不过因为条件关系,有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难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进行检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去了解。
    出示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某些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呢?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物质呢?
    一般情况下,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有的食物只含有一种营养成分,也有一些食物还有2-3种或者4种营养成分。
    我们如何简单的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方法一:看食物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
    方法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方法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些营养成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检测出来。同时我们还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成分,我们不可以偏食、挑食,营养要均衡。下一课我们将研究营养均衡的问题,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6.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我们要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2、仔细阅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平衡膳食。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教学重点
    认识到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学习如何平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平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衡膳食宝塔”图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不过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要合理搭配食物,才能获得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那么怎样才能合理搭配食物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6营养要均衡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平衡膳食宝塔”
    教师引导: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祖先一直对我们的吃饭问题非常重视,并且还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出了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平衡膳食宝塔”。
    出示课本33页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学生仔细阅读,初步了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组成和结构,并想一想从这幅“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预设:
    从“平衡膳食宝塔”图中可以看出我们一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营养要均衡。
    从“平衡膳食宝塔”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在一天中消耗的主食类食品是最多的。主食类食品主要包括谷薯类、全谷物和杂豆、薯类等,这一类食品主要是米饭、面条、包子、玉米、红薯等等。
    从“平衡膳食宝塔”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一天中摄入的盐和油的量不宜过多。
    活动二:对应“平衡膳食宝塔”图,合理搭配食物
    1、教师引导:这份“平衡膳食宝塔”图,反映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是科学合理的。请大家对照“平衡膳食宝塔”图,想一想:我们平时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并且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
    2、出示课本33页“一天的食物”这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将这幅图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进行对比,看一看这些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并且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幅图中一天的食物安排的比较合理科学,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中的食物种类和用量大体上一致。
    3、出示一份学生的“一天食物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对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看一看这份“食物记录表”搭配得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又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如何改进?
    一天的食物记录
    早餐
    蛋炒饭、包子、烤香肠
    中餐
    煮鱼、红烧肉、蒸鸡蛋、冬瓜排骨汤、米饭
    晚餐
    蛋炒饭、紫菜汤
    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份食物记录表安排得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又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如何改进?
    这份食物记录表安排的是不太合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天中淀粉的摄入量过大,淀粉类的食物过多。早上吃了蛋炒饭、包子,中午是米饭,晚上又是蛋炒饭。
    第二:蔬菜水果类食品过少,蛋白质类的食品过多。在一日三餐中,只有冬瓜汤和紫菜汤是素菜类,其他的都是鱼肉等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食品。
    第三:这份食谱中,没有奶制品及豆制品。

    第四:这份食谱中脂肪的含量过高。
    对于这份食谱中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哪些调整?
    早餐可以加一杯牛奶再加一点水果,去掉包子和烤香肠。
    午餐可以加一个炒蔬菜,如炒芹菜,把冬瓜排骨汤替换成冬瓜海带汤。
    晚餐不吃蛋炒饭,可以吃一碗粥,再加一点红薯或者南瓜。
    修改后的一天的食物,安排如下:
    一天的食物记录
    早餐
    蛋炒饭一碗、牛奶一杯,苹果半个
    中餐
    煮鱼、红烧肉、蒸鸡蛋、炒青菜、冬瓜海带汤、米饭
    晚餐
    小米粥一碗、红薯一个、半个苹果
    4、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分享了一份合理的食谱和一份不合理的食谱,并且针对不合理的地方作了修改,下面我们可以看一看自己一天的食物安排是否合理?并针对不合理的地方作出调整。
    5、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拿出第4课《一天的食物》中所做的“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把自己的一天食物记录表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进行对比,看一看自己一天的食物搭配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又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哪些调整呢?
    全班交流,指2-3名同学出示自己原来的“一天食物安排”记录表,再出示调整后的食物安排表,并说一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
    6、教师小结:刚刚我们调整了自己的一天的食物安排,这样调整之后,相信很多人的食谱会变得更加合理,更加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三、研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才能获得均衡的营养,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出示课本33页的小提示。
    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引导学生读一读,懂得平时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平衡膳食宝塔图,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只有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一天食物安排记录表”,拿回家跟父母商量讨论,然后安排出更为合理的食谱。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2、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在口腔中完成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知道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牙齿。
    教学重点
    1、懂得什么是消化,了解消化器官的组成。
    2、明白口腔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知道牙齿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牙齿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牙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馒头、牙齿的分布排列图、蛀牙的示意图、制作牙齿模型的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消化吗?
    消化器官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消化器官有哪些?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部分。
    我们每天要吃很多食物,我们吃东西时,食物第一个经过的消化器官就是我们的口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板书课题: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咀嚼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描述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出示活动记录表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一次
    三次
    五次



    学生分小组活动,先咀嚼馒头,再仔细观察馒头发生的变化,然后完成活动记录表。
    全班交流实验过程,及活动记录表。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一次
    三次
    五次
    表面被浸湿
    开始被浸湿变软
    被浸湿变软
    活动二:初步了解牙齿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馒头经过咀嚼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牙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出示课本35页的牙齿的分布排列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边的小提示,了解我们的牙齿分布排列及各种牙齿的作用。
    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大类。
    牙齿的作用: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
    臼齿: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3、教师相机补充有关牙齿的资料
    人的一生共有两组牙齿,幼儿时长出的一副牙齿,称为乳牙,共有20颗。从6岁起乳牙逐渐脱落,换上恒牙。恒牙是人的第2副牙齿,共32颗。
    人的一颗牙齿分为三部分牙冠、牙颈、牙根、牙冠部分,表面有牙釉质,一种质地坚硬的白色物质,牙釉质包围着牙本质,接下来是牙神经和牙髓,在牙齿周围的是牙龈。
    牙齿是人类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一般而言,牙齿呈白色,质地坚硬。
    活动三:角色扮演,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以此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全班交流
    三、研讨
    1、馒头在口腔中经历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怎样的变化?
    馒头在被咀嚼的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
    2、牙齿和舌头在消化过程中,都承担了什么工作?
    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舌头能够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的切碎磨碎,让唾液充分的和食物混合。
    3、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头之外,还有其他的参与者吗?
    在消化的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头之外,还有唾液腺等器官。唾液腺的主要作用是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教师小结: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牙齿、舌头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消化腺等器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经过口腔中的初步消化,食物将会进入下一个消化器官继续进行消化。
    研讨牙齿的作用和保护
    四、拓展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食物在口腔中完成了初步消化,其中牙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出示课本36页的中间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牙齿的重要作用。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的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3、有很多同学在小时候得过蛀牙,大家知道蛀牙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本36页蛀牙的结构示意图,了解蛀牙的结构。
    教师讲解:蛀牙有时也叫它虫牙,学名龋齿,是细菌性疾病。未经治疗的龋齿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4、如何保护牙齿,才能让我们的牙齿不会成为蛀牙呢?
    预设:
    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
    少吃含糖量较高的食物。
    少吃酸性食品,少喝碳酸饮料。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了解了食物在牙齿和舌头的作用下,在口腔中完成了初步的消化。认识到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要保护好牙齿。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之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知道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部分组成,认识人的消化系统图。
    3、通过模拟食道工作和胃工作的实验,进一步了解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过程,体会食道和胃的作用。
    4、知道消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非常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情况,体会这两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人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人体内部的“旅行”过程。
    2、懂得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图、模拟食道和胃部工作的实验操作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食物进入的第一个消化器官是( 口腔 )。
    2、人的牙齿分为( 门齿 )( 臼齿 )( 犬齿 )。其中门齿的作用是( 用来切割食物 ),臼齿的作用是( 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的作用是( 用来撕碎食物 )。
    3、食物在口腔消化的过程中,有( 牙齿 )和( 舌头 )等等消化工具发挥作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会在口腔中完成初步的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便利条件。那么,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又会经历哪些器官?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食物的消化。
    板书课题: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人的消化器官
    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人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活动二: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
    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是怎样“旅行”的呢?请大家将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画在左边的人体轮廓图中。
    同学们画的对不对呢?出示课本37页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部分及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
    请将我们绘出的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与科学家绘制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比较,看一看我们画的准确不准确?科学不科学?
    学生对照,并且做适当的修改,进一步认识人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过程。
    活动三: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1、教师引导:食物离开口腔之后,第一个经过的消化器官就是食道,食物又是怎样经过食道的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2、出示课本38页的下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食道模拟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一只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一小块馒头。
    实验方法:
    把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道。然后把一小块馒头放入塑料管内,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实验目的:体会食物在食道中的旅行过程。
    实验要领: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塑料管要竖直摆放,这样才能更好的模拟我们的食道。
    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内,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使馒头顺着塑料管向下移动。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食物在塑料管内的蠕动过程。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
    4、教师小结: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连接咽喉和胃部,食道本身并没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将食物从咽喉传递到胃部,当食物进入咽喉时会触动吞咽的反复动作,这个吞咽的反复动作主要是蠕动,以将食物吞入胃中。
    活动四:模拟胃的工作
    1、刚刚我们模拟了食道的工作,下面我们再来模拟胃部的工作,体会胃部是怎样工作的。
    2、出示课本39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看图,并且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塑料袋一个、一小块馒头、煮熟的蔬菜、水等等。
    实验方法:在塑料袋里装上水、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然后扎紧塑料袋口部,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里的食物,观察里面的食物有什么化。
    实验目的:体会人体胃部的工作情况,体会胃的作用。
    实验要领:这个实验过程中,要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中的食物,一边挤压、揉搓,一边仔细观察塑料袋里食物的变化,以此来体会人体胃部的工作情况。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塑料袋中的食物变化情况,体会胃部的工作情况。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以及观察到的食物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胃部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进入胃部以后,就会被分解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胃部消化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机械消化主要是依赖胃壁肌肉的收缩运动,化学消化主要是依赖胃液强烈的化学消化作用。我们刚才所做的反复挤压、揉搓的动作,就是胃部的机械消化。
    5、讨论交流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胃部这个器官带来哪些麻烦?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全班交流讨论。
    预设: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就会给胃部带来压力,胃部消化这些大块的、坚硬的食物难度会大一些。
    遇到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口腔的作用就非常巨大,口腔可以把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通过牙齿咀嚼成小块的、细碎的食物,并且口腔中有唾液消化酶,可以初步分解一部分食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口腔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块的、坚硬的食物在口腔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分成细碎的、小块的食物,然后进入胃部,可以缓解胃部的压力。
    三、研讨
    经过了以上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过程。
    出示三条问题,全班进行研讨复习
    我们对人体消化器官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
    什么样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四、健康小提示
    1、出示课本39页下面的一段提示内容,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过程。
    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健康。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段文字之后,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生1:明白了我们的消化器官其实非常脆弱,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
    生2:明白了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过冷、过热和不洁净的食物都不宜食用,并且吃的时候,食物还要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才能咽下去,这是对我们消化器官的一种保护。
    生3:通过这段提示,我明白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想了解更多,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人的消化器官,知道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情况,同时明白了消化器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器官,也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2.了解车的发展历史,调查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3.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4.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教学重点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体会力的作用。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这些物体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处于运动中的。
    学生分别列举静止不动的物体和运动中的物体。
    物体的状态也不是始终不变的,有的物体会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有的物体会从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并回答问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以小车为例,想办法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3.1让小车运动起来
    二、聚焦
    教师引导: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车,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学生观察各种车的样式,思考它是怎样动起来的。
    三、探索
    活动一:让小车动起来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试一试如何利用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怎样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活动二: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教师指导:增加垫圈数量使拉力变大,用计时器记下小车运动相同距离的时间,比较不同垫圈数量时,小车运动的时间长短。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如何使小车在终点处停下来呢?(用手挡住小车,可以让它停止。)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依据记录单和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四、研讨:
    问题一: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问题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总结:
    1.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就必须对小车施加力,比如用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使小车运动。而我们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也必须对小车施加阻力。就如我们实验中用手挡住小车一样。
    2.垫圈达到一定数量也就是说拉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小车才会运动起来,结合实验数据我们会发现,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的慢;而垫圈多,重力大,则拉力大,小车就运动的快。
    五、拓展
    提问: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预设:对足球施加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快慢。比如用脚踢静止的足球,启动足球,用脚踩住运动的足球时,可以使其变成静止状态。通过改变脚施加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大,足球运动越快,力若小,足球便运动的慢。


    3.2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懂得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3.小组合作,动手组装使用气球反冲力作为动力的小车,并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4.学会推测,并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
    组装使用气球反冲力作为动力的小车,并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推测,并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准备
    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今天我们来尝试使用一个新的方法,同样也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3.2用气球驱动小车
    二、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我们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预设:
    我们自己也可以玩一玩试一试。当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气球运动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而是胡乱变化方向的。
    那么,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的关系
    教师引导: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要求:
    用打气筒将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气球向下喷气时,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感受气球上升的力;
    气球需要朝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喷气,仔细观察气球运动方向。
    重复进行实验,将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然后全班进行实验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实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所受的力是向上的。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推力叫反冲力。
    活动二: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师提出要求: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的喷管,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让小车运动起来。
    活动三:改进小车,让小车行得更远
    教师引导: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怎样才能使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
    学生进行预测
    教师引导:利用实验证明气球的大小和喷管的粗细是否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做对比实验,完成记录单。
    用笔标出小车起点,同一个喷管分别吹成大小不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距离进行比较。
    选择粗细不同喷管、大小相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的距离。
    实验研讨:
    问题一:你知道气球是怎样使小车
    问题二: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全班交流实验情况,各小组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1.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2.使用更大的气球,用更粗的喷管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四、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我们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列举反冲力的例子,感受生活中反冲力的应用。体会到反冲力在生产生活的运用及发挥的巨大作用。
    总结:过年时燃放的烟花也是靠火药产生的反冲力飞上天空的,乌贼是靠喷水产生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资料了解这方面的实例。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2.明白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学会利用橡皮筋的弹性特点安装一辆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3.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知道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学难点
    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教学准备
    橡皮筋、小车、软尺、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气球驱动小车,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气球是如何驱动小车的呢?
    预设: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今天我们不再利用气球驱动小车,改为使用橡皮筋来驱动小车。
    板书课题: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聚焦
    出示橡皮筋,引导:大家玩过橡皮筋吗?拉一拉橡皮筋,会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呢?对于橡皮筋,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有关橡皮筋的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能)为什么?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驱动小车。我们可以在小车上拧上橡皮筋,小车要行驶需要车轮转动,而车轮与车轴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将橡皮筋缠绕在小车的轴上,这样就可以使橡皮筋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三、探索
    活动一:组装橡皮筋小车。
    把两根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学生按照组装方法,将橡皮筋小车组装完毕,并试验小车是否可以运动。
    活动二: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的关系
    各小组分别进行实验,并总结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之间的关系。
    1每次实验都要从同一起点开始,用软尺测量出行驶的距离,并及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
    2缠绕不同圈数进行实验,相同圈数实验3次,求平均值。

    交流研讨
    问题一: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问题二: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各小组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实验总结
    1.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所以我们的车轮转动是橡皮筋的弹力在驱动它。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
    四、拓展
    在橡皮筋下挂钩码并逐渐增加钩码数量,我们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除了这种方法你还能用其他办法使橡皮筋产生不同的力吗?课后同学们可以有更多的尝试。

    3.4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1.懂得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力的大小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拉伸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的原理制作的。
    3.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及各部位的作用,懂得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
    4.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教学课件、各种重物、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各种力驱动小车,也知道了各种控制力的手段。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小车运动起来?
    预设: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利用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利用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了起来,那么怎样知道我们用了多少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力的大小。
    板书课题:3.4弹簧测力计
    二、聚焦
    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要知道力的大小,需要用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你认识弹簧测力计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板书课题:3.4弹簧测力计
    三、探讨
    活动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出示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测力计结构,了解弹簧测力计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
    活动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下力的大小。
    活动:先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I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测量物体之前可以先掂一掂,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学生先用力慢慢拉挂钩,看看弹簧怎么变化,指针怎么移动,并认识力的单位。
    弹簧测力计使用注意点:
    测量前,手持提环,拿起弹簧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

    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运用测力计测量其他重物的重力。
    研讨
    问题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问题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总结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由弹簧这部分被拉伸而产生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前要检查指针、调零,将估测可以测量的物体放在桌面上,挂上挂钩,慢慢提起。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
    2.撑杆、海绵垫、健身球、跳板、蹦床等都具有弹力,它们都是在外力作用后,发生形状变化,之后产生了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以蹦床为例,小朋友接触蹦床后,重力使蹦床发生形状变化,因此产生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
    四、拓展
    1、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测力计,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制作材料: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等。
    3、制作方法:
    第1步,在纸板中间用剪刀剪去一块长方形的纸板,把别针别到纸板中间。
    第2步,在中间的别针上套上一个橡皮筋,用另一个别针扭成一个小挂钩,用来挂被测物。再用一个形状为菱形的小硬纸片,别在别针与橡皮筋的连接处,当作指针。最后画上刻度,简易的测力计就做好了。4、学生试着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测力计。
    5、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简易测力计,并用测力计来测一测力的大小,看看准确度。


    5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怎样增加或者减少摩擦力。
    3、了解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材料及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我国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在科学技术非常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是怎样搬运巨大的石头,砌成这样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呢?
    2、出示课本51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思考:
    人们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巨大的石头?
    用这样的方法搬运石头更省力。
    3、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石头更加省力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5运动与摩擦力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再用手掌使劲的在桌面上滑动,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两种方式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手掌使劲的摁在桌面上滑动,需要很大的力气。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摩擦力,在我们手掌和桌面之间有一种力,这种力影响着我们的手掌在桌面上的滑动。
    3、认识摩擦力
    出示课本52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活动二: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既然物体运动时,物体与物体之间会产生摩擦力,那么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时,拉力会有怎样的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材料:纸盒、垫圈、绳子、橡皮、胶棒等等。
    实验方法:在纸盒里放入橡皮、胶棒等等物体,通过垫圈拉动纸盒在粗糙的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
    2、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搬运纸盒里的重物?
    预设:
    生1:让纸盒在平面上直接滑动。
    生2:在纸盒下面垫上滚木,让纸盒在滚木上滑动。
    生3:给纸盒安装上轮子,使纸盒向前滚动。
    3、实验操作:
    第1步,将装了重物的纸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实验操作方法。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完成本步骤的操作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的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强调:本步骤实验操作三次,取平均值,同小组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
    第2步,用各种笔做滚木,放在装着重物的纸盒下面,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2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本步骤实验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
    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与第1步实验操作中的纸盒是一样的。
    选用的各种笔粗细、长短尽量一致,便于实验操作。
    本次实验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这次实验操作,共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完成第2步的实验操作,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第3步,给盒子安上轮子,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次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仍然跟第1次、第2次实验中的纸盒是一样的。同小组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4、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三次实验,我们初步看出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下面请大家完善好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说一说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运用不同方式搬运重物的时候,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重物在平面上直接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给重物安上轮子向前移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6、为什么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减小摩擦力的概念
    7、教师小结:这里主要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当我们让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时,平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是最大的,因此,需要的拉力也是最大的;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轮子和平面之间的摩擦力就小了很多,因此需要的拉力也就小了很多。
    板书: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
    8、交流讨论:在第2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用滚木移动重物,请大家想一想,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出示课本52页第二幅插图,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全班交流。
    预设:
    用滚木移动重物的优点是可以省力,缺点是重物会颠簸,用这种方法移动重物比较麻烦。
    9、教师小结:其实在第3次实验中,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轮子就可以看作是移动的滚木。人类发现可以用滚动的方式前进,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三、研讨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拉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那么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使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使用轮子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也最小。
    2、在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增大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减少摩擦力。
    3、出示课本53页上面鞋底的花纹这幅图,想一想:鞋底为什么会有花纹?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
    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增大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在走路的时候因为摩擦力过小而滑倒。
    4、出示课本53页自行车轴承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自行车的轴承上润滑油是要增大摩擦力还是要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在自行车的轴承上涂润滑油是要减小摩擦力,因为减小摩擦力,我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可以更省力。人们往往会在自行车的轴承部分涂抹润滑油,就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5、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哪些地方减小摩擦力,哪些地方增大摩擦力的呢?请大家来举举例子。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
    汽车方向盘上有花纹
    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冬天结冰时,在轮胎上缠绕防滑链
    冬天道路结冰,在上面撒上沙子
    减少摩擦力的例子:
    行李箱下装着轮子,拖着走既方便又省力。
    电风扇转轴做的很光滑
    滑冰前刨光冰刀,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儿童滑梯的表面尽可能的光滑。
    6、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交通工具都有减小摩擦力的措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7、出示课本53页下面两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分别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气垫船是利用高压空气,在船底和水底之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垫起,离开水面,而实现高速航行。气垫与水面之间是很薄的一层空气,是从气垫中吹出来的,因此气垫船是在水面上飞,与水面几乎没有接触,水面和气垫船之间的压力很小,摩擦力就很小。
    磁悬浮力车上面装有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之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铁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列车与铁轨没有接触,摩擦力就非常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与摩擦力,知道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增加或者减小摩擦力。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6运动的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飞行的子弹、踢飞的足球、运动的小车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
    2、通过撞击实验,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懂得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形式的能量。
    教学重点
    通过撞击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懂得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
    飞行的子弹击穿物体
    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
    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
    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
    落下的锤子砸碎了玻璃。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这组图片中,运动的物体都产生了能量,这些能量影响了其他的物体。那么运动的小车也有能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6运动的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敲击实验,感受运动物体的能量
    1、出示课本54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两幅插图的内容,并读一读上面的相关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要求及方法。
    2、实验材料:橡皮锤、音叉
    3、实验方法:
    第1次用橡皮锤轻轻的敲击音叉。
    第2次用橡皮锤重重地敲击音叉。
    4、实验要求:分别仔细听两次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说一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5、实验要领:
    两次敲击音叉是不一样的,第1次是轻轻地敲,第2次是重重地敲。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仔细用耳朵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感受两次敲击给音叉带来的不同效果。
    6、学生分小组活动,敲击音叉,并且分别感受音叉的不同之处。
    7、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并说一说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轻轻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小,这时用手触摸音叉,会感音叉受到很轻的震动。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响,用手触摸音叉,会感受到音叉明显的震动。
    9、为什么轻轻地敲击音叉和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呢?
    因为轻轻的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小,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小;而重重地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大,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
    活动二:撞击实验
    1、教师引导:既然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那么运动小车的速度和其能量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用实验探究。
    2、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块。
    3、实验要求: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测量并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
    4、实验注意点:
    释放木块时,每次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
    在木块的起始位置摆放小旗或者其他标记,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用小旗或者其他标志去标记木块被撞击后的位置。
    测量距离,记录数据,每次实验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5、出示活动手册上的撞击实验记录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好数据,完成实验记录表,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7、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撞击实验,我们发现坡度越大,小车释放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快,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越远。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三、研讨
    1、刚刚我们进行了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那么橡皮锤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橡皮锤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产生震动,可以知道橡皮锤具有能量。
    小车从高处释放,滑下来后撞击木块,使木块被撞后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可以看出小车具有能量。
    2、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产生的能量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小,产生的能量越小。
    四、拓展
    1、出示课本55页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等等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存储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2、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物体就不会工作。
    能量存在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也存在能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的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还知道从不同坡度上释放的小车,滑下来之后会产生能量,坡度越大,小车滑下来的速度越快,产生的能量也越大。


    7设计制作小车(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他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通过观察各种小车的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然后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3、学会根据要求制作小车,懂得小组间同学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观察各种小车,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小车的模型、活动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问题
    教师引导:人们会根据需要设计各种动力不同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务。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吧。
    板书课题:7设计制作小车(一)
    二、明确任务
    1、出示课本56页的活动任务,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的任务。
    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并使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解读任务
    找出关键词: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具有动力、5秒内、把橡皮运输一米远。
    3、明确要求
    出示课本56页的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小车的要求。
    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
    用橡皮筋或者气球做动力。
    只能使用提供的材料。
    出示图片,了解提供的材料有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交水、吸管、胶带、气球。
    4、了解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
    第1步,明确问题。
    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第2步,制定方案。
    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定最优方案。
    第3步,实施方案。
    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
    第4步,评估与改进。
    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进。
    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基本步骤。
    三、制定方案。
    1、小组分工,明确任务
    教师引导: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小组同学之间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
    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小组分工和各个成员的任务,然后填写在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
    2、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
    教师引导:要想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小车,我们首先要观察小车,了解小车的结构。
    出示一部分小车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小车的结构。
    各小组观察小车模型,交流小车的结构,并且填写好课本57页的“小车的结构”记录表。
    预设:
    小车的结构
    结构
    特点和作用
    车架
    支撑,固定
    车身
    美观,载人
    车轴
    坚固,耐用,摩擦力小
    轮子
    滚动,摩擦力小
    3、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提出小车设计的要求:
    明确小车的动力方式
    明确小车各部分所用的材料
    明确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
    明确各部分的连接方式
    教师强调:在绘制设计图时,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位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并且在设计图中能够标注出小车主要部分的尺寸,这样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小车的结构。
    学生分小组活动,共同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然后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四、展示
    1、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绘制出的小车设计图,并且详细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肯定小车设计中的优点,并且适当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2、学生再次分小组活动,各小组再次讨论交流,完善好本小组的小车设计图。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的了解了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及要求,并且通过各小组的同学的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了本小组的设计图。下一课我们将根据各小组的设计图来制作小车。课后请大家准备好制作小车所需要的材料。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合作分工,根据绘制的小车设计图,动手制作小车。
    2、展示各小组制作好的小车,测试并改进小车,使自己制作的小车更加完善。
    3、全班交流,对各小组设计的小车进行评估,各小组根据评估情况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小车。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根据绘制的设计图制作小车,并对小车进行测试和改进。
    教学难点
    制作小车,并对小车进行测试,发现小车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教学准备
    制作小车的各种材料、测试并改进小车的记录表、评估方案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通过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并且绘制出了手车的设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根据设计图,制作我们的小车。
    板书课题:8设计制作小车(二)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制作小车
    1、出示制作小车的步骤
    确定组装步骤
    选择材料和工具
    加工材料组装
    调试
    2、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制作小车的步骤分小组活动,按照分工开始制作小车。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小车制作的情况,用相机做一些指导。
    活动二:测试并改进小车
    1、各小组的小车初步完成了,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各小组制作的小车。
    小车制作好了,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测试,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改进。下面请同学们对本小组的小车进行测试并改进。
    2、出示课本58页“测试并改进小车”记录表,引导学生根据“测试并改进小车”记录表对小车进行测试,改进。
    测试并改进小车
    发现的问题
    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案
    不能走直线
    车轴不正
    调整橡皮筋
    小车动力不足
    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
    加橡皮筋
    气球小车吹气时间太短
    气球中的气不足或者气球太小,驱动力太小
    打足气球里的气,或用两个气球,加强驱动力
    橡皮筋打滑
    摩擦力过小
    把两根橡皮筋缠绕起来,增加摩擦力

    活动三:评估与改进
    1、教师引导:经过大家的制作和测试与改进环节,相信每个小组的小车都很完善,下面我们对各小组的小车进行评估。
    2、出示评估标准,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小车的评估标准。
    3、引导学生从小车设计、小车制作、小车功能、团队分工合作、展示讲解等五个方面,对各小组制作的小车进行评估,然后打分,评选出班级小车制作的优胜小队。
    4、根据评估的情况,各小组再次反思小车设计和制作的过程,进一步改进本小组的小车。
    三、课堂总结
    1、总结经验教训
    教师引导: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根据提出的要求制作出了小车。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与同学们分享的吗?
    预设:
    同小组同学之间合作分工非常重要,不然会一团糟,每个人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
    材料要准备很充分,不能在制作小车的过程中缺这个,少那个。
    小车的设计方案非常重要,这一环节决定了小车的制作,因此,要想制作出完美的小车,完美的设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小组的小车虽然设计制作的不是很完美,但是经过测试和改进之后,我们的小车也非常好,也能够达到本次活动的要求,所以小车后期的改进也很重要。
    2、教师总结
    在这次设计制作小车的活动中,很多同学表现的非常好,能够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思考,积极反思,使本小组的小车设计的更加完美。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败,不过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模型视为失败,而是将它看成一个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并能够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够向工程师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的完善。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工程师。
    相关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共73页。

    新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案3(文档式,可打印): 这是一份新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案3(文档式,可打印),共160页。

    新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新冀教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教学设计),共51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