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0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02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03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0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05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06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07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诗卡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材篇 常考十大题材专项突破  古代诗歌从题材角度可分为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哲理诗、题画诗、干谒诗等十大类。  
    1.送别怀人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解诗有例】【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送魏万之京李 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注】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砧声: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捶打时发出的声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与表达技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闻游子唱离歌”说的是魏万的走,“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B.“御苑砧声向晚多”是虚写长安,意思是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莫见长安行乐处”中的“行乐处”是实写长安,本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C.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气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关城树色催寒近”中的“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这首诗写了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感到悲凉,构成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图画。
    【解析】选B。B项,“御苑砧声向晚多”是实写长安,而“莫见长安行乐处”中的“行乐处”是虚写长安。
    2.全诗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由标题和尾联内容来看,“莫见”“空令”是对友人的勉励之意,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答案:①借景抒情。②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伤感依恋之情和关切勉励之意。
     2.羁旅思乡诗——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解诗有例】【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暮秋扬子江①寄孟浩然刘昚虚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②。寒笛对京口③,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注】①扬子江:长江。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扬子津南对京口。②越乡:此处是对东南地区的泛指。③京口:古城名,今江苏镇江市。
    3.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木叶纷纷下”化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纷纷”二字,突出了落叶之多,切合题目的“暮秋”节候,用词生动、准确。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形象的秋江暮景图,暮色苍茫,江水空明澄澈,林山暮色相融相依,江天相接,余光映照,一片青苍,以乐景衬哀情。C.五、六两句写作者临江眺望愈久,暮色愈浓重,凄紧的秋风,澎湃的水声,从视觉、听觉、嗅觉方面使人产生愁绪,“久”“长”反复感叹,更加强了这种愁绪的沉重感。
    D.七、八两句写江上升起一轮明月,皎洁明亮,江面漂浮一叶孤舟,月照孤舟,诗人想起自身仍羁旅越乡,不免想起家乡之月,故乡之思涌上心头。
    【解析】选A。B项,“以乐景衬哀情”错。傍晚时分,长江两岸林山相依,暮色苍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苍。两句中,“相”字使林山与暮色融合无间,显得暮色广阔无边;“空”字,又生动地描绘出了在余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象。两岸与江中、迷茫与空明,构成了一幅极其动人的秋江暮景图。应该是“以哀景写哀情”。C项,诗歌中没有“嗅觉”。D项,“一轮明月,皎洁明亮”错,“微月”指新月。
    4.诗歌最后四句不断变换角度表达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是从自己方面着笔,写对襄阳故人的思念。作者在月下吹笛,而这笛声只有长江对岸的京口听得到,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是听不到的。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衬襄阳之远,凸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流露出怅惘之情。②“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是从孟浩然对作者的思念着笔,表现江、汉两地的情思相牵。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和长江两地的两位友人,彼此遥望。
     3.边塞征战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解诗有例】【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苦 战 行①杜 甫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③。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宝应二年为阵亡的马将军而作。时段子璋反,陷遂州、锦州。杜甫在成都,与马将军在成都锦江握别,随后马将军领兵讨伐段子璋,苦战身亡。②伏波:东汉光武帝时,马援拜伏波将军。③臆:胸。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括,“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B.诗歌首句直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写他以伏波将军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C.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痛心。D.作者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如今能看到孤云,却再也看不到马将军了。
    【解析】选C。C项,“第三句中用干戈比喻战争”表述错误。“干戈未定失壮士”,根据成语“化干戈为玉帛”可知,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称,借指战争或者争斗。在诗句“干戈未定失壮士”中是用“干戈”借代“战争”。“比喻”指二者具有相似性,“借代”指二者有相关性,选项混淆了比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手法鉴赏错误。
    6.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分析诗句。答案:①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的赞颂。诗中称马将军为“壮士”,说他“苦战身死”,表达了对马将军爱国之情的赞颂。②对马将军牺牲的感叹悲伤。马将军牺牲后,作者感叹痛惜,以至“伤精魂”。③对马将军的怀念。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作者的头脑中,现在回想起马将军,依然悲痛不已。
     4.山水田园诗——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解诗有例】【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9分)积雨辋川庄作王 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田家生活,展现了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特点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B.前两联中,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色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C.尾联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尚未能去心机绝俗念,仍在担心被人猜忌,在享受山林之乐的同时,却也难以免除尘世的烦恼。D.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解析】选C。C项,诗人早已去心机绝俗念,与世无争,足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8.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答:                                                                                                                                                                                                         
    【解析】注意从“叠字”的运用,描写的角度,艺术手法的运用角度分析,重点分析艺术效果。答案:①运用叠字。“漠漠”“阴阴”使画面显得广阔幽深,渲染了积雨天气的空蒙迷茫。②色彩描绘。雪白的白鹭,苍翠的树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③动静结合。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与广阔的水田和茂密的夏木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5.咏史怀古诗——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解诗有例】【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登  楼杜 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甫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B.颈联议论天下大势,北极(星)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C.尾联运用典故,后主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竟然也享受祭祀,在成都锦官门外,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在此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
    D.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项,“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说法错误。应是上句是就空间来写,下句是就时间来写的。
    10.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答题关键词“全诗”“伤客心”“原因”。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分析作答。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相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伤痛;联系背景可知,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根据这几点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①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②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③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④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6.咏物言志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解诗有例】【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骢  马万 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青色的皮毛配以金饰的笼头、白玉的马鞍,主人高扬马鞭奔跑在京郊大道上,华贵且不凡。B.颔联写骢马的敏捷、矫健。“朝”“暮”极言时间短促,“东道”至“河源”,写空间的阔远,表现骢马飞奔的雄风。C.颈联刻画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这是一匹汗血宝马,它跟随主人征战沙场,不惧边地艰苦,不惧伤痛严寒。D.前三联写外在美,第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前三联写外在美,第四联写内在美”错。首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
    12.这首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①主人对骢马的信任。“能”“尽”二字,表达主人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②对骢马历尽艰难险阻建功立业精神的赞颂。“长城窟”“行路难”写边地艰险,但这匹马只要能有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天山也在所不辞。③展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这首诗托物言志,写骢马即写诗人自己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7.爱情闺怨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诗有例】【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9分)春  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词甚凄婉。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B.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C.为了寄托思念,抒发离情别恨,女主人公为夫君织锦字回文诗, “笑独”用拟人手法,意为楼上花枝也会含笑而眠。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解析】选D。D项中,尾联“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是女主人公在内心中问军中的主帅将军,不是真正的问。
    14.此诗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答:                                                                                                                                                                                                         
    答案: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地描述了和平宁静、亲人团聚的场景。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8.哲理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诗有例】【例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5、16题。(9分)观书有感二首朱 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①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②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③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①鉴:镜子。 ②渠:代词,它,指方塘。 ③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15.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的一、二句动与静巧妙相融,“鉴”字写出“半亩方塘”的澄澈明净,“徘徊”写出天光云影的闪耀浮动,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跃然纸上。B.第一首诗的三、四句颇蕴“理趣”——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送来“活水”, 才使“方塘”变得清澈如镜,才有了倒映天光云影的美丽。C.第二首诗写一夜春水暴涨之后,原来因江水枯竭而行进艰难的“艨艟巨舰”就轻如羽毛,在江面上行驶自如了。D.两首诗中寓含哲理,前一首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
    【解析】选D。 D项“后一首强调读书只有讲究方法,才能不白费力气”不当。诗中突出清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16.两首诗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答:                                                                                                                                                                                                         答案:①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或作用)。②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意思对即可)
     9.题画诗——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解诗有例】【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9分)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苏 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②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③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④。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⑤。
    【注】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他的山水画被称为“李将军山水”。②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两山屹立江中,遥遥相对。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一峰独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江水中。③搀:刺,直刺。④低昂:一高一低,起伏不定。⑤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解析】选D。D项中“勿对已做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有误。诗中尾句借用谐音,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小姑”,把彭浪矶说成“彭郎”,说它们如新婚夫妇扎好云鬟、穿上新装一样地美丽端庄。借用传说,赋予画面的景象以神奇浪漫的色彩,增添诗情画意,并非真是要告诫舟中贾客什么。
    18.“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6分)答: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10.干谒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解诗有例】【例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9分)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 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注】本诗作于崔峒晚年,当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明府”即县令。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慨叹自己任一闲职,因而乐得游山玩水、逍遥自在,可以摒弃做官的虚名,使平生之志得以实现。B.颔联概述诗人过去的潇洒生活,意趣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的“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C.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把李明府比作陶潜、把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两位友人清雅疏放的生活状况。D.全诗采用了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了以诗投赠的良苦用心。
    【解析】选D。“全诗采用了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错误。诗中没有使用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以诗投赠的良苦用心”也不妥当。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20.本诗首联说数年“谢浮名”,尾联又说万里来“献书”,这样表达矛盾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                                                                                                                                                                                                         
    【解析】作答时要先明确自己的态度,是“矛盾”还是“不矛盾”。一般情况下,对于诗中出现的这两种情感,回答为“不矛盾”。明确态度以后,再根据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分条作答。答案:(1)不矛盾。理由:①从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来看,诗人自然希望能求取功名,报效朝廷,造福百姓,故“献书”是他伸展抱负的必然之举;②因事被贬,实出无奈,求诉无门,只能向好友韦使君和李明府“书情”,内心充满着委屈与怨愤;③“数年湖上谢浮名”只是被贬后故作旷达之举,其“竹杖纱巾”的隐者装束也是做给外人看的,诗人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和提携。
    或:(2)矛盾。理由:①诗中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说自己扮一个隐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可下文又说来“献书”,可见是“称情”与“不称情”的矛盾。②诗人想借“献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可是却不被赏识,“谢浮名”是无奈之举,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③诗人借陶潜、庾亮的典故,来表明对友人韦使君和李明府“亦仕亦隐”生活的羡慕,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又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
    考点篇 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与情感【讲·典例精析】【例1】(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解构文本】第一步:标题切入,读出重要的信息从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细读正文,读出情感和手法1.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抓住诗歌的意象、情语(如愁、喜、乐、悲)等关键词,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诗中的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本诗的结构特点:起______, 承________ ,转________,合______。 3.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捕捉关键句、“诗眼”和具有主观色彩的关键句,读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技巧。本诗的关键句是:                                                ; 所抒之情:                                                      ; 艺术技巧:                                                      。 第三步:挖掘暗示信息,精准答题注释有何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演练】【明确】第一步: 此诗是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友人沈康,他是去常州赴任知州的第二步:1.关键词:作客兰陵、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忽逢佳士、惆怅、最忆内容:对友人继任常州知州的提醒、叮嘱,对当地美景的留恋之情2.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3.殷勤话此还惆怅 抒发了对当地百姓劳苦的挂念,表达了对友人此去大治的期许直抒胸臆
    第三步:交代了作者和沈康是常州知州的前后任,暗示了所写内容应是对沈康的提醒、叮嘱和期许
    【实践演练】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                                                                                                                                                                                                         【必备知识】①送别诗的内容情感;②直抒胸臆的表达技巧;③作者的思想经历。【关键能力】①根据标题判断诗歌题材内容的能力;②赏析直抒胸臆的表达技巧的能力;③对常州知州前后任关系的理解能力;④根据注释挖掘暗示信息的能力。
    【审答题眼】①“后两联”;②“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内容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范围是后两联,然后抓住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来分析。“常恐劳人”,表达了作者对常州百姓劳苦的担忧与挂念,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忽逢”说明沈康将要前往常州做官,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殷勤”一词表达了诗人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句表达了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例2】(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解构文本】第一步:标题切入,读出重要的信息从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__。 第二步:细读正文,读出情感和手法1.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抓住诗歌的意象、情语(如愁、喜、乐、悲)等关键词,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诗中的关键词:__                        。 内容:                                                                                                                          __。 
    2.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把握诗歌的结构特点。本诗的结构特点:起__________, 承__________,转__________,合__________ 3.反复品读诗歌全篇,捕捉关键句、“诗眼”和具有主观色彩的关键句,读出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技巧。本诗的关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所抒之情: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技巧:__________。 第三步:挖掘暗示信息,精准答题注释有何暗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第一步: 此诗是题赠诗,题赠的对象是赵伯鱼第二步:1.关键词:诵二子句、后生好学果可畏、倦谈、未详、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悟罢、信手拈出皆成章内容:叙述赵伯鱼学诗的经历,并用自己的以禅喻诗的创作思想对赵伯鱼学诗进行指导2.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3.学诗当如初学禅 表达了对后生赵伯鱼的称许,并以禅喻诗指导赵伯鱼学诗比喻第三步:暗示了学诗的方法:和学禅一样要转益多师和顿悟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必备知识】①寄赠友人的内容情感;②比喻的修辞手法。【关键能力】①根据标题判断诗歌题材内容的能力;②根据关键句读懂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审答题眼】①“主张”;②“学诗途径”。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提炼、概括与分析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根据本诗的内容,前两句主要叙述赵伯鱼学诗经历并表明自己的谦和态度,是为回应赵的求教;后两句则是对学诗途径的解析。“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说的是学习诗歌时要像参禅一样,尚未掌握诗中精义前要向各个方面的前辈学习;“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是说一旦将诗中精义参透,那么信手拈来都是好文章了。上下句相连表达的是以禅喻诗的创作思想。两宋时期,以禅喻诗成为文坛的主要风气。北宋诗人苏轼、黄庭坚都精通禅学,不仅诗歌中表现了诗有禅趣、用禅语入诗的特色,而且在诗歌理论上,也开始以参禅喻诗。与之相应,韩驹也主张:“学诗如学禅,诗道如佛法。”
    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提·关键能力】诗歌思想情感评价题“2步走”  第一步:准确判断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失落等。  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阐释分析。  要表述的情感=情由(感情产生的原因)/情境(感情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  示例: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 中的 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 的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情境)而产生的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知识卡】表述要注意因题而异  情感概括题可直接使用上述形式。情感分析题表述有两种模式:(1)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2)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答题模板】这首诗(词)通过(   )的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知识卡】诗词中常见情感概括  忧国忧民之悲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孤愤  报国无门之愤慨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惜别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悠闲  黑暗官场之苦闷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相思之无奈  贬官谪居之愤懑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激愤
    【练·即学即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水 调 歌 头辛弃疾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①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知,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1192)初, 辛弃疾奉诏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6分)答: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名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居,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踏莎行·芳心苦贺 铸【注】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后世词评家都说“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感情内涵非常丰富,你读出了多少?请表述出来。(6分)答:                                                                                                                                     
    【解析】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正确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忽略分析诗句。
    答案:①表现出对荷花凋谢的惋惜。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而“芳心苦”。②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人生态度,“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荷花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的个性。③表现出诗人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志不得伸,只能老死于户牖的悲哀;“红衣脱尽”,表明荷花最美之时已过,又怎不让诗人触景自怜呢?④“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未及的意蕴。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答出3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登 雨 花 台魏 禧①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6分)答:                                                                                                                                     
    答案:①诗歌首联不仅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②颔联、颈联诗人的情感突转直下,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并由愤怒转为了憎恶怨恨;③尾联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夜 坐 有 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他都拒绝了,筑室湖南小酉源。②“龙”“云”: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既然是“哪些情感”,这表明诗人抒发的情感是复杂的,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诗句分析,首联“楼高风露”写出了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烘托了诗人的孤寂凄凉感。颔联,化用古典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亡国的感伤。颈联“前世梦”“孤剑少年心”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征鸿目断”表现出了诗人对复兴无望的绝望郁闷凄凉心情;“吹尽参差”写出了诗人深夜吹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痛苦与哀悼之情。
    相关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6章古代诗歌阅读6第5节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6章古代诗歌阅读6第5节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建功立业类,思乡怀人类,生活杂感类,送别漂泊类,儿女情长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5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5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共6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4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4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共60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第6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与情感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