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01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02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共24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①(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②。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③。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4.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读下面唐代韩愈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春》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春天即将结束,花草树木各逞姿色,争芳斗艳。
    B.《春雪》中“惊”字透露了人们盼望春色的急切心情,二月刚见草芽也令人吃惊、失望。
    C.前诗虚写雪,写出了杨花榆荚的洁白轻盈;后诗写雪实中有虚,使雪美丽而有灵性。
    D.两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春景,无论盼春惜春,都能领略到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
    6.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请结合《晚春》和《春雪》的最后两句谈谈韩愈诗歌的“奇”。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8.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文与可墨竹
    苏轼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余①,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②。
    【注】①苏轼曾赞文与可有诗、词、草书、画四绝。②龚隗:比喻阴阳两隔者之间的默契、知己交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即赞美文与可,以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创作风格。
    B.“三昧”“象外”表明文与可画竹时不为物累,注重神似,深得画竹真谛。
    C.人们视文与可的画作为珍宝,但诗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欣赏理解。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一反平常认知,认为生死相隔,也能演绎出知音的故事。
    10.“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文与可画中墨竹有什么特点?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B.本诗描写的行动具体而真切,这些行动一个紧接着一个,一层深似一层,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
    C.主人公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因“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入房”。
    D.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诗中细致地表现了他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
    ★(2)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 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 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蜀府将①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 ①原题下有注云:“蛮入成都,频著功劳。”大和三年(829),南诏进犯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的秋天,诗人与蜀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2)结合本诗颔联赏析蜀将形象。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①清都:传说中天帝所住的宫阙。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员。②慵: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人以“插梅花醉洛阳,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2)从本词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访中洲
    姚 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 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纷纷扬扬地落下,访者踏雨来到竹门前,只见荷花得雨而清香四溢、亭亭玉立,美不胜收。访者踏雨访友有“雪夜访戴”之志趣。
    B.“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地表现了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C.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 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 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他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 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 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诗人在一次战乱后,经历流亡,终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回乡后感伤的心情。
    B.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诗人流亡的苦楚。
    C.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诗人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纯朴的体现。
    D.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
    ★(2)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萍
    [南朝齐]刘绘
    可怜池内萍,葐蒀①紫复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②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注】 ①葐蒀:指烟气纷纭之貌。②讵:岂,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可怜”即“可爱”,浮萍在“可爱”之中,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
    B.第二句用“葐蒀”为浮萍着色,写在阳光下恍若有青紫之气升腾,动静结合,把色彩写活了。
    C.第三、四句表现了浮萍的动态之美,尽摹池萍在水中飘、立、动、静之态,表现了动人的韵致。
    D.第五、六句与全诗清淡秀蕴的基调相谐,浮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因为太微小。
    ★(2)全诗表现了池萍的哪些特点?诗人对池萍表达了什么情感?
    ★★
    第01讲 诗歌形象类鉴赏
    (基础题和拔高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①
    戴复古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
    乾道②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
    人歌黄霸③思遗爱,我颂朱云④有直声。
    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注】①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②乾道:孝宗年号。③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④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
    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
    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
    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
    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 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
    “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
    “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
    “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结合注释③④分析,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典故,来表达对王梅溪先生的称颂和赞美。“一瓣清香拜图像”,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最后两联表明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王梅溪先生是一位有远大志节,有德行,有见解,忠君爱国,而且深受君王器重的大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①(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②。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③。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4.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答案】3.D
    4.①居住环境的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的屋舍,庭院和内堂里都长满了野草,虽一片荒芜,但不以为意。②在一问一答中概述身世:诗人明知友人住处荒凉颓败而故意发问,友人的回答看似解嘲,实则隐含身世,表现出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③借日常行为表现: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道书,行为之放诞无忌,正表现了人物心胸淡泊、及时行乐,对于富贵名利的无所谋求。(意思对即可。)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 “多角度详细”表述错误,这两句写其神态,不是“多角度”;“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原因分析不当,从诗歌中“豁达无所营”可见,他是豁达之人,并不“愤世嫉俗”;“自己不知道醉与醒”理解错误,应是张旭的那种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他醉与醒。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豁达无所营”的意思是性格豁达,拙于钻营。
    “下舍风萧条”以下六句,是对“豁达无所营”的具体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长满了野草的寒室陋舍,居处如此荒凉颓败,书圣却豁达坦然,不以为意,反映出他的“豁达”;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诗人故意发问:家中还有什么呢?张旭回答:反正浪迹萍踪四海为家,那就用不着这些。轻描淡写的一句解嘲,虽能体现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深寓其中的却是一种难掩的苦涩。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是写张旭左手持蟹螯,右手拿着道书消遣,及时行乐的行为,从这狂放不羁的行为举止中,也可看出张旭豁达的心胸,他对于功名利禄并不在意,而是追求道家隐逸思想,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汲汲钻营。
    读下面唐代韩愈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春》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春天即将结束,花草树木各逞姿色,争芳斗艳。
    B.《春雪》中“惊”字透露了人们盼望春色的急切心情,二月刚见草芽也令人吃惊、失望。
    C.前诗虚写雪,写出了杨花榆荚的洁白轻盈;后诗写雪实中有虚,使雪美丽而有灵性。
    D.两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春景,无论盼春惜春,都能领略到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
    6.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请结合《晚春》和《春雪》的最后两句谈谈韩愈诗歌的“奇”。
    【答案】5.B 6.(1)见解新奇。①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看到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却没有伤春之情,反而赞美它们惜时进取的勇气。②春天雪花飞舞,本来应该使人失望凄苦,在诗人的笔下,春雪却善解人意,特意为人们装点春色,十分可爱。
    (2)想象奇特。①诗人把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想象成雪花飞舞,表现了杨花榆荚的洁白和轻盈。②白雪在庭树间飞舞,好像要让人们看到春花烂漫的美景,把雪写得美丽而富有情趣。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失望”错误,诗中的“惊”理解为“失望”与诗意不符,应该是“惊讶”与“惊喜”之意,“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意思是二月初惊讶于草芽不畏寒冷,“惊喜”于“草芽”带来春色。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抓住题干中“奇”字,然后结合两首内容具体分析如何体现“奇”。
    第一首《晚春》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最后两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诗人想象奇特,在百花斗芳争艳的时候,没有香味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杨花、榆荚人格化,把人与花糅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在诗人的笔下竟然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诗人把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想象成雪花飞舞,表现了杨花榆荚的洁白和轻盈。诗人看到寓示春天将尽的杨花、榆荚满天飞舞,不但没有伤感之情,还赞美它们惜时进取的勇气。
    第二首《春雪》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特别是最后两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晚春》全诗和《春雪》的最后两句从诗人“见解”和“想象”两个方面回答韩愈诗歌的“奇”之所在。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8.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7.B 8.这首诗先写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然后提出疑问,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以上都是铺垫。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作者借此讽喻统治者不要过分扰民,要关心体贴百姓。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B. “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理解错误。根据诗意,李诗后两句是以牛的口吻写的,意思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我累得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陆师的这首《骑牛曲》是一首讽喻诗。诗歌的大意是: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走过山涧,又走过山坡。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的?原来是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
    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牧牛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是在于讽喻时政,然后以极为委婉的语气告诉当政者:“鞭挞无惊”牛,就是说不要过分扰民;“刍牧多”则在于讽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真正关心体贴百姓,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归心,民心顺遂,这正是诗歌的主旨。而这首诗的诗旨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在诗末才委婉地显现的,实谓卒章显志。可以说,这首诗言辞简朴但其旨极大,举类浅近而见义深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文与可墨竹
    苏轼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余①,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生死隔,相见如龚隗②。
    【注】①苏轼曾赞文与可有诗、词、草书、画四绝。②龚隗:比喻阴阳两隔者之间的默契、知己交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即赞美文与可,以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创作风格。
    B.“三昧”“象外”表明文与可画竹时不为物累,注重神似,深得画竹真谛。
    C.人们视文与可的画作为珍宝,但诗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欣赏理解。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一反平常认知,认为生死相隔,也能演绎出知音的故事。
    10.“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文与可画中墨竹有什么特点?
    【答案】9.A 10.第一问:竹子似乎每时每刻都从树木和山石中生长出来,荒诞离奇超乎常法之外。
    第二问:蓬勃生气;呈野生自然之态;有个性,不同一般。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以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创作风格”错。“游戏得自在”是写人物酒脱自在的特点,也是对人物画风的评价,并非细致入微的描写。
    故选 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一句,联系并序内容,可知描写的是画中之竹。“时时”一词,揭示所画之竹荒诞离奇,在于它似乎每时每刻都会从树木和山石中生长出来。
    画中之竹,“荒怪轶象外”说明所画之竹的不同一般,姿态奇特;
    “时时出木石”说明所画之竹显得格外蓬勃、富有生命力,呈野生自然状。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解析 C项,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答案 C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诗十九首(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B.本诗描写的行动具体而真切,这些行动一个紧接着一个,一层深似一层,是一首典型的叙事诗。
    C.主人公因“忧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户”,因“出户”而“彷徨”,因“彷徨”无告而“入房”。
    D.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诗中细致地表现了他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
    解析 B项应为抒情诗,通过动作写心理。
    答案 B
    ★(2)试分析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 要注意“月”这一意象的常用意义——借明月寄相思。另外,女主人公的“愁”“泪”等也证明了这一含义。
    答案 古诗中常借明月寄相思,诗歌中的女主人公看见一轮无声明月,独悬空荡天地间,顿生孤独凄凉之感。同时,浓浓的情思,也借助圆圆的明月,随着皎洁的月光流照着远方的亲人。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 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 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解析 “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答案 B
    ★(2)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 作答本题,需逐句理解诗歌含意,围绕“英雄一丈夫”分析概括李副使的形象特点。诗歌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三、四两句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他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最后两句慷慨作结,直陈李副使只在马上求取功名,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答案 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蜀府将①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 ①原题下有注云:“蛮入成都,频著功劳。”大和三年(829),南诏进犯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的秋天,诗人与蜀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 “直接”错,尾联是说昔日出身、功业不如蜀将者如今都已封侯,而“频著功劳”的蜀将一直得不到封赏。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手法,直接为蜀将打抱不平,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 D
    ★(2)结合本诗颔联赏析蜀将形象。
    解析 诗中颔联的意思是:蜀将已用“频著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气节,如今却未立功名,“犹自”滞居下位。作答时,注意结合“汉节”的典故和“吴钩”的意象分析蜀将的形象,还要说明诗人对蜀将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颔联中“汉节”的典故,表现了在南诏进犯成都时抗击南诏、立下战功、忠于朝廷的蜀将形象。吴钩,泛指利剑,是驰骋战场、立志报国的象征。一个“滞”字,说明蜀将虽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却未立功名,不得封赏,滞居下位。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蜀将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闲置冷落的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 ①清都:传说中天帝所住的宫阙。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官员。②慵: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人以“插梅花醉洛阳,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其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几曾着眼看侯王”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解析 “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错,此处词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答案 C
    ★(2)从本词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6分)
    解析 作答本题,要结合全词,理解最后两句的含意,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如“玉楼金阙慵归去”的“慵”是“懒惰,懒散”的意思,表现了词人鄙薄名利的态度。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中,“梅花”喻示着词人的高洁,“醉”字表现了其疏狂的品性。
    答案 ①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②留恋自然,品行高洁。词人借品行高洁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行。③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且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词人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中的洒脱不羁的性格。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访中洲
    姚 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 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纷纷扬扬地落下,访者踏雨来到竹门前,只见荷花得雨而清香四溢、亭亭玉立,美不胜收。访者踏雨访友有“雪夜访戴”之志趣。
    B.“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地表现了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C.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茂竹篱门、荷香紫绡、清水白云的清雅环境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 是否与友人一起看云,诗中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完全忘了”错,应是“无暇顾及”。
    答案 C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应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访者”形象。其次是寻找,即找到诗歌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首句,雨纷纷扬扬地落下,“访者”踏雨来到门前敲竹门,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表现出别样的率性。第二句,写荷花得雨,清香四溢、亭亭玉立之状,可见“访者”的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第三句,“访者”本来有意趁闲暇时来找友人“论奇字”,“论奇字”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结尾句,“访者”没来得及和主人交流就急忙冒雨走向水边,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而无暇实现原来的意愿。综上,可见“访者”的清逸情怀。
    答案 “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雅隐逸之士。①从出访时间看,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表现出别样的率性。②从出访目的看,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论奇字”非经世致用之务而完全出于志趣。③从出访情形看,“访者”到来后还没来得及和主人“论奇字”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自由。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 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 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他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攻势凶猛,此处突出了裴判官落入敌军时的危急形势。
    C.尾联描写传神,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解析 “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与诗人宴饮时的喜悦之情”错,尾联意在表达裴判官重获自由后一心要重回河阳幕府,像霍去病一样为国杀贼的急切之情。
    答案 C
    ★(2)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需要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如卷帘见山,对山饮酒,冒着风雪上马,纵马飞驰。第二问要求分析用意,颈联中的“山”“雪”写出了环境的恶劣,此时裴判官依然对酒、上马,可见他归心急切,塑造了他急于赶赴幕府、为国杀敌的爱国者形象。
    答案 第一问: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第二问: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8.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乱后还①三首(其一)
    辛 愿②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
    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憔悴野园荒。
    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
    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
    【注】 ①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诗人在一次战乱后,经历流亡,终回到故乡。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思乡”与“还乡”相承,“苦”与“伤”并提,表达了回乡后感伤的心情。
    B.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诗人流亡的苦楚。
    C.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诗人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纯朴的体现。
    D.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
    解析 颔联借助景物描写,从侧面(间接)表现了诗人回乡后目睹家园荒芜凄冷的感伤,不能直接表现出“金室的衰弱”;并且颔联并没有表达“诗人流亡的苦楚”,这“苦楚”应该是流亡后归来的感受。
    答案 B
    ★(2)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诗颈联通过“莺”“晚色”“深树”“燕”“春阴”“短墙”这些意象,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诗人在一次战乱后,流亡归来,在暮春的傍晚听见流莺在深树间啼鸣,看到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诗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烘托了诗人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境。
    答案 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此时,流莺在深树间啼鸣,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烘托了诗人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境。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萍
    [南朝齐]刘绘
    可怜池内萍,葐蒀①紫复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②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注】 ①葐蒀:指烟气纷纭之貌。②讵:岂,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可怜”即“可爱”,浮萍在“可爱”之中,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
    B.第二句用“葐蒀”为浮萍着色,写在阳光下恍若有青紫之气升腾,动静结合,把色彩写活了。
    C.第三、四句表现了浮萍的动态之美,尽摹池萍在水中飘、立、动、静之态,表现了动人的韵致。
    D.第五、六句与全诗清淡秀蕴的基调相谐,浮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因为太微小。
    解析 “动静结合”错,“葐蒀”表现青中带紫的萍叶,在清波淡淡之中恍有青紫之气升腾,可以说这个词把色彩写活了,但并没有体现“动静结合”。
    答案 B
    ★(2)全诗表现了池萍的哪些特点?诗人对池萍表达了什么情感?
    解析 “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中“可怜”即“可爱”,池萍在“可爱”之中,似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意思是说:浮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因为太微小,你叫它怎样连缀池底?萍之无茎,好像是一种缺憾;但对它自身来说,那萍叶本就细小,又何须非得有茎?楚楚可人的绿萍让诗人油然生出深切的爱怜。末尾两句诗人发出深切的呼唤:可爱又可怜的浮萍,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涯!请就在这清波绿池之中,寄托你风姿美好的青春。
    答案 池萍的特点:①美丽可人;②细小纤弱;③漂泊不定。
    诗人对池萍的情感:①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喜爱并赞美池萍的美好。②怜惜怜悯之情。诗人对池萍生出爱怜,希望池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涯。
    ★★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小说人物形象类题目(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小说人物形象类题目(练习)(原卷版+解析),共35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练习)(原卷版+解析),共3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鉴赏诗歌语言(练习)(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鉴赏诗歌语言(练习)(原卷版+解析),共5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练习)(原卷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