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4《故都的秋》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1
    14《故都的秋》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2
    14《故都的秋》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九分的七,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的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列士。主要作品有《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二、整体感知
    (一)、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请概括出其他四幅图。
    3)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点呢?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2)声音的体现。(听觉)

    3)环境的描绘。

    课堂小练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 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萧索的 来的。
    A.稀稀落落 严厉 感慨 B.疏疏朗朗 严厉 感触
    C.疏疏落落 严厉 感触 D.疏疏落落 严肃 感叹
    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课文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点。
    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题
    1.C 2.C 3.C(其余表比较) 4.D(《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5.D(分析游离原文语境)
    课文语段阅读题
    1.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2.青、蓝、灰、白(任选二个);冷;深沉、淡泊。 3.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4.秋的特征应是清淡。 5.听、嗅、触;静。 6.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7.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 8.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
    第二课时
    一、学习过程
    1、赏析秋景图
    1)秋蝉图
    2)秋蝉图
    3)赏析秋雨图
    4)赏析秋果图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3、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4、小结
    语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散文钞(chà) 一椽(chuán) 嘶(sī)叫 耗(hà)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阵(A)雨过,云渐渐地卷(B)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C)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D)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7.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8.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分析理解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9.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 ( )
    A.副词,很。 B.形容程度深。
    C.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
    10.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11.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2.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1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4.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1.答案为A。“钞”应该读作chā。 2.答案为C。“深味”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 3.答案为A。两个“偿”都应该写作“尝”。 4.答案为A。“阵”根据文意应该为“层”。 5.答案为B。“若”应该调到“你”后面。 6.答案为C。括号里的话,最后应该在括号内打上句号。 7.答案为A。A项是并列复句。 8.答案为B。A项无比喻,C、D两项均无对比。 9.答案为B。 10.答案为B。 11.答案为D。D项运用了相关联想,A、B、C三项都属于相似联想。 12.答案为B。 13.答案为D。 14.答案为A。
    学案答案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三)、集中欣赏
    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点呢?
    明确:(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2)声音的体现。(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
    第二课时
    1、赏析秋景图
    1)秋蕊图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2)秋蝉图
    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3)赏析秋雨图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4)赏析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文人的“悲秋情结”。
    相关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及答案,共1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优质导学案及答案,共13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学案,共3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字之源,句之美,诗之韵,理基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4《故都的秋》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