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2.4二氧化碳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2.4二氧化碳 教案01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2.4二氧化碳 教案02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4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5页。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
    (2)学会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3)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己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学生学习氧气之后所接触的另一种重要气体。它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接触,但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没有科学的认识。通过前一节氧气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可以能通过预习来掌握。但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往往只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例如,当学生往石蕊试液中吹气,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是因为我们吹出的CO2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所以在活动2的基础上设计三个假设来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到是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碳酸使石蕊变色。讲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不仅这个性质是由学生实验而获得,其他的几个性质也是由学生动手操作或者亲眼所见而获得。
    本堂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会自主学习,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育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倾倒灭火实验。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引入
    视频引入:一家图书馆不幸发生火灾,消防队紧急出动,利用一种“神秘武器”有效的控制住火情,阻止了火灾的进一步漫延。大家知道这种“神秘武器”是什么吗?
    生:灭火器。
    师: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灭火器有好几种,你能具体说出在这里使用的是哪一种灭火器吗?
    生:二氧化碳灭火器。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因此二氧化碳可称之为 “灭火功臣”。那大家思考一下:用二氧化碳来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生:化学性质。
    师:很棒。二氧化碳除了能灭火(不支持燃烧)这个化学性质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化学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二氧化碳的有关化学性质吧!
    (二)新授——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师:首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这里两个装置,里面分别放有两支高度不同的蜡烛。在第一个装置中,倾倒二氧化碳其他;第一个装置用大烧杯罩在蜡烛上。请你猜一猜:两个装置中,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实验
    猜想哪一支先熄灭
    实验结论
    解释原因


    【活动1】猜一猜:①,②两装置的蜡烛熄灭情况。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猜想,并且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
    生1:装置①是高蜡烛先熄灭,因为二氧化碳从
    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是很好的灭火剂。
    [科学小常识]
    醋酸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变红色。
    教师解释醋酸变红色的原因:醋酸是一种酸,石蕊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就会变红色,遇碱变蓝色。
    【活动2】分别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吹气和鼓入空气
    1.教师给学生分发:两支蒸馏水的试管,一个洗耳球,一个饮料吸管
    (学生二人一组,课前已经分发好)
    2.让学生向盛有蒸馏水的试管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3.让学生分别向紫色石蕊试液中用饮料吸管吹气和用洗耳球鼓入空气
    4.让学生猜想: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了呢?
    学生思考,按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猜想:(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
    可能涉及以下三种情况:
    a.是水使石蕊试液变色
    b.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色
    c.是生成新的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5.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如下器材:
    干燥的紫色小花若干 、一小喷壶、两瓶二氧化碳气体
    6.请学生根据器材再次进行讨论,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面的三种猜测。
    (小组根据三种情况结合所给实验器材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回答。)
    7.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肯定正确的实验方案,该实验可分为三组对照的小实验来完成,
    (学生倾听,并对三组对照实验的设置进一步熟悉。)
    a.第一组实验:用小喷壶向一紫色小花喷水,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b.第二组实验:把一干燥紫色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c.第三组实验:用小喷壶向紫色小花喷水,把湿润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用干燥紫色小花对照,观察现象。
    8.学生思考: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水或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成红色,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使小花变色了。
    10.(补充讲解)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水→碳酸
    11.教师小结并提问:请大家对步骤3中变红色的石蕊溶液进行加热并观察现象。
    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变红的液体又逐渐变回原来的紫色。
    12.教师补充: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碳酸 → 二氧化碳+水
    【活动3】分别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和鼓入空气
    1.教师给学生分发:两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一个洗耳球,一支饮料吸管。(课前已经分发好)
    2.让学生分别向装有澄清石灰水的两支试管中吹气和鼓入空气并观察实验现象。
    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的试管中的液体变浑浊,另一支则保持不变。
    3.从这个实验现象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能回答:因为我们吹进去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
    4.肯定学生回答并补充讲解: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一种白色固体—碳酸钙,它很难溶于水中,这一反应经常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三)课堂练习
    1、某晚报曾以《半个西瓜三条命》为题报道了某农村发生的悲剧:一个男孩将半个没吃完的西瓜放入自家久未开启过的菜窑,半个多小时没见该男孩回家,父母又先后过入菜窑查看,结果无一生还。
    (1)菜窑中含有大量的 二氧化碳 气体,是由于窑中的蔬菜在进行 呼吸 作用时放出的。
    (2)一家人进入菜窑,因 窒息 而死亡。
    (3)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前,必须做 点火 试验。
    2、澄清石灰水可检验二氧化碳存在是因为( B )
    A、二氧化碳不溶于石灰水
    B、跟二氧化碳反应有难溶于水的碳酸钙生成
    C、石灰水的溶解度变小了
    D、石灰水中的水跟二氧化碳反应,使石灰析出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谈谈你收获了什么?
    [小活动]往刚才变浑浊的石灰水中继续吹气,观察其变化。
    [阅读小资料]石笋、石柱和钟乳石
    了解溶洞的形成。
    石笋:碳酸钙转化为碳酸氢钙。
    钟乳石:碳酸氢钙转化为碳酸钙。
    石柱:两者皆有。
    [课外拓展]
    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潮湿?(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你能解释吗?)
    原因: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 → 碳酸钙 + 水
    相关教案

    科学第2章 生物的主要类群4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科学第2章 生物的主要类群4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 光和颜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 光和颜色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光源,光的传播,光 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华师大版第2章 空气4 二氧化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华师大版第2章 空气4 二氧化碳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