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2 宋词欣赏(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Word版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2 宋词欣赏(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Word版含解析01
    专题02 宋词欣赏(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Word版含解析02
    专题02 宋词欣赏(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Word版含解析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2 宋词欣赏(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本册综合课后复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新课标必修四

    第二单元双基双测AB卷能力提升卷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姓名                                                    分数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我们拿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相比,就很容易看出在宣泄力度上的不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在于此。

    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寄于其名下。长调在篇章结构、摘词敷采上需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自如地将诗、文、论、赋的匠法运用其中。但他并不斤斤于囿守音律,为了表意的需要,敢于在格律或句读上作大胆的调整。工匠以创造突破为快而不以随俗守成为乐,苏轼作词便属于这样的类型。

    1.下列对以诗为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将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的创作上。

    B.凡能入诗的题材内容均可入词。

    C.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扩大了词的意象。

    D.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写诗的规律运用到词体规律错,苏轼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应为写诗的题材运用到词体中。不符合文意是指该选项与本文信息有不相吻合的地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对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印象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词词体解放。

    B.苏词感情雄驰,笔力健拔。

    C大江东去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比,在宣泄力度上不同。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词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词人的奇情豪气。

    【答案】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到了苏轼手中,词的传统被改变了,词与诗的题材已经可以混一,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B.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是全能巨匠.无论豪放词,还是婉约词或不易简单归类的词,都感情雄驰,笔力健拔,积极向上。

    C.词本是合乐的歌词,音乐对它有着很大的制约性;苏词突破了音乐的藩篱,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词与诗最终殊途同归。

    D.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豪放词的开创、婉约词和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词的形式技巧音律的突破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C 突破音乐的藩篱错;D 其他多种风格词的创新错。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父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余建中辛巳,始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后二年,出仕宦,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金人陷青州,已皆为煨烬矣。建炎己酉夏五月,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葬毕,余无所。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弃。余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复赴越,又赴杭。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常在卧榻下。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卷部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节)

    注:半千钱:五百铜钱。铅椠(qiàn):校订古书。簏():竹箱。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凡:总共  B.始赵氏          归:出嫁

    C.亦复脱衣市            易:交换  D.遂尽          委:委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这里应解释为舍弃,抛弃。理解的意思,后面的是关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只是表层意思,深层含义是作者无可奈何,宽慰自己之语。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书籍的得失聚散而见人世的悲欢离合,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认识意义。

    B.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会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至于茶倾怀中,更见夫唱妇随融洽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C.丈夫遗物遇乱丧失殆尽,给作者沉重打击,但她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

    D.本文的语言疏秀淡雅,任凭胸中的一腔真情勃涌流淌,达到了文由情生、情由文见酌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也、乃、者、云这些标志性的虚词,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答案】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 然有有必有无 / 有聚必有散 / 乃理之常 / 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 / 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4分)

    在会稽,卜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3分)

    【答案】(1)每月初一、十五,(明诚)请假出去,典当衣服,得到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来。(得分点:朔望”“谒告”“及句意各1分)(2)在会稽时,我借住在当地居民姓钟的人家里,突然一天夜里,有人在墙上挖洞背了五箱离开。(得分点:”“及句意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朔望解释为初一、十五谒告解释为请假解释为典当;第二句中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挖洞解释为。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什么?是赵侯(封爵之一)德父(赵明诚的字)所著的书。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

    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典当衣服,得到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来。两年以后,明诚出仕做官,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后来偶尔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一代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再宿为信),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川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较量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

    到了钦宗靖康元年,明诚做了淄川太守,听说金军进犯京师汴粱,多余的物品既不能全部载去,经多次削减,还装了十五车书籍。这时青州老家,还锁着书册什物,金兵攻下青州,这十几屋东西,一下子化为灰烬了。高宗建炎夏五月,皇帝有旨任命他知湖州,需上殿朝见。一路上不停地奔驰,冒着炎署,感染成疾。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把他安葬完毕,我茫茫然不知到什么地方是好。

    想到明诚有个做兵部侍郎的妹婿,此刻正作后宫的护卫在南昌。我马上派两个老管家,先将行李分批送到他那里去。谁知到了冬十二月,金人又攻下南昌,于是这些东西便全数失去。我把它们搬在卧室之内的,可谓岿然独存的了。这时高宗皇帝正驻跸在台州的章安镇。于是我跟随御舟从海道往温州,复赴越州,又到杭州。把家里所有的青铜器等古物全部拿出来,准备向掌管国家符宝的外庭投进。我赶到越州,皇上已驾幸四明。我不敢把东西留在身边,连写本书一起寄放在剡县。后来官军搜捕叛逃的士兵时把它取去。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无疑又去掉十分之五六了。惟有书画砚墨,还剩下五六筐,常常藏在床榻下。在会稽时,我借住在当地居民姓钟的人家里,突然一天夜里,有人在墙上挖洞背了五箱离开。我伤心极了,决心重金悬赏收赎回来。所谓岿然独存的东西,这时已去掉十分之七八。剩下的一二件残余零碎的,有不成部帙的书册三五种。平平庸庸的书帖,我还象保护头脑和眼珠一样爱惜它,多么愚蠢呀!

    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定有无,有聚必定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因遭小人诬陷,辛弃疾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此词写于他人生的低潮时期。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命运。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反语,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是非我莫属了。表面微笑,实则心酸自嘲。(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5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描绘了词人罢官闲赋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3分)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描绘了……景象,抒发了……情感。小令的下片写除草要去根,盖房子要添新瓦。描绘的是诗人做农活的景象,诗人以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作为起兴句,以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小令以李广喻自己,指出象李广这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对此,作者是极为忿慨的,但他却反话正说,不说自己的忿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八百里分麾下炙,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能力层次为A.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1)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在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答案】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既照应了前文对辛行伍出身,以武起事的总论,又是为下文辛词是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作铺垫,让读者看到辛弃疾作为一个武人的本色、一个政人的资本和一个词人的成熟过程。(意对即可) (每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中某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承上照应,启后铺垫,本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作一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6分)

    【答案】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回答较为容易,只需从文中相应段落,找出相关语句加以概括即可。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6分)

    【答案】①“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从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窥见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后,复杂真实的内心:不满、愤懑、焦虑、等待、企盼……(或:这一动作十分形象地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后,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③“把栏杆拍遍还是全文的文眼,它巧妙而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本文作者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答案】联系辛弃疾: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他从小立志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南渡前是奔走沙场的勇武英雄和爱国将军,南归后,被朝廷弃置不用,并屡遭排挤,他报国无门,改而作词,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遂冲击积聚成伟大诗作,他的诗词大多是系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的佳作,他也因他的伟大诗篇而传世不朽。(5分)联系个人阅读或生活经验:少小立志,加之努力,则必成大气候,但也要注意识时务者为俊杰,否则,成功很难。(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探究题,要联系文本主旨,回答时,注意结合题干,亮明观点;概括情节,照顾问题;联系背景,概括主旨;明确小说创作意图。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文章主旨,发挥想象力,写作即可;至于第二问,则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联系相关内容,加以回答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25分)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请看两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急病而亡。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甜蜜的爱情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灵感也丰富了她的词作内容,从她早期的诗作宛然可见她迷人的风姿。

    B.文章第一段中的凄冷既包括词人创作时冷冷清清的环境特征,又包括词人愁苦的内心世界;将凄冷上升到的高度,就还应包括读者感受词人内心而获得的一种凄美。

    C.文章叙述、阐发议论结合完美,叙述人物经历身世,为阐发做铺垫;作者议论阐发的目的在于揭示人物的内涵,指责造就这尊美神的乱世。

    D.乱世中美神的美,不仅在容颜的美、自信的美、心灵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独立不迁的美。

    E.国家不幸词人不幸,多灾多难的乱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到达了这样的高度,是因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爱巢倾覆的痛楚融入了诗作。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中,冷冷清清应该是词人用意象创设的情感氛围,是艺术情境,不是创作时的环境特征C项中,文章作者议论阐发的意图在于揭示美神的内涵,而非指斥这个造就美神的乱世。(全选对得5分,只选出一项得3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联系原文,请用几个词语(或短语)概括出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的内涵。(6分)

    【答案】国愁,家愁,情愁,学术著作未成之愁。(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主人公情感的分析,分析的含义。作者行文紧扣一字,把李清照的凄美形象与愁苦心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年轻的李清照在词中也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相思之愁被甜蜜生活冲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韵味,这事情愁;丈夫亡故,国运维艰,压在李清照心头的已是家庭离散之愁,国家沦丧之愁;当她梦想用文学排解愁苦时,才藻非女子事的偏见,又使她增添了学术之愁苦,可谓怎一个愁字了得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请以亡国破家为界分条列出她后半生的种种磨难。(6分)

    【答案】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四处逃亡,备受颠沛流离之苦。生逢乱世。无人理解,遭人歧视,怀有超越时空的孤独。(每点3分,写出任两点即可)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这篇文章反衬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8分)

    【答案】(1以早年的幸福生活反衬李清照晚境的凄凉;以世道的艰难反衬李清照的理想美;  以爱情、生活的磨难反衬李清照的心灵美、诗歌美;以世风才藻非女子事来反衬李清照的执著。(写出任两点即可)(2)通过多角度的反衬,突出了李清照身处逆境,关心国事,仍然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的坚强品格,使乱世中的美神形象更加光彩照人。(意对即可)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         的活的史书。

    2)以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            

    3)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马云拜访王林的一张照片,使王林重回公众视野,那么,会不会有新京报的记者去采访,以及引发接下来令人            的问题呢?

    A. 触手可及   水到渠成    眼花缭乱  B. 唾手可得    水到渠成   眼花缭乱

    C. 触手可及   一以贯之    目不暇接  D. 唾手可得   一以贯之    目不暇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触手可及: 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成功,即功到自然成。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此题考核的是近义成语的区分,区分时主要看适用对象、语境褒贬、前后搭配,词语重心等内容。如第一组要区别词语重心,触手可及重在唾手可得重在,从语境看没有得到的意思;第二组水到渠成重在一以贯之重在,第三组眼花缭乱重心在(迷惑),目不暇接重心在(看不过来)。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居民身份证登记指纹信息,不但社会用证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认定,而且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能,可以有效防止身份证被违法冒用。

    B.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C.道路交通拥堵一直是困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大程度缓解交通压力,广州实施部分路段限行”“限外,这种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D8月,延安市公开拍卖35辆超编超标公务车。在拍卖过程中,多辆年份较新、行驶里程较少的公务车竞争最为激烈,这些车最终以25万元左右的均价落锤成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但能进一步增强证件防伪性能,而且社会用证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证一致性认定”C.宾语残缺,实施缺少相搭配的宾语,补上的举措D.不合逻辑,均价只能是一个定值,不能是一个概数。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能在史上留名的诗人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         

    A.辛弃疾是集宋词艺术之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B.辛弃疾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才成为一代名家的

    C.集北宋南宋词成就之大成,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D.积北宋南宋300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归纳概括出答案。由上文中的要有时代的运动,”“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可判断出D项正确。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仿照画线句子的形式,从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中选择两人为主体,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再写两个句子。(6分)

    阅读屈原,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                                      

    【答案】结构、内容各2分。仿写中必须引用诗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从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中选择两人为主体,然后答出所选主体的人物精神及作品特点,再找出相关的诗句;在结构上,可采用阅读……,就是在阅读一种…………的精神激励着……”的结构模式。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请以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但必须保留主要信息。(5分)

    辛弃疾南归以来,渴望积极用世,却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想要退出江湖,却又无法忘怀恢复中原大业的志愿,在心态上始终矛盾地处于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之中,大部分时间过着归隐的生活。

    答:出世与入世的冲突                                                       

    【答案】出世与入世的冲突使得南归以来大部分时间过着归隐的生活的辛弃疾在心态上矛盾重重:他渴望积极用世,却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想要退出江湖,却又无法忘怀恢复中原大业的志愿。

    【解析】

    试题分析:抓句子的主干。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辆高级轿车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原来车的油管漏了油,离加油站还有上百里。车主掏出一张大钞对围观的人说:谁愿意爬进车底紧一下螺丝?这钱就是他的了! 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被同伴拉住:别相信有钱人的话!这时一个小孩说:我来吧。小孩在车主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紧好了。爬出来后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车主。车主却递给他几张零钞。小孩摇摇头。车主又加了一张零钞,小孩还是摇头。车主说:你嫌少?再嫌,就不给了。孩子说:不,我没嫌少,我在等你跟我说声谢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习作例文】

    世上情义本无价

    世上情义本无价在利益和仁义、金钱和真情面前,有的人选择了见利忘义,有的人选择了见义忘利,先哲圣贤们告诉我们要趋义忘利,也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成为宇宙中万物之灵长,人类社会才能如浩浩江水一路奔向大海。

    有情有义,人之血性。弱肉强食,这是自然生物界的法则:人能进化为人,就是因为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抛弃了这一自然法则,懂得了情义。人们常说无情无义的东西,称无情无义的人东西,情义之于人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创立了以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圣经》中讲人生就是赎罪的,昭示着人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改变趋利的生物本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情义才是人的本质。

    情义无价,大受无疆。情义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情义本无价;大爱是无法用利益来解释的,因为大受无疆界。人类社会能够渡过一次次灾难,正是因为人间有情、有爱。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日本九级地震,人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不正是世间真情的显露吗?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深刻变化,人类社会正在融为一体,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困难,人与人之间的情义、互助、合作,就更显得重要了。这些都无法用利益来衡量解释解决。

    真情永驻,弃利趋义。正因为对于人类社会来言,情义高于利益,所以我们要弃利就义,要懂得情义,不要让利益熏心,不要唯利是图,不要背信弃义。我们要不断地发扬自己的善端,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要认真地呵护人间的真情。从自己做起,像纯朴的农民那样,像义务献血的志愿者那样,像无私的慈善家们那样,廓清人世间的迷雾,还人类社会道德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要让真情永驻自己的心间,不要让利益迷失自己的双眼。

    面对利益和情义这个古老永恒的话题,我们不要再彷徨,不要再犹豫,把自己的真情化作一滴水,融入到人类社会情义的和长河中,向远方静静地流淌。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时应首先仔细阅读材料,搞懂材料所蕴涵的道理。材料中,车主企图用钱解决问题,面对此情景,围观人中的一个反应是别相信有钱人的话,钻到车下去紧螺丝的小孩期望的却并不是钱,而只是一句感谢的话语,凡此种种反映出当前社会中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有的人认为只要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却不懂得尊重别人;有的人存在仇富、不相信富人的心理;也有热心帮助别人、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人。根据此材料,可从以下角度立意:(1)金钱并不万能;(2)为何会有仇富心理;(3)重要的是尊重他人;(4)热心助人值得提倡;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相关试卷

    期末考试(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本册综合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人物传记(文言文)(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四本册综合课后测评,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议论文阅读(B卷)-高一语文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4)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本册综合一课一练,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