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01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02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03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命题形式, 选材特点,析典故,分析形象,结构上的线索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命题形式
    近几年都保持着2道题:一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一般选择题为3分,主观题为6分,共计9分。
    2. 选材特点
    选择唐诗宋词中的诗歌较多,大多数是近体诗,也会考查古体诗。2023年新高考卷考查的是宋代林逋
    和林希逸的诗。林希逸是南宋的最后以为理学家,考查的是一首哲理诗。2022年考查的是唐代李白和宋代理学家魏了翁的诗。2021年考的是宋代陆游和唐代杨巨源的诗。近三年来看,考查词的时候少。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扣住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4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
    关于诗歌形象类的考查一般情况下,是出在选择题里,2023年新高考2卷,15.小题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四个选项都蕴含了对诗歌形象的考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上片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景象:
    作用: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4、.苏轼写“眼前之景”,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明确:

    《登高》杜甫
    1、提问: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提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
    3、提问:诗人描写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琵琶行》白居易
    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考点一 人物形象
    突破一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高考设题方式一是鉴赏人物形象,二是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手法,第二个方面放在“表达技巧”章节讲解。
    【迁移拓展】
    下列教材中的诗句或诗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
    答案
    【常见设问】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2014·江苏卷)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方法指导】
    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三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 ①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考点二 鉴赏景物形象
    突破二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三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三是写景作用题。
    前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涵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
    【迁移拓展】
    下列教材中诗歌名句,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
    答案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一)画面描述题
    【常见设问】
    1.“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方法指导】
    画面描述“3步骤”
    说明: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二)意境赏析题
    【常见设问】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方法指导】
    意境赏析“4步骤”
    说明:有时有些步骤需要结合在一起运用,因此,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步骤一、二、三)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步骤四)
    【即练即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
    (三)分析写景作用
    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
    【常见设问】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方法指导】
    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
    2.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一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答题规范:
    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
    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
    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具体分析。
    【典例示范】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
    考点三 鉴赏事物形象
    突破三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概括物象的特点。
    2.分析物象在体现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迁移拓展】
    下列诗歌所咏物象的特征如何?其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一、鉴赏物象的形象特征、含义(内涵)
    【常见设问】
    1.诗歌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3.诗歌概括“兰”“薰”“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方法指导】
    鉴赏事物形象“3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析 第一步:概括物象的表层特点。“在野有幽色”体现出野菊生长于山野,散发着“幽香”的特点。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况随流俗作重阳”说明其超凡脱俗;“肯为无人减妙香”刻画其孤傲高洁的情操,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依据物象内涵,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 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
    二、分析物象作用
    分析理解物象的作用,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常见设问】
    (1))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3)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分析意象作用的“5角度”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具体作用,则由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则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2新高考2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 歌
    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柳永《雨霖铃》、李商隐《无题》
    意境风格
    意境特点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诗歌名句
    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诗句
    物象特征
    思想感情
    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②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竹)
    ③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
    ⑤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兰)
    ⑥天下真花独牡丹。(牡丹)
    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
    ⑧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
    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
    第01讲 鉴赏诗歌形象类
    目录
    1.命题形式
    近几年都保持着2道题:一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一般选择题为3分,主观题为6分,共计9分。
    2. 选材特点
    选择唐诗宋词中的诗歌较多,大多数是近体诗,也会考查古体诗。2023年新高考卷考查的是宋代林逋
    和林希逸的诗。林希逸是南宋的最后以为理学家,考查的是一首哲理诗。2022年考查的是唐代李白和宋代理学家魏了翁的诗。2021年考的是宋代陆游和唐代杨巨源的诗。近三年来看,考查词的时候少。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扣住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近年来从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4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
    关于诗歌形象类的考查一般情况下,是出在选择题里,2023年新高考2卷,15.小题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四个选项都蕴含了对诗歌形象的考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上片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景象:长江赤壁段雄伟壮阔的景象。
    作用:(1)为描写人物烘托气氛,引出下片对风流人物周瑜的赞颂。 (2)作者精妙独到地描绘古战场险要雄奇的形势,勾画了一幅壮丽如画的景象,为追怀英雄业绩 设置背景,渲染声势。
    2、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作者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①背景的衬托,把人物形象放在特定的环境里:本词苏轼把周瑜放在长江雄伟壮阔的背景之下,来烘托英雄的气势。
    ②直接描写:(外貌和动作描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儒将形象。
    ③侧面描写:(小乔初嫁了)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暗指周瑜和孙权的关系,表现作者渴望能取得君王的绝对信任。
    4、苏轼写“眼前之景”,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
    明确:
    “乱”:岩石山崖的奇形险怪。怪石参差错落。
    “穿”: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巨崖陡峭峥嵘,突兀怒起,直插云霄。
    仰视所见,从形的角度,写出了山石奇峭高峻。
    “惊”:既状波涛的汹涌,又传达人的感受惊心动魄。“惊”:本意为“马骇也”,像惊马一样的波浪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
    “拍”:波涛力度之大。江水浩荡,波涛汹涌,撞击江岸,发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轰响。
    俯视所得,从声的角度。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
    “卷”: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犹如白雪。
    远视所见,从色的角度。“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
    “卷”、“千堆雪”更让人浮想联翩:一边是无坚不摧的长江,一边是坚无不摧的赤壁,一声声巨雷般的撞击声中,飞溅起无数雪白的浪花,展示古战场苍莽古老的气势,令人联想起赤壁鏖战的血火交映的历史画面和英雄人物。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登高》杜甫
    1、提问: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描述词: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2、提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哀
    3、提问:诗人描写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感到凄凉
    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琵琶行》白居易
    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考点一 人物形象
    突破一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高考设题方式一是鉴赏人物形象,二是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手法,第二个方面放在“表达技巧”章节讲解。
    【迁移拓展】
    下列教材中的诗句或诗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
    答案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缠绵悱恻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常见设问】
    1.(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3.(2014·江苏卷)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方法指导】
    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湖北卷《劳停驿》(欧阳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三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3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解析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点。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第二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步骤一)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步骤二)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朱敦儒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 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 ①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
    解析 第二问应该从手法角度作答,其中要明确诗歌常用的手法或技巧,本词中,上片重点写了庭院和景致,属于烘托人物;下片写少女“纤手弄清泉”,属于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
    答案 (1)词中塑造了一个娴雅、活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女子形象。(2)①上片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琴棋、熏香之家写其情趣雅致,绿槐高柳的庭院写其性情沉静。②下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赏雨赏花写其兴奋好奇,纤手弄泉写其活泼天真。
    考点二 鉴赏景物形象
    突破二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三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三是写景作用题。
    前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涵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古代诗歌意境特点
    【迁移拓展】
    下列教材中诗歌名句,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
    答案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一)画面描述题
    【常见设问】
    1.“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方法指导】
    画面描述“3步骤”
    说明: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有时可以省略。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 第一步:概括特点。本题通过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来概括画面特点。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怀新”指孕育着新的生机。第二步:描绘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步骤一、二)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解析 概括时,首先要明确重点词语的含义,如“滋漫”在这里是“满溢”的意思。这两句诗的大意是:远远望去,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阳照在江面上,江水满溢,夕照增辉。描绘的是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作答时用简洁的语言将诗句所描述的画面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二)意境赏析题
    【常见设问】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方法指导】
    意境赏析“4步骤”
    说明:有时有些步骤需要结合在一起运用,因此,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解析 第一步:筛选诗歌中的典型景物(意象)。前两句的主要意象有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后两句的主要意象有日出、铁衣。第二步:描述诗歌中所呈现的图景画面。把第一步中筛选出来的主要意象组合和画面描摹出来。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第三步:概括画面氛围特征。辽远的大漠、高飞的大雁,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构成喜忧对比;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构成暖冷、声色等的比照。由此可概括出雄健、壮美的意境。第四步:据氛围特征分析情感。根据上面的意境分析,不难概括出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
    (步骤一、二、三)
    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步骤四)
    【即练即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解析 ①审题。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其实就是指所描写的景物营造了什么氛围。
    ②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归纳出意境的特点。
    ③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
    ④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再来结合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答案 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三)分析写景作用
    写景的作用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密不可分,这一点是分析写景作用的根本。但面对具体的诗歌、特定的要求,一定要指出其作用的独特性,若面面俱到,或牵强附会,皆不可取。
    【常见设问】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方法指导】
    1.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氛围。
    (3)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4)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5)写景的作用还有寄情、寓理、显志等。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包孕着对晚唐衰败的叹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着变化发展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哲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快意。
    2.分析写景的作用,一定要联系诗歌的主旨,一定要遵照题干所指定的方向思考作答。
    答题规范:
    1.首先,明确指出其作用。
    2.然后对所写景物进行分析,一定要与“作用”对应。
    3.若“作用”是多方面的,可按题干要求逐条亮明观点并作具体分析。
    【典例示范】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审题。题干有两方面的限定:一是仅对上阕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而不是全篇的景物描写;二是谈“作用”,只针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而言,而不是面面俱到。
    第二步,弄清全词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显然是词中女主人公的“愁”——内心的痛苦——深闺独处的无奈和孤寂。
    第三步,将“愁”与上阕的写景联系起来分析,景物的色调,与“愁”的色调具有一致性,所以,可认为其作用是以哀景写哀情,奠定了一种“悲愁”的基调。
    第四步,梳理思路,先谈具体作用是什么,即亮出观点,再联系具体词句作分析。
    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首先要整体把握诗词,读懂诗句大意,弄懂作者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描写江水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尤其要注意抓住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注意组织答案要分点作答。分析用意要考虑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旨。
    答案 ①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蓄积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考点三 鉴赏事物形象
    突破三 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概括物象的特点。
    2.分析物象在体现诗歌中人物的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迁移拓展】
    下列诗歌所咏物象的特征如何?其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顽强不屈 ②竹:亭亭而立,节节而高 正直、不屈 ③菊:凌霜自开 不趋炎附势,生性淡泊 ④松柏:傲寒不凋 坚贞不屈 ⑤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芳草自怜,淡泊高洁 高洁美好 ⑥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华贵 富贵、吉祥、美好 ⑦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顽强不屈 ⑧丁香:素雅清纯美丽,幽香沁人心脾 愁思 ⑨蝉:清露高声 对高风亮节的追求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一、鉴赏物象的形象特征、含义(内涵)
    【常见设问】
    1.诗歌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诗歌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3.诗歌概括“兰”“薰”“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方法指导】
    鉴赏事物形象“3步骤”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解析 第一步:概括物象的表层特点。“在野有幽色”体现出野菊生长于山野,散发着“幽香”的特点。第二步:分析物象内涵。“况随流俗作重阳”说明其超凡脱俗;“肯为无人减妙香”刻画其孤傲高洁的情操,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第三步:点出物象意义。依据物象内涵,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 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概括物象表层特点)②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分析物象内涵)③诗歌借野菊的形象暗示了诗人不媚俗邀宠,不孤芳自赏,且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点出物象意义)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解析 一、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三、四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五、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七、八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诗,“物”的品格清楚了,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解析 第一步:分析表层属性。“兰”“蕙”“菊”三种意象表层属性都是自然界中的花草。第二步:探求深层含义(内涵)。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品德。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分析表层属性)
    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探求深层含义(内涵)]
    二、分析物象作用
    分析理解物象的作用,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常见设问】
    (1))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3)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
    分析意象作用的“5角度”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提供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是最主要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中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力衰微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具体作用,则由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定。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5.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则贯穿始终,是诗歌的线索。
    【典例示范】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步: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前,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杀敌的刀槊,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
    第二步: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第二个“酒”出现在作书后,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从营造意境角度分析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从表情达意角度分析作用)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解析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解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特殊含义。
    答案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C
    16.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2022新高考2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别
    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B
    【解析】B项,“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试题情境】本题以诗句内容、表达方式、人称代词等相关信息为微情境,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试题属于基础性考查。
    16.【示例】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C
    16.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
    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
    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诗 歌
    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柳永《雨霖铃》、李商隐《无题》
    意境风格
    意境特点
    豪放类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
    清幽类
    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
    伤感类
    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婉约类
    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类
    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华美类
    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诗歌名句
    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诗句
    物象特征
    思想感情
    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②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浮云长。(竹)
    ③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
    ⑤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兰)
    ⑥天下真花独牡丹。(牡丹)
    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
    ⑧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
    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鉴赏诗歌情感价值观(讲义)(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4讲鉴赏诗歌情感价值观(讲义)(原卷版+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常用语汇,诗歌情感鉴赏口诀,思想感情的四种考查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小说形象类题目(讲义)(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小说形象类题目(讲义)(原卷版+解析),共55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讲义)(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3讲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讲义)(原卷版+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要领,解题格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1讲诗歌形象类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