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05认识人民币-01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03(4篇)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05认识人民币-01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03(4篇)教案0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05认识人民币-01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03(4篇)教案02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05认识人民币-01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03(4篇)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05认识人民币-01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03(4篇)教案,共20页。主要包含了合理利用教材,适当拓宽知识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开放的购物情境遵循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设计本节课之初,我本想根据课本的例题进行设计。当考虑到这样会导致出现“教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现象时,我与几个好友商量决定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独立购物经历中去发现人民币的加法计算算理。这样的设计让孩子把生活经验慢慢变成数学知识,降低了教学难度;更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也会发现数学原来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放的课堂对教师也是一个考验,如何把握好本节课的重难点,不被孩子牵着走。从教学效果来看,我基本做到了灵活调控,顺势引导,但是有一个环节处理不是很好——一个学生想买共5元的商品,由于之前计算错误拿出了6元上来买东西。我的处理方式是让他回座位再想想,并请一位同学重新计算。现在我现在认为另外一种处理方法是问问其他同学应该怎样找钱,提醒他怎样计算。
    二、合理利用教材,适当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只需要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的转化,涉及元和角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但是经过我反复研读教材的“做一做”中第2题的自由提问环节,考虑到生活中学生的购物经验,我决定在本节课中将人民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为难点进行教学。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欠佳,教师在引导方面做得不足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用简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提问式的引导更是数学教师的困惑。本节课中几处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地方,几乎无人能说,最终还是让老师代替学生说了。一方面是我平时教学很少让学生这样说说,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的提问引导做的不好。今后在教学中要设计几个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做到“一问抵上许多问”。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民币简单计算人教新课标
    本节课围绕重点人民币的换算,突破难点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主要教材内容是P57页。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现反思如下:
    1、教学设计条理清晰,但在上下各环节中衔接不够紧凑,中间的过渡性语言或情境创设没能轻松承上启下,显得各环节很生硬。
    2、教材钻研的还不透彻,没有认真挖掘教材;如:P57页例5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明要参加足球比赛,在出门的时候,小明拿了些钱打算买一支矿泉水带到足球场上喝。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带钱呢?先让学生用学具人民币摆一摆,来体现学生的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再引入P57页例5)
    3、要注重教材资源的重新组合。在P57页例6的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结论;(单位相同直接相加减,单位不同,统一单位后再相加减)
    4、这一节课的教学手段太单一,没有在教与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换算1元2角=( )角,18角=( )元( )角时让学生动手用学具人民币去换一换,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换算过程的理解。在P57页“做一做”第2题中的第(3)小题,让几个学生举例说后,再让同桌两人一问一答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贴近生活,让知识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关注全体学生,驾驭课堂。在本节课的课上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对于地段学生的注意力的不集中特点,没有有效的进行调控,导致少部分学生上课分散学习注意力,应在本课堂的关键点上增加互动或小游戏的形式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驾驭课堂做到有的放矢,本课出现部分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言,没有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恰当给予学困生学习空间,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
    6、加强个人基本功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做到语言精练,不啰嗦,板书设计还不够合理,重点罗列,层次明确。书写不规范,一年级的学生要写规范汉字。今后将加强粉笔字和普通话的练习。
    总之,以上是本课的不足之处,今后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在今后的课堂中节节实用,效果明显,堂堂精彩。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民币简单计算人教新课标
    《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练习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以练习课形式进行,用白板教学手段贯穿整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基础练习;二、提高练习;三、拓展练习。
    具体来说:第一个环节基础练习分为(一)知识回顾;回顾第五单元人民币的常见单位名称,让学生知道1元=10角,10角可以换成1元的知识。然后,进行(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明确:进行关于人民币计算时,只有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元和元、角和角再计算的原则。然后进行第二环节,提高练习,这个环节设计了“当一名售货员”和“买早餐”两个游戏。练习以元为单位表示商品价格的有关加、减法计算。教学策略是,通过来当售货员要具备哪些知识;自己去买早餐知道付钱和找回钱的怎样计算。就是在掌握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加、减应用的基础下,进行第三环节拓展练习:“逛超市”,整个购物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题目提出两个问题,1、如果买两样商品,需要多少钱?2、如果给10元你喜欢买什么东西,会找回多少钱?在教学中设有多一张10元做好准备,好让学生灵活应用。如当黄伟俊同学想买一顶帽时,学生质疑,一张10元不够呀?(师:你买一顶帽,要用12元,题目问应该找回多少钱?好的问妈妈再要一张10元吧。生:板书,20-12=8(元)。)你真行!大家报以热烈掌声,这是超纲题目,整十数减两位数哦。因为第一次利用白板上课,在操作上不够熟练,过度的程序有些乱,当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时,要下课了,只好把这个作业留给课后完成。这节课的亮点就在第三环节,拓展练习。用图的取舍非常方便,直观清晰。学生买商品,选择条件得心应手,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够活跃。对于元、角换算的简单计算,对于学困生来看还没能熟练掌握,有待下一节课加强练习。
    学生能到电教室上课很高兴,我也是第一次尝试白板教学。首先多谢邓华文老师辛苦设计的白板课件,有罗红玉老师的帮助,李坚老师的指点,得到数学课组的鼓励,有赖学校领导的关心,得以完成公开课的任务。充分体现数学科组的凝聚力,给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积累了教学经验。教师,学习无止境,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只有不断努力进取。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人民币简单计算人教新课标
    本节课是在认识人民币后,学习的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本节课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在这一节的教学中以教材为本,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像具体地演示,让学生理解得更好。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相互检查、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第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本节课中,我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入“角色”。如同学们在过年时都要买各种玩具----手枪、布娃娃、汽球等。由此导入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教学实施中,在本着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如:设计用学具人民币模拟购买汽球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来展开讨论如何付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元与角的关系,形成开放性思维,使学生更深入的感受人民币的社会价值。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交流中吸取经验,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第四、注意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及时把握课堂中学生生成的知识,因势利导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人类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才是我们在当前教学时要注意遵循的重要原则。本节课让学生在较真实的情境中掌握关于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为下一步学习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作好准备。
    这节课的不足在于,学困生对人民币的换算还不熟练;对“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还未掌握其解题方法,还需要“补火”。
    数学口算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