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x
    • 教案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x
    • 练习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doc
    • 视频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故事.mp4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1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2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3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4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5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6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7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8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1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2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3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1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2
    (新教材)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教案+练习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x、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doc、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x、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故事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播放视频: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故事
    李时珍——认识的主体枸 杞——认识的客体活动性质——能动的、创造性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含义及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在《本草纲目》中记述枸杞“甘平而润,性滋而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李时珍采集到枸杞记载到:“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
    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感性认识
    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第一步,开始接触外界事情,获得感觉、直觉、表象认识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如果认为理性认识不从感性认识得来,是唯心论。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只是主观经验自生的东西。
    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这并不等于说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
    思考: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吗?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李时珍——人类实践的对象:枸 杞——物质世界实践的性质——直接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改造活动,非纯主观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
    2.实践的含义、形式及特点
    实践的三大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三大特点:(1)客观物质性──主体、手段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并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区别于人的纯主观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人类实践的对象:世界(客观物质世界)实践的手段:工具、手段、方法规律等
    (2)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区别于动物的活动)
    奥运会场地鸟巢 鸟类的巢
    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3)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1959年发明购物用塑料袋的图林,当初为能减少砍伐树木,带着爱护环境的心意,发明出改变世界消费生态的塑料袋。如今人们把塑料给环境带来的灾难称为“白色污染”。
    有人说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是真的吗?1、蜜蜂筑巢2、教师讲课 3、天气预报明天多云转晴4、科学家研制新冠疫苗5、农民播种6、“争论克隆人”7、克隆羊“多利”问世
    学者: 让不会耕田的小牛下田不怕出乱子吗?等它学会耕田了才能下田。
    农夫: 不会耕田就不下田吗?这样的话小牛永远也学不会耕田,只能永远待在牛棚里。 第一次耕不好没关系,就让它耕地二次、第三次……久而久之,总会学会的。
    学者———认识指导实践,有了认识之后指导实践。 (认识从何而来?凭空而来——唯心主义) 农夫———在实践中获得认识,认识再指导实践。
    思考:你觉得学者和农夫谁更有道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阅读与思考:李时珍在诊治过程中发现过去的本草书,有些对药物的解释是错误的,有些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 李时珍跋山涉水亲自采集药物、仔细观察,甚至以身试药。 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1.李时珍完成192万字巨著《本草纲目》的来源是什么? 李时珍翻阅古籍,同时跋山涉水亲自采集药物、仔细观察,甚至以身试药,体现出“理论来源于实践”。 2.李时珍为什么要费心费力编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诊治过程中发现过去的本草书,有些对药物的解释是错误的或者不全面的,为了获取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李时珍为什么要冒险以身试药? 李时珍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以身试药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体现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最终目的是什么?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诊治病人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
    思考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是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源只有一个: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要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思考2: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的发展的?
    ①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这主观世界,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思考3: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神的话是真理。——宗教神学的真理观。以神谕为真理标准。有用的就真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以实用为真理标准。谎言也是真理。谁有权谁有理。——强权主义的真理观。以权力大小为真理标准。圣人言是真理。——教条主义的真理观。以伟人看法为真理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向全国转发,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思考4:获取正确的认识是实践的最终目的吗?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个过程不断循环,认识也不断深化。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人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怎样判断正误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应向何处发展)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② 教师讲课 ③ 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④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  
    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涛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更具体用
    5.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关于知与行,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说知易行难,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句话的合理性。
    获得认识的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中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立场,三观的制约,行动起来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两句话都有合理性。对于知行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知还是行,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来获得最深刻、最生动的知识,用正确的认识来为实践服务,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相关课件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练习题习题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精品练习题习题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pptx、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x、核心素养目标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练习doc、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故事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课内容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认识与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实践与认识,认识与实践,实践的含义及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索认识的奥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