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01
    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02
    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03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6 *逍遥游精品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6 *逍遥游精品导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把握庄子的风格,理清文章的思路,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上)
    预习提示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的小动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的文章深赜古奥,对于中学生,难度很大。阅读时,要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把握庄子的风格。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本文主旨较难理解,但是“遵路斯得真”,只要理清思路,就不难把握。文章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文章由反而正,由外而内,尽管千变万化,诙诡谲怪,但只要抓住这一点,便可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课文解读
     北冥①有鱼,其名曰鲲②。(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①北冥:北海。冥,通“溟”,大海。下文“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①。(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①鹏: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①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①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②垂天之云: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垂,悬挂。另解,天边的云。垂,边远,通“陲”。)是鸟也,海运①则②将徙③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④也。(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①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②则: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是”。③徙:迁移。④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文章起笔气势非凡。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齐谐①》者,志②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①齐谐:书名,齐国俳谐之书。一说是人名,姓齐,名谐。②志:记载。)《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①,抟②扶摇③而上者九万里,去④以⑤六月息⑥者也。”(《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时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①水击三千里:指鹏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飞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击,拍打。另解,水击,指鹏鸟奋力起飞双翼拍打时水浪被激起三千里。击,通“激”。三千里,古文中的三、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②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③扶摇:旋风,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尔雅》:“扶摇谓之飙。”④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⑤以:用、凭。⑥息:气息,这里指风。“六月息”与上文“六月海动”之说照应。)[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以六月息者也”。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野马①也,尘埃②也,生物③之以息④相吹⑤也。(山野中的雾气,天空中的尘埃,所有这些空中的活动之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①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②尘埃:扬在空中的土粒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③生物:这里是概指天空中各种活动的东西。④息:教材和一般版本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本书认为当与上文“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是指“风”。⑤吹:吹拂。)[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天之苍苍①,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②邪③?(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 ①苍苍:青色。《诗经•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②无所至极,没有用来到达极点的办法。极,顶点,尽头,意思是最高处。③其……邪,其……邪:表示选择关系,相当“是……呢,还是……呢”。)[这个句子几乎所有注家都以为是描写庄子在地面向天空看,本书认为实际上是庄子想象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其①视下也,亦若是②则已矣。(鹏鸟再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向上看天空这样罢了。①其:指代鹏。②若是:像这样,像“苍苍”之色。)[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之高,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作者写大鹏高飞是以广袤无际的高空为背景,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且夫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②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①且夫:他转连词,表示从这一句开始转换一个话题。②负:负载、承载。)[如果说“天之苍苍”几句是描写鹏飞之高之遥,那么下面这几句则是分析鹏凭什么飞得这么高这么远,进一步说明鹏“有所待”。]覆①杯水于坳堂②之上,则芥③为之舟,置杯焉④则胶⑤,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当作它的船,如果在它上面放一只杯子就贴着地面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①覆:倾倒。②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低洼处。坳,ào,坑凹。③芥:小草。④焉:于之,在杯水之上。⑤胶:粘,指贴着地面。)[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同的物需要有不同的凭借。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由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 风之积也不厚,则负①大翼也无力。(如果风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①负:承载。)故九万里,则①风斯②在下矣,而后乃③今培④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⑤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⑥。(所以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鹏背负浩渺无际的青天,因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①则:是因为。②斯:就。③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乃今,而今、现在。④培:通“凭”,凭借。⑤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莫,指“没有什么力量”。夭阏,yāoè,又写作“夭遏”,遏阻、阻拦。⑥图南:计划向南飞。)[这是说明鹏为什么能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的原因。“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照应上文“去以六月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照应上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因为在下面风厚“培风”,故能有力地托起大翼,因为在上面天高莫能“夭阏”,故能升上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行。这是进一步说明鹏飞不仅需要大风,而且还需要青天作为凭借,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徙于南冥”。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有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的经验事实来作证明。尽管这个例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水平。]蜩①与学鸠②笑之曰:“我决③起而飞,抢④榆枋⑤而止,时则⑥不至,而控⑦于地而已矣,奚以之⑧九万里而南⑨为⑩?”(蝉和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到树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①蜩:tiáo,蝉。②学鸠:斑鸠,这里泛指小鸟。③决:xuè,通“趐”,迅疾的样子。④抢:qiānɡ,触、碰、撞;又解,突过。⑤榆枋:榆树和檀树。⑥则:或。⑦控:投下,落下来。 ⑧之:去、到。⑨南:南行、向南飞。⑩奚以……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有人认为蜩与学鸠嘲笑鹏的这段文字当出于《齐谐》。但是庄子为什么在这里要引述这个寓言故事呢?传统的说法是,庄子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拘于自己活动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大鹏一样,小虫小鸟在自己活动的一方天地中,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如晋郭象所说,“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大小虽殊,适性一也”。本书认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种说法不合作者本意。前面庄子写道,大鹏 “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风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这里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因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它们以为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它们真的“无所待”吗?庄子在下面对此加以评论。]适①莽苍者②,三餐③而反④,腹犹果然⑤;适百里者,宿⑥舂⑦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到郊野去的人,路上只须三顿饭的时间就可以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要在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储积干粮。① 适:往、去、到。②莽苍者: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③三餐:即一日的意思。形容时间很短,不需带粮。④反:同“返”,返回。⑤果然:很饱的样子。⑥宿:这里指一夜。⑦舂: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说明。外出旅行,行程远近不同,需要携带粮食的多少就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由此说明,蜩与学鸠飞行,不是不需要青天和风,只是大小不同罢了。]之①二虫②,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①之:这。②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虫,古代泛指动物。)[ 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需要凭借,需要外界条件,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不自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
    第一段,开篇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大鹏展翅,左右荡漾,展现了磅礴壮观,好似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接着分析大鹏南徙需要大风和青天作为凭借,它和细微的“野马”“尘埃”一样,“生物之以息”,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然后笔锋一转,写蜩与学鸠决起而飞,自鸣得意,笑大鹏之不逍遥,好像它们才是逍遥。作者用外出旅行作比,说明行程远近不同,凭借大小也不同。“之二虫,又何知?”尖锐地指出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其实不逍遥,它们不知道己身也同样有所凭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由此而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小知不及大知”的结论。
    小知①不及大知,小年②不及大年。(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①知:zhì,通“智”,智慧。②年:年寿。)[ 这是文中很重要的一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知不及大知”结上,“小年不及大年”启下。由上段论“知”很自然地过渡到此段论“年”,衔接自然,天衣无缝。]奚以知其然①也②?朝菌③不知晦朔④,蟪蛄⑤不知春秋⑥,此小年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①然:指代“小年不及大年”。②奚以……也:凭什么……呢,反问句。③朝菌:一名大芝,早晨长出来,见到太阳就死去。朝,zhāo,清晨。④晦朔:月末和月初,这里代指一个月。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晦朔”代指一天。⑤蟪蛄:huìɡ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⑥春秋:指春夏秋冬四季,代指一年。)[“朝菌”“蟪蛄”指代小年,“晦朔”“春秋”指代大年,这是用第一个事例证明“小年不及大年”。]楚之南有冥灵①者,以五百岁为春②,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③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④。(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以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以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是寿命长的。①冥灵:树名。一说是指传说中的大龟。②以五百岁为春: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下“以五百年为秋”“以八百年为春”“以八百年为秋”照此类推。③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椿,chūn。④此大年也: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当有此句。但传统版本均无此句。)而彭祖①乃今②以③久特④闻⑤,众人匹⑥之,不亦悲乎?(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羡慕他的长寿,岂不可悲吗?①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②乃今:而今、现在。③以:凭。④特:独。⑤闻:闻名于世。⑥匹:配,比附。)[在上文庄子指出,朝菌、蟪蛄与晦朔、春秋相比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这里进一步指出彭祖与冥灵、大椿相比,普通的人与彭祖相比也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为什么“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是可悲的事情呢?这是因为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而不知道冥灵、大椿更是大年,也就是说众人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其识见的短浅和局限不是非常可怜的吗?]汤①之问棘②也是③已④。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商汤询问夏棘是这样的。商汤询问夏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夏棘回答说:“无极之外,还有无极。”①汤:商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②棘:商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革,jí。革、棘,古代同声通用。③是:代词,这样。④已:同“矣”。按: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汤之问棘也”后当脱汤问棘事一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本书据闻一多先生的说法补上。)[补充的这个句子,对于我们理解《逍遥游》的思想极为重要,无极之外复无极,即大知之外复大知,大年之外复大年,反过来,小知之外复小知,小年之外复小年,任何事物都处在一种相对的状态之中,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的基本观点。]穷发之北①,有冥海者,天池也。(极北之外的地方还有极北,那里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①穷发之北:一说指传说中极北处荒远不长草木的地方。穷,终、尽。发,毛,指草木。一说“穷发之北”当是“终北之北”,即极北之外复有北。本书认为,从“无极之外,复无极”来看,当以“终北之北”为是。)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①者,其名曰鲲。(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称叫鲲。①修:长。)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①而上者九万里,绝②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宽大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①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与“扶摇”同义反复。②绝:横渡、穿越。)[ 这段话应当还是商汤问夏棘的话。《列子·汤问》:“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斥鴳①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②而下,翱翔蓬蒿③之间,此亦飞之至④也。而彼且奚适也?”(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境界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①斥鴳:鴳雀,一种小鸟。鴳,yàn,也写作“鷃”。②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③蓬蒿:两种草名。蓬,飞蓬;蒿,蒿子。④至:极点。)此小大之辩①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①辩:通“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文章至此已经不避重复地三次引述大鹏、两次引述斥鴳(包括“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开篇叙大鹏,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后引《齐谐》,说明大鹏南飞要有凭借,叙蜩与学鸠笑鹏,是说明不仅大的事物需要凭借,小的事物也需要凭借。文章写到这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写鲲鹏只是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斥鴳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大鹏还要到哪里去寻找逍遥呢?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无极之外复无极。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第二段说明的中心,也是全篇的中心是“无极之外复无极”,即文中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文章列举朝菌、蟪蛄说明什么是小年,列举冥灵、大椿说明什么是大年,指出彭祖对于众人是大年,而对于冥灵、大椿则是小年,但是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所以“可悲”。接着叙述汤问棘的典故,点出中心“无极之外复无极”,并再次描写大鹏、斥鴳两种不同的逍遥之境,说明逍遥之外还有逍遥,用“小大之辩”归结,强调要区别小与大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在上述两段文字里,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第一段文字,侧重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者”,不可能有真正的逍遥,强调的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第二段则是侧重指出“小大之辩”,小的与大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之九万里”的大鹏与“不过数仞而下”的斥鴳,活动空间大小不同;“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年寿长短不同,生存时间不同。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各类物种,形状不同,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斥鴳笑大鹏,众人攀比彭祖,只不过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已,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庄子通过这样的分析,强调了小与大的相异之点。
    庄子既强调“有所待者”,说明逍遥的相对性,又强调“小大之辩”,承认逍遥的不同境界,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的精神有境界的差别,人的认识有层次的高低。所以庄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全面的。
    故夫知①效②一官③,行④比⑤一乡⑥,德合一君,而⑦征⑧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⑨。(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能够调协、统一全乡百姓意志、道德符合做一个君主的要求、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①知:通“智”。②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③官:官职,是指一种职务,一种社会分工,与现在的“官”意义不同。④行:xìnɡ,品行。⑤比:合。⑥乡:在当时是仅次于诸侯国的一级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下句“国”即指诸侯国,“君”即指诸侯国国君。⑦而:通“耐”,能耐,能力。⑧征:信,这里是“取信”的意思。⑨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意思是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鴳之类一样,所见甚少,见识短浅。其,指上述四种人。此,指斥鴳。)[从这段开始,文章进入主旨部分,从自然现象推演到人事现象,“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不是很好吗,庄子为什么说他们像斥鴳一样无知?这是因为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作者以为,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只如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而已,是低层次的境界。对这四种人,庄子按照社会地位从低到高,影响范围从小到大来排列,更能表现他们对名利的追求,这是作者笔下的众人、凡人。]而宋荣子①犹然②笑之。(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①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②犹然:讥笑的样子。)[宋荣子讥笑这些人不能摆脱世俗之见。前面写小虫笑大鹏,是小知笑大知,这里写宋荣子笑众人,是大知笑小知。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请看庄子在下文的分析。]且举①世誉之而不加②劝③,举世非④之而不加沮⑤,定乎内外⑥之分⑦,辩乎荣辱之境⑧,斯已矣。(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①举:全。②加:更。③劝:劝勉,努力。④非:责难,批评。⑤沮:jǔ,沮丧。⑥内外:这里分别指身内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⑦分:fèn, 分际,合适的界限。⑧境:界限。)[“誉之”“非之”句说宋荣子与众人不同,他完全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定乎”“辩乎”句说明宋荣子的思想所已经达到的境界。“斯已矣”,是说宋荣子的思想境界也不过达到如此境界罢了,言下之意是,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即真正逍遥的境界。]彼其①于世,未数数然②也。(他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拼命追求什么。①彼其:两个代词叠用,指宋荣子。②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急忙忙的样子。数,shuò。)[此句照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为什么说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观念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从下文来看,宋荣子虽然“于世,未数数然”,但是“于致福者”,却是“数数然也”。所以说,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未能实现真正的逍遥。宋荣子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他讥笑众人不逍遥,实际自己也是不逍遥。]夫列子①御②风而行,泠然③善④也,旬⑤有⑥五日而后反。(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心随意转,十五天后才返回。①列子:列御寇,郑国人,战国时代思想家。②御:驾驭、乘。③泠然:轻盈美好的样子。泠,línɡ。④善:善于、擅长。⑤旬:十天。⑥有:又。)彼于致福①者,未数数然也。(他对于致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①致福:招福。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①者也。(这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是要有凭借的东西。①待:凭借,依靠。)[读这几个句子,难点在于“致福者”“所待者”指什么?“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子·黄帝》篇,现抄录如下,对理解这句话有帮助。“自吾事夫子(老商氏)、友若人(伯高子)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而已。五年之后,心庚(更)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从故事看出,列子御风而行,是他摆脱“是非利害”的结果。所谓“致福者”当指“是非利害”。“所待者”,教材和历来的资料都说指“风”,但从故事“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来看,这样理解似有不妥。本书认为,从《逍遥游》下文来看,“所待者”当指“己(自我)”。列子是庄子所说的神人,但庄子认为他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游。]若夫乘①天地②之正③,而御④六气之辩⑤,以游无穷⑥者,彼且恶⑦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要凭借什么呢?①乘:遵循,凭借。②天地:这里指万物,整个自然界。③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天地之正”与下句的“六气之辩”相对而言。④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⑤六气之辩:六气的变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⑥无穷:指时间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边无际。⑦恶:wū,通“乌”,何,什么。)[ 这一段话,不仅是本节、本篇的一个关键,而且是《庄子》全书的一个关键。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呢?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句话就是“无待”。无待,就是无须凭依,完全摆脱名、功、己的束缚,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是彻底的自由。这是庄子所说的至人,只有这种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故曰:至人①无己,神人③无功④,圣人⑤无名⑥。(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名,圣人无声名。①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②无己:无我,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是无所限,无所待,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③神人:这里指“于致福者,未数数然”的列子。④无功:不建树功业。⑤圣人:这里指“于世,未数数然”的宋荣子。⑥无名,不立名,不追求名誉地位。)[“故曰”一词,引出对以宋荣子、列子、游无穷者为代表的三种得道之人境界的总结。至人与游无穷者,神人与列子,圣人与宋荣子,一一对应。神人不求功,圣人不求名,但神人、圣人,不忘人世,不忘天下,在庄子看来,仍然是有所牵挂,不能算是逍遥游,只有至人,无名、无功、无己,无牵无挂,无依无傍,才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第三段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凡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什么是逍遥游的结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众人,庄子视其为斥鴳、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圣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分清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外物,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但是,他没有摆脱人世间是非利害的束缚,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神人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计是非利害,有如大鹏,御风而行,但他“犹有所待者”,不能摆脱自我,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那么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当然,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只能存在于想象世界里。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
    这段文字的写法很有特色,作者采用剥笋之法,由外及里,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才亮出中心。
    特色鉴赏
    庄子的文章不但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文章本身亦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儒家经典和其他的先秦诸子文章,风格迥然不同。《逍遥游》就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文章的特色。
    第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逍遥游》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但是,庄子并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述来阐明这个问题的,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事来暗喻。这些故事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共有一百多个寓言,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特殊的方式,有意会之妙。庄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可称典范。
    第二、想象丰富,境界开阔。阅读《逍遥游》,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象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象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三、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卷十二《李太白》)这个说法很恰当。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它忽说大鹏,忽说蜩与学鸠,忽说斥鴳,忽又讲到宋荣子和列子,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作者在说明所谓的“小大之辩”,这样,文章中的各种比喻在文意上又是统一的。
    总之,阅读《逍遥游》,或者阅读《庄子》书中的其他文章,都必须了解庄子文章在语言上的这种风格,既要欣赏庄子变换多端的文辞,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意义,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不迷失于庄子奇幻的语言和故事当中。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下)
     
    问题探究
    庄子的《逍遥游》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你只要打开不同的选本,就可以看到各家注释差异很大。我们的这本书与教材的解释就有许多不同之处,与一般的选本也有许多的不同。为了正确理解文意,我们现在提出四个问题,请大家潜心探讨。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个问题:“息”字作何解释?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对第一个“息”字,有的版本解为“休息”。郭象《庄子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教材屏弃了这一说法,释为“风”。依据是此句与前文“海运”照应,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对第二个“息”字教材没有正面注释,但对这个句子的翻译是“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可见教材是把这个“息”字释成“生命的气息”。《教师用书》的“参考译文”和教材的解释一样。沈增善先生在《还我庄子》一书中的解释与此不同,他认为这两句话的连结点就是那个“息”,因此两个“息”字必定意思相同,第一个“息”字应当照第二个“息”字来解释,都释为“生命的气息”。
    你认为这个“息”字应当怎样解释?正确解释这个词对于理解文意有何好处?
    第二个问题:谁向天上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查阅所有注释《庄子》的著作,都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成是人站在地面仰视天空而发出的疑问,而把“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看成是大鹏从高空向下俯瞰地面发生的感叹。但是,本书不是这样解释的。本书认为这里都是描写大鹏,先描写大鹏向天上看,再描写大鹏向地下看。你认为前人的解释正确吗?本书的解释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第三个问题:课文为什么反复?
    读庄子《逍遥游》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难题,大鹏南徙在文中反复三次,蜩与学鸠(斥鴳)笑大鹏反复两次,庄子的文章以简练著称,《内七篇》遍说天地万物仅寥寥万余字,但是为何在本文中如此地不避重复?这是不是没必要的简单重复?传统的说法是,庄子这样做是为了证明故事的真实性,先引用《齐谐》,证之以书,后引汤之问棘,验之以史,不外乎叫人信其真有。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鲲鹏之说既言之,重引《齐谐》,三引‘汤之问棘’以征之,外篇所谓‘重言’也。所以必重言者,人之所知尽于闻见,而信所见者尤甚于闻。见之量有涯,而穷于所不见,则至大不能及,至小不能察者多矣。诎于所见则弗获,已而广之以闻。有言此者,又有言此者,更有言此者。有是言则人有是心,有是心则世有是理,有是理则可有是物。人之生心而为言者,不一而止,则勿惘于见所不及,而疑其非有矣。” 历来认为王夫之的这段话,从直接经验(见)与间接经验(闻)的角度,来阐明庄子“重言”的用意,十分中肯。你认为前人这些论述有说服力吗?你对此有什么新的见解?
    第四个问题:《逍遥游》的主题。
    《逍遥游》的篇旨,历来理解不一。晋时向秀与郭象的注释是:“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认为大鹏鸟与雀鴳尽管大小不同,但都是逍遥的。东晋支道林认为,只有“至人乘天地之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清人王夫之、刘武、宣颖等均取支说。二说之外,还有主张以鲲鹏之大而化为篇旨的。清人林西仲谓“大字是一篇之纲”(《庄子因·逍遥游》),浦江清亦云:“以大为道,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之正解。”(《浦江清文录·逍遥游之话》)
    前人的分析有没有道理?你认为对作品的主题怎样理解较为妥当?
     
    探究思路:
    第一个问题:本书认为沈先生关于这两句话的连结点就是那个“息”字,两个“息”字必定意思相同的说法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不应当用第二个“息”字的意义来解释第一个“息”字,恰恰相反,应当用第一个“息”字来解释第二个“息”字,这两个“息”字都应当释“风”:大鹏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雾气、尘埃这些微小的东西也是凭借风的吹拂而活动。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小生物也是“以息相吹”。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庄子把这个观点说明白了,就为下文反驳蜩与学鸠作了铺垫。只有这样分析,才能见出庄子说理的逻辑。
    把“息”字的意思弄明白之后,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个句子就知道应当怎样理解。教材的解释是: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这样的解释莫名其妙。生物气息吹拂的结果怎么会是雾气、尘埃呢?所以出现错误,原因是弄错了句子的结构。这不是一个表判断的句子,而是一个省略的并列复句,如果补全的话当是:野马之以息相吹也,尘埃之以息相吹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三个分句,前两个分句说具体的事物,最后的分句说一般的事物,最后的分句是对前面两个分句的总括。所以这个句子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山野间飘浮的雾气,天空中飘动的尘埃,空中所有的这些活动之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而活动。
    第二个问题:对这个句子,把前面的部分说成是人站在地面向天上看,而把后面的部分说成是飞在空中的大鹏向下看,这样理解是不合逻辑的。首先,人站在地面,连飞在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尚且看不见,怎么会想到看见苍天的极顶呢?其次,如果是人向上看,句子的结构是:“人之视上也,……?其视下也,……。”那么句子后面的这个“其”字当是指代“人”,但是这个“其”只能指代“鹏”。所以传统的说法是错误的。
    本书认为这两个句子都是写大鹏,是庄子想象大鹏在高空仰视天空,俯瞰大地。全句的结构是“其视上也……,其视下也……”,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其”指代鹏。大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也见不到地面。庄子这样描写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大鹏高飞必须要以广袤无际的高空为背景。
    理解庄子行文的这种省略的写法,对于理解文意是很有益处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是“野马之以息相吹也,尘埃之以息相吹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省略。又如庄子说宋荣子“虽然,犹有未树也”,这“未树”者指的是什么呢?庄子省略不说,读到后面论列子之时“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至此才知道宋荣子“未树”者是指其尚“数数于致福者”。列子“犹有所待者也”是指什么?庄子又省略不说,读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知道“有所待者”指的是“有己”。古人写文力求简练,省略是简练的手段之一。
    第三个问题:本书认为,王夫之的说法只是从形式看问题,“有言此者,又有言此者,更有言此者。有是言则人有是心,有是心则世有是理,有是理则可有是物”,这个说法有点“三人成虎”的味道,不具足够的说服力。要说清楚庄子为什么不避重复,还得从内容分析入手。
    庄子开篇叙大鹏,是为了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好像大鹏达到了真正的逍遥。后引《齐谐》,写大鹏“去以六月息”,再写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是为了说明在空中活动的事物,不论大小都需要凭借风。接着庄子写大鹏高飞时仰观俯瞰,说明大鹏高飞要以无限的高空为背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个句子是对上文的归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与上文“去以六月息”句相照应,“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则是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句照应。这个归结句子说明大鹏南徙,不仅需要凭借大风,而且还要凭借高空。这就为驳斥蜩与学鸠作了铺垫。因为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它们自以为不需要风和天空作凭借。庄子说那只是“小知不及大知”,蜩与学鸠同样需要凭借风和天空,它们和大鹏的区别只是凭借物的大小不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写鲲鹏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斥鴳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为什么还要像大鹏那样“飞九万里而南”的逍遥?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以此说明其无极之外还有无极的观点。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由上述分析看出,庄子每次引用都有深意,他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来说明他的逍遥游的观点。所以这些反复就不只是为了强调它的真实,而主要是为了深化自己的观点,表现庄子高超的思辩力和逻辑性。
    第四个问题:向秀和郭象的观点明显不符合庄子的想法,在庄子看来,无论是大鹏还是雀鴳都是不逍遥的。林西仲等谓大者逍遥,小者不逍遥,也不是庄子的观点,庄子认为虽然“小知不及大知”,大鹏和雀鴳有所区别,不能等量齐观,但都是不逍遥。比较起来,支道林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他不仅看出什么是庄子心目中的逍遥,而且看出庄子是借大鹏、雀鴳谈论人生。我们在这本书里采用了支道林的观点,把《逍遥游》当作是一篇庄子谈其人生观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把人分成四等,众人、圣人、神人、至人,这四种人、四种境界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庄子不屑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众人,将其视之若斥鴳、蜩、学鸠之类的俗人;庄子赞美无名、无功的圣人、神人,仰慕至人。庄子认为至人“无已”、“无待”,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什么叫逍遥?在《庄子·天运篇》中说:“逍遥,无为也。”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无己”、“无待”,都是指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超然物外,没有自己,人与外物混然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个无条件的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无条件的绝对自由,虽是一种超脱的想象,但它体现了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目的。
    当然,“诗无达诂”,对庄子的《逍遥游》这篇意义深刻的文章,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郭象、林西仲的解读也是其中一种,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解读。我们阅读《逍遥游》,如果能不囿于成说,对《逍遥游》做出新的理解,且言之成理,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训练提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C.适百里者,宿舂(chōnɡ)粮。
    D.彼其于世,未数数(shǔshǔ)然也。
    E.我决起而飞,抢(qiǎnɡ)榆枋而止
    2.找出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而后乃今培风。         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④此小大之辩也。         ⑤而征一国者。            ⑥汤之问棘也是已。
    ⑦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⑧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⑨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④⑦⑨      D.④⑤⑥⑧
        3.指出下列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B.天之苍一,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4.指出下列各句中“之”字用作动词用的一项(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其翼若垂天之云。
          C.之二虫又何如。              D.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5.请找一个成语,内含句中加点的词,而且意义完全相同。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B.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E.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
    F.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答:
     
    6.品读下面句子,回答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A.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为什么讥笑大鹏?)
    B.之二虫,又何知?(庄子认为“之二虫”不知什么?) 
    C.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斥鴳笑大鹏与蜩与学鸠笑大鹏有什么不同?)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认为众人可悲的地方在哪里?)
    E.此小大之辩也。(这里的“小”与“大”指的是什么?)
    答:
     
     
    7.从古今语言不同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特点: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去以六月息者也。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
     
    8.下面两个句子括弧内的文字是传统的解释,但本书没有采用。你认为本书的解释是否合理,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之中浮动的雾气,空气中飞动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动所致。)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天色深蓝,这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答:
     
    9.细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答: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义:
    效:                     比:                  征:      
    数数:                   御:                  至:
    答:
     
    (3)具体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A.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B.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虽然,犹有未树也。
    E.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F.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答:
     
     
    (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答:
     
    (5)就这段文字的说理,写一段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答:
     
     
     
     
    10.下文选自《逍遥游》的最后一节,读后请回答问题: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但木质粗劣不可用)。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狸,lí,野猫。狌,shēnɡ,黄鼠狼)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指出游的小动物。敖,通“遨”,遨游);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捕兽的机关,就是夹子,碰到机关就会自动关闭。辟,通“闭”),死于罔罟(ɡǔ,网的总称)。今夫斄牛(牦牛。斄,lí),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指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A.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B. 立之塗,匠人不顾。
    C.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D.东西跳梁,不辟高下。
    答:
     
    (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答:
     
    (3)在这段文字里,惠子对庄子给予了什么评价?惠子是怎样得出这个评价的? 
    答:
     
    (4)庄子是怎样反驳惠子的?
    答:
     
     
    (5)在这段文字里,庄子用了许多比喻,这些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答: 
     
     
     
    解析与答案
    1.解析: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急忙忙的样子。数,shuò。抢,qiānɡ,触、碰、撞。
    答案:D、E。
    2.解析: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耐。⑥已通矣。⑦冥通溟。⑧决,通趐。⑨恶通乌。
    答案:B。
    3.解析:A、C、D三项的“其”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他(它)”,B项“其”,用于选择问复句,连词,相当“是……呢,还是……呢?”
    答案:B。
    4.解析:A项之,动词,到、往。B项之,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的”。C项之,代词,这。D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答案:A。
    5.解析: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既复习了成语,又学习了文言词语,是一种一石双鸟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日功倍的效果。
    答案:A怒,表示气势很盛,如怒涛排壑、心花怒放。B胶,表示粘住,如胶柱鼓瑟。C抢,表示碰撞,如呼天抢地、抢呼欲绝。D果,表示充实,饱足,如衣不蔽体,食不果腹。E修,表示长,如修竹茂林。F仞,表示长度,七尺或八尺,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6.解析:这是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题,A项首先是在对代词“之”指代意义的理解,即蜩与学鸠讥笑大鹏的什么,其次要分析蜩与学鸠的那段话炫耀了自己的什么。B项要联系上文分析庄子指斥了蜩与学鸠在哪些方面的无知。C项是比较分析题,不能把庄子的引用看成是简单的重复。D项从字面看好像是指众人羡慕彭祖长寿是可悲,此题要求分析句子的内在意义。E项“小”“大”是个抽象词语,要求根据上下文将抽象词语的意义具体化。
    答案:A项前文写大鹏 “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风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它们炫耀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B项是指斥“之二虫”不知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也就是说它们不知道,事物不论大小都“有所待”,只是“所待”有大小不同罢了。C项前面写蜩与学鸠笑大鹏,是笑大鹏“有所待”,炫耀自己“无所待”,言下之意是大鹏不逍遥,只有它们才是逍遥。这里写斥鴳笑大鹏,斥鴳炫耀自己“飞之至”,也就是它达到了逍遥。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有什么必要寻求大鹏那样的逍遥?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D项字面上好像是批评众人不该追求彭祖那样的长寿,其实是批评众人只知道追求彭祖这样的长寿,不知道追求冥灵、大椿这样的长寿,因为他们不知道长寿之外还有长寿。E项的“小”指的是斥鴳这样的“小”的逍遥,“大”指的是大鹏这样的“大”的逍遥。
    7.解析:学习文言文除了要注意古今语言在词语意义上区别,在词语运用上的区别,还要注意古今语言在句式上的区别。
    答案:A项是判断句,它的基本特征是: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结构,其标志是“……者,……也”。B项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以六月息”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去”之前作状语,文言里放在动词后作补语。C项宾语前置句,“莫之夭阏”是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时,要前置于动词“夭阏”之前。D项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宾语,要前置。
    8.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思考题,目的在启示我们不要仅仅拘泥于前人的一种说法。探究时要把重点放在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上下文比较哪一种说法更为妥当。文中这种情形还有很多,在“课文解读”中多有说明,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答案:A项,传统说法与本资料分歧有二:一、传统资料把“野马也,尘埃也”看成是句子的主语,“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看成是句子的谓语。本资料认为“野马也,尘埃也”与“生物”是一种复指的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二、“息”字,传统说法释为“生命的气息”,本资料释为“风”。本资料这样处理的依据是:因为上文写大鹏“徙于南冥”是“以六月息”,这里写空中生物的活动也是“以息相吹”,两个“息”字意义相同,这样才能见出庄子的思路:由大而小;见出庄子的观点:无论大还是小,它们的运动都“以息”,即“有所待”。按照传统的说法,无法看出作者思路的连贯性。B项,传统的说法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成是人站在地面仰视天空而发出的疑问,而把“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看成是大鹏从高空向下视地面。本书认为这两句都是写大鹏,是庄子想象大鹏在高空仰视天空,俯瞰大地。全句的结构是“其视上也……,其视下也……”,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用的是蒙后省的方式。照传统理解,这个句子的结构便是“人之视上也……,其视下也……”,那么,句中的这个“其”字当能指代“人”,这便不合逻辑。
    9.(1)答案:知通智,而通耐,辩通辨,有通又,反通返,辩通变,恶通乌(何)。
    (2)解析:这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阅读时必须明白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答案:效,功效,在文中是“胜任”的意思。比,合、亲近、团结,如朋比为奸。征,信,文中是“取信”的意思。数数,同“汲汲”,意思是“拼命追求”。御,驾驭、乘。至,最、极。
    (3)解析:这里列出的都是指代性的词语,“未树”实际也是“未树者”。阅读时,对文中一些重要的指代性词语,能否根据上下文确定它的指代意义,是衡量阅读理解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考常见的测试点。
    答案:A项指代斥鴳,意思是这四种人像斥鴳一样见识短浅,自以为达到了逍遥的境界。B项指代上述四种人,宋荣子讥笑他们热衷于尘世间的功名利禄。C这个“世”不是泛指“尘世”,而具体指的是上述四种人追求的人世间的功名利禄。D“未树”即“未树者”,指没有达到的境界,也就是“于致福者犹数数然”。E项“致福者”从本文看不出所指是什么,从《列子·黄帝》篇所记“列子御风”的故事中看,当指“是非利害”。F从下文看当是指“己(自我)”,庄子认为列子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
    (4)解析:翻译的求是“信、达、雅”,也就是“忠实、通顺、优美”,其中“忠实”“通顺”是最基本的。忠实,就是要忠于原文。要做到这一点,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有准确的理解。如本题中的举、加、劝、沮、分、辩、已、正、恶等。
    答案:略。(参看“课文解读”相关部分)
    (5)解析:这是一道语言鉴赏题,要求对文章的说理进行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说明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怎样论证或说明论点,也就是分析文章说理的技巧和方法、思路和逻辑。
    答案:这段文字的中心是说明只有至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文章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众人,深受功名利禄的束缚,像斥鴳、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圣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但是,他没有摆脱人世间是非利害的束缚,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神人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计是非利害,有如大鹏,御风而行,但他“犹有所待者”,尚未完全摆脱“己”。因此,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这段文字作者采用剥笋之法,由外及里,层层推进,直至最后亮出中心。
    10.(1)答案:拥通臃(一说通“痈”),塗通途,莫通漠,辟通避。
    (2)答案:A。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主干粗大臃肿,但是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大路旁边,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同样是大而无用,大家都会离去,不理睬你。
    B.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让它生长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然后你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3)解析:本题旨在找出文中的论点,探讨说理的方法和技巧。
    答案:惠子对庄子的评价是: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依据是:樗树大而无用,“匠人不顾”,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方法。
    (4)解析:惠子说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当然不能说我的话怎么有用,于是从“大而无用”入手,把惠子大而无用的说法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也便不攻自破。
    答案:惠子说大而无用,庄子先撇开不说,从反面说小而有用之物,黄鼠狼是很小的动物,它能灵利地去捕猎物,却往往被诱捕了去,丧了性命,这是“用”的结果。庄子用这个寓言说明,惠子一味追求功利的“用”,其本身就是错误有害的。接着以斄牛为喻,进一步指出,有用无用、大用小用,不能简单地在同一层次上议论,要从不同层次上去看。高层次的大用,在低层次看来很可能是无用;而低层次的有用,从高层次而言则是无用。在上面论说的基础上,庄子正面反驳惠子所说的樗树无用的观点,指出如果让它受斧斤之害,从这个低层次来看,则是无用;但如果把它放入“无何有之乡”,从这个高层次来看,你可以“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则是大用。
    (5)解析:比喻说理是庄子散文的突出特征,根据上下文意深入理解这些比喻的含义(也就是比喻义)是理解庄子文意的关键。
    答案:庄子用黄鼠狼的故事比喻世人,意思是人如果像黄鼠狼猎物一样,一心去捕捉机会,追逐名利,只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庄子用斄牛作比喻,说明人的“用”有大小高低之分,大的事物不一定有小用。庄子用“无何有之乡”比喻他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境界就是不“候敖者”、不“执鼠”、“不夭斤斧”,一句话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做到“无为”“逍遥”。

    相关学案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6 *逍遥游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6 *逍遥游学案设计,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目标,预习内容,提出疑惑,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二单元6 *逍遥游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二单元6 *逍遥游巩固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由从来未被武力征服过,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精品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单元8 咬文嚼字精品导学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重在鉴赏实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