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磐安县二中高一10月竞赛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磐安县二中高一10月竞赛语文试卷含答案01
    2021磐安县二中高一10月竞赛语文试卷含答案02
    2021磐安县二中高一10月竞赛语文试卷含答案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磐安县二中高一10月竞赛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磐安县二中高一10月竞赛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

    磐安县第二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月竞赛
    高一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使用 2B 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溯(suò) 百舸(gě) 慰藉(jiè) 强人所难(qiǎng)
    B.嫉妒 ( jí ) 寥廓(liáo) 胆怯(qiè) 叱咤风云(chà)
    C.炮制(páo) 丰腴(yú) 戛然而止(jiá) 有恃无恐(shì)
    D.青荇(xìng) 谥号(yì) 挟持(xié) 怒发冲冠(guā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伴侣       慷概       主宰       风华正茂
    B.岐视       草莓       废墟       激浊扬清
    C.懊丧       追溯       斑斓       鱼翔浅底
    D.榆阴       摸索       星辰       天纶之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篇传记在记叙传主生平时,作者引述了大量书信,这使读者对贝多芬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B.大多数人只是普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是每个人都能珍惜每段时光,努力去充实自己,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
    C.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标志着中国凭领先的航天技术开启了人类探测月球的新篇章。
    D.如何解决“打车难”,重点不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去开展“预约租车”服务,而是要投放更多的出租车牌照数量。


    4.下列选项中,对下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________,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________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    )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________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________,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第一篇第三十七章第十七首诗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中亚的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常见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甚至在美国、日本、南美洲诸国,均可见到葫芦文化的踪迹。
    5.依次填入文中橫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脉相承 包含 源远流长 表明
    B.浑然天成 包含 博大精深 标明
    C.一脉相承 蕴含 博大精深 标明
    D.浑然天成 蕴含 源远流长 表明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在葫芦身上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葫芦代表了
    C.葫芦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D.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B.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C.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D.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还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的葫芦文化深有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0分)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8.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B.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阅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单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B.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10.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4分)
    (1)材料二:_____ ___(2分)
    (2)材料三:______ __(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9分)
    活着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 “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
    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活着》,有删改)


    11.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1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8分)
    ①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4分)
    ②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4分)




    13.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4.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三、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试 , 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其言不浮乎其心    浮:显现
    B.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    纂:继承
    C.兵戈不试    试:使用
    D.近揆两汉,远追三代    揆:揣度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出乎其诚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有不足以过之者    此小大之辩也
    C.刚毅而信实    劳苦而功高如此
    D.日趋于富盛之域    赵尝五战于秦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给曾巩的信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趣高人格的理解与欣赏。
    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C.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D.本文通过对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4分)
    ②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4分)




    四、诗词赏析(共13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0—22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20.“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21.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22.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五、名句默写。(共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的观察角度由仰视变俯视,所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把贤才比喻成明月,表达对贤才的渴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高》中,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着笔,融入了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旅途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等重要的问题。
    新高一,新起点。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以“我的自画像”为主题,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磐安县第二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月竞赛
    语文参考答案
    二、 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每题3分)
    1.C(A.漫溯sù;B.叱咤风云zhà;D.谥号shì)
    2.C(A.概-慨;B.岐-歧;D.纶-伦)
    3.C ( A.中途易辙,“《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篇传记在记叙传主生平时”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后面另起了一句话。B.语义重复,“普通和芸芸众生重复”D.项“投放更多的出租车牌照数量”搭配不当。)
    4.A(漫画中小白兔用力的拔着萝卜,地面以下是一个硕大的萝卜,而萝卜是小兔子的最爱。所以B“困难”不对,这是收获;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理解偏了;D.“知足常乐”理解更偏。)
    5.D(“浑然天成”形容自然形成的整体,无需人工加工。“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第一处语境强调的是葫芦外形自然形成,柔和圆润、线条流畅。故选“浑然天成”更合适;“包含”指里面含有,一般用在比较具体的事物上。“蕴含”强调内在具有某种特性,一般用在比较抽象的概念上。第二处语境强调葫芦有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寓意,属于抽象的概念,故选“蕴含”更合适;“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的广博高深,第三处语境强调历史悠久,故选“源远流长”更合适;“表明”是表示清楚的意思。“标明”是做记号使人知道,最后一处语境强调根据历史文献可以清楚知道,再联系后文,应选“表明”更合适。)
    6.D(首先这段文字的陈述对象是“葫芦”,故排除A,B,从上文看,应为“凝结”,而不是“代表”,故排除C。)
    7.B (本题中的这句话有两处语病,一是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故“我国人民”应放在“不仅”后面,排除A;二是主客体倒置,不是“葫芦对…”,排除C;D选项虽没有语病,但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8.(3分)D
    9.(3分)C
    10.(4分)
    (1)材料二说明图像阅读的特点:①整体性(“互动与交融”或“元素与元素的‘相乘”),②有一种创造性的领悟。
    (2)材料三突出影视图像阅读的特点:①被动接受,②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或“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
    11.(3分)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分析】此题要在粗读全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到关于老人和牛的语段,从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去分析形象的相似处。从文章的叙述中“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直接写出老人的年龄高,“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从侧面写出了老牛的年龄大,故二者相似处一是年迈已高。从文中“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和老人的活着的经历形似,都饱尝活着的痛苦与艰辛;“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表现出老人和老牛都有韧性的生命力。)
    12.(8分)①运用比喻(2分),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2分)。
    ②细节描写(2分),通过“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等细节,表现出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2分)。
    (【分析】此题要从修辞手法等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如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老人对亲人的渴望及与牛为伴的孤苦。第二句“沾满了泥”“微微晃动”是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这处细节,把老人和老牛的疲惫刻画出来。故答题时,要先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分析表达的情感。)
    13.(4分)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
    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
    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
    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分析】此题要从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描写一般是用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所以答题时,要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乡村宁静、平淡的生活气氛,烘托了乡村生活的自然规律;在内容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结构上,照应了开头。故答题时,可从多个角度来组织答案。)
    14.(4分)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
    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
    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分析】此题要从整体感悟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在内容上,从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及形象,活着的意义角度来组织答案。在结构上,要从以“活着”为标题,耐人寻味,给人以生动感,激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的角度来分析组织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共21分)
    15.(3分)A(A项,本句意为“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心的外面”,“浮”在此处译为“停留在……表面上”。)
    16.(3分)C(A项,介词,相当于“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代词,代指写文章本来的分寸;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并列;D项,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和,跟。)
    17.(3分)B(“司马迁和韩愈……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错误,原文“司马迁……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选超卓,不可收揽……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可见,司马迁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韩愈文风特点是“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因此错误。)
    18.(4分)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本句意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读书”的“书”是宾语,“读书”又是介词“自”的宾语,意为“我自从开始读书”,在其后断开;“执事之文”作“读”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之”作“思”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广求远访”是并列对称的四字短语,在其后断开;“其变”作“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呜呼”是感叹词,单独成句;“者”字是句中停顿,可断可不断。)
    19.(4分)①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4分)②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
    (关键词:①中,美:华美;行事:行为、事迹;见:同“现”,显现出来;考:考证。②中,而后:之后;学者:求学的人;耻:以……为耻;其旧:他们原来的文风;惟古之求:宾语前置,惟求古,只追求古文。一个关键词得1分)
    【参考译文】
    我曾经认为君子的文章,不是只浮于道德表面,那或刚强或柔婉、或轻缓或急切的文气,或繁琐或简洁,或舒缓或敏捷的格调,一概都出自于他内心的诚挚,不隐藏自己所已经知道的事,不勉强写自己所不知道的道理,就譬如楚人一定会唱楚地的歌曲,秦人一定会穿秦国的衣服。只有他的言论不停留在内心的表面,因此沿着他的言论去寻求,那么潜藏着的德行心志,都不能隐藏。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不知其言就没有理解其人的办法,而世上糊涂的人,仅仅知道言语品德这两者不能相通,或者相信他的话语却怀疑他的行为。唉,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道君子的文章,本来就是出于他们的德行,与那些没有德行却述说德行的人不一样啊。我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左丘明的文章华美,然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屈原的仁德,不愿意只为自身谋私利,他的文气遒劲,他的志趣高洁,因此他的语言翻覆曲折,一开始认为他是繁琐的,左顾右看,中途怀疑他是迂回的,然而他的心思至诚恳切,因而他的言语周密而不令人厌烦。推究到最后,因而知道他的仁德出于愤而不是怨恨,不同流俗而洁身自好,并非有私心,彷徨悲叹,(而国中)终究没有安慰他的人,因此即使他剖白心志没有显露自己的办法,这就是屈原的忠诚。因此他的文章如同明珠美玉,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如同秋风夜露,凄然而令人感动同情;如同神仙烟云,高远而不能攫取。依循他的言语来考证他的事迹,难道有不合理的吗?
    自从三代以来,我最喜欢读太史公、韩退之的文章。司马迁雄奇豪迈、慷慨激昂,自他年轻时就周游天下,交结豪杰。他的学识在讨论寻找梳理前世踪迹上最有优势,他凭借着一股不平之气,敢于仗义执言,以至于惹来祸端。因此他的文章疏放坦荡明白,简洁朴素而肆意驰骋。只是他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因此他在文章末尾只言片语,时不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韩愈的文章如同先王的衣冠,郊庙的祭祀礼器一般典雅,以至于他豪放不羁,超卓不群,无法收揽,于是他极尽语言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唉,韩愈在唐朝,大概是很不受重用了。然而他冒犯君王,忤逆权臣,面对义事时便忘了自己的患难,刚正坚毅而又忠诚务实,因而他的学问能够在道德破坏之后独树一帜,继承孔孟的学说来自立其说,故而韩愈的文章虽然想要不成为这样的风格,大概也不能了。
    自从唐代以来,经历了五代的战乱。宋朝兴盛,铲除叛逆而讨伐罪人。到了仁宗临朝,天下平定,战争不兴,休养生息,一天天地趋向富贵繁盛。士大夫在这时交游,谈笑快乐,再也没有从前那种幽愤不平气息,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修先生开始写作古文,近的揣摩两汉文章,远的探究三代的文章,而继承孟子、韩愈之风,也成就了一家之言,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更加高洁,文风经过淬炼洗濯洗练而更加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而欧阳公在这时,实际掌握着重心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号称能写文章的,出自欧阳公门下的十之八九。而您则是这些门生弟子中的第一名,您的文章议论,能与欧阳公不相上下。那些贤人名士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公之后,然而屹立的样子连欧阳公也有所敬佩,忘记后来那些论及此事的人。我自从刚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人的顶点了!
    四、诗词赏析(共13分)
    20.(4分)“望”字更好,承上启下(2分),照应标题中的“登”,同时引起下文所见之景(2分)。(答“空”字说明理由也可给分)
    21.(6分)借景抒情,借幽静之景抒发闲适之情,动静结合,前句动静、后句静景,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3分);映衬,落日、鸟和人相互映衬,表达闲适之情(3分)。
    22.(3分)“闲”既是环境的的“宁静”之境(1分),又是一种“闲适”之情(1分),“人外”应是“世外”之意,“闲”勾勒出“小台”的“宁静”景物特征,有表达了诗人远离世间的喧嚣的“闲适”之情(1分)。
    五、名句默写。(共6分)
    23.(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试卷

    2020古浪县二中高一12月基础知识竞赛语文试题缺答案: 这是一份2020古浪县二中高一12月基础知识竞赛语文试题缺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磐安县二中高一10月竞赛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磐安县二中高一10月竞赛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磐安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磐安县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