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解析版).docx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01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02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03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01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02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文件包含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学会分类整理,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3.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
    4.树立大语文观,扩大阅读范围,提高语文能力;
    5、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有效运用练习,加强应试能力训练;
    7、注重积累,提高解题技巧,将失误减少。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
    1.复习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初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答题方法。
    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梳理
    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实词的考查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几个考点上。虚词考查得少,且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
    (一)文言实词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成语。
    知识点一:通假字
    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知识点二: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
    (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
    (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知识点三: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道”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
    1.“道路”(不得志,独行其道)、“道理”(以咨诹善道)、“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学说”(益慕圣贤之道)、“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等;“故”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所以、因此”(故不为苟得也)、“原因、缘故”(公问其故)、“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温故知新)。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知识点四:词的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挖洞”。另外还有名词用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为名词,表行为特征,作状语,应译为“像狗那样”;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动词用作宾语,应译为“飞奔的马”;形容词用作动词:“非淡泊无明志”中的“明”是形容词用作谓语,应译为“明确,坚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痛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中“美”译为“以……为美”。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知识点五:成语
    成语。有些文言文中还包含着一些沿用至今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学习中应把握它的出处和含义。
    二、文言虚词
    知识点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文言虚词”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夫、焉”等。
    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单独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给出四个选项,且这四个选项中含有共同的虚词,选
    出其中一个与其他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
    (2)偶尔有在句子中空出来虚词,让学生补充填空的题型。
    (3)虚词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翻译时不能丢掉虚词。
    2.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之、其、而、以、于。
    【之】
    1.用作代词
    2.用作助词
    3.用作动词
    【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
    (2)表假设,译作“如果”。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
    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
    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
    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
    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3.通“如”:好像,如同。
    【以】
    1.用作介词。
    (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一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于】
    1.用作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4)因为,由于
    (5)“对,对于”。
    (6)译为“到”
    (7)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备考方略】
    一、文言实词
    1.回归课本,注意积累。
    平时注意积累,熟记背诵书上的注释,重视那些在所学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
    2.翻译文言语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解释词语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句子本身的含义,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一句的意思是“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由此可知“故”解释为“所以”。
    3.组词、换词法。
    古汉语大多数是单音节词,遇到需要解释的字词时,用现代汉语组词,看所组的词放在文言句中是否通顺,如果文意连贯,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意思;如果所组的词放到句中感到别扭,再进行调整,变成合适的近义词,直到准确为止。
    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句中“可”译为“可以”,“以”译为“凭借”。
    4.课内外相互迁移法。
    遇到课外语段中的文言实词,要根据课内学过的词语的知识举一反三,互相比照,辨别异同,以解释课外文段中的实词词义。
    如:“谓之竞渡”一句中的“谓”,由“此之谓大丈夫也”(《富贵不能淫》)一句可知解释为“叫做、称作”。
    理解实词的含义,首先,对教材中通假、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熟稔于心,积累词汇。其次,针对课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1、课内迁移法;2、组词法;3、语境推测法;4、成语联想法。
    1.课内迁移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拓展延伸,大多数的字词为课内所学习掌握的内容。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中“悉”字在《桃花源记》《出师表》中都有出现,《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的“悉”是“都”的意思,将“都”的意思代入“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中,符合语境和选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此处的“悉”也可以理解为“都”。
    2.组词法
    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部分词语可以通过组词来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计日以还”的“计日”可解释为“计算日子”。再如“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中的“行”通过组词法可以解释作“品行”。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这么解释,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
    3.语境推测法
    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有“看”“回头看”的意思,这句表达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对诸葛亮的尊重,只用一个“看”表达不出这种情感,所以应该翻译成“看望、拜访”,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4.成语联想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在作答时可联系相关成语来推断词义。如在解释“河曲智叟无以应”中“叟”的意思时,可联想成语“童叟无欺”,其意思是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指买卖公平。由此可推知“叟”是“老人”的意思。
    5.在具体解答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
    (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
    (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经典例题】
    例:(2022·山东济南·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放下
    B.但微颔之 颔:下巴
    C.尔安敢轻吾射 轻:轻视
    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答案】(1)B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A.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
    B.句意: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颔,点头;
    C.句意: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轻:轻视,看轻;
    D.句意: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打发;
    故选B。
    【举一反三】
    1.(2022·四川内江·中考试题)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尽)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处处志之(记号)
    【答案】(1)D
    【解析】(1)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涉及到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交通”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要”是通假字,同“邀”,邀请;“志”是活用词,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的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故选D。
    2.(2022·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B.则素湍绿潭 湍:急流
    C.良多趣味 良:甚,很D.林寒涧肃 肃:严肃,严厉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
    【答案】(1)D (2)A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D.句意: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寂静、幽静。
    故选D。
    (2)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
    A.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意思是空隙、缺口。
    故选A。
    3.(2022·山东济南·二模)阅读《富贵不能淫》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戒:告诫
    D.威武不能屈 屈:使……屈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往之女家 辍耕之垄上
    C.以顺为正者 以君之力
    D.一怒而诸侯惧 环而攻之
    【答案】(1)C (1)B
    【解析】(1)考查实词的含义。
    C.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表判断的动词,是;
    B.动词,到/动词,到;
    C.介词,把/介词,凭借;
    D.连词,表顺承,可不译/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故选B。
    二、文言虚词
    解答文言虚词关键是要平时注意积累,熟记背诵书上的注释,重视那些在所学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注意归类识记。 此外答题时还可运用以下方法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行者休于树”一句意思是“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由此可以推断“于”解释为“在”。
    2.代入检验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以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最通顺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而”作为连词,有以下几个义项:(1)表并列(2)表转折(3)表修饰(4)表承接(5)表因果。在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一句中,逐个代入理解而的意思,最后可知是表转折。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在“乃不知有汉”一句中,我们知道“乃”解释为“竟然”,那么在句子“乃记之而去”中可以把“竟然”这一义项代入,如果讲不通,再换别的义项。
    4.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出其词性,那意义和用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且焉置土石”一句中,“且”是连词,解释为“况且”。“年且九十”一句中“且”是副词,解释为“将近”。如果根据位置,能推断出词性,那么意义和用法也就知道了。
    5.位置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和指示代词;在句子中间则只能是代词。
    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分析虚词的含义。
    (2)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3)结合语境反复推敲,确定答案。
    【经典例题】
    例:(2022·山东济南·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 皆朝于齐
    B.睨之久而不去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C.徐以杓酌油沥之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杂然而前陈者
    【答案】(2)C
    【解析】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在/介词,向;
    B.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C.均为介词,均译为“用”;
    D.表转折,但是、却/表修饰,不译;
    故选C。
    【举一反三】
    1.(2022·四川内江·中考试题)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真无马邪
    D.闻之,欣然规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答案】((2)A
    【解析】(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
    A.都是“……的样子”;
    B.副词,竟然,居然/判断动词,是;
    C.代词,他/语气词,加强诘问语气;
    D.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
    故选A。
    相关试卷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6 标点符号(讲练):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6 标点符号(讲练),文件包含专题06标点符号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06标点符号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5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讲练):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5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讲练),文件包含专题05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05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4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讲练): 这是一份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4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讲练),文件包含专题04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04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讲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最新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讲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