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1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2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用具,课前准备,明确目标,教学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1《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掌握和积累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

    潭柘寺、椽子、落寞、普陀寺、鲈鱼、落蕊、混沌(混混沌沌)、幽怨、折去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3.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赏析融情入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培养赏析抒情散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重点、难点】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赏析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

    3.评品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相关课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尝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意;

    搜集古代诗文中赏秋的名篇名段名句;

    教师:提供搜集古代诗文中赏秋的名篇名段名句,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北京秋景图片。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 理清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 诵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基调底色和语言的情味,掌握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

    (1)听录音朗诵全文,教师稍微点评字音和朗读情感;

    (2)完成对五幅秋景图的赏析。分段后,请个别同学分段逐段朗读;教师逐段详细点评和讲解课文。

    1. 从课文尾段入手,走近作者,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关于写秋的文章,有成千上万篇,且体裁丰富,内容多彩,但多以抒写悲秋为主。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那些吗?(我们在初中学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这学期在前面第二单元又学了近体诗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等等。)《天净沙  秋思》、《登高》写出了秋天的悲凉、萧瑟,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古人悲秋情怀,表达了乐秋的豁达态度,何其芳写出了秋天收获的喜悦,《山居秋暝》写出了秋天的清新。那么,我们现在就学习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一起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郁文,幼名荫生,浙江省富阳人。(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文注释①)。另外,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课外阅读。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所以,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研习第一至十二自然段

     

    (一)全班集体同学分组朗诵全文,教师稍微点评字音和朗读情感;

    点评重点字音:

    潭柘寺、椽子、落寞、普陀寺、鲈鱼、落蕊、混沌(混混沌沌)、幽怨、折去

     

    (二)理清结构,把握思路。让学生发言,讨论。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三)分段后,请个别同学分段逐段朗读;教师逐段详细点评和讲解课文。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在这部分里我们要一起来解决几个问题:

    1、第1自然段:

    (1)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

    (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2)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是?

    目的:饱尝一尝故都的秋;(暗含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原因:故都的秋具有清、静、 悲凉的特点。

     

    2、第2自然:

    (1)第2自然段中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北国秋天、秋色、秋景、秋味的浓,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2)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味。

    对比:①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排比)

    ②南国之秋:“慢”、“润”、“淡”(排比、反喻)

    第一部分段意  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热爱。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3、第3自然:

    (1)本段第二句:“在南方每年过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怀恋_)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和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2)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秋花的蓝朵(颜色)作者为什么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
    冷色调,更适合表现“悲凉”。

     

    小结第3自然:

    秋院图(排比、反衬):破屋、碧空、鸽子、槐树、日光(清静);

    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悲凉)。

     

    4、第4自然段

    (1)写秋槐的落蕊时,作者调用了哪些感觉来写秋槐?有何效果?

    视、听、触、嗅。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

     

    (2)这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秋的什么特点?

    槐树、落蕊、树影、扫帚的丝纹。(静、清、落寞)

     

    小结第4自然:

    秋槐图:槐树、落蕊、树影、扫帚的丝纹。(静、清、落寞)


    5、第5自然段

     秋蝉图(反衬):蝉声。(静:蝉鸣秋更幽,以动衬静)

     

    6、第6、7、8、9、10自然段

    1)第7段为什么写“都市闲人”?而不写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非要写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

    因为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也表达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2)从第8、9、10自然段的对话中感觉出故都秋的什么特点?(试想南宁人对秋的对话)

    天气凉。(作者心情悲凉)

     

    小结第6、7、8、9、10自然段

    秋雨图:雨声(息利索落)→静:以动衬静

    都市闲人(清闲)→清

    闲人对话→悲凉

     

    7、第11自然段

    1、  作者不是还喜欢枣树吗?枣子到了秋天不是红的吗?

    作者喜欢的是“淡绿微黄”的枣子,仍以冷色为主。

     

    小结第11自然段:
    秋果图(比喻):果树、枣子树、西北风、尘沙灰土(悲凉)

     

    (四)课后思考题

    总结:前面五幅图的特征 ,说说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何总体特点?文中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的?你是如何理解散文“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的?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2.结合所搜集到的诗词,评品作者的审美情趣;

    3、继续完成对第12、13、14自然段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继续完成对第12、13、14自然段的解读
    1、第12自然段:
    (1)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2)概括第二大段的段意,并说说议论段的作用,(讨论,答案略)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2、第13自然段:

    (1)“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这段文字运用了博喻、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写出南国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国的秋,突出秋的“够味”。(对比呼应)

     

    3、第14自然段:

    (1)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而且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2)首段和尾段有何关系?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首尾呼应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谈理解、感悟,教师点拨。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入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牵牛花  蓝、白色疏落的衰草  忧虑 内主

    自客 槐树落蕊 清闲、落寞      心观

    然观    极细微极柔软     世色

    风色 秋蝉残唱 衰弱     彷徨 界彩

    物彩 秋雨秋风 灰沉沉、息列索落  感伤 

      都市闹人 青布衫

    缓慢悠闲

    枣树  叶落、西北风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例如: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未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也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

    2.对比手法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3.平民意识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4.文化氛围

    本是写景文字,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

    5.精彩语句

    让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

    文中有许多排比句,具有语言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抒情味很浓,表现作者很强的驾御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谓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画线句子可让学生仿写。

     

    (三)作业

    写一篇关于秋的散文

     

    (四)结束语: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孤独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孤独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附:板书设计

     

    文眼                  悲凉

    牵牛花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疏疏落落的衰草

            静对着

      槐花落蕊     扫街…清闲 极细微极柔软       落寞

            

                秋蝉残声  啼鸣             衰弱

    秋雨凉风 都市闲人  息列索落 

    悠闲缓慢

     


     

     

    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1.总起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①秋院图:清晨所见、牵牛花

    ②秋槐图:槐树落蕊

        记叙   ③秋蝉图:残声      前后呼应

     2.分写     ④秋雨图:都市闲人、话秋凉  

           ⑤秋枣图:枣树奇景     

        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   

    的感受: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3.总写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获奖教学设计,共14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课文,探讨课文内容,拓展阅读,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3页。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