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师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
    • 学生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学生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01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02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03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01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02
    第05讲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03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1 平面向量的概念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1 平面向量的概念导学案,文件包含第05讲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师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第05讲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学生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知识点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作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1)基底e1,e2必须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零向量不能作为基底;
    (2)若基底给定,则同一向量的分解形式唯一;
    (3)如果对于一组基底e1,e2,有a=λ1e1+λ2e2=μ1e1+μ2e2,则可以得到.
    2.两个向量的夹角
    (1)向量夹角的几何表示
    依据向量夹角的定义,两非零向量的夹角是将两个向量的起点移到同一点,这样它们所成的角才是两向量的夹角.已知两向量a,b,作=a,=b,则∠AOB为a与b的夹角.
    (2)夹角范围
    ①向量的夹角是针对非零向量定义的;
    ②向量的夹角和直线的夹角范围是不同的,它们分别是[0,π]和;
    ③当两向量方向相同时,夹角为0,当方向相反时,夹角为π.
    【即学即练1】若是平面内的一个基底,则下列四组向量能作为平面向量的基底的是( )
    A.,B.,
    C.,D.,
    【即学即练2】若,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则下面的四组向量中不能作为一组基底的是( ).
    A.和B.和
    C.和D.和
    【即学即练3】已知矩形ABCD中,对角线交于点O,若,则( )
    A.B.C.D.
    【即学即练4】在梯形ABCD中,AD∥BC,已知AD=4,BC=6,若 (m,n∈R),则=( )
    A.-3B.-
    C.D.3
    【即学即练5】在正方形中,点是的中点,点是上靠近的三等分点. 若,则( )
    A.1B.2C.3D.4
    【即学即练6】如图所示,四边形为梯形,其中,,,分别为,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B.
    C.D.
    【即学即练7】如果是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以表示平面内的所有向量
    B.对于平面内任一向量,使的实数对有无穷多个
    C.若向量与共线,则有且只有一个实数,使得
    D.若存在实数使得,则
    【即学即练8】下列结论:①若向量,,共面,则存在实数x,y,使;②若向量,,不共面,则不存在实数x,y,使;③若向量,,共面,,不共线,则存在实数x,y,使;④若,则向量,,共面.其中,正确的个数是______.
    能力拓展
    考法01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作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1)基底的理解:
    ①平面内的任何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以作为这个平面的一组基底;
    ②基底一旦确定,平面内任一向量用该基底表示的形式是唯一的.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作用: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在平面内任取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基底,平面内的任一向量都可用这一组基底表示出来.但在选取基底时,应尽量使用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基底.
    【典例1】已知向量不共线,则下列各对向量可以作为平面内的一组基底的是( )
    A.与
    B.与
    C.与
    D.与
    【典例2】设是不共线的两个向量,则下列四组向量不能构成基底的是( )
    A.与B.与
    C.与D.与
    【即学即练9】如图所示,设O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给出下列向量组,其中可作为该平面内所有向量的基底的是( )
    A.与B.与
    C.与D.与
    【即学即练10】是平面α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λ+μ (λ,μ∈R)可以表示平面α内的所有向量
    B.对于平面α内任一向量,使=λ+μ的实数对(λ,μ)有无穷多个
    C.若向量λ1+μ1与λ2+μ2共线,则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λ1+μ1=λ(λ2+μ2)
    D.若实数λ,μ使得,则λ=μ=0
    考法02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
    【典例3】已知,是不共线向量,则下列各组向量中,是共线向量的有( )
    ①,;②,;
    ③,.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典例4】如图,设为内一点,且,则的面积与的
    面积之比等于( ).
    A.B.
    C.D.
    【典例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的中点,DE交AF于点H,记、分别为a,b,则__________(用a,b表示).
    【即学即练11】四边形中,,则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B.
    C.D.
    【即学即练12】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向量,满足,,则( )
    A.B.C.D.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如图,向量,,的起点与终点均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若,则( )
    A.B.3
    C.1D.
    2. 已知非零向量不共线,且,若,则满足的关系是( )
    A.B.C.D.
    3. 如图,在△ABC中,设,,AP的中点为Q,BQ的中点R,CR的中点为P,若,则m,n对应的值为( )
    A.B.
    C.D.
    4. 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若,则的值为( )
    A.B.C.D.1
    5. 如图,在△中, ,是上的一点,若,则实数的值为 ( )
    A.B.C.D.
    6. 在中,为边的中点,若,则( )
    A.B.
    C.D.
    7. 如图,在△ABC中,D,E,F分别为线段BC,AD,BE的中点,则=( )
    A.B.
    C.D.
    8. 如图,在正方形中,是边上靠近点的三等分点,连接交于点,若,则的值是( )
    A.B.C.D.
    9. 如图,在四边形中,,为边的中点,若,则( )
    A.B.1
    C.D.
    10.已知等边三角形中,是线段的中点,,垂足为是线段的中点,则( )
    A.B.
    C.D.
    11. 已知为内一点,且有,则和的面积之比为( )
    A.B.C.D.
    12. 如图所示,在中,,,,AD为BC边上的高,M为AD的中点,若,则的值为( )
    A.B.C.D.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 如图,在中,,,和相交于点,则向量等于( )
    A.B.
    C.D.
    2. (多选题)设是已知的平面向量,向量,,在同一平面内且两两不共线,其中真命题是( )
    A.给定向量,总存在向量,使;
    B.给定向量和,总存在实数和,使;
    C.给定单位向量和正数,总存在单位向量和实数,使;
    D.若,存在单位向量,和正实数,,使,则.
    3. (多选题)已知是的重心,为的中点,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B.
    C.D.
    4.(多选题)若点O是线段BC外一点,点P是平面上任意一点,且(λ,μ∈R),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若λ+μ=1且λ>0,则点P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
    B.若λ+μ=1且λ<0,则点P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
    C.若λ+μ>1,则点P在△OBC外
    D.若λ+μ<1,则点P在△OBC内
    5. (多选题)如图,A、B分别是射线OM、ON上的点,下列以O为起点的向量中,终点落在阴影区域内的向量是( )
    A.B.
    C.D.
    6.(多选题)在△ABC中,点E,F分别是边BC和AC上的中点,P是AE与BF的交点,则有( )
    A.B.
    C.D.
    7. 在▱ABCD中,E和F分别是边CD和BC的中点,=λ+μ,其中λ,μ∈R,则λ+μ=__________.
    8. 已知与不平行,且,,,若以、为一组基底,则用、可表示为______.
    9. 已知点G为△ABC的重心,过G作直线与AB、AC两边分别交于M、N两点,且=x,=y,求的值为________.
    10. 如图,将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组成一个平面四边形ABCD,若=x+y(x,y∈R),则x+y=_____.
    11. 已知点为的重心,过点的直线与射线,分别交于点,,且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12. 已知为内一点,且满足,延长交于点.若,则_____.
    C 培优拔尖练
    1. 已知P是所在平面外一点,M是PC中点,且,求x,y,z的值.
    2.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OADB中,设向量,,点M、N是对角线AB上的两点,且,试用、表示与.
    3. 如图,在中,点D、E、F分别是边BC、CA、AB上的一个三等分点,求证:.
    4. .已知是线段外一点,若,.
    (1)设点是的重心,证明:;
    (2)设点、是线段的三等分点,、及的重心依次为、、,试用向量、表示;
    (3)如果在线段上有若干个等分点,请你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不必证明)
    说明:第(3)题将根据结论的一般性程度给予不同的评分.
    5. 如图,在中,是边上一点,是线段上一点,且,过点作直线与,分别交于点,.
    (1)用向量,表示.
    (2)试问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6. 如图,在直角梯形中,为上靠近B的三等分点,交于为线段上的一个动点.
    (1)用和表示;
    (2)求;
    (3)设,求的取值范围.
    7. 已知点分别是和的重心,求证:.
    8.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中,已知,,,点在线段上(除两端点),.求点的位置.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意义.
    能正确地运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表示平面内的任意向量.
    了解向量的基底与向量的关系,并能准确选择向量的基底表示向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与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会用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表示平面内的向量,并且选择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基底表示向量.
    相关学案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2 平面向量的运算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sx/tb_c400029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2 平面向量的运算学案</a>,文件包含第03讲平面向量的数乘运算教师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第03讲平面向量的数乘运算学生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2 平面向量的运算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sx/tb_c400029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6.2 平面向量的运算导学案及答案</a>,文件包含第02讲平面向量的加减法运算教师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第02讲平面向量的加减法运算学生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十章 概率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精品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sx/tb_c400031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十章 概率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精品导学案及答案</a>,文件包含第05讲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师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x、第05讲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学生版-高一数学同步精品讲义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