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赠刘景文》说课稿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赠刘景文》说课稿01
    《赠刘景文》说课稿02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赠刘景文》说课稿

    展开
    这是一份《赠刘景文》说课稿,共1页。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设计理念,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句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擎、残、犹”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古诗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四、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五、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4.老师这儿还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①荷花谢:
    引导一个“尽”字。(“尽”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
    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②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③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众不同,你觉得诗人感受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作斗争,它们一点都不怕冷。
    (想像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
    (2)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①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②引导“最是”的理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③“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④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
    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A.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B.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3)因为橙橘成熟,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家,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他的笔下。
    2.苏东坡,苏轼。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刘景文的。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3.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4.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5.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1)苏轼想用这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
    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2)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3)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 定也会很美好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十四字的励志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你的同桌吧……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配乐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 / 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2.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赠刘景文》说课稿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