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
    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件。
    (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不能反映“乡土本色”的一项是(3分)(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D.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4.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请结合本文,分析“乡土性”逐渐消失的原因。(4分)
    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二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理解。(6分)
    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蟋蟀声声
    蓝 翎
    ①深秋到,夜渐长,霜愈浓,风更凉。
    ②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
    ③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
    ④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
    ⑤伴着虫声睡去,胜似催眠曲。
    ⑥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
    ⑦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甲)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
    ⑧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梁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了英。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梁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梁,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乙)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
    ⑨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是最恐怖的地方。小朋友在村头上玩,碰上阴天,晚上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或者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头发竖,心发怵,跑回家蒙上被子闭上眼,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地亮。
    ⑩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
    坟里有动静。
    ⑪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
    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
    ⑫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⑬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
    ⑭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却没有“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丙)我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
    ⑮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
    ⑯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丁)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
    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
    (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下》,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将城市的噪音和田园的虫鸣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也为后文做铺垫。
    B.文章借用《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意在写出伴着虫声夜读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C.写坟场睡觉的经历与感受,是为了表明虫声曾为“我”赶走寂寞与恐惧,与前文“虫声胜似催眠曲”呼应。
    D.本文语言自然素朴却不失雅致,句式灵活多变却不显繁杂,感情直白真率且不失热切。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甲)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又引出下文对多灾多难童年的回忆。
    B.句子(乙)将“坟场”喻为“课堂”,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
    C.句子(丙)多个动作描写,写出在游击队消灭鬼子后,“我”昂首挺胸地走向安全的家的坚定与自豪。
    D.句子(丁)中“进入”是“侵略、入侵”之意,有撕开侵略者粉饰之用。
    8.文章围绕“虫声”既写出“我”喜欢秋夜虫声的理由,也借此展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蕴藏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其中一组决定从文章第⑫段切入。作为这组的成员,请你仔细品读这一段,结合文本围绕本段的“自由”这一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淙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需。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沾”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幕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露从,使鼐为记。
    (节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①《游媚笔泉记》是姚鼐随其伯父姚范等游览本乡名胜媚笔泉后写的一篇游记,此文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成进士返里之后。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复西循崖A可二里B连石C若重楼D翼乎临于溪右E或曰F宋李公G麟之“垂云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南水北叫做阳,山北水南叫做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淮阴、汉阳、华阳。
    B.“望晚日照城郭”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中“望”字含义不同。
    C.“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与“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的“侣”用法不同。
    D.就,指完成,选文中的含义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就”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姚鼐用很少的笔墨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有风雪初霁的光辉,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
    B.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风雪交加,描写景致与泰山道上“迷雾冰滑”照应,展现了一派寒冬景象。
    C.《游媚笔泉记》开篇描写桐城西北龙眠山的山势与源出于此的龙溪水势。龙眠山绵亘数百里,但在将平之处,两崖忽合。
    D.《游媚笔泉记》以水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游程。作者所到之处都有龙溪或媚笔泉的水相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
    (2)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4分)
    14.请简要分析《游媚笔泉记》与《登泰山记》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风格上,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截然不同:本词意境阔大雄浑,展现的是家国情怀;而李词则感情婉转缠绵,写的是内心愁苦。
    B.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都以问句作结,本词结语之问感时伤世,无心观赏美景,而李词结语之问则言愁之多,不能概括得尽。
    C.本词“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相似,同有排山倒海、雄浑壮阔之感。
    D.本词“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一句,与苏轼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
    16.本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时的“周郎”,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高》中对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多愁的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的诗句是:“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胆战。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____”的洒脱;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___________”的快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①《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②《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我们写议论文也应该如此,③可以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存在争议的某个说法中开发议论的对象,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启发人们深入思考。
    写议论文,还要有读者意识,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是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④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设想讨论哪些问题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怎样表达更容易让读者信服,这样才能使议论达到预期效果。
    18.文中下划线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的”字,可以删除的一项是(3分)( )
    A.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
    B.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C.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
    D.设想讨论哪些问题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①_,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产生了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② ,使“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景物众多,作者选择了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恋,皆因它们与自己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也都高度暗合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段多处引用,请结合材料分别分析其作用。(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中说“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以上这段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一模试题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三一模试题语文PDF版含答案,共5页。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选科适应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选科适应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长沙长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