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1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2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3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共43页。

    第二单元 学贵知疑


      本单元是以“提问”为主题的阅读策略单元,精心编排了四篇不同文体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旨在让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都能够主动提问。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按照梯度和层次逐步推进教学,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并鼓励学生多提问,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进行课文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对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则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理解。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文
    一个豆荚里的
    五粒豆
    这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讲述了豆荚裂开后,里面的五粒豌豆的不同命运。尤其是最小的一粒,它落在窗台的缝隙中,生根、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了生的希望。故事赞扬了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能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
    2课时
    夜间飞行的秘密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体会运用科学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创造的过程;能从多角度提问。
    2课时
    呼风唤雨的世纪
    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能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通过提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
    2课时
    蝴蝶的家
    作者想象下雨时蝴蝶无处藏身,从而担忧不已,让我们体会到他对弱小生命的关爱。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能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
    1课时
    习作
    小小“动物园”
    观察家人,看看他(她)与哪种动物比较像,哪些地方像,用一段话写一写。
    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特点;能修改习作,体验表达的乐趣。
    2课时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培养阅读时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能区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体会排比句和设问句的表达效果;明白求学要善于提问,并积累这方面的名言。
    2课时
    识字加油站
    认识形声字,能区分形旁和声旁。
    词句段运用
    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认识设问句,注意问号的用法。
    日积月累
    积累关于疑问的名句。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认识本课“豌、按、僵”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舒”等14个生字。
    2.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猜谜底。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不仅能拓宽我们的思维,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请同学们看看PPT中给出的谜语,跟老师一起读读——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宝。谁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学生答:豌豆)
    2.出示豌豆花和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总结学生的表现,引出新课。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知道吗?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写过几粒小豌豆,在他的笔下,豌豆们不仅有思想,有行动,其中的一粒还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在这些小豌豆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随安徒生一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
    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明确:“五粒豆”是本文的主角,以此为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创作情况。
    安徒生(1805—1875) 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其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边读边做记号,画出生字新词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没有读懂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说说识记生字的办法。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
    识字方法:“枪”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来理解;“豌、恐、愉”等是形声字,可以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来理解;“按、僵、探”等字,可以请学生做相应的动作,从而把握其音、义。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如部首归类、量词归类、近反义词归类等。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确生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示范书写生字,并指导学生书写。
    (4)学生进行生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提示:可采用情境体验法或寻找近义词法理解词义。
    (2)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提示:结合词典义,联系实际中可能出现“僵硬”的场景进行想象。
    (3)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提示:借助造句想象情境,加深理解。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B.小豌豆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第一粒: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第二粒: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飞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
    C.最后一粒豌豆生长的环境怎样?(长满了青苔的裂缝,环境艰苦。)
    D.最后一粒豌豆带给生病的小女孩怎样的变化?(豌豆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小女孩的病渐渐好起来。)
    E.从几粒豌豆的不同态度和命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对他人要有爱心,不能无所作为。)
    提示: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结合文中重要句子概括回答。
    F.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豆荚成熟了,里面的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打算和愿望,落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到_____,结果______;有的落到_____,结果______;有的落到_____,结果______;只有那个落到_____的那粒豌豆,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受到鼓舞,______,渐渐地好起来了。作者通过几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合作与交流。
    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指名学生说出每一层次的大意,并说说划分依据。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豆荚成熟后,五粒豆被一个男孩当作玩具枪的子弹,在射出去之前各自憧憬未来。
    第二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第五粒豆落在窗子下面一个长满了青苔的狭小缝隙里,顽强地生根、长叶、开花,使病床上的小女孩备受鼓舞。
    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先简述其余四粒豆的命运,然后写小女孩伴随着豌豆花的盛开,拥有了健康和快乐。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理想可大可小,不同的理想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怀抱着不同的理想出发了。这些理想能实现吗?它们又将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随五粒小豌豆去广阔世界体验一番。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句,并与同桌相互说说感受。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
    2.感受第五粒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3.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敬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指导小结。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认识了五粒小豌豆,它们有理想,有想法。被小男孩的玩具枪射出去后,它们会有怎样不同的经历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它们一起去广阔的世界中游历一番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结合学生汇报内容,教师主导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从中可见它们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
    提示:从对话入手,引导学生在提取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性格。
    (2)“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豌豆说。(这是对最后那粒豌豆的什么描写?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它怎样的心理?)
    明确:这两处是对最后一粒豌豆的语言描写。“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从这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粒豌豆对一切都不介意,随遇而安,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3)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这两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豌豆们将它们生活的小天地认为是“整个世界”,这说明了什么?对下文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组句子抓住“绿”和“黄”,从颜色的角度进行了描写。“绿”表明豆荚和豌豆还在生长;“黄”表明豆荚即将成熟,为下文豌豆们离开豆荚这个局限的小世界,去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中体验生活做铺垫。
    4.立足学生汇报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串联课文第二部分知识点。
    (1)“啊!”她说,“我的天,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是怎么钻进这个缝隙里去的?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从母亲的话中可以感受到她怎样的心情?她后来做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的病又是怎么好起来的?细读课文,完
    成下面的表格。
    小豌豆的生长过程
    小姑娘的变化
    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住下
    身体非常虚弱,整天在家躺着
    小豌豆生根,长出了小叶子
    心里真高兴,感觉自己好了一些
    小豌豆沿着绳子猛劲儿长
    心情愉快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
    小豌豆开出一朵紫色的豌豆花
    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眼睛发着亮光,快乐地微笑
      5.联系前文,学生自学课文第三部分,教师做好总结、拓展工作。
      (1)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这里对小姑娘的描写表现出她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说这一天像“一个节日”?)
    明确:对开花的豌豆的喜爱。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2)对比这五粒豌豆的经历,哪一粒最值得称赞?为什么?
    提示:从五粒豌豆在文中所占的篇幅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他是对第五粒豆持赞美态度的。
    6.回味品读课文,生发感悟,和大家分享。
    小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严肃也很深刻的命题,没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只要对他人有所贡献,尽己之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三、内容延伸,学有所获
    过渡:再渺小的人,只要有心,也可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就像最后的那粒豌豆。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从别处听过这样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地讨论一下。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相似的事情,以及自己当时的想法。
    生1:大街上的环卫工人,不顾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清扫街道,让我们的城市干净、美观,使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应该真诚地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生2:我们虽是小学生,也像最后一粒豌豆一样很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将来也可以为祖国做贡献。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对本课的主题已经有了深刻的领悟,并且能够反思己身,非常不错!帮助他人,自己的生命之花也会灿烂绽放。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争做爱心小使者吧!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是安徒生一篇颇有影响的童话故事,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故事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自不同的命运,尤其是最小的那粒,它在不经意间鼓舞了一位小女孩,使她顽强地战胜了病魔。故事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让他们随着故事的发展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对故事内容的解读,先让学生弄清故事中的五粒豌豆不同的愿望和理想,以及最小的那粒豌豆是如何影响生病的小女孩的;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读、想象读、分角色读中探究,从而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借助音乐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真实有效地给予学生朗读的空间,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致。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我设置了“拓展阅读”和“内容延伸”这两个板块。“拓展阅读”中的文章是当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通过理解文章,以及与课文对比阅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思想上能得到提升。“内容延伸”是在课文基础上的适当发散,重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理解课文主旨。
    当然,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一、解读语句不够透彻,对课文的挖掘不够深入;二、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时不够大胆,限制了他们的思路;三、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不够,没有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这几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不断改正、完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他们的学习更有效率。
    6 夜间飞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重难点)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难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1.认识本课“蝙、蝠、即”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科”等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生学的基本知识。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牵引出本课的描写重点之一——蝙蝠。
    导语:同学们,说到夜间飞行的事物,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答:猫头鹰、夜莺、夜蛾、蝙蝠……)对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蝙蝠”这种动物有关。其实,大家还忽略了一个会在夜间飞行的事物,就是飞机。我们在夜晚的天空,有时会看到两个亮点一闪一闪地移动,那就是飞机在夜航。
    2.板书课题,巧设疑问。
    过渡:课文的标题是“夜间飞行的秘密”,夜间飞行的是蝙蝠和飞机,可它们的“秘密”是什么呢?这就有待同学们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了。
    3.相机介绍蝙蝠和雷达的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科学家们从_____得到启示,发明了_______,使能够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词。
    3.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生字的读音。
      识字方法:“横、系”是多音字,可以通过查字典辨别读音;“蝙、蝠、蚊、绳、蝇、荧、屏”等字,可以通过实物图来识记;“横、竖、驾、驶”等字,可以通过摆放书本、桌椅或做相关的动作来理解;“即、证、锐”等字,可以通过
    区分形近字来识记。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顺,示范书写重点生字,指导学生书写。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疑难的词语和句子。
    2.同桌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点词语。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提示:结合词的不同义项来分辨。
    (2)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
    提示:通过形象的图片进行对比,感知词语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与思考:
    A.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人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这件事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B.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嘴和耳朵;三次实验。)
    C.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D.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行?(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而定位。)
    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
    E.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______。能发出_______,_______接收到,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_______,从而使飞机夜航更加安全。
    (2)小组合作与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A.给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
    B.梳理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讲述科学家通过三次科学实验,终于揭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揭示飞机安全夜航的答案。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我们知道,即使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也能安全、平稳地飞行,这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人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雷达又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效地指挥飞机避开障碍物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探究一番。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重点语句,了解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2.概括分析科学家所做的几次实验,把握科学家从中得到的启示。
    3.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
    4.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念词语,学生默写,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
    2.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经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知道人们给飞机装上雷达,使之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这是受到蝙蝠的启发。那么这一启发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究一下。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3.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
    (1)紧扣第1~2自然段,研究以下问题。
      A.本文的开篇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开头没有涉及蝙蝠,也没有提到雷达,而是描述飞机夜航的情况。这样写既可以激发读者探究飞机、蝙蝠、雷达三者关系的好奇心,同时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而形象的描述性语言也使课文更生动。
    B.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提示:分析这两句话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对于读了句子后产生的疑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以鼓励。
    (2)反复阅读第3~7自然段,探讨以下问题(该部分为课文重点)。
      A.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关联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能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再写一句话吗?)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句中运用的关联词语,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写句子,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事理上要能说得通。
    B.为了揭示蝙蝠夜行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一次的发现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实验
    次数
    方法
    结果
    证明
    第一次
    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明确:科学家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做了三次实验:蒙上眼睛飞、塞上耳朵飞、封住嘴飞。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第一次一根绳子也没碰着,后两次到处乱撞。得出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C.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比较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第二个句子用“反复”“终于”这两个词表现出科学家工作的艰辛。
    D.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几句话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画出蝙蝠夜行的示意图吗?)
    示意图示例:

    (3)仔细研读第8自然段,探究以下问题。
      给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蝙蝠夜行的启发,那么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有哪些
    相似之处呢?
      明确: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这样驾驶员就能从荧光屏上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雷达的荧光屏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相当于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通过荧光屏接收信息就像蝙蝠用耳朵接收信息。
    三、拓展延伸,学有所获
    1.引导学生了解仿生学,启示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仿生学现象。
    明确:人们研究生物某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由此产生的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
    2.出示仿生学中的各项成就,请学生谈感想。
    生1:从这些图片中我感受到科学的神奇,科学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生2: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我们要善于向生物界索取灵感,开阔眼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3.指名学生说说他想利用仿生学发明什么,这种东西有什么功能。
    示例:螳螂能够迅速、准确地捕捉猎物,利用这一特点,我想发明一种螳螂杀虫机器人。它有一对巨大的、可以扫描的眼睛,把它放在田间、果园里,当害虫出现时,它会以闪电般的速度飞来,一钳就能夹死虫子,而后把虫子处理一下,变成肥料。
    4.简要评价学生的设想,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5.教师简单总结,加强学生对仿生学造福人类的认识。
    小结:同学们,仿生学其实就是一门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学科,科学家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你们也从自然界的某些事物身上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就是仿生学的应用。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让人与自然更和谐、更美好。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一个个问题的启发下更加深入地去探究。教师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在合作中探究文本,找出问题的答案,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然后再相机点拨,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这样学生头脑中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会更准确。此外,文中涉及的雷达和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了解得并不多,教师可对此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补充,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其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没有优美的词句,但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用词准确。教学时可抓住文本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精练;在品词析句之后,很自然地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准确地把握了句意,又巧妙地进行了价值观的引导,使得科普文章的学习也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目标
    1.认识“唤、获”等11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字,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重难点)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难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1.认识本课“唤、赖”等11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自读课文,在读中提出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20世纪科技发展成就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
    过渡:同学们,当你们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们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们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们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们知道吗?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功劳,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
    2.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
    3.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讨论,积极说出心中的疑问。
    4.教师相机板书,并总结学生的提问。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知识。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唤”可以结合动作演示来理解;“潜、兰”可以通过图片来进
    行理解;“获、赖、亿”可以通过分析字的结构来理解。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间架、笔顺等,示范书写重点生字,指导学生写字。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给予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引导同桌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再结合交流情况讲解重点词语。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提示:在理解这个词语前,教师可先出示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呼风唤雨”的意境,然后具体讲解词义。
    (2)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
    提示:学生可能很难通过实物图片或相关的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那么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寻找其近、反义词,在对比中让学生把握词语的意义。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是什么带来了20世纪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现代科学技术。)
    B.20世纪,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
    C.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好处、坏处都有,要全面看待科技成果。)
    (2)合作与交流。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接点题,总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指出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对比,展现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进一步阐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3)提问与分类。
    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的提问策略,针对课文进行提问。结合课后问题清单,先小组讨论,再班级汇总,整理、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不敢想、甚至无法想的事情在科技的推动下都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所享受的各种便捷都是科技的功劳。下节课上就让我们深入课文继续探究,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交流在这节课中学到的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2)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的技巧。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学会思考质疑,能筛选有用的问题。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2.指名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讲述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人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20世纪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就是因为在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更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这节课上我们就具体分析课文,体会科技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交流,把握课文。
    教师参考下面“自主学习卡”中的内容和上节课整理的问题清单,按层次梳理讲课顺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自主学习卡
    ①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②比一比:第2自然段说人类在20世纪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③写一写:“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
    ④说一说:第3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什么?
    ⑤探一探:课文从古时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写到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这二者形成鲜明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⑥想一想:在新的世纪,科学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请尽情畅想,并写一写。
    2.汇报展示,品读课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1小题。
    ①找一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说出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地位、作用等。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2小题。学习第2自然段。
    ②比一比:第2自然段说人类在20世纪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提示:指名学生说说这两个词语的异同。教师可给出20世纪人类取得的成就,启示学生思考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3、4小题。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人类能呼风唤雨,有了很多发明创造。那么在这之前呢?人类究竟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3自然段,体验一下古时候人们的生活。
    ③写一写:“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
    提示:“那时”的生活,因为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所以他们会感觉比较陌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先进的高科技产品,进而让他们体会没有这些东西的生活。
    ④说一说:第3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诗是想说明什么?
    提示:补充这两句诗的出处,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课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是为了赞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5小题。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20世纪,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功不可没。现代科技带来了哪些突出的成就?它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⑤探一探:课文从古时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落后写到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这二者形成鲜明的_____,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一题集中考查学生对第3、4自然段的理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成就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对比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5)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第6小题。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科技具有无限的潜能,它创造了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带给人们无比美好的生活。未来,相信科学技术还能创造更多奇迹,使我们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未来,你们有哪些美好的设想呢?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说一说。
    ⑥想一想:在新的世纪,科学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请尽情畅想,并写一写。
    提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要使学生认识到畅想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学生的设想也是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拓展延伸,交际训练
    1.出示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简单记下讨论要点。
    3.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对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的看法。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
    小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是如此。它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它的弊端,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我们要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好好利用这种“利”,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科技飞速发展,高端产品日新月异,我们享受到了古人不能想、不敢想的便利。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拥有无限潜能的时代。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获益者,也是未来的创造者。让我们努力奋进,学习更丰富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技术,创造更大、更多的奇迹,造福人类的下一代。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同桌交流在这节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文中喜欢的词句。
    (3)积累形容科技发展迅速的成语、关于科技的名言等。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课正是顺应新课标的要求而选编的。这是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因而只有在课前占有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才能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产生新的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课前参与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分析课文的题目开始,使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的认读,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具体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抓住文章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分析其在文中的地位,从而让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20世纪的巨大变化;然后逐段分析,使学生掌握每个自然段的大致内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一步步地体会科技创造的伟大奇迹,感受它给20世纪带来的巨大变化。
    对于科技类文章,教师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类课文用词准确、语言简洁等表达方面的特点。如在讲解“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查阅工具书,区分两个词语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写得好的句子,在细细品味中体会课文表达方面的特点。
    8* 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雀”。
    2.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重点)
    3.能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难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蝴蝶的图片,播放蝴蝶飞舞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蝴蝶的美好想象。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和动画,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呢?
    示例:五彩斑斓——蝴蝶的翅膀五彩斑斓,就像美丽的花园。
    翩翩起舞——美丽的蝴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2.教师简单总结,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说得不错,从这两个词语中,老师能体会到你们对蝴蝶的喜爱。像你们一样,很多人都喜欢蝴蝶。有人说,蝴蝶是会飞的花朵,是美丽的精灵。阳光下,我们迷恋于它们轻盈的舞姿、迷人的风采。可是当风雨来了,这些大自然的舞蹈家会去向何处呢?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燕志俊的散文《蝴蝶的家》,开始我们的探寻之旅。
    3.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蝴蝶的家)
    明确:这个标题很形象。蝴蝶怎么会有家呢?它们的家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这一连串问题吸引着学生阅读课文,一探究竟。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的地方。
    2.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檐”可以结合图片来理解;“避、喧”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理
    解;“雀”是多音字,通过查字典辨析其不同的音、义。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的地方。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线索给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从大雨中的青鸟、麻雀联想到蝴蝶,为蝴蝶担忧。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展开联想,不断寻找蝴蝶的家,最终难求其解。
    3.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散文作品,讲述“我”为雨中的蝴蝶深感担忧,不断找寻蝴蝶的家而最终无果,极富童真童趣。
    4.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句子。
    (2)画出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种种猜想。
    (4)与同学交流讨论,说说蝴蝶的家还可能在哪里。
    5.汇报展示,品析课文。
    (1)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如何理解“常想”一词的表达效果?读句子,拓展思维,说说作者还会想些什么。)
    明确:“常想”就是经常想,一次又一次地想,不止一次地想。可见作者对蝴蝶的着急、担忧、关爱。
    (2)天是那样低沉,云是那样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地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里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是一处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暴风雨扫荡天地的情景,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样的天气简直是有意为难蝴蝶,为下文写作者担心蝴蝶无家可归埋下了伏笔。
    (3)读第2自然段,说说蝴蝶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蝴蝶在暴风雨中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
    提示:找出第2自然段中描写蝴蝶的一组排比句,提炼出其中的关键性词语,概括蝴蝶的特点。蝴蝶在暴风雨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则要借助学生的想象,作者并未直接写出,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
    (4)作者为蝴蝶找了哪些家、哪些地方?勾画出来,体会一下作者每一次猜想、每一次探寻后的心情怎样。
    提示:可采用图表形式进行罗列。
    (5)找出文中描写作者为蝴蝶着急的句子,认真体会作者的心情。
    明确:第2、3、4自然段末句。“着急”一词反复出现,可见作者心情之急切,充分表现出作者对蝴蝶的关爱之情。
    6.深化理解课文,拓展思维。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你有新的想法告诉作者吗?
    提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空间,想一想蝴蝶可能落脚的地方,如崖壁的山洞里、花瓣下等,合理即可。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关爱它们,才能共创和谐家园。把这样的观念牢记在心,以悲悯的情怀去关注周围的小动物,这不仅是一个人高尚道德的体现,也能塑造我们的灵魂。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2)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上学到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关于关爱动物的名言。
    (4)引导学生换个形式改写课文(如现代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是一篇表现关爱弱小生灵的优美的散文,基于这样的主题,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善于思考、长于观察的良好素养,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围绕主线,品读急切之情。在文章的处理上,我以“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全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后,再次进入文本,给出阅读提示(“你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抓住文中具体词句互动反馈、品析感悟。为此,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和着音乐诵读,读出忧虑与着急。同学们在读中想、读中悟,通过反复诵读,将自己的着急之情转化为一份纯真的祝福,此时,他们已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课文之中……
    二、引发想象,升华关爱之情。文章最后以苦寻无果作结,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暴雨中的蝴蝶到底去哪儿了?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随着答案一个个地被否定,暴雨中的蝴蝶去哪儿了已经真正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谜,怜爱之心、关爱之情随着孩子们的忧虑与着急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生命的内涵在师生、生生、生本的互动反馈中得到了提升。
    三、培养探索之情。本节课除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外,还努力激发学生探索的情怀、培养探索精神。课已临近结束,可蝴蝶的家在哪儿,我们仍然不知道,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认识到有疑问才会有探索、才会有进步。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在这节课中,我以课文为依据,以品为途径,以情为线索,通过熟读、想象、感悟,使同学们在品读感悟中、在师生的互动反馈中、在对蝴蝶无限的关切中,让真情在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中飞扬,在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尽情地享受探索知识的快乐。
    习作 小小“动物园”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重难点)
    2.能主动与同学和家人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
     趣。(重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回忆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在笔记本
     上简单地写出家庭成员的特点。
    2.准备家人的照片作为参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准备好教学课件。

    一、趣味导入,引出话题
    1.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身上的特点。
    示例:狗——忠诚,牛——温厚、忠实,羊——温和,猫——懒惰……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人,并说说他们身上与哪些动物有相似点。
    过渡: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些什么人?他们的性格是怎样的?和老师刚刚出示的动物有没有相似之处呢?
    明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实现家人与动物相似点的联结与拓展。
    生1:我的爸爸非常威严,就像一只威武的大老虎。
    生2:我的妈妈喜欢照镜子,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像一只花孔雀。
    生3:我的弟弟特别调皮,每天蹦来蹦去的,就像一只小猴子,妈妈都拿他没办法。
    生4:我的姐姐很胆小,说话轻声细语的,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
    3.教师简单总结,引出本次习作。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都非常好,很形象。写自己的家人,我们一般习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家人的特点。如果将他们与某种动物联系起来,从动物身上观照家人,借助动物表现家人的特点,是不是很有趣呢?(学生齐声:是)那么,这次习作,我们就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看看家人与哪些动物相像,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点拨技巧,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分析教材上的图片,并给出问题。
    思考:(1)图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妈妈和羊的相似点的?
    (2)如果我们要写其他家人,你会选择哪些动物?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3)习作通过描写家人要表达什么主题?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以上问题,教师巡视,并相机点拨。
    3.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示例一:图片将妈妈和山羊进行比较,从外貌、饮食、性格三个方面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示例二:“动物园”里的动物不止一种,家里的成员也不止一个,因此这篇习作应将家中的所有成员都写进去,结合他们的外貌、喜好和性格来写。
    示例三:本次习作应突出家庭氛围的和谐和家人之间的和睦、相爱。
    4.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
    5.教师总结本次写作要领。
    明确:本次习作实际上是要我们写自己的家人,不过是以动物为参照,表现出家人身上与动物相似的特点。观察是前提,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其次就是寻找相似点,这是本次习作的核心。“点”找得准,才能写到位。
    三、精选素材,完成初稿
    1.引导学生回想发生在家人身上的事,选择典型事件表现家人的特点。
    过渡:同学们,人物的特点是通过事件表现出来的。事件典型,特点才更突出。那么有哪些事能表现出家人与动物相似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回想,从中选取一两件,先简单地写在笔记本上。
    2.同桌相互读读对方选取的事件,评一评这些事件是否合理,表现的特点是否突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外貌、性格、习惯、爱好、本领、品质等方面的特点)
    3.指名学生读读自己写作的片段,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原因。
    提示:可以自写自评,也可以自写他评,主要目的是学习优点,发现不足。
    4.练习写草稿。学生根据交流的内容和教师的点评,按照习作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四、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教师精选几篇写得比较好的作文,读给学生听,师生集体评议。
    评议要点:(1)内容是否合适;(2)结构是否合理;(3)重点是否突出;(4)表述是否流畅、生动。
    2.学生根据评议情况,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3.小组交流,互相修改评分。
    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是这学期我们的第二次习作课。这个单元的习作题目很有趣,也比较贴合我们的生活。我们与家人朝夕相处,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都比较熟悉。那么在写作时如何将他们的特点呈现出来呢?本次习作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在以后的习作中同学们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独辟蹊径,转换角度表达中心思想,相信一定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
    2.引导学生交流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写作方法:(1)角度新颖别致;(2)选取典型事例;(3)叙事详略得当;(4)突出习作中心;(5)语言生动有趣。

      “小小‘动物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习作话题。将家人想象成某种动物,通过回味家人生活中的片段,感知他们的特点,感受“动物园”的氛围。这个话题充满了情趣,但一些学生在思路上容易受到局限,想到的动物有限,想到家人与动物的相似点也有限,而且大部分学生只会简单地说家人像什么动物,表达比较单调,趣味性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设想家人与动物的相似点,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习作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所写的一些片段,引导学生讨论,从各个角度探究、完善片段,从而获得写作上的启示。这样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深入,写起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写出来的作文才更生动有趣。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总结提问策略,明白运用其进行阅读的好处,学会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难点)
    2.能借助形声字特点认识12个生字。(重点)
    3.能分析不同句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难点)
    4.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重点)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初步把握“语文园地”各板块构成。
    2.提前做好“交流平台”中的阅读积
     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准备好教学课件。


    1.了解形声字,能分辨生字的形旁和声旁。
    2.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句式的类型,掌握设问句的特点,尝试进行仿写。

    一、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字之间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同类现象呢?仔细观察教材中给出的这两组生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前一组生字的读音两两相同,但偏旁不同,它们都属于形近字;后一组生字的偏旁两两相同,但读音不同。这12个生字都是形声字。
    2.教师讲解什么是形声字,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以及形旁的表意。
    明确: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它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教材第一组生字中字形相同的部分是声旁,因而它们的读音相同。不同的部分是表意的形旁,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偏旁来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教材第二组生字表意的偏旁均相同,因而它们的意思相互之间有所关联。但因为它们的声旁不同,所以读音也不同。
    3.教师扩充讲解什么是形近字以及形近字的特点。
    明确: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而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 (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人、入、八”。 (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如“己、已、巳”。 (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峰”和“锋”。 (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如“木”和“本”。 (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眯”和“咪”。 (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治”和“冶”。 (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如“旯”和“旮”。
    4.引导学生齐读教材中的字,教师板书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学生组词。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句子的异同。
    2.引导学生分析两组句子,说说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明确:第一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是排比句,“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构成排比,强调了当时科技落后的状况,而第二个句子只是简单地说明。第二组句子的第一个句子也是排比句,“……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构成排比,强调了狗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爱叫的特点,而第二个句子只是一般陈述,没有第一个句子那样让人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强化对排比句的认识。
    (1)把下列句子改成排比句。
    ①我拥有父母的爱、老师的关怀和同学们的关心。
    ②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荷叶田田的夏天、果实累累的秋天和银装素裹的冬天。
    改写示例:
    ①我拥有父母的爱,拥有老师的关怀,拥有同学们的关心。
    ②我爱繁花盛开的春天,我爱荷叶田田的夏天,我爱果实累累的秋天,我也爱银装素裹的冬天。
    (2)根据语境仿写排比句。
    ①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使_______;爱心是_______,使______。
    ②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__________;平凡是___________。
    仿写示例:①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②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4.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的特点。
    5.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些句子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
    明确:这些句子都是设问句。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就是设问。正确地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6.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些设问句,并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句子。
    示例: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沃土,故乡是老根。
    幸福从哪里来?从人的心里来。
    智慧可以用钱买来吗?不可以。
    7.教师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并积累下来。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主要从字词句方面进行了积累,了解了什么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所表示的意义、排比句以及设问句的一些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我们增进了认识,加深了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进行知识积累。


    1.理解关于提问的名句的意思,能积累这方面的句子。
    2.培养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课文的方法。
    过渡: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质疑问难就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本单元第二、三篇课文的右栏都给出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关于课题的,或是关于课文内容的。对于这种理解课文的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将交流结果简单记录在本子上。
    3.教师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并给予指导。
    4.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
    小结:“学贵存疑”,疑是知之始,阅读时只有积极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知识,拓展思维。我们要养成疑则思问的好习惯,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也能让我们对知识的把握更加透彻。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句,引导学生齐声朗读。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体会其揭示的道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给予指导。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提问的其他名句,进行积累。
    关于勤学善问的名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北宋]林逋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清]郑燮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问”。“交流平台”告诉我们“问”的方法,“日积月累”告诉我们“问”的好处。在阅读时多问,在学习中善问,学识才能长进,能力才能提升。相信我们在这节课中也都深受教益。或许有些同学在学习中不敢问,不善问,那么从今以后,希望你们都能做敢问、善问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并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名句。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