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版)01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版)02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版)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及答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法指导:
    1.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同桌交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
    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
    2.对比论证。
    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二、预习任务
    (一)基础梳理
    1.初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的字词句。
    2.处理旁批,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二)同桌互探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预习检测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答案:1.丁肇中 物理学家 诺贝尔 2.《礼记》《大学》《礼记》《大学》《论语》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zhà ) 袖手旁观( xiù ) 不知所措( cuò ) 彷徨( páng )( huáng)
    4.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
    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根据意思写词语。
    (1)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格物致知 )
    (2)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 清谈 )
    (3)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 抽象 )
    (4)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袖手旁观 )
    (5)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一帆风顺 )
    6.《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2段)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最末段)
    7.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8.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由“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引出“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点。
    2.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案示例:(1)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3)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划分结构层次
    1.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
    (2)论据可分为_____ 、 _____。
    (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_____ 、______ 、____ 、 _____ 。
    2.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结构。
    答案示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根据本文的行文结构,划分层次。
    四分法: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三分法:
    第一部分(1段):中国学生要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物。
    第二部分(2-12段):阐明道理。
    第三部分(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
    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⑧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
    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
    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5.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循路识斯真”。请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示例:作者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答案示例: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答案示例: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3."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示例:“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文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已成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之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答案示例: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7.这个目的和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答案示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8.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答案示例: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
    9.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证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提示: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10.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案示例:“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是获得新知的惟一途径。
    11.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2.第8段举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3.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4.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答案示例:“这个文化背景”指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15.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答案示例: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答案示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示例:
    ①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可观的探索。
    ②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
    18.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答案示例: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四、深入探究
    1.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三:
    (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1)作者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举了自己由于受传统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的事例,证明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有“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
    3.课文第11段中,“一些”、“大都”、“往往”、“常常”这些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4.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答案示例: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五、聚焦论证方法
    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答案示例:
    ①第2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②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③第4自然段:举例论证。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④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列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⑤第11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从反面论证科学实验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⑥第12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缺少科学实验精神给学习带来的困难,再次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⑦正反对比论证:第3、4自然段(但是);第7自然段(只能……不是……);第8自然段(不是……而是……);第9自然段(不是……它需要……是要有……)。一系列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六、拓展延伸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或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答案示例:示例一:“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为证实实验效果,经常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先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示例二:两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一锅一锅地冶炼着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应突出“注重实验或实践”这一要点)
    2.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
    3.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格言名句: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 误。—— 狄德罗
    七、练习设计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④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⑤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⑥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老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语段所要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得的。
    2. 第①自然段在语段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观点,总领下文。
    3. 作者说:“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其原因有三点:
    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②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③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的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4. 作者说“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
    中国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5. 语段第⑥自然段说“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其中的“这方面”是指: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考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6. 语段第⑥自然段联系个人的经历进行论证,目的是为了说明:
    实验的重要性。
    7. 读完语段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请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关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固定格式,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1 《庄子》二则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1 《庄子》二则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yōng ,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教师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