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教师版)01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教师版)02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教师版)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教师版),共20页。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
    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知识详解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中考考纲》强调了前6个:之、于、而、以、为、乃。
    了解中考考纲,关注考试重点。
    复习“之” (速记口诀:“之”字有三用,就是助代动。)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代人,他们)(《出师表》)
    (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商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 (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我小心地喂养蛇)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您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 生:使……活下去。)
    ②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于园的主人处处殷勤招待我们。)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现代汉语语序:有何陋?这有什么简陋呢)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之:解释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
    即“高”是“庙堂”的定语,放在“庙堂”的后面,即为定语后置,“之”在“高”和“庙堂”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同理
    “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
    “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
    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至:介词,时候; 之:动词:到。。。去; 翻译: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时候)
    练一练
    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辍耕之陇上( 到;去 )(《陈涉世家》)
    (到、去,是动词。辍耕之垄上是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 )
    二世杀之 ( )(《陈涉世家》)
    (代词:他 此处是代指 公子扶苏;翻译:秦二世杀了他)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之:指代的是岳阳楼被重新修缮这件事情。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二、复习“于”
    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于”字要牢记,在从对比到)
    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于”的后面通常是处所)如: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在的;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此:这
    所谓:(这是“所”+动词=名词 的结构)这就是说
    于朝廷:(这是状语后置)在朝廷里
    战胜:此处古今意义一样
    整句话的直译:这就是说在朝廷里战胜。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于”的后面通常是人物)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先帝在世的时候,经常和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哀叹痛惜遗憾的。)
    3.“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前通常是动词)如:
    “受制于人”的“于”。
    ( 被人制约)
    4.“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于”前通常是时间词)如: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
    5.“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严苛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让人的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所恶"是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所以这里的”之“不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是结构助词)
    练一练
    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
    管夷吾举于士( 从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
    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 到 )(《愚公移山》)
    (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3.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 )(《鱼我所欲也》)
    (因此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
    三、复习“而”(“而”字做连词,修承并转递)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
    ②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核舟记》)
    (这个“而”表并列,“并且”.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行为前后的逻辑顺序)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校尉挺起剑,吴广奋起,夺下剑然后杀死了校尉.)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而”字表承接关系,可译为接着,跟着。溪水低落接着隐石显露)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而”的结果与前面不对等或出乎意料)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
    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人天资聪明并且好学习)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 智叟笑着使(让)愚公停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之:代词,指愚公。)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看看那瓦罐子。)
    ③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 其余时间我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如果吆喝着送给别人吃的食物。呼,呼唤、吆喝;尔,音节助词;而, 是承接连词,表示前动作为辅,后动作为主。类似状语,表示用前动作修饰后动作;与,给;之,他。)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而”是表修饰的,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文中多用二十一个“而”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既而:表时间。其意是指不久、一会儿。 大啼:大声啼哭。 既而儿醒,大啼:过了一会儿孩子醒过来,大声啼哭。)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一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大叫,一会,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
    练一练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环而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接,先环后而攻。表示围起来(阵式)攻打;而不胜中的“而”译为“却”,表转折. 全句译为“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 ”)
    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这里的“而”,是一个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弛然而卧,翻译过来就是:放松地躺下。
    从意思分析,“而”前面的“弛然”(放松)是后面“卧”的状态。
    从语法分析,“而”前面的形容词“弛然”(放松)是后面动词“卧”的状语。)
    四、复习“以”
    (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不因外物的变迁而欣喜,也不因自身的遭遇而悲伤)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出师表》)
    (是:指示代词,这 以:因为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意思是因此)
    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安定国民不依靠界定的封地疆域,巩固国家不依靠险要的地势,威震天下不依靠强大的军队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
    曾:(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以:介词,用,凭借。
    出自《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意思是: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一方(君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这里的 “以”字,都是“根据”、“用”的意思。)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以:把,拿,用。 投以骨:倒装句,正常句式形态为“以骨投”,意思是:(屠夫害怕了,)用骨头扔(狼)。)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意思是“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寄托给我(诸葛亮)”而“以”的意思是“把”)
    (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以”在这里是连接词,“来”的意思,整句合起来翻译为: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用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嘱咐我写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以”是“来”都意思,表目的)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以”前通常是人)如:
    ①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其中的“为”的意思是“是”.)
    这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的嘱托,愚不是在任何场合用的,是下级对上级进谏时用的恭敬之意的自称。古人交谈时平辈间用兄台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的意思是: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练一练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出师表》)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
    策之不以其道 ( 按照 )(《马说》)
    以:按照
    其:代词,代千里马
    道:办法,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正确的方法来驱使他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来 )(《岳阳楼记》)
    (嘱咐我写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以”是“来”都意思,表目的)
    五、复习“为”
    (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为:给,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意思是渔人把他知道的一一告诉了别人。)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
    3. 表示被动,译作“被”。(常用句式:被所)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
    ③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士卒大多是被他用。)
    (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
    (知道就是知道)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为:筑造的意思.
    而:虚词,表示顺接.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 (《幼时记趣》)
    为:当作,比作
    以……为……:把……比作……
    以丛草为林:把草丛当成树林
    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两小儿辩日》)
    (“为”同“谓”,说,认为。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④ 为人五(雕刻)(《核舟记》)
    “为”用作名词,
    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 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练一练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做 )(《核舟记》)
    为,动词,做,这里可以引申为雕刻之意。
    句义为:能够用直径为一寸的小木料雕刻成宫室。
    行拂乱其所为( 作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作为;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扰乱。
    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
    六、复习“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尽,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意思是吃尽,吃光。)
    乃,于是,最后,才。(老虎)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于是他们冒充并声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来顺从百姓的愿望。
    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于是)
    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练一练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于是,最后,才 )(《黔之驴》)
    (乃,于是,最后,才。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乃大惊 ( 于是,就。 )(《桃花源记》)
    (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
    以上以分析课内例句为主,结合重点文言文的句子总结虚词的用法,同时复习相关的课文内容。
    方法小结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 ”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搜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强化练习
    课内经典: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的 )(《岳阳楼记》)
    2.怅恨久之( 语气助词,不翻译。 )(《陈涉世家》)
    (之:语气助词,不翻译。 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结构助词 )(《愚公移山》)
    (这句的“之”是做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意思是: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存在啊。)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才 )(《赵普》)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乃:才 的意思)
    5.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 )(《岳阳楼记》)
    6.陈涉乃立为王( 于是,就 )(《陈涉世家》)
    (乃:于是,就。 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
    7.项燕为楚将( 是 )(《陈涉世家》)
    (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愿为市鞍马( 去 )(《木兰诗》)
    (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为天下唱”中“为”读音是wèi,介词,向为天下唱。翻译:向天下人倡导,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一鼓作气,再而衰( )(《曹刿论战》)
    (而,表顺成;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
    11.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而”字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着”、“地”.
    而应:……(笑着)地回答.)
    1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出师表》)
    (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13.可以为师矣( 凭借 )(《<论语>八则》)
    (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14.吾祖死于是( 在 )(《捕蛇者说》)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中的“于”: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译为“在这”)
    15.有求于我也( 向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句中的“于”是介词,意思为:“对”、“向”;)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
    2、下列 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因为)(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
    B、茗 饮 以为 酒(以为)((把茶当做酒来品饮;介词,以为此处“以之为”译“把…当作”) )
    C、着重裘以敌之(来)(穿上厚重的毛皮大衣来抵挡它)
    D、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拿,用)(我拿这些问 我自己,我不能解释)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大概会有所不同吧?)”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粗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C.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6、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而:表并列)

    太守归 而宾客从也(而:表顺接;太守回去了,宾客们也跟随着(回去了)。
    B、朝而往,暮而归 (“而”是表示修饰的;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
    C、溪深而鱼肥 (而:表并列,而且;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 )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表转折,却;鸟兽只知道享受山林里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类在为什么而乐)

    7、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认为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狂风,也不认为那是快的了。)/望天乞水以救之( 以:连 词,来 ;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
    B.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之:代词,这篇序;指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
    C.其事不一而足(而:顺接相承,就;它的可爱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乃摘而藏之 ( 于是摘取并且把它藏起来.而:并且)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表转折,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荷花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

    8、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承接关系,来;(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转折,但,却;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而:承接连词,而字的前后两个动作是有先后的,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9、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执策而临之
    B、马之千里者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
    意思是“千里马”,“之”和“者”都是辅助表示定语后置的结构助词,无实义.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的马.
    定语后置的常见类型有:
    1、“之……者”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当余之从师也(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当我我外出求师的时候,)
    A.益慕圣贤之道(之:“的”更加仰慕圣贤的理论。)
    B.录毕,走送之 (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意思是:抄写完后,跑着送还人家。)
    C.无丝竹之乱 耳(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全句译为: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之:“的”;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奉:生活;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B.腰白玉之环 (这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全句的意思是:腰里佩戴着白玉制成的环佩。)
    C.当余之从师也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之:的;时时从藏有书籍的人家借书.)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足肤 皲[jūn] 裂而不知 ( 却,表示转折,脚和皮肤受冻裂开却不知道)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或 置 酒 而招 之 (而:来;有时设置酒宴来招待他.)
    13、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 )

    ①以衾拥覆(用)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因为;因为心中有足够的乐趣,就从来不想自己嘴里吃的食物和身上穿的衣服不如别人。)

    ③俯身倾耳以请(以:“向”的意思。 俯身倾耳以请意思: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前辈请教)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jiǎ]余(以:因为;以是:因 此 翻译: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① ② ③ ④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介词,用

    ②连词,作“因为”解

    ③连词,相当于“而”

    ④连词.作“因为”解介词,译为“拿”
    14、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简 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云:何 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之富贵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者也”没有说分开来翻译的,是一个固定句式,表判断;是花中的富贵者)

    答案:(1)的,助词。

    (2)它,代词,代核舟。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表停顿,助词,不译。

    以课内为基础,将虚词的理解引申到课外的运用。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相关教案

    第1讲 【阅读】记叙文:梳理内容把握思路 教师版: 这是一份第1讲 【阅读】记叙文:梳理内容把握思路 教师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趣味导入,实词积累,文言积累,实词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教案: 这是一份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专题复习 ——《中考常见虚词复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专题复习 ——《中考常见虚词复习》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0份资料
    • 充值学贝下载 90%的用户选择 本单免费
    • 扫码直接下载
    选择教习网的 4 个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5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开票申请 联系客服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本次下载需要:0学贝 原价:0学贝 账户剩余:0学贝
    了解VIP特权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0元

        扫码支付后直接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资料比扫码直接下载优惠5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了解VIP特权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支持花呗)

        到账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支付宝扫码支付 (支持花呗)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