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八年级上册人教生物教案01
    八年级上册人教生物教案02
    八年级上册人教生物教案03
    还剩9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八年级上册人教生物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人教生物教案,共95页。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标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一、腔肠动物 1、代表生物 淡水:水螅 海水:海葵、水母、海蜇、珊瑚虫 2、水螅的结构:内胚层、外胚层、消化腔、触手、口、芽体 3、腔肠动物的特征:①身体呈辐射状 ②体表有刺细胞 ③有口无肛 二、扁形动物 1、代表生物 独立生活:涡虫 寄生生活:血吸虫、绦虫 2、涡虫的结构:眼点、口、咽、肠 3、扁形动物的特征:①身体呈辐射状 ②背腹扁平 ③有口无肛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2.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从形态结构层面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蛔虫和蚯蚓都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因此可在教学中从生活体验入手,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捕捉并饲养蚯蚓,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蚯蚓;课上通过实例分析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 (1)通过对蛔虫在人体内寄生的实例分析和对标本、图片的观察,归纳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和对剖面图的分析,归纳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征,初步感知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 (3)归纳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对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的比较,初步感知生物是发展和进化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蛔虫的浸制标本、蛔虫生活史的示意图、蛔虫寄生生活的视频,活蚯蚓(体长10 cm左右)、糙纸、棉球、放大镜,多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或图片)及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等资料。 2.学生准备 分组到户外寻找、捕捉并饲养蚯蚓,供课堂使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教学设计思路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 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四节 鱼 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对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 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鱼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目标 1.简述两栖类和爬行类外部形态特征。 2.简述两栖类和爬行类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3.观察青蛙、蜥蜴的外部形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4.归纳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本特征,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5.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1.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本特征。 2.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教学媒体 青蛙、蜥蜴的标本、视频、其他一些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两栖类的外形和结构 二、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外形和结构 四、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第六节 鸟 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举例说明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教材,引入环节即向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鸟,借助“观察与思考”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多种多样的鸟的形态结构是与其功能以及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本节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作出假设,主要运用观察法进行探究,辅以兴趣小组的模拟实验。在实施探究过程中,注意探究的逻辑顺序,由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地进行观察和探究。通过归纳、比较,总结出鸟的主要特征。结合课下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生共同探讨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达成爱鸟护鸟的共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各种鸟(大山雀、猫头鹰、啄木鸟、野鸭、灰喜鹊、麻雀等)的标本;家鸽骨骼标本。 鲜鸡胸肉和鸡腿骨(课前横切,露出截面)。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鸟类的相关视频。 2.学生准备 观察当地常见鸟类并作记录。 分组收集鸟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兴趣小组同学准备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六节 鸟 第七节 哺乳动物 教学目标 1.描述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2.尝试进行哺乳动物的观察。 3.进一步增强对生物体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哺乳动物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加以总结。 教学媒体 家兔,家兔浸制标本、常见家畜的图片、视频等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哺乳动物 一、家兔 二、哺乳动物的特征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说明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运动的本质。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3.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后,精心设计了八个思考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及思考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自我反馈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在这节课里,每个小组都需要汇报讨论结果,老师进行评价打分。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抢答等方式,结合教师的及时评价,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学生屈肘和伸肘动作的照片,关节积木等。 课前小组分工: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以6~8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词论、合作学习等途径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创新分为2个课时(创新上只是分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没有具体课时标题),教案是1个课时 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法设计 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演示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owerpoint 课件,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 宠物观察日记 课时建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节 社会行为创新分为2个课时(创新上只是分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没有具体课时标题),教案是1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地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人类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举例说明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着重从“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出发,分析动物个体的行为活动和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生活环境、其他生物及人类的影响。本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生态系统、食物链、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呈现丰富的录像和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感受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 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4.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 5.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 (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 (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 (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 (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 (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由此导入新课。 2.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方案一:教师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该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导入“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①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同时使用的培养皿(或者试管等)也要进行高温灭菌。 ②培养基经过高温灭菌,一定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③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接种在培养基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再次污染; ④一般要将培养皿放在保持温度恒定的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如果没有培养箱,必须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 方案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怎么样才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菌呢? 引导学生要想肉眼看到细菌,必须培养细菌的菌落。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通过录像观察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提问:(1)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2)什么叫接种? (3)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 (4) 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高温处理? 学生观看完录像后,阅读教材“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回答:(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 (2)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作接种。 (3)配制培养基时必须加入营养物质,是因为细菌和真菌中的绝大多数自己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 (4)配制好的培养基一定要进行高温灭菌的处理,因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基内混有的其他细菌或真菌等杀死,只培养接种的细菌或者真菌,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因素的干扰。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质疑:我们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大量繁殖后的情景将会怎么样呢?由此进入菌落知识的学习。 学习目标二:观察菌落 教师为同学们分发3天前培养的细菌和霉菌菌落(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组培养皿),并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的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回答: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提问:(1)什么是菌落?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描述,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表列如下: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要求学生能够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菌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质疑:菌落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吗? 学生积极思考,先小组内讨论,再班内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总结: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菌落。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其大小和颜色也不相同,以此可以区分细菌或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形态。 学习目标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课前准备: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 2.创设探究情景: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些环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环境中少一些?哪些环境中没有? 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探究状态。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这一节课,你们想探究哪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你能作出哪些假设?你能否自行设计你们的探究方案? 3.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题目: (1)你将选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你将怎样采集细菌和真菌? (2)为什么要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请讨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培养皿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 (4)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 (5)展示并交流你们的探究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提示”部分,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先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合作讨论,讨论设计实验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在制订计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要及时评价和表扬。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总结出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施实验做下铺垫。鼓励学生质疑并补充学生分组设计的具体方案,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4.合作探究,学生实施探究方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采集到细菌或真菌后,一定要将培养皿的盖再盖上,并且尽量地密封。 (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必须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3)接种后的培养皿尽量放在实验室的培养箱内,为了观察和记录的方便,也可自己带回培养,但要放在较温暖的室内。 (4)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什么是菌落? 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2.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3. 实验中,你采集细菌或真菌的过程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学生略作准备,完成老师的提问。 过渡: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各学习小组的同学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推进新课 各学习小组的代表按照抽签顺序,有秩序地发表演讲,展示交流自己的探究报告和探究 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质疑补充。 展示一:我们探究的问题是“手上有没有细菌或真菌”。我们小组准备了两套同样的培养基,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用无菌棉棒轻擦手心,在编号为1号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接着盖上盖;而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没有作任何变动。接着我们把两套培养皿放在同一个培养箱里培养,结果编号为1号的培养皿里长出了许多菌落(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而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没有菌落。这说明我们的手上存在着大量的细菌或真菌,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 展示二:我们选定的环境是厕所和食堂。实验方案是:准备两套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质疑:从实物投影仪展示的实验结果看,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是因为食堂里食物多,营养物质丰富。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展示三: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套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这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展示四:我们探究的问题是“硬币上有没有细菌”。我们准备了两套同样的培养基,将硬币放在编号为1号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了一下,接着盖上盖;而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没有作任何变动。编号为1号的培养皿里长出来许多菌落(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而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没有菌落。 质疑: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为什么没有菌落呢?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回答: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已经没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又一直处于密封状态中,所有没有菌落的形成。 展示五:我们探究的问题是“学校花园里和食堂的冰箱里哪里的菌类多”,我们把一个培养皿放在学校花园的草坪上,另一个放在食堂的冰箱里,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争相预测结果,教师指定一人予以解答:学校花园里的细菌和真菌多,那里潮湿、还有很多落叶作为营养;而冰箱里温度很低,不适合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一般情况下菌类是很少的。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还展示了自己用牛奶、柑橘、米饭做的探究实验。 提问: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通过探究,你认为什么样的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含量较多? 3.根据你的探究活动,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回答:1.细菌和真菌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也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可以说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 2.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里细菌和真菌含量较多。 3.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质疑:氧气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是否也必须需要氧气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除了必需的基本条件如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外,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生活条件,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例如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才能良好地生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熟悉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观察了菌落并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我们还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生活条件的了解,为我们消灭有害细菌,利用有利细菌为人类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许有的同学对细菌和真菌了解太少,往往会“谈菌色变”,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细菌、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有害,而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 2.观察菌落细菌菌落:较小,多呈白色,表面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较大,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呈现出红、褐、绿等不同的颜色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各学习小组推选本组的代表进行班内展示,效果显著。不同的小组展示方式不一样。特别是其中一个小组让同学们预测其实验结果,再和自己的实验相对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这应该是本节的一个亮点。 探究实验和比较归纳充分结合。在从宏观上观察菌落时,引导学生及时地归纳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同学们在展示实验结果时,教师和其他同学不断质疑并加以补充,及时地归纳总结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充分讨论并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安排学生准备探究方案的设计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讨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预测实验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探究方案也就水到渠成,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发现细菌的过程,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依托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形态。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通过技能训练中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出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与课前问题相呼应,将知识深化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 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反映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曲折而艰难 二、细菌的形态:个体小,呈杆状、球状、螺旋状 三、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 四、细菌的营养:大多数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五、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小结: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 1.它个体微小,易扩散; 2.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第三节 真菌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种类。 2.说明真菌的主要结构特征和繁殖方式。 3.说明真菌的结构与其营养方式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 1.真菌的结构特征。 2.真菌的结构特征与营养方式是相适应的。 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节课中,通过比较酵母菌、细菌细胞、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开始,得出真菌细胞的结构特征:细胞有细胞核,无叶绿体。通过观察霉菌和蘑菇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得出多细胞真菌的宏观特征:由菌丝组成,同时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通过对霉菌、蘑菇的生长环境的观察,总结出真菌喜温喜湿,需要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活,并与其没有叶绿体的结构特征相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准备 课前培养霉菌,并购买常见食用蘑菇(或课前收集发霉物品,采集校园周围环境中的蘑菇),在校园中拍摄的真菌和蘑菇及其生长环境的图片、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真菌 1.酵母菌、霉菌、蘑菇的结构: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多细胞种类的细胞连成菌丝。 2.真菌依靠现成有机物生活,喜温喜湿 3.真菌用孢子繁殖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关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学习两方面内容: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总的设计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前收集整理资料,通过课堂展示等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什。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一些图片、实物(丹毒、足癣、水稻稻瘟病、小米瘤黑粉病、小麦叶锈病、地衣、根瘤菌)、视频(人和动物体内的有益菌、细菌战)以及采集地衣的录像、根瘤菌固氮的动画等资料。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创新分为2个课时(创新上只是分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没有具体课时标题),教案是1个课时 第五章 病毒 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 4.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5.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思路 在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病毒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了解层次。本章教学中,除了知识目标达成以外,更应该结合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生物技术发展、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准备发言资料或简单课件便于课上交流。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 二、病毒的结构: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 三、病毒的生活和繁殖:在活细胞内寄生 四、病毒的种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进行分类 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2.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以及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 3.尝试使用一分为二,逐步对比排列的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表解。 教学重难点 1.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2.说出生物分类的依据。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直观感受分类的意义,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玉米、向日葵、油松等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逐渐建构起分类的方法模型,并能够用表解的方式呈现分类的过程,理解植物分类的依据;接着,让学生将初步建构起的分类方法迁移应用到动物分类上,学习用表解的方式对教材中提供的动物素材进行分类,进而建构重要概念——生物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从而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丰富的生物世界》短片;玉米叶和向日葵叶图片,小麦或水稻图片;鲸鲨、鲨鱼和须鲸图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收集玉米和向日葵果实,油松的松果标本;白纸,磁铁或透明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分类的意义 二、如何进行分类 分类依据(特征)分类方式→一分为二 逐步对比排列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第二节 从种到界 教学目标 1.说出从种到界分类的7个等级。 2.阐述各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意识到学习生物分类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身边的生物。 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等级及单位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2.分类的七个等级非常复杂,学生自从学习生物学以来也从未接触过相关内容的知识,所以了解分类等级及单位名称对学生们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策略 在本节的教学安排中,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分类等级单位的具体知识,而只是要求每个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和分类的依据及意义。因此,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利用教材有关马的分类图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建议:1课时 教法建议 生物分类的单位中,种和物种是难点,教学中要以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分类等级单位的具体知识,而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和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邮递员的经历”,来体会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也可以通过小组自学讨论,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从种到界 一、分类的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马的分类等级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和分类的依据和意义。通过模拟“邮递员的经历”,使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了解分类的等级,再通过寻找与马共同特征多的动物,来体会不同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怎样利用这些共同特征来确定分类等级。并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激发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说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物的意识。 5.关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4.基因多样性。 教学设计思路 从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上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很直观,是知识的切入点;基因的多样性是关键,是知识的深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强化了知识的联系。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名词中的“多”字来展开讲解,以我国生物的多样性为主线,在归纳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采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通过分析事例让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内涵,理解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3.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4.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5.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教学重难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章教学时,通过呈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事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归纳和概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人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江豚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新闻;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案例;收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视频。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探究新知 (一)腔肠动物 水螅的基本特征 水螅多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长约1厘米,身体几乎透明,一端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 (辐射对称定义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作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射到猎物或捕食者体内,从而将其麻醉或杀死 了解水螅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无性生殖有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母体,独立生活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常见的腔肠动物 海葵,水母,海蜇, 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 (二)扁形动物 1、涡虫 生活习性 涡虫生活在淡水清澈溪流的石块下面;以水中小动物为食物 外部形态 (1)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体长一般1~1.5厘米; 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2)前端: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 (3)腹面 :颜色浅,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咽,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 (4)涡虫能在物体表面作游泳状的爬行 2、猪带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体长2-8m,700-1000个节片,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有小钩(2排,25-50个)。 人吃了未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后患病 3、华枝睾吸虫 由卵巢、精巢和子宫构成,生殖器官发达,营寄生生活 4、日本血吸虫 危害: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腹水、丧失劳动力,死亡 寄生部位: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 中间宿主:钉螺 感染状态:幼虫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本课小结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水螅的形态点 师:提出问题 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这样的形体结构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水螅怎样捕食水蚤? 推测它如何将水蚤消化?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水螅的繁殖。 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水螅的生殖方式,思考并得出。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指导。 过渡: 刚才我们走进了水螅的生活世界。了解了水螅的形态以及生活。大家知道水螅属于哪种生物类群吗? 对腔肠动物。那你能从水螅身上总结一下线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总结:涡虫的形态特点 师:提出问题 涡虫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 这样的形体结构与运动有什么关系? 涡虫怎样消化食物的?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自学其他扁形动物 过渡:刚才我们走进了扁形动物的生活世界。了解几种扁形动物的形态以及生活。那你能从他们身上总结一下扁形动物的特征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设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渗透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涡虫身体呈两侧对称。渗透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学生自主学习其他扁形动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同学积极主动思考能力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重点内容。以分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总结,让学生养成总结的好习惯。 课堂上已经总结的内容加以整理,是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 新课 展示:蛔虫寄生生活的视频。 提问: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 提问:蛔虫为什么能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蛔虫病又是如何传染的? 观看视频。初步认识蛔虫的外形,蛔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并且是可以传染的。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蛔虫 的外 形特 点 引导学生观察蛔虫的标本(或图片),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提问:蛔虫的身体呈什么形态?雌虫和雄虫有什么区别? 讲解:蛔虫因体形细长,被称为线形动物。它的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 提问:蛔虫的这一特点对它的 寄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归纳:蛔虫不仅具有角质层,同时还能分泌消化酶的抑制剂,防止自身被寄主体内的消化酶侵蚀。  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描述蛔虫的形态特征: 蛔虫身体细长,呈圆柱形。雌虫较大,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面卷曲。 依据人的消化系统具有消化功能,推测角质层具有保护蛔虫、防止蛔虫被小肠中的消化液侵蚀的作用。 进一步形成生物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了解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蛔虫的消化系统特点展示:蛔虫的结构示意图和人的消化系统示意图。 提问:蛔虫的消化管包括哪些器官?与人的消化系统相比,蛔虫的消化管有会么特点? 归纳:蛔虫的消化系统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提问:这一特点与蛔虫摄取的食物有什么关系?识图后得出:蛔虫的消化管包括口、肠、肛门。蛔虫的消化管比人的消化系统简单,为一直管,纵贯全身。 推测:蛔虫摄取人体小肠内经过消化处理过的食糜,其消化系统简单,是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训练学生识图获取信息和推理的能力。 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蛔虫的生殖及与人的关系 展示:蛔虫生殖系统示意图。 提问:交配后,雌虫每天可以产卵约20万粒左右。与消化系统相比,蛔虫的生殖系统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对蛔虫的寄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展示:蛔虫的生活史示意图。雌雄蛔虫在人体的小肠中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大量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 提问:虫卵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的?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病应注意什么?识图分析: 1.蛔虫的生殖器官发达,生殖力强; 2.蛔虫产生大量虫卵,能感染更多的人群,提高蛔虫的生存机会。 识图归纳: 1.蛔虫卵是从人的口进入体内的; 2.预防蛔虫病,应注意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 3.预防蛔虫病还要管理好粪便,粪便需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训练学生识图、获取信息、推理的能力 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认同并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小结蛔虫的特点 提问:通过观察蛔虫的标本,能找到蛔虫的运动器官吗?在刚才的视频中,蛔虫是如何运动的? 引导学生将蛔虫的特点归纳到表格中。分析归纳: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项目特点适应形态结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没有运动器官适宜小肠内的寄生生活,避免受到消化液的侵蚀,只能蠕动生理功能消化管结构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直接消化小肠内的食糜、生殖能力强巩固已学的概念,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展示蛲虫、钩虫、丝虫、小麦线虫、秀丽隐杆线虫等动物标本(或图片)、生活环境等资料。 提问:这些动物与蛔虫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归纳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蚯蚓,总结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 提问: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蛔虫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归纳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 提问: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部和腹部,左侧和右侧? 提问:与蛔虫的运动相比较,蚯蚓身体分节对它的运动有什么意义?用手指来回触摸蚯蚓,你有什么感觉? 分组实验:观察蚯蚓。通过观察,可看到蚯蚓身体有分节现象,前部有环带。 观察、描述:在蚯蚓身体的前部有一个较粗的,分节不明显的环带;进一步认识生物体的两侧对称的体形。 依据已有的经验推测:身体分节,运动比较灵活。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有小的突起且有黏液。 引导学生阐明蚯蚓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观察蚯蚓,总结主要特征  提问:蚯蚓的这些特点与运动有关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1.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保持湿润。 2.观察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 3.实验后,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 提问: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身体粗细长短有什么变化? 归纳:蚯蚓体壁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 提问:蚯蚓的这种运动方式适于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展示:蚯蚓体内无呼吸器官,体壁上有微血管网,据此想一想:蚯蚓体表的黏液有什么功能呢?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归纳总结。 1.蚯蚓的体壁与呼吸 2.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表小突起的着生部位,小突起是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蚯蚓的前端先向前移动,身体伸长变细,前端锚定后,身体缩短变粗,拉动后端向前,逐渐向前移动。 刚毛能够辅助运动,刚毛和肌肉配合,使蚯蚓能在土壤中钻行。 依据经验推测:适于穴居爬行生活。 分析得出:体壁毛细血管里的气体可与溶于体表黏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 填表: 1.体壁黏液与气体交换 2.蚯蚓的主要特点 项目特点适应形态结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有刚毛使运动灵活,适应陆地生活生理功能体壁可分泌黏液,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进行呼吸 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问:蚯蚓穴居在土壤中。那么,蚯蚓如何取食呢?蚯蚓的生活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依据经验归纳: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展示:其他环节动物如沙蚕、蛭等的标本(或图片)、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资料。 提问:与蚯蚓相比较,环节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观察并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环节动物特征的思维能力。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展示:福寿螺的图片,有关外来物种福寿螺入侵的报道。 展示:各种各样的软体动物的图片。 提问: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都属于软体动物。那么,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你知道的软体动物还有哪些? 对学生的陈述暂时不予对与错的评价,进一步提问:乌贼、章鱼等体外不具有硬的贝壳,为什么也属于软体动物?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软体动物的特征。 观看,并初步认识到可食用的一些软体动物也会造成危害。 观察、归纳:许多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具有硬的贝壳。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曾接触过的软体动物。 疑惑,产生求知欲。认识到科学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观察双壳类动物的内部结构 视频展示:双壳类动物(如缢蛏)的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水由哪里出入动物体内。 实验:打开缢蛏(或其他双壳类动物)的贝壳,揭开部分外套膜,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的操作。 组织学生将实物与书中的图片相结合进行观察,并讨论以下问题。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你所观察的动物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呢? 进一步引导学生推理,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和排出食物残渣的呢? 提问:缢蛏的这些主要结构与它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吗?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归纳缢蛏的结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完善表格,共同总结归纳双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认真观察,了解双壳类动物通过肌肉的收缩来辅助运动;水通过入水管和出水管进出动物体内。 明确规范的操作步骤。 以2~4人为小组进行实验和观察,认识相应的内部结构,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依据经验推知贝壳具有保护动物的作用。 2.靠足运动,用鳃呼吸。 推测缢蛏取食、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 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形态结构功能外套膜及 贝壳保护足运动鳃呼吸出水管和入水管食物和气体进出的通道意义:适应水生环境 在学生获取经验性材料的基础上,构建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展示:各类软体动物的图片,重点说明乌贼、章鱼的结构特点。 提问:这些种类的软体动物和双壳类动物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反馈:下列动物中,哪些是软体动物,哪些不是?你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 观察其他种类的软体动物,与双壳类动物进行比较,与教师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察判断,进一步巩固软体动物的概念。 通过归纳,将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由个别到一般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问:你能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举例说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吗? 展示: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相关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归纳。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结合书本内容以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分析软体动物对人类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的相关资料,认同应该辩证地看待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事物。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观察 蝗虫 展示:蝗灾和蝗虫的图片。 提问:蝗虫的体表也比较坚硬,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有哪些特点? 展示:其他几种常见节肢动物的图片(如蜘蛛、蜈蚣、虾、鼠妇、蝉、蟋蟀、蟹等)。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知。 1.蝗虫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2.回忆软体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初步认识节肢动物。 3.比较几种动物的外形,感知节肢动物身体和足都分节,且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认识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特征 组织学生观察一些节肢动物的标本或直接观察课本上“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归纳,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对表格进行横向比较,找出结构特征最相似的动物。 讲解:蝗虫与七星瓢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 提问:昆虫有哪些特征呢? 展示:蝗虫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2.与软体动物相比,蝗虫的运动器官是什么?它的运动方式与蝗虫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3.与软体动物的贝壳相比,蝗虫的外骨骼有什么功能?这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问:昆虫的外骨骼尽管对昆虫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限制了昆虫的生长。昆虫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展示蝉的蜕皮过程(图片或视频,还可以到药店找一些蝉蜕)。 请饲养过家蚕的同学介绍家蚕蜕皮的情况和蜕皮后身体的变化。依据观察的事实,填写表中内容。 认真观察、比较,得出:蝗虫与七星瓢虫的特征最相似。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1.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蝗虫的足分节,既可以支撑身体,又可以跳跃。蝗虫具有两对翅,用翅飞行。 3.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动物体内部的柔软器官,也可以防止蝗虫体内水分的蒸发。以上特点使蝗虫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活动范围更广泛。 部分学生介绍自己饲养家蚕的过程(或介绍棉铃虫等昆虫发育过程,棉铃虫一龄虫、二龄虫等,就是通过蜕皮次数来命名的),从客观实例中更好地理解蜕皮的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述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验认识蝗虫的呼吸 演示实验(或展示录像): 蝗虫的呼吸(见背景资料第10条) 提问:为什么蝗虫的腹部进入水中,则死亡。 讲解:蝗虫的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提问:蝗虫的呼吸方式又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观察推测:这可能与蝗虫的呼吸有关。 分析推理:气体通过细小的气门出入蝗虫体内,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于陆地生活。 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出发,理解蝗虫的呼吸。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的意识。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归纳昆虫的特征创设情境:你认为蝗灾与蝗虫的哪些结构和生理特征有关? 引导学生归纳昆虫的基本特征。依据蝗虫的特点推测: 1.有足和翅,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具有防止水分蒸发的结构,适应陆地生活。 归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具有两对翅;足和触角都分节。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透过具体生物的特征,找出共同特征。 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展示:其他类型的节肢动物图片或标本,如蜘蛛、虾、蜈蚣、马陆等。 提问:它们是昆虫吗? 引导学生将这些动物与昆虫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观察比较:将几种动物的特征与昆虫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它们不具有昆虫的特征,不属于昆虫。 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反馈: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种类多,数量大,生活范围广。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思考并回答。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组织学生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 1.有益的方面(如食用、药用、为植物传粉、生物防治,科研等); 2.有害的方面(传播疾病,给农林业带来的危害等); 3.外来物种(如小龙虾)破坏生态环境等。 训练学生学会从多个途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课后 思考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类群进行比较,按照结构的复杂程度进行排序,想一想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哪种生物可能出现得较早?哪种生物可能出现得较晚?课后结合前面已学过的动物类群进行综合比较,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基础。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主要特征 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常见动物河蚌、蜗牛、乌贼 昆虫、蜘蛛、蜈蚣、虾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天津极地海洋馆的图片,插放淡水鱼和海洋鱼的视频。 引导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的鱼的名称,列举自己知道的鱼的名称,并尝试说小鱼的生活环境、特点及习性。 观看图片和视频。 思考并回答。 利用本土资源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初步展示鱼的多样性,引出本节课题。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回顾前面学过的几类动物。 展示:鲫鱼的骨骼标本,指导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列举几种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并进行比较。 让学生尝试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推测脊柱的功能。 观察鲫鱼骨骼标本中的脊柱和脊椎骨。说出几种有脊柱和无脊柱的动物名称。 思考并回答。  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直观教具进行比较,明确脊椎动物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鱼类的主要特征提问: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如果我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有哪些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强调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 活动一: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 1.指导学生分小组观察鲫鱼,提示观察方法(由表及里)。 出示观察提纲: ①鲫鱼的身体分成哪几部分? ②鲫鱼的外形响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分析、讨论。 小组合作,依据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鱼适于水中生 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明确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鱼适应水生环境的特征。 通过学案导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有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鱼类的主要特征 ③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感觉体表特点,这些特点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④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 ⑤结合教构20页鱼的结构标注图,填写各鱼鳍名称。 ⑥鲫鱼的运动是只靠鳍就能完成吗?鲫鱼哪些部位的肌肉最发达,还有哪些结构与运动有关?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适时补充。活的形态特征,并完成学案。 交流自主观察的结果,尝试概述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特征。 目的地进行观察,教给学生一种观察与学习的方法。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总结:鲫鱼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遇到的阻力。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上有黏液。鱼的脊柱能支撑整个身体,它的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对运动起着重要作用。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活动二:探究鱼的呼吸 指导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提问: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 请学生协助完成演示实验:用吸管把蔬菜汁慢慢滴在住口前约1cm处,指导学生观察蔬菜汁流入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并提示学生思考其意义。 提问: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播放视频:取甲、乙两只大烧杯,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在两只烧杯中各滴入数滴BTB溶液,使溶液呈蓝色。取一条小鱼放入甲烧杯中。20~30min后,观察甲、乙两烧杯颜色的变化。在甲烧杯中,由于小鱼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使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而乙烧杯中无颜色变化。 提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适于水中呼吸? 展示:鲫鱼鳃的结构图。 观察提纲: ①鳃的主要部分鳃丝,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为什么既多又细? ②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给予学生提示。 提问: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分组观察,并说出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 观察,对现象进行分析,说明水从鱼口流入后,是从鳃盖后缘流出的。猜测可能与呼吸有关。 观看视频,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问答: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回答学案中的问题。 观察鳃丝的结构,完成提纲任务。 观察毛笔在水小和出水的状态,体会鳃丝在水中增大接触面积的特点。  用蔬菜汁替代墨水,既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又对鱼无害,有利于渗透爱护动物的情感。 通过视频、观察实物,先提供具体事实,再引导学生从形象到抽象,认识鱼的呼吸器官,建构鱼用鳃呼吸这一重要概念。 采用模拟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鳃丝的特点。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鱼类的主要特征总结:正是因为鳃具有这样的结构,鱼才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讨论,尝试描述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总结:鲫鱼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为,溶解氧较多的水→口→鳃丝中的毛细血管→含氧少含二氧化碳多的水通过鳃盖后缘排到环境中。活动三:总结鱼的主要特征 引导学生归纳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请学生判断“章鱼”、“鱿鱼”,这些名称里带有“鱼”字的动物,是否是鱼? 归纳并说明鱼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判断,巩固所学知识。 将实验观察得到的结论系统化,归纳鱼的主要特征。 提问:实验结束后,我们应怎样处理鲫鱼? 引出“课外实践”活动,建议每小组饲养1至2条观赏鱼。 思考回答。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一周后展示交流心得。 引导学生形成爱护动物的意识,达成情感目标。 师生总结、构建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示: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引导学生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指导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我国常见鱼类、本地区常见鱼类。 由“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引出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鱼类资源现状的资料。 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分析鱼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的主要原因。 展示:我国在保护渔业资源上的做法,引导学生谈感想。 观看。联系生活,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个小组分别对我国多种多样的淡水鱼、海水鱼、观赏鱼进行展示交流。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我国鱼类资源现状的认识。 认识保护鱼类资源的迫切性,了解合理开发利用鱼类资源的具体做法。通过鱼的吉祥寓意引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对我国鱼类多样性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保护鱼类资源迫在眉睫。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出示练习题,检测、反馈所学知识。思考并总结。 完成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身边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本的“身边事”进行引入。也可以首先调查哪位学生家里养过蝌蚪和青蛙,请他们描述一下蝌蚪和青蛙的生活,进而引入对蝌蚪和青蛙的生活进行探究的主题。回忆蝌蚪和青蛙的生活有关的资料,引发探究的兴趣。探究竟本节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以观察青蛙为主,带出两栖类的基本特征。后一部分是通过蜥蜴的外部形态特征。总结爬行类的基本特征。 (一)首先组织学生按照实验小组观察青蛙的外形,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并体会青蛙体表的黏滑特点,安排学生讨论两栖类在外形和结构特点上是怎样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观察青蛙的外形,认识青蛙各部分结构。(二)组织学生观察蜥蜴的外部形态特征。总结爬行类的基本特征。 为了引导学生观察蜥蜴的外部形态特征。安排学生讨论蜥蜴在外形和结构特点上是怎样适应陆地生活的。观察蜥蜴的外部形态特征。归纳总结爬行类的基本特征。(三)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的两栖类的标本、实物和图片等。并组织学生列举本地存在的两栖类动物,完成两栖类的特征总结。 (四)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的爬行类的标本、实物和图片等。并组织学生列举本地存在的爬行类动物,进而归纳总结爬行类的基本特征。认识青蛙以外的其他水产动物,并观察它们的外形。 认识蜥蜴以外的其他水产动物,并观察它们的外形。大家谈本部分知识在“探究竟”过程中已经基本讨论过了,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对“两栖类在外形和结构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进行整理即可。 (参考:1.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为保护色。 2.皮肤:裸露,分泌黏液,游泳时减少阻力;皮肤内有丰富的血管,可辅助呼吸,这是对陆上生活的适应。3.头部:呈三角形,可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头部有口、鼻孔、眼、鼓膜等发达的感觉器官,是对陆是复杂环境的适应。四肢:后脚强大,前脚短小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呼吸系统看:青蛙有肺,能从空气中吸收氧气,皮肤湿润,在水中有陆地均可呼吸。)综合“探究竟”中得到的结论,总结两栖类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知识链本部分有五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两栖类的外部形态,二是两栖类的特征,三是爬行类的外部形态,四爬行类的特征。五是我国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多样性。其中,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已经加以总结,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对比多种多样的鱼类得出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实际用本部分内容,教师可安排学生阅读自学,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如何防止水污染进行讨论。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视频,展示多种多样的鸟,在悠扬婉转的鸟鸣声和充满生机的画面中,引入新课。 感受多姿多彩的鸟类世界,说出自己了解的鸟类知识。利用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入本节课题。多种多样的鸟请学生列举日常观察到的或自己熟悉的鸟类。 观察与思考:比较不同鸟的形态结构上的异同。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多种鸟喙、鸟足的图片分发给各组,分组讨论,完成思考题。 (1)说出鸟喙、鸟足的形态特征,说出鸟的食性和生活环境。 (2)分析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之间的关系,鸟足的特征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3)这些鸟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共同特点?说出多种鸟的名称,并简要介绍。 认真观察,将不同鸟的鸟喙、鸟足的特征及食性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填入教材“观察与思考”的表格中。初步归纳鸟在外部形态上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交流丰富鸟类知识。 初步认知鸟的多样性。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鸟的主要特征1.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对学生的回答归纳整理:分别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作出假设:鸟的体形、羽毛、肌肉、骨骼等与飞行相适应。 锻炼学生依据经验作出假设的能力。  探究l:鸟的外部形态 指导学生结合图片、视频,对鸟的标本、羽毛等实物逐一观察、分析,完成思考题。 (1)鸟的体形有什么特点,这与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鸟飞行时头、颈、躯干、尾、翼、爪的位置和形态。 进一步质疑:什么是流线型?为什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展示:流线型的形状及其受阻力情况图解。 (2)鸟的翼是由什么结构演变来的?翼有哪些特点与飞行相适应? 播放鸟飞行的视频,指导学生观察两翼的形态,翼上羽毛的排列方式以及羽毛的形态。 进一步探究:请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空气如何通过两翼”的模拟实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纸带的变化。 模拟实验如下: 取一条宽5cm,长25cm左右的纸带,将约5cm长的纸带夹入书中,余下部分悬垂,然后举起书本,悬垂纸带位于口的下方,用力吹动纸带上方空气。 提问:什么力使得纸带飘起来,你能据此解释飞行时鸟翼抬升向上的力是如何形成的吗? 认真观察鸟飞行时的姿态,在对鸟的头、颈、躯干、尾等的姿态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出鸟的体形呈流线型。 总结流线型与空气阻力的关系,分析归纳:流线型的体形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观察鸟翼,与其他动物前肢比较,得出鸟的前肢变成翼。 学生讨论并回答:翼宽阔呈扇形,扇动空气可获得飞行的动力。正羽呈桨形,羽轴硬,羽片呈平面,彼此重叠排列。 学生观察到悬垂的纸带飘起来。 兴趣小组同学提示:气流流动的速度越快,产生的压力越小。其他学生分析、推理,得出:鸟翼上方气流快,压力小,下方压力大,鸟翼获得向上的升力。 以观察为探究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记录的习惯。 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师生共同总结鸟适于飞行的外部形态特点 (1)流线型体形; (2)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鸟的主要特征探究2:鸟的肌肉、骨骼 指导学生观察鸟愈合的头骨、口中有无牙齿、鸡腿骨横切面、鸡胸肉等相关图片和实物,完成思考题。 (1)鸟的胸肌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发达程度如何?观察胸肌的着生部位并模仿飞翔动作,联想胸肌与飞行的关系。 (2)将胸骨的特点与下面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能作出怎样的推测? (3)观察鸡腿骨横切面,腿骨内部是否充满骨髓? (4)鸟的骨骼有哪些特点? 观察鸟的骨骼标本,得出鸟的头骨愈合,口中无牙齿。 (1)结合教材图片及实物得出:鸟的胸肌发达。 (2)在鸟的骨骼模型上,指出胸骨和龙骨突的位置,明确胸肌附着其上,胸肌的收缩舒张牵动两翼运动。 (3)观察到鸡腿骨内的骨髓少,骨内部中空。 (4)总结得出鸟的骨骼轻、薄、坚固。  培养学生通过模型、实物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师生共同总结鸟适于飞行的内部结构特点: (1)骨骼轻、薄、坚固,有的骨内部中空; (2)胸肌发达,附着于胸骨,胸骨卜有突起。 2.鸟的其他特征 提问:鸟的飞行需要大量能量,能量从哪里来,食物中的能量需要哪些系统的配合才能释放出来? 播放猛禽捕食视频,请学生观察捕食的过程。请学生谈谈有没有鸟粪落在身上或车上的经历。家鸽、麻雀总在不停地找食吃,会不会增加体重影响飞行?鸟类的排便情况怎样?消化能力如何? 播放鸟呼吸时气体进出肺和气囊的动画,指导学生观察教构“鸟体内的气囊”图文,请学生在图中用箭头标注出鸟吸气、呼气时气体在肺和气囊(以靠近尾部的两气囊为例)中的流动方向。 提问: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运送需要哪个系统参与? 展示:几种鸟与人心搏次数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数据。联系学过的人体各系统的知识,思考鸟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特点。 观看视频,联系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视觉敏锐利于捕食,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观看视频和教材图文,绘出气体在肺和气囊中的流动途径。归纳总结:鸟具有气囊,可帮助呼吸。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循环系统。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鸟心跳频率高,运输营养物质和氧的功能强。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建立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鸟的主要特征心脏心搏次数/min人72鸽135-244金丝雀514蜂鸟615讲解:鸟的体温高而恒定,如家鸽的体温在42℃左右。 讲述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 提问:体温恒定有什么意义?(教师从恒温对新陈代谢的影响等方面加以补充)。 提问:鸟如何繁殖后代? 认真倾听、理解概念。 讨论得出:恒温增强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扩大了分布范围。 回答:通过产卵繁殖后代。  通过概念讲述,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总结鸟的主要特征 再次展示:各种各样鸟的图片和视频。 请学生总结鸟具有的特征。归纳得出鸟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概念。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问:假如自然界中没有鸟类,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结合课前收集的鸟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促进爱鸟护鸟情感的形成。小结反馈1.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2.习题检测、反馈。梳理、总结。 完成习题,巩固所学。总结归纳所学内容,及时巩固。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身边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家畜,然后,提问学生:“我们列举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动物是不是家畜的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进而引入对家兔的观察。列举常见的家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起探究的兴趣。探究竟(一)教师安排学生分成实验小组,以组为单位对家兔进行观察,并量取家兔的体温,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将间隔时间适当缩小。 (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家兔的内脏浸制标本,并引导学生对照课本的图片进行观察,认识内脏的各部分,教师着重讲一下膈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明白膈是由肌肉组成的,它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作用的完成有关。并说明膈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按照课本的“探究竟”对家兔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得到的结论。 观察家兔的内脏浸制标本,认识家兔内脏的基本结构。大家谈本部分的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第一个问题需要在总结“探究竟”结论的基础上得出答案。第二个问题则可以根据日常常识加以列举。 (参考:家兔身体被毛,四肢发达,前肢短小,后肢强大,善于跳跃,行动迅速适于在陆地上奔跑。而家鸽身体呈纺锤形,全身除喙和足以外,其他部分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适于飞行生活。)针对课本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认识家兔与家鸽的形态特征和身体结构的区别,并进一步理解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观点。知识链本部分首先给出了家畜的定义,在教学时可以与引入实体的问题进行呼应,给出答案“家畜是指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哺乳动物。”是判断哺乳动物的依据。 然后介绍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由于探究竟的过程没有涉及足够多的观察,因此并不能总结出完整的哺乳动物的特征,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补充。 在探究竟的最后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这在“大家谈”中,已基本涉及,因此不必强调。在教师的讲解下认识家畜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实际用本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的“实际用”,认识家畜的形成和家畜的价值。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境 引入 展示:各种动物运动的图片。 “动物”从名称上体现了人们对它的最初的认识——能“动”。但动物的运动是如何实现的呢? 播放视频: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狐猴的运动。 提问:运动是通过身体的哪个系统实现的?思考并回答。由动物名称中的“动”出发,用一段动物运动的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每个小组布置以下思考讨论题。 1.运动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结合关节积木,讲解关节的结构组成。 3.人体有哪些骨和关节?它们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鸡翅的解剖,回答第4和第5个问题) 4.肌肉由哪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肌肉有什么特性,它是如何附着在骨上的? 6.进行屈肘、伸肘的动作,感受肌肉发生的变化。 7.运动还与运动系统以外的哪些系统有关? 8.列表比较其他动物的运动特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思考讨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以哺乳动物为例,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和本质1.运动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引导学生回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提问: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组成运动系统的器官。 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一块肌肉也是一个器官。因为它们都是由结缔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等多种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讲解:骨和骨骼的区别。 人体骨骼是指206块骨连接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有不活动的连接,如颅骨之间的连接;有半活动的连接,如脊柱中脊椎骨之间的连接;有活动的连接,如四肢的关节。 提问:关节是不是器官? 回答:器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开始思考,逐步得出运动系统的结构组成。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以哺乳动物为例,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和本质 2.结合关节积木,讲解关节的结构组成。 布置学生观察“关节积木”。 提问:“关节积木”中球形的结构代表什么?凹进去的地方代表什么? 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关节结构。 观察“关节积木”,思考并认识关节的结构。 在教师板图的基础上,写出对应的结构。 运用实物模型,将抽象的结构形象化。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3.人体有哪些骨和关节?它们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图片,认识相应的关节,并进行关节活动。 提问:人体的四肢有哪些主要的骨?请把它们的名称和位置说出来。 讲解:股骨是人体最长的骨,支持股骨的关节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膝关节在我们走路的时候是如何运动的。 播放视频:膝关节的运动。 认识关节名称,进行相应的关节活动。 回答并展示。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的关节,掌握关节的名称。 学生通过课本哺乳动物的骨骼图片,说出主要的骨的名称。  4.肌肉由哪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肌肉有什么特性,它是如何附着在骨上的? 解剖鸡翅,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肌肉由肌腹和肌腱组成,肌腹在中央,呈肉红色,肌腱分布在两端,呈乳白色,使肌肉绕过关节附着在不同的骨肌肉可以收缩和舒张。 6.进行屈肘、伸肘的动作,感受肌肉发生的变化。 讲解:肌肉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如果关节上只有一组肌肉的话,完成动作是困难的。 请学牛进行屈肘、伸肘的动作,谈谈感受。 总结:运动来自于肌肉的收缩,每个动作的产生总是至少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完成的。 根据教师的安排,两个小组作为代表,解剖一个完整鸡翅,向其他学生展示。 学生观察认识肌肉的结构特点。 展示这两个动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充分认识肌肉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以哺乳动物为例,认识运动系统的组成和本质7.运动还与运动系统外哪些系统有关? 引导学生描述狐猴的跳跃产生的过程,虽然运动主要是运动系统完成的,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运动系统和其他系统是怎样发生联系的呢? 讲解:神经系统起控制和协调作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为运动提供能量(可结合以前所学的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功能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系统在动物运动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认识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 神经系统发出信号→肌肉收缩→骨围绕关节运动  结合学生长跑、课间操等运动经验,使学生了解运动除了依靠运动系统外,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协调配合。 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结构化。 其他动物的运动8.列表比较其他动物的运动特点。 动物运动 方式运动器官特点运动 能力蜗牛缓慢爬行肉质足较弱蚯蚓缓慢蠕动只有肌肉, 没有骨骼较弱蝗虫跳跃、飞 行有肌肉和外骨骼,三对 足和两对翅强家鸽飞行胸肌发达, 长骨中空强尝试列出其他动物的运动特点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并回答问题。 将课本相关内容用列表的形式总结,便于学生掌握。 总结 提升 在对比各种动物运动特点后,引导学生:发现动物运动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总结运动对生存的意义。  回答:运动能使动物更好地趋利避害,有利于生存。  思考运动对于生存的意义,也为后面的动物行为的教学做铺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 如果你养过小猫、小狗等宠物,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它们不用你教,就会吃东西、睡觉;但是要想让它们学会到规定的地方去大便,那可就费劲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问题: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 (引导学生思考)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innate behavior);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learned behavior)。 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问题: 上面描述的动物行为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 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对比分析资料3和资料4。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总结: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复习总结:布置预习下一节课。 布置作业: 教后记: 第二课时: 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动物的行为已有更深刻的理解。 下面提供两个探究动物行为的方案,你可以选择一个进行探究。也可以选取自己更感兴趣的动物,另定探究的课题和计划。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相互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提示阅读。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问题: 你在饲养菜青虫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阻止菜青虫产卵是防治菜青虫危害的好办法。怎样才能阻止雌雄菜粉蝶交配呢?解决这个问题,是否还需要对菜粉蝶的行为做进一步探究?有兴趣的话,建议你查阅有关资料,做进一步探究。 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相互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问题: 跟同学交流这项探究的过程、结果和结论。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你对家养的小动物进行学习行为的训练吗?它们有哪些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小组观察讨论。 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 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 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2、资料3与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义。   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尝试回答问题 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尝试回答问题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 首领的特权。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 小结: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 布置探究: 蚂蚁的通讯。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观察图片,说出首领。 回答划分的依据。 思考回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联系原有知识举例。 分组讨论总结 明确探究问题。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的“拴羊而牧”漫画,引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首领有何特权? 人类用动作、语言文字通过电话、网络交流信息。而动物为很好地合作怎样交流信息呢? 提示:什么样的动物群体生活? 提示:认真阅读教材,分工合作。在树林、土壤干燥的地方可找到蚂蚁。组织教学 探究蚂蚁的通讯 表达交流: 拓展探究: 了解动物行为习惯的意义。 小结:明确目标 阅读回答 各小组成员分别说出本组探究的情况: 1、探究的问题: 2、作出的假设: 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遇到的问题: 5、得出的结论: 通过探究产生疑问。 引起兴趣,课后进一步探究。 阅读教材41页,回答问题。 认识到群体合作的意义,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检查各小组探究情况 什么叫通讯?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蚂蚁通讯的课后探究,下面请各小组成员分别说出本组探究的情况,要求毎人说一项,最后组长总结。 组织分析讨论探究中遇到的问题。 教者引导,产生新的探究问题。如:蚂蚁更喜欢吃什么?等。 指导阅读,提出问题。 对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优秀表现给以鼓励评价。 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情境 播放人类肆意捕杀藏羚羊的视频。 提问:如果人类为了一己私利而捕杀了所有的动物,这个地球将会怎样?观看视频,思考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有些动物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危害,比如“麻雀吃稻谷”、“狼吃羊”,我们能不能因此对它们大量捕杀呢?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出示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资料1和2,要求学生写出资料中的食物链。 食物链1:农作物 麻雀 蝗虫 食物链2:草 牛、羊 狼 野兔 提问:为什么有关专家呼吁要保护麻雀?如果大量捕杀狼,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分析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消长关系,并总结出生态平衡的定义。 阅读教材,分析资料,写出食物链。 分析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消长关系,得出结论: 1.人类不能肆意捕杀某一动物,否则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不能无限制增长,因为会受到生存空间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用以解决新问题。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回顾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示图片: 小组讨论: 1.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2.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得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 3.生态系统中有怎样的物质循环?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画出物质循环图。 总结: 虽然植物被细菌、真菌分解后,分解产物也能回到环境中,但植物经过动物的取食,在动物体内分解得更快,分解产物回到环境中的速度也就越快,因而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复习,回答。 回顾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识。 小组讨论得出: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获得了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产生了CO2、无机盐等简单的无机物,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也可经分解者分解后释放出CO2和无机盐等,被植物利用。w W w.xK b 1. c o m 引导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将结果通过图示直观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播放有关动物传粉的视频。 展示鬼针草、苍耳的果实等图片。 总结动物在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方面的作用。  欣赏视频和图片,感受动物在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方面的作用。 总结提升提问:学完本章后,你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有了怎样的认识? 提问:你知道动物在科学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吗?思考、交流并回答:动物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它们。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的资料。 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的作用。类别大小形态特点颜色细菌菌落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多呈白色真菌菌落菌落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呈现出红色、褐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 提问: (1)装在矿泉水瓶里的这些食物都存放了3天,若打开瓶盖,你会闻到什么气味? (2)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发臭? (3)这些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根据生活常识回答问题(学生都知道打开矿泉水瓶盖会闻到臭味;少数学生知道是细菌引起食物发臭;但很少学生知道这些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采用二个有梯度层次关系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食物发臭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细菌的发现资料l:利用PPT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重点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彼得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 教师进而提出当时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被故事深深吸引,随教师一同探索细菌的发现过程。 利用紧张的讲故事式的开场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汁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细菌从哪里来”的欲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细菌的发现资料2:19世纪时,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例如,煮沸过的肉汤会自然长出细菌,使肉汤变质。 结论:这些微生物必定是自然地在这液体中发生的。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资料中的很接近:放久的食物确实是会腐烂发臭。 资料3:介绍巴斯德经典的鹅颈瓶实验。指出巴斯德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来揭示真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同时,简单介绍巴氏消毒法。 反思: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你学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巴斯德的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 细菌的大小问题:表面干净的图钉,真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吗? 利用PPT播放显微镜下不同放大倍数的钉子“面貌”图片:随着放大倍数由33倍、100倍、200倍、500倍、1 000倍、15 000倍、30 000倍,直至扩大到70 000倍,起初“干净”的钉子也随之“面目全非”。观看PPT,感受细菌的大小。(大多数学生应该知道细菌很小,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到底多小,多数同学可能并不清楚) 通过肉眼下“干净”钉子与电镜下“肮脏”钉子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让学上在惊诧中走近细菌,进一步感知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PPT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小组代表走上讲台,指图作答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自主学习,探索交流。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PPT展小细菌、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细菌与动物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细菌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 (3)根据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不同推测,它们在营养方式上是否不同呢?对照细菌结构示意图,依次说出各部分名称。 合作交流后,回答: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 细菌的生殖故事:国王和棋手对决,协议输方向赢方提供大米:数量如下:第一个棋盘格放一粒大米,第二个棋盘格放两粒大米,依此类推,后一个棋盘格的数量足前一个棋盘格的两倍,让学生计算最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多少? 引出:细菌的分裂生殖方式就如上述故事。 各小组探究:假设食物及空间充足,细菌分裂生殖、若每20min分裂一次,21h分裂63次,理论上产生多少个细菌? 视频展示:芽孢的形成。学生讨论计算方法,并且根据这个算法,得出惊人的数字,感受细菌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 认识到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并不是生殖细胞,因为它本身并没有个体数量的增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认识细菌的繁殖特点。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小结 根据以上学习的细菌内容,大家来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广泛? 思考、回答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通过问题将本节课有关细菌的知识点串起来,深化对上节课细菌分布广泛的特点的认识。拓展与应用再次向学生展示课前展示过的用废旧矿泉水瓶装的食物,让学生回答课前的三个问题,并且拓展应用,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归纳食物保鲜的方法。回顾课前的问题,思考当前的问题,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回答。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 展示图片:利用密封容器自行酿葡萄酒的装置图。 提问:将葡萄压碎后封存,过一段时间可以酿制出葡萄酒。这个过程与哪种生物确有关呢? 酵母菌是一种真菌。今天我们来谈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真菌。回答:酵母苗。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消除对于真菌的陌生感。真菌细胞的特征展示:酵母菌、细菌细胞、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提问: (1)酵母菌与细菌细胞有什么不同? (2)酵母菌与植物细胞又有什么不同? 真菌由于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属于真核生物。回答:与植物细胞相比,酵母菌无叶绿体。与细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获得对于酵母菌的特征的认识。真菌苗体的特征酿酒的酵母菌,市场上出售的蘑菇,使食品发霉的霉菌,这二类生物乍看形态差异巨大,为何都被归为真菌? (将课前培养的常见种类的霉菌以及冬菇等常见食用菌发给学生) 请大家仔细观察,思考: (1)为何广东方言将物品发霉现象称为“发毛”? (2)用手撕开蘑菇,观察它的断面。它是由绒毛状物体组成的吗? 这些“毛”称为菌丝。如果用显微镜观察菌丝(展示霉菌菌丝显微结构图),会发现它由许多细胞首尾连接而成。细胞里有细胞核,但无叶绿体。所以,霉菌和蘑菇都属于多细胞的真菌。它们的细胞结构特征与酵母菌一样。思考并汇报观察结果:霉菌看起来是一些白色的绒毛,蘑菇也是由绒毛组成的。通过实物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真菌的共同特征。真菌的营养方式 真菌没有叶绿体.是如何获得有机物维持生活的呢? 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 1.酵母菌可以分解多种粮食、水果中的糖类,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根霉或毛霉菌在豆腐上生长,可以制作出且腐乳、毛豆腐等食品。 3.木耳生长在腐朽的枯木上;竹荪生长在竹林的落叶堆中;草菇是从枯草堆上长出来的;冬虫夏草是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身体里长出来的。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真菌获取有机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真菌会以这样的方式获取有机物呢? 汇报分析结果:真菌是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的。这是由于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的缘故。  通过事实性的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真菌的营养方式,并联系真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将两者联系起来。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真菌的繁殖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告诉我们,生物是不能自然发生的。那么真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请看下面的资料。 1.(视频)校园草地上的马勃菌,大小像网球一样的,成熟后里面充满了灰色的粉末,轻轻一碰便成为“烟雾”飞散出来。 2.将市售的新鲜香菇剪去菌柄,将菌盖扣在培养皿上,外面再罩上烧杯。第二天可以看到菌盖下出现了一个由白色粉末组成的印痕。 将这些粉末和“印痕”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是真菌用来繁殖的细胞,称为孢子。 展示:已产生孢子的霉菌实物。 霉菌也是用抱子繁殖的。在霉菌生长的后期,原本山色的菌丝会出现黑、绿、黄等不同的颜色,就是因为产生了孢子的缘故。青霉就是以具孢子颜色命名的。不同种类的霉菌,孢子着生在菌丝上的形态也不同。青霉孢子着生的菌丝呈扫帚型,曲霉的呈放射型。 观察。 观察。 通过孢子飞散的视频,蘑菇孢子印实物,以及霉菌孢子的实物,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种类的真菌的繁殖方式。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真菌。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日常生活中,在什么条件下物品容易发霉?为什么? 2.如何避免物品发霉? 回答:1.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富含有机物的物品容易发霉。 2.将物品在低温、干燥处密封保存,不接触真菌的孢子,就能避免发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情境引入展示:一个礼品包装盒,里面装着一个变质的梨,请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说说梨变质的原因。观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过渡:长时间放置的梨会发霉、腐烂。各小组同学通过收集整理资料,还注意到哪些类似现象呢? 各小组展示交流。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提问: (1)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 (2)细菌利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9)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 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 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 本训练的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比较分析,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素,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各小组展示。 观看大屏幕。然后讨论老师给出的3个问题,并问答。 (1)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3)细菌和真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阅读“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作汇录,然后派代表汇报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认识到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 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 请学生分小组展示从不同途径获取的确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并以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 教师用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加以补充归纳。 质疑:我们能否利用细菌的和真菌治疗疾病呢?(列举“抗生素”及其副作用。) 细菌和真菌能给动植物带来危害,我们能否利用它们来防治病虫害呢?指导学生阅读课后“以菌治虫”,渗透STS教育。 各小组展示收集整理的资料。 展示收集的抗生素说明书。 阅读资料,认同“以菌治虫”的优势:安全、环保。  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利分析评价能力。 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动植物共生过渡: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它们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除了寄生而外,有的细菌和真菌还能与动物或植物共生在一起,形成共生关系。 指导学生看书,找出关键词。 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地衣和豆科植物的根瘤。 提问:豆科植物的根瘤在农业生产上有何意义?(练习第1题) 展示:与动物共生的一些例子(如兔子通过吃自己的粪便补充肠道菌)。展示收集到的地衣和豆科植物的根瘤。 播放采集地衣的录像,结合录像介绍地衣的生活环境和特征。 回答:提高土壤肥力,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通过学生采集、呈现、讲解地衣和豆科植物的根瘤,获得关于共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章 节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题目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即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它使学生知道了我们平时吃的很多东西以及它们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节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但接触的都是它们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因此,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本课时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发酵实验、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为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2、学生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5班,属于初二年级的中等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方面有点欠缺,课外知识也不够丰富。但是,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能够和老师配合,可以通过师生互助,不断的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品保存方面的作用。 难点:甜酒和泡菜的制作原理,生活中不同食品保存方法的选择。二、教学目标 1.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及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3.通过做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让学生体验知识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分组查阅、整理资料,有助于他们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亲自动手制作发酵实验、制作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学汇报结果,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整个过程都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四、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新授课型、小组讨论与探究五、教学媒体选择   老师: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准备的面包。   学生:自制的演示发酵实验装置、自制的甜酒、自制的泡菜、自制的酸奶以及与其相配的PowerPoint课件;食品保存方法的PowerPoint课件六、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图(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2、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通过回忆细菌和真菌的危害,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绝对的有害而无利呢? 2.  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和生活经验,说一说他们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呢? 对学生回答做总结,导入新课。(板书题目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倾听问题,齐声否定。 回答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作用:如可以酿酒、制造食品、制药、净化污水、利用它们进行冶金等。过渡句:正如刚才同学所说,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板书) 1.提问:利用他们制作食品时,主要根据什么原理呢? 2.对学生的暗示给予表扬,肯定食品的制作与发酵有关。 (一)演示发酵实验(板书) 1.询问各组“发酵实验”的完成情况。 2.选一组作代表到前边展示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3.结合实验,提出问题:        根据你们的推测,气球内充的是哪种气体?        这种气体是怎么产生的? 4.肯定同学的回答,讲述酵母菌体内有多种酶,能够将糖类分解成葡萄糖,在无氧的条件下,会发生下面的反应,(出示Flash,其中一种生成物是未知的,)让同学描述反应过程。 5.请同学打开气球闻一闻,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6.用课件展示发酵原理反应式: 7. 询问各组实验都成功了吗? 引导同学分析实验失败原因,同时对勇于承认失败的同学提出表扬,并激励其他同学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8.提出问题:同学知道利用发酵原理可以制造哪些食品吗? 9.出示面包,提出问题:          老师带来了利用酵母菌制作的面包,他们很松软,里边有很多小孔,为什么?   吃一口面包没有酒的味道,这又是为什么?(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 马上联想到课前做的发酵实验,有些同学举起了发酵实验装置向老师暗示。 各组组长举起装置示意,表示课下已完成了“发酵实验”。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 小组讨论、回答          气球里充的是二氧化碳。          酵母菌分解糖时产生的。 观看、思索、回答 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一种物质。 打开,闻有酒味,肯定产生的另一种物质是酒精。 观看,记忆。 如有未成功的组,他们讲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其他组同学帮助分析原因。 利用乳酸菌可以制酸奶和泡菜,利用酒曲制酒,利用多种霉菌制酱油,利用酵母菌制面包和馒头。 学以致用:          制作馒头或面包时,酵母菌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松软。 面团中所含的酒精在蒸烤过程中挥发了,所以没有酒味。过渡句:我国南方有着悠久的自制甜酒的历史,甜酒的制作依据的就是发酵的原理。 (二)制作甜酒(板书) 课前,第二小组已经为我们精心制作了味美醇香的甜酒,下面请他们组给我们介绍一下。 1.让一个同学品尝,提出问题: 甜酒真的是甜的吗?为什么? 2.  总结,我们制作甜酒用的是酒曲,酒曲的主要成分是真菌中的一种曲霉,它能将淀粉分解成糖,所以味道是甜的。 教育:其他同学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尽你的一份孝心,给家人制作出美味的甜酒。不过要记得提醒家人,饮酒过量对身体是有害的,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喝酒。 用PowerPoint展示制作甜酒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并出示课下自制的甜酒,邀请其他同学课下来品尝。 品尝,思索,回答 甜酒真的是甜的,推测可能是酒曲将糯米分解成了糖,所以是甜的。 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害,不应该。过渡句:甜酒固然好喝,再加上泡菜不是更好呢? (三)制作泡菜(板书) 第三小组已经为我们准备了泡菜,大家一起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1.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泡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吗?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一圈水来封口,而且经常在凹陷处加水呢? 3. 评价、鼓励。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泡菜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示课下自制的泡菜,邀请同学课下品尝泡菜。 回答:利用乳酸菌将蔬菜中的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乳酸,因此,泡菜酸溜溜的。 制泡菜利用的是细菌中的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将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乳酸。过渡句:第四小组也是利用乳酸菌制作了一份食品。 (四)制作酸奶(板书) 请第四组的代表上前展示。 1. 提问:为什么要将鲜奶煮沸呢?  2. 提问:根据甜酒、泡菜和酸奶的制作,请同学总结,人类在把细菌和真菌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时,应该给他们提供怎样的条件呢?用PowerPoint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出示课下自制的酸奶,邀请同学课下来品尝。 是为了消毒,以免其他的细菌和真菌使酸奶腐败。 小组讨论、思索、回答 适宜的温度、现成的有机物、潮湿的环境。过渡句:我们平时吃的食品中有机物含量丰富,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大量细菌和真菌在其中生长繁殖使食物腐败,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板书) 要想使食物不腐败,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呢?第五小组同学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出了多种保存食物的方法,请欢迎他们介绍一下。 1、提出问题:这些方法最终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2、建议:加防腐剂的目的是将食物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但是近年来,科学家证实,一些防腐剂对人类健康有害,因此,我们尽量少食含防腐剂的东西,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看包装说明,尽可能选择安全食品。 3.请同学讨论P73的观察与思考 4.用课件出示食品(名称及对应图片)和保存方法 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通过收集资料总结的各种保存食物的方法。 有些方法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有些方法将细菌和真菌杀死。 听讲,并将老师的话铭记在心,使其在生活中具有指导作用。 小组讨论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 将各种食品和对应的保存方法用线连起来。情感升华 请同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感受。谈感受,主要体现出合作、探究的快感,同时体验到了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产生热爱生物学科的热情。课下作业 用课件出示作业从甜酒、泡菜和酸奶中选取其中一种,做给家人吃,算是我们对家人的回报。3、板书设计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1.  演示发酵实验 2.  制作米酒 3.  制作泡菜 4.  制作酸奶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请学生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近期暴发的流感情况的调查报告。 [提问] 引起流感的元凶是什么? [展示资料] 说明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提问] 除流感外,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关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学生思考并回答:流感病毒。 学生思考并回答:感冒、艾滋病、肝炎等。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病毒的发现请学生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病毒的发现过程的调查报告,结合教材上的内容,给其他同学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现场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和提问。 之后,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认真聆听,思考并提出问题。 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并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病毒的大小 请学生阅读教材“想—想,议一议”的素构。 [提问] 1.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有什么不同? 2.根据病毒与细胞在形态大小上的差异,你能推测出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吗? 若学生回答不出第二个问题,教师可给予提示:真核细胞内具有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还有细胞核,病毒的大小能够容纳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  [回答] 1.病毒比细胞小得多。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病毒可能不具有细胞结构。 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病毒的结构 [展示] 呈现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 [提问]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为什么还属于生物呢?观察图片,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 回顾生物的基本特征,展开联想,病毒能生活和繁殖,所以属于生物。 培养学生分析图片、总结归纳的能力。 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提问] 病毒结构如此简单,它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呢? [播放动画] 播放动画、展示图片,介绍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  展开联想,理解病毒独特的生活方式——在活细胞内寄生。 观看动画,描述病毒繁殖过程。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语言描述的能力。 病毒的种类 [展示] 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提问:病毒千姿百态,如何给它们分类?引出分类的依据。 简单介绍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了解不同病毒的形态,观察讨论,认识病毒的种类。  初步了解生物分类。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阅读教材91—92页内容,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病毒的危害性和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阅读、思考。  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总结  假如让你用几句话给小学生讲—讲什么是病毒,你应该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去介绍? 教师完善板书。回答问题 梳理、归纳。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 大气逐渐冷了,如果你想通过网购给自己买一件合适的棉服,怎样才能快速便捷地找到你想要的棉服呢? (针对农村学生,可创设到菜市场买菜情境,引入新课。) [总结] 根据你想要的棉衣的“特征”进行比较和选择,很容易就买到所需的商品。 [提问] 网站对各种商品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播放《丰富的生物世界》短片) [提问] 生物圈中的生物种类比网站上的商品种类多得多,是不是也有必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分类有什么意义? (板书:分类的意义) [提问] 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可以分为几大类? [过渡] 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对生物进行分类吗,怎样进行呢?让我们以—些常见的生物为例,做一个小小的生物分类学家吧! (板书:如何进行分类) [回答] 进入购物网站,搜索“棉衣”,然后从搜索结果中选择;在“服装”类别中选择“男装”或“女装”,然后再选择“上衣”,接着选择“棉衣”,然后根据棉衣的“品牌”、“款式”、“厚薄”、”颜色”等进行比较选择。 [回答] 分类可以方便顾客高效快捷地找到想要的商品,同时也有利于对同类商品进行比较。 [回答] 有必要对生物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 [回答] 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给生活带来了便捷。 将网站对商品的“分类”,与生物的“分类”类比,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类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提问] 请大家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玉米和向日葵“种子”,要提醒的是,你们拿出来的,实际上是果实而不是种子。看看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异同? (展示玉米叶和向日葵叶片图片) [提问] 除了种子中子叶的区别.玉米和向日葵还有什么区别吗? 观察玉米和向日葵的果实 [回答] 玉米和向日葵种子外都有果皮,但玉米种子的子叶只有一片,而向日葵种子的子叶有两片。 [回答] 玉米的叶脉基本上平行排列,向日葵的叶脉呈网状。 通过观察并比较植物形态结构特征的异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出示油松松果标本) [提问] 油松与玉米和向日葵相比有什么异同呢? 讲解玉米、葵花子为什么是果实。 [讲解结构图的表示方法] 将玉米和向日葵不同的特征并列,将它们相同的特征放在并列的不同特征上方,用线按顺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简单的结构图。 [引导] 通过对比六种常见植物的特征,建构出较为复杂的结构图。 [提问] (1)有种子的植物分为哪些类群?无种子的植物分为哪些类群? (2)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如何排列? (3)玉米属于哪个植物类群? (展示小麦或水稻的图片) [提问] (1)这两种植物属于哪个植物类群?你是怎么判断的? (2)对植物分类时主要考虑了哪些特征? [引导] 植物的这些特征就是我们分类的依据。 (板书: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 [小结] 对植物进行分类,需要观察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处或不同处。运用二歧分类法(即一分为二,逐步对比排列)进行表解。(观察油松松果标本) [回答] 三种植物都有种子、但油松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 [活动] 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结构图,开展示交流制作的简单结构图; [活动] 学生尝试制作能区分六种常见植物的结构图,完成教材97页问题。 学生展示制作的结构图。 [回答] (1)有种子的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还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无种子的植物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2)藻类柏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玉米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 [回答] (1)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利用结构图,发现小麦(或水稻)与玉米的特征最相似,可以迅速将其归类。 (2)综合考虑了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等方面的形态结构特征。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利用结构图进行植物分类”的能力训练目标,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结构图的理解,实现“尝试进行植物分类”的知识目标,突破重难点。 实现让学生掌握“形态结构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的教学目标。 小结为“尝试对动物分类”做铺垫。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 [过渡] 我们了解了千姿百态的植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那么动物又是如何分类的呢? (展示动物图片:鲸鲨、鲨鱼与须鲸) [提问] 鲸鲨到底该与鱼分为一类,还是与鲸分为一类? [待学生疑惑不解时讲述] 鲸用肺呼吸,并且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而鲸鲨和鱼一样,用鳃呼吸,无哺乳行为。 [提问] (1)刚才在区分鲸鲨、鲸和鱼时考虑了哪些特征? (2)这些特征是哪方面的特征? [引导] 对动物进行分类时,除考虑形态 结构特征,还需考虑生理功能的特征。 (板书:生理功能) [引导] 对学生填写的分类结构图进行点评,教师尤其要注意发现和运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提问] 对细菌和真菌又该如何分类呢?  [观察质疑] 从形态上看,鲸鲨与鱼和鲸有相似之处,怎么区分它们呢? [回答] (1)呼吸方式,哺育后代的方式。 (2)是生理功能方面的特征。 [分组活动] 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教材99页问题,采用和植物分类时类似的一分为二,逐步对比排列的方式,对十种动物进行分类,合作完成分类结构图。展示交流动物分类结构图并讨论相关问题。 [回答] 细菌和真菌也能根据其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进行分类。设置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实现让学生掌握将“生理功能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的教学目标。 突破本课重点、难点。利用结构图.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 帮助学生完整理解“生物根据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进行分类”的概念。 总结练习  [提问] (1)通过尝试对一些植物和动物进行分类,你试着总结一下分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2)想一想,蝙蝠会飞,但在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类而不是鸟类,请说出理由。  [回答] (1)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利用一分为二,再继续对比,分步排列的力式进行分类。 (2)蝙蝠没有羽毛,胎生、哺乳,不产卵等。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的能力。 拓展提升 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生物的哪些特征进行分类,请同学们收集分类学的资料,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查阅关于生物分类的资料。 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拓展知识。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5分钟复习巩固引导学生做习题进行复习巩固做练习5 分钟引言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 为了科学地将生物分类,人为地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不同的分类等级。 板书:第二节 从种到界。 分类的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同学思考,并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某城市、某区、某中学,某班。20 分钟 马的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看看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 每匹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所有的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种是最小的分类等级。斑马、驴和犀牛这三种动物哪一种与马的共同特征最多呢? 斑马与马虽然相像,却属于不同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驴和犀牛,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呢? 犀牛和马的也有共同特征。同学们知道: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马的蹄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犀牛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羊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同属于奇蹄目。 再给他们找找伙伴啊,提供更多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找与上面几种动物有共同特征的动物。 刚才列举的这五个纲的动物都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请大家摸摸自己的脊柱,是不是都是由一个一个的脊椎骨组成的?但是还有些低等的动物,它们也有像我们的脊柱一样的轴,但不是骨头样的,它们的轴就叫脊索。所以我们把有脊索和脊柱的动物都归入有轴的脊索动物门。除了脊索动物门的动物外,其他动物都没有脊索或者脊柱,它们又分为环节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等,像蜗牛就属于软体动物门。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斑马与马的共同特征最多,但斑马与马相比,除了有白黑相间条纹以外,身形、头、尾巴都不同,而且斑马生活在非洲。所以它们虽然长得很相像,却属于不同物种。 驴和马的共同特征更多一些,同归一个科:马科。 认识奇蹄目和偶蹄目。 根据老师提供的几种动物图片,找到和马、斑马、驴和犀牛有共同特征的动物。 发现:蝙蝠、狗、虎、兔、羊和马等都是胎生哺乳的,属于哺乳纲。 而鸟类被覆羽毛,卵生,恒温归入鸟纲;蛇没有毛,有干燥的鳞片、卵生、体温不恒定归入爬行纲;蛙的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归入两栖纲;鱼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归入鱼纲。  15 分钟 总结及练习 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板书:二、马的分类等级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 进一步提出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 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练习:找到梅花鹿的分类等级。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生物分类的单位有哪些?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什么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马有野马和家马之分,家马还有多个品种,那么它们都同属一个物种吗?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理解? 植物标牌上除了植物的名称,上面还写了分类单位中的哪一个等级? 同种中的生物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近,还是同界中的生物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近? 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在你所学的范围内,生物可以分为哪几界?你是怎样把这几个界分开的? 你能说出你学过的动物中有哪些门吗? 列举你所学过的动物分类中的纲的名称。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进行总结。 思考并回答: 1、界这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种这个等级中的共同特征最多。即分类单位越小,里面的动物共同特征越多。 2、分类单位越大里面的动物种类越多。 练习找到梅花鹿的分类等级。 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 (1)“生物的多样性”这个名词侧重于哪个字? (2)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的“多”呢?“多”的意义何在呢? 播放多媒体:游弋的鱼群、打闹的狗、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狮子、悠然的乌龟、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荒漠等。 [提问] (1)从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多少种生物?多少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2)同—种生物有没有不同的类型? (3)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样的生物? [归纳总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回答] (1)“多”字。 (2)种类多,三个层次,“多”是指生物的种类、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面的多样性。 观察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通过分析“多”字,指出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纠正学生先前概念中认为生物多样性只是种类多样性的片面认识。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过渡]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刚才看到的只是生物大千世界中的几个片段、上物到底有多少种,很难确切地统计出来,但目前已知的种类就足以说明生物的种类是极其丰富多样的。 [资料分析]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构107页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并讨论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相关问题。  利用教材中的3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小结]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是动物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日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特别是裸子植物最为丰富,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 [想一想] 我国三北防护林早期采用的树种大多数是单一的杨树,饱受星天牛肆虐之苦,为什么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林容易发生严重的虫害呢? [小结]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 [回答] 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的种类越丰富,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就越强。  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基因的多样性 [设问] 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展示图片] 展示花、鱼、猫等不同生物种类以及狗的不同类型的多张图片 [提问] (1)生物种类之间差异巨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同一种生物,为什么也会有差异? [总结] 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生物的各种特征主要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提问] 既然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而我国又是生物种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那么我国基因多样性的特点是什么? [资料] 美国科学家引进我国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大豆生产业。 [回答]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的,内在因素是基因。 [回答] (1)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 (2)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完全相同。 [回答] 我国也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有很多的家养动物、栽培植物,也有很多的野生动植物、这些组成了丰富的基因库。 通过一系列图片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学生更易理解基因多样性的含义及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 利用上一个知识内容,点拨学生思考。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基因的多样性  [提问] (1)我国的这种野生大豆有什么优点?是什么物质决定了它具有这种优点? (2)通过搜集资料,你能说出我国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的例子吗? (3)基因多样性有什么意义? [资料] 动物同饲养的华南虎产下的两只小华南虎眼睛是瞎的,科学家认为这是近亲繁殖的结果,你认为这与基因多样性有什么关系? [小结]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某种生物个体数目的减少直接影响基因的多样性,而基因的多样性对物种延续有着重要意义。  [回答] (1)我国野生大豆的优点是能抗萎黄病;因为我国大豆具有抗萎黄病的基因。 (2)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等。 (3)基因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回答] 因为近亲繁殖,双亲可能携带相同的致病基因,会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子代,使子代患上遗传性疾病。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使学生明白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体会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并形成保护基因多样性的意识。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过渡] 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系统。 [展示我国生态系统图片] 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结] 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生物与不同的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观察图片,思考作答:有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城市等生态系统。  认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识图观察能力。 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试一试] 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通过下列资料尝试总结—下。资料1:古时,山西森林广袤,气候宜人,鸟兽繁多,后来由于人们滥伐森林,过度开采煤矿资源,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大量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 资料2:麻雀曾经被定为四害之一。1958年在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中,共 “消灭”麻雀2.1亿只。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有些地方人行道两侧的树木叶子几乎全部被害虫吃光。 分析资料,总结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如果基因多样性降低,就会影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同时.如果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种类多样性与基因多样性都将受到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概述三个层次的关系,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 总结 拓展 延伸 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事例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请大家课后收集资料,下节课讨论交流。  积极思考,收集资料。  课后延伸,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江豚) [提问] (1)认识这段视频中的动物吗? (2)看到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组图。讲述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 [提问] 看子这段新闻,你又有什么感觉? 观看并辨认。 [回答] (1)江豚。 (2)愉快、兴奋。 [回答] 惋惜、难过。 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提问] (1)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如果这样的事件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 其实,不仅是江豚,从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这使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案例? 补充案例:近年来灭绝的动物及灭绝时间。 [提问] 你们觉得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小结]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答] (1)这些江豚可能是因为饥饿、中毒、受伤、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走向灭绝。 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多物种会从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词论、交流并回答] 人类的捕杀;过度利用和开发;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以教师提供的江豚的案例为点,以教材提供的和学生所了解的丰富素材为面,强化学生对于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铺垫。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过渡]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来10-15年功能性灭绝。 [提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江豚呢?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陈述、修正、补充和归纳。 [案例] 我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龙、王朗、喇叭河等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追问] (1)在保护大熊猫和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案例中,你觉得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脉的保护为例,分析一下,要保护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叫能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引导。 [追问] 人与生物圈其他生物能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案例] 安徽铜陵江豚自然保护区,人与江豚的和谐共处。 [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提问]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对学生的观点做鼓励性评价,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 阅读教材113~114页资料,讨论、交流。 [回答] 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种质库等措施,可以对江豚等濒危生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回答] (1)关键在于保护了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小结] 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活动,很可能挤占或破坏其他生物的上存环境。由于人类的生活也要依赖于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与生物圈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学生交流。 [回答] 不购买、食用珍稀动物及具制品;购物时选择环保袋;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做好废弃的作业本、草稿纸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护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归纳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护大熊猫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保护生物栖息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人类要力争与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堂 总结 [播放视频] 两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姚明保护鲨鱼的公益广告等。 请学生谈感受。 [结语] 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心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学生观看、感悟; 通过两组公益广告.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热情。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